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硫清洁车用柴油的研制

低硫清洁车用柴油的研制

一、低硫清洁车用柴油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乔雪薇[1](2020)在《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文中提出如今,世界对环境保护及石油产品质量标准都越发严苛,硫含量成为衡量油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推动汽柴油质量升级的关键。国Ⅵ标准计划于2020年开始实施,现在国内已经有部分炼油厂成功生产出满足国Ⅵ标准的车用柴油。本文研究的柴油加氢质量升级就是在国内某35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基础上改造,致力于生产满足国Ⅵ标准的柴油产品;同时降低柴汽比,增产乙烯原料和重整原料。本文以此改造后装置为例,介绍了大型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自控系统设计。首先,本文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改造后整体的工艺技术进行描述,从反应、分馏、公用工程三个部分介绍了工艺流程,并将装置改造前后的工艺方案进行了对比,为自控系统设计提供了基础输入。其次,论述了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主要改进的控制方案和安全联锁方案。改进的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了滤后原料油缓冲罐液位、压力控制;高压反应进料油泵进/出流量控制;高压换热系统控制;反应系统温度、压力控制;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等内容。在安全联锁控制方面,举例介绍了装置事故紧急泄压联锁;热高压分离器液位低低联锁;循环氢入口分液罐液位高高联锁;反应进料加热炉联锁;压缩机、高压机泵自身安全联锁保护等。接着,从装置大型化的角度研究了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反应部分高温/高压的仪表选型的改进。改进方案主要包括反应器温度监测;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与控制;反应进料泵出口流量监测;高压紧急联锁切断阀选型的改进。最后,重点介绍了柴油加氢质量升级改造装置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的设计与投运。原装置自动控制系统为横河电机CS3000系统,经过多年的生产运行,出现了控制参数不精准、故障率高、使用效率低等缺点。根据DCS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改造I/O点的数量,选用升级后的CENTUM VP综合生产控制系统。从DCS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论述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从现场检测变送单元、最终执行单元、逻辑控制运算单元、过程接口单元等方面进行系统硬件配置和设计。系统工程师在自动控制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DCS系统进行组态、生成、下装、调试及投运。

张铭[2](2019)在《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认为柴油加氢装置的运行周期一般长达3~5年,装置中所用的催化剂成本较高。目前国内的柴油加氢催化剂多以进口为主,某厂柴油加氢采用了杜邦公司的工艺及其提供的配套催化剂。为了开发成本更低脱硫效果更好的柴油加氢催化剂,该厂研发中心于2016年立项柴油加氢催化剂自主研发项目,并建成一套小试装置进行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本文从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了负载型MoO3-NiO-P2O5/Al2O3催化剂的制备,并选用了不同的催化剂载体δ-Al2O3和γ-Al2O3。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探究了不同的制备方法、添加不同的助剂得到了多种催化剂,然后结合不同的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催化剂分别进行表征,分析它们的孔径分布特点,微观结构形态等特性。然后以杜邦公司商业化的柴油加氢催化剂为对标催化剂,经过不断的尝试及探索研究出与对标催化剂理化性质相当的自研催化剂。最后在小试装置上逐一进行评价,前后总共进行了28次评价,分析这些评价数据,计算脱硫率,对比总结之后得到了性能最优的催化剂。

纪小峰[3](2019)在《油酸酯型柴油抗磨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关注,纷纷提高了车用燃油中的硫、氮等元素的含量指标要求。在降低硫含量的过程中,具有润滑性能的组分一起被脱除,导致柴油的润滑性大大降低,当柴油发动机运行时会严重损坏发动机精密部件,甚至会导致油泵漏油,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和开发性能优良的柴油抗磨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油酸和碳数为3的多元醇为原料,考察了各单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优选出适合反应的固体酸催化剂,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得到单油酸甘油酯的合成条件为:中间体硼酸双甘油酯与油酸物质的量的比为1:1.5,反应温度为155℃,反应时间为4.5h,固体酸HND-260催化剂用量为油酸质量的3%,带水剂二甲苯为50 mL,酯化率达到86.1%;混合油酸甘油酯的合成条件为:原料甘油与油酸物质的量的比为1:1.2、反应时间为3.5h、固体酸SQ-Z-G催化剂用量为油酸质量的0.55%、反应温度为225℃,在此条件下酯化率为99.61%;1,2-丙二醇油酸酯的合成条件为:油酸与1,2-丙二醇物质的量的比为1:1.1,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6h,催化剂HND-260用量为油酸质量的2.5%,酯化率为99.4%;1,3-丙二醇油酸酯的合成条件为:油酸与1,3-丙二醇物质的量的比为1:1,反应温度为190℃,反应时间为5h,催化剂HND-260用量为油酸质量的2.0%,酯化率为99.43%。