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言周刊简介

视觉语言周刊简介

一、《视觉语言周刊》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奇[1](2004)在《整合版面视觉语言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理论和美国斯坦福—波因特媒体研究所等多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大量的图表来验证,并对若干个案实例进行比较,以此论述如何实现整合版面视觉语言这一过程。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通过视觉语言的整合,把新闻内容与设计有机地结合在版面上,努力挖掘报纸作为视觉传播媒介的潜力,以期为实现版面信息的有效传播而提供一种方法,为我国当前报纸版面设计的创新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这一研究是建立在版面的整体性基础之上。版面设计的过程,就是表现新闻内容的过程,它主要通过整合版面视觉语言来达到目的。单一的视觉元素在版面上并没有意义,但当它们集合起来就能发挥出视觉语言的效果。报纸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而要实现这个功能,只能通过版面。组版的基本手段包括图像(包括照片和各类图表)、文字、标题、色彩、线条和空白等视觉元素。其中,图像、文字、标题、都是信息的载体,但是三者都不能单独发表,必须集合起来表现在版面上,才能发挥作用;而色彩、线条和空白等视觉元素,本身并没有承载任何信息,但是它们也能与其它元素一起,共同完成信息的传播功能。这些视觉元素,一方面它们必然要受到信息传播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所以,版面是信息的最终载体,这种整体性在本质上就决定了整合视觉语言的可能性。 格式塔有关视觉方面的理论与实验结果,加深了我们对这种可能性的认识,它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场”、“组织原则”等成为实现整合版面视觉语言这一过程的理论基础;而大量的实验结果、图表演示和个案比较,则把上述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本文分五章重点讨论了版面作为整体性的特征和结构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说明,通过整合视觉语言,如何实现其传播信息、引导读者阅读视线和建立视觉识别三个最重要的作用。 绪论中讨论了整合视觉语言提出的背景,通过对当前我国报纸版面设计中所存在问题的反思,说明本文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其中,还讨论了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版面设计所面临的三个挑战,由此导入本文的整合视觉语言的观点。并对所运用的格式塔相关理论进行概略性介绍。 第一章“版面视觉思考的整体方向”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整合版面视觉语言的前提条件和总体方向。首先讨论观念的转变,认为版面设计要应对各种挑战必须要改变新闻态度,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要重新认识什么才构成新闻—扩大本土新闻的内涵,重新认识版面上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注重版面的易读性效果和内容关联性解读;其次讨论了视觉思考的方向—正文的图像化思考,认为报道的内容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对读者来讲,版面上所接受的信息是所有设计元素的综合体。同时,新闻内容和它的表现方式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提出用图像的方式来表述新闻内容;最后,讨论建立版面的“节奏”,通过对版面进行视觉思考和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勾画出整合版面视觉语言的一个大致轮廓。 第二章“探索版面空间及结构的意义”。主要论述整合版面视觉语言的整体性原则。本章分三部分讨论:第一,概述了视觉传达设计推动着版面巨变的历史过程,说明视觉理论和视觉传达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版面设计的重要意义;第二,重点探讨了版面空间的意义,把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场”、“完形”概念运用于理解版面空间,探索作为一个整体的版面空间,它所具有特殊内在规律和整体原则结构。说明不同时代的报纸具有不同的风格,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版面空间和结构原则存在不一样的理解。通过对版面空间这个“场”作整体的认识,可以把握作为“部分”的视觉元素特征的运用,进而起到整合的效果。第三,对版面设计五个基本原则均衡、对比、重点、比例和统一的现代理解作了讨论,为整合视觉元素奠定了整体的结构原则。 第三章“视觉元素空间表现力分析”。论证视觉元素如何通过版面的结合来传播信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观点,把视觉元素看作是版面结构整体中的“部分”,在一个“完形”中,整体的结构取决于各个部分的结构,而部分的结构又依赖于整体的结构。不仅每一个视觉元素的表现依赖于版面空间结构,而且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取决于这个整体的空间结构;反过来,整体版面空间又通过这些视觉元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表现力而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征。本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色彩传播版面信息的特征。运用波因特媒体研究所的实验结果,分析了色彩在版面上具有的三个最重要特征:移动,色温和象征,并运用格式塔有关理论,进一步讨论色彩的版面特征和文化内涵。对版面中各种色彩的运用情况进行讨论。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利用色彩的特征及相互间关系有效地传播版面信息。对版面上常用的彩色标题、黑反白和空间留白等各种视觉效果进行分析。 第二、讨论图片的视觉冲击效果。版面上图片的组合、分析了蒙德里安建筑风格对这一组合的启发,以及分要运用这种方法的效果。讨论单张图片在版面上运用原理及意义,说明它在建立视觉冲击中心和引导读者阅读方面的重要作

肖祖红[2](2016)在《《新周刊》视觉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传媒业进入“读图时代”。当时正处于我国杂志兴起和发展的蓬勃阶段,杂志内容同质化竞争也进入白热化,因此,在用内容抓取用户的基础上,杂志试图从版面的改革来赢得读者的喜好,增强传播的效果。《新周刊》迎合时代发展趋势,通过封面及内容配图上独特的视觉传播效果,成为同类杂志中视觉效果的佼佼者。本文梳理了视觉传播及《新周刊》的研究现状、视觉传播的概念特性及《新周刊》的视觉发展历程,运用视觉感知理论和知觉理论中的格式塔理论、符号学理论等视觉传播相关理论对《新周刊》的视觉传播手段、优势、美学特征、版面设计进行分析,探讨视觉传播心理学及叙事学视角下,《新周刊》的视觉说服手段、视觉表征、图像叙事,为同类杂志的版面设计等视觉传播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范例,剖析了《新周刊》在视觉传播上出现的问题,对《新周刊》等同类杂志提出了建议。重点关注视觉的传播特点、趋势以及对视觉信息传达过程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案例进行一般规律的归纳,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才能够让信息更好地传播。