一、中药祛瘀汤在药物流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周彤[1](2021)在《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求临床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流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流,妊囊排出后予除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流。观察、随访患者的药流完全流产率、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月经复潮情况,以及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有64例病人完成了临床观察,试验总完成率为96.9%,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随访到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无患者因不耐受药物而脱落。2.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治疗组为87.1%,对照组为63.6%,治疗组与对照组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治疗组药流完全流产率高于对照组,故除膜逐瘀汤在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上有显着疗效。3.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比较:治疗组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长平均为12.55±3.01天,对照组为14.94±2.84天,从研究结果得知,治疗组总体阴道出血时长较对照组短(P=0.002﹤0.05);说明除膜逐瘀汤可以有效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4.药流后阴道出血量比较:阴道出血量根据阴道出血记录卡(根据PBAC法制定)计算阴道出血积分,治疗组阴道平均出血积分为45.35±3.352,对照组为47.67±4.329;除膜逐瘀汤可减少药流后阴道出血量(P=0.018﹤0.05)。5.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间对比:治疗组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长较对照组短(P=0.047<0.05);除膜逐瘀汤可缩短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间。6.药流后月经复潮量对比:复潮月经量少于平时经量者治疗组有8例,对照组有10例;相当于平时月经量者治疗组有20例,对照组有17例;多于平时月经量者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有4例;除膜逐瘀汤对药流后月经复潮量没有显着影响(χ2=0.608,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血、尿、粪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两组治疗方法均具有安全性。结论:除膜逐瘀汤能够有效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阴道出血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安全有效。同时在缩短药流后患者月经复潮时间有显着疗效,对药流后复潮月经量没有显着影响。
黄正迎[2](2021)在《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血清中FN(Fibronectin,纤维粘连蛋白)、LN(Laminin,层粘连蛋白)、Col IV(Type IV Collagen,IV型胶原蛋白)以及子宫组织中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基质金属蛋白-9)、TIMP-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转化生长因-β1)、Smad2的影响,以探索益母缩宫颗粒治疗药物不全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可能调节机制。方法:选择性成熟SD大鼠(雌鼠60只、雄鼠25只),先以完全随机法挑选10只未合笼雌鼠为空白组(E组)。剩余大鼠按雌:雄=2:1合笼,次晨观察雌鼠阴道分泌物涂片,发现精子为妊娠第1天。若未受孕则继续合笼至发现精子。成功交配大鼠在妊娠第7天(上午8时、下午18时),分别灌胃米非司酮(8.3mg/kg)和米索前列醇(100μg/kg),灌胃米索前列醇后于阴道内置入一无菌棉球,次晨阴道内棉球见血迹则认为造模成功。而E组大鼠则在入组第7天灌胃动物饮用水1ml/(100g.d)。大鼠造模成功后,将48只雌鼠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模型组(D组10只)、缩宫素组(F组10只)及益母缩宫颗粒低(A组10只)、中(B组9只)、高(C组9只)剂量组。各组大鼠于妊娠第8天开始,E(入组第8天开始)、D组均连续7天灌胃动物饮用水1ml/(100g.d);F组连续3天肌肉注射缩宫素0.9U/(kg.d);益母缩宫颗粒各组连续7天灌胃不同剂量(按成人剂量的0.5倍、1倍、2倍换算成大鼠灌胃剂量)益母缩宫颗粒:A组1.56 g/(kg.d)、B组3.13 g/(kg.d)、C组6.25g/(kg.d)。于妊娠第15天时,各组大鼠均予以10%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并剥离子宫体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FN、LN、Col IV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组织中TGF-β1、Smad2、MMP-9、TIMP-1的值,HE染色观察子宫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子宫形态观察:E组各大鼠子宫光滑未见结节、充血、水肿;D组7只、F组5只大鼠见大小不等结节,D组3只、F组5只大鼠子宫见充血水肿;A组2只、B组3只、C组1只大鼠子宫增粗,其中A组增粗更明显,三组剩余大鼠子宫未见明显充血水肿。(2)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E组大鼠子宫内膜连续,宫腔未见扩张,无炎细胞浸润;D组10例、F组5例均可见内膜上皮结构紊乱、蜕膜细胞残留,其中D组7例、F组2例可见坏死组织,两组均可见宫腔扩张及轻-中度炎细胞浸润;A组3例见蜕膜细胞,其中1例见少量坏死组织,B组2例、C组1例见坏死组织。(3)妊娠第15天时,FN、LN、Col IV在各组大鼠血清中的值:与D组相比,E、F、B、C组三者的值均降低(P<0.05);与E、F组相比,D、A组三者的值均升高(P<0.05)。(4)妊娠第15天,TGF-β1、Smad2、MMP-9和TIMP-1在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与D组相比,E、F、B、C组大鼠子宫中TGF-β1和TIMP-1表达增多、Smad2和MMP-9的表达减少(P<0.05);与E组相比,D、A组TGF-β1表达减少(P<0.05);与F组相比,D组TGF-β1表达减少(P<0.05);与E、F组相比,D、A组TIMP-1表达减少、Smad2和MMP-9表达增多(P<0.05)。(5)MMP-9和TIMP-1的比值:与D组相比,E、F、B、C组中MMP-9与TIMP-1的比值下降(P<0.05),但稍高于1。与E、F组相比,D、A组中MMP-9与TIMP-1的比值升高并接近2(P<0.05)。结论:1.益母缩宫颗粒能增加TGF-β1、减少Smad2在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从而调控下游MMP-9与TIMP-1的表达,进一步调节FN、LN、Col IV的表达,使ECM在子宫中的合成和降解达到平衡,从而发挥修复子宫内膜,阻止子宫出血的作用。这有可能是益母缩宫颗粒治疗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2.益母缩宫颗粒能使药物不全流产大鼠的子宫组织中TIMP-1表达增多,而MMP-9的表达减少,使MMP-9与TIMP-1比值接近于1,但略高于1,这也许是子宫内膜不至于纤维化的重要原因。
