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区发展与青年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林伟,肖莉[1](2017)在《澳门青年政治参与的变化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澳门青年的政治参与呈现出政治参与意识显着增强、政治参与不断深入、政治认同出现一定危机等新特点,其原因在于澳门青年对民生和民主的要求更具实质性和迫切性且缺乏与政府有效沟通的机制,以及澳门反对派街头运动和港台青年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针对澳门青年政治参与的负面变化原因和当前涉澳青年工作的困境,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以及内地相关部门需合理统筹澳门青年工作,积极引导澳门青年理性参与政治生活,支持澳门青年参与特区与国家的建设并从中增强获得感。
吴先浪[2](2004)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圳特区青年工作的变革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分析了加入WTO以后深圳青年工作的社会背景 ,包括特殊开放向平等开放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聚集优势向独特优势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附属产业向核心产业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经济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政府管理向政府指导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特区城市向国际性城市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文章提出加入WTO以后深圳青年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战略。
林洁[3](1995)在《特区发展与青年工作》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越来越强劲的势头,为了科学地研究青年问题、青年工作的新动向、新课题,本刊特开辟“省(市)团委书记论坛”,欢迎各地各级团委书记赐稿。
张慧[4](2019)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赢得青年,就赢得了祖国的未来,赢得了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始终把青年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青年成长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党关爱青年的优良传统,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青年问题,关心青年、信任青年、依靠青年,号召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号召广大青年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增长见识,逐步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习近平青年观。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对于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论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一章,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难点与创新之处这四大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理论工作进行梳理,为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章,习近平青年观概述。本章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概念、习近平青年观的位置、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这三大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习近平青年观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发展历程。本章从青年观发展的奠基期、青年观发展的雏形期、青年观发展的完善期这三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论述,系统整理出习近平青年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第四章,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年观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这三大方面来探究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分别从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这三方面来为习近平青年观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本章从以下四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即:青年为本的观点和情怀、青年的成长与成才、青年的教育与培养、青年的组织与领导。通过此章的论述分析,让广大青年更加明确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指导青年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为阐述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做准备。第六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当代价值意蕴。主要从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这四方面来分析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为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根本指导,同时也能够深化青年理论工作的研究。
宋冉冉[5](2020)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未来属于青年,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不断强调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上也始终关注着请奶奶的成长与发展,他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强调要重视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关注青年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关于青年的思想观点。本文以习近平青年观为研究对象,在归纳与整理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年的相关论述,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基础、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内容、时代价值进行梳理,力求论述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质,全面阐释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相关论述和纵向和横向相联系的基础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研究意义,界定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概念,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综述,明确了研究重点。