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如何运用表扬(论文文献综述)
叶悠悠[1](2020)在《小学名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绪表达规则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绪表达规则指导着个体在具体情境下表达出社会亦或组织所期望的情绪,内化的情绪表达规则影响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与情绪表达方式,它是班主任情绪表达与情绪劳动的参照依据。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选取小学名班主任Y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和实物资料分析,从班级活动管理、班规的制定与执行、班级教学管理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四方面客观呈现Y班主任班级管理实践中的情绪表达。其次,立足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大基本情绪维度总结出Y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积极情绪的表达规则是:以自然表达为根本原则,根据场合弱化并掩饰部分积极情绪,言语辅之物质激励直接表达,书面文字辅之表情符号间接表达,丰富的语气结构配以多样的表情夸张表达。消极情绪的表达规则是:基于道德与法律原则下的修饰性语言表达,口头警告辅之表情动作提醒,师生共情基础下的绿色批评,理性看待引发高强度消极情绪的困境内调节外掩饰平衡心态,再现情境师生共同分析如实倾诉其中情绪体验,防止消极情绪“情绪化”输出善用惩戒权。再次,论文从个体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社会文化因素两方面分析Y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绪表达规则形成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从性格特征及气质类型,自身形象定位及价值选择方面加以归因,外部社会文化因素围绕Y班主任职前、职后两个层面加以剖析,职前情绪表达规则的初步社会化受在校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知识影响,职后情绪表达规则的逐渐成熟主要受办公室文化、在职培训、名班主任交流会及直接经验积累等因素影响。最后,为帮助小学班主任完善在班级管理中的情绪表达规则,从小学班主任自身和学校组织两方面提出完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绪表达规则的合理化建议:小学班主任要平衡心态,淡定面对;树立自信,客观表达情绪;教育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寻找爱好调节情绪;有意识运用情绪表达规则的策略。学校应及时关注班主任的情绪状态,时常组织优秀“同行”带领学习。
姚东旻,许艺煊,张鹏远[2](2020)在《教师反馈与学生自我教育期望——表扬和批评对不同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文中指出教师表扬和教师批评,通常被认为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2013—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依次研究了什么样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教师表扬和批评又如何影响不同特征学生的教育期望,发现:与经验常识一致,刻苦学习和参加活动较为积极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表扬;经常迟到和逃课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批评;但是认知能力较低、拥有农村户口的学生却容易同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教师表扬能显着提升拥有较高或中等认知能力、学习努力和参加活动不太积极学生的教育期望。其中,相比拥有非农户口的学生,教师表扬对农村户口学生的教育期望的提升作用更大。教师批评会显着降低中等认知能力和比较积极参加活动学生的教育期望,提升不经常迟到学生的教育期望。教师表扬和批评学生的教育实践与其正向激励的作用目标并不完全匹配。
张阳阳,谢桂华[3](2017)在《教育期望中的班级效应分析》文中提出班级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重要的组织设置。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应用分层线性模型,本研究关注班级设置,包括班级组织结构和班级氛围,对初中生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多个组织结构变量中,班主任的受教育程度和教龄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着,但任课老师的资历影响不显着;在多个班级氛围变量中,学生的教育期望既受到班级客观学业水平的影响,亦受到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此外,在控制了班级氛围变量后,师资配置对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不再显着。总之,在以往研究重点关注个体、家庭和学校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对教育期望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学校内部的班级环境,并发现师生之间建立的紧密互动关系及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发挥着最重要的影响。
余珍珍[4](2020)在《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现状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美国教授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接受挑战,积极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智力;与固定型思维相比,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成功。本研究以学生成长型思维水平差异为主要内容,收集并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了成长型思维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成长型思维对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积极意义。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德清一中高二年级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水平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发现:(1)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的四个维度总体均处于中等水平;(3)选考生物学的学生与学考生物学的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水平没有显着差异;(4)男生和女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成长型思维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然后,分别在成长型思维水平调查中得到高、中、低分数的各三名同学进行分析。分析内容主要针对父母和老师两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访谈深入探究成长型思维水平差异的原因。研究得出,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水平差异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观意愿(2)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注程度(3)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高学生成长型思维水平的针对性的建议,如下:(1)从父母的角度:以温情理智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尊重孩子的爱好、特长。(2)教师的角度:构建差异化、回应式的生物学课堂;建立成长型思维的生物学学习观;平等对待学生。(3)学校的角度:营造成长型思维的校园文化;建立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师资队伍;积极营造一些适合学生生物学学习环境。
