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体育教学中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明[1](2021)在《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变化或意外事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其做出的迅速判断和准确处理的创造性实践行为。是机智的一部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的学习由以往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基础体育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发展、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由应试教育转变为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作为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机智又成为其研究热点所在。体育教学机智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行动,主动创造有效课堂教学,并在长期实践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表现”。初中课堂灵活多变,学生较为活泼,尤其是体育教学的场所通常为室外教学场地,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更多的意外性和突发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意外风险更大,这严重影响着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师,相比小学和高中体育课程,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因此提高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能力对课堂管理是尤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师范教育中往往忽视教学机智的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提升更多的是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力较为一般,部分教师缺乏关于体育课堂中出现教学意外的随机应变能力。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研究需求较为突出。教学机智能力提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符合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评价体系,通过对部分地区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适合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的路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了教学机智的维度,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完成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的构建,确立指标的权重值,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师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现状,再采用录像观察法结合对初中体育教师的访谈和录像观察,利用数理统计法对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与结论:(1)评价体系包含了4个一级维度指标、11个二级维度指标,40个三级维度指标。(2)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能力较差,在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表现出能力不足,对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对于学生成长缺乏必要的关心,同时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超出预设的情况应对能力不足。关于教师自身机智方面表现较为一般,但对于整体的教学过程把控较好。关于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提问的机智和教学管理的机智表现较为一般。(3)制约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主要有教师、学生、课堂、学校、社会。其中师德、知识储备、教师的心理和情感等方面会影响教师。(4)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观念、发展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素养、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生成环境、善于捕捉体育教学意外事件、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后反思、构建多元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有效手段。
邵永静[2](2021)在《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学校对德育工作异常重视,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融合也成为了趋势。体育学科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锤炼学生的意志,因此体育与德育渗透成为了一对黄金搭档,二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出体验式德育的实效。就目前为止,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在体育教学中所实施的德育渗透措施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研究以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整合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对其它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厘清了德育以及德育渗透的相关概念,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认真地整理与分析,发现了其在德育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1)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认知还不足;(2)没有把德育渗透内容归成体系;(3)德育渗透方法运用较为传统;(4)德育渗透途径未能深入挖掘;(5)多运用定性评价来对德育渗透进行评价;(6)体育教师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时不能有效达成德育渗透目标。针对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相关问题,对问题产生的缘由进行了研判:(1)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内涵的了解参差不齐,没有看透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依附关系;(2)没有对德育渗透内容进行梳理,并按照合理的章法选择德育渗透内容;(3)对说服教育法和课堂常规教学途径较为依赖;(4)难以找出精准的德育渗透量化指标;(5)在常规体育课上对德育渗透目标的落实略显功利性。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精准提出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渗透能力提升路径:(1)教育局领导要组织德育渗透方面的专家为体育教师传经送道;(2)梳理德育渗透内容,并把德育渗透内容归成系统,便于体育教师遴选;(3)不断摸索出新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4)不断总结和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方法,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5)避免功利性,把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常态化;(6)利用中招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优化。
夏雅东[3](2020)在《苏州市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障碍与策略 ——以市直属初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引出的一个具有实际理论意义的课题。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并未达到预期的成效。尤其是新任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新生力量,新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障碍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策略,帮助新任体育教师走出专业发展中的困境。同时对各种教师培训工作具有深层的借鉴意义。另外,也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份实践参考。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调查了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同时调查了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途径与方法,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总体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新教师男女人数较为均衡;每年入职人数相对平均;学历水平较高,超三分之一新教师为研究生学历;职称结构符合发展趋势。不过工作量较大,工作成果较少。(2)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师风师德水准较高,专业理念有待加强。(3)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较好,教育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水准一般,职后学习情况一般。(4)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处于中上水平,各专业能力较强,但仍有问题之处:教师基本功练习情况一般;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够丰富,教学设计能力较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教师语言能力有待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好,但利用率低;在科研能力方面,探索精神不足,无法形成科研成果,科研能力有待提高。(5)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在障碍:主动性不强、缺乏目标和方向、工作压力大,主要外在障碍是参加教研进修机会少和缺少专家指点。(6)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采用的主要发展途径是专业学习和同行交流,并且效果明显;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教学研讨和师徒制。针对当前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障碍,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层面:完善新任教师培训制度,组织教学竞赛,邀请专家指导。(2)学校层面:合理安排工作量,加强考核制度,师带徒激励制度,加强科研保障,构建学科共同体。(3)教师层面:主动学习,开展职业规划,进行时间管理,开展科研活动,保持运动习惯。