项晶[3](2021)在《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疗效,根据治疗前后阴道流血情况、血β-HCG值及宫腔残留物大小变化情况、子宫复旧情况,评价加味生化汤在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上的优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给予导师自拟加味生化汤口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温服,每次取药汁量200-300ml,每周复诊监测1次疗效指标,达临床治愈标准者即停药,共试验4周。观察患者每周阴道流血情况、血β-HCG值、宫腔残留物大小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大小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药物流产后首次月经复潮情况,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判定疗效。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阴道分泌物检查、心电图等各项安全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在总体疗效上,治愈32例,占80.00%,有效2例,占5.00%,无效6例,占15.00%,总有效率85.00%;2、在宫腔残留物排出方面,治疗1周宫腔残留物最大直径(9.28±9.06mm)较治疗前(17.68±5.66mm)减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在血β-HCG方面,治疗1周血β-HCG值(193.74±272.31IU/L)较治疗前(355.51±183.66IU/L)降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在子宫复旧上,治疗后子宫三径和(134.12±15.12mm)较治疗前(145.62±20.21mm)减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7.29±1.61mm)与治疗前(10.29±2.11mm)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加味生化汤用于临床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可降低患者血β-HCG值、促进残留物排出,同时有利于子宫复旧,且安全性高,适用于临床推广。
覃婷[4](2021)在《补肾养血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肾养血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19年01月至2020年04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仁爱医院妇科门诊符合肾虚血瘀型已确诊妊娠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纳入研究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补肾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治疗至妊娠12周,治疗后观察抗心磷脂抗体(ACA)转阴率、凝血指标(APTT、PT、TT、FIB、D-D)、血小板计数(PLT)、中医症候、B超下子宫动脉血流(PI、RI)及血HCG、P、E2变化。结果:(1)实验室指标:(1)凝血指标:两组在治疗后均可延长APTT、PT、TT时间,降低D-D、FIB水平,两组治疗后在D-D上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优于对照组;两组在APTT、PT、TT、FIB上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血小板计数: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HCG、P、E2变化:两组HCG、P、E2水平均能随孕周增长而提升,对于HCG:两组血HCG在孕6周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孕8时、孕10周分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优于对照组。对于P:两组血P在孕6周、孕8周、孕10周分别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E2:两组血E2在孕6周、孕8周、孕10周分别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ACA转阴率:治疗组转阴率83.33%;对照组转阴率60.0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合并其他抗体转阴率: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子宫动脉血流(PI、RI):两组经治疗后均可降低PI、RI水平,两组在PI、RI上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优于对照组。(3)阴道止血时间:两组经治疗后阴道止血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在阴道止血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4)中医临床疗效:(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经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优于对照组。(3)单项中医疗效:在腰酸胀痛、小腹疼痛或坠胀、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口干咽燥、小便黄、大便秘结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脉象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4)综合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经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优于对照组。(5)妊娠结局:治疗组早期流产率23.33%、晚期流产率20.00%、妊娠成功率56.67%,对照组早期流产率36.67%、晚期流产率26.67%、妊娠成功率36.67%,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6)随访分娩结局:治疗组未足月剖宫产率11.76%、未足月顺率17.65%、足月剖宫产率23.53%、足月顺产率47.06%,对照组未足月剖宫产率27.27%、未足月顺产率9.09%、足月剖宫产率36.36%、足月顺产率27.27%,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养血法协同西药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抗心磷脂抗体转阴,提升血清HCG、P、E2的增长,维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正常水平,改善子宫动脉血流灌注情况,降低流产率,从而有效提高保胎率。
