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士地资产为土地资本(论文文献综述)
戈楚婷[1](2018)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都在迅猛飞跃,使得对建设用地需求也在逐步增加,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用地势必将变成我国建设用地市场必要构成要素之一。市场的关键是其价格,因此,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土地流转价格是其入市探究的必要部分。但是,在目前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模逐步扩张的背景下,入市价格扭曲问题随之产生,这会影响市场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因此,探究其流转价格扭曲问题是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本文以宜兴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为案例,探讨其流转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第二章就研究中涉及有关理论进行界定,如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以及区位理论。此外,对国内外研究者所做的成果进行了反观、分析与整理等等。第三章分析宜兴市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与流转价格现状。首先,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三个方面介绍研究区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对象流转现状,探讨其特征、成效与矛盾。再者,在流转价格内涵界定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实际交易的年租金数据,通过收益还原法评估宜兴市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土地流转价格并阐述其价格特征。第四章为流转价格比较研究。一方面,将其与理论价格进行比较,引入价格扭曲理论并具体阐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扭曲度。从测算结果来看,宜兴市各城镇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土地流转价格扭曲度存有区域差异,大体呈现出由区位较差、经济不太发达的乡镇镇向区位较佳、经济更发达乡镇加剧的趋势,表明条件更发达的乡镇,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扭曲度会更大。最后,总结政府垄断是其流转价格扭曲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将其与城镇国有建设土地基准地价进行比较,得到宜兴市城乡建设用地价格扭曲度。结果发现,其大致呈现由一类地区向四类地区依次减小的趋势,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城乡建设用地价格扭曲度就越大。第五章实证分析宜兴市集体所有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基于“理性人”假设,分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价格将会受到区位、社会经济和产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设置自变量。再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半对数形式模型分析研究区域研究对象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越便利、基础设施与公用设施越完善、人均纯收入越高、产权制度越完善,研究对象流转价格会更高,市场制度更健全;而离中心地带距离更远,其租赁流转价格更低,市场制度更落伍。第六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
刘丹[2](2014)在《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我国审计市场研究 ——理论归纳与实证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必将引起审计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而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有必要以市场结构为起点,研究我国审计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现状。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探讨审计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当前的制度背景和理论基础上,以SCP(“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为路径展开实证研究。在对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结构进行度量和评价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影响审计市场结构的因素,审计市场价格竞争行为与审计市场绩效。这些经验检验结果为深入理解我国审计市场的特征提供了证据,为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验支持。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导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动机,指明研究目的。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提出行文框架。并列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对于有关审计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审计市场集中度、审计市场结构影响因素、审计定价行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运营绩效及审计质量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对文献进行评述。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和制度背景,本章厘清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确定了SCP分析框架。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探讨了审计市场的垄断效应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效率。对我国审计市场的制度背景进行了介绍。第四章是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分析;通过本章分析,对我国审计市场现状获得清晰全面的把握。并对审计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检验。第五章是审计市场价格竞争行为研究,本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利用2002年和2012年的A股证券市场数据对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其中市场结构主要从市场势力和行业专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对我国审计市场中的低价揽客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第六章是我国审计市场内部绩效,采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静态运营效率和动态效率变化进行研究。首先,静态效率角度,DEA方法估计出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并从市场结构角度探讨其与运营效率的关系,为避免遗漏变量和多重共线性对结果稳定性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采用面板数据分析。其次,动态效率角度,使用Malmquist指数对比国际四大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态效率变化。第七章是审计市场外部绩效。本章主要考察审计市场结构、行为与效率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首先对审计市场行业集中度、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检验。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客户企业盈余管理互相内生的复杂关系,本文通过选择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的回归检验。其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客户企业变更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对比,以此获得低价揽业行为经济后果的经验证据。最后,通过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第八章是结论,本章是全文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审计市场上,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的平衡。在审计市场上,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审计市场失灵,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可以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缓解审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发展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实现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并不一定会削弱审计市场的竞争,“马歇尔冲突”在审计市场上并不存在。