魏静[4](2020)在《高校旅游专业的德育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不但要求其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与本领,也要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自然,排在首位的“德育”教育是我国教学事业中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需要包括旅游学科在内的每一个学科的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约束性决定了旅游专业虽然重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但也有责任和义务彰显并强化专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在此背景之下,作为培养高级旅游专业人才摇篮的旅游高校如何将旅游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如何实现旅游专业技能与旅游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进而培养旅游市场所需要的高标准、高素质的优秀旅游人才正在成为高校旅游专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高校旅游专业的德育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无论是对于促进相关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还是对于促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阐述、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三个层面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了高校旅游专业的德育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理论阐述方面,本文认为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强化专业知识的训练,也需要道德情操的培养,旅游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强化专业教育功能外,还要强化德育教育功能。只有实现旅游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调查分析方面,本文以国内部分旅游高校为例,基于专业教学的视角,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和探讨了旅游专业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目前国内旅游专业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德育教育的认知、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上述几个方面虽然有助于促进旅游专业德育教育功能的彰显和强化,但相关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对策探讨方面,针对问卷与访谈中发现的问题,本文基于旅游专业教学的视角认为,只有通过多方互动的线上与线下师资培训强化德育教育的认知,通过旅游专业教育中知行的有机统一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的整合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活用德育教育的方法,通过课内与课外、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径,通过评学与评教的结合科学评价旅游专业德育教育的效果,才能切实将高校旅游专业中的德育教育落实实处,进而培养专业技能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优秀旅游人才。
刘欢[5](2020)在《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如今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引发人们对教育的反思,呼吁人文主义教育的回归。高校公共体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及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所反应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于强化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助推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客观呈现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及人文主义教育的渗透情况;探索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中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认知情况、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责任认识、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必要性认识、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可行性认识以及对公共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公共体育教学方法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公共体育教学组织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和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目前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二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不够全面,三教学内容设计比较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四教学评价设计中过程评价体现不足。导致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一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足、二传统体育教学影响深厚、三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教材缺位、四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量化考评缺失。结合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从提高贵阳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渗透“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教育要素与合理增加体育项目、探索有效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优化体现人文主义教育的评价体系。切实加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韩朝晖[6](2019)在《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与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所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总和。随着篮球运动不断发展,学校体育对于篮球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构建篮球专项学生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篮球教学能力现状进行探析,找出在教学实践能力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步入教学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篮球专项生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教学实践能力为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系列、28个三级指标系列组成以篮球教学设计能力、篮球教学实施能力、篮球教学反思能力为最基本的层次,由多种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的系统。(2)学生在教学实施能力能力方面处于及格到中等之间,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大部分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在一般与较差之间。(3)学生在课前准备部分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处于较差到一般水平,具体表现为篮球教学理论的研究掌握的能力和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篮球教学理论的研究掌握的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处于较差和一般之间。(4)课堂组织的能力、示范的能力、合理选择教材教法的能力、对篮球教学理论的掌握与研究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5)在体育教育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应该重点提升学生的课堂组织的能力、示范的能力、合理选择教材教法的能力、对篮球教学理论的研究掌握的能力、纠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在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助性教学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使学生间在教学实践方面能够取长补短,促进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2)在篮球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加强对学生课堂组织的能力、示范的能力、合理选择教材教法的能力、对篮球教学理论的研究掌握的能力、纠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的培养。(3)将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到篮球教学大纲之中,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逐步贯彻落实。