实验结果表明,四种产物的酸值均小于1 mgKOH/g,凝点均小于-17℃,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破乳性能,其它主要理化性能均符合标准Q/SHCG 57-2017《柴油抗磨剂技术要求》中作为抗磨剂的性能指标。使用高频往复试验机评价其抗磨性能,结果表明,单油酸甘油酯在添加量为190 mg/kg时,可将中海沥青国六柴油的磨斑直径从610.90μm降低至395.20μm;混合油酸甘油酯添加量大于150 mg/kg时,可将磨斑直径降低至420μm标准以下,1,2-丙二醇油酸酯和1,3-丙二醇油酸酯在添加量为170 mg/kg时,可将基础柴油的磨斑直径从610.90μm分别降低至406.50μm和395.64μm;并且合成的酯型抗磨剂和基础柴油的相容性较好,添加后对柴油的理化性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李桂军,刘庆,袁德明,范宜俊,肖云鹏,华传伦[4](2018)在《采用RLG技术消减低价值LCO、调节柴汽比的工业实践》文中认为为解决劣质催化裂化柴油(LCO)出路问题,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简称安庆分公司)新建一套1.0 Mt/a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转化装置。该装置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RLG技术建设,以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生产平均收率45%以上、研究法辛烷值(RON)达90以上、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的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同时可生产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十六烷值提高10个单位以上的清洁柴油调合组分。安庆分公司采用RLG技术后,全面消减普通柴油,大幅度提高了车用柴油比例;柴汽比由0.97降低至0.74,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周文武[5](2018)在《介-微复合孔Y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柴油加氢脱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关键是高性能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性能往往受原料组成与性质、催化剂材料性质以及加氢处理工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催化剂的理化性质是影响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最关键因素,而催化剂性质往往与其载体基质材料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开发新型高性能催化剂基质材料,为开发适用于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催化剂奠定材料基础。基于此,本论文以劣质柴油在氧化铝基催化剂材料上的加氢脱硫技术难点为基础,从结构复杂的二苯并噻吩(DBT)与beta位上有取代烷基的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的加氢转化动力学特点入手,揭示了结构复杂的含硫化合物的加氢脱硫过程比较困难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技术路线,开发出了适用于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催化剂基质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思路,形成了适用于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劣质柴油中较难脱除的含硫化合物在结构上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不饱和度较高;二是与S原子相邻的beta位上的芳香C原子上有取代烷基。针对劣质柴油中难脱除的含硫化合物的这两个结构特点,为了消除结构复杂的含硫化合物在加氢转化过程中受到的内扩散限制效应,本文首先制备了介孔孔径较大的均一介孔氧化铝材料,并以其为催化剂载体基质材料制备了相应的催化剂,在制备的催化剂材料上深入研究了DBT与4,6-DMDBT的加氢转化动力学特点。结果表明,在氧化铝基催化剂上,DBT主要通过直接脱硫路径(DDS路径)发生转化,而4,6-DMDBT则主要通过加氢脱硫路径(HYD路径)发生转化;4,6-DMDBT通过HYD路径转化的速率常数与DBT相当,但4,6-DMDBT通过DDS路径转化的速率常数远小于DBT,此外,4,6-DMDBT的加氢中间产物的氢解脱硫过程的速率常数也明显小于DBT的加氢中间产物;C-S键的氢解断裂是4,6-DMDBT加氢脱硫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本论文通过两步水热晶化法实现了高硅铝比小颗粒Y型分子筛的可控化制备,并将制备的小颗粒高硅铝比Y型分子筛作为裂化活性组分掺入加氢脱硫催化剂中以强化催化剂的氢解活性。强化催化剂的氢解活性后相应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主要是由DDS路径贡献的。4,6-DMDBT在相应的加氢脱硫催化剂上可通过四条不同的加氢路径发生转化:DDS路径和HYD路径;以4,6-DMDBT首先发生异构化生产3,6-DMDBT和3,7-DMDBT为特征的异构化脱硫路径(ISO路径)以及以4,6-DMDBT发生分子间甲基迁移生成三甲基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和四甲基取代的二苯并噻吩为特征的甲基迁移路径(TRM)路径,其中以ISO路径为主。ISO路径选择性与分子筛表面中强B酸中心密切相关,而TRM路径选择性则与分子筛表面强B酸中心密切相关。为避免TRM路径的发生,对分子筛进行了P改性和Ga改性。