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局部固定的极值

找到局部固定的极值

一、用局部固定法求极值(论文文献综述)

叶苗[1](2016)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几个关键问题的优化建模与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无线传感器是一种能感知或检测物理环境的感应节点组成,这些节点之间通过无线连接方式进行通信,它在诸如目标跟踪和监测、自然界灾害预报、健康监测、危险环境勘探和地震感应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已经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正确定位问题、网络覆盖质量度量问题和网络覆盖空洞修复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的三个重要问题,本论文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一些新的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新的算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无线传感器节点正确定位对整个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无线传感器网络暴露在恶意危险环境中时,攻击者会攻击节点定位的过程,使其定位到错误位置,从而导致整个网络应用完全失效。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传感器定位概率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定位模型,但是它有两个缺点:一是定位精度低。它通常将RSS(接收信号强度)信号标准差看成常数,影响了定位精度;二是安全性差,在有恶意节点攻击时模型常常会定位失效。本文通过拟合测试数据归纳出了RSSI信号标准差随距离变化的函数关系,提高了定位精度。针对第二个问题,在分析其受攻击时定位失败的具体原因后,对节点定位的概率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变方差特征的传感器节点定位概率模型,提高了安全性。但该模型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全局优化问题,求解难度大。本文对其设计了一个新的高效进化算法,并证明了该算法的全局收敛性。2.“最小暴露路径”的暴露度是衡量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给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所能提供的感知和监视能力。已有求最小暴露路径的常用方法(网格法和Voronoi图方法)具有精度不好控制、计算复杂以及不适合异构节点和大规模传感器节点问题等缺点。本文基于泛函分析理论建立了传感器网络最小暴露路径的数值泛函极值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且适合大规模问题,但该模型是一个高维高度非线性优化问题,常用的优化方法难以适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的背景特点,设计出独特高效的交叉算子、变异算子、局部搜素算子和翻转算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智能优化方法,并证明了其全局收敛性。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模型的先进性和算法的有效性.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最小暴露路径问题通常不考虑对路径的实际限制条件。本文研究一种要求经过某一特别保护区域部分边界的最小暴露路径问题。这个问题由于无法建立相应的图模型,已有求解最小暴露路径问题的常用方法(网格法和维诺图法)对这个问题无法应用。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将该问题先转化成带约束条件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然后结合问题实际背景知识设计了一个混合人工蜂群算法。通过多种情况下的仿真实验测试发现,设计的带约束条件优化模型和混合人工蜂群求解算法能有效解决带约束的最小暴露路径问题。4.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而最终会耗尽,出现有些节点失效,导致网络覆盖空洞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困难的问题。首先,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多移动节点的路径规划模型,然后,利用遗传算法求出移动节点的合理移动路径,进一步,沿着求出的合理移动路径对传感器网络可能失效节点进行修复。利用该策略可以最大可能的对可能失效节点进行及时修复,最大程度的避免由于传感器节点死亡带来的覆盖空洞。最后,从数学上证明了算法的全局收敛性,并通过仿真实验的测试证实所提模型和对移动节点的路径规划的求解算法能有效的预防节点死亡带来的覆盖空洞问题.

漆坤元[2](2018)在《基于多单应矩阵的图像拼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像拼接技术是将两幅或多幅有重叠区域的图像通过一系列技术拼接成一幅宽视野、分辨率高的图像。图像拼接技术作为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热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三维全景图、车载安全、虚拟现实技和卫星遥感技术等领域。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相关拼接算法后,重点研究了基于多单应矩阵的拼接算法以及SIFT特征点提取算法,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对SIFT算法特征点分布不均匀问题,本文引入极值点均匀检测方法,扩大极值点检测的邻域范围,并采用自适应的非最大值抑制的半径来确定极值点检测的邻域范围,根据图像的纹理情况自动确定半径,使最后得到的SIFT特征点分布均匀。在此基础上针对SIFT生成的128维描述子计算复杂、实时性较差、匹配效率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独特的SIFT特征描述子构造方法。选取圆环作为领域构造关键点的描述符,结合梯度直方图和灰度差信息作为描述符的特征信息,最终形成一个新的36维特征向量。改进的SIFT算法的特征点分布较为均匀,一定程度降低了算法复杂性,提高了匹配效率和准确率。其次在图像配准阶段,针对传统算法不能解决图像有多个平面的问题。本文采用多单应矩阵的方法,先把待拼接的图像划分为多个方格,用投影变换求解对应方格内图像的单应矩阵,使对应方格内的图像区域得以配准对齐。这样重叠区域能够精准对齐并具有最小的局部失真。完成对每个局部区域的投影变换后,再用一个全局的相似变换来约束每个图像的投影变换,使得其整体上类似于相似变换,能够有效减小图像的畸变。

祖宏亮[3](2020)在《基于模糊聚类的图像分割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分析等邻域中重要技术之一。尽管国内外诸多研究人员对图像分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出了许多不同的图像分割算法,但是其中大多数分割算法都是只针对特定分割对象而言的,时至今日还没有出现通用的分割算法,因此研究人员还在持续努力的研究和探索分割算法。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将模糊集合理论引入硬聚类方法的图像分割过程中,由此产生了软聚类的图像分割算法。软聚类算法中应用最广泛、理论最完善的算法是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然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图像分割时对图像中的异常像素点非常敏感、以及前期易陷入局部极值,需要事先确定聚类数目等缺点。鉴于以上考虑,针对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存在对噪声和图像中的异常值非常敏感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的FCM图像分割算法。该算法有效的利用图像中的空间信息和待分割图像的灰度信息,提高了对噪声图像的分割精度。首先将得到的空间函数引入到隶属度函数中改变了每个像素点的隶属度权重,以此来抑制噪声。然后,将图像中像素的邻域信息考虑进来,对每个像素进行处理形成线性加权和图像,对新形成的图像的灰度直方图进行聚类。通过对合成图像和真实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算法对噪声图像的分割精度均在99%以上,对比其他算法,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在保持图像重要细节的同时去除噪声,对噪声图像具有鲁棒性。为了避免传统模糊C均值算法陷入局部极值,本文利用元启发式算法全局性的特点,提出基于蝙蝠算法的模糊C均值图像分割算法。首先,通过引入混沌映射来改进蝙蝠算法,提高蝙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然后应用改进的蝙蝠算法得出聚类中心以及聚类数目。最后FCM算法根据聚类中心对图像中的像素进行聚类实现图像分割。本文对模糊聚类图像分割算法进行了实验和讨论,并通过对多种图像的分割结果以及客观的数值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算法的正确性。

