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省档案局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公告第12号(论文文献综述)
张筠[1](2021)在《版式文档CFD格式及其在文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敏杰[2](2021)在《省级档案机构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指出
李仪[3](2020)在《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孕育了人类生存发展,记录了不同时期古老文明,积累了人类生存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大多城市都伴随着开源、发展、成长、繁荣、衰退,更有甚者直至消逝。基于此,以记录城市历史为要旨,挖掘城市文化、艺术、教育、城建、科技等多边资源的“城市记忆工程”应运而生。发展至今,我国共有127个城市和地区相继开展这一工程,为构建我国城市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囿于人力、资金及单一主体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城市记忆有失偏颇,可持续发展受限。城市记忆涵盖了城市建设、党政机关、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高等教育等诸多领域。其中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校园景观蜚声中外,形成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特点突出、价值量高,且资源集中、整体性强的历史记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教育史、文化史、学术史、科技史发展的重要凭证。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高校记忆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保护主体不力、重视程度不足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实物采集、录音录像、搭建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等技术手段,从“高校记忆”的角度,全面收集整理映现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记忆信息资源,拓展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建设渠道,构建全面、系统、完整、细致的城市记忆信息资源体系。首先,梳理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现状及实施方式,指出目前该工程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寻与之对应的解决途径。并对我国“城市记忆工程”文献计量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追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沿革;其次,分析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特征,将其分为馆藏类记忆资源、建筑类记忆资源、实物类记忆资源三类,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资源评选标准;再次,探讨高校记忆视域下“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依据,制定实施策略,对高校记忆信息资源进行地毯式普查与挖掘,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全面介入反映高校历史记忆的文化信息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等领域,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按特征、属性系统分类,设定不同类型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码。搭建开放式的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验证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操作性,以期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广并应用城市记忆信息资源,保证共享平台建设活力。
本刊编辑部[4](2020)在《动态》文中提出国内首个区块链电子档案平台正式上线6月9日,由东港瑞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国内首个区块链电子档案平台——中小微企业档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上线。6月11日,国家档案局定点帮扶喜德县扶贫商品入驻平台扶贫商城。国家档案局定点帮扶工作小组、喜德县商务经济合作和外事局通过视频在线正式与平台签署扶贫商品入驻协议。扶贫商城作为平台组成部分,将利用平台网站2万多家企业用户和访客的流量优势,无偿提供扶贫产品的在线销售服务功能,
罗仙凤[5](2020)在《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8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政务服务平台要畅通网上咨询投诉渠道,及时反馈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良性的社会信用系统才会逐步建立起来”。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号),提出要构建协同监管格局,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整合优化政府投诉举报平台功能。近年来,我国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有了迅速的发展,投诉举报的渠道逐步扩大和便捷,各行政领域的处理程序逐步规范,权利保障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体的加入增强了行政处理的能力,投诉举报与重大行政执法活动的相互配合,成为了提升行政执法效率的重要力量。然而,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呈现出矛盾式的发展现状。宽泛的立法要求与有限的行政执法能力之间的矛盾、投诉举报适用范围扩张与限缩之间的矛盾、投诉举报权利鼓励与限缩之间的矛盾以及投诉举报价值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矛盾阻碍、甚至异化了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依然难以有效运转。投诉举报案件数量呈现出全面式激增,并从传统的消费者领域、环境保护领域扩散至整个行政领域。而投诉举报处理的法律效果也并不令公众满意,大量的投诉举报争议涌向法院。加之多渠道导入的案件受理机制和缺乏统一标准的投诉举报处理流程,致使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不仅未达到社会治理的理想效果,反而滋生出更多的纠纷争议。而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进行分析。在理论层面上,投诉举报这一法律术语常见于各类法律规范中,但却并未有任何法律对投诉举报的概念进行定义。行政执法和司法裁判虽然都给出了投诉举报概念的定义,但却存在极大的分歧。不仅在概念上产生了分歧,投诉举报处理的功能定位也存在分析。政府监督论主张投诉举报是公民监督政府的一种方式,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应当着重保护公民的监督权;行政效率论认为投诉举报是公民提升执法效率的一种方式,由此还衍生出了“投诉举报工具论”的观点,彻底否定投诉举报人作为处理机制的参与方;行政救济论认为投诉举报中应当区分投诉与举报的概念,承认投诉对于公民私益性权利的救济功能;而政府服务论则认为政府对于投诉举报的处理是政府应当提供的社会服务,但却过度加重了行政机关一方的义务。在这些理论的发展下,投诉举报处理的边界日益模糊,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也与其他机制混淆不清。而上述问题,又都归结在投诉举报是否是一项权利,以及是一项怎样的权利问题上。然而,目前对于投诉举报权却存在权利肯定说、权利否定说和部分权利肯定说。这导致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发展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而在现实层面上,投诉举报逐渐开始“异化”,由一项“参与性”的机制转变成了“对抗性”的机制。行政机关一面希望通过法律规定的投诉举报提升执法效率,一面又将投诉举报人视为职权启动的“工具”。