鲁周南[5](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杨莹[6](2020)在《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生化汤、仿生物电刺激及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分别对无痛人流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促进人工流产术后恢复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减轻此类手术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成功搜集了2019年4月-2019年10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门诊计划生育手术室行人工流产手术的符合要求的160例患者。采用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四组,每组各40例,即A为对照组,B为生化汤组,C为仿生物电刺激组,D为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组。比较四组患者的年龄、停经时间、孕次,通过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0.05,提示四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A组术后仅给予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预防感染治疗,一次一片,每次100mg,一天三次,连服4天;B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生化汤口服,每日一剂,每次一袋(200ml),饭后温服,早晚各一次,连服7天;C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每天一次,一次25分钟,连续7天;D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分别记录每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有无腹痛情况;术后第14天,每组患者返院复查B超,于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监测患者的子宫内膜的厚度、子宫内膜的类型、子宫内膜下血流分型,并测定患者的子宫动脉收缩期峰流速(PSV)和粘膜下血流阻力指数(RI);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记录月经复潮时间距离手术日的间隔天数及术后首次月经来潮的经量较前对比情况,同时随访观察期间患者的有无并发症,以及时处理不良结局及更改治疗方案,记录宫腔粘连、宫腔积液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人服用中药生化汤期间对中药不耐受而放弃此治疗,10人仿生物电刺激未坚持治疗至结束,以上患者均作为脱落病例而剔除,1人确诊为宫腔粘连、8人宫腔分离故而超声下未能测得所需数据,亦作为脱落病例,最终完成治疗并能测得全部数据病例者共140例,其中A组36例,B组38例,C组35例,D组31例。(2)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经LSD-t检验比较,B组、D组出血时间均短于A组(P<0.05),D组短于C组(P<0.05),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痛发生率的比较:经?2检验,P<0.01,四组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C组、D组腹痛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D组腹痛发生率低于C组(P<0.05),B组、D组腹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超声下子宫内膜数据的比较:比较四组子宫内膜厚度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内经LSD-t检验比较,B组、C组、D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A组(P<0.05),D组内膜厚度大于B组、C组(P<0.05),B组、C组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与前者结果一致。RI值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RI值大小表现为D组<B组<C组<A组(P均<0.05)。比较四组子宫内膜分型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D组内膜形态优于A组(P<0.05),D组内膜形态优于C组(P<0.05),B组和C组内膜形态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血流分型结果分析同前。(5)术后月经复潮时间的比较:月经复潮差异经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经LSD-t检验比较,B组、C组、D组月经复潮时间均短于A组(P<0.05),D组月经复潮时间短于B组和C组(P<0.05),B组月经复潮时间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术后首次月经的经量较前对比情况的比较:经?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D组月经复潮量优于A组(P<0.05),D组月经复潮量优于C组(P<0.05),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宫腔粘连、宫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经?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1例宫腔粘连,3例复查时为宫腔积液;B组1例宫腔积液;C组3例宫腔积液;D组1例宫腔积液。结论:生化汤、仿生物电刺激、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均可以降低腹痛发生率、加速内膜血液循环、促进内膜生长、缩短月经复潮时间。生化汤、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均能缩短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改善内膜形态、维持月经量。在促进内膜生长修复、加速PSV、改善RI、加速术后月经复潮方面,联合组效果最显着;在改善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RI方面,生化汤作用优于仿电刺激。
马静[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生化汤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由古至今,生化汤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当代学者或运用临床试验探讨其疗效,或使用实验研究手段探求其药物成分及药理作用。现代医家对生化汤的了解多来自中医学教材或《傅青主女科》,除此之外,古代文献中有关于生化汤的大量记载。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生化汤进行整理、归类、总结,以期能够肃清生化汤之发展源流,探求其组方特色和治疗范围;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用药规律,为生化汤的临床运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本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古籍,整理历代书籍中对生化汤的记载;第二部分通过对收集到的古籍进行整理,梳理出生化汤及其类方的药物组成、剂量及治疗范围,建立生化汤及类方数据库,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古代文献中生化汤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生化汤组方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整理古代文献中生化汤的相关条文,整理出记载生化汤的古籍120部,治疗疾病40种,其中包括产后病38种。治疗最多的前八位疾病为:产后调理、产后血晕、产后厥症、产后血块、产后腹痛、产后发热、胞衣不下、产后泄泻。其他依次为:产后伤食、产后血崩、产后大便不通、产后抑郁、产后汗证、产后危症、产后外感、产后恶露不下、产后头痛、产后痈疽、产后咳嗽、产后杂症。整理相关古籍发现生化汤最早出自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非傅青主所创。