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痛动物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内脏痛动物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一、内脏痛的动物模型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静,王慧,杨毅,李尧锋,王俊霞,杨莎莎[1](2021)在《P2X4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促进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脊髓中枢敏化及大建中汤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大建中汤通过P2X4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痛的中枢敏化机制。方法采用母婴分离、卵清白蛋白腹腔注射、乙酸灌肠等方法制备IBS内脏痛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匹维溴铵(0.045 g/kg)对照组,大建中汤高、中、低剂量(10.8、5.4、2.7 g/kg)组。采用腹壁撤退反应(AWR)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脊髓腰骶段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ox42染色,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P2X4受体以及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60、40、2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AWR评分升高(P<0.05),脊髓腰骶段P2X4受体、 BDNF蛋白和ox42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建中汤高剂量组(60、40、20 mmHg压力)和大建中汤中剂量组(40、20 mmHg压力)的AWR评分降低(P<0.05),脊髓腰骶段ox42阳性水平、P2X4受体和BDNF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大建中汤能够抑制IBS内脏痛中枢敏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P2X4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阻止小胶质细胞释放BDNF降低IBS内脏痛。

蒋慧灵,郑倩华,赵映,张薇,侯雨君,谭玉,李瑛,蔡定均[2](2021)在《结直肠扩张法诱导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制作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IBS病因及发病机制虽尚未明确,但内脏高敏性是其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被广泛接受,同时内脏高敏也是IBS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的重要病因。因此,成功模拟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成为了IBS相关动物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种客观稳定的内脏高敏动物模型亦变得尤为重要。结直肠扩张法(colorectal distention,CRD)以其模型内脏高敏感性持续稳定而应用广泛。CRD通过持续的机械刺激因素造成大鼠内脏高敏感,并且结直肠无明显病理改变。通过对CRD的操作、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法进行讨论,总结各实验造模方法在实验对象、球囊种类、扩张方式等相关因素方面的差异,为使用CRD进行内脏高敏模型制作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为建立客观、可靠且重复性好的内脏高敏动物模型提供研究思路。

张玉洁[3](2021)在《miR-29a介导的Akt/NF-κB信号通路在电针修复IBS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患者往往存在慢性腹痛并伴有腹泻、便秘、腹胀,并且常伴随炎症反应的发生和肠黏膜屏障的损伤,现有资料尚不能完全解释清楚IBS患者肠粘膜屏障损伤的机制,通过对已有资料研究发现,Akt相关通路聚集了炎症和代谢信号,而NF-κ B作为调节肠道通透性的关键信号分子,其激活会导致免疫屏障中炎症因子被释放,此类炎症因子会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观察电针“天枢”“足三里”对IBS模型小鼠miR-29a/Akt/NF-κ B相关通路的影响,从炎症反应角度探讨电针修复受损肠黏膜屏障的可能机制。方法:1.实验一:电针降低Akt/NF-K B诱发的炎症反应调节肠黏膜屏障蛋白以C57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模型+Akt1抑制组、模型+Akt1抑制+电针组。避水应激法(water avoidance stress,WAS)造模,同期模型+Akt1抑制组、模型+Akt1抑制+电针组进行Akt1抑制剂灌胃。造模完成后,AWR评分评估肠道敏感性。模型+电针组、模型+Aktl抑制+电针组取双侧天枢足三里电针治疗10天。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AWR评估。取全血、结肠组织,使用苏木素染色显微镜(x400)下观察结肠上皮组织的完整程度。Weste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蛋白激酶 B(Akt)、p(磷酸化)-Akt、NF-κ B、p-NF-κ B、IKK α、IKK β、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NF-κ B、IKK α、IKKβ、Claudin1、Occludin、ZO-1 mRNA 的相对表达量。ELISA 法检测血清中的白介素-1 β(IL-1 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表达量。2.实验二:电针通过miR-29a抑制Akt磷酸化修复肠黏膜屏障的机制研究以C57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miR-29a抑制组、模型+电针组。miR-29a抑制+模型组腹腔注射miR-29a腺相关病毒(AAV)28天后,使用避水应激法(water avoidance stress,WAS)造模。造模完成后,AWR评分评估肠道敏感性。电针干预模型+电针组的双侧天枢、足三里10天。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AWR评估。取全血、结肠组织,使用苏木素染色显微镜(x400)下观察结肠上皮组织的完整程度。Westen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Claudinl、Occludin 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使用 PCR 检测 miR-29a、Claudin1、Occludin 的mRNA表达量。结果:1.各组小鼠腹壁撤离反射评分(AWR评分)变化:①实验一: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20mmHg 的 AWR 评分增加(p<0.001)、40mmHg 的 AWR 评分增加(p<0.01),Akt1抑制剂+模型组20mmHg的AWR评分增加(p<0.001)、40mmHg的AWR评分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20mmHg的AWR评分降低(p<0.001)、40mmHg的AWR评分降低(p<0.01);与模型+Akt1抑制组比较,模型+Akt1抑制+电针组20mmHg的AWR评分降低(p<0.001)、40mmHg的AWR评分降低(p<0.05)。②实验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5mmHg、30mmHg的AWR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miR-29a抑制组15mmHg的AWR评分降低(p<0.05)、30mmHg的AWR评分降低(p<0.01);模型+电针组15mmHg、30mmHg的AWR评分均降低(p0.01);与模型+miR-29a抑制组相比,模型+电针组15mmHg的AWR评分降低(p<0.05)。2.炎症因子的表达:①实验一: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kt、p-Akt、NF-κ B、p-NF-κB、Ikkα、Ikkβ 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p<0.001,p<0.01);Akt、NF-κ B、Ikkα、IkkβmRNA相对表达量表达增高(p<0.001);IL-1β、IL-6 α、TNF-α的Elisa表达增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模型+Akt1 抑制组 Akt、p-Akt、NF-κ B、p-NF-κ B、Ikkα、Ikkβ 表达增高(p<0.01),Akt、NF-κ B、Ikkα、Ikkβ mRNA 相对表达量表达增高(p<0.001,p<0.01,p<0.05);IL-1 β、IL-6α、TNF-α 的Elisa表达增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Akt、p-Akt、NF-κ B、p-NF-K B、Ikkα、Ikkβ蛋白相对表达有所降低(p<0.05,p<0.01,p<0.001);Akt、NF-κ B、Ikkβ mRNA 相对表达量表达增高(p<0.01,p<0.001);IL-1 β、IL-6 α、TNF-α的Elisa表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模型+Akt1 抑制组 Akt、p-Akt、NF-λB、p-NF-κB、Ikkα 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Akt、NF-κ B、Ikkα mRNA 相对表达量表达增高(p<0.05,p<0.01);IL-1 β、IL-6α、TNF-α 的 Elisa 表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01)。与模型+Akt1抑制组相比较,模型+Akt1抑制+电针组Akt、p-Akt、NF-κ B、p-NF-κ B、Ikkα、Ikkβ 蛋白相对表达有所(p<0.01,p<0.05);Akt、NF-κ B、Ikkα、Ikkβ mRNA相对表达量表达降低(p<0.01,p<0.001);IL-1 β、IL-6 α、TNF-α的Elisa表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01)。②实验二: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Akt/Akt表达上调明显(p<0.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miR-29a抑制组表达下调(p<0.001),模型+电针组miR-29a表达均下调(p<0.01);与模型+miR-29a抑制组相比,模型+电针组的miR-29a表达相对较高(p<0.05)。3.结肠黏膜蛋白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①实验一: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Claudin1,Occludin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电针组Claudin1,Occludin表达有所上升(p<0.05);与模型+Akt1抑制组相比较,模型+Akt1抑制+电针组Claudinl,Occludin表达有所上升(p<0.05);②实验二: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laudin1,Occludin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模型+miR-29a抑制组相Claudin1,Occludin表达明显升高(p<0.05),模型+电针组Claudin1,Occludin表达明显升高(p<0.05)。4.miR-29a相对表达,实验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miR-29a抑制组与模型+电针组miR-29a的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miR-29a抑制组相比,模型+电针组miR-29a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1)WAS慢性应激导致的IBS模型小鼠,内脏疼痛阈值表现出明显的降低。Akt磷酸化增加,诱导炎症因子NF-K B、Ikkα、Ikkβ释放,激活的NF-K B导致结肠上皮粘膜蛋白NF-κ B、Ikkα、Ikk β减少引发结肠机械屏障的损伤。(2)电针可显着提高IBS模型小鼠内脏疼痛阈值,抑制Akt磷酸化,增加肠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3)电针可能通过miR-29a的表达抑制Akt的磷酸化,升高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表达,降低肠黏膜通透性。

