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县制定有效措施巩固发展小流域家庭包管

房山县制定有效措施巩固发展小流域家庭包管

一、方山县制定有效措施巩固发展户包治理小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周璞[1](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朱年宏[2](2020)在《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吕梁精神作为诸多中国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军民大生产运动等革命实践,又在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锤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精神形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本论文将着重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系统地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梳理了吕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地分析了吕梁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地理条件基础和实践基础三个部分,吕梁精神的发展过程则由抗战时期的初步尝试、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与时俱进组成;第三部分集中探讨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通过探析艰苦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创新精神的各自具体表现进而详细地阐述其科学内涵;第四部分为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途径的论述,结合时代背景研究,其时代价值在于能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带动中部迅速崛起、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途径是在晋绥红色旅游中传承、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坚持、在保护乡土文化中发扬、在能源产业发展中践行。

刘恬慧[3](2020)在《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吕梁精神是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根基下孕育而来的,是革命英雄在战争年代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而成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极探索而凝结成的精神财富,体现着吕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吕梁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展现出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顾全大局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勇于创新的强大魄力,吕梁精神所传递的民族气概、革命精神、爱国情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吕梁精神在当今时代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提升服务意识、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精神支撑、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从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下多角度探索传播吕梁精神的方法,加强吕梁精神理论研究、开展吕梁精神专题活动、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吕梁精神的传播方式、创设弘扬吕梁精神的浓厚氛围等,通过合理有效可落实的弘扬路径使人们认识到吕梁精神的重要性,不断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

冯寂然[4](2019)在《脱贫攻坚潮涌三晋》文中认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脱贫致富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86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山西也不例外,从起初的区域性开发式扶贫,到多管齐下推动八七扶贫攻坚战,到新世纪的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再到

艾开开[5](2019)在《黄土高原淤地坝发展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土流失和干旱少雨是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种植的两大制约性因素。人们通过兴修水利、种植耐旱作物以及采取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以应对干旱少雨的制约。面对水土流失,耕耘于斯的先民创造出众多保持水土的技术措施,梯田、淤地坝、水窖、涝池等不一而足。人们受到天然“聚湫”的启发,化害为利,充分利用黄土高原流失的水土资源,在沟道之中修筑坝堰拦蓄水土,这些流失的水土淤积沉淀便会形成平坦的耕地,这一土地利用方式被当地民众称之为坝地,所筑坝堰称之为淤地坝。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是一种独具特色、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清中叶之后,陕晋两地日益凸显的人口压力,促使民众将修筑淤地坝作为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之一,从而使得淤地坝得到一定发展。民国时期,黄河治理的迫切需要,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黄河安流离不开上中游的水土保持,而淤地坝作为沟壑治理的工程措施,经历了由理论构想到具体实践的跨越。夹缝求存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实现军民粮棉自给,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成立互助合作组织,在边区兴起修筑淤地坝的群众性运动。与此同时,民间单家独户修筑淤地坝的传统仍在延续。集体化时代绥德县的淤地坝建设可视为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缩影。基于传统的延续,1950年春季绥德县的淤地坝建设便被提上日程,起初只是号召柳湾村等个别先进村进行淤地坝建设的尝试。1953年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选定韭园沟为水土保持示范区,以期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绥德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韭园沟首先进行的治理措施就是在沟中修建淤地坝,并成功的完成了淤地坝的选址、修建、养护以及坝地作物的防洪保收等科学试验和具体实践,尤其在坝地防洪保收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20世纪50年代末,通过党委挂帅、典型示范、技术传授等方式,绥德县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淤地坝建设的群众性运动。尤其是60、70年代的基本农田建设,坝地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三大基本农田之一,得到长足的发展。集体化时代淤地坝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导致淤地坝的管护失位,加之集体化时代修建的淤地坝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得淤地坝的脆弱性日益凸显,其保持水土和发展农业的效益有所削弱。

郭裕怀,马明高[6](2018)在《钱正英与山西的水保工作》文中研究说明一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山西而言,历来十分重要,以后也是十分重要。当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山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作为党和国家主管全国水利事