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生化汤及其类方进行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分析,综合结果可以得出其组方规律。通过对古代文献中172首处方的分析,用药范围结果表明,共涉及71味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在生化汤及类方中使用最多,此外还包括了消食药、解表药、理气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熄风药、安神药、收涩药,说明生化汤加减治疗疾病应用范围广泛。利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当归与川芎的关联性最高,常作为药对出现,是生化汤的核心组成。对组成生化汤的五味药用量点进行分析,得出当归、川芎分别在用量9g、12g时使用次数最多,桃仁在4g时使用次数最多,炮姜的常用量为1.2g、1.5g,炙甘草的常用量为1.5g。药物的四气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平性药物,说明产后用药宜温,不宜使用峻猛之剂防止耗伤气血;药物五味分析结果显示:辛味药、甘味药使用频率最高,产后多虚多瘀,治疗产后病宜在补虚化瘀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归经分析结果显示:归心经、肝经、脾经的药物最多,还包括了归胆经、肺经、大肠经、肾经、胃经、膀胱经、三焦经、小肠经、心包经的药物。结论:最早记载生化汤的文献为《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所载生化汤内容可能是借鉴《宁坤秘笈》的内容,生化汤在清代使用最为广泛。本方药少而量专,治疗最多的疾病为产后调理、产后血晕、产后厥症、产后血块、产后腹痛。通过对其类方分析发现,治疗产后病应重产轻邪,以大补气血为先,并兼顾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用药宜缓、宜温。及时恢复肝、脾、心三脏功能有助于产后气血恢复。
吴润珍(Ng Yun Chun)[8](2019)在《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历代(公元1949年以前)中医安胎相关文献的系统研究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安胎的证治及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对1949年以前文献中明确标有“安胎”、“胎漏”、“胎动不安”、“胞阻”、“妊娠腹痛”、“妊娠腰痛”、“妊娠下血”的中医证候及方药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卡方检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历代中医安胎文献方药的证治规律。结果:一、处方用药频数分析:搜索结果共60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2255篇,共记载处方1220频次,共300首处方(包括27首只记载药物无方剂名处方),包含243种药物,总药物频数共计9892味次。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处方是安胎饮、四物汤、胶艾汤、安胎散、阿胶汤、安胎当归汤、安胎和气饮、佛手散、桑寄生散、胶艾四物汤。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分别是:当归、白术、甘草、川芎、黄芩、白芍、阿胶、熟地黄、人参、艾叶。二、以药物种类来说共计载5739味次,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1537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6.78%;第二位是清热药,共计699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18%;第三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677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1.80%。前三位最高频次的药物种类累计频率为 50.76%。三、各个年代处方用药频数分析:(一)宋代以前:总药物频数共计82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34味次,占药物总频数41.46%;第二位是止血药,共计11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3.41%;第三位是解表药,共计1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20%。(二)宋金元时期:总药物频数共计1207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293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4.28%;第二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15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43%;第三位是清热药,共计99味次,占药物总频数8.20%。第四位是解表药及止血药,各共计98味次,各占总频数8.12%。(三)明清至民初时期:总药物频数共计4450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121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7.19%;第二位是清热药,共计595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3.37%;第三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518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1.64%。四、以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时期用药特点:不同时期使用解表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及补虚药的使用频数有较明显差异。五、聚类分析:利用SPSS20.0软件把使用频率高于1.0%的药物建立数据后,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聚类分析结果分成4类聚类组合:C1:生姜、大枣、杜仲、续断、香附、生地黄、桑寄生、紫苏、黄芩、砂仁、茯苓、艾叶、阿胶、陈皮C2:人参、甘草C3: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C4:黄芩、白术C1组合:生姜属于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紫苏属于解表药,具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可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大枣、杜仲、续断、阿胶是补虚药,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与生姜合用可以调补脾胃,增加食欲,促进药力吸收,增加滋补功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胎元不固,杜仲能够补益肝肾以安胎。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能补益肝肾,补而不滞以安胎止漏。阿胶具有补血止血功效,为止血要药。香附、陈皮是理气药,香附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性平而不寒不热,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妇科常用之药物。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能理气运脾,调中快膈。桑寄生是祛风湿药,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桑寄生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以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及胎漏。