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气功功用的科学探索——读完《人体科学研究论文集》

研习气功功用的科学探索——读完《人体科学研究论文集》

一、严新气功功能的科学探索─—《人体科学研究论文集》读后(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李超[2](2020)在《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宋朝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医药的法律与制度获得了全面发展。立法规制之下,形成了涵盖医者、医院与药品管理领域的完整制度。病者有其医,医者有其责,制药有其规。良性的医药秩序,是确保两宋时期三百余年间,医患关系总体平稳的重要原因。总体上讲,区别于以往以专题或个案的研究方法,全文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了宋代通过立法手段,全面架构起医药管理秩序。医者、病者、医院、药商、药局等这些主体在宋代医药法律体系中遵循着各自的规范,有序运行。文章改变以往单纯从社会史、医药史的路径去解读宋代医药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是另辟蹊径从法经济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宋代的医药法律体系的积极效益与有限性价值。宋代通过法律构建了官府医者自中央到地方的准入体系,设置了对官府医者的遴选、考核、职责等具体制度。对官府医者而言,宋政府体制内的法律管控是官府医者行医合法性的保障,同时也是对其身份、地位的确认。宋政府通过法律建立了对编外医者的管控,强调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确立了宋代对执行公务职吏的“参公式”管理范式。宋政府通过法律设置了民间草泽医者、女性医者、僧道医者执医的合法性,并确认了国家对医术卓越者的赏识和任用,从而对民间向医风气的形成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法律管控下的宋代医者,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形成了宋代相对平稳的医疗秩序。在宋代法律的引导下,民间渐渐形成了民风向医的风气,民众逐渐形成了对医者的信赖,促进了宋代独特的医患关系的形成。但是,在这种法律体制管控之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官府医者的公益属性、市场属性被淡化,甚至抹杀;医而入仕的法律政策,的确起到了引导社会向医的主流风气,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些士人投机钻营的契机;法律政策的不稳定,不连贯性,导致巫医坑害民众性命、钱财的事例不可能穷尽。宋代设置了自上而下的医疗机构体系,既有医疗管理机构,又有医学教育机构;既有综合性医院,亦有专科性医院;既有宫廷医院,亦有普通平民医院;既有地方医院,亦有军队专科医院;此外,更是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官办药局。在宋代医疗体系的建构中,体现出政府的官方主导格局。在国家“信用背书”的前提下,宋代的医疗体系初步具有了实现“效率医疗”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宋代的医药机构在制度落实中,的确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因制度缺乏整体性、延续性的必要设计,影响了医药机构发展的规模性、整体性格局。宋代对药材市场进行管控,从对药材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把关,进而对药材税收进行调控,干预药材的对外贸易,打击假伪药材的泛滥。在确立国家对药材市场的主导管理的同时,客观上的确对药品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宋代药业法律制度在落实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宋代药材走私现象、药材作伪现象并未禁绝。整体上看,在医药法律的调整下,宋代的医疗领域表现出崇尚医学、责任政府、社会福利以及政府理性等特点。宋代的医药在获得国家高度认可的同时,亦获得了医药法律的有利支撑,从而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格局。

刘柄旭[3](2020)在《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与发展口述史研究》文中指出四川南充松溪内家拳由明代张松溪所创,清末民初传至南充,并扎根于此,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一代宗师陈晓东在其《拳略》一书中清晰地阐明了松溪拳的拳理拳风,由此松溪拳的各路功法明晰且系统、完整地传承下来。松溪拳别具风格的拳法以及清晰有序的文献记载,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武术的珍贵宝藏。由于历代秘传,所以至今仍保持其古朴无华的特点,可谓是武林中的“活化石”,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国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今天,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发展速度仍旧比较缓慢。所以探寻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困境的来源非常重要。论文主要从口述史角度切入,以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口述史、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概况、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追踪其特点,用故事刻画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过去、现在、将来,用个人记忆和史料互证还原更加真实的时代,以小写的历史丰满研究的宏大话语,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走进松溪内家拳的方式。然后从整理的资料中对其传承与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找出阻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与发展的原因,优化松溪内家拳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促进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发展。这样既能丰富松溪内家拳的理论研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又可以通过研究分析更好地促进松溪内家拳的发展,将本土优秀拳种发扬光大。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研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南充市松溪内家拳脉络清晰,内容完整,其主体构成包括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传承内容有武德和技法传承;传承方式有家族、师徒、地缘和教育传承。(2)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其传承内容逐渐萎缩,传承人员严重不足,完全掌握拳术的人数极少,传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3)经过历代松溪拳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松溪内家拳在南充已有发扬光大之势,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发展。(4)阻碍拳种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其一,社会发展压缩生存空间;其二,传承过程存在“断代”;其三,传承人员后继缺乏;其四,客观因素阻碍发展;其五,对外宣传形式单一。(5)可以通过五方面优化传承发展路径促进传播:一、加强传承保护,适应社会发展;二、提高传承效率,优化传承路径;三、优化自身运行,注重人才储备;四、争取政府支持,缓解发展困难;五、借助新型传播方式加强宣传。基于上述研究,给出如下建议:(1)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保存完整,实属不易,建议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坚持原汁原味的技法传承、思想传承。(2)完善松溪内家拳传承保护机制,一方面形成规范的自我动态保护体系,另一方面以通过申请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为主,多方配合完善保护机制,其中注重传承人的保护。(3)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解决问题,通过内部改革以及外部支持共同整合资源,解决突出问题,促进松溪内家拳发展,满足人民需求。(4)重点解决传播人员规模的问题,传习人员增多,人员多样化,将会为后续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撑。(5)可以运用“官方宣传+创新传播”的传播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快速扩大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欧阳倩烨[4](2020)在《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伪科学事件对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等都产生了多重影响,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领域也无法置身事外。