杨超[4](2015)在《薄膜结构的有限质点法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薄膜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柔性张力体系。由于膜材本身几乎没有抗弯、抗剪能力,需要预应力来提供结构体系的刚度,因此它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刚性结构的力学性能,其结构行为往往表现出较显着的非线性特征。鉴于有限质点法在结构复杂非线性问题分析中的独特优势,本文以课题组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适用于薄膜结构分析求解的有限质点法计算理论,并将其作为基本分析手段,对当前薄膜结构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共性与难点问题及技术挑战逐一展开研究和探讨。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薄膜结构分析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此类结构在工程界的应用情况,总结归纳了膜材与薄膜结构的基本力学特点和分析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简要评述了有限质点法的应用优势,明确了本文要做的研究工作。有限质点法以点值描述、途经单元和虚拟逆向运动为基本概念,用清晰的物理模型取代了复杂的函数连续体模型,本质上属于一种几何非线性动力描述方法,在处理结构的几何大变位、非线性材料本构、弹性变形与机构运动耦合以及不连续变形等复杂力学问题时有独特的优势。文中系统阐述了有限质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详细推导了该方法用于薄膜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给出了针对运动约束质点的特殊处理方法,建立了求解各类静、动力问题的基本程序框架,为后文开展薄膜结构的各类非线性力学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发展了以有限质点法为核心的薄膜结构初始形态分析方法。针对两类预应力引入方式不同的膜结构形式—张拉膜结构和充气膜结构,分别给出了采用有限质点法进行初始形态分析的思路和计算流程,并改进了原有的控制方程求解技术,加快了收敛速度。针对极小曲面、不等应力膜面找形及初始状态质点分布控制等关键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分析策略。针对索杆膜结构的初始形态协同分析问题,提出了虚设索杆内力和控制索杆位形两种分析思路;针对以内压和矢高(或体积)为约束条件的充气膜结构初始形态问题提出了先找形后找态的分析思路及相应的实现方式。发展了同时考虑膜材各向异性和非线性拉伸特性的求解薄膜结构大变形问题的计算方法。基于薄膜的材料力学特性分别建立了正交异性线弹性本构模型和各向异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特别讨论了确定弹性主轴坐标方向的简便计算方法,实现了对薄膜结构几何与材料大变形过程的有效模拟。基于张力场模型,应用薄膜非线性计算理论对薄膜结构的褶皱问题进行了模拟和分析,重点研究了膜面状态的判定和褶皱区域的处理。通过对膜面平衡条件的分析,建立了区分三种不同受力状态(即张紧、褶皱和松弛)的判定准则,然后基于Raddeman分析模型并借鉴弹塑性问题中塑性修正的概念,建立了一种与有限质点法中显式增量计算格式相匹配的褶皱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在计算程序中的具体实现流程。该方法对材料本构关系没有特别限制,线性或非线性、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膜材均可适用。为了进一步获得褶皱的波长、幅值和数量等具体构形信息,发展了基于薄壳稳定理论的薄膜褶皱精细化分析技术。根据实际膜材具有少量弯曲刚度的特点以及薄膜褶皱与薄壳屈曲行为的相似性,特别构建了能够同时考虑面内薄膜变形和面外弯剪变形的有限质点法薄壳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瞬时扰动、位移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借助于方法对非线性问题的分析能力,实现了对膜面褶皱形态演化过程的准确模拟。最后,针对薄膜的碰撞接触、折叠状态展开成形、开裂破坏等一系列复杂的强非线性动态行为,以物理过程的真实描述为出发点,分别建立了“点-面”接触模型、多气室流场模型及质点分离与分裂模型,并给出了各个分析模型在有限质点法中的实现方式和算法流程。综合运用以上各部分的研究成果,对薄膜结构的各种复杂动态行为进行了仿真计算,结合实例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通过理论推导、大量数值模拟及程序模块的编制表明,本文所发展的薄膜结构有限质点法分析计算理论是可行且有效的,可以作为工程师和研究者进行薄膜结构复杂行为分析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同时论文最后还提出了今后有待解决和完善的若干问题。

项红亮,王健,毕重连,吴重庆[5](2012)在《光子多普勒速度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光子多普勒速度测量(Photonic Doppler Velocimetry,PDV)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激光测速系统,可广泛用于冲击波、爆轰波以及其他短时高速运动的测量。数据处理是PDV测速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从含有大量噪声的测量数据中获得靶面等运动体的速度信息。在分析PDV系统测速原理的基础上,讨论了激光冲击强化实验PDV数据中噪声的来源和特点,解释了条纹法的去噪原理,并针对小波变换的去噪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处理方法。分别采用条纹法,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法对激光冲击强化实验中的PDV数据进行了处理,从误差、处理的实时性和通用性等角度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说明了小波变换法特别适合激光冲击强化实验PDV测速数据的处理。