第二部分梳理了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基础与发展过程,不仅阐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主要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青年思想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而且从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习近平在知青岁月历练和学习时期、担任地方领导工作时期、担任中央领导工作时期的青年理论,这是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与发展展开的逻辑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围绕对青年地位和使命的认识、青年的教育和培养、自我发展和工作等核心问题,阐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内涵;第四部分系统阐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青年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性和先进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青年理论研究提供指导,为青年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南,也对青年自身发展、高校教育工作和全社会培养青年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新时代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强则国强。因此青年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发展强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青年观是指引新时代青年茁壮成长的理论武器,是指导青年自身发展的行动指南。
刘俊彦,廉思,钟春平,陈咏华,曾燕波,朱峰,王万里,吴跃文[6](2019)在《湾区经济建设与青年发展问题笔谈》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政策的发展与完善青年政策是公共部门制定的、推进青年发展的行为准则。粤港澳大湾区要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策创新,政策创新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在青年政策上先行先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政策不断完善,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集中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何志平[7](2015)在《香港青年:问题与出路》文中提出"占中"爆发以来,香港各界舆论都批评特区政府在青年政策上出了问题。本文透过阐述过去155年香港殖民统治的历史及青年政策,并考虑近年全球化及中国崛起对香港青年的影响,分析香港青年问题的成因及其发展,并指出香港青年问题是一个自回归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历史性的、跨世代性的问题。本文建议特区政府的工作不仅要指向青年,也要指向家长、老师、传媒、社会领袖等各个社会"利益持份者",实行一场跨世代、全民性的国民教育。
马琳琳[8](2019)在《共青团工作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做好青年工作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稳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更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向对作为党的青年工作助手、重要社会支柱的共青团及其各项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还专门对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价值定位指明方向、对新形势下共青团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青团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确实在为党培养储备青年人才、团结动员青年群众围绕党中心任务建功立业、引导青年群众自觉培育和践行共产主义信仰、服务群众和维护青年群众权益、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应看到,新时代共青团仍然面临着各种因素诱发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即“四化”问题的挑战,共青团工作还无法有效满足各阶层青年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既需要在共青团改革既有成果基础上在实践层面的持续推进,也需要相关研究的及时跟进。因此,对共青团工作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力争突破多学科研究成果分散、思想理论基础梳理和历史经验总结缺乏系统性、对共青团工作实践历程缺乏宏观把握等不足,从中共党史学的角度整合多学科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以历史为启示,以问题为导向,在对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求本溯源的基础上,全面回顾建党以来共青团工作的实践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分析青年群体因时代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需求,探讨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之策。论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先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作用、青年群体全面解放与发展的途径以及党如何引领青年组织做好青年工作的一些重要论述,界定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理论内核;再通过系统梳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对不同历史阶段青年问题和共青团工作的认识,揭示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时代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与发展,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中国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青年群体总体特征的变化,在不断推进共青团组织及其各项工作革新的过程中,在组织性质、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原则、组织环境营造等组织内外部生态建设方面的特色。第三部分系统梳理中国共青团从社会主义青年团星星之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在全国各地点亮,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燎原之势遍及城乡各行各业,到“文化大革命”的沉沙折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新整顿、恢复、发展及全面活跃的历史进程,并梳理共青团围绕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在思想引领青年、组织动员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等方面的重要工作实践及成就,总结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第四部分先研究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将共青团纳入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设计之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的革故鼎新、新型城镇化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的新机遇、新资源、新平台;再结合对新时代青年群体特征的分析,研究这些新变化对共青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共青团的组织结构、共青团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等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四化”问题。