武甲斐[7](2017)在《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期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农业的功能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农业对于国家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产业部门,有着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和关键性的战术功能。当前,是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关键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整合,以及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进程的加速,我国农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不可调和,必须利用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行变革、选择一条可以有效消除资源条件制约的发展途径,这就需要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具体化。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有着悠久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发源地,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引领了农业的创新与发展,使山西省成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旗帜和典范。当前条件下,诊断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明确山西省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于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包括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场域分析、对策建议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生产方式理论和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以农业区位条件为基础、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管理方式为主要脉络,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营效益、农业协调发展能力为主要衡量依据,即期场域研究为微观验证的基本研究思路,分析论证了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要素禀赋、发展特征、存在问题、制约因素以及发展动力,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目标与路径选择。具体结论如下:(一)本文运用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山西省农业的生产效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网络平台调查法对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进行了特征性分析,运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评价了山西省农业的协调发展能力,综合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特征、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特征和山西省农业协调发展能力特征得出,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极不协调,农村居民家庭自主经营、创造效益的能力在减弱,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扶持政策的依赖在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偏小,盈利能力普遍较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农业纯技术效率水平低,农业要素规模效率支撑了山西省农业的粗放式发展,2009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由经营性收入开始向工资性收入转变,2014年山西省农业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达到极限,2015年成为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起点。(二)通过场域的案例剖析,总结归纳了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问题;二是农业经营中的人力资本问题;三是农业管理中的财政支农问题;依据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特征的实证分析,总结归纳了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动力因素,其中山西省经济深陷“资源型陷阱”,传统资源型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到尽头,全省上下认识到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性,坚定了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成为了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为重要的外部动力;由于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发展现状背离了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管理主体的根本目标,因而产生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内生动力,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山西省农业生产方式追求效率提升的动力;二是山西省农业经营方式追求效益提升的动力;三是山西省农业管理方式追求产业协调发展的动力。(三)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具体包含以下三大特征:第一是生产集约型农业,农业生产效率高,11个地市农业生产的超效率DEA值大于1,农业生产的纯技术效率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是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农业经营效益好,农村居民家庭自主经营、创造效益的能力较强,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基本持平,农业经营主体的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是环境友好型农业,农业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农业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与农业人口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社会系统形成良好互动,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村家庭劳动力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根据山西省的区位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管理方式发展的轨迹,山西省农业应该将“莱茵+生态+智慧”模式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即从农业发展形态上以发展中小农场为主,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选择生态智慧发展路径,借助旅游、休闲、养老、养生、景观这些农业资源业态,突破农业产业经营效益的局限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宽农业的增收渠道,利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链条的整合,将本地化农业进行特色化、共享化、一体化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发展“功能农业”,构建概念增长极;二是推进玉米去库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三是利用“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和社群农业,四是增强果蔬品牌实力,推动杂粮、畜牧品牌建设;五是发挥家庭农场功能,推广人才带动型模式;六是打通“两点一廊道”,打造农业优势集聚区;七是成立农业信用公司,激活社会资金;八是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再造一元农业管理生态。

卢海明[8](2010)在《山西确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在党和国家酝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及改革开放起步之初,山西是全国最早推行包产到户的省份,也是在全国较早确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考察山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

晋京串[9](2005)在《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山西土地总面积为15.68万km2,其中80%是山区丘陵,有近70%的面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势在必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对于改善山西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兴晋富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系统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国内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山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构建了六种高效治理模式,以期能为山西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发挥可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结论: 1、提出了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侵蚀严重;②水土流失地区干旱严重,灾害频繁;③户包治理和“四荒”地拍卖治理遇到一些新问题;④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投资办法、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⑤整个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识还不足。 2、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是造成山西严重水土流失的天然动力源。毁坏植被、超载放牧、陡坡开垦、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了现代水土流失加剧。 3、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六种高效治理模式,即“四荒”地治理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专业队治理模式;封禁治理模式;庄园式治理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治理模式。六种模式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进行治理开发,充参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性,做到了治理与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资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治理开发与脱贫致富相结合。