陈柯[4](2021)在《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以及对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FN-y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HSP70在电针治疗IBS-D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模型,观察和测量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一般情况、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评估模型。模型建立完成后,电针组给予足三里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in,共7d,空白组和模型组仅做相同固定处理,不予电针治疗。电针治疗期间,观测大鼠体质量、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以评估电针对IBS-D大鼠主要症状的改善作用。治疗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大鼠部分结肠组织后处死,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FN-γ、IL-10的水平,q-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皮毛干净,活泼好动但极少打斗,模型组与电针组在造模完成后,大鼠明显精神较为倦怠,少动畏惧,但又极易激怒好斗,肛周及尾部污秽。(2)体质量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结束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增多(P<0.01)。(3)内脏敏感性:造模前,各组大鼠AWR评分中的3分阈值无明显差异。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和电针组AWR 3分阈值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电针治疗结束后,电针组AWR 3分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差异。(4)腹泻指数: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均较空白组显着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5)结肠组织IFN-γ、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而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6)HSP70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HSP70mPNA的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7)HSP70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电针组结肠组织中HSP70蛋白表达均有升高(P<0.05),但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电针能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感和腹泻症状。(2)电针可改善IBS-D大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3)电针可能通过HSP70表达,调节IBS-D大鼠结肠组织IFN-γ和IL-10水平。

韩雪珍[5](2021)在《基于热敏通道TRPA1探讨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大鼠胃肠动力异常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方剂学》将其纳入温里剂之温中祛寒剂,是温中祛寒剂的代表方之一,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之腹痛、腹泻。小建中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饴糖、甘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现代运用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证属中焦虚寒者。这些疾病常常以疼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现代研究表明,肠壁嗜铬细胞上的热敏通道TRPA1是肠腔刺激物的检测器,检测到刺激物后即释放五羟色胺(5-HT),5-HT通过作用于特异性受体5-HT3R和5-HT4R促进肠道蠕动,排出刺激物。已有研究表明,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中可以分离出多种活化TRPA1的化合物,因此,小建中汤可能通过调节TRPA1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肠道炎症模型,采用炭末推进法、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初步探讨热敏通道TRPA1在小建中汤调节胃肠动力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观察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大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2、观察小建中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炎症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变化。3、观察肠道炎症大鼠肠粘膜TRPA1、5-HT,5-HT3R与5-HT4R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在胃肠道蠕动中的作用。研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8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小建中汤中剂量组、小建中汤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阳性对照),每组8只。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给予45%高脂饮食自助餐8周造模,观察大鼠的状态和体重变化。从第7周开始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灌胃小建中颗粒(2.025g/kg.d、4.05g/kg.d、8.1g/kg.d)和阳性对照组灌胃美沙拉嗪(0.135 g/kg.d)2周,取材前0.5h开始进行胃肠动力实验,取材后观察并测量大鼠肠道中的小肠推进率,HE染色法观察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中TRPA1、5-HT、5-HT3R和5-HT4R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小建中汤具有减缓肠道蠕动的作用。(1)大鼠胃肠动力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降低,具有差异性(P<0.05),小建中汤高、中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大鼠肠道炎症组织病理学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上皮细胞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等。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小建中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均能够改善空肠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这说明小建中汤能够减轻肠道炎症反应。(3)TRPA1通路相关指标变化,免疫组化显示:TRPA1、5-HT、5-HT3R和5-HT4R在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中有表达,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中阳性表达的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升高,这说明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炎症会引起TRPA1激活、5-HT、5-HT3R和5-HT4R的释放增加。小建中汤低、中、高不同剂量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够降低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中TRPA1、5-HT、5-HT3R和5-HT4R的表达量。结论及意义:在空肠和结肠组织中分布有TRPA1、5-HT、5-HT3R和5-HT4R,TRPA1激活后可使5-HT、5-HT3R和5-HT4R释放增加促进胃肠道蠕动。小建中汤可恢复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胃肠功能紊乱。此作用可能是小建中汤通过抑制或脱敏肠黏膜中的TRPA1通道,减少5-HT的释放,进而抑制其作用于5-HT3R和5-HT4R实现的。

苑功名[6](2021)在《针刺通过脊髓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NF-κB激活改善CFA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既往研究显示,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Tropomyosin related kinase B,酪氨酸激酶B)在疼痛的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BDNF与TrkB能够缓解疼痛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运用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炎性痛小鼠模型,在建立稳定可靠的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对CFA小鼠镇痛有效的实验平台基础上,围绕针刺通过调节BDNF-TrkB以镇痛这一核心问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可能途径与机制,为针刺镇痛研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1.在研究内容一中,采用小鼠右侧足底皮下注射50μL CFA诱导炎性痛并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以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评价针刺CFA小鼠的镇痛效应,以旷场试验评价针刺对CFA小鼠的自发运动及痛情绪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COX1(Cyclo-oxygen-ase 1,环氧化酶1)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PGE2(Prostaglandin E2,前列腺素E2)的表达。2.在研究内容二中,采用COX1基因敲除小鼠,并在右侧足底皮下注射50μL CFA诱导炎性痛,观察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PGE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BDNF、TrkB的表达。3.在研究内容三中,基于针刺镇痛有效的前提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EP2(Prostaglandin receptor 2,前列腺素受体2)、EP4(Prostaglandin receptor 4,前列腺素受体4)、BDNF、TrkB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共染技术观察EP2与神经元、BDNF与神经元、TrkB与小胶质细胞的共定位情况。4.在研究内容四中,对BDNF-TrkB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进行探索,在肯定针刺镇痛有效的前提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p-PI3K p85与PI3K p85、p-Akt与Akt、p-IκBα与IκBα、p-NF-κB p65与NF-κB p65的表达。结果:1.