而公民亦将投诉举报变成了维护私人权益,甚至谋求非法利益或达到非法目的的“工具”。投诉举报逐步向着“对抗”走去,甚至对制度的正当性产生了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行政机关成为了违法判断的主要义务主体。而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又是公民反馈违法信息的主要渠道,大量信息的汇集对行政机关的传统执法手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在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完善中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权利保障视野下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必须厘清投诉举报人在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中应当享有何种权利。但从目前来看,理论和实务都混淆了来源于《宪法》第41条规定的行政检举,和来源于《宪法》第2条第3款的投诉举报。而这一源自于《宪法》第2条第3款的投诉举报是指任何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以其他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为对象向行政机关反映违法行为的活动。而投诉举报权是各具体法律依据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向行政机关投诉举报的主观公权利。这种权利是一种积极权利,具有参与、管理的属性。与这项权利所对应的义务便是行政机关对投诉举报处理的法定职责。通过行政行为类型化,可以将投诉举报处理行为拆解为行政答复行为和行政处理行为,行政答复行为还可以进一步拆解为程序性答复行为和实体性答复行为。程序性答复行为表明行政机关是否受理投诉举报人所反映的事项,对投诉举报人获得行政机关程序性答复的权利产生影响。实体性答复行为表明行政机关将所反映事项的核实情况、处理结果反馈给投诉举报人,对投诉举报人对于权利行使结果知情的权利产生影响。行政处理行为表明行政机关对于投诉举报人所反映事项已经进行了处理。但由于投诉举报权本身是一种参与协作的权利,其并不具备代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意涵。因此,行政处理行为对投诉举报权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否对投诉举报人其他的合法权益产生影响,还需根据行政处理行为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通过行政过程论全面动态地审视投诉举报处理行为,其中还包括过程性的分流行为和调查行为。分流行为决定了投诉举报中所反映的事项是否能够由正确的行政机关进行处理,而调查行为决定了行政处理行为的正确性。错误的分流行为和调查行为必然影响行政处理行为的正确性,从而影响投诉举报人对于投诉举报权行使结果知情的权利。此外,在缺乏行政调查行为下的任何实体性答复都是缺乏理论和事实依据的,这就相当于没有任何证据的断案结果。相应的,请求行政机关履行调查职责的权利应当成为实现投诉举报权的关键内容。在公众参与视野下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应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行政法中公众参与应当包含三个层面的参与:其一,行政法中的宏观公众参与。行政机关在运用国家行政权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时,应当广泛吸收私人参与到各个行政过程中,承认私人主体在行政中具有一定的主体地位,并构建起行政协商、对话、互动的行政机制、制度;其二,行政法中的中观公众参与。中观公众参与是指对传统行政行为模式突破下中的公众参与,其中以双方协议形成的行政合同为典型;其三,行政法中的微观公众参与。微观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具体参与到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中。而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正好契合了这三个层面的参与。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在微观层面的公众参与理念下,构建投诉举报权与行政权之间的交互和对话,以通过对投诉举报权的保障实现行政权运行的目标、任务。此外,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要需要社会主体的参与。这种参与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社会自治本身即是一种治理效果的体现。通过社会性公约的方式促进公民懂法、守法,自然减少了违法行为和社会纠纷的产生,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投诉举报的数量;其二,社会主体作为行政机关投诉举报处理的助力。在实质性解决纷争视野下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必须有效地化解社会纠纷。投诉举报处理的实质性纠纷解决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本身既带有维护社会公益、防止纠纷扩大延伸的作用。因此,投诉举报处理本身即是一种实质性纠纷解决机制;其二,与投诉举报交织在一起的民事纠纷,体现出其与行政密切相关的社会纠纷属性。因此,应当设置额外的实质性纠纷解决机制对民事纠纷进行解决。在投诉举报权行使过程中,如果不对这些民事纠纷进行实质性处理,那么公民需要再次转向司法机关寻求救济。这不仅增加公民的维权成本,也会加重公民在行使投诉举报权过程中产生的“偏见”和“情绪”,从而反向弱化了公民对于投诉举报处理的满意度。通过对投诉举报的法律规范分析,我国共有36部法律规定了投诉举报条款,虽然规定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一般规定投诉举报是一项权利。而法律以下,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均有涉及投诉举报的相关规定。由此形成了“投诉举报条款+管理领域/事项+具体投诉举报处理规范”的部门管理型立法模式和“政府概括性管理领域/事项+统一的投诉举报处理规范”的统一管理型立法模式。部门管理型立法模式有明确的上位法依据,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管理,但也存在缺乏统一标准、部门分散缺乏互动、增加维权成本等问题。而统一管理型立法模式依托一级政府平台,提升服务理念,对统一性制度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也存在缺乏上位法依据、随意立法增加行政机关负担等问题。在这些模式中,经过抽象总结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一般包含识别标准、分流标准和处理程序规定。识别标准能帮助行政机关快速识别投诉举报。分流标准能帮助行政机关正确受理职责范围内的投诉举报。而处理程序是对行政机关投诉举报处理流程的规定。这些共通性的程序为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确立了基本的制度框架。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环境保护领域以及科研诚信管理领域这三类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中,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经验借鉴。社会主体的参与机制、高层级统一监管平台的建设以及行政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嵌入,都对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综上,为充分发挥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在权利保障、公众参与、纠纷解决中的功能,应当构建保障参与型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保障参与是指以保障促进参与,以参与实现投诉举报处理的社会治理效果。保障参与论具体有以下几层含义:其一,以明确的权利义务规范保障参与主体的权利。目前的立法模式和理论体系均是以行政机关一方义务或内部程序为主,投诉举报人在处理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并不明确,司法上也被否定具有参与的权利。因此,应当明确投诉举报人享有的程序答复请求权、权利行使的知情权、获得司法救济等权利。这是最基本的参与地位保障;其二,突显投诉举报权作为宪法参与管理权的性质,明确投诉举报人享有请求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实的权利。作为宪法参与管理权具体形态的投诉举报权,应当具有更高的参与性和公益性,有别于一般行政程序中的参与性权利。虽然这项权利不能要求行政机关作出某一具体调查行为,但应当保障其对调查结果的参与和监督。具体可以反映在行政机关答复内容必须包含调查事实的说明,以及投诉举报人有权对行政调查提出反证质疑;其三,推进投诉举报人与被投诉举报人的深层次参与。投诉举报人不仅仅是行政程序的启动者,而被投诉举报人也不仅仅是行政处理的对象。对于两者之间的民事争议和纠纷,行政机关应当主动提供机制进行实质性纠纷解决,体现出对于参与方利益的平衡和关怀;其四,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广泛吸收社会主体参与,培养社会主体的参与能力,最终回馈于社会主体的自治能力,在根本上减少纠纷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于此相应的,在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具体构建上,应当构建社会主体参与机制、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以及统一性的受理平台,并以司法提供外部的救济保障,以推动保障参与型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构建。