这是因为审计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即使是寡头垄断的会计师事务所也要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审计市场中的寡头垄断结构体现的不是寡头垄断行为的均衡,而是寡头竞争的均衡,是有效率的。2.我国A股审计市场正向集中度更高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演变。对我国审计市场结构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结果发现我国A股审计市场结构日趋完善,正由低集中度寡占型市场结构向更高集中度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演变。政府监管方的政策干预和市场自发的竞争力量共同推动了证券审计市场结构的不断集中。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审计客户的数量占优,但是在审计客户的质量上却远低于于国际四大。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相对国际四大无市场优势,市场份额不稳定,行业专长的优势还不是十分突出。3.特定行业内客户的竞争程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投资是影响我国审计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从客户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角度出发,发现特定行业内的客户企业之间竞争程度越高,越会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审计市场中的供给方,即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进行合谋的可能性不大;其次,会计师事务所的产品差别化投资对于审计市场集中度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说明在特定行业内,会计师事务所实施专门化的经营战略,容易形成竞争性行业壁垒,使得客户企业都倾向于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从而提高了审计市场集中度。在其他因素方面,进入壁垒与市场集中度之间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的作用很小,几乎可以忽略;需求增长率对于集中度变化的影响不明确;地域分布对审计市场集中度并不能造成显着影响,这表明随着事务所的合并和规模的扩大,原有审计业务的地域分割趋势已经逐渐减弱。4.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并未带来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谋,市场竞争显着增强。本文通过对比2002年和2012年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发现尽管目前审计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并未对我国A股审计市场的价格竞争造成不利影响,相对2002年,2012年审计市场的价格竞争增强,而且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优势更加突出。具备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具有审计定价上的优势,从而能够获得行业专门化带来的溢价,行业专长溢价更多来源于小客户市场。对于大规模公司,其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也较大,支付的审计收费溢价更多的是与审计品质相关,对事务所的行业专长要求并不突出;对于小规模公司,为了借助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经验和知识,更愿意为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说明寡头垄断型的审计市场结构并不会破坏审计市场的竞争,反而使得市场竞争增强。另外,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做精做专,专注提高行业专长,才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5.我国审计市场上存在低价揽业行为,低价揽业并未造成审计质量的显着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审计市场存在低价揽业行为,相对于未发生变更的事务所而言,发生变更的事务所对客户企业的审计收费前三年平均折价程度为3.7%。这种折价行为主要表现在同级事务所的变更之中。而且,较前任拥有更多市场份额的后任事务所给予客户的折扣显着更低,未体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经济。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带来审计收费的降低这一趋势,也为审计市场价格竞争的增强添加了佐证。另外,本文还对低价揽业行为造成的经济后果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后任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因为其审计收费的降低而降低审计质量。可见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都会谨慎地避免审计风险带来的诉讼风险,并非为了盈利而置审计质量于不顾。因此,可以认为低价揽客行为是一种正常的价格竞争行为。6.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运营效率与审计市场结构变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绩效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取得快速发展,有能力与国际四大竞争。通过面板数据对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运营效率的变化与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提高并不一致,呈现出区间效应。说明我国本土事务所市场份额增加,但效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另外,通过对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检验,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越高,其可容忍的客户企业可操控性应计就越高,审计质量越低。表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可能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只是适当保证了审计质量,或者耗用大量资源的基础上才能使得审计质量得到充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与效率应当协调发展,才能更具竞争力。因此,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关注自身规模发展的同时,还应在技术与经验管理方面,积极向四大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实现做大做强。7.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提高审计市场外部绩效。在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检验中,选取行业HHI指数作为市场集中度的替代变量,通过实证检验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客户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白选择问题,通过引入工具变量控制了自选择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果才能更为稳健。研究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审计质量也越高,二者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对客户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是通过稳健性检验,发现行业专长对客户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专长能够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而且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程度有待进一步的发展。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有助于提高我国审计市场的外部绩效,这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政策提供了经验支持。从整体上看,随着审计市场结构的优化,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外部绩效取得了显着进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在理论方面,从审计市场自身特征出发,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对审计市场结构的垄断效应与寡头垄断结构效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其次,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首次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势力,对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行为进行研究;从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两个角度对审计市场绩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在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验证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选取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使研究结果更加合理。