对纸媒进行视觉传播的研究,对于如何达到更好的视觉传播效果、如何使视觉语言更加丰富、自然地到达受众眼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周薇曦[3](2020)在《《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图像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2年至1946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进行艰苦鏖战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时段,虽然已经过去了70余年,全世界依然在回溯这场战争的各种环节。其中,战时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美关系史上绕不开的重要议题。目前,学界将研究目光主要集中在了美国政府层面对华援助活动的考察和评价上,其中包括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文化援助等方面,但对美国民间援华的相关研究则涉及很少。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民间援华活动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1941年2月,为了整合美国民间分散的援华力量,统一向战时中国提供救济和复兴资金,《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牵头合并美国民间八个援华机构组建成全美助华联合总会(United China Relief,简称UCR)。作为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官方报刊,《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News of United China Relief)于1942年9月在纽约市百老汇街1790号创刊(1790 Brodaway,New York,N.Y),以月刊的形式面向全美发行。该报刊从1942年9月5日创刊到1946年6月停刊以来,一共发行5卷45期,每期固定8页,加上1945年8月出版的抗战胜利特刊的4页,共计364页。本文以《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中544次图像报道为研究对象,拟采用文本分析法,以新闻图像传播理论为支撑,分析该报纸在展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号召美国民众对华捐款捐物所体现的视觉化特征,以探求《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传播与援华动员之间的内在关系,借此回溯一段中美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日本的珍贵历史。本文思路如下:首先,梳理《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创刊过程。该部分主要包括对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成立过程以及对《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创刊背景的介绍。其次,展现《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文报道的主要题材,该章节包括以表现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和以展现全美助华联合总会两部分。然后,分析《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构图设计。该部分主要包括:集合图像的通版设计、整体构图和个体元素的结合、系列组图的主题表达三个部分。最后,分析《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符号话语表征,该部分主要探析该报纸如何通过有关中国地理空间与景观、物化图腾与年节、书画艺术与哲学符号,构建出一个来自“他塑”视角之下的中华文化视觉符号系统。研究发现,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成立后,由于美国国内受到排华成见与中立主义因素的影响,该报纸在创刊之后便深知其宣传任务的艰巨,故利用图像来传达观念的做法成为了必需。而通过从构图设计和符号表征两个层面分析该报纸的图像传播特征后,笔者认为,该报纸注重通过集合图像、整体构图与个体元素结合、系列组图的方式,提升了图像新闻的视觉传达力。与此同时,该报纸利用了一系列极具中国符号元素的图像报道,串联起了一个对中国地域、民俗、艺术文化的整合、认同的心理过程,完成了对中国“地理空间”的定位,再到对中国“民俗年节”的聚焦,最后到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升华的援华动员。

刘棒[4](2020)在《塑造家国之民:“新生活运动”语境下上海报刊中的“家庭”图像研究(1934-1937)》文中研究说明“新生活运动”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国民党发起的一场国民改造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以“规矩”“清洁”以及“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要旨,主张通过“衣食住行”“蔬米布帛”等方面的文明和卫生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新生活运动”,实际与救亡图存的近代改良脉络一脉相承。时代环境使“新生活运动”具有鲜明的军国主义色彩和反共倾向,这是其反动的一面,而该运动希望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塑造具有民族精神的近代国民,仍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在这场以日常生活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运动中,诸多运动举措都聚焦于家庭空间、家庭关系或特定的家庭成员,家庭成为规训国民的重要场所,因而,这一时期以家庭为母题的图像值得关注。“新生活运动”采取以家喻国的方式解释具有近代意义的国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对传统道德秩序呈现出极大兴趣。在运动中,女性被塑造为回到家庭的贤良形象,儿童则在国家的“保种”话语下体验着竞争与集体的含义。运动对“整齐划一”的集体性的强调,促成了集团婚礼这一新式婚礼形式的出现,集团婚礼的程序与组织形式,显示着国家的公权力开始渗透进家庭之私领域。以“卫生”“文明”为名义的各种生活方式改造,则在促进生活近代化的同时重新厘定国家权力的界限。“新生活运动”以家为单位的身体规训,显示了近代化过程中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与矛盾。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新生活运动”的相关内容与实施情况,分析运动所采用的话语模式及运作特征,并对“新生活运动”中家庭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围绕集团婚礼的图像概括“新生活运动”所希望塑造的家庭形象;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该章节聚焦于运动语境下报刊中的家庭成员形象,其中以女性与儿童为主。第一节从怀抱婴孩的女性这一报刊频繁出现的图式入手,以图式“继承”与“修正”的相关线索挖掘运动话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家庭、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分别从卫生宣传画、医疗保健品广告、摄影几方面入手,总结儿童形象所体现的家国关系。卫生、健康、竞争、集体的概念将儿童塑造为家庭与国家的希望,各种规训话语也塑造着儿童的身体;第三章围绕着秩序性这一主要特征分析运动如何通过视觉图像传达集体的秩序与家庭生活的秩序,考察图像的语言、形式与视觉机制所表征的运动话语;第四章则将具体的运动举措放置于近代化背景下,对运动关于“家庭”图像的表现进行社会层面的总结:围绕着家庭进行的改造活动,不仅体现了两党的分歧,还反映出塑造民族意识的近代化过程中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深刻的矛盾。