第五部分在系统梳理中国共青团工作实践历程、总结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新时代共青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思路与理念,探讨新时代共青团在思想引领、工作方式方法以及组织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增强青年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新发展之策。总之,从中国共青团的实践历程来看,共青团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无论是对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还是对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以及对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共青团组织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基本要求,继续继承发扬共青团工作的优良传统,抓住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正视来自组织内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把握青年群体的新特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布局中寻求共青团工作的新突破,以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
颜海娜,张要要[9](2017)在《回归后香港的青年政策:特点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政策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但又相对薄弱的一部分,香港的青年政策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回归后,虽然香港特区政府在青年政策方面的理念更加积极,但伴随着青年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与严峻化,尤其是"占中"事件的爆发,社会各界对于特区政府的青年工作批评越来越多,香港的青年政策问题也随之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通过系统地梳理回归后香港的青年政策,发现其基本沿袭港英政府的青年政策框架,更加强调青年的自我责任以及家庭在青年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注重与经济发展相衔接。然而,香港的青年政策相对忽视青年自有的能力、动力、创造力及自决能力,更多是一种是反应性的和问题导向式的政策制订方式,缺少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香港的青年政策水平。
张帆[10](2016)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政治解体、社会解组的“总体性危机”,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巨历史任务,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体制外的革命型政党,其自身在革命过程中又面临着不能进行公开与合法活动且时常遭受体制力量摧残的现实困境,并进而影响其资源集聚和社会动员能力,对其完成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完成近代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转向并利用各种社团组织,并以此作为集聚力量、整合资源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丰富的社团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与实践是党利用社团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与社会力量在完成近代历史使命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认识与开展的实践活动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根据地社团思想与实践、反动统治区社团思想与实践、秘密社团思想与实践等三个组成部分,分为思想认识、政策策略、工作实践三个层面。本文主要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的生成原因、发展衍变、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实践成效、特征地位等方面进行阐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生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团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推动革命事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形成的主观动因,丰富的社团工作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即党成立初期的萌芽发轫、大革命时期的初步发展、土地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成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继续发展等五个发展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根据地社团思想和实践是其整个社团思想体系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辖区(如苏维埃区域、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等)内的群众社团及其工作的一系列思考认识与政策实践,主要包括党对社团的基本认识、根据地社团建设政策与举措、根据地社团与党政关系思想与政策等一系列的思想认识及相应的实践活动。党对根据地社团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根据地社团的性质与特征,党认为其具有自愿性和独立性;二是关于根据地社团的功能和作用,党主要强调其维护群众利益和支援革命的功能。关于根据地社团建设的思想和实践方面,党主张从组织使命、组织建设、工作活动策略等方面进行建设。关于根据地社团组织与党政机关的关系,党主张坚持两个“统一”,即加强领导、管理与尊重独立性相统一、相互支持帮助与防止不良倾向相统一。党关于根据社团的建设思想与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不仅促进了根据地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使根据地社团在支援革命战争、促进根据地各项建设、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党在反动统治区的社团思想和实践也是其整个社团思想体系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关于在反动势力控制区如何建设和发展革命或进步社团、如何对异性社团开展统战工作、如何指导群众社团开展工作和活动等一系列的思考认识和方针政策。关于如何在反动统治区建设和发展革命社团,党主张从组织使命、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建设。关于对待反动统治区异性社团的工作策略,党主张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如对于进步性社团,党主张积极团结、帮助和支持;对于中间性社团,党主张进行联合与改造;对于右翼性社团,党主张争取其群众,反对其领袖和组织,等等。关于反动统治区革命群众社团如何开展活动,党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如把争取群众利益与革命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利用公开与合法方式开展革命斗争等。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反动统治区社团思想和实践在获得丰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尤以土地革命前期和中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并给党的社团工作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秘密社团思想与实践是其整个社团思想体系和实践活动又一组成部分,是党对秘密社团的产生和形成、成分与结构、性质与功能以及工作策略等一系列的思考认识与实践活动。