邹晓云[5](2020)在《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小学开始出现,并由于所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复杂性,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城乡结合部小学,往往存在外来务工子女多、留守儿童子女多、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班级里待优生较多。转化待优生成为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亟待解决又深感棘手的工作。为此,本研究选择烟台市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作为研究地点,以该学校成功转化待优生的班主任为个案考察对象,通过访谈法收集了四个班主任成功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班主任成功转化待优生的策略,以便为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提供参考。本研究具体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小学四个班主任成功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发现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有效的策略为:(1)通过阅读教育理论着作汲取待优生转化的思想;(2)对待学生公正而严格,对学生充满信任;(3)把握城乡结合部小学待优生的特点,做到全面了解学生;(4)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渠道寻找学生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5)通过自我反思寻求待优生转化的有效方法,如采取作业分层、坚持正面引导、利用榜样的影响力量等;(6)积极利用家校合作进行转化。案例中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所采用的策略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这恰恰反映了每个待优生呈现特点和形成原因的不同。因而,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并无定法,班主任对待优生的积极转化有赖于他们深入学生内心,根据学生身上的特点和原因去寻找适合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李娟[6](2020)在《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认知与情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何意义与价值,这是教育学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学者们关注的经典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教师优化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重点关注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论文首先运用教育神经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情感影响认知的内在机制及其应用启示进行了梳理与概括。接着,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与历史上教育家们的相关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七条基本原理,即“尊重与关爱”,“接纳、信任与期望”,“兴趣与自由”,“合作与互助”,“赏识与激励”,“审美体验与享受”、“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这七条原理集中体现和反映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论文假定,凡是符合上述七条原理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反之,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或陷入困境。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论文对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情感生活及体验的好坏对其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均具有显着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认知与情感的有机整合。此外,论文还以本市某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习成绩差别较大的四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表明,在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智力水平同等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内外环境中情感体验越是积极的学生,其各方面的发展也更好,学业成绩也更高。为了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是否了解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自觉运用认知与情感整合的策略,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本市某所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到情感对认知学习的重要影响,也能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整合性教学策略。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太了解教育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涉及“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也不太熟悉如何采取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策略开展有效的或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上述不足,论文建议,学校应开展专题学习,引导教师树立“以情促教”教育理念;加强师德修养,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社会-情感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教学策略;培育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等,以此提高教师运用整合性策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意识与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何施蓉[7](2019)在《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 ——基于昆明市S小学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儿童“告状”行为是指儿童自身或同伴遇到困难、危险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学校规则、班级规则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主要是希望通过教师这一“权威代表”的帮助,来制止或改变同伴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儿童社会化现象。