李诗语[6](2020)在《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如何在构建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发挥档案的“记忆属性”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作为传承中华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数字载体,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着一种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在社会记忆视角下开发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对于构筑真实、完整的社会记忆,传承中华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记忆对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提出了特定要求,意味着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从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现状的调研来看,目前已逐渐增强了开发意识、纳入了日常工作日程、取得了初步开发产品。然而,通过对其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的审视,由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主体比较单一、资源分散且难以收集、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开发思维比较固化等种种原因,常常导致在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地域性不强、行业特色不分明、数字化程度不高、交互性差、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利等问题,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和挑战。为此,文章基于社会记忆的视角,结合湖南省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践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对策:一是加强LAM机构、跨领域机构间的合作,以及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开发,引导全民共建社会记忆;二是深挖既有记忆资源、依法接收与联合征集并重、扩大征集范围,维护社会记忆完整性;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地方特色精品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建立相关的记忆数据库并运用新兴技术营造记忆情景化,推进社会记忆传承;四是增进社会记忆再生产,包括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记忆观念、创新记忆资源的展演形式和适度引入商业化开发模式。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社会记忆为视角研究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并基于社会记忆提出了开发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建议和对策,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探讨并重视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价值,落实其有效的开发工作,以肩负起构筑完整社会记忆的神圣使命。
凃有兵[7](2020)在《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开始主动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舞台剧、音乐会、展览等都成为人们的选择。档案展览作为众多档案利用方式的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如今,许多档案机构都开展了档案展览服务,社会公众通过那些富有历史气息的展品感受当时、当地的文化及历史,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然而,目前的档案用户往往采用去档案馆查档并参观档案展览等实地档案利用方式,随着“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档案展览将成为一种有效且大众更易于接受的方式。网上档案展览相对于实地档案展览来说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以更便捷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发挥了档案的价值。高校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许多“双一流”建设高校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聚集了许多文化精华,其档案部门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通过选定主题、收集档案、页面设计等多个环节实现了网上档案展览这一相对新颖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新的档案利用途径。“双一流”建设高校是继“985”、“211”高校之后提出的,逐渐成为优质高等教育新的代名词,本文以“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的基本情况,通过真实的调查数据进行更有力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建议。“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有许多可开发的空间,只有仔细分析现如今办展中的成效与问题并且扬长避短,才能优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本选题将分五个部分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本选题的特点与不足。第二部分首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网上档案展览的概念分别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则是通过逐一访问“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的网站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介绍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现状,其中首先介绍了调查所得的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的基本情况,再介绍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对网上档案展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经费保障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未能充分挖掘展览素材、未能建立网上档案展览更新机制、宣传力度不够、展览平台有待开发。第五部分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的完善。