P改性有利于氮化物的脱除从而削弱了氮化物对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的抑制作用,进而促进了除4,6-DMDBT以外的其它含硫化合物的加氢脱除;Ga改性后相应的催化剂表现出了更高的加氢脱硫选择性,促进了包括4,6-DMDBT在内的所有含硫化合物的加氢脱除;对Y型分子筛进行Ga改性和P改性在促进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方面存在显着的协同效应。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还发现Y型分子筛的微孔孔道对DBT及4,6-DMDBT的加氢脱硫过程存在着显着的内扩散限制效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精细设计了SiO2@CTAB介观胶束并将其作为模板剂制备了介孔分布较窄的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材料,制备的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材料的介孔孔径可在4-10 nm之间定向调控。进一步研究发现,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介孔孔径达到4 nm时DBT所受内扩散限制基本消除;介孔孔径达到6 nm后4,6-DMDBT的加氢转化过程受到的内扩散限制效应基本得以消除。在此基础上合成了骨架Ga/Al比不同的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材料,研究了Y型分子筛的表面性质与其介孔孔结构之间在促进4,6-DMDBT的加氢转化方面的协同效应:介孔孔道的引入消除了结构复杂的含硫化合物的内扩散限制效应,Ga物种的引入有效避免了4,6-DMDBT通过TRM路径发生转化。此外,在相应催化剂上4,6-DMDBT还可以通过直接脱甲基路径(DDM路径)发生转化,这对实现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是十分有利的。基于结构复杂的含硫化合物加氢转化的化学转化基础,以质量比为1:9的比例将骨架含Ga的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与氧化铝混合后经混捏、挤条成型制备了相应的负载型NiMo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劣质混合柴油加氢脱硫结果表明,制备的NiMo/MY-xGa-A系列催化剂在360 oC、5 MPa、2 h-1的工艺条件下均可实现由劣质柴油生产硫含量小于10μg·g-1的柴油馏分。其中催化剂NiMo/MY-0.5Ga-A、NiMo/MY-1Ga-A以及NiMo/MY-2Ga-A在更缓和的加氢处理条件(350 oC、5 MPa、2 h-1)下即可实现硫含量小于10μg·g-1的柴油馏分的生产要求。

许普,李振兵,陈世安[6](2016)在《国内清洁柴油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清洁柴油国Ⅴ标准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情况,目前,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在柴油清洁生产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加氢催化剂及工艺,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最新柴油加氢催化剂从性能到制备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彭建宁[7](2016)在《荆门石化国四柴油质量升级实施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按期实现国Ⅳ柴油质量升级的目标,笔者提出降低硫含量、提高十六烷值、降低芳烃含量是柴油质量升级的瓶颈,荆门石化生产国III柴油的两套柴油加氢装置无法通过提高反应苛刻度达到生产国Ⅳ柴油的目的,必须通过技术改造才能达到柴油质量升级的目的。论文对生产低硫柴油的瓶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2#柴油加氢装置在现有工况下无法将柴油硫含量脱至50ppm,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才能达到升级目的。论文建议对2#柴油加氢装置进行RTS改造,即在原有反应器基础上增加一台RTS反应器,并采用新型催化剂。装置改造后成功地生产出国Ⅳ标准柴油。论文同时对生产低芳烃、高十六烷值柴油的瓶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1#柴油加氢装置在现有工况下无法将原料中的芳烃脱至国Ⅳ标准,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才能达到升级目的。论文建议对1#柴油加氢装置进行催化剂级配技术改造,增加改质催化剂,脱除芳烃,增加十六烷值。装置改造后成功地生产出符合国Ⅳ标准的低芳烃,高十六烷值柴油组分。从而以经济和科学的方式达到了国Ⅳ柴油质量升级的目标。也为国柴油质量升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杨成敏,郭蓉,周勇,方向晨[8](2015)在《FHUDS-6催化剂长周期连续生产国V柴油的工业应用》文中指出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FHUDS-6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在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和天津分公司实现了国V柴油长周期连续生产的工业应用。工业数据表明,采用FHUDS-6催化剂,可以在入口温度310319℃、反应压力6.87.6 MPa等条件下连续生产硫含量符合国V排放标准的清洁柴油。