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初级阶段的行为表现。在小学阶段,“告状”现象普遍,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告状”行为施以恰当的处理方法,不但会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者根据实际需要与在小学的工作经历,对S小学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研究者阐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理论分析。研究者对小学生“告状”行为做出概念的界定,梳理出学生的“告状”行为的结构,并对本次研究所需要运用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的具体研究,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研究者首先对昆明市S小学做了概况的介绍,然后对昆明市S小学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反馈情况做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第四部分是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加以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提出的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本研究期望可以丰富小学生“告状”行为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儿童社会性教育理论。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告状”行为上提供新的教育视角和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当今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社会性教育实践提供可实施的建议。
王丽琴[8](2005)在《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文中提出“教学秩序”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概念,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范畴中尚缺少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本研究选择“教学秩序”为关键词,就是想充分吸收“课堂纪律”、“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试图运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对影响教学秩序形成与发展的诸因素做深入的梳理,并努力采用更务实的研究方法对教学秩序发生与发展的进程做真实的描摹。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秩序而进行的田野考察,重点在“拂晓小学”、“霞光中学”等学校展开,描摹了中小学生教学秩序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如“小学阶段教学秩序的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的‘秩序教育’之路”等进行了讨论与反思。 下编的考察重点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管理言行,考察方法除了倚重前文中的“现场考察”外,也把各种中小学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写作的教学随笔作为考察与分析对象,分别探讨了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特色与风格、教学管理角色与效果、教学管理能力等问题,并通过对一个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秩序的探访,对普通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差生”教育等问题进行讨论。 除了前言、主体部分之外,论文还提供了8个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个案,通过这几个典型的秩序教育故事,讨论“个性化”、“人性化”的秩序教育取向问题。
于敏[9](2014)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奖惩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在以往奖惩研究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中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班级管理中奖惩手段运用的现状、实际效果,分析影响奖惩的因素,提出有实践价值的奖惩策略,促进班级管理水平提高。本研究主要从高中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身心特点、情商培养,以及从教师的奖惩观念、艺术水平等角度出发对淮安中学班级管理中奖惩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符合学校实际的有价值的结论。研究表明,目前淮安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奖惩存在一些成功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重视奖惩策略;奖惩目的人本化;奖惩力求公平;以奖为主、不忽视惩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奖惩的后续工作。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目前淮安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奖惩也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奖惩比例失调;奖惩针对的对象太过固定;奖惩的方式比较单一;奖惩的范围不够全面;奖惩的后续工作还不够扎实;同时,本研究借助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在整理大量案例基础上,深层分析目前影响淮安中学班级管理奖惩手段的各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教育法规、学校制度、学校组织建构等;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最后针对学校的奖惩现状,从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主张,希望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奖惩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余云露[10](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二、班主任如何运用表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如何运用表扬(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名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绪表达规则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于小学班主任班级有效管理的需要 |