黄芩、生地黄是清热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胎热不安。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凉血止血。茯苓是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砂仁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的功效。为醒脾和胃之良药,砂仁能行气和中以止呕、安胎,常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艾叶是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妇女下血尤为适宜。此组合的药物种类与总药物较高频次的药物种类相似,聚合了较多药物种类的组合,可以作为安胎的基础方。C2组合:人参、甘草是补虚药,补气为主。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甘草补益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不足,生化无力,两药合用能补气健脾,适合用于气虚导致的胎气不安。C3:川芎是活血祛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而止痛,为血中气药。当归、白芍、熟地黄是补虚药中的补血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为妇科调经要药。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作用,熟地黄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为补血要药。四药合用为四物汤,是历代医家安胎最常用的安胎药物配伍组合,临床治疗胎气不安可以参考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各种兼证的胎气不安。C4组合:黄芩是清热药,白术是补虚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补气健脾以安胎,配伍黄芩能够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历代中医安胎文献中最常出现的药对,可以作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下配伍运用。六、因子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把使用频率高于1.0%的22种药物建立数据库,使用因子分析,归纳出不同药物组成的7组代表组合:F1:熟地黄、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川芎、白芍F2:艾叶、阿胶、紫苏、陈皮、砂仁、黄芩F3:大枣、杜仲、生姜F4:茯苓F5:续断F6:桑寄生、香附F7:生地黄F1以补气、补血药为主,相当于八珍汤加减。古人治疗胎气不安注重气血的生化。此组合中养血活血,以理血为主的四物汤,甘草、人参、白术、黄芪属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三药合用能够补益脾气以安胎。临床可以参考用于治疗气血不足的胎气不安患者。F2组合中陈皮是理气药,能理气运脾,调中快膈。砂仁是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的功效,能行气和中以止呕、安胎。黄芩是清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艾叶是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阿胶是补血药,具有补血止血的功效,为止血要药。紫苏属于解表药,具有行气宽中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可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艾叶属于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妇女下血尤为适宜。全组药物组合适用于气机阻滞导致的胎气不安患者。F3组合中大枣属于补虚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杜仲属于补阳药,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胎元不固,杜仲能够补益肝肾以安胎。生姜属于解表药,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三药合用可以调补脾胃,补益肝肾,用于肝肾脾不足的胎气不安患者。F4、F5、F7组合中只有单味药组成,茯苓属于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气。续断属于补虚药中的补阳药,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能补益肝肾,补而不滞以安胎止漏。生地黄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凉血止血。可以视为该药物种类中较适用于治疗胎气不安的药物。F6由桑寄生、香附组成,桑寄生属于祛风湿药,桑寄生能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以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及胎漏。香附属于理气药,疏肝理气,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两药合用可以用于治疗气机不畅,肝肾不足而导致胎气不安患者。结论:一、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处方是安胎饮、四物汤、胶艾汤、安胎散、阿胶汤、安胎当归汤、安胎和气饮、佛手散、桑寄生散、胶艾四物汤。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是当归、白术、甘草、川芎、黄芩、白芍、阿胶、熟地黄、人参、艾叶。以药物种类分类来说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祛瘀药是历代中医最常使用的药物种类。二、比较各个年代处方用药时,历代医家皆最常选用补虚药安胎,宋代以前常选用止血药、解表药。宋金元时期常选用的第二、第三药物种类是活血祛瘀药、清热药。明清至民初时期常选用的第二、第三药物种类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提示在不同历史时期选用的药物种类有较明显差异。三、中医安胎的总治则以补肾固冲安胎为大法,再根据辨证论治辅以调理肝脾,补益气血为主,兼以清热、活血化瘀等。四、聚类组合提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是常用的中医安胎药物配伍组合,而黄芩、白芍是常用的中医安胎药对,临证时可以根据辨证论治选用。五、因子分析归纳出7个药物组合,临床可以根据辨证论治选用。
曾成成[9](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张庆文教授乃川派中医妇科主要传承人之一,本次研究依托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CM V2.5)探讨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并由此提炼出张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的学术特色,既丰富川派中医妇科理论,也为月经不调临床诊疗思路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的月经不调病案326例。整理患者门诊病例信息、填写月经不调患者病例报告表,录入TCM 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病案:此次收集326例病案(共722张处方、626次就诊记录),单发疾病中:月经后期240次、月经过少173次、月经先后不定期45次、经期延长17次、月经先期8次、月经过多1次等。合并疾病中:月经后期合月经过少34次、月经过少合不孕症13次、月经过少合痛经12次等。患者年龄跨度为15至44岁,19至35岁占比最多,约86.5%。2.