杨英[9](2015)在《清洁柴油加氢脱硫技术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各大公司生产清洁柴油的加氢脱硫(HDS)催化剂及工艺技术进展,并对我国HDS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开发高效稳定的HDS催化剂和对现有加氢工艺的改造升级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应从载体、助剂以及活性金属组分等方面人手进一步提高HDS催化剂的各种性能,开发基于HDS技术与其他分离技术的组合脱硫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杨英,肖立桢[10](2015)在《清洁柴油加氢脱硫技术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外各大公司生产清洁柴油的加氢脱硫(HDS)催化剂及工艺技术进展,指出了我国HDS技术的发展方向:开发高效稳定的HDS催化剂和对现有加氢工艺的改造升级,从载体、助剂以及活性金属组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HDS催化剂的各种性能,开发基于HDS技术与其他分离技术的组合脱硫技术。

二、低硫清洁车用柴油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硫清洁车用柴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柴油加氢精制技术
    1.3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选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柴油质量升级改造后装置整体工艺流程介绍
    2.1 反应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2.2 分馏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2.3 公用工程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2.4 装置改造前后工艺方案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改进的控制及安全联锁方案设计
    3.1 主要控制方案改进设计
        3.1.1 改进后滤后原料油缓冲罐的液位控制
        3.1.2 滤后原料油缓冲罐的压力控制
        3.1.3 高压反应进料油泵进/出流量控制
        3.1.4 高压换热系统控制
        3.1.5 反应系统温度控制
        3.1.6 反应系统压力控制
        3.1.7 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
    3.2 主要安全联锁设计
        3.2.1 装置事故紧急泄压联锁系统
        3.2.2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低低联锁
        3.2.3 循环氢入口分液罐液位高高联锁
        3.2.4 反应进料加热炉联锁
        3.2.5 压缩机、高压机泵等成套机组自身安全联锁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柴油加氢装置现场监测仪表改进方案
    4.1 仪表选型总体原则
    4.2 反应器温度监测改进方案
    4.3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及控制改进方案
        4.3.1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
        4.3.2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
    4.4 反应进料泵出口流量监测改进方案
    4.5 高压紧急联锁切断阀选型改进方案
    4.6 本章小结
5 柴油加氢质量升级改造装置DCS系统设计
    5.1 DCS系统设计原则
        5.1.1 总体设计原则
        5.1.2 本装置DCS系统设计原则
    5.2 装置DCS系统改造I/O点汇总
    5.3 CENTUM VP DCS控制系统
        5.3.1 CENTUM VP系统结构
        5.3.2 CENTUM VP系统功能
        5.3.3 现场控制站FCS
    5.4 DCS系统硬件设计
        5.4.1 总体设计方案
        5.4.2 DCS硬件配置
    5.5 DCS系统可靠性、可用性
        5.5.1 DCS系统可靠性
        5.5.2 DCS系统可用性
    5.6 DCS系统自控方案设计
        5.6.1 根据工况选择控制回路
        5.6.2 根据工况选择串级控制回路
        5.6.3 分程控制回路
        5.6.4 串级控制回路
        5.6.5 温压补偿控制回路
        5.6.6 压力补偿控制回路
        5.6.7 产品分馏塔入口温度分程控制回路
        5.6.8 冷高压分离器液位选择控制回路
    5.7 DCS系统配置
    5.8 DCS系统投运
        5.8.1 DCS系统组态
        5.8.2 DCS控制方案组态
        5.8.3 DCS流程图画面组态
        5.8.4 DCS投运实时画面显示
        5.8.5 DCS投运历史趋势曲线画面
        5.8.6 DCS投运报警界面
        5.8.7 DCS投运操作数据记录显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深度加氢精制催化剂机理研究现状
    1.3 项目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及趋势
        1.3.1 国外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4 柴油加氢简介
        1.4.1 装置简介
        1.4.2 工艺原理
        1.4.3 技术特点
        1.4.4 工艺流程简述
        1.4.5 加氢精制催化剂
    1.5 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具体指标
        1.5.1 项目总体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关键技术
        1.5.4 创新点
        1.5.5 催化剂成本分析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3.1 小试装置流程
        2.3.2 催化剂的装填
        2.3.3 催化剂预硫化