虽然伪科学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然而从反面来看,伪科学事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研究源于对社会与教育关系的思考,旨在探究社会中存在的伪科学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力图从理论上论证伪科学事件作为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所内蕴的教育价值以及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实践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来探讨以上问题,具体概括如下: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和主要研究问题,对伪科学事件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梳理,为研究后续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也介绍了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论述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从“教育本体作用是满足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发展需要”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伪科学事件案例,探讨伪科学事件内蕴的“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怜悯心和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这四方面教育价值。第三部分,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采访一线教师,试图发现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与阻碍因素。首先,提出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阐释访谈提纲的内容。其次,根据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思考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阻碍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诸多因素。第四部分,提出有效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思路。其中,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人文关怀的目的性原则、多学科审视的融合性原则、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原则、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原则、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原则。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对教育内部而言,学校创建伪科学事件资源库,教育工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发探究伪科学事件,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编写伪科学事件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伪科学事件的认知。此外,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并且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相关课题,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

张晨昕[5](2019)在《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身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有机统一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长期以来,健身气功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道德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数千年来在传统道德文化的渗透影响下,健身气功修炼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无不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就健身气功修炼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来说,涵养道德自始至终都是其重要的核心问题。然而,传统道德和健身气功是两个具有历史跨度的庞大理论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思想文化的时代性、语言词义的变异性以及结构体系的复杂性都是当今人们研究和认识二者关系的难点。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气功修炼人群的空前壮大,由于人们缺乏对涵养道德的足够重视和正确认识,修炼“出偏走火”事件时有发生,而在某些有害气功组织的诱导和破坏下,气功修炼不仅没有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还发生了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定和谐的突破道德底线之事,极大地制约了健身气功事业的良性发展,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弘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中有很多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有待深入挖掘和阐发。健身气功作为优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之关系无疑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如果对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关系的认识一知半解或实践偏废一隅,广大习练群众的全面健康就始终难以顺利实现,而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坚定就始终难以付诸现实,特别是有害气功偏离道德之轨而祸国殃民可谓前车之鉴。因此,对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研究无论是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还是在为广大习练群众树立全面正确的健康观和道德观的迫切要求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力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下系统全面地研究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从而深入挖掘整理健身气功修炼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传承保护做出现实意义上的贡献,进而为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做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本研究选择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理性思辨法、访谈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借助中国传统哲学、传统道德观、中医养生学等研究理论,结合专家和长期习练者的访谈记录作为实证分析材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详细辨析涵养道德概念的广狭义和不同层面健身气功修炼的内涵;以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作为切入点,客观地分析涵养传统天道的基本构成;深入探讨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在道、法、术、器各层面之关系与具体表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对健身气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进行挖掘并整理,是中华文化自信落地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2)对涵养道德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建构,揭示了传统养生文化中涵养道德的真义,阐明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之间的关系;3)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全国健身气功业界精英和专家们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一手实证分析材料,打破该研究领域单纯采用理性思辨方法单一的局限。本研究结论为:(1)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分析,无论狭义的道德还是广义的道德,其本质属性均为规范性,二者在调整行为对象上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关于涵养道德的概念,我们可以解释为两层意思,即狭义的涵养道德和广义的涵养道德。狭义的涵养道德是指保持或遵守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简称人道。广义的涵养道德是指保持或遵守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简称天地之道。