药物:722张处方共涉及中药172味,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次≥5)进行归类分析,共涉及15类药物,以补虚药为最多,补气药9味,补阴药8味,补阳药7味,补血药6味;其次为活血化瘀药17味,清热药13味。对“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发现: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取肝、脾、肾经为主。当支持度20%、置信度0.98时,得出20组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其中二联药对7组、三联药对11组、四联药对2组。补虚药组合占60%,其余为补虚药配活血化瘀药、补虚药配清热药等。当支持度20%、置信度0.98、频次>200时,得出62组药物关联规则。降序排列:补虚药配补虚药36组、补虚药配活血化瘀药10组,补虚药配清热药9组等。3.处方:此次共搜集722首处方,单联处方排列前三依次为:参归精血汤(189)、参术养血汤(87)、血府逐瘀汤(82)。双联处方配伍排列前三依次为:寿胎丸合圣愈汤、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寿胎丸合保阴煎。将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共挖掘出14对核心组合及7组新处方。结论:1.在处方选择上,张庆文教授喜用单联处方治疗月经不调,以经验方为主;双联处方常以时方配时方、时方配经验方的形式,标本兼治。2.在药物选择上,张教授重视补虚药的应用,提倡补虚与祛瘀、补虚与清热相结合。重视药物配伍、善用药对。3.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总结、继承和发扬中医临床思维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史晨[10](2019)在《改良生化汤在药物流产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祖国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观察药物流产后应用改良生化汤对阴道流血时间、阴道流血量、妇科B超、月经复潮、中医证候等进行临床观察统计,评价改良生化汤应用于药物流产后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待囊胚排出后,予头孢地尼常规预防感染,每次2片,每日2次,连服3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改良生化汤进行干预,采用汤剂剂型,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每次150ml,连服14天。观察患者阴道流血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宫内稍高回声、子宫积液、内膜厚度、子宫三径线及月经复潮情况,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药流后各项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同时监测血常规、凝血指标、白带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结果:1.观察组在阴道流血时间、阴道流血量、宫内稍高回声、内膜厚度、子宫三径线、复潮经期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2.观察组在下腹痛、腰骶酸痛、乏力、食欲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3.观察组在促进血红蛋白恢复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更优(P<0.05)。结论:改良生化汤可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阴道流血量,降低宫腔稍强回声率,恢复子宫内膜及子宫正常大小,改善复潮经期;能显着改善药物流产后下腹痛、食欲、乏力等症状;能促进药物流产术后血红蛋白恢复。
二、中药祛瘀汤在药物流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祛瘀汤在药物流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与诊断标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伦理学要求的临床研究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2.1 64 例患者年龄比较 |
2.2 64 例患者停经天数比较 |
2.3 64 例患者孕次比较 |
2.4 64 例患者产次比较 |
3 64 例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3.1 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 |
3.2 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比较 |
3.3 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对比 |
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
5 安全性指标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西医对药流不全的认识 |
1.1 药流后异常出血机制探讨 |
1.2 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 |
1.3 西医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办法 |
2 瘀血与药流不全的关系 |
3 中医药提高药流流产完全率的方法 |
3.1 联合验方 |
3.2 联合自拟方 |
3.3 联合外治法 |
4 除膜逐瘀汤的组方原则及分析 |
5 除膜逐瘀汤方药的现代药理分析 |
6 除膜逐瘀汤提高药物流产完全率可能作用机理 |
7 选择米索前列醇口服组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8 临床疗效分析 |
8.1 64 例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
8.2 64 例患者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比较的分析 |
8.3 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比较 |
9 安全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
10 存在问题 |
11 今后研究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对象 |
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3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6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及病理学结果 |
2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血清中FN、LN、Col IV浓度的影响 |
3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TGF-β1 表达的影响 |
4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Smad2 表达的影响 |
5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MMP-9 表达的影响 |
6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TIMP-1 表达的影响 |
7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MMP-9/TIMP-1 比值的影响 |
讨论 |
1 从中医基础理论认识药物不全流产 |
2 益母缩宫颗粒的相关研究 |
3 药物不全流产模型的建立 |
4 TGF-β1/Smads通路调控MMPs/TIMPs、ECM的代谢平衡 |
5 MMPs/TIMPs调控ECM的代谢 |