        2.3.4 催化剂活性测试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TEM测试
        2.4.2 BET测试
        2.4.3 XRF测试
        2.4.4 TG分析
        2.4.5 XRD的测试
        2.4.6 ICP分析
第三章 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
    3.1 催化剂的元素分析(XRF表征及ICP分析)
    3.2 催化剂的XRD表征
    3.3 催化剂的BET表征
        3.3.1 不同晶态氧化铝载体的物理性质
        3.3.2 不同制备方法的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3.3.3 不同有机助剂的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3.4 催化剂的TEM表征
    3.5 催化剂的TG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1 柴油加氢催化剂小试活性评价
        4.1.1 柴油产品碱洗
        4.1.2 产品柴油硫、氮含量检测
    4.2 对标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3 不同晶态载体的催化剂活性评价
    4.4 不同制备方法的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5 添加不同有机助剂的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柴油加氢装置流程图
附录2: 柴油加氢小试流程
附录3: BET实验数据

(3)油酸酯型柴油抗磨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抗磨剂的提出
        1.2.1 柴油和低硫柴油研究
        1.2.2 柴油机的磨损和危害
        1.2.3 影响柴油润滑性的物质
        1.2.4 改善柴油润滑性的途径
    1.3 柴油抗磨性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及对柴油性质的影响
        1.3.1 柴油抗磨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1.3.2 表面吸附机理研究
        1.3.3 抗磨添加剂对柴油性质的影响
    1.4 柴油抗磨性添加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醇和醚类
        1.4.2 脂肪胺和酰胺及其衍生物类
        1.4.3 羧酸类
        1.4.4 脂肪酸酯类
        1.4.5 混合型抗磨剂
    1.5 柴油抗磨性添加剂的评价方法
        1.5.1 HFRR高频往复试验法
        1.5.2 Scuffing LBOCLE可逐级加载的球-环试验法
        1.5.3 四球试验法
        1.5.4 台架试验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技术路线
        1.7.2 研究内容
        1.7.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基础柴油
    2.2 产物性能评价方法
第三章 单油酸甘油酯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3.1 单油酸甘油酯的性质及合成
        3.1.1 单油酸甘油酯的物理性质
        3.1.2 合成反应机理
        3.1.3 合成过程
    3.2 负载催化剂制备
        3.2.1 载体预处理
        3.2.2 负载催化剂制备
    3.3 单油酸甘油酯合成单因素实验
        3.3.1 催化剂优选
        3.3.2 反应物料物质的量的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3.3.5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3.4 单油酸甘油酯合成正交试验
    3.5 红外光谱表征
    3.6 单油酸甘油酯性能评价
        3.6.1 单油酸甘油酯的理化性能
        3.6.2 单油酸甘油酯的热稳定性
        3.6.3 单油酸甘油酯的抗磨性能
        3.6.4 添加合成GMO对柴油性质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油酸甘油酯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4.1 混合油酸甘油酯的合成
        4.1.1 反应机理
        4.1.2 反应步骤
    4.2 混合油酸甘油酯合成单因素实验
        4.2.1 反应催化剂的选择
        4.2.2 反应物料物质的量的比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4.2.5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4.3 混合油酸酯合成正交试验
    4.4 催化剂使用率与再生研究
        4.4.1 催化剂使用效率
        4.4.2 催化剂再生研究
    4.5 混合油酸甘油酯的分析及表征
        4.5.1 产物定性分析
        4.5.2 液相色谱分析甘油酯含量
        4.5.3 产物中游离甘油的含量
        4.5.4 产物红外表征
    4.6 混合油酸酯性能评价
        4.6.1 混合油酸酯的理化性能
        4.6.2 混合油酸酯的破乳性能
        4.6.3 混合油酸酯的热稳定性能
        4.6.4 混合油酸酯的抗磨性能
        4.6.5 添加混合油酸酯后对柴油性质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丙二醇油酸酯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5.1 丙二醇油酸酯的制备
        5.1.1 反应原理
        5.1.2 反应步骤
    5.2 1,2-丙二醇油酸酯合成条件优化
        5.2.1 反应催化剂的选择