(2)健身气功修炼是指大众或个人所进行的健身气功修养炼功、炼丹等活动。健身气功修炼的道是指进行健身气功修养炼功的根本原则和目标。(3)涵养道德不属于健身气功修炼“调心”的范畴,而归属于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是健身气功修炼的根本原则,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广义的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分别是气道、阴阳之道、自然无为之道、中庸之道和明心见性之道。(4)涵养气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气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表现为健身气功以气、精气神、能量作为修炼的对象和内容。(5)涵养阴阳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阴阳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表现为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之规律;遵循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之规律。(6)涵养自然无为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具体体现在健身气功修炼要效法自然界变化之道;效法自然界动植物特点和循环运转特点;由后天返还先天、不用识神用元神的修炼原则和具体方法上。(7)涵养中庸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中庸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方面则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修炼标准;练功火候的把握;育正气、尚仁爱、修至善的狭义涵养道德要求贯穿修炼始终。(8)涵养明心见性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明心见性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体现在修炼追求“三调合一”的境界;渐门修行、返观内景和“安坐收心”的修炼方法;练功生活化的修炼要求。

崔良晓[6](2018)在《“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来为中心》文中认为中医发展至近代,已然步入转型时代。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弊病丛生的传统中医面临了极大的生存危机。身处四面交困的窘境,中医界人士掀起了一系列抗争图存的救亡运动,构成了近代中医发展的主旋律。在这场跨越时代的救亡运动中,伴随着中西医激烈的论争,传统中医在“新中医”群体的努力下实现了知识体系的转型与建构。秦伯未作为当时“新中医”群体中的一员,积极接受西医知识,勇于变革传统中医,为中医发展摸索了多条路径。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这一新式院校中成长起来的秦伯未,接受中西医知识,形成了独到的衷中参西的中医观。他运用西医知识整理经典医籍,强调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反对过激的西医化。他的学术观点连同其他学人观点,共同凝聚出近代中医学说理论新貌。在中医教育方面,秦伯未积极探索中医教育的多种形式。他投身院校教育,与医界同仁共同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完善课程设置,培育中医人才;他发挥个人力量,依托医室形成“秦氏同门”的群体力量,凝聚专业人才;他创设函授、刊授的社会教育形式,更为广泛地传播中医知识。在中医出版方面,秦伯未形成了独到的期刊编辑思想,关注读者视角,凝聚编创团体,更成为期刊传播中的“把关人”。其主办了四份各具特色的期刊,整合了中医药资源,构建出公共学术空间。还依托中医书局,打造品牌效应,推动中医知识的生产和消费。在中医社团方面,秦伯未从参与者到创办者,加入许多不同类型的中医社团,参与到众多社团活动中。中医社团结群聚力,在中西医论争、保障同业、期刊互动等方面均发挥了群体效力。在秦伯未的医学人生里,他始终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尽管他不是当时中医界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但他摸索开创了多种发展方式,这是远远超过同时期中医人士的。他创新了中医发展的既有模式,实际上也为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透过秦伯未极为广泛的各项活动,能够看到近代中医的新面貌。在近代,传统中医学说融汇西方学说,重新整理出新体系。中医知识的传承也脱离了传统的师徒相授、医派相承,转为进入科学化的学科体制。另外中医期刊的繁荣、中医专业社群的出现,都是中医知识体系转型的表征。在以秦伯未为代表的“新中医”群体的努力下,近代中医在救亡图存的抗争道路上突破了四面楚歌的窘迫,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转型,实现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黄子天[7](2016)在《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一直受当代中医学界重视。2009年,在表彰首届国医大师之后,对国医大师的传承研究再次成为中医药界的研究热点。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名老中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当代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逐渐形成。对国医大师学术传承脉络及学术演变进行整理研究亟需开展。目前对国医大师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研究角度多样,但邓铁涛学术传承谱系及其学术经验演变的研究则显不足。本研究对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客观呈现其学术传承领域;选择其主要的学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选择最具特色的领域对其具体内涵做深入阐述;梳理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探讨其学术传承特点。通过这些研究,存史纪实,彰显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1、文献调研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2、理论评述法:综合运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关于理论凝练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邓铁涛教授及其传承人的学术经验进行凝练对比。3、人物访谈法:通过采访相关学者,获得鲜活的历史资料,弥补单纯文献资料的不足。4、数据统计法:采用频数统计、数据挖掘等方法,分析相关方药以发现方药的内在联系。结果:研究分四部分:一为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二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三为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四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1、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到邓铁涛论文248篇,书着42部,第一作者署名非“邓铁涛”、但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或邓铁涛本人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书着1部,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18部;整理邓铁涛学术团队名单共60人及其师从邓铁涛的时间与方式,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其学术资料,较为客观地展现其各自学术领域。根据资料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团队并延续至今,故以之为研究对象,探讨邓铁涛在这7个领域学术经验的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2、探讨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演变,关注的重点是学术研究的传承演变而非学术人物的师承关系。对于五脏相关学说,邓铁涛提出了若干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及研究设想,构建了五脏相关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邓铁涛的学生们在这个框架下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充实了实质性的学术内容,并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其真实性及学术性。五脏相关学说是一种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修订,是为了解决当代临床实际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方案,也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现代语言表达。对于脾胃学说,邓铁涛在梳理历代关于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侧重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阐述对脾胃学说的理解。这些实践充实了脾胃学说在现代临床各科的适应范围。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与科研,是邓铁涛关于脾胃学说学术思想目前的主要传承载体与存在形式。