(二)基于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
(三)基于小学班主任情绪表达规则研究的不足 |
(四)基于笔者研究的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三、文献述评 |
(一)教师情绪相关研究 |
(二)教师情绪劳动相关研究 |
(三)班主任情绪相关研究 |
(四)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相关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情绪表达与教师情绪表达 |
(二)情绪表达规则与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
(三)班级管理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献法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研究问题的聚焦 |
四、研究的基本过程 |
(一)进入现场 |
(二)收集资料 |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问题 |
(一)研究效度 |
(二)研究伦理 |
第二章 Y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情绪表达简描 |
一、Y班主任班级活动管理中的情绪表达 |
(一)认真参与的孩子:“我”很欣赏 |
(二)不重视集体荣誉的学生:“我”很在意 |
(三)发脾气的学生:成为“我”的难言之隐 |
二、Y班主任班规的制定与执行中的情绪表达 |
(一)未触及底线行为:“我”可以忽视 |
(二)课上违纪:“我”绝不能容忍 |
三、Y班主任班级教学管理中的情绪表达 |
(一)学习态度良莠不齐:“我”相当不爽 |
(二)注意力普遍集中:“我”衷心喜悦 |
(三)课上积极参与:“我”不自觉兴奋 |
四、Y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情绪表达 |
(一)班级墙壁文化布置:一个人的独角戏让“我”伤心 |
(二)班级精神文化营造:“我”期望全班携手成人成材 |
第三章 Y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情绪表达规则解析 |
一、Y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积极情绪的表达规则 |
(一)根本原则:自然表达 |
(二)根据场合,弱化并掩饰部分积极情绪 |
(三)言语辅之物质激励直接表达 |
(四)书面文字辅之表情符号间接表达 |
(五)丰富的语气结构配以多样的表情夸张表达 |
二、Y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消极情绪的表达规则 |
(一)根本原则:基于道德与法律原则下的修饰性言语表达 |
(二)口头警告辅之表情动作提醒 |
(三)师生共情基础下的绿色批评 |
(四)理性看待引发高强度消极情绪的困境,内调节外掩饰平衡心态 |
(五)再现情境师生共同分析,如实倾诉其中情绪体验 |
(六)防止消极情绪“情绪化”输出,善用惩戒权以树立教育典型 |
三、Y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绪表达规则的差异性 |
(一)学生性别 |
(二)学生性格 |
(三)学生家庭环境 |
(四)学生年龄阶段 |
第四章 Y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绪表达规则形成的影响因素 |
一、个体自身内部因素 |
(一)性格特征与气质类型 |
(二)自我形象定位与价值选择 |
二、外部社会文化因素 |
(一)入职前在校学习时情绪表达规则的初步社会化 |
(二)入职后在校工作时情绪表达规则的成熟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小学名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情绪表达规则具有情境性 |
(二)小学名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具体的情绪表达规则 |
(三)小学名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情绪表达规则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
二、完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绪表达规则的建议 |
(一)对小学班主任的建议 |
(二)对学校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教师反馈与学生自我教育期望——表扬和批评对不同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 |
(一)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反馈 |
(二)教师反馈如何影响学生的教育期望 |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分析 |
(一)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老师表扬和批评? |
(二)教师表扬和批评对不同特征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 |
(三)教师表扬和批评对不同特征组合的学生教育期望影响 |
(四)克服反向因果问题——IV-Probit模型再估计 |
五、结论与启示 |
(3)教育期望中的班级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作为组织和同伴群体的班级 |
(一) 班级组织结构路径 |
(二) 班级氛围路径 |
(三) 研究假设 |
三、数据、变量和方法 |
(一) 数据 |
(二) 变量测量 |
1. 因变量:教育期望 |
2. 自变量:班级组织结构与班级氛围 |
3. 控制变量 |
(三) 模型设定 |
四、影响学生教育期望的班级因素 |
五、结论与讨论 |
(4)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现状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成长型思维 |
2.1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界定 |
2.2 成长型思维的演进过程 |
2.3 国内外成长型思维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案例分析法 |
4 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现状调查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工具 |
4.2.1 问卷的获取 |
4.2.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1 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的基本情况 |
4.3.2 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水平四个维度的基本情况 |
4.3.3 高二学生选考生物学与学考生物学在成长型思维水平比较 |
4.3.4 不同性别高二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水平比较 |
5 学生成长型思维水平的多案例研究 |
5.1 案例的选取 |
5.2 成长型思维低水平案例一 |
5.2.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情况 |
5.2.2 访谈摘录 |
5.3 成长型思维低水平案例二 |
5.3.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情况 |