周勇[6](2008)在《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研究》文中提出时间序列的时序关联规则指时间序列局部变化趋势之间的具有时间约束的关联关系,这些局部变化趋势发生本身具有时间先后顺序,因此这种关联关系就体现出时序性。时间序列的数据密集性、随机波动性和数据海量性决定了只有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才能获取隐含的时序关联规则。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时间序列预处理、时间序列压缩、时间序列模式相似性度量、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获取、解释和评价等步骤。目前关于各步骤挖掘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孤立点噪声数据的识别中,基于统计学识别法很难获得样本的分布参数,基于小波变换识别法改变了原始时间序列的真实性,基于似然比识别法的计算量较大;(2)在经典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中,以给定长度和滑动步长的滑动窗口把时间序列离散成模式序列,然后获取频繁模式,最后生成强时序关联规则。由于滑动窗口的长度和滑动步长是由人为给定,这样时间序列的压缩结果具有很强的人为性,挖掘结果也就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3)时间序列模式相似性的度量是获取模式序列中频繁模式的基础,决定着时序关联规则获取。目前,元模式单调距离和元模式向量距离中对元模式表示都存在缺陷,所以元模式相似性的度量存在一定问题。而且,现有度量序列模式相似性的方法不能用距离法度量不同长度的两个序列模式的相似性。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正如上述,目前挖掘方法却不完善。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提出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力求从时间序列中获取更多可靠的时序关联规则,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帮助。本文以挖掘步骤为主线展开论述,共分八章,每章的结构安排为:首先综述国内外对本步骤所涉及的理论和研究现状,其次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并用实证进行分析和论证。文章主要内容包括:(1)时间序列预处理时间序列的预处理是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的第一步:怎样清洗时间序列中的噪声数据。这部分首先对时间序列的噪声数据进行界定,其次综述已有时间序列孤立点噪声数据的识别方法,并且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基于数据相对变化率的时间序列孤立点噪声数据的识别方法。(2)时间序列的压缩时间序列压缩是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的第二步:如何把时间序列转化成模式序列。首先分析时序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数据压缩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其次综述已有时间序列压缩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时间序列压缩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对已有压缩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选择有利于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的时间序列压缩方法,最后对所选择压缩方法分割点的确定加以改进。(3)时间序列模式相似性的度量时间序列模式间相似性度量是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很好地度量模式间的相似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模式序列中频繁模式和时序关联规则的获取。本文认为已有度量两个元模式相似性的方法存在弊端,考虑到序列模式的相似性度量涉及两个不同长度的模式,因而把度量两个不同维数的点间的距离的方法应用到序列模式相似性的度量上,提出序列模式相似性的动态时间弯曲距离度量法。(4)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的获取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的第三步:怎样从模式序列中获取频繁模式进而生成强时序关联规则。在一般时序关联规则中,对象或者事件的频繁性由其出现的次数决定。但由于时间序列模式的差异性,模式出现的次数不能决定其频繁性,而应由与其相似模式的数目决定。在时序关联规则的生成过程中,针对时间序列模式频繁性的特殊性,本文提出时序关联规则的分层获取方法,并用实证加以分析。(5)时间序列的相似性本文对时间序列的相似性研究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研究一元时间序列序列的相似性。首先综述国内外关于时间序列相似性的研究,并分析存在问题,然后针对时间序列的时序性特点提出度量时间序列相似性的图形相似法,并分析该方法的优缺点;另一方面研究多元时间序列的相似性。首先分析度量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的必要性,然后分析该研究的难点所在,最后提出两种度量时间序列相似性的方法:基于矩阵范数和基于综合属性的多元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度量方法。(6)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平台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平台以JAVA作为开发语言,共有六个模块,实现数据加载、时间序列的预处理、时间序列压缩、时间序列模式相似性度量、时序关联规则获取、时序关联规则评价和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等功能。一方面对各个步骤的改进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实现从时间序列中挖掘时序关联规则。本文的研究按照时序关联规则的挖掘步骤展开,从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的第一步时间序列预处理到最后一步时序关联规则解释与评价。在每个步骤中,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对所涉及的理论模型进行推导,并提出改进方法。由于时间序列相似性在时间序列数据挖掘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专门对时间序列的相似性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归纳为:(1)在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的时间序列预处理中,提出基于数据相对变化率的孤立点噪声数据识别方法。时间序列一般都含有噪声数据,其存在对时序关联规则的挖掘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挖掘前必须去除噪声数据。但由于时间序列压缩对孤立点噪声数据不具有容忍性,而且孤立点的存在会影响时间序列的分割和时间序列模式表示,所以识别和删除时间序列中的孤立点噪声数据便成为时间序列预处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数据是否是时间序列的孤立点,关键是看它与周围数据的跳跃程度。本文以时间序列数据相对变化率作为判断其跳跃程度的标准,提出新的孤立点噪声数据识别方法。(2)在时间序列模式相似性度量中,提出度量两个元模式相似性的加权距离法以及可以度量两个不同长度序列模式相似性的动态时间弯曲距离法。在时序关联规则的挖掘中,元模式单调距离法、元模式向量距离法度量两个元模式相似性都不适合频繁模式的获取。因此,本文针对时间序列模式的特点提出元模式的加权距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度量两个序列模式相似性的动态时间弯曲距离法。(3)在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的获取中,提出分层时序关联规则获取方法。时序关联规则的时间约束、关联规则的前、后件长度决定时序关联规则的获取。为了降低获取中的难度,只有把时序关联规则的前件分成不同的长度,由此提出分层时序关联规则的获取方法。由于频繁模式界定上的差异,这种方法有别于一般的获取方法;但也由于这种方法考虑到各种长度的关联规则前件,所以具有其他时序关联规则获取方法所不具有的优点。(4)在度量两个时间序列的相似性时,因为已有一元时间序列相似性的度量方法忽略了时间序列是以时间为变量的函数,本文经研究论证提出度量两个一元时间序列相似性的图形相似法。同时,在多元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度量中,因考虑到多元时间序列的存储结构是矩阵,本文提出度量两个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的基于矩阵范数的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和基于综合性的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