研究内容一的结果显示,造模后24h,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小鼠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1),并且持续至第7天(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从D1针刺后开始增高(P<0.01),并持续至第7天(P<0.01)。旷场试验结果显示,造模后24h,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小鼠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活动路程、中央区活动时间降低(模型组均P<0.01,针刺组均P<0.05)。在D7针刺后,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活动路程、中央区活动时间仍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小鼠四项指标降低,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活动路程、中央区活动时间均增高(P<0.05)。对第7天的脊髓进行检测,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脊髓的COX1(P<0.01)、PGE2(P<0.05)增高;针刺组COX1、PGE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脊髓COX1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PGE2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内容二的结果显示,注射CFA后,与盐水组相比,WT模型组和COX1-/-模型组小鼠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均下降(P<0.01),并持续至D3、D5、D7(P<0.01)。与WT模型组相比,COX1-/-模型组小鼠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在D5和D7时回升(P<0.01)。对造模后第7天的脊髓进行检测,与盐水组相比,WT模型组PGE2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BDNF(P<0.05)、TrkB(P<0.01)升高;COX1-/-模型组PGE2降低,BDNF、TrkB无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WT模型组相比,COX1-/-模型组PGE2(P<0.05)、BDNF(P<0.05)、TrkB(P<0.01)降低。3.研究内容三的结果显示,对针刺干预7天后的脊髓进行检测,盐水组、模型组、针刺组小鼠脊髓的EP4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脊髓的EP2(P<0.01)、BDNF(P<0.01)、TrkB(P<0.01)升高;针刺组EP2、BDNF、TrkB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脊髓EP2(P<0.01)、BDNF(P<0.01)、TrkB(P<0.05)降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P2与神经元、BDNF与神经元共定位,TrkB与小胶质细胞未见共定位。4.研究内容四的结果显示,对针刺干预7天后的脊髓进行检测,盐水组、模型组、针刺组三组小鼠脊髓p-PI3K p85/PI3K p85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脊髓p-Akt/Akt(P<0.01)、p-IκBα/IκBα(P<0.05)、p-NF-κB p65/NF-κB p65(P<0.01)升高,针刺组p-NF-κB p65/NF-κB p65升高有差异(P<0.01),p-Akt/Akt、p-IκBα/IκBα变化无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脊髓p-Akt/Akt(P<0.05)、p-IκBα/IκBα(P<0.05)、p-NF-κB p65/NF-κB p65(P<0.05)降低。结论:1.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对炎性痛小鼠具有镇痛效应,并能够改善运动功能,缓解疼痛相关负性情绪。2.针刺可能通过降低脊髓组织COX1、神经元上EP2及BDNF,并且抑制TrkB及下游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镇痛作用,但尚不能证明BDNF-TrkB的作用细胞为小胶质细胞。

马劼旎[7](2021)在《电针对IBS-D模型大鼠紧密连接结构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该病具有十分典型的临床症状,例如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异常[1]。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为主要因素之一。紧密连接结构作为肠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分布于肠黏膜细胞膜的顶端和边缘处,IBS患者在临床中发现大多会存在肠黏膜紧密连接结构的异常和通透性改变,提示上述结构可能与IBS发病有相关性[2]。因此本实验采用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在造模的同时使用电针疗法进行干预,从肠黏膜屏障机制入手,以紧密连接结构为切入点,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IBS-D大鼠的行为学、肠上皮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电针对紧密连接结构的保护作用,希望为临床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共使用40只12周龄大的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0g,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常规配穴组。通过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创建IBS-D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28天。在造模的同时对大鼠进行电针干预,空白组饲喂普通饲料,不作其他处理;模型组在造模的同时,每日进行抓取训练、鼠衣穿脱训练;合募配穴组在造模同时采用电针双侧足三里、天枢穴治疗,连续波2HZ,电流强度1m A,每日治疗1次,每次15分钟;常规配穴组在造模同时,采用针刺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穴治疗,连续波2HZ,电流强度1m A,每日治疗1次,每次15分钟。造模和电针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征、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cal)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uldin、Claudin-1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中Occuldin、Claud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的观察在大鼠一般情况方面,空白组在造模前后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发光泽度和粪便性状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在造模中后期出现神情倦怠、行动迟缓、毛发枯黄掉落和粪便稀溏秽臭的情况,提示造模较为成功;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在造模+干预中后期一般情况明显好转,精神变好,粪便性状由稀溏逐渐变干,提示电针干预对大鼠的一般情况有改善作用。在大鼠体质量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大鼠在造模开始后体重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造模+干预中后期,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体重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配穴组相比,在造模+干预后期合募配穴组体重增长幅度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Bristol评分、糖水偏好结果、AWR评分的比较观察在大鼠Bristol评分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建立后的各组大鼠Bristol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施以电针干预的两组大鼠其Bristol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水偏好实验结果的比较中,造模前所有组大鼠的SP值未见明显差异。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SP值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后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大鼠的SP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配穴组比较,合募配穴组的SP值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WR评分方面,当压力为20mm Hg时,其他三组的AWR评分相比空白组更为显着,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压力为40mm Hg时,与模型组相比,经过电针的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的AWR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压力为60mm Hg时,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的AWR评分有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压力为80mm Hg时,比较各组大鼠的AW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肠黏膜形态的观察空白组结肠黏膜结构完整,绒毛排列较为齐整,无明显的断裂现象,毛细血管清晰,未发现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结肠组织发生损伤现象,上皮结构破坏明显,绒毛排列紊乱,肌层变薄,在黏膜的下层无水肿现象发生。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与模型组相比,结肠黏膜结构较为完整,仍可见少量绒毛脱落,有轻微断裂现象的发生,在中间固有层能够见到肌层存在,黏膜下肌层厚度增加。但各组均无炎性细胞浸润和水肿的发生。4.各组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的观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其他组结肠组织中Occ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干预后的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的蛋白阳性表达有比较显着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干预的两组比较,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的蛋白表达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经过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以及同GAPDH比值出现明显降低(P<0.05);但经过电针干预后,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同模型组相比,结肠组织中的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配穴组比较,合募配穴组阳性表达明显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天枢穴可改善IBS-D大鼠一般情况和抑郁状态,调节内脏高敏感性,上调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恢复紧密连接结构,并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李方文卉[8](2021)在《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NPY、SP、VIP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脑肠肽为切入点,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针刀对IBS-D模型大鼠进行治疗,同时并建立空白组、模型组和西药组与其进行对照。