5.3.2 访谈摘录 |
5.4 成长型思维低水平案例三 |
5.4.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 |
5.4.2 访谈摘录 |
5.5 成长型思维中等水平案例一 |
5.5.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情况 |
5.5.2 访谈摘录 |
5.6 成长型思维中等水平案例二 |
5.6.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情况 |
5.6.2 访谈摘录 |
5.7 成长型思维中等水平案例三 |
5.7.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 |
5.7.2 访谈摘录 |
5.8 成长型思维高水平案例一 |
5.8.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情况 |
5.8.2 访谈摘录 |
5.9 成长型思维高水平案例二 |
5.9.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情况 |
5.9.2 访谈摘录 |
5.10 成长型思维高水平案例三 |
5.10.1 个案基本信息及家庭成员 |
5.10.2 访谈摘录 |
6 访谈结果分析 |
6.1 同一水平案例的共性分析 |
6.1.1 低水平案例的共性分析 |
6.1.2 中等水平案例的共性分析 |
6.1.3 高水平案例的共性分析 |
6.2 不同水平案例的差异性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父母的角度 |
7.2.2 教师的角度 |
7.2.3 学校的角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一、对案主的访谈提纲 |
二、对案主的母亲访谈提纲 |
三、对案主的班主任访谈提纲 |
四、对案主的生物学老师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待优生内涵 |
(二)待优生分类 |
(三)待优生特点 |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
(五)待优生转化的策略相关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城乡结合部 |
(二)待优生 |
五、理论基础 |
(一)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
(二)学生主体发展观 |
六、研究的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案例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案例研究的定义 |
(二)亲历案例研究 |
二、研究点的选取与背景 |
(一)抽样方法与研究点的选取 |
(二)研究地区D镇的背景介绍 |
(三)研究学校生源情况的背景介绍 |
三、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一)访谈法 |
(二)访谈的主要阶段 |
四、研究的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可靠性 |
(二)研究伦理 |
第二章 案例分析 |
一、Z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1.在阅读教育名着中领悟信任的力量 |
2.全面深入理解学生的表现和原因 |
3.重新认识单一说教方式的不足 |
4.注重与学生内心世界的沟通 |
5.有目的地提供同学间交往的方法与机会 |
6.帮助父母更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
7.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任务分层 |
(三)案例反思 |
二、Y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1.注意不用语言伤害学生 |
2.深入分析学生表现背后的原因 |
3.帮助学生解决实质上的问题 |
4.沙盘游戏协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 |
5.鼓励学生交朋友并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 |
6.化解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学会感恩 |
7.促进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并学会正确解决困难 |
(三)案例反思 |
三、J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1.帮助家长认识和反思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
2.引导学生学会坚持 |
3.关注学生学习伙伴,指导学生交往 |
4.树立学习目标,恩威并施,以鼓励为主 |
5.制定班级制度,在班集体中转化待优生 |
6.发挥家委会的正面力量与家长沟通合力关注学生成长 |
(三)案例反思 |
四、M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1.在阅读教育名着中领悟情感引导的力量 |
2.认真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
3.放大优点,委以“重任”,增强待优生的自信 |
4.对待优生寄予厚望,让他在自我实现中获得成功体验 |
5.改变传统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
6.有章可循,让学生尽快理解老师 |
7.给予特殊学生适当关爱 |
(三)案例反思 |
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策略 |
一、通过阅读教育理论着作汲取待优生转化的思想 |
二、对待学生公正、严格,对学生充满信任 |
三、把握城乡结合部小学待优生的特点,做到全面了解学生 |
四、多渠道寻找学生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 |
五、进行待优生转化方法的自我反思 |
六、积极利用家校合作进行转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情感 |
(二)认知 |
第二章 情感影响认知的机制及其确证 |
一、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一)基本观点 |
(二)应用启示 |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一)基本观点 |
(二)应用启示 |
第三章 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在教育上的应用 |
一、国外教育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一)杜威的进步主主义教育 |
(二)尼尔的自由主义教育 |
(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 |
(四)约翰逊兄弟的合作学习 |
二、国内一线教育名家的相关研究 |
(一)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
(二)刘京海的成功教育 |
(三)周弘的赏识教育 |
(四)李镇西的爱心教育 |
第四章 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学习影响的验证性调查 |
一、验证的对象与思路 |
(一)验证的对象: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基本原理 |
(二)验证的思路 |
二、基于教师视角的验证性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 |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
(三)调查的结果 |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验证性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 |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