施州[5](2019)在《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总体战争,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凭借其强大国力和武装力量领导同盟国赢得最终胜利。其胜利的原因,除了正义战争之性质这一主因之外,离不开战时国家意志的凝聚,更离不开战时人民力量(包括大规模战争物资生产)的动员。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积极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报刊、广播、海报等媒介进行战时动员,其中尤以海报为重要宣传工具。海报宣传发挥强大效果,深刻影响了战争进程。同时,二战还对传播学产生巨大影响,传播学几位奠基人都参与战时宣传研究,开创重要理论体系,为传播学奠定理论基础。二战是近代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输出强有力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时至今日世界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依然深受二战影响,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的意义深远。本研究以战时宣传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个案分析。本研究挖掘了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有关海报宣传的重要文献,收集整理了651张政府海报样本,以宣传研究方法论为基础,结合经典传播学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建构历史语境,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对海报样本作整体规律分析,用定性符号学文本分析法对单张海报进行意义解读。本研究分别从政府海报的“宣传组织运作机制”、“宣传渠道和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流变”、“国家精神宣扬”、“战争逻辑建构”、“军事神话塑造”、“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输出”互为有机关联的八个方面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全面透彻的解析。本研究发现,战时宣传组织并不一定是官方垄断式,也可以采用官民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进行创作、发布,并通过事件配合、媒体联动等方式,共同营造媒介景观。战时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要避免抽象说教,而要具象化、通俗化。战时宣传的内容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宣扬国家精神和爱国主义;建构战争的性质和目标;塑造正义之师和强大武装力量的形象;促进国民身份认同,缓解社会矛盾;输出本国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本研究继承了传播学先驱的研究传统,是对战时宣传理论的延续和补充。本研究认为战时宣传研究首先要关注宣传组织,同时要分析宣传渠道、媒介事件、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具体宣传内容分析不仅要从国家、战争和军事层面,也要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切入。本研究为后续战时宣传研究供了新的框架和思路。同时,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加以凝聚国家意志、团结民心、动员全民参与;在重大历史转折期对内对外加以宣传国家精神、军队形象、国家软实力等重大问题供极其鲜活的典例和范式。

朱冬玥[6](2019)在《交互式信息图形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图源于史前时代的图形符号,经过文字符号、绘图学、信息图表等一系列演变,直至信息时代进入繁荣时期,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信息时代下信息图的主要特征是非物质的表现,交互性是非物质的表现中重要体现之一。因此,笔者从交互性的角度入手,结合视觉语言研究交互式信息图形设计。“交互性视觉语言”用于交互式信息图形设计中,相较于传统的视觉语言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对交互性和视觉语言的概念及研究范围的梳理,将“交互性视觉语言”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交互性视觉元素”、“交互性视觉思维”以及“交互性视觉符号”。界面与交互式信息图关系密切,是信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交互性视觉元素”的基础构成,从界面视野出发,总结交互式信息图中的应用模式及分类;“交互性视觉思维”的研究从梳理视觉交互的基本现象入手,归纳出视觉交互的识别模式;隐喻是“交互性视觉符号”中的重要手段,以隐喻的概念和建构入手,研究信息图形设计中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及其应用。信息时代下,网页信息图是交互式信息图中呈现信息的重要方式,相较于静态信息图具有更多优势。因此,从网页信息图的领域出发,针对“交互性视觉语言”进行风格分类和案例分析。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未来信息图中的“交互性视觉语言”将会呈现更多内容。创造工具的普及将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交互方式更人性化。利用信息图中的实时性和反馈机制,不仅更高效、更真实的传递信息,还依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信息重构。伴随着移动社交和虚拟现实的崛起,新体系下的“交互性视觉语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动态交互式信息图的发展。

蒋金栩[7](2020)在《高铁平面广告视觉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铁广告传媒是一种新型传媒。作为一种新兴广告传播方式,高铁广告在受众群体、信息传播环境、广告展示和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作为户外广告的一种新形势,高铁广告拥有很大发展空间。从当前中国高铁发展形式来看,高铁环境具有人流密度大、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消费群体是广告投入合适的对象,能够有效达到广告宣传效果,对于广告主的效益具有明显增进。然而,现有高铁广告画面质量较为一般,高铁广告价值并没有被很好的体现,有关如何提高铁广告内容和形态的精确定位还很少,高铁站广告展示形式也不多,在面临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高铁广告如何在众多广告中出类拔萃,赢得更好的广告效果是设计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以高铁广告视觉语言实用性进行研究。通过对高铁广告分类及特点的阐释总结出其优势。就平面广告字体、色彩、构图等方面划分,分别解析在传统广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流行审美,发掘其在高铁平面广告中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高铁平面广告视觉传播特点及广告受众的视觉和心理特征,对高铁广告的图案、构图规律、经典色彩搭配进行研究。以高铁站广告的实操性为基础,科学化整理,总结出用空间及环境融入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消费心理因素融入设计、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创意提升广告价值、科技提升互动感产生多样效果等适合高铁广告视觉的设计方法,为高铁平面广告更好发展提出建议。