劳绍贤是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是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从事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代表。对于中国医学史,邓铁涛强调唯物史观与临床实践的导向性,对中医近代史的研究最为重视。临床史观的提出是邓铁涛与其学生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提出的独具特色的治史观念,是其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特点。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近代史、海外中医药史、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众多。对于岭南医学,目前岭南医学作为全国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中的重要一派而颇受重视,得益于邓铁涛及其学生长期的研究作为其基础。邓铁涛的学生始终坚持以传统医史文献方法研究岭南医学,成为目前从医史文献角度研究岭南医学的主要学术团队,其研究成果是运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探讨岭南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奠定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学科范式,邓铁涛的学生在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中,一方面对中医诊断学若干受忽视的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邓铁涛多部中医诊断学专着进行修订再版。对于神经肌肉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神经肌肉病诊治的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对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救治的临床影响力辐射全国。在中医诊治神经肌肉病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对于心血管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血管病诊治及重视气虚痰瘀两方面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在应对不断变化的临床疾病谱的同时,不断加深及拓展五脏相关学说与气虚痰瘀的临床普适性,体现了名老中医学术观点与时俱进的演变历程。在中医诊治心血管内科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基于上述研究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3、整理邓铁涛及其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展示其学术团队临床现状。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病机的认识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当以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制强肌健力饮以统治。邓铁涛的学生延续邓铁涛学术风格,在各自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形成各自特点。这些积累体现了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在传承之中有新的发展。其团队具备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临床影响力并在不断增强。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形成44名全国名老中医133则治疗重症肌无力医案汇编,通过对其方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认为虽然各种理论表述不同,但本质上来看,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属脾肾亏虚、治法以补中益气、用药重用黄芪,这些观点是名老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主流认识。实地调研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主要团队并收集其资料,包括上海李庚和、北京黄坤强、浙江裘昌林、河北乞国艳,简介其学术经验与临床现状,认为这些团队在整合医疗资源、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的中医理论总结提升及人才梯队的组建等方面各具优势与特点。通过对比,认为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特色有三:一,运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重症肌无力诊治;二,运用岭南草药进行治疗;三,对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西医结合抢救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目前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团队的经验与现状也值得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借鉴。4、梳理以邓铁涛为核心的中医学学术谱系。共梳理三代,三代依次为邓铁涛授业老师、邓铁涛、邓铁涛的学生,其中第三代又分为合作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三类。学术谱系的建构,对于学派形成、学术研究的延续、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总结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有五:坚信中医,热爱中医;理论临床,兼修并重;执着学术,搭建平台;包容学生,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后继有人。结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邓铁涛在各项研究中往往起着引领作用,开辟多个研究领域,指明研究方向并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而具体的研究内容则多由邓铁涛的学生完成。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邓铁涛的学生较邓铁涛均有突破,并使多个研究方向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也产生良好的临床效应。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仍需进一步做好学术的传承,使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等研究领域后继有人,并能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除了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之外,应对邓铁涛最独树一帜的学术领域——五脏相关学说及神经肌肉病诊治——进行重点研究。

王新彦[8](2015)在《《千金方》的象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唐代医家孙思邈的着作《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挖掘书中与象思维有关的医学内容,展现出《千金方》中的象思维体系,进而探讨中医象思维的特点及其应用方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千金方》为研究对象,在明确象、思维、象思维等相关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千金方》的医学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说明,将其中蕴含的象思维进行了梳理与研究。结果:《千金方》于理、法、方、药中均体现着“象思维”法,《千金方》的象思维体系体现在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辨证论治、天人相应整体观、本草药方、调摄养生等多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结论:《千金方》中的象思维,包含着如“取象比类”、“援物比类”等能明显突出象思维特征的内容,也包含着在“象”的层面,据理进行的思维、揣测、推导等内容,如“观物取象”、“司外而揣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等等。透过外在的表象特征,进行类比推测,从而获知内在病变与发生机理。这种方法注重对“象”的提取与把握,它具有直观简易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是象思维的初级阶段。而意象思维则是《千金方》中象思维的高级阶段,需要善于观察与思考、勤于实践,并提升自我修养等方式来培养。结合《千金方》医学内容的特点,将《千金方》对象思维的应用方法归纳为:取象法、比类法、推演法、悟道法等四个方面。这几个方法是理解与应用《千金方》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把握中医的门径。象思维朴素、单纯而本真,是学习中医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既有利于理解、把握传统的中医理论,挖掘灵活巧妙的诊治疾病的方法,也有利于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因此可以说象思维是中医思维的核心,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林晓文[9](20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新时期伪科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seudoscience(伪科学)一词公认最早出现在1843年,是由一个希腊词根pseudo和一个拉丁词根scientia组成。