        5.2.2 物料物质的量的比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5.2.3 反应温度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5.2.4 反应时间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5.2.5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5.3 1,3-丙二醇油酸酯的合成条件优化
        5.3.1 物料物质的量的比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5.3.3 反应时间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5.3.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5.4 产物的红外表征
    5.5 丙二醇油酸酯的性能评价
        5.5.1 丙二醇油酸酯的理化性能
        5.5.2 丙二醇油酸酯的热稳定性能
        5.5.3 丙二醇油酸酯的破乳性能
        5.5.4 丙二醇油酸酯的抗磨性能
        5.5.5 丙二醇油酸酯对柴油性质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介-微复合孔Y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柴油加氢脱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劣质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结构、分布及加氢转化特点
        1.2.1 劣质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及结构特点
        1.2.2 劣质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加氢转化特点
    1.3 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研究现状
        1.3.1 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基质材料与性能调控
        1.3.1.1 氧化铝基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基质材料
        1.3.1.2 新型分子筛基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基质材料
        1.3.2 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相结构及其调控
    1.4 文献小结及研究思路
第2章 含硫化合物在NiMo/MA催化剂上的加氢转化特点
    2.1 前言
    2.2 有序介孔氧化铝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2.1 实验方法
        2.2.2 不同孔分布特点的氧化铝材料的制备
        2.2.2.1 结晶特性
        2.2.2.2 孔结构特点
    2.3 复杂结构含硫化合物在氧化铝基催化剂上的加氢转化特点
        2.3.1 实验方法
        2.3.2 劣质柴油在氧化铝基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评价
        2.3.3 DBT在氧化铝基催化剂上的加氢转化特点
        2.3.4 4,6-DMDBT在氧化铝基催化剂上的加氢转化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颗粒高硅Y型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柴油加氢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信息
        3.2.2 分子筛合成
        3.2.3 分子筛离子交换与改性
        3.2.4 催化剂制备及评价
    3.3 高硅小颗粒Y型分子筛的制备及其性质表征
    3.4 高硅小颗粒Y型分子筛的改性及其催化性能
        3.4.1 Ga改性Y型分子筛的性质
        3.4.2 Ga改性对催化剂性质的影响
        3.4.3 Ga改性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3.4.4 Y型分子筛P改性、Ga改性之间的协同效应
        3.4.5 催化剂对劣质柴油加氢脱硫活性、稳定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的合成
        4.2.2 静态吸附实验
        4.2.3 催化性能评价
    4.3 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理化性质分析
    4.4 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的吸附性能
    4.5 介-微复合孔Y型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骨架含Ga介孔Y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骨架含Ga介孔Y分子筛的制备
        5.2.2 NiMo/MY-xGa系列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评价
        5.2.3 NiMo/MY-xGa-A系列催化剂的制备及评价
    5.3 骨架含Ga介孔Y分子筛的理化性质
    5.4 骨架含Ga介孔Y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5.5 适用于劣质混合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材料的设计及制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国内清洁柴油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
    1.1 加氢裂化技术
    1.2 加氢精制技术