从而吸引更多目标受众关注与参与,让产品宣传推广达到最佳效果,希冀为铁路大发展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何伟[8](2015)在《图像与国际安全建构——以安全化研究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视觉传播技术的发展,图像逐渐成为与文字同等重要的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转向更凸显图像在符号体系内的本体性地位和社会建构作用。图像不仅是呈现世界的一种视觉形式,更是意义生产和交流的场所,而且在国际安全中建构了"自我/他者"的身份对立,即"自我"的安全受到"他者"的威胁。在安全化研究领域,哥本哈根学派的分析视角集中在言语行为层面,忽视了视觉在表象指涉和建构国际安全方面的作用。而通过探讨图像、意义与安全建构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图像不仅作为独立变量影响国际安全,更作为社会和政治意义竞争场所不断塑造安全话语体系,建构主体间性安全。与文字相比,图像感官性更强,传播方式更有效,意义解读更直接、更开放,能成功地建构存在性威胁,有效推动安全化进程。因此,将图像纳入安全化分析框架,不仅能解释一些由视觉引发的国际安全现象,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际安全的学理研究。

王琳[9](2018)在《《时代漫画》与中国漫画的现代主义书写(1934-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30年代,上海相对自由、开放的文化空间成就了中国现代主义美术的第一个启蒙和高峰期,漫画成为其中极为活跃的视觉力量,《时代漫画》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漫画期刊。有“中国唯一首创讽刺与幽默画刊”之称的《时代漫画》是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的16开本月刊,内容以漫画图像为主,辅以摄影、小品文及原创文学作品。1934年创刊至1937年终刊期间,《时代漫画》共发行39期,单本销量逾万,是当时最为畅销的一本漫画期刊。本文对《时代漫画》进行专题探讨,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半殖民主义文化政治下的现代主义”进行刻画。在整理“时代”群体早期漫画期刊的出版编辑史实的基础上,择取女性漫画、纪实漫画、民谣与插图漫画、照相蒙太奇漫画等出现在《时代漫画》中的典型漫画样式,依次考察漫画现代主义在市场化、国族危机、新传统主义以及图像普及中融入民族与社会场景的具象形式。第一章分析《时代漫画》与漫画家群体对现代漫画的认知建构。以“时代”群体早期漫画期刊的出版编辑史实为主线,回溯从“时代”群体创办《上海漫画》推进漫画转型,到在时代图书公司时期正式创刊《时代漫画》,“时代”群体借鉴外来资源与调适本土化阅读需求,逐渐形成兼具社会批判与流行姿态的现代漫画认知。认为“时代”群体一方面接受了“五四”以来流行的线性时间观与进化论,另一方面又在广泛的商业美术实践中塑造了主体在全球语境中跨越国界的中介身份。第二章着重考察《时代漫画》中体现的女性身体意象与现代主义表达。通过梳理《时代漫画》中女性题材作品的身体表现模式,确认颇具争议性的色情漫画创作不仅是刊物生存、应对审查的权宜之策,更与西方漫画中色情叙事的现代性传统关联。产生于都市消费文化的新感觉派漫画则在与小说文本互文的同时,从美国生活风尚杂志获取视觉参考,构建超越媚俗市民艺术的先锋文本。第三章集中讨论了由“时代”群体及《时代漫画》所引领的纪实型漫画创作的兴起。纪实漫画是对20世纪上半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宏大主题的回应,国族危机下漫画家群体渴望能从视觉层面把握一个真实的中国,借由图像确立国族的自我身份,由此“通讯漫画”、“旅行漫画”就具有了提供视觉认知的价值。国民性批判与边塞书写成为纪实类漫画最为热衷的题材。表现主义手法被用来展现流动空间中丑陋暴虐而不知觉醒的愚众,而在国族边缘地带,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被用来再现凝聚了国族情感的南洋与西北。两种看似不同的创作策略旨在唤起同一的国族情感。第四章分析存在于漫画现代主义创作中的传统转化策略。对现代性的接纳必然反映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以张光宇、曹涵美分别执笔的《民间情歌》与《金瓶梅》系列漫画为个案,其创作均受到当时文学运动重新定义本土文学的影响,并经由西方审美经验重新发现了传统的艺术价值。他们的创作历程说明,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漫画家借由现代视角重新审视的艺术普遍性是造就他们艺术富有生命力与现代主义特质的原因。第五章关注20世纪30年代漫画的视觉性,翻检《时代漫画》中借鉴电影、摄影等传媒技术化语言而产生的照片蒙太奇漫画,可以认为,上海漫画的视觉性建立在当时上海都市传媒空间中大面积的图像普及之上。电影为漫画提供了强势的技术化视觉语言,极大丰富了作为平面艺术的漫画的叙事与表现维度,电影、摄影等关乎视觉再现的技术手法与审美体验成为漫画家群体的图像常识。由此,当欧洲的照相蒙太奇艺术传入时,“时代”漫画家们迅速掌握了这一艺术形式。他们大胆运用现成物、拼贴手法创造具有图像复合意义的漫画。在此基础上所创造的照相蒙太奇漫画,也在画面信息与情感表达方面模拟了早期电影的感官体验,并清晰地呈现为侧重于视觉消费的情色刺激与呼吁抗战的民族主义两种创作导向。《时代漫画》处于国民政府统治“黄金十年”的末端与中日战争爆发的前夕,其内容生产受到沪上现代主义摩登话语与逐渐高涨的民族主义话语的双重影响,且以其绝对的杂志平台优势集合了当时最为优秀的一批漫画家。既有的对民国漫画的研究多侧重于对漫画内容与主题的现代性伦理表达,而较为忽略漫画之于中国美术现代主义的主体地位——漫画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商品、高包容度的绘画类型以及自由的言论渠道,所代表的一种自由主义的、机敏的文化观察者视角。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颇具典型意义的《时代漫画》之现代主义价值的辨认、评析与溯源,规避民国漫画“必然现代”的论证,而从图像传统或惯例的截面入手,为1934年至1937年之间上海漫画何以现代的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再语境化的框架。

程莹[10](2018)在《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态图形设计是图形设计的分支和延伸,是一种新型的动画,具有画面简洁,小而清晰的传播优势,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以其独特的视觉表现能力有效提升了信息传达的多效性和创意性。动态图形设计因其独特的优势适用于各个领域,例如产品DEMO展示,手机UI界面,网页中的数据展示,科普类APP等,在各个领域及各个行业受到观众和用户的追捧,其视觉传达的价值不可估量。可见,在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动态图形设计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而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不仅能够传达大量的信息,更能够迅速地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因此,为了将动态图形设计应用到实际创作中去,研究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达尤为重要。本文以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及其表达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大量案例,对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的表达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本文先从动态图形设计的内涵与特征和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基本含义切入,分析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美学特性、现实应用等。其次主要分析了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表达要素,分别是动态、文字、色彩、造型、构图及景别,重点分析其特点、功能、表达效果等。