(三)调查的结果 |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五章 情感与认知相整合的教育现状调查 |
一、基于教师视角的现状调查 |
(一)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测试 |
1、测试调查的设计 |
2、测试调查的结果 |
3、对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二)课堂教学中应用整合性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 |
1、调查的设计 |
2、调查的结果 |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现状调查 |
(一)课堂教学中应用整合性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 |
1、调查的设计 |
2、调查的结果 |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二)班级管理中应用整合性策略的现状调查 |
1、调查的设计 |
2、调查的结果 |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六章 基于本研究改进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 |
一、开展专题学习,树立“以情促教”教育理念 |
(一)从相关学科中精选适切的专题 |
(二)运用多种途径开展专题学习 |
二、加强师德修养,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 |
(一)理解并恪守教育专业的伦理规范 |
(二)自觉遵守和维护相关教育法规 |
三、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社会-情感素养 |
(一)社会-情感素养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
(二)教师应具有的社会-情感素养的构成 |
(三)为教师提供各种社会-情感学习机会 |
四、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教学策略 |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研制整合性教学策略的清单 |
(二)鼓励教师在各自教学中试用整合性策略 |
五、培育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 |
(一)良性班级文化的核心要素与重要意义 |
(二)培育良好班级文化的关键举措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有关验证性调查的附件 |
附录A1 有关情感对学生认知影响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A2 有关情感对学生认知影响的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B 有关现状调查的附件 |
附录B1: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测试 |
附录B2:认知与情感整合教学策略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附录B3:认知与情感整合教学策略在“三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附录B4:认知与情感整合策略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 ——基于昆明市S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情况 |
二、国内研究情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观察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 |
一、告状 |
二、小学生“告状”行为 |
第二节 “告状”行为的结构 |
一、“告状”行为的构成要素 |
二、“告状”行为的流程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
二、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
三、儿童社会化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市S小学概况 |
第二节 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现状 |
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类型 |
二、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特点 |
三、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反馈 |
四、研究结论 |
第四章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
二、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性” |
三、小学生的“自我防御”本能 |
四、小学生“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
五、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
第二节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一、学校教育 |
二、家庭教育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第五章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针对具体“告状”行为的对策 |
一、针对“检举型”告状 |
二、针对“求助型”告状 |
三、针对“求赏型”告状 |
四、针对“试探型”告状 |
五、针对“推卸责任型”告状 |
第二节 鼓励小学生“独立解决”的对策 |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
三、适度放权,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 |
四、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
第三节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对策 |
一、学校教育的对策 |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小学生“告状”行为记录表 |
附录B: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反馈方式提纲 |
附录C:“告状”行为中的小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缘由:一个从“私己”走向“连通”的问题 |
二、主题词解: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 |
三、相关研究:一片“贫瘠”而又丰饶的研究土壤 |
四、研究方法:一道“流行”而又寂寞的研究旅程 |
上编 学“秩序”的那群孩子——中小学教学秩序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
第一章 课堂内外的秩序图景——小学新生教学秩序的主要表现形态 |
一、“向40分钟要质量”:一年级的课堂并不轻松 |
二、“先作业,再革命”:一年级的作业是道坎 |
三、“美好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课间十分钟印象记 |
四、考场初体验:站在考选起跑线上 |
五、“特殊与例外”:校园生活的另一番景象 |
讨论:告别“幼儿”,走向“学生”——小学生“秩序感”的基本特征及其反思 |
第二章 看得见的进步——小学新生“入序”过程的主要阶段、特征及机制 |
一、“渐入佳境”:新生“入序”的各个阶段及具体特征 |
二、秩序的背后:新生“入序”具象后的机制 |
讨论:秩序的代价——“入序”的副作用及其反思 |
第三章 “你看看这些孩子!”——小学新生主要“失序”行为及成因 |
一、课堂“失序”行为及相应的管理策略 |