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内脏高敏感性、结肠组织形态学、血液及结肠组织中NPY、SP、VIP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通过针刀调节脑肠肽水平预防与治疗IBS-D的有效性,研究其中的作用机制,为使用针刀松解术治疗本病提供相应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约180-220g。在标准动物房进行一周适应性喂养,然后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西药组,每组各10只。动物模型的制备参照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造模方法进行改进,每日随机选择2项并保证连续两天无重复方法进行干预,一共进行28天造模。在造模同时对大鼠进行干预。空白组不作任何干预;模型组在每日进行造模的同时进行抓取训练;针刀组一周1次行松解术进行治疗,共治疗4次;西药组采用西药匹维溴铵灌胃治疗,匹维溴铵碾碎溶于水配成混悬液,每日15mg/kg,1次/天。造模和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内脏高敏感性、结肠组织形态学、血清和结肠组织中NPY、SP、VIP表达水平,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造模与干预第一周,空白组无变化,其余三组大鼠摄食量减少、饮水减少,大鼠造模后粪便变软,偶见攻击性行为。第二周+第三周,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大鼠摄食量减少、饮水减少,攻击力有所增强,毛发几乎干枯无光泽,粪便稀溏。第四周,两组治疗组情况有所好转,针刀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增加、饮水增加,攻击性减弱,同笼打斗现象减少,毛发较前两周渐渐恢复光洁、柔软细密,粪便成型但质地较软。造模前,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相差不大、无统计学差异。第一周,模型组、针刀组、西药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二周,针刀组与西药组较模型组体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三周与第四周,针刀组体重呈较快增长趋势,虽然与模型组和西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空白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造模前各组粪便含水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一周+第二周,除空白组外,其他组粪便含水量明显升高(P<0.05),且第二周针刀与西药组较模型组有差异(P<0.05);第三周,针刀组与西药组较模型组,粪便含水量显着降低(P<0.05);第四周,针刀组和西药组粪便含水量趋向于空白组(P<0.05),且与西药组相比,针刀组粪便含水量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其他三组大鼠在不同球囊压力下的AWR评分有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及西药组大鼠在不同压力下的AWR评分有降低趋势,各组AWR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针刀组在60mm Hg与80mm Hg压力下的AWR评分显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浆VIP、SP、NPY表达水平:模型组较空白组VIP、SP含量显着升高,NPY含量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与西药组较模型组VIP、SP含量降低,NPY含量升高(均P<0.05);针刀组较西药组VIP、SP含量降低,NPY含量升高(均P<0.05)。3.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VIP、SP、NPY含量:模型组较空白组VIP、SP含量显着升高,NPY含量显着降低(均P<0.05);针刀组与西药组较模型组VIP、SP含量降低,NPY含量升高(均P<0.05);针刀组较西药组SP含量降低,NPY含量升高(均P<0.05),NPY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有较好的疗效,可以调节脑肠肽NPY、SP、VIP的表达水平,且较西药的效果好。

张为光[9](2021)在《医用臭氧介导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镇痛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据统计,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为6.9-10%,占慢性疼痛人群的20-25%。其通常是由于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害或疾病所导致,可表现为脊髓水平相应神经元兴奋性持续性增强。目前,临床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各种方法其治疗效果尚不满意,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来研发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用臭氧(Ozone)是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气体氧化剂,以往主要用于生态及工业领域,近些年在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医用臭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并且收到了比较好的疗效。有关其作用机制以往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研究证实臭氧可通过免疫调节,激活细胞基质而产生持续的抗炎作用并且降低炎症反应。但目前为止,臭氧镇痛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同时由于其强大的氧化能力,其潜在的毒性也应引起重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以阐明臭氧确切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同时避免其潜在的不良反应。谷氨酸受体6(Glutamate receptor 6,GluR6)为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海人藻酸(Kainate,KA)受体的亚型之一,以往研究已证实其在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在脊髓背角表达,并参与伤害性信息传递。我们前期研究证实GluR6与内脏痛相关,然而,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内一类关键性转录因子,其在CNS中广泛表达,据报道其可参与疼痛、炎症、突触传递、神经可塑性改变、学习与记忆等过程,已证实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持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F-κB/p65可通过促进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导致神经炎症反应持续性增强,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元从而引起中枢敏化与痛觉过敏。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在临床上很常见,通常表现为腰痛和(或)坐骨神经痛,可伴有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有研究报道CT引导下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射臭氧可以快速缓解LDH导致的坐骨神经痛,然而,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臭氧治疗LDH致神经压迫痛的临床疗效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动物模型,研究医用臭氧介导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臭氧的临床镇痛疗效,以便探讨和丰富医用臭氧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确切机制,并指导临床的安全应用。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建立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研究G1uR6-NF-κB/p65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大鼠CC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第二部分研究鞘内注射臭氧对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G1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其镇痛作用中的相关机制。第三部分观察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臭氧对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压迫痛的临床镇痛疗效。实验方法第一部分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1.实验动物分组78只大鼠随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48只,随机分为2大组,分组情况如下:sham组(手术暴露但不结扎坐骨神经);CCI组(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每个大组又随机分为4小组,分别对应CCI术后1、3、7、14天,每小组6只大鼠。第二部分30只,随机分为5组,分组情况如下:sham组(n=6,手术暴露但不结扎坐骨神经,不给予药物处理);CCI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不给予药物处理);CCI+vehicle组(n=6,建立CCI动物模型后,鞘内注射GluR6 siRNAs溶剂,10μl);CCI+negative GluR6 siRNAs组(n=6,建立CCI动物模型后,鞘内注射negative GluR6 siRNAs,10μl);CCI+GluR6 siRNAs组(n=6,建立CCI动物模型后,鞘内注射GluR6 siRNAs,10μ1)。2.大鼠CCI模型的建立与鞘内导管置入大鼠CCI模型的建立:大鼠麻醉后,于左后肢近端中部水平(近坐骨神经分叉处)钝性分离并游离坐骨神经后结扎,大鼠出现左后肢轻微收缩后,逐层缝合。sham组大鼠予同样手术操作但不结扎坐骨神经。鞘内导管置入:大鼠麻醉后,钝性分离颈枕部肌肉,剪开小脑延髓池池状膜,后将聚乙烯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至大鼠脊髓腰膨大水平,然后逐层缝合肌肉与皮肤。待大鼠麻醉苏醒后,用微量注射器经导管注射10 μl利多卡因,30秒后大鼠出现双侧后肢麻痹与拖拽则证实导管位置正确。3.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学评分及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IL-1β、IL-6与TNF-α的表达第一部分实验中,首先分别测定大鼠CCI术后第1、3、7、14天的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同时处死大鼠后以Western blotting与反转录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水平GluR6蛋白与mRNA的表达。第二部分实验中,首先分别测定各组大鼠CCI术后第0、1、3、7天的MWT和TWL,后于CCI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后分别以Western blotting与反转录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水平GluR6蛋白与mRNA的表达,同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大鼠脊髓水平IL-1 β、IL-6与TNF-α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鞘内注射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行为及脊髓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信号分子表达影响的研究1.