再次研究了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如直白具体的表达方式,包含动态、对比、幽默、夸张、超现实主体表达方式等;又有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包含比喻、比拟、象征、联想、借代、借景抒情、悬念推进表达方式等。最后探索了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表达的应用分析,研究了动态图形设计多样化的应用风格、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类型与应用效果表达,再结合案例《<飞碟说>第二季》具体分析。通过对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进行探究,深入了解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要素的特点、功能和表现效果,挖掘出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丰富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探索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应用表达,总结出目前动态图形设计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探索了未来动态图形设计的发展路径,对将来视觉语言表达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动态图形设计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视觉语言周刊》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觉语言周刊》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整合版面视觉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由来
        一、学术界对当前版式的批评
        二、学界提出创新设计的反思
    第二节 论文的思考方式
        一、文化环境对版面设计的影响
        二、版面设计面临的挑战
        三、视觉的思考——整合版面视觉语言
    第三节 整合版面视觉语言的理论支点
第一章 版面视觉思考的整体方向
    第一节 转变运作新闻的态度
        一、对新闻的重新定义
        二、判断新闻标准的变化
        三、版面编辑的选择
    第二节 正文的图像化思考
        一、把正文和图像联系思考
        二、正文是一种艺术形式
        三、用图像表述版面内容
    第三节 建立有吸引力版面节奏
        一、“制造”混乱——消除单调的节奏
        二、关联性——产生意义的节奏
        三、分拆与组合——表现动感的节奏
第二章 版面空间意义及结构的时代内涵
    第一节 视觉传达设计推动版面巨变
        一、早期现代主义对形式语言创新
        二、瑞士现代主义与“模块化设计”
        三、鲍哈斯学派推出“静态式版式”
        四、版式从“组合”走向“视觉设计”
    第二节 版面空间意义探索
        一、版面空间的特殊意义
        二、模块结构中的“图—底”关系
        三、版面强势的当代理解
        四、结构风格的时代个性
    第三节 空间结构的平衡分析
        一、顶部与底部视觉平衡
        二、左边与右边的视觉平衡
    第四节 整合视觉语言的结构法则
        一、均衡——非对称性动态平衡
        二、对比——制造视觉强势
        三、重点——吸引视线的焦点
        四、比例——模数网格设计理论
        五、统一——整合视觉语言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视觉元素空间表现力分析
    第一节 色彩信息传达功能分析
        一、色彩的版面特征与文化内涵
        二、彩色标题的效果分析
        三、黑反白效果探析
        四、建构版面空白的思考
    第二节 图片的视觉冲击效果分析
        一、蒙德里安式组合规则
        二、独立图片的特殊效果
        三、如何发挥图表视觉功能
        四、艺术与传播的矛盾
    第三节 文字的图像化“转换”
        一、建立文字表达层次感
        二、标题结构式样的吸引力
        三、线和框的视觉语言效果
        四、字体的易读功能
第四章 阅读视线移动规律探析
    第一节 “定向视觉辐射”的理论证据
        一、波因特媒体研究所实验报告分析
        二、史汀纳心理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 “定向视觉辐射”模式的探讨
    第三节 “定向视觉辐射”的实例分析
        一、当前“流行版式”的现实需求
        二、头版“定向视觉辐射”实例
    第四节 版面强势理论效果分析
        一、区序理论形成读者“阅读期望”
        二、古坦贝里图解法的阅读对角线
第五章 构建版面视觉识别系统
    第一节 分栏的特殊视觉效果
        一、有关眼球运动的测试报告
        二、影响内页设计的因素
        三、几种版式分栏的剖析
    第二节 探索组合报道的个性化趋向
        一、模块化建构恒定视觉形象
        二、模块设计的个性化分析
        三、空间组合规则的探索
    第三节 构建固定识别方法的思考
        一、报头的图像功能
        二、字体的视觉连贯性
        三、统一图片说明和署名的意义
        四、固定标识的视觉联想
        五、图像的视觉识别特征
        六、分类标准形成报纸风格
结语:版面设计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构建新型读者关系
    第二节 策划是设计的关键
    第三节 改变僵化的组织
    第四节 呈现方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2)《新周刊》视觉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视觉传播
    2.1 视觉传播概念界定
    2.2 视觉传播的特点
    2.3 视觉传播相关理论
3《新周刊》视觉传播分析
    3.1《新周刊》视觉传播发展历程
    3.2《新周刊》视觉传播手段
    3.3《新周刊》视觉传播的美学特征
    3.4《新周刊》的版面设计
4《新周刊》视觉传播心理及叙事视角分析
    4.1《新周刊》关于视觉说服的探索
    4.2《新周刊》视觉传播的视觉表征
    4.3《新周刊》的图像叙事
5《新周刊》视觉传播出现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5.1《新周刊》视觉传播问题
    5.2《新周刊》视觉传播发展策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3)《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图像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创刊与图像传播需求
    一、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成立
        (一)美国民间援华组织的兴起
        (二)亨利·卢斯的合并与组建
    二、全美助华联合总会宣传任务的图像传播需求
        (一)打破美国人民排华成见的需求
        (二)转变美国政府中立态度的需求
第二章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题材分类
    一、表现战时中国人民的图文题材
        (一)对战时难童教、养工作的关注
        (二)对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工农民众的报道
        (三)对战时中国女性的报道