关于秘密社团的产生与形成原因,党认为包括现实、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其中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统治与压迫是最主要的原因。关于秘密社团的成分与结构,党指出——以失业破产的下层群众为主,同时也包括着少量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上层势力。关于秘密社团的性质与功能,党认为其是一个积极性与落后性、革命性与破坏性并存的矛盾统一体。民主革命时期,随着秘密社团工作实践和思想认识的丰富深化,党的秘密社团工作政策和策略也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起步到不断完善成熟的发展过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秘密社团思想与政策,从总体上来说是正确的,同时也包含一些错误的成分,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成效。产生于革命历史背景下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和实践呈现出了鲜明的特性,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从其特性来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社团思想具有突出的革命性、鲜明的阶级性并重视党的领导。从实践意义来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社团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显着的实践成效,一方面动员和团结了广大革命群众以及各种社会力量,支援或参与革命斗争,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进步;另一方面有助于新中国以及当代中国社团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对新中国不同阶段党的社团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理论价值来看,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和实践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团思想与不同历史阶段中国革命实际、党的社团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过程和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特区发展与青年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区发展与青年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澳门青年政治参与的变化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年来澳门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变化 |
1. 澳门青年政治参与意识显着增强:从政治冷感到政治参与意识的崛起 |
2. 澳门青年政治参与的深度不断提升:从网络上围观式参与到现实中的直接参与 |
3. 部分澳门青年的政治认同出现了一定的危机:从理性看待不同政治阵营的诉求到对激进政治运动的较大包容 |
二、澳门青年政治参与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分析 |
1. 澳门青年对民生和民主事务的实质性要求 |
2. 澳门青年缺乏与政府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议会内的代表力量 |
3. 传统反对派社团的街头运动以及港台青年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 |
三、引导澳门青年理性参与政治的困境分析 |
1. 特区政府忽略澳门青年参与政治的内在动因 |
2. 内地涉澳青年工作缺乏战略性统筹 |
3. 澳门青年工作方式方法未能与时俱进 |
四、正确引导澳门青年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
1. 中央层面:合理统筹澳门青年工作, 确立开展澳门青年工作的正确导向 |
2. 特区政府和爱国爱澳力量:切实做好澳门青年工作, 引导澳门青年务实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 |
3. 内地涉澳工作部门:支持和协助特区政府的青年工作, 让澳门青年在参加澳门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成长 |
(2)全球化背景下深圳特区青年工作的变革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化与深圳特区青年工作的背景分析 |
1.特殊开放向平等开放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
2.聚集优势向独特优势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
3.附属产业向核心产业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
4.经济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
5.政府管理向政府指导的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
6.特区城市向国际性城市转变对青年工作的影响 |
二、加入WTO以后深圳特区青年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战略 |
1.确立以政治优势推动青年工作全面发展的战略思维 |
2.确立以青年公民道德建设为重点的思想教育体系 |
3.确立以能力建设为特色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
4.确立以成长成才和健康发展为目的的青年服务体系 |
5.形成青年组织工作与青年事务管理相互支持的格局 |
6.形成现代法律规范约束下的青年工作竞争局面 |
7.建立与国际性城市要求相符合的青年工作发展指标体系 |
8.建立与现代化社会要求相符合的青年工作评价体系 |
(3)特区发展与青年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区青年工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
二、塑造特区青年工作的新形象 |
第一、青年工作决策民主化 |
第二、思想教育深入化 |
第三、团的活动系列化 |
第四、工作机制科学化 |
第五、组织结构多元化 |
第六、服务体系效益化 |
第七、工作依托实体化 |
第八、整体发展社会化 |
三、特区团干部的新要求 |
(4)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难点与创新之处 |
1.4.1 论文难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青年观概述 |
2.1 习近平青年观的概念解读 |
2.1.1 青年 |
2.1.2 青年观 |
2.1.3 习近平青年观 |
2.2 习近平青年观的地位 |
2.2.1 青年理论的创新发展 |
2.2.2 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 |
2.3 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 |
2.3.1 着眼现实突出青年地位的时代性 |
2.3.2 立足中国聚焦青年问题的本土性 |
2.3.3 博采众长指引青年成长的引领性 |
第3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 |
3.1 青年观的雏形期 |
3.1.1 知青岁月的生活体验 |
3.1.2 学习生活的独立思考 |
3.1.3 基层工作的充分肯定 |
3.2 青年观的发展期 |
3.2.1 办好教育理念中的青年观 |
3.2.2 推进群团改革中的青年观 |
3.2.3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青年观 |
3.3 青年观的完善期 |
3.3.1 纪念五四运动讲话中的青年观 |
3.3.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青年观 |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青年观 |
第4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