二、课外“失序”行为扫描: |
三、“不能全怪孩子”——影响新生教学秩序的主要因素 |
讨论:“有序”的理由与“无序”的价值——以“举手”和“插嘴”为例 |
第四章 我们不再是新生——小学生教学秩序的后续考察 |
一、“小不点”长大了:跟踪二(1)班 |
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探访五(1)班 |
讨论:“小学”不小——小学阶段教学秩序的总体特征与反思 |
第五章 走进中学——中学生教学秩序一瞥 |
一、城市的边缘——一所转制初中新生班主任工作田野考察 |
二、回望高中那三年——关于高中教学秩序的间接研究 |
讨论:长大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特色的“秩序教育”之路及其反思 |
下编 秩序是怎样制成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言行研究 |
第六章 “我们有办法”——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方法与策略扫描 |
一、“一二三、坐端正”:中小学教师眼中的“组织教学” |
二、苦口婆心:中小学教师的“说功”小议 |
三、赏罚分明:中小学教师眼中的赏识与惩戒 |
四、见贤思齐:榜样与偶像在“制序”过程中的作用 |
五、教室里的“孟母三迁”:班级座位的编排 |
讨论:明天这些办法是否依然有效?——教师教学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七章 “办法差异的背后”——不同年级教师的教学管理特色与风格 |
一、“火眼金睛”:小学教师的课堂监控与反馈能力印象 |
二、“课堂骗术”: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教学管理技艺 |
三、“个人魅力”:高年级段教师教学管理特色 |
四、“走进心灵”:中学教师教学管理的信念及其反思 |
五、“顺其自然”还是“放任自流”:大学教师教学管理观一瞥 |
讨论:“我不喜欢这样”——中小学教师“制序”风格的三维模型 |
第八章 “县官不如现管”——不同岗位教学管理角色与效果 |
一、大权在握、不堪负重: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反思 |
二、“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课堂印象 |
三、“我有我的美”:各种副科的课程魅力浅谈 |
四、“我也是老师”:校长、主任们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
五、红领巾的N种用途:少先队组织在小学教学秩序形成中的地位与价值 |
六、“成长驿站”哪天开门:心理辅导员走进中小学 |
讨论:我们都是教学的管理者——教师的管理者角色刍议 |
第九章 从“新手”到“专家”——不同专业化发展阶段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概览 |
一、新手上路,请多关照:新手时期教师教学管理状况及其困惑 |
二、“我们那时候”:老中青年教师教学管理理念的比较 |
三、“骨干、骨干,骨头榨干”:走近“骨干教师”的教学管理世界 |
四、名、特教师教给我们什么?:特级教师课堂的“特级管理”一瞥 |
讨论:教师是天生的管理者吗?——教师教学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初探 |
第十章 特殊的学校、特殊的秩序——“行走学校”探访记 |
一、慕名而来:媒体对“行走学校”的关注 |
二、目击“训练”:初识“择差教育” |
三、各抒己见:普通学校老师们的讨论 |
四、与“差生”零距离:短暂而诚恳的观察与交流 |
五、“仓皇”而去:离开“行走学校”后的情感历程 |
讨论:“差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秩序?——兼议中小学教师的“惩戒权”及与“体罚”的界限 |
个案 |
一、“我一分钟都坐不住,怎么办?”——小亮的故事 |
二、快乐的小麻雀——小倩的故事 |
三、“一二三,不坐端正”——小舟的故事 |
四、“不知道”也会告状了——小静的故事 |
五、徘徊于边缘的女孩——关于小丹的通信 |
六、不能忽视孩子心灵深处的温泉——小杰印象 |
七、爱哭的女孩——初一女生小莹的故事 |
八、我们班的“笑神经”——小骏的故事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代后记:怎样爱你最合适? |
(9)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奖惩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学者有关奖惩的研究 |
1.2.2 国内学者有关奖惩的研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管理与班级管理 |
1.4.2 奖励与惩罚 |
第二章 高中班级管理中奖惩现状调查——以江苏省淮安中学为例 |
2.1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
2.2 教师奖惩策略运用情况调查 |
2.3 学生对奖惩的感知、评价和反应情况调查 |
2.4 典型案例访谈 |
2.4.1 访谈教师 |
2.4.2 访谈学生 |
第三章 高中班级管理中奖惩现状之反思 |
3.1 当前高中班级管理中奖惩的成功经验 |
3.2 当前高中班级管理中奖惩存在的问题 |
3.3 影响高中教师奖惩策略运用的因素分析 |
3.3.1 环境因素 |
3.3.2 主体因素 |
第四章 策略与建议 |
4.1 完善考核与奖惩制度 |
4.1.1 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关注班级过程管理 |
4.1.2 建立科学奖惩制度,拓宽监督反馈渠道 |
4.2 提升教师管理和服务水平 |
4.2.1 树立正确的奖惩观 |
4.2.2 加强奖惩艺术的学习 |
4.3 重视学生习惯培养和情商教育 |
4.3.1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助其提升自管能力 |
4.3.2 注重学生荣辱观、情感、耐挫折品质的培养 |
4.4 家校互动形成合力教育 |
4.4.1 形成家校互尊、互信的教育氛围 |
4.4.2 家校回归传统沟通,切实达成教育共识 |
4.4.3 寻找家校合力最佳契合点,共同关爱学生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学生问卷 |
附录 Ⅱ:教师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班主任如何运用表扬(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名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绪表达规则的个案研究[D]. 叶悠悠.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2]教师反馈与学生自我教育期望——表扬和批评对不同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J]. 姚东旻,许艺煊,张鹏远. 经济科学, 2020(05)
- [3]教育期望中的班级效应分析[J]. 张阳阳,谢桂华. 社会, 2017(06)
- [4]高二学生生物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现状的案例分析[D]. 余珍珍.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研究[D]. 邹晓云. 鲁东大学, 2020(01)
- [6]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 ——基于昆明市S小学的调查[D]. 何施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8]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D]. 王丽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9]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奖惩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中学为例[D]. 于敏. 苏州大学, 2014(04)
- [10]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