实验动物分组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组情况如下:sham组(n=6,手术暴露但不结扎坐骨神经,不注射氧气或臭氧);CCI+oxygen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鞘内注射oxygen,20μl);CCI+ozone(10 μg/ml)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鞘内注射10μg/ml ozone,20 μl);CCI+ozone(20μg/ml)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鞘内注射20μg/ml ozone,20 μl);CCI+ozone(30μg/ml)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鞘内注射30μg/ml ozone,20 μl);2.大鼠CCI模型的建立与鞘内导管置入大鼠CCI模型的建立:同第一部分;鞘内导管置入:同第一部分。3.鞘内臭氧注射CCI术后第7天,使用微量注射器通过鞘内导管注射不同浓度臭氧。4.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学评分及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IL-1β、IL-6与TNF-α的表达首先分别测定各组大鼠鞘内注射臭氧或氧气后0.5 h、2 h、4 h、8 h、24 h的MWT与TWL,同时于24 h处死大鼠后以Western blotting测定GluR6与NF-κB/p65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水平的表达,以反转录定量PCR测定GluR6与NF-κB/p65 mRNA在各组大鼠脊髓水平的表达,同时以ELISA测定IL-1β、IL-6与TNF-α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水平的表达。第三部分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压迫痛的临床疗效观察1.研究对象及分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组情况如下:氧气(oxygen)组(n=30,骶管注射氧气15 ml);10 μg/ml 臭氧(ozone)组(n=30,骶管注射 10 μg/ml 臭氧 15 ml);20 μg/ml 臭氧(ozone)组(n=30,骶管注射 20 μg/ml 臭氧 15 ml);30 μg/ml 臭氧(ozone)组(n=30,骶管注射 30 μg/ml 臭氧 15 ml)。2.疼痛行为学评分分别于治疗前2小时、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应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3.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于治疗前2小时、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变化。实验结果第一部分:1.成功建立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第3天即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机械超敏和热痛敏行为学改变,至少可持续至术后第14天,并且以CCI术后第7天最为明显(P<0.01)。2.与sham组相比,术后第3天CCI组大鼠脊髓水平GluR6蛋白的表达即开始增加(P<0.05),第7天达到峰值(P<0.01),与此同时,GluR6 mRNA的表达在术后第3天即开始增加(P<0.01),第7天达到峰值(P<0.01)。3.与CCI组大鼠相比,CCI+GluR6 siRNAs组大鼠术后第7天其机械超敏和热痛敏明显降低(P<0.01),同时其脊髓水平GluR6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其脊髓水平GluR6 mRN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4.与CCI组大鼠相比,CCI+GluR6 siRNAs组大鼠术后第7天其脊髓水平NF-κB/p65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同时其脊髓水平IL-1β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IL-6与TNF-α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1)。第二部分:1.成功建立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与CCI+oxygen组相比,CCI+ozone组大鼠其机械超敏与热痛敏明显减轻(P<0.05或P<0.01),并且以20μg/ml臭氧组效果最明显(P<0.01)。2.与CCI+oxygen组相比,CCI+ozone组大鼠其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同时其脊髓水平IL-1β、IL-6与TNF-α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且以20 μg/ml臭氧组效果最明显(P<0.05或P<0.01)。第三部分:1.与治疗前相比,10μg/ml、20 μg/ml、30 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NRS评分显着降低(P<0.05),Oxygen组治疗后1天、3天、7天NRS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Oxygen组相比,10 μg/ml、20μg/ml、30 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NRS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20μg/ml臭氧组相比,10μg/ml臭氧组治疗后8小时、1天、3天NRS评分显着升高(P<0.05),30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1天、3天NRS评分显着升高(P<0.05)。2.与治疗前相比,10 μg/ml、20 μg/ml、30 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ODI评分显着降低(P<0.05),氧气组治疗后各时间点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与氧气组相比,10 μg/ml、20 μg/ml、30 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ODI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20μg/ml臭氧组相比,10μg/ml与30μg/ml臭氧组治疗后1天、3天、7天ODI评分显着升高(P<0.05)。结论第一部分:1.成功建立大鼠坐骨神经CCI动物模型;2.GluR6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重要作用;3.CCI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由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介导。第二部分:1.鞘内注射低浓度臭氧可减轻CCI导致的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热痛觉过敏,从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中以臭氧浓度为20 μg/ml时效果最明显;2.鞘内注射低浓度臭氧可降低大鼠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IL-1β、IL-6与TNF-α的表达,以臭氧浓度为20 μg/ml时效果最明显;3.鞘内注射低浓度臭氧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而发挥其镇痛作用。第三部分:1.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低浓度臭氧,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压迫痛,并改善其功能障碍,以20μg/ml组最明显。2.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氧气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压迫痛,但不能改善其功能障碍。

王丹[10](2021)在《电针调控TLR4/NF-κB p65通路改善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现阶段,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研究日益深入,其机制探究方向逐渐从胃功能障碍向十二指肠功能障碍转变,其治疗方式亦逐渐从药物疗法向绿色疗法倾斜。低度炎症与FD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聚焦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以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影响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为切入点,探究电针“足三里”穴治疗FD的效应及作用机制,初步阐明电针“足三里”穴通过抑制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减轻肠道炎症,从而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为电针治疗FD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63只40日龄,体重200±20g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51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的多因素干预法(夹尾刺激+0°生理盐水灌胃+隔日禁食)造模20日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每组各12只。电针组大鼠予以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后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连续波,频率2Hz,强度1m A。每次干预30min,每日1次,干预14日。抑制剂组大鼠予以尾静脉注射TLR4抑制剂TAK-242(0.5mg/kg),每日1次,连续14日。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先后予以电针及抑制剂干预,干预方法同电针组及抑制剂组大鼠,干预14日。干预期间,各组大鼠在相同环境下饲养且保证除干预方式不同外,各组大鼠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在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3h摄食量、体质量变化;在干预后进行棉巢实验;随后各组大鼠予以禁食24h处理,不禁水。24h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按体质量予以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3ml/100g),30min后按灌胃顺序依次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35ml/100g)麻醉大鼠后取材,快速进行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检测。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检测结束后立刻取十二指肠组织并按照检测方式不同(HE染色、Western Blot、RT-PCR等)分别处理组织。再随机选取3只大鼠麻醉后进行腹主动脉采血进行ELISA检测。最后3只大鼠麻醉后取十二指肠组织进行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测。采用HE染色观察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SIg A含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十二指肠TLR4、Myd88、TRAF6、NF-κB p65、NF-κB p-p65、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采用RT-PCR检测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ZO-1、Claudin-1m 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十二指肠NF-κB p65定位情况;采用电镜观察十二指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电针可增加FD模型大鼠3h摄食量、体质量,改善低落情绪,促进胃肠动力。(1)一般情况改变造模后,大鼠精神差,毛色枯黄、凌乱倒张、稀疏,从自发打斗发展至成堆蜷缩,捕捉反应迟钝,粪便呈黄绿色,不成形,内含未消化饲料颗粒,味臭。电针干预后,大鼠精神状态较好,毛色杏黄、较顺滑,致密;活动量增多,捕捉反应灵敏;粪便呈棕黄色,干燥,质软,无臭。(2)体质量各组大鼠分别在适应性喂养7天后(造模前),造模20天后(造模后),干预14天后(干预后)记录体质量。