吕耀秀[7](2008)在《曲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影响面加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曲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结构空间分析时的活载加载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将曲线梁纵向构件离散成曲梁单元,横向构件离散成直梁单元形成有限元计算模型,应用卡氏定理和相关力学方法,推导出每节点六个自由度且考虑横向剪切变形影响的空间曲梁、直梁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各类荷载作用下的空间等效结点荷载计算公式和坐标转换矩阵,引入结点约束信息表进行约束结构刚度矩阵的组集,形成了曲线梁梁格法静力分析模块。模块能快速有效地处理主从自由度、弹性支承和强迫位移,是用机动法建立梁格内力影响面时所必需的计算模块部分。其次,根据按米勒-布雷斯劳原理设计的机动分析法,先推导了曲梁、直梁截面发生单位强迫相对位移时的等效结点荷载计算公式,再运用线弹性的叠加原理,将梁格机动分析与梁格有限元静力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内力影响面。与静力法及直接求解位移的机动法相比,梁格内力影响面计算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再次,用动态规划法和穷举法并举的混合法思想,找出了一种对直桥进行影响面加载的方法,通过引入等代影响面的概念将此方法推广应用于曲线梁影响面加载。而且用六结点曲边四边形单元插值函数加密梁格影响面,与矩形单元拉格朗日插值及三角平面插值方法相比,不但提高了计算精度,且更适用于曲线梁桥的梁格法分析。最后,本文采用Fortran77语言将上述内容编制成程序,实现了曲线梁桥上部结构梁格有限元法计算的完整模块,在Fortran Powerstation 4.0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编译、调试、运行。通过一个算例分析计算表明,本文理论正确、算法可靠、所编程序具有足够的精度。

张红颖[8](2007)在《医学图像配准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像配准是图像处理领域最重要、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一项技术,在医学、军事、遥感、计算机视觉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配准算法研究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其中制约医学图像配准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针对基于互信息的多模态刚性配准算法中,插值计算使得目标函数变得不光滑从而使优化进程容易陷入局部极值、造成误配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多分辨率策略下使用遗传算法参数随多分辨率级数调整的改进优化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配准进程陷入局部极值、达到亚像素级精度。为了解决基于互信息的刚性配准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本文利用基于Shannon熵和Renyi熵的互信息各自作为配准相似测度所表现出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混合互信息的配准方法。该方法在配准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互信息测度,并将微粒群优化算法与Powell优化相结合来对目标函数寻优。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配准变换。基于标记点的弹性配准存在标记点选取困难、变换模型不光滑准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计算图像对应区域的相似性,来提取能够较精确地反映图像局部变形的对应标记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层次B样条散乱数据插值,解决了配准精度和光滑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利用互信息方法在多模态刚性配准中的成功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地解决多模态弹性配准问题的改进Demons算法。该方法使用两幅图像间互信息对当前变换的梯度作为驱动图像变形的附加力,避免了Demons算法仅依靠图像灰度梯度变形、当梯度信息缺乏时图像变形方向不能确定的问题,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配准变换。在基于灰度的弹性配准算法中,针对高斯低通滤波对变形场进行正则化处理,在整幅图像上具有相同的正则化程度、不能反映图像真实变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次B样条的正则化策略。该策略由粗到精地对所估计的偏移向量赋予不同的权值,从而局部地调节正则化程度,得到正确的配准变换函数。

肖旭峰[9](2019)在《曲面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曲面偏微分方程模型在材料学、生物学、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中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其模型理论和数值方法是计算物理、生物学的研究前沿,在近十年内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实际应用模拟中,由于曲面的几何复杂性,通过解析方法求解曲面偏微分方程具有很高的难度,因此构造精确、稳定且高效的数值方法显得非常重要.本文致力于求解曲面抛物型方程和对流占优扩散问题的有限元法的改进,以及求解曲面上反应扩散方程组,奇异源项问题和移动界面问题的切平面局部投射法的研究.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如下:首先,曲面抛物型方程具有极值原理,为了构造满足离散极值原理的数值格式,本文将适用于多维区域的质量集中有限元法推广到了曲面上.质量集中有限元法是针对不满足离散极值原理的标准线性有限元法的改进,它同样适用于线性曲面有限元空间,方法的思路是通过对有限元质量矩阵做对角集中修正,使求解未知量的代数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变为M矩阵,从而达到了保极值效果.本文给出了该方法的误差分析和离散极值原理证明,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第二,曲面Allen-Cahn型方程是一类常被用于模拟曲面上的多相流的非线性抛物型方程,其通过刻画混合物成分的浓度来达到追踪混合物交界面的效果.运用有限元法求解具有小自由能参数的曲面Allen-Cahn方程常常会出现解的数值振荡和不保极值现象.为了得到稳定、高分辨率的数值解,本文运用质量集中有限元法结合稳定化半隐、凸分裂、算子分裂格式,提出了针对曲面标准型、守恒型Allen-Cahn方程的全离散保极值格式,并给出了相关的理论证明.所提出的数值格式被用于模拟曲面上的相分离现象和平均曲率运动,模拟结果证实了格式的可靠性和离散保极值性质.第三,对于曲面定常对流占优扩散问题,本文建立了其有限元法的适定性分析和误差估计.根据理论估计和实际计算结果,可以得知通过标准有限元法求解曲面上的对流占优扩散问题可能导致强烈的数值振荡.为提高有限元法求解该问题的稳定性,本文运用了流线扩散法对其进行了稳定化改进.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通过较少的自由度得到精确且高分辨率的数值解,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恢复型误差指示子的自适应流线扩散有限元法.为展示该方法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本文使用该方法对一系列的曲面定常对流占优扩散问题进行了数值求解.第四,对于曲面非定常对流占优扩散问题,使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求解同样会导致解产生强烈的数值振荡,针对于这一缺陷的改进,本文将经典的特征线有限元法推广到了曲面上,并结合前文的质量集中法构造了一种具有保正性的曲面特征线有限元法.作为该方法的一个应用,本文将该方法和一种解耦方法相结合,对描述生物群落聚集的曲面生物趋化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给出了解的保正性理论分析.针对于上述两种方程模型,本文提供大量的数值实验算例,一方面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曲面上的对流占优扩散型传热传质现象以及生物趋化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探索.最后,切平面局部投射法是一种构造离散曲面导数或函数的思想方法,该方法将曲面上的函数局部延拓到曲面的切平面上,在切平面上构造离散导数或函数作为原曲面导数或函数的逼近.该方法将局部曲面上的离散化问题简化为局部的二维区域上的离散化问题,易于编程实现,并且可以作为构造求解曲面偏微分方程的无网格方法的基本思路,避免了有限元法需要全局网格的限制.基于该思想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离散曲面Laplace-Beltrami算子的切平面局部投射Galerkin法和一种求解曲面上的奇异源项问题的离散delta函数法,并将两种方法与前沿追踪法结合求解了曲面上的一种移动界面问题.本文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黄立[10](2005)在《非均衡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有关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并存,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举世瞩目,从而也为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全新的课题。特别是1993年我国经济运行进入“红灯区”,1996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促使我们对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初步探讨非均衡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有关模型及应用研究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般认为,经济总量增长的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已不完全由国家投资所推动,而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所拉动,获得一定自主权的生产者开始在利润动机的驱动下努力增加对与消费需求有关的投资,使许多短缺消费品的生产迅速扩大,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反映经济增长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或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政府行政职能同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分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央政府从计划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逐渐变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政府对资源的配置逐渐让位于市场配置,从而政府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就逐渐让位于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推动模式。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动和宏观调控的方式与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发达国家什么阶段?经济结构如何优化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政府调控如何进行才能使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发展?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从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与调控理论的起源出发,对非均衡经济系统的经济增长和调控方面的几个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并利用这些原理设计了一些典型调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分7章,所做的主要创新工作如下: 第2章从经济增长理论起源出发归纳和总结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自然平衡理论,凯恩斯及后凯恩斯时代对经济调控的理论,并进一步讨论了经