    1.3 S-RASSG催化剂级配技术
2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
    2.1 高硫直馏柴油深度加氢脱硫(RTS)技术
    2.2 中压加氢改质(MHUG)技术
3 石油化工研究院
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4.1 FDS-1技术:
    4.2 FDS-2硫化型加氢催化剂
    4.3 FDS-3催化剂
5 中科院
6 结束语

(7)荆门石化国四柴油质量升级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国外柴油质量升级概况
        1.2.1 欧洲柴油升级概况
        1.2.2 美国柴油升级概况
        1.2.3 日本柴油升级概况
        1.2.4 周边国家和地区汽柴油质量标准
        1.2.5 我国柴油质量升级概况
第二章 荆门石化柴油生产现状
    2.1 荆门石化简介
    2.2 柴油生产现状
    2.3 柴油加工能力
    2.4 柴油生产装置简介
        2.4.1 1#蒸馏装置
        2.4.2 2#蒸馏装置
        2.4.3 1#催化装置
        2.4.4 2#催化装置
        2.4.5 焦化装置
        2.4.6 2#柴油加氢装置
        2.4.7 1#柴油加氢装置
    2.5 柴油生产方案
第三章 国Ⅳ柴油标准和升级方向
    3.1 车用柴油国Ⅳ标准
    3.2 国Ⅳ柴油的升级方向
        3.2.1 控制硫含量
        3.2.2 降低多环芳烃含量、芳烃含量
        3.2.3 提高十六烷值
        3.2.4 控制密度范围
第四章 柴油质量升级的对策
    4.1 柴油质量升级的对策
        4.1.1 总体原则
        4.1.2 柴油原料分类加工
    4.2 柴油组分中的硫化物
    4.3 生产超低硫柴油的生产技术
        4.3.1 RIPP生产清洁柴油的加氢技术
        4.3.1.1 生产低硫柴油的加氢精制技术
        4.3.1.2 SRH技术
        4.3.1.3 RTS技术
        4.3.1.4 MHUG技术
        4.3.2 FRIPP生产清洁柴油的加氢技术
        4.3.2.1 FH-UDS系列催化剂柴油深度加氢精制脱硫技术
        4.3.2.2 SRH技术
        4.3.3 中石油ULSD加氢精制技术
        4.3.4 国外生产清洁柴油的加氢技术
        4.3.4.1 AkzoNobel公司的STARS技术
        4.3.4.2 美国Criterion Catalysts & Technologies公司技术
        4.3.4.3 Prime-D技术
    4.4 现有柴油加氢装置改造升级
        4.4.1 提高加氢反应苛刻度
        4.4.2 2#柴油加氢进行 RTS 改造
        4.4.2.1 RTS 技术介绍
        4.4.2.2 RTS 技术优点
        4.4.2.3 2#柴油加氢催化剂
        4.4.2.4 RTS 反应器内部构造
        4.4.2.5 装置运行和标定
        4.4.3 1#柴油加氢装置催化剂级配
        4.4.3.1 催化剂装填
        4.4.3.2 装置标定
第五章 增产车用柴油
    5.1 扩大原料范围和优化产品调和、增产车用柴油
        5.1.1 扩大原料范围
        5.1.2 优化产品调和
        5.1.3 完善储运系统,不同品种柴油分储分炼
        5.1.4 增产车用柴油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8)FHUDS-6催化剂长周期连续生产国V柴油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FHUDS-6催化剂生产国V柴油的标定
    1.1天津石化国V柴油生产的标定
    1.2金陵石化国V柴油生产的标定[4]
    1.3惠州炼化国V柴油生产的标定[5]
2FHUDS-6催化剂长周期连续生产国V柴油
    2.1天津石化长周期连续生产国V柴油
    2.2茂名石化长周期连续生产国V柴油
3结论

四、低硫清洁车用柴油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D]. 乔雪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2]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究[D]. 张铭. 厦门大学, 2019(12)
  • [3]油酸酯型柴油抗磨剂的合成与应用[D]. 纪小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4]采用RLG技术消减低价值LCO、调节柴汽比的工业实践[J]. 李桂军,刘庆,袁德明,范宜俊,肖云鹏,华传伦.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8(12)
  • [5]介-微复合孔Y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柴油加氢脱硫中的应用[D]. 周文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国内清洁柴油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J]. 许普,李振兵,陈世安. 当代化工, 2016(11)
  • [7]荆门石化国四柴油质量升级实施方案研究[D]. 彭建宁.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7)
  • [8]FHUDS-6催化剂长周期连续生产国V柴油的工业应用[J]. 杨成敏,郭蓉,周勇,方向晨. 当代化工, 2015(08)
  • [9]清洁柴油加氢脱硫技术进展[A]. 杨英. 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5
  • [10]清洁柴油加氢脱硫技术进展[J]. 杨英,肖立桢.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5(03)

标签:;  ;  ;  ;  ;  

低硫清洁车用柴油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