张鹏[3](2007)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与绩效研究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文中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村集体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行,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象客观上普遍存在。另外,国家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律也不断地在调整,但是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于法律障碍、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的落后,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私下流转行为,这也带来一系列诸如土地利用混乱、交易不安全、农民利益遭到侵害等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能否入市流转以及如何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当前土地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第二章。这一部分明确了研究的主题与思路,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范围作了界定,并回顾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理论基础。(2)第二部分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成与国家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法律规定。指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改制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产生的根源。目前,国家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与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大缺陷。(3)第三部分总结了芜湖、苏州、顺德等流转试点地区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试点地区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可以流转甚至可以入市流转,而且给其他地区进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了经验借鉴。(4)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对浙江省湖州市乡镇企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州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流转形式、流转模式、流转特征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从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两方面论证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并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绩效评价,揭示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可行性和必要性。(5)第五部分包括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前面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政策建议。
秦岭[4](2006)在《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构建》文中提出土地是城市发展的空间和载体,是城市最大、最具活力、最有增值潜力、最容易被政府控制的重要资产。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变得日益稀缺,并且面临着用地规模无限扩张、土地总量失控、土地收益流失严重等问题。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本区域内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影响到邻近地区甚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带来巨大的社会后果。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合理配置土地,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满足城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由于一个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投入,可以通过对城市土地资产的经营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来实现回报,实现城市建设资金的循环周转和城市建设再生产,保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土地资产经营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土地的资产属性,通过资产运营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 文章在对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构建进行具体阐述之前,首先对国内外城市土地资产经营进行了背景分析,根据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现状,提出了构建一个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重要意义。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理念还不够成熟,文章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作了定义。文章进而对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的理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文章对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各子系统——政策法律保障系统、组织系统、资金运作系统、市场服务系统、经营风险管理系统和经营效果监测评估系统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论文将上述研究结果运用到邯郸市土地资产经营实际中,力求通过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构建,完善邯郸市城市土地利用的格局,实现土地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以土地经营带动城市经营,推动邯郸市的发展。
陈霄[5](2006)在《中国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项新的尝试。实践证明,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府作为国有土地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宏观调控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意图,并能维护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增加政府收入。但同时,土地储备制度也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弊端就是土地储备制度的融资渠道单一,因此,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己成当务之急。本文在对现存城市土地使用权改良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工程学中资产证券化的理念,提出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构想,即在推广城市土地年租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土地资产支持性证券,以在证券市场便捷、快速、低成本的的直接融资来保证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城市土地征地、开发、整治、储备等一系列工作的资金连续性。本文始终以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为核心,以如何展开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为主线而进行论述,在结构上共分为6章。 第一章,绪论。分析了我国现有城市土地使用权的一系列缺陷和弊端的条件,并引入金融工程学中资产证券化的概念,提出了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构想,进而对与此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展开评述,指出在资产证券化的潮流下,对城市土地使用权进行适当的证券化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 第二章,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分析。该章主要对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效率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系统的分析了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论证了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与经济效率以及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影响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的一系列因素作出分析,即认为宏观经济发展的水平、投融资双方的偏好、市场利率及其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中介机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影响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的四大因素。 第三章,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定价的思路。该章是本篇论文写作的难点。土地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证券化的土地进行定价,其直接影响到土地资产证券化运作效率的高低。本章在分析了土地资产池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两种土地资产支持性证券的定价,即对土地资产支持债券,适用于基于内部收益率的定价方法和二项式期权定价法(对于嵌入隐含期权的土地资产支持债券);对于土地信托收益产品,适用于B—S模型定价的思路。但不论哪种定价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