二、用局部固定法求极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局部固定法求极值(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几个关键问题的优化建模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类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遇到的挑战
    1.5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优化模型和优化方法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异方差特性的定位优化模型及求解算法
    2.1 引言
    2.2 基于变方差特征的最大似然估计定位模型
    2.3 基于变方差特征的安全定位概率模型和求解算法
        2.3.1 基于变方差特征的安全定位概率模型
        2.3.2 求解算法设计
    2.4 算法收敛性证明和时间复杂度分析
        2.4.1 算法收敛性证明
        2.4.2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2.5 实验及分析
        2.5.1 实验数据集和安全环境下定位精度测试
        2.5.2 安全环境下时间性能测试
        2.5.3 攻击环境下定位精度测试
    2.6 结论
第三章 最小暴露路径的泛函极值优化模型及求解算法
    3.1 引言
    3.2 预备知识和问题描述
        3.2.1 传感器感知模型
        3.2.2 感应强度
        3.2.3 曝露度
        3.2.4 最小暴露路径问题描述
        3.2.5 最小暴露路径问题的数值泛函极值模型
    3.3 最小暴露路径问题的极值泛函极值模型的求解方法
        3.3.1 经典的数学求解方法
        3.3.2 基于进化算法的求解方法
    3.4 算法收敛性分析
    3.5 实验及结果
        3.5.1 传感器节点位置确定性布置
        3.5.2 传感器节点均匀随机布置
        3.5.3 传感器节点非均匀随机布置
        3.5.4 异构传感器节点布置
    3.6 结论
第四章 带约束限制条件的最小暴露路径问题及其求解算法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2.1 暴露度及最小暴露路径
        4.2.2 带特别保护区域边界条件约束的最小暴露路径问题
    4.3 带特别保护区域边界条件约束的最小暴露路径问题的多元最优化模型
    4.4 混合人工蜂群求解算法
        4.4.1 适应度值函数
        4.4.2 编码及约束条件的处理
        4.4.3 初始化及搜索方式
        4.4.4 局部搜索算子
        4.4.5 单维局部搜索
        4.4.6 k维局部搜索
        4.4.7 混合人工蜂群算法
    4.5 实验
        4.5.1 传感器节点确定性位置的布置场景及实验结果
        4.5.2 传感器节点均匀随机布置
        4.5.3 算法收敛速度
    4.6 结论
第五章 基于多移动节点和遗传算法的传感器网络覆盖修复策略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2.1 网络模型
        5.2.2 问题描述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
        5.3.1 编码方案和种群初始化
        5.3.2 适应度值
        5.3.3 交叉算子
        5.3.4 变异算子
        5.3.5 局部搜索算子
        5.3.6 求解算法
    5.4 CRS-GA算法收敛性分析
    5.5 实验
    5.6 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多单应矩阵的图像拼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图像拼接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图像拼接的基本流程
    2.2 图像采集
    2.3 图像预处理
        2.3.1 图像去噪
        2.3.2 图像校正
    2.4 图像配准技术
        2.4.1 图像配准原理
        2.4.2 图像配准算法的分类
    2.5 图像变换模型
    2.6 图像融合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IFT特征的图像匹配算法的改进
    3.1 SIFT算法特征提取与匹配
        3.1.1 SIFT算法特征提取
        3.1.2 SIFT算法特征匹配
        3.1.3 SIFT算法特征匹配的提纯
    3.2 改进的SIFT特征点提取算法
        3.2.1 特征点均匀检测的分析
        3.2.2 SIFT描述符改进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4章 基于多单应矩阵的图像配准算法
    4.1 多单应阵配准模型
    4.2 配准模型参数求解
        4.2.1 局部投影变换
        4.2.2 相似变换
        4.2.3 权重参数计算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基于模糊聚类的图像分割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模糊聚类算法研究现状
        1.2.2 蝙蝠算法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硬聚类算法
    2.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2.4 改进的FCM算法介绍
        2.4.1 FCM_S算法
        2.4.2 EnFCM算法
        2.4.3 FICM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空间信息的FSICM图像分割算法
    3.1 引言
    3.2 空间隶属度函数
    3.3 预处理图像像素
    3.4 FSICM算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基于熵的图像分割客观评价方法
        3.5.2 实验环境
        3.5.3 合成图像实验
        3.5.4 自然图像实验
        3.5.5 Berkeley图像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CM融合改进蝙蝠算法的图像分割算法
    4.1 引言
    4.2 蝙蝠算法
        4.2.1 蝙蝠算法的理想化规则
        4.2.2 蝙蝠的运动
        4.2.3 响度和脉冲发射率的变化
        4.2.4 蝙蝠算法的基本步骤
    4.3 蝙蝠算法的优化
        4.3.1 混沌映射
        4.3.2 混沌蝙蝠算法
    4.4 基于FCM融合改进的蝙蝠算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
        4.5.2 实验结果对比
        4.5.3 Berkeley图像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薄膜结构的有限质点法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薄膜结构概述
        1.1.1 薄膜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1.1.2 膜材分类及力学特性
        1.1.3 薄膜结构的基本特点
    1.2 薄膜结构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1.2.1 主要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若干共性与难点问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究动机与出发点
        1.3.2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薄膜结构的有限质点法基本计算理论
    2.1 引言
    2.2 有限质点法的基本原理
        2.2.1 基本假设
        2.2.2 固体的运动和变形描述机制
        2.2.3 运动控制方程的建立
        2.2.4 运动控制方程的求解
        2.2.5 误差分析与修正机制
    2.3 理想柔性薄膜的计算理论
        2.3.1 理想柔性薄膜离散模型
        2.3.2 理想柔性薄膜的质点运动方程式
        2.3.3 三节点薄膜元内力推导
        2.3.4 四节点等参薄膜元内力推导
        2.3.5 薄膜的质点等效外力推导
        2.3.6 薄膜的质点应力推导
    2.4 薄膜质点的运动约束方程
        2.4.1 固定约束质点
        2.4.2 位移限制质点
        2.4.3 多体连接质点
    2.5 计算步骤与流程
        2.5.1 计算步骤
        2.5.2 分析流程图
    2.6 有限质点法的特点与优势
        2.6.1 有限质点法与其它计算力学方法的比较
        2.6.2 有限质点法在结构非线性分析中的优势
    2.7 数值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薄膜结构的初始形态分析
    3.1 引言
    3.2 张拉膜结构的初始形态分析
        3.2.1 问题描述与分析思路
        3.2.2 以有限质点法为核心的初始形态分析技术
        3.2.3 算例分析
    3.3 充气膜结构的初始形态分析
        3.3.1 问题描述与分析思路
        3.3.2 程序实现流程
        3.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各向异性薄膜大变形分析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与分析思路
        4.2.1 几何非线性因素
        4.2.2 材料非线性因素
    4.3 膜材的本构模型
        4.3.1 膜材拉伸应力-应变试验曲线特征
        4.3.2 线弹性正交异性模型建立
        4.3.3 非线性各向异性模型建立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薄膜结构的褶皱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张力场理论基本思想
    5.3 薄膜的受力状态判断
        5.3.1 膜面的受力状态
        5.3.2 褶皱的判定
    5.4 基于张力场理论的褶皱分析方法
        5.4.1 褶皱模型
        5.4.2 褶皱方向角
        5.4.3 应变与应力的修正
        5.4.4 增量本构关系与变形虚功
        5.4.5 分析流程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薄膜结构的褶皱形态模拟
    6.1 引言
    6.2 薄壳的有限质点法计算理论
        6.2.1 薄壳的离散模型
        6.2.2 薄壳的质点运动方程式
        6.2.3 薄壳元的内力推导
        6.2.4 薄壳的质点等效外力推导
        6.2.5 算例验证
    6.3 基于薄壳稳定理论的褶皱模拟方法
        6.3.1 结构稳定问题概述
        6.3.2 关键技术
        6.3.3 分析流程
    6.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薄膜结构的复杂动态行为仿真模拟
    7.1 引言
    7.2 碰撞接触问题
        7.2.1 概述
        7.2.2 接触侦测方法
        7.2.3 接触响应计算
        7.2.4 计算流程
        7.2.5 算例分析
    7.3 充气膜展开成形问题
        7.3.1 概述
        7.3.2 气流场分析
        7.3.3 算例分析
    7.4 膜面开裂破坏问题
        7.4.1 概述
        7.4.2 开裂准则
        7.4.3 开裂模式
        7.4.4 计算流程
        7.4.5 算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途经单元间应力变换公式
附录B 薄壳弯曲变形的描述
附录C 弹-塑性材料本构关系与积分算法
作者简历