在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经造模后,造模组大鼠体质量显着降低(P<0.01),但造模组之间大鼠体质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体质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表明电针可增加FD大鼠降低的体质量,恢复大鼠体重。另外,电针+抑制剂大鼠体质量增加更多(P<0.01),但仍低于空白组(P<0.01)。(3)3h进食量造模前,各组大鼠3h进食量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显着下降(P<0.01),表明造模后大鼠进食减少。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3h进食量均有所升高(P<0.01),但都低于空白组(P<0.01),表明电针和抑制剂均可增加FD大鼠摄食量。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3h进食量增加更多(P<0.01),但与抑制剂组大鼠3h进食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棉巢实验与空白组比较,经复合因素干预造模后,碎棉量明显增加(P<0.01),表明FD大鼠存在情绪低落迹象,这与观察结果一致。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碎棉量有所降低(P<0.01),但仍高于空白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碎棉量减少更多(P<0.05)。表明电针具有改善FD大鼠情绪低落的作用。(5)胃排空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降低(P=0.048)。较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胃排空率显着增加(P=0.043),但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胃排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胃排空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6)小肠推进率FD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显着降低(P<0.01),表明FD大鼠小肠动力不足,肠蠕动减慢。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小肠推进率较模型组显着提高(P<0.01),表明电针及抑制剂干预均能加快小肠蠕动。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提高小肠推进率更明显(P<0.05);抑制剂组与电针组之间比较,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7)十二指肠形态学变化HE染色十二指肠组织。各组大鼠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器质性改变。空白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完整,肠绒毛排列整齐,未见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但绒毛排列紊乱,部分倒伏、融合、脱落,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脱落,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2.电针可减轻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炎症。(1)血清IL-6、TNFα的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6显着增高(P<0.01),提示经造模后,FD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增加,存在炎症反应。干预结束后,电针组、抑制剂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IL-6均显着降低(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降低血清IL-6作用更显着(P<0.01),但抑制剂降低血清IL-6含量不及电针组(P<0.01),提示电针及抑制剂均可降低血清IL-6含量,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显着增高(P<0.01),提示经造模后,FD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增加,存在炎症反应。干预结束后,电针组、抑制剂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TNF-α均显着降低(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降低血清TNF-α作用更显着(P<0.01),但抑制剂降低血清TNF-α含量不及电针组(P<0.05),提示电针及抑制剂均可降低血清TNF-α含量,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2)十二指肠IL-6、TNFα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IL-6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表明FD大鼠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IL-6、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表明电针、抑制剂干预可减轻FD大鼠十二指肠炎症反应。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IL-6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NF-α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表明FD大鼠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NF-α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电针、抑制剂干预可减轻FD大鼠十二指肠炎症反应。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NF-α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电针可改善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1)血清DAO、D乳酸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血清DAO水平显着增高(P<0.01),表明FD模型大鼠黏膜通透性增加。经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AO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提示电针、抑制剂均可改善黏膜通透性。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AO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显着增高(P<0.01),表明FD模型大鼠黏膜通透性增加。经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提示电针、抑制剂均可改善黏膜通透性。与电针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下降程度较低(P<0.01),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2)血清SIg A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Ig A水平显着降低(P<0.01),表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免疫屏障受损。经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SIg A水平升高(P<0.01),提示电针、抑制剂均可改善十二指肠免疫屏障。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SIg 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抑制剂组大鼠血清SIg A水平上升程度不及电针组(P<0.05)。(3)十二指肠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ZO-1、Occludin、Claudin-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FD造模后,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连接蛋白表达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ZO-1、Occludin、Claudin-1相对表达量有所升高(P<0.01,P<0.05),提示电针可增加十二指肠黏膜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改善黏膜通透性。电针+抑制剂较电针更能增加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量(P<0.01,P<0.05),然而电针增加十二指肠ZO-1、Occludin、Claudin-1相对表达量与抑制剂无显着性差异(P>0.05)。(4)十二指肠黏膜ZO-1、Claudin-1 m 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Z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经多因素干预造模后,FD大鼠十二指肠ZO-1 m RNA基因转录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Z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P<0.05),但仍低于空白组水平(P<0.01,P<0.05)。以上表明,电针干预可上调FD大鼠十二指肠ZO-1 m RNA基因转录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Claudin-1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经多因素干预造模后,FD大鼠十二指肠Claudin-1 m RNA基因转录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Claudin-1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空白组水平(P<0.01,P<0.05)。以上表明,电针干预可上调FD大鼠十二指肠Claudin-1 m RNA基因转录水平。(5)十二指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空白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缝隙清晰、无增宽;细胞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造模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不齐,部分断裂、倒伏;细胞间紧密连接缝隙增宽、模糊;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电针干预后,微绒毛排列较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较清晰,线粒体、内质网肿胀较轻。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绒毛排列较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清晰,缝隙未见增宽;线粒体、内质网肿胀不明显。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微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断裂;细胞间紧密连接较清晰、缝隙稍增宽;线粒体及内质网稍肿胀。提示电针可修复十二指肠黏膜屏障。4.电针可抑制FD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通路(1)十二指肠组织TLR4/NF-κB p65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Myd88、TFAF6、NF-κB p65、NF-κB p-p65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P<0.05),表明FD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通路相关蛋白增加,介导炎症发生。