4.1 理论渊源 |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 |
4.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 |
4.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 |
4.2 现实依据 |
4.2.1 瞬息万变的国内背景 |
4.2.2 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
4.2.3 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 |
第5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5.1 青年为本的观点与情怀 |
5.1.1 明确青年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
5.1.2 遵循青年特点规律的科学分析 |
5.1.3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
5.2 青年的成长与成才 |
5.2.1 立志成长立德成才 |
5.2.2 学习成长吃苦成才 |
5.2.3 实践成长创新成才 |
5.3 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
5.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 |
5.3.2 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 |
5.3.3 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激发青年 |
5.4 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
5.4.1 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
5.4.2 推动青年引领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
5.4.3 完善面向青年“大宣传”理念的体制机制 |
第6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
6.1 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
6.1.1 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
6.1.2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保证 |
6.1.3 青年是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载体 |
6.2 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 |
6.2.1 家庭教育的不可缺失 |
6.2.2 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6.2.3 政府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
6.3 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 |
6.3.1 提供认识当代青年的科学依据 |
6.3.2 揭示当代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
6.3.3 推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深化改革 |
6.4 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 |
6.4.1 在自我教育中促进知行合一 |
6.4.2 在自我管理中获得价值提升 |
6.4.3 在自我监督中建立完备体系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5)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局势新变化对青年影响 |
二 文化多元冲击下青年价值观构建面临挑战 |
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青年提出新要求 |
四 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助推青年发展 |
第二节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观 |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 |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第三节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
一 七年知青岁月和学习时期(1969 年—1979 年) |
二 担任地方领导工作时期(1979 年—2012 年) |
三 担任中央领导工作时期(2012 年至今) |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使命 |
一 青年发展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 |
二 青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击队 |
三 青年是勇敢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
四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
五 青年是国际间相互交往合作的生力军 |
第二节 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
一 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引领青年健康成长的看家本领 |
二 让理想信念成为指引青年发展方向的精神之钙 |
三 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促进青年发展的思想资源 |
四 让历史观成为激发青年奋进的“清醒剂” |
五 让法治理论成为提升青年素养的学理支撑 |
六 让网络成为加强青年发展的教育阵地 |
第三节 青年的自我修养与发展 |
一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
二 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
三 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 |
四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
第四节 重视青年工作 |
一 加强党的青年工作 |
二 创新共青团青年工作 |
三 着力培养共青团干部 |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 |
二 为拓展青年理论研究提供指导 |
三 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理论指南 |
第二节 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
一 指导青年群体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
二 指导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的开展 |
三 指导全社会培养国家需要的新时代青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湾区经济建设与青年发展问题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
一、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年) 》 |
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
三、推进了以共青团为代表的青年组织的改革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青年发展 |
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这里, 青年可以背靠祖国, 面向全球, 形成知识高地 |
二、在青年发展规划的框架下, 打通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对于青年发展的各种瓶颈, 形成新时代改革的新动力 |
三、在开展青年的工作中, 积极探索把青年组织起来的好办法好举措, 不断深化对体制外青年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把握, 为党中央分忧, 显着增强对整个国家青年工作的贡献度 |
大湾区建设与深圳青年的创新能力 |