(5)光子多普勒速度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PDV系统测速原理
3 数据处理方法
    3.1 条纹法
    3.2 短时傅里叶变换
    3.3 小波变换
4 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
5 结 论

(6)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时间序列的预处理
    2.1 时间序列噪声数据及其分类
    2.2 时间序列孤立点识别方法综述
    2.3 识别孤立点新方法的提出—基于数据相对变化率识别法
    本章小结
3. 时间序列的压缩
    3.1 时间序列压缩概述
        3.1.1 时间序列压缩的定义
        3.1.2 时间序列压缩的必要性
    3.2 时间序列压缩方法综述
        3.2.1 分段平均值压缩法(PSA)
        3.2.2 基于误差的在线分段压缩法(PRA)
        3.2.3 基于重要点的分段压缩法(IPRA)
        3.2.4 基于关键点的分段压缩法(KPRA)
        3.2.5 分段多项式压缩法(PPRA)
    3.3 时间序列压缩方法评价及改进
        3.3.1 从理论角度评价压缩方法
        3.3.2 从实用角度评价压缩方法
        3.3.3 压缩时间序列分割点确定的改进
    3.4 时间序列压缩后的模式表示
    本章小结
4. 时间序列模式的相似性度量
    4.1 时间序列模式的相似性度量方法
        4.1.1 元模式及序列模式相似性的定义
        4.1.2 元模式相似性的距离度量法
        4.1.3 时间序列序列模式相似性度量
    4.2 序列模式相似性度量新方法的提出—动态时间弯曲距离法
        4.2.1 时间序列的动态时间弯曲距离
        4.2.2 序列模式相似性的动态时间弯曲距离法
    本章小结
5. 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的获取
    5.1 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概述
        5.1.1 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定义
        5.1.2 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综述及评价
    5.2 模式序列频繁模式的定义和获取
        5.2.1 模式序列频繁模式的定义
        5.2.2 模式序列频繁模式的获取
    5.3 强时序关联规则生成方法的提出及其解释
        5.3.1 强时序关联规则生成新方法的提出—分层获取法
        5.3.2 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评价和解释
    本章小结
6. 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度量
    6.1 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
        6.1.1 时间序列相似性直接计算法
        6.1.2 时间序列相似性变换计算法
    6.2 基于时间序列形状的相似性度量方法
        6.2.1 基于时间序列形态特征的相似性度量方法综述
        6.2.2 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新方法提出—基于时间序列形状的相似性度量法
    6.3 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
        6.3.1 基于矩阵范数的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
        6.3.2 基于综合属性的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
        6.3.3 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比较
    本章小结
7. 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平台
    7.1 时序关联规则挖掘平台界面及功能
        7.1.1 时序关联规则挖掘平台功能简介
        7.1.2 数据模块功能简介
    7.2 时间序列预处理模块
        7.2.1 预处理模块功能简介
        7.2.2 实证分析
    7.3 时间序列压缩模块
        7.3.1 时间序列压缩模块功能简介
        7.3.2 实证分析
    7.4 时间序列模式相似性模块
        7.4.1 时间序列模式相似性模块功能简介
        7.4.2 实证分析
    7.5 时序关联规则获取模块
        7.5.1 时序关联规则获取模块功能简介
        7.5.2 实证分析
    7.6 时间序列相似性模块
        7.6.1 时间序列相似性模块功能简介
        7.6.2 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曲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影响面加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曲线梁桥的发展现状
    1.2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点
    1.3 曲线梁桥上部结构计算方法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工作内容
第二章 曲线梁桥结构静力分析
    2.1 概述
    2.2 基本假定
    2.3 空间梁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
        2.3.1 曲梁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
        2.3.2 直梁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
    2.4 空间梁单元的等效结点荷载
        2.4.1 曲梁单元的等效结点荷载
        2.4.2 直梁单元的等效结点荷载
    2.5 空间梁单元的坐标变换矩阵
        2.5.1 空间直梁单元的坐标变换矩阵
        2.5.2 空间曲梁单元的坐标变换矩阵
    2.6 曲线箱梁桥空间静力分析程序设计
        2.6.1 约束结构刚度矩阵的组集