Pseudo对应英文为false,scientia对应英文为science。西方伪科学源起于19世纪初期北美的招魂术和降神术,到了19世纪中后期,伪科学逐渐开始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科学没有国界,而伪科学也没有国界,肆虐西方一百余年的伪科学,近百年来也在神州大地上为非作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间的这一时期里,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伪科学的表现形式及主要特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人类步入新世纪,尤其是在上世纪末中国政府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这一当时中国最大伪科学之后,中国的伪科学不断地更新换代、改头换面、偷梁换柱,但仍旧继续严重危害着国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本文与以往研究伪科学的文章大多立足于全面笼统地研究整个历史时期的伪科学不同,把主要把研究的重点定位于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期(为便于区别把这一时期称为新时期)的伪科学,目的在于使研究更加有侧重点与现实价值。本文首先以法轮功为界把新时期伪科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法轮功取缔前与取缔后的伪科学,并对之展开剖析。通过客观描述新时期的伪科学的历史沿革,分析其界定的研究现状与困境,以新的理论思维,探讨性地提出新的界定理论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三大理论标准——真理标准、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来重新界定新时期伪科学,随之进一步对它的表现形式、特征与本质以及危害与防治对策等展开研究。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为指导,本着科学的精神,弘扬科学正气,无情批判新时期伪科学,力争为当前中国当前社会伪科学研究及科普宣传、科技发展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张国良[10](2011)在《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文中提出在“增强人民体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体育事业立足于大众的身体健康大力发展气功运动,掀起了一阵阵气功健身的热潮。因此,系统梳理气功发展对增强人民体质的作用,总结气功发展的成功经验,无疑有助于气功的健康发展,可更好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本研究根据气功锻炼者的锻炼年代与选作锻炼的气功种类筛选出十位口述对象,并以口述对象独特的锻炼经历和鲜活的生命体验结合文献资料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癌症患者在医生推荐下和病友抗癌的努力中,抱着“试试看”选择了气功;在抗癌病友的社会支持、抗癌明星的成功案例、自身气功锻炼的初步成效中,改变了对癌症的态度,坚定了气功锻炼的信心;在制度化锻炼中,提高了身体活动能力,提高了呼吸管理能力。第二,慢性病患者在以气功锻炼作为“运动处方”的康复实践中,体验到消化能力提高、睡眠状态改善、身体活动能力提高、体质增强的锻炼成效,强化了气功锻炼动机,将气功锻炼作息时间化为每天的定时锻炼,并在制度化锻炼中,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免疫力、巩固了药物治疗效果、减轻了病症、消除了病灶。第三,气功锻炼者病魔搏斗的经历,深化了他们对生命与人生的认识,不仅看淡功利得失,心情平静;而以感激生命,积极回馈社会。第四,气功锻炼者与此寻找了自我实现,指导员在服务他人健康的指导中、在赢得社会尊重时,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锻炼者在提高了自我控制力中感觉到自我实现。第五,气功锻炼者以中医经络身体观形成了新的身体图景,将“气功态”迁移到其他活动,井在“气功生活化”中深化了气功锻炼的体验。最后,本研究从气功锻炼者立场出发,围绕着气功锻炼者的体验,为气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严新气功功能的科学探索─—《人体科学研究论文集》读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新气功功能的科学探索─—《人体科学研究论文集》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无神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宋代的官府医者
    第一节 翰林医官院医官
        一、翰林医官院医官的遴选
        二、翰林医官院医官的职责与考核
        三、翰林医官院医官的编制与员额
        四、翰林医官的迁转
    第二节 宋代的太医局医官
        一、太医局教师及医官的遴选
        二、太医局医官的基本教学职责
    第三节 宋代的尚药局医官
        一、尚药局医官的遴选
        二、尚药局医官的迁转
    第四节 宋代的御药院医官
        一、御药院医官的员额编制
        二、御药院医官的医药职责与法律责任
        三、御药院医官的迁转
    第五节 宋代地方医官
        一、宋代地方医官的员额设置与配套制度
        二、宋代地方医官的遴选
        三、宋代地方医官注重实效的考核
    第六节 宋代的军医
        一、宋代专职军医类型
        二、宋代军队临时辅助医员的基本类型
        三、小结
    第七节 法经济学视野下宋代对医官管理的效益分析
        一 从立法目的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二 从立法时机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三 从立法技术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结语
第二章 宋代处于特殊地位的医者
    第一节 执行公职的编外医者
        一、宋代法医
        二、宋代为病囚治病的医人
    第二节 宋代儒医
        一、宋代儒医现象释源
        二、宋代发展儒医的法理基础
        三、宋代对儒医的选任
        四、法律对宋代儒医的影响
第三章 宋代民间医者
    第一节 宋代民间草泽医
        一、宋代民间草泽医的出众医技
        二、宋代对草泽医的擢拔
        三、小结
    第二节 宋代僧道医
        一、宋代的僧医
        二、宋代道医的治疗特色与医疗对象
        三、宋政府对僧医、道医的擢拔与奖励
        小结
    第三节 宋代的女性医者
        一、宋代女性医者的分流
        二、宋代女性医者的价值在司法领域获得肯定
        三、法律制度下宋代女性医者的生存空间
    第四节 宋代的巫医
        一、宋代巫医释源
        二、宋代法律猛烈打击下的巫医
        三、宋代法律夹缝中生存的巫医
        四、宋代法律治理巫医的实际效果
    第五节 宋代法律对民间医者管控效益的实现途径
        一、强调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
        二、汲取法律的动态效益
第四章 宋代医者被信仰现象与宋代医患关系问题研究
    第一节 宋代医者“被信仰”现象研究
        一、宋代医者形象“被信仰”现象概述
        二、宋代法律促使医者“被信仰”合法化
        三、宋代医者形象“被信仰”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宋代的医患关系问题研究
        一、宋代医患关系的基本特点
        二、宋代医者群体的特点
        三、宋代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界定
        四、法律调整下的宋代医患关系的现代价值
第五章 宋代医药机构研究
    第一节 宋代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
        一、礼部祠部司和太常寺医案的医疗行政管理职能
        二、翰林医官院的医事管理职能
    第二节 宋代的医药教学机构
        一、太医署的设置及职能
        二、太医局的沿革及基本格局
        三、太医学的设置及基本制度模式
    第三节 宋代的医院体系
        一、综合性门诊医院的体系格局
        二、宫廷医院的体系设置
        三、贫民日常住院、养护机构的基本特色
        四、地方性兽医专科医院的设立与发展
        五、军队医院设立的基本格局情况概述
        六、行业性医院——病囚院的基本制度分析
    第四节 宋代医药机构体系的整体特点分析
        一、宋代医院惠及整个社会,官方主导地位加强
        二、宋代医院数量增多,出现了医院的职能区分且管理规范
        三、宋代贫民医院兼具医疗与济贫的功能
        四、宋代医学教育引导宋代社会的向医之风
        五、宋代医院职能重叠
        六、宋代医院建设缺乏延续性
        七、宋代一些医院表现出强烈的非专业色彩
    第五节 宋代官药局运转制度有限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宋代官药局的诞生背景
        二、官药局的法律成本分析
第六章 宋代对药业的法律管控
    第一节 宋代药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宋代药业情况概述
        二、宋代药材的供给来源
        三、宋代药材的用途
    第二节 宋代对药材市场的法律管控