李昆前[7](2019)在《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掌握状况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结合具体学科研究较少。因此,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具体情况,对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以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自身情况及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分析找出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及专业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制约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系统的、可操作的建议,以促进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整体水平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1)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多于女性教师;“31-40岁”年龄段教师人数最多,占45.2%;“11-20年”教龄的教师人数最多,占34%;“中级职称”人数最多,占71.3%;大部分教师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2)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总体水平偏低,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由高到低依次是:体育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知识、体育学科知识、通识性知识。(3)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教育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四个方面内部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存在不均衡现象,影响了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整体水平的发展。(4)不同“职称”、“教龄”和“城乡”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性别”、“学历”、“年龄”和“专业”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5)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受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职前教育课程滞后”、“职后培训实效性差”、“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杂”、“自身专业知识发展意识薄弱”等因素。
王自清[8](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王效红[9](2017)在《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索我国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问题,引入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冗余理论与方法,提出了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参赛的三冗余理论,并从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其次,以偶发事件为情境,采用个案研究法对10个项目(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射击、射箭、击剑、撑杆跳、自行车、铁人三项和曲棍球)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进行分析;在个案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进行了探析;最后,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夏季奥运会15个自备比赛器械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定制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促进竞技参赛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略尽绵薄之力。主要结论如下:(1)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三冗余理论是指在竞赛规则、经费、器材质量和维护等因素限制条件下,把三冗余作为运动员参赛时进行自备比赛器械准备的基本原则,以应对比赛中自备比赛器械的意外或偶发事件,或满足运动员完成技战术的选择性需求,从而保证运动员顺利参赛。(2)自备比赛器械的偶发事件为运动员提供两种情境,即为冗余参赛的运动员带来了机会,为未冗余参赛的运动员带来了威胁。偶发事件出现前,冗余参赛的运动员对自备比赛器械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偶发事件出现时,运动员就有机会把冗余器械用于一时,正常发挥竞技水平;而对于未冗余参赛的运动员,则相反。偶发事件结束后,运动员对器械的维护追求极致,是冗余器械资源的补充手段,而未冗余参赛的运动员可能会加入到冗余参赛行列;运动员冗余参赛的三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为运动员顺利参赛,正常发挥竞技水平提供了物质保障。(3)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中,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多为双冗余,高水平网球和羽毛球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多为多冗余。(4)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对自备比赛器械使用概率的高低之分、赛中换用器械因素的主次之别表明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其器械感的精细程度越高。(5)为了实现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综合考虑球拍及其备件的材质、参数和性能,并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个人习惯来选择球拍配置(优秀运动员要求更高,基本是“私人定制”);权衡影响自身确定器械冗余度的因素决定所需准备的器械数目;赛前对所备的球拍进行适应性训练以缩小主拍和备用拍之间“器械感”的差距。(6)自备比赛器械项目中,4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是定制的,包括自行车、乒乓球、网球和羽毛球;其他11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是非定制的,包括击剑、射击、射箭、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现代五项、撑杆跳、铁人三项、曲棍球、艺术体操。其中定制的自备比赛器械可以分为完全定制、定制与自备相结合、定制与专业人员调试相结合三种方式;非定制的自备比赛器械可以分为配发与自己调试、配发与自己适应、配发与专业人员调试及租借或使用统一器材四种方式。(7)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定制是要满足运动员精细的器械感之个性化需求,具有精准性和专属性。
郭清霞[10](2017)在《论小学体育课偶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文中认为小学体育课堂产生偶发事件在所难免,当面对无法回避的偶发事件时,作为教师,需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将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转变为教学的资源与经验。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小学体育课偶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策略。
二、谈体育教学中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体育教学中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的介绍 |
1.1.1 教学机智 |
1.1.2 体育教学机智 |
1.2 教学机智的研究内容 |
1.3 教学机智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
1.4 教学机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
1.4.1 体育教学机智的特点 |
1.4.2 体育教学机智的意义 |
1.4.3 体育教学机智的研究进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基础 |
3.1.1 教学机智的内涵依据 |
3.1.2 德尔菲的理论基础 |
3.1.3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实践需求 |
3.2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指标内容体系构建 |
3.2.1 教学机智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教学机智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与方法 |
3.2.3 教学机智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4 教学机智的指标内容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1 教学机智认识现状分析 |
3.3.2 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3 关于教师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4 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5 关于教学环境方面的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