        2.6.2 主从自由度处理
        2.6.3 坐标变换式
    2.7 曲线梁梁格法静力分析程序简介
    2.8 小结
第三章 曲线梁桥内力影响面建立
    3.1 概述
    3.2 静力法建立内力影响面
    3.3 机动法建立内力影响面
        3.3.1 算法
        3.3.2 等效结点荷载公式推导
    3.4 程序实现
    3.5 小结
第四章 直梁桥内力影响面加载
    4.1 概述
    4.2 加载方法
        4.2.1 影响线加载的动态规划法
        4.2.2 影响面加载的动态规划法
    4.3 程序实现
        4.3.1 影响面加密
        4.3.2 人群及非机动车荷载加载
        4.3.3 汽车荷载加载
        4.3.4 挂车荷载加载
        4.3.5 履带车加载
        4.3.6 新规范荷载标准加载
        4.3.7 直桥影响面加载主程序
    4.4 小结
第五章 曲线梁桥内力影响面加载
    5.1 概述
    5.2 加载方法
    5.3 程序实现
        5.3.1 影响面加密
        5.3.2 人群(非机动车)荷载加载
        5.3.3 汽车荷载加载
        5.3.4 挂车荷载加载
        5.3.5 履带车加载
        5.3.6 新规范活荷载标准影响面加载
    5.4 小结
第六章 算例
    6.1 概述
    6.2 实例概况
    6.3 计算分析及结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医学图像配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配准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医学图像配准研究基础
    2.1 医学图像配准定义
    2.2 图像配准算法框架和流程
        2.2.1 医学图像配准的框架
        2.2.2 医学图像配准的步骤
    2.3 医学图像配准的评估
    2.4 医学图像配准分类
        2.4.1 根据特征
        2.4.2 根据配准的医学图像主体来源
        2.4.3 根据配准的医学图像模态
        2.4.4 根据空间维数
        2.4.5 根据空间变换的方法
第三章 基于多分辨率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互信息配准
    3.1 互信息概述
        3.1.1 熵和信息论
        3.1.2 互信息
    3.2 基于互信息的医学图像配准框架
        3.2.1 基于互信息的配准原理
        3.2.2 配准流程
    3.3 基于互信息配准中的主要问题
    3.4 基于遗传算法和多分辨率相结合的互信息配准
        3.4.1 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分解
        3.4.2 改进的遗传算法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实验数据
        3.5.2 实验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合互信息的图像配准研究
    4.1 Shannon 熵和Renyi 熵
    4.2 基于混合互信息的图像配准研究
        4.2.1 混合互信息配准方法
        4.2.2 优化算法设计
    4.3 实验及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层次B 样条的弹性配准算法
    5.1 基于标记点的弹性配准
    5.2 基于区域相似性的标记点提取方法
        5.2.1 标记点提取
        5.2.2 基于区域相似性的标记点选取方法
    5.3 变换模型
        5.3.1 B 样条插值
        5.3.2 多层次B 样条插值
    5.4 基于多层次B 样条的弹性配准方法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单模态图像配准
        5.5.2 多模态图像配准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改进Demons 算法的弹性配准
    6.1 基于光流场模型的弹性配准算法
    6.2 Demons 配准算法
    6.3 改进的Demons 配准算法
        6.3.1 互信息梯度
        6.3.2 配准算法的实现流程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1 合成数据实验
        6.4.2 二维脑数据实验
    6.5 小结
第七章 拓扑保持的弹性配准算法研究
    7.1 图像拓扑保持
    7.2 基于局部互相关系数的图像配准
    7.3 使用层次B 样条进行正则化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合成的二维图像实验
        7.4.2 真实的二维图像实验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曲面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预备知识
    2.1 水平集曲面
    2.2 曲面上的抛物方程和Sobolev空间
    2.3 曲面抛物方程的有限元法
3 曲面抛物方程的质量集中法
    3.1 曲面热传导方程的极值原理
    3.2 质量集中法
    3.3 误差估计
    3.4 曲面热传导方程的离散极值原理
    3.5 数值实验
4 曲面Allen-Cahn型相场方程的保极值格式
    4.1 曲面Allen-Cahn型相场方程
    4.2 曲面标准型Allen-Cahn方程的保极值有限元格式
    4.3 曲面守恒型Allen-Cahn方程的保极值有限元格式
    4.4 数值实验
5 曲面定常对流占优扩散问题的有限元法
    5.1 曲面定常对流占优扩散问题的有限元误差估计
    5.2 曲面定常对流占优扩散问题的流线扩散法
    5.3 数值实验
6 曲面非定常对流占优扩散问题的特征线有限元法
    6.1 曲面非定常对流占优扩散问题的特征线有限元法
    6.2 曲面趋化模型的特征线有限元法
    6.3 数值实验
7 切平面局部投射法及其应用
    7.1 Laplace-Beltrami算子的切平面局部投射Galerkin离散法
    7.2 曲面奇异源项问题的离散delta函数法
    7.3 切平面局部投射法在曲面上移动界面问题中的应用
    7.4 数值实验
8 成果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致谢