        一、宋代药材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二、宋代药材的税收法律制度
        三、宋代药材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四、宋代疫病时期对药材的法律管控
        五、宋代国内药业的广告和商标制度
    第三节 法经济学视野下宋代假药治理的法律效益分析
        一、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行为激励效益
        二、注重利用法律对药材全流程监控,动态化监管
        三、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威慑功能
        四、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产权效益
        五、注重对官办药局制度化监控
    小结
结语
    一、展现出国家的“尚医”特征
    二、展现出国家的“责任”特征
    三、展现出国家的“福利”特征
    四、展现出国家的“理性”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与发展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传统文化工程实施稳步地推进
        1.1.2 传统武术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1.3 松溪内家拳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的瑰宝
        1.1.4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关于松溪内家拳的研究
    2.2 关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3 关于口述史研究
        2.3.1 国外口述史相关研究
        2.3.2 国内口述史相关研究
    2.4 关于武术口述史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概况
        4.1.1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形成的历史脉络
        4.1.2 松溪内家拳扎根南充市的地理、人文环境
        4.1.3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本体构成
    4.2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
        4.2.1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脉络
        4.2.2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内容
        4.2.3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方式
        4.2.4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价值
    4.3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发展
        4.3.1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习人练习状况
        4.3.2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习练场地现状
        4.3.3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申遗”之路
        4.3.4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推广传播情况
    4.4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与发展影响因素
        4.4.1 社会发展压缩生存空间
        4.4.2 传承过程存在“断代”
        4.4.3 传承人员后继缺乏
        4.4.4 客观因素阻碍发展
        4.4.5 对外宣传形式单一
    4.5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与发展优化路径
        4.5.1 加强传承保护适应社会发展
        4.5.2 提高传承效率优化传承路径
        4.5.3 优化自身运行注重人才储备
        4.5.4 争取政府支持缓解发展困难
        4.5.5 借助媒体传播加强多元宣传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脉络清晰内容完整
        5.1.2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5.1.3 拳种近些年发展略有起色但存在问题
        5.1.4 拳种发展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5.1.5 可以通过优化传承发展路径促进传播
    5.2 建议
        5.2.1 赓续松溪内家拳文化基因不断
        5.2.2 完善松溪内家拳传承保护机制
        5.2.3 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解决问题
        5.2.4 突出解决传播人员规模的问题
        5.2.5 拓宽宣传渠道快速扩大知名度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伪科学事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伪科学事件和科学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伪科学事件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伪科学事件与教育关系的研究
        四、已有研究文献的局限与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
    第一节 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
        一、伪科学事件的肇事者提供虚假信息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促进学生求真精神的养成
    第二节 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一、伪科学事件中理性的缺失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第三节 升华学生的怜悯心
        一、伪科学事件的肇事者缺乏怜悯心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升华学生的怜悯心
    第四节 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
        一、伪科学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
第三章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访谈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半开放式访谈问题的具体内容及分析
    第二节 从访谈资料审视“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
        一、教师对伪科学事件辨识模糊
        二、教师对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探究意向不高
        三、教师缺乏关于将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设计能力
    第三节 阻碍“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诸多因素
        一、片面的科学教育观忽视社会中的伪科学事件
        二、学校对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探索缺乏支持力度
        三、教师对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全面
第四章 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合理地选择伪科学事件
        一、选择社会广泛关注的伪科学事件
        二、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伪科学事件
        三、选择已产生连锁反应的伪科学事件
    第二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人文关怀的目的性原则
        二、多学科审视的融合性原则
        三、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原则
        四、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原则
        五、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原则
    第三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学校创建伪科学事件资源库
        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探究伪科学事件
        三、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探究伪科学事件
        四、编写伪科学事件的教学案例
        五、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健身气功是我国当代宣传与推广的重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1.3 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迫切需要准确认识与把握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健身气功修炼与传统养生原则的研究进展