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Myd88、TFAF6、NF-κB p65、NF-κB p-p65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5),表明电针干预同抑制剂作用相似,能通过抑制TLR4蛋白表达,从而抑制TLR4/NF-κB p65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更低,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P<0.05)。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Myd88、NF-κB p65、NF-κB p-p65相对表达量较电针组稍高(P<0.01,P<0.05),TFAF6表达量与电针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表明,电针可抑制TLR4/NF-κB p65通路激活,从而减轻炎症。(2)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表明造模后FD大鼠十二指肠TL R4,NF-κB p65基因转录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空白组大鼠水平(P<0.01),表明电针具有降低FD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基因转录水平作用。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更能显着降低TLR4,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P<0.01),但抑制剂组作用程度不及电针组(P<0.01)。(3)十二指肠NF-κB核转位空白组大鼠十二指肠NF-κB p65(红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造模后,NF-κB p65集中分布于细胞核中(红色荧光与蓝色重合),表明FD大鼠模型NF-κB被激活,NF-κB p65从细胞质转运至细胞核中,从而增加IL-6、TNF-α的转录表达。经电针或TLR4抑制剂干预后,NF-κB p65明显在细胞质表达,说明FD大鼠被激活的NF-κB核转运被抑制,电针具有抑制FD大鼠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的作用。结论1.FD大鼠情绪低落,3h进食量减少,体质量减轻,小肠动力减弱,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受损且存在全身炎症及十二指肠炎性细胞浸润。但未见明显胃排空延迟。2.电针干预可改善FD大鼠低落情绪,增加3h进食量及体质量,促进胃肠动力,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减轻炎症反应。3.电针干预可减轻FD大鼠血清NF-κB下游炎性因子IL-6、TNF-α含量,还可下调十二指肠黏膜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TLR4抑制剂与电针是协同作用。4.电针干预可降低血清DAO、D-乳酸含量,改善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血清SIg A含量,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电针干预FD模型大鼠还可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表达,增加ZO-1、Claudin-1 m RNA表达量;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缝隙变窄、绒毛恢复整齐,改善十二指肠黏膜机械屏障。TLR4抑制剂干预亦可达到上述效应,表明TLR4参与改善十二指肠屏障损伤。5.电针降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TLR4、Myd88、TFAF6、NF-κB p65、NF-κB p-p65蛋白表达及TLR4、NF-κB p65基因转录,抑制FD模型大鼠激活的NF-κB,阻止NF-κB p65向细胞核移位,从而抑制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减少下游炎性因子IL-6、TNF-α表达,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减轻炎症反应。

二、内脏痛的动物模型及其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脏痛的动物模型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2X4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促进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脊髓中枢敏化及大建中汤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药物
    1.2 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腹壁撤退反射(AWR)检测
    2.4 取材
    2.5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ox42表达
    2.6 Western blot检测P2X4、BDNF蛋白表达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状况
    3.2 大建中汤对IBS内脏痛大鼠模型腹痛的影响
    3.3 大建中汤对IBS内脏痛模型大鼠脊髓腰骶段ox42阳性表达的影响
    3.4 大建中汤对IBS内脏痛模型大鼠脊髓腰骶段P2X4、BDNF的影响
4 讨论

(2)结直肠扩张法诱导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制作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CRD基本操作步骤
2 实验对象的选择
    2.1 大鼠乳鼠CRD模型制备方法
    2.2 成年大鼠CRD联合其他因素模型制备方法
3 CRD之间的差异
    3.1 压力的产生
        3.1.1 球囊种类
        3.1.2 球囊插入深度
        3.1.3 扩张持续时间
    3.2 压力的检测
        3.2.1 扩张压力值的选择
        3.2.2 压力测定仪器的选择
    3.3 CRD刺激频率与周期
4 模型评价指标
5 讨论
6 小结

(3)miR-29a介导的Akt/NF-κB信号通路在电针修复IBS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肠易激综合征概述及意义
    二、肠易激综合征现代研究进展
        1. 胃肠道动力异常
        2. 内脏高敏感
        3. 肠道菌群
        4. 脑肠轴
    三、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1.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理论研究
        3. 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调节作用
第一章 电针通过干预Akt/NF-κB通路修复肠道屏障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标准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与步骤
        2.1 避水应激模型
        2.2 实验分组及干预
        2.3 一般情况观察
        2.4 Akt1抑制剂灌胃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电针对IBS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电针对IBS小鼠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电针通过miR-29a抑制Akt磷酸化修复肠黏膜屏障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AAV腺相关病毒
        1.2 标准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与步骤
        2.1 动物模型及分组、干预
        2.2 样品的收集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电针对IBS小鼠miR-29a PCR表达的影响
        3.3 电针对IBS小鼠Akt、p-Akt的影响
        3.4 电针对IBS小鼠肠黏膜屏障蛋白影响
    4 讨论
结语
    1. 课题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致谢

(4)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IBS-D模型建立
        2.2 动物模型评价
        2.3 干预方法
        2.4 干预后症状评估
        2.5 实验样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
        1.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1.2 体质量比较
        1.3 内脏敏感性比较
        1.4 腹泻指数比较
    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
        2.1 干预期体质量增长量比较
        2.2 干预后内脏敏感性比较
        2.3 干预后腹泻指数比较
    3 指标检测结果
        3.1 结肠组织IFN-γ和IL-10表达比较
        3.2 结肠组织HSP70 mRNA表达比较
        3.3 结肠组织HSP70蛋白表达比较
讨论
    1 IBS-D临床现状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3 中医对IBS-D的认识
        3.1 中医病因病机
        3.2 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
        3.3 足三里穴选择依据
    4 动物模型讨论
        4.1 IBS-D动物模型选择
        4.2 内脏敏感性评价标准
    5 实验结果讨论
        5.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5.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分析
        5.3 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热敏通道TRPA1探讨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大鼠胃肠动力异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热敏通道TRPA1、肠道炎症和胃肠动力异常
        1 TRP通道概述
        2 TRP通道在胃肠道的作用
        3 TRPA1概述
        4 胃肠动力异常
        5 肠血清素及其受体在胃肠道中的功能
        6 TRPA1在胃肠运动功能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建中汤治疗胃肠动力异常的研究进展
        1 小建中汤概述
        2 肠道炎症的胃肠动力变化
        3 小建中汤恢复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应用
        4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主要成分)恢复肠道动力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模型大鼠肠道运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模型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和肠粘膜TRPA1、5-HT、5-HT3R及5-HT4R表达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高脂饮食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2 模型的选择
    3 小建中汤治疗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4 小建中汤调节胃肠道动力的作用机制
    5 小建中汤调节肠道动力与TRPA1脱敏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针刺通过脊髓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NF-κB激活改善CFA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针刺足三里穴对炎性痛小鼠镇痛效应平台建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二 基因敲除COX1对炎性痛小鼠脊髓BDNF-Trk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三 针刺调节炎性痛小鼠脊髓EP2、EP4及BDNF-TrkB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四 针刺调节炎性痛小鼠脊髓PI3K-Akt及NF-κB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参与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1 BDNF在不同慢性疼痛模型及不同部位的表达