刘滨[6](2006)在《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及预防研究》文中提出地方政府是地方事务的主要管理者,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承担者。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 国开始了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其自身的行为特别是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角色的转变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正是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的角色上“错位”的具体表现。造成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土地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法律不够完善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在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坚持“强势政府”思维,过多地参与或干预经济活动,同时,受传统政绩考核方式的限制,发展方式认识上存在误区、盲目上项目、片面追求GDP,不可避免出现违法用地的现象。本文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思想等理论,运用土地管理有关政策法规,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通过提出研究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三个特点:依法惩治困难、“集体决策”作挡箭牌、违法用地具有隐蔽性等特点,阐述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危害: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地方政府某些官员腐败机会增大、政府的形象和法律尊严受到损害。从土地管理的法律、体制、政策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一般性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从土地管理的认识、机制、利益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深层次原因,最终从修改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加强和深化土地的国家管理职能、转变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等方面提出预防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防治能产生裨益。
谢作据[7](2005)在《基于公共管理目标的土地储备制度探讨 ——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文中指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土地储备制度实质上是政府对城市土地实行公共管理和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在收购储备土地过程中,会引起土地产权关系的转移和土地收益重新分配,尤其是如何保证政府行为的公共管理目标实现,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关键。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文字叙述与图表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在概述我国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产权理论对土地储备制度进行公共管理分析,阐述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公共管理目标:一是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用地,二是保证政府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三是合理有效配置国土资源。并以苍南县土地储备实践为例,研究土地储备的产权机制、融资机制、供给与价格机制、收益分配机制、运行效果,对基于公共管理目标的土地储备制度缺陷的原因进行剖析。针对土地储备法律体系不健全、土地收购储备目标的偏离、土地储备机构具有双重身份、土地储备调控市场乏力、土地储备范围任意扩大、土地收购价格内涵界定不清等制度缺陷和弊端,在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土地储备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筑基于公共管理目标的合理制度模式、健全完善土地储备法律体系、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完善集体土地征用制度等对策。
方宁[8](2005)在《我国城市土地资产公司化运营的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土地资产价值总量庞大,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和国家建设。如何在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盘活这笔庞大的资产,确保它的保值增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虽然通过体制改革,我国城市土地的利用模式逐步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方式转变,土地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土地资产流失的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我国政府部门作为城市土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等多种权利的所有者,无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导致土地市场产生种种弊端,土地资产大量流失。 在旧的土地运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土地资产经营模式提出了公司化运营的思路。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公司化运营模式的可行性:利用市场均衡理论分析政府垄断对市场均衡产生的消极影响;利用产权理论提出新的产权权利束作为公司化运营的理论依据;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初步探讨了国家对土地资产公司激励机制的设计。然后,具体规范了公司的性质、职能、经营范围和部门设置等问题,并对公司化运营中土地、资金的流转模式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政府的监管职能,政府不再兼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于一身,转变为行使监督职能。政府的监督包括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和对城市土地资产公司的监管,通过法律、行政规章、规划、税收等手段对土地公司进行外部管理,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确保收益的正常分配。
陈家贵[9](2004)在《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当时对于保证国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制度的缺陷就日益凸现,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降低了土地配置效率,又带来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征地制度的现状,并对我国现行征地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出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我国土地征用的主体是国家,征用具有强制性、征用的公共目的性、征用土地适当补偿性、征用土地的标的只能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土地应经过法定的程序、对人不对地的补偿、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等基本特征。 2.目前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公共利益目的不明确导致征地权的滥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实际建设用地存在矛盾;补偿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土地收益分配和管理混乱;农民失地就失业问题严重;征地过程缺乏透明度,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现象突出;征地后对单位用地情况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征地法规体系不完善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等。 3.完善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具体对策如下: (1).创建统一征购储备的征地实施模式:应通过建立土地征购储备市场来实现农用土地向非农用土地的转变,实行“征储结合、征供分离”,将征地与供地分为两个独立的过程。 (2).