3.3.6 教学机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4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路径 |
4.1 教学机智发展的理论依据及整体思路 |
4.1.1 理论依据 |
4.1.2 整体思路 |
4.2 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展路径 |
4.2.1 发展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2 发展关于教师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3 发展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4.2.4 发展关于教学环境方面的教学机智路径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3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
3.1.1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认知 |
3.1.2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遴选情况 |
3.1.3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使用情况 |
3.1.4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选择情况 |
3.1.5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使用德育渗透评价方法情况 |
3.1.6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达成情况 |
3.2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渗透能力提升路径 |
3.2.1 聘请专家开展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培训 |
3.2.2 梳理德育渗透内容并密切结合学情遴选德育渗透内容 |
3.2.3 不断开辟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 |
3.2.4 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方法 |
3.2.5 维持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常态化 |
3.2.6 利用中招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优化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开展德育渗透培训,使体育教师拥有正确的德育渗透认知 |
4.2.2 梳理德育渗透内容,使之形成系统,选择要有层次性 |
4.2.3 不断开辟新的德育渗透方法与途径 |
4.2.4 德育渗透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
4.2.5 关注常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达成度 |
4.2.6 以中招体育加试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B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3)苏州市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障碍与策略 ——以市直属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关键概念 |
2.2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研究 |
2.3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2.4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障碍相关研究 |
2.5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
3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问卷调查结果 |
4.1 被试基本情况 |
4.1.1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4.1.2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工作情况 |
4.2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
4.2.1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情况 |
4.2.2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情况 |
4.2.3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情况 |
4.3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 |
4.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障碍 |
4.3.2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障碍 |
4.4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 |
4.4.1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
4.4.2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法 |
5 讨论 |
5.1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5.1.1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5.1.2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工作情况分析 |
5.2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1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分析 |
5.2.2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分析 |
5.2.3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
5.3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障碍分析 |
5.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障碍分析 |
5.3.2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障碍分析 |
5.4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分析 |
5.4.1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分析 |
5.4.2 苏州市直属初中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法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学校层面 |
6.2.3 教师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高校旅游专业的德育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
2.1.2 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中国古代优秀的德育教育传统 |
2.2.3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
3.旅游专业的德育教育功能 |
3.1 旅游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涵 |
3.1.1 旅游教育的内涵 |
3.1.2 德育教育的内涵 |
3.2 旅游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
3.2.1 旅游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载体 |
3.2.2 旅游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 |
3.3 旅游专业的德育教育功能 |
3.3.1 旅游专业的思想教育功能 |
3.3.2 旅游专业的政治教育功能 |
3.3.3 旅游专业的道德教育功能 |
3.3.4 旅游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
4.高校旅游专业德育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目的、对象与内容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内容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的认知 |
4.2.2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的目标 |
4.2.3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的内容 |
4.2.4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的方法 |
4.2.5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的途径 |
4.2.6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的评价 |
4.3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
4.3.1 功能认知上的模糊性 |
4.3.2 目标制定上的随意性 |
4.3.3 内容整合上的片面性 |
4.3.4 方法运用上的僵化性 |
4.3.5 途径选择上的保守性 |
4.3.6 评价机制上的缺失性 |
5.高校旅游专业德育教育功能的优化对策 |
5.1 德育教育认知的优化:多方互动的线上与线下师资培训 |
5.2 德育教育目标的优化:旅游专业教育中知行的有机统一 |
5.3 德育教育内容的优化: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的整合 |
5.4 德育教育方法的优化:榜样示范、情感陶冶与实践锻炼 |
5.5 德育教育途径的优化:课内与课外、线上和线下的互动 |
5.6 德育教育评价的优化:评学机制与评教机制的有机结合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旅游专业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二 旅游专业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三 |
研究成果 |
致谢 |
(5)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2.1 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 |
1.2.2.2 助推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