        1.2.2 关于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关系的研究进展
        1.2.3 关于健身气功研究的外文文献综述
        1.2.4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2.2.1 研究假设
        2.2.2 创新之处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内容
3 基本概念厘定
    3.1 涵养道德
        3.1.1 “涵养”释义
        3.1.2 “道德”概念探幽
    3.2 健身气功
    3.3 健身气功修炼的道、法、术、器
    3.4 涵养道德不属于健身气功修炼“调心”的范畴
4 涵养道德与天人合一之关系
    4.1 涵养道德归属于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
    4.2 传统天道之基本构成
5 涵养气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5.1 通天下一气
    5.2 精气神统一于气
    5.3 气的本质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
    5.4 气与健身气功修炼
    5.5 精气神与健身气功修炼
    5.6 能量与健身气功修炼
    5.7 势与健身气功修炼
6 涵养阴阳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6.1 阴阳之道
    6.2 阴阳动态平衡之道即是养生之道
    6.3 阴阳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7 涵养自然无为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7.1 自然无为之道
    7.2 养生要求合于天之时空变化之道
    7.3 效法自然界变化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7.4 自然无为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8 涵养中庸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8.1 儒家中庸之道的本意及其思想基础
    8.2 中庸之道与传统养生文化
    8.3 中庸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8.4 狭义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
9 涵养明心见性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9.1 佛教之明心见性之道
    9.2 明心见性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9.2.1 气功三调出“止观”
        9.2.2 司马承祯效“北宗”
        9.2.3 行住坐卧学慧能
        9.2.4 返观内景与健身气功修炼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前史
    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方法
        (三)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转型时代中的“新中医”
    第一节 步入转型时代的中医
        一、确立医疗地位的西医
        二、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医
        三、中医界的抗争运动
    第二节 革新中医的“新中医”群体
        一、支持中西医汇通
        二、主张中医科学化
        三、维护传统中医
第二章 “衷中参西”:秦伯未的中医观
    第一节 秦伯未的中医之路
        一、成医历程
        二、职业生活
        三、日常生活
    第二节 秦伯未的医学主张
        一、崇尚医籍经典
        二、注重临床实践
    第三节 衷中参西的中医观
        一、整理中医,融会贯通
        二、中西汇通,改造传统
第三章 培植后学:秦伯未与中医教育
    第一节 从“医派”到“学院派”
        一、传统中医教育样貌
        二、近代中医教育生存环境
        三、走向学科建制的新式教育
    第二节 秦伯未的教育实践
        一、投身院校教育——以上海中国医学院为例
        二、创设其他教育形式
    第三节 秦伯未的中医教育思想
        一、衷中参西,革新教育
        二、躬身教育,指导后学
        三、关注社会,重视宣传
第四章 中医知识传播:秦伯未与中医期刊
    第一节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创办
        一、振兴中医的“期刊热”
        二、秦伯未主办的中医药期刊
    第二节 完备期刊运营
        一、秦伯未的期刊编辑思想
        二、中医书局的期刊群效应
    第三节 期刊作用下的近代中医发展
        一、构建公共学术空间
        二、整合中医药资源
        三、形塑大众卫生观念
第五章 结群聚力:秦伯未与中医团体
    第一节 秦伯未参与的中医团体
        一、上海中医学会
        二、中医指导社与中医世界社
        三、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
        四、上海国医公会
    第二节 中医团体的作用
        一、期刊互动,密切联系
        二、保障同业,敦促学术
        三、凝聚力量,抗争请愿
结语 秦伯未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转型
附录
    附录一: 秦伯未大事年表
    附录二: 秦氏着述一览
参考文献
致谢

(7)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1 邓铁涛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1.1 资料收录原则
        1.1.2 资料收集结果
    1.2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2.1 邓铁涛学术团队人员名单
        1.2.2 邓铁涛学术团队与邓铁涛学术思想相关的学术资料收录原则
        1.2.3 资料收集结果
    1.3 总结
第二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内涵研究
    2.1 邓铁涛学术渊源简介
    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研究的传承
        2.2.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历程
        2.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2.2.3 邓铁涛的学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2.2.4 小结
    2.3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研究的传承
        2.3.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历程
        2.3.2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2.3.3 邓铁涛的学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2.3.4 小结
    2.4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传承
        2.4.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历程
        2.4.2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4.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4.4 小结
    2.5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研究的传承
        2.5.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历程
        2.5.2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2.5.3 邓铁涛的学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2.5.4 小结
    2.6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传承
        2.6.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历程
        2.6.2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2.6.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2.6.4 小结
    2.7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研究的传承
        2.7.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历程
        2.7.2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2.7.3 邓铁涛的学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2.7.4 小结