建立新型征地补偿安置方式:应建立专业的土地评估制度、方法;同时以农地市场价格作为补偿的标准,并且合理分配征地补偿收益;实施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3).明晰土地产权,加强农村土地登记:通过技术方法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面积、用途、位置等一系列土地客体的内容,并通过土地登记发证的方式将土地权属固定下来。 (4).明确界定公益性用地范围:土地征用、征收权只能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公共利益”应严格限定在,军事用地、政府机关及公益性事业用地、国家重点工程用地,能源、交通用地、水利、环境保护用地,其它公认或法院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 (5).必须严格控制政府征地权:应建立征地审批责任制,使责任层层落实;还应建立征地审查委员会,对政府的土地征用行为进行听证和审查。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旦旦胆里二口......口.口. (6).建立和完善征地法规体系:应尽快制定土地征用、征收相关法律、注濒l。该法应对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共利益范围进行明确界定,为政府征地津立具体界限;禁止为商业性或盈利性目的启动土地征收权;明确土地征用征收中的监督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7).加强征地执法监察:应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监察。实施上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的直接监测;组建强有力的高素质执法队伍;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征地。
陈子雄[10](2004)在《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监测与防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土地资产管理在逐步适应城市建设、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过程中,城市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 首先,本文从资产的概念出发,详细论述了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的概念、形成条件、总量及其构成,界定了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内涵,并阐明了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特点。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渠道、类型和形式及原因,从理论上深入探究了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机理。再次,本文构建了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量监测模型和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程度监测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划定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程度类型的原理和方法,还以实际调查取得的71个样本地块数据为对象,对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量监测模型和流失程度监测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的最后从认识观念、制度和市场及法制建设、科学技术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防范对策。
二、变士地资产为土地资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士地资产为土地资本(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研究创新点 |
1.4.2 本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
2.1.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地租理论 |
2.2.3 地价理论 |
2.2.4 区位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2.3.3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宜兴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与流转价格分析 |
3.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1.3 土地利用结构及特征 |
3.2 宜兴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现状 |
3.2.1 流转特征 |
3.2.2 流转成效 |
3.2.3 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
3.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内涵与形成机理 |
3.3.1 流转价格内涵界定 |
3.3.2 流转价格形成机理 |
3.4 宜兴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分析 |
3.4.1 评估说明与方法选择 |
3.4.2 参数确定 |
3.4.3 评估结果 |
3.4.4 流转价格特征分析 |
第四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比较研究 |
4.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与理论价格比较研究 |
4.1.1 价格扭曲理论 |
4.1.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扭曲度 |
4.1.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扭曲测算 |
4.1.3.1 理论价格测算 |
4.1.3.2 实际流转价格测算 |
4.1.3.3 流转价格扭曲测算结果与说明 |
4.1.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扭曲分析 |
4.1.4.1 流转价格扭曲特征 |
4.1.4.2 流转价格扭曲原因 |
4.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与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比较研究 |
4.2.1 城乡建设用地价格扭曲度 |
4.2.2 城乡建设用地价格扭曲测算 |
4.2.2.1 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 |
4.2.2.2 实际流转价格 |
4.2.2.3 城乡建设用地价格扭曲测算结果与说明 |
4.2.3 城乡建设用地价格扭曲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宜兴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
5.1 理论分析 |
5.1.1 基本假设 |
5.1.2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5.2 数据来源 |
5.3 变量选取 |
5.4 计量模型构建 |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情况 |
(2)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我国审计市场研究 ——理论归纳与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动机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审计市场结构 |
2.1.1 市场结构现状 |
2.1.2 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 |
2.2 审计市场价格竞争行为 |
2.2.1 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 |
2.2.2 会计师事务所低价揽业行为 |
2.3 审计市场绩效 |
2.3.1 审计市场内部绩效 |
2.3.2 审计市场外部绩效 |
2.4 本章小结 |
3 理论概述与制度背景 |
3.1 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 |
3.1.1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
3.1.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
3.1.3 产业组织理论评述 |
3.2 SCP框架分析的确定 |
3.2.1 SCP研究框架 |
3.2.2 SCP框架的核心概念 |
3.3 产业组织理论与审计市场 |
3.3.1 审计市场与垄断效应分析 |
3.3.2 审计市场与寡头市场结构效率分析 |
3.4 制度背景:政府主导下的审计市场快速变革 |
3.4.1 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 |
3.4.2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行为的规范 |
3.4.3 国际趋同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实证 |
4.1 市场结构测定指标和分类标准 |
4.1.1 市场结构测定指标 |
4.1.2 市场结构分类标准 |
4.2 市场结构的描述性统计研究 |
4.2.1 样本选择 |
4.2.2 研究结果 |
4.3 市场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3.2 研究设计 |
4.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合谋与竞争:基于审计定价行为的分析 |
5.1 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 |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5.1.2 研究设计 |
5.1.3 实证研究结果 |
5.2 低价揽业与审计价格竞争行为 |
5.2.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5.2.2 研究设计 |
5.2.3 实证研究结果 |