        (四)对政府官员及抗战领袖的报道
    二、表现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图文题材
        (一)对董事会成员及主要官员介绍
        (二)对中美友好关系的报道
        (三)对援华筹款活动的报道
第三章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构图设计
    一、用系列集合图像通版设计吸引注意力
    二、用整体构图和个体元素的结合导向内容
    三、用系列组图的价值表达揭示主题
第四章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符号表征
    一、中华视觉符号的地理空间和景观呈现
        (一)中国地图填字和中美地图对比
        (二)中国地理景观的符号化呈现
    二、中华视觉符号的民俗图腾和年节展现
        (一)图腾崇拜:中国石狮子形象
        (二)民俗仪式:中国农历新年
    三、中华视觉符号的书画艺术与哲学体现
        (一)中国书法与东方哲学
        (二)中国传统绘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4)塑造家国之民:“新生活运动”语境下上海报刊中的“家庭”图像研究(1934-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研究现状
    三、理论与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1章 “新生活运动”中的家庭塑造
    1.1 “新生活运动”与日常生活规训
        1.1.1 规矩、清洁:日常生活的政治意义
        1.1.2 家长的关切:规训国民的话语逻辑
    1.2 接受检查的家庭
        1.2.1 敞开的私人空间
        1.2.2 受检阅的婚礼
第2章 运动话语中的“家庭”成员形象
    2.1 处于“家庭”中心的女性
        2.1.1 怀抱婴孩的女性
        2.1.2 应被改造的摩登女郎
        2.1.3 妻、母的特质:家国合流的女性形象
    2.2 “竞争”“保种”:家、国中的儿童形象
        2.2.1 以“新”冠名的运动与儿童的意味
        2.2.2 养成良好习惯
        2.2.3 在比较中健康成长
        2.2.4 学会集体生活
第3章 秩序:“家庭”图像的视觉语言
    3.1 “万花筒”中的集体
    3.2 身体组成的几何形
    3.3 重组的序列
第4章 “家庭”图像背后的矛盾
    4.1 两党的分歧
    4.2 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5)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与成果综述
        一、中外文献综述
        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理论辨析与概念界定
        一、宣传理论问题辨析
        二、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基本框架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公共协作机制
    第一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组织机构流变
        一、政府海报的主要需求方
        二、政府海报官方主导机构的流变
        三、官方与民间机构合作机制
    第二节 政府海报的创作与采购模式
        一、明星海报回购模式(1941-1945年)
        二、海报大赛征集模式(1941-1942年)
        三、协调机构原创模式(1942-1945年)
        四、专家协同创作模式(1943-1945年)
    第三节 政府海报印刷和媒体投放模式
        一、政府海报的指定印刷方
        二、民间公司组织捐赠和分发
        三、基层志愿者分发和张贴
    小结
第二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媒介景观营造
    第一节 海报分发渠道策略和趋势
        一、海报渠道系统设计
        二、海报分发与张贴技巧
        三、海报数量与年份趋势
    第二节 海报在各类生活场景的运用
        一、海报在户外场景
        二、海报在工厂场景
        三、海报在校园场景
        四、海报在社区场景
    第三节 海报相关媒介事件与媒介景观
        一、杂志国旗封面运动
        二、海报与视觉艺术大赛
        三、海报与战时宣传展览
        四、海报与真人宣传活动
        五、海报与战时宣传电影
    小结
第三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策略流变
    第一节 二战前海报宣传的历史演变
        一、二战前海报宣传简史
        二、一战中美国政府海报宣传
        三、一战与二战海报宣传策略对比
    第二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理念博弈
        一、政治艺术派的理想主义
        二、商业广告派的专业主义
        三、政府海报的商业化趋势
    第三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内容流变
        一、美国政府总体宣传策略
        二、政府海报宣传主题分析
        三、从抽象爱国到说服行动
    第四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技巧嬗变
        一、正反两面理诉求
        二、温和的恐惧诉求
        三、大众视觉艺术
        四、人物情感共鸣
        五、乐观主义基调
    小结
第四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宣扬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精神溯源
        一、独立宣言中的自由精神
        二、开国元勋的精神图腾
        三、四大自由的对外传播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国家精神的战时表述
        一、国内外民主统一战线
        二、外交关系的政治宣言
    第三节 政府海报的爱国主义图形符号象征
        一、国旗的爱国主义象征
        二、国旗的爱国主义背书
        三、国旗的爱国主义隐喻
    第四节 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图像符号象征
        一、国家精神的人格符号象征
        二、国家精神的物化符号象征
    小结
第五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战争逻辑建构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定性
        一、敌方谬论的批判
        二、屠杀行为的揭露
        三、难民问题的态度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场景
        一、我方军事装备的损失
        二、我方军事人员的伤亡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目标
        一、敌方的图形符号象征
        二、敌方的人物符号建构
    小结
第六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军事神话塑造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事武装力量
        一、武装力量霸权主义
        二、军需补给强力威慑
        三、出征场景仪式渲染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队集体人格
        一、乐观主义的军营纪实