    2.8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研究的传承
        2.8.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历程
        2.8.2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2.8.3 邓铁涛的学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2.8.4 小结
    2.9 总结
第三章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3.1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3.2 邓铁涛的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1 邓中光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3.2.2 刘小斌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3 邱仕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4 刘友章对重症肌无力的经验简介
        3.2.5 张世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6 李顺民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7 刘凤斌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8 乞国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3 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临床现状简介
    3.4 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分析
        3.4.1 医案的收集、整理与汇编
        3.4.2 医案收集结果
        3.4.3 医案分析
    3.5 全国其他主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选介
        3.5.1 上海李庚和团队
        3.5.2 北京黄坤强团队
        3.5.3 浙江裘昌林团队
    3.6 总结
第四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
    4.1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
    4.2 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
        4.2.1 坚信中医,热爱中医
        4.2.2 理论临床,兼修并重
        4.2.3 执着学术,搭建平台
        4.2.4 包容学生,爱护学生
        4.2.5 教学相长,后继有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邓铁涛第一作者论文题录(截至2014-12-31)
    附录2:邓铁涛着作(截至2015-12-31)
    附录3: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论着
    附录4: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8)《千金方》的象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象与思维研究概况
    一、“象”的研究概述
        (一) 象的含义
        (二) 象的分类
        (三) 象的特点
        (四) 象的作用
        (五) 小结
    二、思维研究概述
        (一) 思维内涵
        (二) 思维方式
        (三) 象思维研究概述
        (四) 中医思维方式
        (五) 小结
    三、象思维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一) 古代应用
        (二) 现代研究
        (三) 小结
第二部分 象思维在《千金方》的应用
    一、概述
    二、基本理论中的象思维
        (一) 整体观念
        (二) 阴阳五行
        (三) 藏象理论
        (四) 小结
    三、临证诊疗中的象思维
        (一) 诊断方法
        (二) 据象识病
        (三) 治疗方法
        (四) 小结
    四、本草方剂中的象思维
        (一) 本草法象
        (二) 处方立意
        (三) 药方法象
        (四) 小结
    五、医案与治验
        (一) 医案举例
        (二)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一、象思维的特点
        (一) 本原性
        (二) 整体性
        (三) 灵活性
        (四) 创新性
        (五) 模糊性
        (六) 隐喻性
    二、象思维的方法
        (一) 取象来源
        (二) 思维过程
    三、象思维的价值
    四、象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
    五、《千金方》的象思维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9)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新时期伪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状况及不足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局限
    五、写作思路
第一章 新时期伪科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剖析法轮功取缔前的伪科学
    第二节 法轮功取缔后伪科学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第二章 伪科学界定的研究状况与困境
    第一节 国外伪科学界定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国内伪科学界定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伪科学界定研究的困境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伪科学界定标准的探讨
    第一节 伪科学界定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三大界定标准
        一、真理标准
        二、生产力标准
        三、以人为本标准
第四章 新时期伪科学的表现形式、特征与本质
    第一节 新时期伪科学的表现形式
        一、经济与政治诈骗
        二、学术造假
        三、名人迷信
        四、公众科普知识欠缺
    第二节 新时期伪科学的特征与本质
        一、新时期伪科学的特征
        二、新时期伪科学的本质
第五章 新时期伪科学的危害、预防与治理
    第一节 新时期伪科学的危害
        一、对个人层面产生的危害
        二、对国家社会层面产生的危害
    第二节 新时期伪科学的预防与治理
        一、加强科普知识宣传与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二、强化科技管理、健全科技法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10)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大众视野下身体锻炼的微观叙事
    2.1 癌症患者将气功锻炼视作“救命稻草”
    2.2 慢性病忠者将气功锻炼用作“运动处方”
    2.3 气功锻炼者将气功锻炼作为自我实现的手段
    2.4 气功锻炼者将气功锻炼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媒介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4 致谢
5 主要参考文献
6 附件

四、严新气功功能的科学探索─—《人体科学研究论文集》读后(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D]. 李超. 河北大学, 2020(03)
  • [3]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与发展口述史研究[D]. 刘柄旭.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D]. 欧阳倩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D]. 张晨昕. 山西大学, 2019(02)
  • [6]“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 ——以“海上名医”秦伯来为中心[D]. 崔良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7]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D]. 黄子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千金方》的象思维研究[D]. 王新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新时期伪科学研究[D]. 林晓文. 漳州师范学院, 2012(10)
  • [10]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D]. 张国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11(01)

标签:;  ;  ;  ;  ;  

研习气功功用的科学探索——读完《人体科学研究论文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