5.2.4 进一步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审计市场内部绩效: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分析 |
6.1 效率的度量方法 |
6.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6.1.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
6.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 |
6.2.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6.2.2 研究设计 |
6.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动态效率分析 |
6.3.1 动态效率分年度分析 |
6.3.2 动态效率分事务所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我国审计市场外部绩效:基于审计质量的分析 |
7.1 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 |
7.1.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7.1.2 研究设计 |
7.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2 进一步研究 |
7.2.1 低价揽业行为与审计质量 |
7.2.2 事务所运营效率与审计质量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本文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与绩效研究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本文对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1.2.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概念和种类 |
1.2.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概念 |
1.2.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次流转的概念 |
1.2.4 乡镇企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概念和特征 |
1.2.5 本文对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
2.2 土地供求理论 |
2.3 土地产权理论 |
2.4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
2.5 物权法 |
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成与有关法律规定 |
3.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成 |
3.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有关法律规定 |
4 外省市主要流转试点地区经验及启示 |
4.1 安徽芜湖模式 |
4.1.1 试点情况介绍 |
4.1.2 经验启示 |
4.2 江苏苏州模式 |
4.2.1 试点情况介绍 |
4.2.2 经验启示 |
4.3 广东顺德模式 |
4.3.1 试点情况介绍 |
4.3.2 经验启示 |
5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5.1 湖州市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概况 |
5.1.1 湖州市经济发展与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
5.1.2 湖州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
5.2 湖州市乡镇企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情况介绍 |
5.3 湖州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
5.3.1 流转特征 |
5.3.2 流转形式 |
5.3.3 流转模式 |
5.4 湖州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及绩效评价 |
6.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驱动因素分析 |
6.1.2 障碍因素分析 |
6.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绩效评价 |
6.2.1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
6.2.2 私下隐性流转的负面影响 |
6.2.3 集体建设用地隐形流转对国有土地市场的影响 |
6.3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典型案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完善和制度创新 |
7.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机制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实施 |
7.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建设与创新 |
7.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制建设与配套措施 |
7.4 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新机制 |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本研究局限性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湖州市历年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附录2:湖州市乡镇企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案例 |
致谢 |
(4)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2 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理念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土地及其可持续利用 |
2.1.2 城市经营与城市土地资产经营 |
2.1.3 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 |
2.2 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相关理念研究 |
2.2.1 全局理念与局部理念相结合 |
2.2.2 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 |
2.2.3 近期与远期目标相结合 |
2.2.4 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 |
2.2.5 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的协同发展 |
3 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构建 |
3.1 政策法律保障系统 |
3.1.1 制定土地资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 |
3.1.2 建立土地资产经营的监督检查机制 |
3.2 组织系统 |
3.3 资金运作系统 |
3.3.1 资金筹集 |
3.3.2 资金的良性循环 |
3.4 市场服务系统 |
3.4.1 建立土地信息服务系统 |
3.4.2 完善地价管理体系 |
3.4.3 规范中介服务体系 |
3.5 经营风险管理系统 |
3.5.1 城市土地资产经营中的风险识别 |
3.5.2 城市土地资产经营风险的管理 |
3.6 经营效果监测-评估系统 |
3.6.1 动态监测系统 |
3.6.2 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评估系统 |
4 邯郸市实例分析 |
4.1 邯郸市土地收购储备现状 |
4.2 邯郸市土地资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
4.3 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构建 |
4.3.1 政策法律保障系统 |
4.3.2 组织系统 |
4.3.3 资金运作系统 |
4.3.4 市场服务系统 |
4.3.5 经营风险管理系统 |
4.3.6 经营效果监测-评估系统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中国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之目的 |
1.1.1 两难境地——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不能最大化实现城市土地资产价值 |
1.1.2 金融创新方兴未艾,资产证券化引导时代潮流 |
1.1.3 土地资产证券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变革的现实选择 |
1.2 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1.2.1 本文致力研究的目标 |
1.2.2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2.3 本文研究的方法 |
1.3 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发展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简述 |
1.3.3 对目前相关研究的评述 |
2 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分析 |
2.1 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内涵界定 |
2.1.1 资产与资产证券化 |
2.1.2 土地、土地资产与土地资产证券化 |
2.2 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效率分析 |
2.2.1 经济效率与金融效率 |
2.2.2 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的理论考察 |
2.3 影响中国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的因素分析 |