    2 BDNF与其他相关因子在慢性疼痛中的表达
    3 BDNF介导慢性疼痛的潜在机制
    4 不同镇痛方式对BDNF的影响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电针对IBS-D模型大鼠紧密连接结构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1.3 分组与干预处理
        1.4 动物模型制作及评价
    2.实验方法
        2.1 各组大鼠行为学观察
        2.2 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2.3 指标检测
3.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4.2 大鼠体质量变化
    4.3 大鼠Bristol评分比较
    4.4 大鼠糖水偏好结果比较
    4.5 大鼠AWR评分比较
    4.6 大鼠HE染色结果比较
    4.7 大鼠结肠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比较
    4.8 大鼠结肠组织WB结果比较
5.讨论
    5.1 中医学对IBS的认识
    5.2 现代医学对IBS的认识
    5.3 IBS-D模型制备与评价
    5.4 “合募配穴”治疗IBS的依据与选穴依据
    5.5 电针对IBS大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6.本研究特色、存在问题与展望
    6.1 实验创新性分析
    6.2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紧密连接结构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NPY、SP、VIP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一 针刀松解术对IBS-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及耗材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作及评价
        2.3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法
    3 检测指标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大鼠体重变化
        3.3 粪便含水率
        3.4 AWR评分
        3.5 肠道病理检测
        3.6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
        4.2 大鼠体重变化
        4.3 粪便含水量观察
        4.4 各组大鼠干预后内脏高敏感性比较
        4.5 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比较
    5 讨论
实验二 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VIP、SP、NPY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讨论
    1 中医对IBS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IBS的认识
    3 中医经筋理论与针刀医学
    4 针刀治疗IBS-D依据
    5 本研究特色、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调节脑肠肽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实验造模图片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9)医用臭氧介导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镇痛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第二部分 鞘内注射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行为及脊髓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信号分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第三部分 超声引导下骶管注射不同浓度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压迫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医用臭氧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10)电针调控TLR4/NF-κB p65通路改善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干预对FD大鼠生长发育指标、胃肠动力、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建立FD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
        3.3 3h进食量比较
        3.4 棉巢实验
        3.5 各组大鼠胃排空率比较
        3.6 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比较
        3.7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形态学变化
    4 讨论
实验二 电针干预对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炎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建立FD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IL-6 含量比较
        3.2 各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IL-6 蛋白表达
        3.4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TNF-α蛋白表达
    4 讨论
实验三 电针干预对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建立FD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DAO水平比较
        3.2 各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清SIgA水平比较
        3.4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细胞间连接蛋白的变化
        3.5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细胞间连接蛋白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3.6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
    4 讨论
实验四 电针干预对FD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 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建立FD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FD大鼠十二指肠组织TLR4/NF-κB p65 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3.2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 基因转录表达水平
        3.3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NF-κB核转位情况
    4 讨论
讨论
    1.FD的流行病学
    2.FD的发病机制
        2.1 胃肠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
        2.2 十二指肠黏膜低度炎症及十二指肠中心说
        2.3 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
        2.4 脑肠互动异常
    3.FD的治疗现状
        3.1 促动力剂和其他用于改善动力的药物
        3.2 草药制剂
        3.3 抑酸剂
        3.4 神经调节剂和其他镇痛剂
        3.5 抗生素及益生菌
        3.6 靶向抑制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药物
        3.7 针灸疗法
    4.电针干预FD大鼠作用机制探讨
        4.1 电针可减轻FD相关症状或效应
        4.2 电针修复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减轻肠道低度炎症
        4.3 电针减轻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促进炎症因子清除
        4.4 电针抑制TLR4/NF-κB p65 通路减轻炎症反应
        4.5 电针调控TLR4/NF-κBp65 通路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作用机制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肠黏膜屏障与功能性胃肠病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四、内脏痛的动物模型及其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2X4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促进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脊髓中枢敏化及大建中汤干预作用[J]. 武静,王慧,杨毅,李尧锋,王俊霞,杨莎莎. 中成药, 2021(09)
  • [2]结直肠扩张法诱导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制作概述[J]. 蒋慧灵,郑倩华,赵映,张薇,侯雨君,谭玉,李瑛,蔡定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1(04)
  • [3]miR-29a介导的Akt/NF-κB信号通路在电针修复IBS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机制研究[D]. 张玉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D]. 陈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热敏通道TRPA1探讨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大鼠胃肠动力异常的影响[D]. 韩雪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针刺通过脊髓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NF-κB激活改善CFA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D]. 苑功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电针对IBS-D模型大鼠紧密连接结构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D]. 马劼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NPY、SP、VIP表达水平的影响[D]. 李方文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医用臭氧介导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镇痛机制的研究[D]. 张为光. 山东大学, 2021(11)
  • [10]电针调控TLR4/NF-κB p65通路改善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D]. 王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内脏痛动物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