        二、实用主义的战地纪实
        三、英雄主义的战场奇观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英雄神话塑造
        一、平民式真人英雄
        二、古典式战斗英雄
        三、人道主义式光环
    小结
第七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社会身份认同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民统一战线
        一、全民认同和集体主义
        二、前后方工作的同一性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性别身份认同
        一、战时女工与女权主义
        二、家政事务与爱国主义
        三、巾帼英雄的国家认同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种族平等意识
        一、少数裔形象的缺席
        二、刻意凸显的平等幻象
    小结
第八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文化价值输出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传统价值观
        一、国土情怀与乡民情结
        二、血缘情愫与情感需求
        三、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民战时价值观
        一、为国牺牲精神
        二、勤劳奋斗信念
        三、公平与诚信观
        四、节俭与环保意识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后和平憧憬
        一、安全感的获得
        二、丰衣足食的乐土
        三、乌托邦式的幸福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海报量化内容分析法详细步骤说明
附件二:本研究所有海报样本清单
附录三 :本文各章节所有图表清单
附录四 :二战时期美国著名艺术家和插画师
附录五 :重要历史海报文献及来源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交互式信息图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结构
第2章 信息图形设计概述
    2.1 信息图形的历史演变
        2.1.1 起源——史前时代到文字时代
        2.1.2 早期——绘图学的发展
        2.1.3 发展——信息图表的出现
        2.1.4 繁荣——信息时代
    2.2 信息图形设计定义及研究范围
        2.2.1 概念定义
        2.2.2 词义辨析
        2.2.3 研究范围
    2.3 信息图形设计研究新思路
        2.3.1 信息时代下的“交互性”
        2.3.2 “交互性”与“视觉语言”
    小结
第3章 “交互性视觉元素”在界面中的应用
    3.1 “交互性视觉元素”的基础构成
        3.1.1 基本元素
        3.1.2 交互元素
        3.1.3 双重功能
    3.2 “交互性视觉元素”的应用模式
        3.2.1 基础模式
        3.2.2 标签列表模式
        3.2.3 多维数据模式
    3.3 “交互性视觉元素”的应用分类
        3.3.1 图形界面的概念定义
        3.3.2 图形界面的基本分类
        3.3.3 图形界面的设计应用
    小结
第4章 “交互性视觉思维与符号”的识别与建构
    4.1 “交互性视觉思维”的基本现象
        4.1.1 中心凹现象
        4.1.2 周边视觉现象
        4.1.3 盲视现象
    4.2 “交互性视觉思维”的识别模式
        4.2.1 主特征识别
        4.2.2 组成识别
        4.2.3 结构识别
    4.3 “交互性视觉符号”的建构方法
        4.3.1 隐喻的概念
        4.3.2 隐喻与象征
        4.3.3 隐喻的构筑
    小结
第5章 “交互性视觉语言”在网页信息图中的应用
    5.1 风格分类
    5.2 案例分析
        5.2.1 说明型——“洞察力的演变”
        5.2.2 交流型——“心情计”
        5.2.3 操作型——“多边形的寓言:关于社会现象的互动页面”
        5.2.4 挖掘型——“15亿美元的世界贸易”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7)高铁平面广告视觉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1.3.2 数据分析及相关文献评述
        1.3.3 发展趋势
    1.4 本章小结
2 高铁平面广告简述
    2.1 高铁平面广告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2.2 高铁平面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2.3 高铁平面广告特点与优势
        2.3.1 高铁广告环境优质
        2.3.2 高铁网络辐射面广
        2.3.3 高铁广告受众人群广
    2.4 高铁平面广告的分类及特点
        2.4.1 高铁站厅广告
        2.4.2 高铁车厢内广告
        2.4.3 高铁车厢喷绘
        2.4.4 高铁灯箱、图腾柱广告招贴
    2.5 本章小结
3 高铁平面广告的视觉语言
    3.1 高铁平面广告视觉特征
        3.1.1 高铁空间环境特点及设计要求
        3.1.2 颜色使用规范
    3.2 高铁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分类
        3.2.1 文字布局
        3.2.2 色彩搭配
        3.2.3 图形运用
        3.2.4 排版要求
    3.3 高铁平面广告受众的视觉特征
        3.3.1 以阅读观看习惯出发
        3.3.2 简洁的画面是设计的基础
    3.4 高铁广告视觉设计方法
        3.4.1 辅以点缀元素
        3.4.2 介入文字设计
        3.4.3 文字附于图形编排
        3.4.4 色彩的情感表达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广告设计创新
    4.1 空间及环境融入设计
    4.2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
    4.3 消费心理因素融入设计
    4.4 新技术新材料运用
    4.5 创意提升广告价值
    4.6 科技提升互动感,产生多样的效果
    4.7 本章小结
5 高铁广告设计实践
    5.1 园博园海报设计
        5.1.1 创作缘起
        5.1.2 提案完成过程
    5.2 作品--“高铁梦”
        5.2.1 创作缘起
        5.2.2 视觉语言的要素分析
    5.3 新乡旅游专列冠名
        5.3.1 创作缘起
        5.3.2 视觉语言要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调研及调查问卷
    二.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社会实践及竞赛获奖情况
    三.作品展示

(8)图像与国际安全建构——以安全化研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视觉转向与国际安全新实践
二、语言、图像与国际安全研究
    ( 一) 言语行为与安全化
    ( 二) 图像与安全建构
三、图像与国际安全建构: 进程与策略
    ( 一) 图像与存在性威胁
    ( 二) 图像与安全化建构过程
    ( 三) 图像与安全建构策略
结语