6 子宫异常出血与ECM的代谢密切相关 |
7 益母缩宫颗粒的可能作用机制 |
8 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医药治疗药物流产并发症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疾病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药品制备 |
2.3 给药方法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
3 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
4 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疗效分析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补肾养血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药物及用法 |
2.3 治疗疗程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妊娠结局随访 |
2.7 安全性指标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各项资料的比较 |
3.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3.3.1 两组治疗后 ACA 转阴情况 |
3.3.2 两组患者合并症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转阴率的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后凝血指标(APTT、PT、TT、FIB、D-D)的比较 |
3.3.4 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的比较 |
3.3.5 两组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PI、RI)的比较 |
3.3.6 两组治疗后血 HCG、P、E2 的比较 |
3.3.7 两组阴道止血时间的比较 |
3.3.8 两组中医临床疗效的比较 |
3.3.9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10 两组治疗后单项中医疗效比较 |
3.3.11 两组综合疗效的比较 |
3.3.12 两组妊娠结局的比较 |
3.3.13 两组分娩结局的比较 |
3.4 安全性指标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1.1 复发性流产的定义及致病因素 |
1.2 ACA引起复发性流产的的作用机制 |
2.现代医学对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
2.1 抗凝治疗 |
2.2 免疫抑制治疗 |
3.中医对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3.1 古代医家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3.2 现代医家对复发性流产的见解 |
4 肾虚血瘀是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机 |
5 补肾养血是主要治疗原则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
7 组方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7.1 组方用药特点 |
7.2 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8 关于选用对照组依据 |
9 关于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
10 关于观察时机选择依据 |
11 关于观察指标的选择 |
11.1 HCG、P、E2 |
11.2 凝血指标 |
11.3 血小板计数 |
11.4 子宫动脉血流 |
12 研究结果分析 |
13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2 |
附录 3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ACA阳性复发性流产补肾活血疗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辨证论治研究 |
2 方药研究 |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
4 名老中医治验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古籍选择原则 |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
1.3 古籍选择结果 |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
2.5 小结 |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
3.4 小结 |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
4.5 小结 |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5.2 病名逐步完善 |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
5.6 小结 |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6.2 病名沿革 |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
6.7 小结 |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
7.7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
1.1 医家个人经验 |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
2 研究方法 |
2.1 归纳法 |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
2.2.1 元数据概念 |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
2.3 专家访谈法 |
2.3.1 访谈对象 |
2.3.2 访谈方法 |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
2.3.4 访谈提纲 |
2.4 名中医推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
3.2.1 选择古籍经验 |
3.2.2 选择医家经验 |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
4 结论 |
讨论 |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
(6)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准备 |
2.3 人工流产术 |
2.4 术后观察 |
2.5 术后治疗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临床症状比较 |
3.3 超声下内膜值比较 |
3.4 术后月经复潮比较 |
3.5 术后宫腔积液、粘连发生率比较 |
讨论 |
1.西医对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认识 |
1.1 子宫内膜的生理及病理发生机制 |
1.2 人工流产术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 |
2.中医对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治则治法 |
3.生化汤的组方分析 |
3.1 生化汤于人流术后应用的立论基础 |
3.2 方药分析 |
4.仿生物电刺激 |
4.1 生物电 |
4.2 仿生物电刺激应用于人流术后 |