1.2.2.3 助推人文主义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公共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认识 |
1.3.1.2 公共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渗透 |
1.3.1.3 公共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途径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的设计 |
2.2.2.2 问卷效度的检验 |
2.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人文主义 |
3.2 人文主义教育 |
3.2.1 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涵 |
3.2.2 人文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 |
3.3 人文精神 |
3.4 体育课程 |
3.5 体育教学 |
3.6 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
3.7 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契合性 |
3.8 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路径 |
4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现状 |
4.1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认识的主观现状 |
4.1.1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认识 |
4.1.2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责任认识 |
4.1.3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必要性认识 |
4.1.4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可行性认识 |
4.2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五维现状 |
4.2.1 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2 公共体育课程及内容设置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2.1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4.2.2.2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内容 |
4.2.2.3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
4.2.3 公共体育课程方法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3.1 公共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4.2.3.2 公共体育教学危难教材的方法设计凸显人文性 |
4.2.4 公共体育课程组织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4.1 公共体育教学组织多维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
4.2.4.2 公共体育教学要求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
4.2.4.3 公共体育教学比赛环节教学方法运用体现人文关怀 |
4.2.5 公共体育课程评价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5.1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现人文关怀的维度 |
4.2.5.2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欠佳 |
4.3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
4.4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1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 |
4.4.1.2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不够全面 |
4.4.1.3 教学内容设计比较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
4.4.1.4 教学评价设计中过程评价体现不足 |
4.4.2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2.1 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足 |
4.4.2.2 传统体育教学影响深厚 |
4.4.2.3 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教材缺位 |
4.4.2.4 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量化考评缺失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育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构建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
3.1.2 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二级指标的确立 |
3.1.3 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三级指标的确立 |
3.1.4 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3.2 山西省高校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3.2.1 确立教学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确立因素集U |
3.2.2 确立篮球教学实践能力各项评判集V |
3.2.3 确定指标因素的权重 |
3.2.4 建立单个因素评判矩阵 |
3.2.5 进行初级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3.2.6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评分表 |
3.3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2015 级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
3.3.1 对篮球教学理论的研究掌握的能力 |
3.3.2 合理选择教材教法的能力 |
3.3.3 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 |
3.3.4 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
3.3.5 示范的能力 |
3.3.6 语言表达能力 |
3.3.7 课堂组织的能力 |
3.3.8 课堂应变能力 |
3.3.9 自身反思的能力 |
3.3.10 教学过程反思的能力 |
3.4 影响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因素 |
3.5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
3.5.1 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
3.5.2 体育教育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掌握状况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政策解读 |
1.3.1 终身学习理论 |
1.3.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版) |
1.3.3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试行)》 |
1.3.4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 |
1.4 概念界定 |
1.4.1 教师专业知识 |
1.4.2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有关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的研究 |
2.1.2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的研究现状 |
2.1.3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存在问题的研究 |
2.2 国外有关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的研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滦州市初中整体情况简介 |
4.2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2.1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性别结构情况 |
4.2.2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年龄情况 |
4.2.3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教龄情况 |
4.2.4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职称情况 |
4.2.5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
4.2.6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结构情况 |
4.3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总体情况分析 |
4.4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各方面情况分析 |
4.4.1 教育知识方面 |
4.4.2 体育学科知识方面 |
4.4.3 体育学科教学知识方面 |
4.4.4 通识性知识方面 |
4.5 不同变量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显着性差异检验 |
4.5.1 不同性别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显着性差异检验 |
4.5.2 城乡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显着性差异检验 |
4.5.3 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在学历、年龄和专业等背景下专业知识的显着性差异检验 |
4.5.4 不同教龄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显着性差异检验 |
4.5.5 不同职称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显着性差异检验 |