赵有明,任星龙,梁林梅[10](1997)在《方山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与做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方山县制定有效措施巩固发展户包治理小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山县制定有效措施巩固发展户包治理小流域(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2)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吕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吕梁精神的形成基础
        一、历史文化基础
        二、地理条件基础
        三、实践基础
    第二节 吕梁精神的发展进程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形成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前行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与时俱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艰苦奋斗精神
        一、敢于突破困难
        二、勇于承担重任
    第二节 顾全大局精神
        一、平凡中的伟大
        二、再添不凡力量
    第三节 自强不息精神
        一、奋发图强
        二、永不懈怠
    第四节 勇于创新精神
        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二、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途径
    第一节 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助推吕梁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带动中部迅速崛起
        三、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人民
        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节 弘扬吕梁精神的途径
        一、在晋绥红色旅游中传承吕梁精神
        二、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坚持吕梁精神
        三、在保护乡土文化中发扬吕梁精神
        四、在能源产业改革中践行吕梁精神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尝试
2 吕梁精神的形成基础和发展历程
    2.1 吕梁精神的形成基础
    2.2 吕梁精神的形成发展历程
3 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
    3.1 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
    3.2 顾全大局的英雄气概
    3.3 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3.4 勇于创新的强大魄力
4 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
    4.1 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提升服务意识
    4.2 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4.3 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精神支撑
    4.4 为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供精神指引
5 弘扬吕梁精神的具体路径
    5.1 加强吕梁精神理论研究
    5.2 开展吕梁精神专题活动
    5.3 加大对吕梁精神的宣传力度
    5.4 创设弘扬吕梁精神的浓厚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脱贫攻坚潮涌三晋(论文提纲范文)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从生产性扶贫到区域性经济开发扶贫
1994年至2000年:多点发力扶贫攻坚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进入21世纪至党的十八大前:“两轮驱动”力推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总动员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

(5)黄土高原淤地坝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孕生
    2.1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2.1.1 梯田
        2.1.2 砂田
        2.1.3 坝地
    2.2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孕生
        2.2.1 自然的馈赠:天然“聚湫”
        2.2.2“易于收获高田”:淤地坝的孕生
第三章 民国时期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发展
    3.1 黄河治理:国民政府的淤地坝试验
        3.1.1 水土保持在黄河治理中的重要性
        3.1.2 淤地坝建设的理论构想
        3.1.3 淤地坝建设的具体实践
    3.2 “保障供给”:陕甘宁边区的筑坝淤田事业
        3.2.1 发展农业
        3.2.2 合作打坝
第四章 集体化时代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兴盛——以陕西绥德为例
    4.1 淤地坝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性
    4.2 淤地坝建设典型的培育
        4.2.1 淤地坝建设的先行者——柳湾村
        4.2.2“韭园沟不再向黄河送泥沙”:韭园沟典型的树立
    4.3 淤地坝建设的普遍展开
        4.3.1 党委挂帅
        4.3.2 典型示范
        4.3.3 技术推广
        4.3.4 淤地坝建设概况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黄土高原淤地坝脆弱性的凸显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钱正英与山西的水保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7)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特色
        1.5.1 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2.1.2 农业增长方式、农业发展方式
        2.1.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发展方式的立论依据
        2.2.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立论依据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
    3.1 区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3.2 区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框架
    3.3 场域视角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
    3.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与动力因素
        3.4.1 制约因素
        3.4.2 动力因素
    3.5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
        3.5.1 由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型农业转变
        3.5.2 由小规模兼业农业转向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转变
        3.5.3 由环境掠夺型农业向环境友好型农业转变
    3.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
    4.1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区位条件
        4.1.1 山西省的自然区位条件
        4.1.2 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区位条件
    4.2 山西省农业生产方式现状
        4.2.1 农产品供给总量与结构
        4.2.2 粮食生产总量与生产结构
        4.2.3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4.3 山西省农业经营方式现状
        4.3.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4.3.2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4.3.3 农业特色化经营发展情况
    4.4 山西省农业管理方式现状
        4.4.1 农业产业总体规划
        4.4.2 农业扶持政策
        4.4.3 农业产业管理水平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特征的实证分析
    5.1 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5.1.1 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法
        5.1.2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5.1.3 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的特征分析
    5.2 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评价
        5.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网络平台调查法
        5.2.2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5.2.3 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的特征分析
    5.3 山西省农业协调发展能力评价
        5.3.1 构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5.3.2 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5.3.3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5.3.4 山西省农业协调发展能力的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场域视角下的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案例剖析
    6.1 县域场域视角的农业管理方式分析
        6.1.1 县域场域的发展调查
        6.1.2 县域场域的分段抽样及典型特征
        6.1.3 县域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合作社场域视角的农业经营方式微观验证
        6.2.1 合作社场域的发展调查
        6.2.2 合作社场域的典型模式
        6.2.3 合作社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家庭场域视角的农业生产方式微观验证
        6.3.1 家庭场域的发展调查
        6.3.2 家庭场域的典型模式
        6.3.3 家庭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及动力因素
    7.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7.1.1 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问题
        7.1.2 农业经营中的人力资本问题
        7.1.3 农业管理中的财政支农问题
    7.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动力因素
        7.2.1 外部动力因素
        7.2.2 内生动力因素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8.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
        8.1.1 向生产集约型农业转变
        8.1.2 向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转变
        8.1.3 向环境友好型农业转变
    8.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8.2.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
        8.2.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原则
    8.3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8.3.1 发展“功能农业”,构建概念增长极
        8.3.2 推进玉米去库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8.3.3 利用“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和社群农业
        8.3.4 增强果蔬品牌实力,推动杂粮、畜牧品牌建设
        8.3.5 发挥家庭农场功能,推广人才带动型模式
        8.3.6 打通“两点一廊道”,打造农业优势集聚区
        8.3.7 成立山西省农业信用公司,激活社会资金
        8.3.8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再造一元农业管理生态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山西确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山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
    (一) 包产到组、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由秘密出现到部分地、县开始公开实施。
    (二)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暂时受阻与在全省山区的广泛实施。
    (三) 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各种责任制形式在全省普遍实施。
    (四) 包干到户的确立、稳定、完善和提高。
山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式——户包治理小流域
山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鲜明特点与现实启示