5.研究结果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生化汤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仿生物电刺激在妇产科疾病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表格 |
致谢 |
(7)基于数据挖掘生化汤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生化汤的来源与发展 |
2 历代医家对生化汤的论述 |
3 生化汤之命名依据 |
4 生化汤之功效 |
5 生化汤之主治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生化汤及其类方的统计分析 |
1 资料来源 |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 数据整理与录入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安胎的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安胎的研究 |
一、胎病与安胎、胎漏、胎动不安的源流 |
二、胎漏、胎动不安的证候表现 |
三、病因病机 |
四、辨证 |
五、治则治法 |
六、当代中医对安胎的认识 |
七、中西医结合研究 |
八、逐月养胎的文献研究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定义 |
二、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诊断 |
三、导致先兆流产和流产的相关因素 |
四、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治疗 |
第二章 中医安胎方药的研究 |
第一节 历代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文献整理 |
第二节 统计分析与结果 |
一、频数分析 |
二、卡方检验 |
三、聚类分析 |
四、因子分析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案处方来源 |
1.2 病案筛选 |
1.3 病案处理及数据挖掘方法 |
2.月经不调总体数据挖掘结果 |
2.1 频次分析 |
2.2 组方规律分析 |
2.3 处方分析 |
3.月经后期数据挖掘结果 |
3.1 频次统计分析 |
3.2 组方规律分析 |
3.3 复杂熵聚类分析 |
4.月经过少数据挖掘结果 |
4.1 频次统计分析 |
4.2 组方规律分析 |
4.3 复杂熵聚类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1.频次规律分析 |
2.组方规律分析统计 |
2.1 川芎-当归 |
2.2 当归-鸡血藤: |
2.3 党参-黄芪 |
3.处方分析 |
3.1 新方分析 |
3.2 常用方分析 |
第二部分 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学术思想初探 |
1.月经不调总归----虚、瘀、湿、热四大证 |
2.以补虚为主,补虚与祛瘀相结合 |
3.分期论治、治本调经、溯果求源 |
4.西医辨病基础上行中医分证论治 |
5.肝肾气血,以“盛”为用 |
6.气滞寒凝血瘀,以“通”为要 |
7.顺应周期,因势利导 |
8.医案举隅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月经不调研究进展 |
1.正常月经的定义 |
2.月经不调的定义 |
3.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在名老中医传承中的作用 |
4.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 |
5.月经不调中医治疗原则 |
6.月经不调中医治疗方案 |
6.1 方药治疗 |
6.2 周期疗法 |
6.3 针灸治疗 |
6.4 综合疗法 |
7.现代医学对月经不调的认识 |
8.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简介 |
9.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在中医传承方面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川蜀中医妇科张庆文教授简介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名称规范 |
1.疾病名称规范 |
2.症状术语规范 |
3.中药名称规范 |
参考文献 |
附件3 张庆文教授调经常用方简介 |
附件4 月经不调患者病例报告表 |
附件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改良生化汤在药物流产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药物流产后并发症的认识 |
1. 中医古籍中对药流后并发症病名的记载 |
2. 中医古籍中对药流后并发症病因病机的记载 |
3. 现代中医学对药流后并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药物流产后的中医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 |
二、现代医学对药物流产后并发症的认识 |
1.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的机制 |
2. 现代医学对药物流产后出血的原因的研究 |
3. 药物流产术后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案 |
4. 观察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观察记录方法 |
7. 疗效评价标准 |
8. 不良反应观察 |
9. 统计学处理原则 |
二、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治疗结果 |
3.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生化汤的起源及在药流后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
1. 生化汤的起源 |
2. 《傅青主女科》生化汤组成及其加减应用 |
3. 生化汤防治药物流产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 |
二、改良生化汤方药分析 |
1. 方义分析 |
2. 现代药理作用 |
三、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1. 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的影响 |
2. 宫腔残留的情况 |
3. 子宫内膜及子宫三径线的情况 |
4. 单项和总症候积分的改善 |
5. 血红蛋白的影响 |
6. 对药物流产后首次月经的经期、经量的影响 |
四、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中药祛瘀汤在药物流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D]. 卢周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 黄正迎.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研究[D]. 项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补肾养血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D]. 覃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D]. 杨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基于数据挖掘生化汤的文献研究[D]. 马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 吴润珍(Ng Yun Ch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张庆文教授调经用药规律[D]. 曾成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改良生化汤在药物流产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史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