一、大湾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创新来驱动 |
二、从理想状态看, 如何培养深圳年轻人的创新能力, 将是大湾区建设的关键 |
三、从现实看, 深圳年轻人在大湾区建设及创新引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四、公共政策及支持措施:推动深圳年轻人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创新引领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青年发展领域的顶层设计问题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引导 |
大湾区应探索建立城市青年友好性指数评价体系 |
交融与交互:看大湾区青年的创新创业 |
品质机会:大湾区青年的发展机会 |
一、关注普通青年的发展机会更重要 |
二、品质机会是属于所有青年人的机会 |
三、加强对青年品质机会的教育与培养 |
(7)香港青年:问题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港青年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青年政策 |
(二) 港英政府青年政策的转向 |
(三) 回归前港英政府青年政策的特征 |
二、回归后的青年政策 |
三、香港青年问题的全球性与特殊性 |
(一) 全球性视角 |
(二) 香港青年问题的特殊性 |
四、解决香港青年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一) 了解青年真实需要, 拓展与青年沟通的方式方法 |
(二) 增进青年国家认同的若干制度反思 |
(三) 为青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8)共青团工作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共青团工作的思想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
(一)青年是重要的革命力量,代表着未来和希望 |
(二)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三)先进青年组织应担负起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重任 |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青年观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毛泽东的青年观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青年观 |
(三)新时代习近平的青年观 |
第二章 共青团的组织特色 |
一、共青团的组织性质 |
(一)跟着共产党走: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 |
(二)领着青年走: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 |
(三)与青年同步走:共青团组织的群众性 |
二、共青团的组织结构 |
(一)共青团组织的结构形态 |
(二)共青团纵横网状结构的优势 |
三、共青团的组织原则 |
(一)共青团“三个服从”的原则 |
(二)共青团代表大会制度 |
(三)共青团民主选举制度 |
(四)上下级团组织互通情报、互相监督制度 |
(五)共青团集体领导制度 |
四、共青团的组织职能 |
(一)共青团的政治职能 |
(二)共青团的社会职能 |
五、共青团的组织环境 |
(一)共青团与党的关系 |
(二)共青团与全国青联的关系 |
(三)共青团与全国学联的关系 |
第三章 共青团工作的实践轨迹 |
一、共青团工作的历史前奏 |
(一)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思想前奏 |
(二)共青团工作开展的组织奠基 |
(三)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力量储备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开创 |
(一)占领思想高地:开展面向青年的教育宣传 |
(二)发动有生力量:革命运动中对青年的组织动员 |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有序深入 |
(一)政治学习中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爱国主义教育 |
(三)社会主义建设中集体主义教育 |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共青团工作的中断与初步恢复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
(一)共青团的工作由恢复和发展开始走向全面活跃 |
(二)共青团的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探索 |
(三)共青团工作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
六、共青团工作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工作的政治保障 |
(二)坚持理论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思想保障 |
(三)坚持服务大局是共青团工作发展的工作重点 |
(四)坚持融入青年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力量源泉 |
第四章 新时代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共青团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思想引领提出更高期待 |
(二)“互联网+”为共青团工作方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
(三)新型城镇化为扩大共青团覆盖面奠定基础 |
(四)社会组织发展为共青团职能发挥提供平台 |
二、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
(一)青年群体结构多元分化影响共青团工作覆盖力 |
(二)青年思想与需求多样化影响共青团工作引领力 |
(三)组织资源有限供给与离散影响共青团工作组织力 |
(四)行政化与机关化风气遗存影响共青团工作凝聚力 |
第五章 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 |
一、共青团工作创新的理念 |
(一)以青年为本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原则 |
(二)增强技术性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核心 |
(三)完善制度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突破口 |
二、中国梦视域下的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创新 |
(一)“中国梦”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价值定位 |
(二)共青团思想引领路径的多元化 |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共青团工作方式创新 |
(一)共青团网络工作的新环境 |
(二)共青团对青年网络话语体系的把握 |
(三)共青团构建新媒体话语体系的新理念 |
四、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共青团工作的创新 |
(一)青年组织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重要变量 |
(二)成为“枢纽型组织”: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 |
(三)跨界搭台:增强共青团的枢纽性有效途径 |
(四)扁平化与品牌化: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的有益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回归后香港的青年政策:特点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回归后香港青年政策的历史沿革 |
二、回归后香港青年政策的特点 |
(一)沿袭港英政府的青年政策框架,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 |
(二)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更加强调青年的自我责任以及家庭在青年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三)奉行经济政策为先、社会政策为后的原则,青年政策注重与经济发展相衔接 |
三、对香港青年政策问题的反思 |