(9)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水土流失概述
    2.2 水土流失危害
        2.2.1 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2.2.2 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2.2.3 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2.2.4 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2.3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侵蚀严重
        2.3.2 水土流失地区干旱严重,灾害频繁
        2.3.3 户包治理和“四荒”拍卖治理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2.3.4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投资办法、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发展极不适应
        2.3.5 整个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足
第三章 影响山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
    3.2 地质和土壤
        3.2.1 地质
        3.2.2 土壤
    3.3 气象因素
        3.3.1 降雨
        3.3.2 风力
        3.3.3 温度
    3.4 植被因素
    3.5 社会因素
第四章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措施
    4.1 技术措施
        4.1.1 工程技术措施
        4.1.2 生物技术措施
        4.1.3 农业技术措施
    4.2 组织措施
    4.3 社会经济措施
第五章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模式
    5.1 专业队治理模式
        5.1.1 专业队概念
        5.1.2 专业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越性
        5.1.3 专业队基本要求及运行机制
    5.2 庄园式治理模式
        5.2.1 概念
        5.2.2 庄园治理的特点
        5.2.3 庄园治理的发展优势
        5.2.4 实行庄园治理的措施
    5.3 封禁治理模式
        5.3.1 概念
        5.3.2 实行封禁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3.3 实行封禁治理的措施
    5.4 大户治理模式
        5.4.1 大户治理的概念和意义
        5.4.2 治理大户的类型
    5.5 “四荒”地综合治理模式
        5.5.1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原则、方式和购买形式
        5.5.2 拍卖“四荒”使用权的成效
        5.5.3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政策建议
    5.6 “公司+基地+农户”的治理模式
        5.6.1 模式的好处
        5.6.2 模式的组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方山县制定有效措施巩固发展户包治理小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朱年宏.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3]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D]. 刘恬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脱贫攻坚潮涌三晋[J]. 冯寂然. 党史文汇, 2019(12)
  • [5]黄土高原淤地坝发展变迁研究[D]. 艾开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钱正英与山西的水保工作[J]. 郭裕怀,马明高. 文史月刊, 2018(11)
  • [7]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 武甲斐.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8]山西确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考察[J]. 卢海明. 党史文汇, 2010(02)
  • [9]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研究[D]. 晋京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10]方山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与做法[J]. 赵有明,任星龙,梁林梅.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97(01)

标签:;  ;  ;  ;  ;  

房山县制定有效措施巩固发展小流域家庭包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