(9)《时代漫画》与中国漫画的现代主义书写(1934-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说明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视角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时代新声:《时代漫画》与现代漫画认知建构
    第一节 早期漫画期刊出版与《时代漫画》的创办
        一、早期漫画活动与漫画会
        二、《上海漫画》:漫画同人“集团群的开拓”
        三、《时代漫画》:漫画新阵地
    第二节 摩登文化形态中的漫画家:《时代漫画》核心作者的文化身份
        一、漫画创作群体的商业美术定位
        二、摩登: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态
        三、“时代”群体的文化身份
    第三节 时代新声:《时代漫画》与现代漫画认知构建
        一、“时代派”的时代观
        二、《时代漫画》之于“时代”
        三、《时代漫画》的意识形态立场
    小结
第二章 色情、现代与流行:女性漫画中的现代主义表达
    第一节 色情与现代:《时代漫画》中的女性身体意象描摹
        一、漫画中的女性身体意象
        二、《时代漫画》的“色情漫画”观
    第二节 多重都市经验转译中的新感觉派漫画
        一、新感觉派:一个流行的都市文本
        二、新感觉派漫画的视觉参考
    小结
第三章 一种漫画新样式的兴起:国族危机与纪实漫画
    第一节 漫画创作与国族意识
        一、传媒空间中的国族认同
        二、速写、报道与旅行:纪实型漫画的兴起
        三、《时代漫画》的国族视野
    第二节 国民性批判中的漫游者视觉策略
        一、国民性批判视角
        二、作为视觉策略的漫游者身份及其表达
    第三节 基于现实主义的南洋与西北题材创作
        一、彰显真实的南洋风景题材漫画
        二、知识性优于视觉性:沈逸千的西北题材漫画
    小结
第四章 传统的再造与转换:《民间情歌》与《金瓶梅》系列漫画
    第一节 漫画与不曾退场的传统
        一、保守主义者的新传统框架
        二、绘画领域的传统转化
    第二节 以现代对接民间:《民间情歌》系列漫画
        一、张光宇的《民间情歌》系列漫画创作序列
        二、《民间情歌》的创作释意与文本选择
        三、现代图像经验下的民族艺术价值挖掘
    第三节 旧章法里的新创造:《金瓶梅》系列漫画
        一、曹涵美的《金瓶梅》创作
        二、被重新定位的《金瓶梅》
        三、《金瓶梅》系列漫画的结构设置
    小结
第五章 光影入画:传媒技术化视觉语言与照相蒙太奇漫画
    第一节 漫画与上海的可视化经验
        一、上海印刷文化与电影中的图像普及
        二、漫画家的光影体验
    第二节 《时代漫画》中的照相蒙太奇漫画
        一、作为艺术语言的照相蒙太奇
        二、《时代漫画》中的照相蒙太奇漫画概况
        三、现成物与拼贴:催生照相蒙太奇漫画创作的平面艺术手段
        四、模仿电影感官经验的照相蒙太奇漫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插图目录
附录2 20世纪30年代上海漫画刊物名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
    第一节 动态图形设计
        一、动态图形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二、动态图形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第二节 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
        一、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内涵
        二、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美学特性
        三、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表达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动态——展现张力效果
    第二节 文字——层次传达信息
    第三节 色彩——辅助表情达意
    第四节 造型——升华形象内涵
    第五节 构图——丰富画面层次
    第六节 景别——多样呈现主题
第三章 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
    第一节 直白具体的表达方式
        一、动态表达方式
        二、对比表达方式
        三、幽默表达方式
        四、夸张表达方式
        五、超现实主义表达方式
    第二节 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
        一、比喻表达方式
        二、比拟表达方式
        三、象征表达方式
        四、联想表达方式
        五、借代表达方式
        六、借物抒情表达方式
        七、悬念推进表达方式
第四章 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表达的应用分析
    第一节 动态图形设计多样化应用风格分析
        一、沉稳商务风
        二、可爱漫画风
        三、绚丽时尚风
        四、严谨写实风
    第二节 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类型分析
        一、运用要素直观展现内容
        二、通过情感触动受众心灵
        三、融入文化提升作品内涵
    第三节 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语言应用效果的表达分析
        一、生动直观,呈现信息
        二、审美愉悦,营造意象
        三、动感独特,强调视效
        四、变化统一,凸显和谐
        一、作品背景介绍
        二、视觉语言的表达要素
        三、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
        四、视觉语言的表达效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视觉语言周刊》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整合版面视觉语言研究[D]. 陈雪奇. 四川大学, 2004(02)
  • [2]《新周刊》视觉传播研究[D]. 肖祖红. 暨南大学, 2016(08)
  • [3]《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图像传播研究[D]. 周薇曦. 西南大学, 2020(01)
  • [4]塑造家国之民:“新生活运动”语境下上海报刊中的“家庭”图像研究(1934-1937)[D]. 刘棒.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5]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D]. 施州. 上海大学, 2019(03)
  • [6]交互式信息图形设计应用研究[D]. 朱冬玥.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7]高铁平面广告视觉表现研究[D]. 蒋金栩.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8]图像与国际安全建构——以安全化研究为视角[J]. 何伟.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5(04)
  • [9]《时代漫画》与中国漫画的现代主义书写(1934-1937)[D]. 王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10]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达研究[D]. 程莹. 扬州大学, 2018(01)

标签:;  

视觉语言周刊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