(一)香港青年政策忽视青年自有的能力、动力、创造力及自决能力 |
(二)青年政策的制订更多是反应性的和问题导向式的方式,缺乏长远的规划 |
(三)青年政策缺少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呈现出零敲碎打、短期性以及形式化的特点 |
四、进一步完善香港青年政策的建议 |
(一)制订一套全面系统的青年政策 |
(二)设立类似于“青年发展局”的青年事务行政部门 |
(三)提倡互动、参与、协商式的青年政策制订方式,更加广泛的吸纳青年的意见 |
(四)未来特区政府应着力于青年政策领域 |
(10)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三、概念厘定与解析 |
四、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 |
五、研究目标、思路及创新 |
第一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的生成原因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思想 |
二、列宁的社团思想 |
三、斯大林的社团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生成的主观动因 |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二、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及其面临的现实难题 |
三、近代中国社团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实践概述 |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实践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形成的外部因素 |
一、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共产党社团工作的路径分析 |
二、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共产党社团工作的内容分析 |
三、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共产党社团工作的效果分析 |
第二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的发展衍变 |
第一节 萌芽发轫期(1921—1924年) |
一、关于工会的思考与认识 |
二、关于其他社团的思考和认识 |
第二节 初步发展期(1924—1927年) |
一、群众社团思想的初步发展 |
二、秘密社团思想开始系统化 |
三、重视社团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
第三节 曲折发展期(1927—1935年) |
一、反动统治区社团思想的曲折发展 |
二、根据地社团思想的新探索 |
三、秘密社团策略思想的发展 |
第四节 发展成熟期(1935—1945年) |
一、反动统治区社团思想的调整转换与发展成熟 |
二、根据地社团思想的调整转换与发展成熟 |
三、秘密社团思想的调整转换与发展成熟 |
第五节 继续发展期(1945—1949年) |
一、解放区社团的方针政策 |
二、国统区社团的方针政策 |
三、秘密社团的方针和政策 |
第三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社团的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社团的基本认识 |
一、性质和特征 |
二、功能和作用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建设根据地社团的政策与举措 |
一、使命建设 |
二、组织建设 |
三、活动原则与策略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社团与党政关系的思考与政策 |
一、加强领导和管理与尊重独立性相统一 |
二、相互支持帮助与防止不良倾向相统一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社团思想和政策的实践成效 |
一、推动了根据地社团的成长与发展 |
二、有效发挥了根据地社团的功能与作用 |
第四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动统治区社团的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动统治区革命社团建设的思想和政策 |
一、使命建设 |
二、组织建设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动统治区异性社团的统战思想和政策 |
一、进步性社团的政策与策略 |
二、中间性社团的政策与策略 |
三、右翼性社团的政策与策略 |
四、异性社团统战政策中的失误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动统治区群众社团的工作与活动策略 |
一、争取群众利益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 |
二、利用公开与合法方式开展革命斗争 |
三、其他工作策略与斗争方法 |
四、社团工作和斗争策略中的失误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反动统治区社团思想和政策的实践成效 |
一、促进了反动统治区社团工作的进步 |
二、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
三、反动统治区社团政策失误造成的不利影响 |
第五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秘密社团的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秘密社团的基本认识 |
一、秘密社团的产生与形成 |
二、秘密社团的成分与构成 |
三、秘密社团的性质与功能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秘密社团的政策与策略 |
一、秘密社团策略的萌芽 |
二、秘密社团政策的初步系统化 |
三、秘密社团政策的初步形成 |
四、秘密社团政策的发展成熟 |
五、秘密社团政策的继续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秘密社团思想与政策的实践成效 |
一、团结或改造部分秘密社团,支援革命斗争 |
二、打击和消灭反动秘密社团,便利革命斗争 |
第六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实践的特征与地位 |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和实践的特征分析 |
一、突出的革命性 |
二、鲜明的阶级性 |
三、重视党的领导 |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地位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
三、新中国社团工作的有益借鉴和参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特区发展与青年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澳门青年政治参与的变化及对策研究[J]. 林伟,肖莉.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7)
- [2]全球化背景下深圳特区青年工作的变革与发展[J]. 吴先浪. 青年研究, 2004(02)
- [3]特区发展与青年工作[J]. 林洁. 青年研究, 1995(01)
- [4]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张慧. 吉林大学, 2019(02)
- [5]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宋冉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湾区经济建设与青年发展问题笔谈[J]. 刘俊彦,廉思,钟春平,陈咏华,曾燕波,朱峰,王万里,吴跃文.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03)
- [7]香港青年:问题与出路[J]. 何志平. 港澳研究, 2015(01)
- [8]共青团工作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D]. 马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回归后香港的青年政策:特点与反思[J]. 颜海娜,张要要.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2)
- [10]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团思想与实践研究[D]. 张帆.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