2.3.1 影响中国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的内在因素 |
2.3.2 影响中国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的外在因素 |
3 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思路 |
3.1 城市地价理论 |
3.1.1 城市地价决定的基本公式 |
3.1.2 土地资产证券化适用的土地使用类型 |
3.2 土地资产支持债券的定价思路 |
3.2.1 基于内部收益率的定价方法 |
3.2.2 基于二项式期权的定价思路 |
3.2.3 对两种定价方法的评述 |
3.3 土地资产支持信托受益凭证的定价思路 |
3.3.1 土地支持资产的价格随机行为 |
3.3.2 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土地资产支持受益凭证的定价思路 |
4 中国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具体模式分析 |
4.1 适合证券化的城市土地类型 |
4.1.1 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大型商服用地 |
4.1.2 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
4.1.3 新城开发建设中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
4.2 土地资产证券化运作程序的各参与主体 |
4.2.1 发起人 |
4.2.2 SPV |
4.2.3 信用增级 |
4.2.4 信用评级 |
4.2.5 证券承销商 |
4.2.6 投资者 |
4.3 中国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运作具体模式之设计 |
4.3.1 土地信托受益凭证 |
4.3.2 土地资产支持债券 |
4.3.3 两种土地证券化形式的剖析 |
4.3.4 个案分析——实施证券化,破解重庆大学城建设地产集团融资迷局 |
5 中国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分析 |
5.1 土地使用权出让障碍 |
5.2 法律制度障碍 |
5.2.1 土地证券化转移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5.2.2 关于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建设 |
5.3 会计和税收制度障碍 |
5.4 权威中介结构的缺位 |
5.5 利率制度障碍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题的引出 |
1.2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含义 |
1.3 研究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现实意义 |
1.4 本文的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1.4.1 基本思路 |
1.4.2 创新点 |
2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土地管理法律依据 |
2.2 土地管理政策法规 |
2.2.1 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
3.2.2 国地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规定 |
2.3 科学发展观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
2.3.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2.4 土地行政法渊源的效力等级原则 |
2.4.1 土地行政法的渊源 |
2.4.2 土地行政法渊源的效力等级 |
3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表现、特点和危害分析 |
3.1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表现 |
3.1.1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概览 |
3.1.2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具体表现 |
3.2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特点 |
3.2.1 依法惩治困难 |
3.2.2 “集体决策”作挡箭牌 |
3.2.3 违法行为具有隐蔽性 |
3.3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危害 |
3.3.1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
3.3.2 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
3.3.3 地方政府某些官员腐败机会增大 |
3.3.4 政府的形象和法律尊严遭受损害 |
4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发生的原因分析 |
4.1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发生的一般原因分析 |
4.1.1 法律原因:《土地管理法》按批次征地的规定 |
4.1.2 体制原因: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未理顺 |
4.1.3 政策原因: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 |
4.2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4.2.1 认识原因:土地法制观念的缺位 |
4.2.2 机制原因:土地审批管理程序和环节的无序和违规 |
4.2.3 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寻租 |
5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预防措施 |
5.1 预防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法律措施 |
5.1.1 修改和完善《土地管理法》 |
5.1.2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
5.1.3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
5.2 加强和深化土地的国家管理职能 |
5.2.1 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
5.2.2 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加强土地执法能力 |
5.2.3 提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能力 |
5.3 转变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 |
5.3.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资源管理 |
5.3.2 以正确政绩观指导土地管理机制创新 |
5.3.3 以依法行政理念正确管理土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基于公共管理目标的土地储备制度探讨 ——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我国现行土地储备制度概述 |
2.1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产生的背景 |
2.2 我国土地储备的不同制度模式 |
2.3 我国不同地区土地储备的政策目标 |
2.4 我国土地储备实践的绩效 |
第三章 土地储备制度的公共管理分析 |
3.1 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土地储备制度 |
3.2 发达国家城市土地储备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3.3 土地储备制度的公共管理目标 |
第四章 苍南县土地储备实践 |
4.1 苍南县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
4.2 苍南县土地储备的运作模式 |
4.3 苍南县土地储备的产权机制 |
4.4 苍南县土地储备的融资机制 |
4.5 苍南县土地储备的供应与价格机制 |
4.6 苍南县土地储备的收益分配机制 |
4.7 苍南县土地储备的运行效果 |
4.8 苍南县土地储备制度缺陷和弊端 |
第五章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政策建议 |
5.1 构筑基于公共管理目标的合理制度模式 |
5.2 健全土地储备法律体系 |
5.3 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和导向作用 |
5.4 完善集体土地征用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我国城市土地资产公司化运营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城市土地资产运营模式分析 |
2.1 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土地资产运营模式及经验启示 |
2.1.1 欧洲“土地银行”经营模式 |
2.1.2 美国城市土地经营模式 |
2.1.3 中国香港土地经营模式 |
2.1.4 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土地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
2.2 国内城市土地储备模式分析 |
2.2.1 市场主导型 |
2.2.2 政府主导型 |
2.2.3 行政指导、市场运作与土地资产管理相结合 |
2.2.4 我国现有城市土地运作方式存在的弊端 |
第3章 城市土地资产公司化运营的理论基础 |
3.1 政府失灵与土地市场均衡 |
3.1.1 城市土地市场的一般均衡 |
3.1.2 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
3.1.3 政府垄断对土地市场均衡的影响 |
3.2 建立城市土地资产公司的土地产权理论 |
3.2.1 现阶段我国城市土地产权结构及其缺陷 |
3.2.2 城市土地产权结构的创新 |
3.2.3 两种产权结构的效率比较 |
3.3 公司化运作与委托—代理理论 |
3.3.1 土地资产公司与国家的委托代理关系 |
3.3.2 对土地资产公司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4章 我国城市土地资产公司化运营方式 |
4.1 城市土地资产公司的构建 |
4.1.1 城市土地资产公司的性质 |