(10)非均衡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有关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1.1.1 1993 年我国经济运行进入“红灯区”
        1.1.2 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1.1.3 成功的“软着陆”对宏观调控的启示与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主题
        1.2.1 相关研究综述
        1.2.2 研究主题
    1.3 分析方法与本文结构
第2章 经济增长与控制研究理论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理论起源分析
    2.2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自然平衡理论
    2.3 凯恩斯与后凯恩斯时代对经济调控的理论
        2.3.1 凯恩斯的经济宏观调控的理论
        2.3.2 后凯恩斯时代对经济调控的理论
    2.4 经济增长与经济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
    2.5 小结
第3章 体制变迁与经济增长及国际比较
    3.1 经济增长与体制变迁
        3.1.1 增长速度及其阶段性比较
        3.1.2 产业构成及其增长速度
        3.1.3 体制变迁
    3.2 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3.2.1 基于差分的数学比较模型
        3.2.2 经济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
        3.2.3 中国经济与美国、日本、德国的经济总量比较
        3.2.4 中国经济与美国、日本、德国的经济个量比较
        3.2.5 结论
    3.3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和人口投资的经济增长调控模型
第4章 政府行为、人力资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及调控
    4.1 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及调控
        4.1.1 政府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及调控
        4.1.2 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及调控
        4.1.3 收入分配政策与经济增长及调控
        4.1.4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及调控
        4.1.5 货币政策及调控
    4.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调控
        4.2.1 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4.2.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政策
    4.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调控
        4.3.1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
        4.3.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调控
第5章 最优控制原理与宏观调控最优路径分析
    5.1 最优控制原理概述
        5.1.1 变分法介绍
        5.1.2 由变分法解最优控制
        5.1.3 庞特里雅金极小值原理
        5.1.4 动态规划模型的最优控制
    5.2 国民经济指数增长时的宏观调控策略
        5.2.1 比例政策
        5.2.2 导数政策
        5.2.3 积分政策
    5.3 宏观调控最优路径分析
        5.3.1 通胀与增长的关系
        5.3.2 失业、GDP与通胀之间的路径关系
        5.3.3 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3.4 实证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非均衡经济系统的调控
    6.1 经济杠杆在政府调控中的运用
        6.1.1 调节总量的经济杠杆与调节个量的经济杠杆
        6.1.2 政府调节的经济杠杆与市场操纵的经济杠杆
        6.1.3 政府调节总量经济杠杆,市场操纵个量经济杠杆
    6.2 非均衡宏观市场的调控机制
        6.2.1 非均衡宏观市场的调控及模型
        6.2.2 宏观单一市场的调控机制
    6.3 非均衡经济的最优控制
    6.4 非均衡宏观调控实证分析
        6.4.1 改制前我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测算及最优控制
        6.4.2 改革后我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测算及最优控制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经济发展阶段选择
        7.1.1 人均 GDP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选择
        7.1.2 结构指标分析与经济发展阶段选择
        7.1.3 城市化水平与发展阶段选择
    7.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7.3 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选择
        7.3.1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7.3.2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注重人力资本积累
        7.3.3 增加科技投入,掌控核心技术
        7.3.4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强产业政策调控
        7.3.5 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7.4 本文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4.1 本文主要创新点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四、用局部固定法求极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几个关键问题的优化建模与算法研究[D]. 叶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2]基于多单应矩阵的图像拼接技术研究[D]. 漆坤元.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3]基于模糊聚类的图像分割算法研究[D]. 祖宏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
  • [4]薄膜结构的有限质点法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D]. 杨超. 浙江大学, 2015(08)
  • [5]光子多普勒速度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J]. 项红亮,王健,毕重连,吴重庆.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12(02)
  • [6]时间序列时序关联规则挖掘研究[D]. 周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7]曲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影响面加载研究[D]. 吕耀秀. 长安大学, 2008(08)
  • [8]医学图像配准算法研究[D]. 张红颖. 天津大学, 2007(04)
  • [9]曲面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研究[D]. 肖旭峰. 新疆大学, 2019(10)
  • [10]非均衡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有关模型及应用研究[D]. 黄立. 中南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找到局部固定的极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