第五章 制约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因素分析 |
5.1 制约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
5.1.1 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滞后 |
5.1.2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实效性差 |
5.1.3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体系不完善 |
5.1.4 学校对体育学科重视程度偏低 |
5.1.5 城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不均衡 |
5.1.6 体育教师待遇偏低 |
5.1.7 专业知识更新机会少 |
5.2 制约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
5.2.1 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繁杂 |
5.2.2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意识较弱 |
第六章 促进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完善和发展的对策 |
6.1 外部环境方面 |
6.1.1 完善职前教育课程设置,重视职前教育的培养 |
6.1.2 完善和发展职后教育,提高职后教育质量 |
6.1.3 完善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体系 |
6.1.4 学校帮助体育教师减压减负,提高体育教师待遇 |
6.1.5 促进城乡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均衡发展 |
6.2 体育教师自身方面 |
6.2.1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6.2.2 加强教学反思 |
6.2.3 增强专业知识发展意识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 |
1.2.1 德育 |
1.2.2 育德 |
1.2.3 体育育德 |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
1.2.5 学科融合 |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儒家思想 |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1.3.3 社会学习理论 |
1.3.4 角色承担理论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创新点 |
1.5.3 研究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
2.1.1 体育品德研究 |
2.1.2 体育精神研究 |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
5.1.1 行动研究目标 |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
5.1.3 行动研究流程 |
5.1.4 行动研究时间 |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
5.2.4 教学计划汇总 |
5.2.5 教学实施要求 |
5.2.6 行动研究风险 |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高水平运动员 |
1.2.2 冗余 |
1.2.3 自备比赛器械 |
1.2.4 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假设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假设 |
1.4.2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2.2 访谈法 |
2.3 个案研究法 |
2.3.1 个案选择 |
2.3.2 资料搜集 |
2.3.3 资料分析 |
2.4 问卷调查法 |
2.4.1 研究工具 |
2.4.2 调查实施 |
2.5 数理统计法 |
3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的理论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的研究范围 |
3.3 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参赛的三冗余理论 |
3.3.1 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参赛三冗余理论的逻辑 |
3.3.2 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基本原则的确立 |
3.4 从运动员角度解读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的基本原则 |
3.5 从竞赛规则角度解读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的基本原则 |
3.5.1 依据范导性规则对自备比赛器械项目检测的规定进行分类 |
3.5.2 范导性规则中关于自备比赛器械数目的规定 |
3.6 小结 |
4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的个案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赛前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量和质的情况 |
4.2.2 赛中高水平运动员对备用器械的使用情况 |
4.2.3 赛后高水平运动员对自备比赛器械的维护情况 |
4.3 讨论 |
4.3.1 冗余参赛赛前有备无患的问题 |
4.3.2 冗余参赛赛中用于一时的问题 |
4.3.3 冗余参赛赛后器械维护追求极致的问题 |
4.3.4 偶发事件情境下高水平运动员冗余参赛的问题 |
4.4 小结 |
5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的调查研究——以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为例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 |
5.2.1 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现状 |
5.2.2 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对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 |
5.2.3 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赛中对冗余器械的使用 |
5.3 网球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 |
5.3.1 网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现状 |
5.3.2 网球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对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 |
5.3.3 网球高水平运动员赛中对冗余器械的使用 |
5.4 羽毛球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 |
5.4.1 羽毛球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现状 |
5.4.2 羽毛球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对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 |
5.4.3 羽毛球高水平运动员赛中对冗余器械的使用 |
5.5 讨论 |
5.5.1 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的必要性 |
5.5.2 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器械感 |
5.5.3 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个性化” |
5.6 小结 |
6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定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定制的现状 |
6.2.2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定制的本质 |
6.2.3 高水平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展促进定制自备比赛器械的升级 |
6.3 讨论 |
6.3.1 多角度解读高水平运动员的器械感 |
6.3.2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定制的精准性和专属性 |
6.3.3 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定制的趋势 |
6.4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论小学体育课偶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成因 |
二、小学体育课偶发事件的防范 |
三、小学体育课偶发事件的处理对策 |
1. 做好充足准备 |
2. 善于倾听 |
3. 正确引导 |
结束语 |
四、谈体育教学中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机智指标内容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D]. 刘静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D]. 邵永静.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苏州市新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障碍与策略 ——以市直属初级中学为例[D]. 夏雅东. 扬州大学, 2020(02)
- [4]高校旅游专业的德育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 魏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研究[D]. 刘欢.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与培养研究[D]. 韩朝晖.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7]滦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掌握状况及发展研究[D]. 李昆前.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高水平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研究[D]. 王效红. 山西大学, 2017(02)
- [10]论小学体育课偶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J]. 郭清霞. 才智, 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