4.1.2 城市土地资产公司的分层结构 |
4.1.3 城市土地资产公司的主要职能和经营范围 |
4.1.4 城市土地资产公司的制度构建 |
4.2 公司对城市土地使用权的处置途径与经营方式 |
4.2.1 城市土地使用权处置途径 |
4.2.2 公司经营城市土地方式分析 |
4.3 公司内部资金的运作 |
4.3.1 资金的筹集 |
4.3.2 资金的投入 |
4.3.3 资金的回收和分配 |
4.4.4 资金运转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章 我国城市土地资产公司化运营的政策建议 |
5.1 完善政策规章制度 |
5.2 协调政府相关部门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
5.3 政府的职能转变 |
5.3.1 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监管 |
5.3.2 政府对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公司的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土地征用的有关概念和涵义 |
1.1.1 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的涵义 |
1.1.2 土地产权概念 |
1.1.3 土地征用的概念 |
1.2 土地征用的基本理论 |
1.2.1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 |
1.2.2 土地区位理论 |
1.2.3 土地持续利用理论 |
1.2.4 土地经营理论 |
1.3 土地征用的产生 |
1.4 有关土地征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国内外土地征用制度现状 |
1.5.1 国外土地征用制度现状 |
1.5.2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
1.6 国外土地征用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章 导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的意义 |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3章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
3.1 我国征地行为的性质 |
3.2 我国征地制度的特点 |
3.3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完善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对策建议 |
4.1 创建统一征购储备的征地实施模式 |
4.2 建立新型征地补偿安置方式 |
4.2.1 各国土地征用补偿项目与标准的比较 |
4.2.2 必须进行公正合理的补偿 |
4.2.3 实行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
4.2.4 构建社会保障型的安置机制 |
4.3 明晰土地产权,加强农村土地登记 |
4.3.1 土地产权和土地征用的关系 |
4.3.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取向和措施 |
4.4 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的相关建议 |
4.4.1 明确界定公益性用地范围 |
4.4.2 严格控制政府征地权 |
4.4.3 建立和完善征地法规体系 |
4.4.4 加强征地执法监察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加科研项目与发表文章 |
(10)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监测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概述 |
2.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的概念与形成条件 |
2.1.1 资产与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的概念 |
2.1.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的形成条件 |
2.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总量及其构成 |
2.2.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总量 |
2.2.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构成 |
2.3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涵义及特点 |
2.3.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涵义 |
2.3.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特点 |
参考文献 |
3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分析 |
3.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渠道、类型及形式 |
3.1.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渠道 |
3.1.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类型 |
3.1.3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形式 |
3.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机理研究 |
3.2.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原因 |
3.2.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隐性流失的经济学解释 |
参考文献 |
4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监测 |
4.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量监测模型的建立 |
4.1.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价值 |
4.1.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收益 |
4.1.3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量监测模型 |
4.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程度监测 |
4.2.1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程度测度指标的构建 |
4.2.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程度确定 |
4.3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量监测模型的实证分析 |
4.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4.3.2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监测:一个简化的分析过程 |
参考文献 |
5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防范对策 |
5.1 牢固树立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理念,加强资源资产基础理论研究 |
5.2 完善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制度,改进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体制 |
5.3 加强城市国有土地市场建设,强化国家对城市国有土地配置的宏观调控 |
5.4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管理 |
5.5 推进法制建设,大力惩戒造成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行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变士地资产为土地资本(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D]. 戈楚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2]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我国审计市场研究 ——理论归纳与实证检验[D]. 刘丹.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与绩效研究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D]. 张鹏. 浙江大学, 2007(02)
- [4]可持续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系统的构建[D]. 秦岭.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9)
- [5]中国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研究[D]. 陈霄. 西南大学, 2006(11)
- [6]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及预防研究[D]. 刘滨.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4)
- [7]基于公共管理目标的土地储备制度探讨 ——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D]. 谢作据.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8]我国城市土地资产公司化运营的经济学研究[D]. 方宁. 湖南大学, 2005(07)
- [9]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家贵. 西南农业大学, 2004(03)
- [10]城市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监测与防范研究[D]. 陈子雄.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标签:建设用地论文;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