秦杨[8](2020)在《我国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已经向着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引领管理现代化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档案馆进一步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开始向智慧档案馆发展。现阶段我国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建设形式各异。本文通过调查,汇总了我国智慧档案馆现阶段的理论成果和已应用的科技解决方案,分析了其建设现状,探寻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从管理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在丰富智慧档案馆理论内容的同时,为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助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和比较国内外有关智慧档案馆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参考档案学界对智慧档案馆的已有认识,阐述智慧档案馆的概念,进一步诠释对智慧档案馆的理解及其与关联事物的关系,并分析智慧档案馆的特点。第三部分是智慧档案馆的建设现状分析,通过统计现有智慧档案馆的实践案例,分析智慧档案馆的社会背景、需求状况、现有解决方案以及其支撑技术。第四部分以智慧档案馆的现状为基础,论述其在理论建设、顶层支持与规范、与数字档案馆关联程度、智能技术的匹配度、智慧转型程度及档案行业发展协调性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从长期性、管理者与组织管理、档案行业发展视角针对智慧档案馆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总结全文并对智慧档案馆的发展进行展望。智慧档案馆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基于广泛联接的大型工程,需要档案界立足根本,认清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从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出发共同建设,进一步促进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
李晅[9](2020)在《省级档案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研究 ——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和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档案馆作为永久保存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向社会提供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一直是“局馆合一”的形式,档案馆历来兼有行政与业务职能。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部门相比,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随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档案馆实现了局馆分离,业务功能得到强化。通过研究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对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行提升。省级档案馆是档案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省级档案馆的人员经费、信息化建设、档案鉴定、档案利用以及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找出制约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针对人员、资源、产品以及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案例,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应从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扩大档案征集范围、推进档案开放、完善信息化服务、促进联合开发和建设科学评估体系等方面予以改进。本文结合公共管理学知识,为转型后的档案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对档案馆整体的业务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雪雯[10](2020)在《我国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纸质档案数字化是转变档案管理模式、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创新档案服务方式的重要基础。数字化使档案内容与载体相分离,档案信息不再受限于某一时空,扩展了档案的利用范围;改变了档案部门传统的纸质实体管理模式,转向档案内容管理。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档案局相继发布的四个档案事业发展的规划纲要,都多次提及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的内容,特别是最近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在2020年需要达成的数字化目标。文章以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分别从政策、标准、技术三个角度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力求展现这一工作多年来的变迁过程,把握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在政策层面,体现出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试点先行,项目带动”的特点,在政策演变过程中始终强调利用优先,服务民生;在标准层面,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相关标准层次完整、内容丰富,标准修订与实施有阶段性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在技术层面,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研究呈现出三个趋势:技术方法从数字化加工向整体转变、技术对象从数字化流程转向数字化成果、研发主体从档案部门转向多方协作。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纸质档案数字化的两个成效:服务于档案利用方式转型、服务于纸质档案原件保护。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数字化标准尚不完备,部分标准缺失、更新速度滞后;目录和全文数字化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面临一系列安全隐患,特别是在数字化外包过程中,各类因素威胁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数字化副本的使用面临法律问题,法律效力尚未得到认可、涉及着作权和隐私权;在数字化副本提供利用时,开放鉴定速度滞后于数字化的速度。针对以上问题,从政策标准、数字化管理方式、数字化成果的利用三个层面提出建议:完善纸质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作用;明确价值取向和前期规划,对数字化各个环节实施质量控制,强化数字化外包管理;加快数字化副本的开放鉴定,完善立法保证数字化副本的凭证效力,推动数字化副本开放利用。
二、浙江省档案局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公告第12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档案局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公告第12号(论文提纲范文)
(3)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城市记忆工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现状 |
2.2 “城市记忆工程”实施方式 |
2.3 “城市记忆工程”存在的问题 |
3 高校记忆的形成发展史 |
3.1 中国“城市记忆工程”文献计量分析 |
3.2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简述 |
4 高校记忆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 |
4.1 高校记忆的内容 |
4.2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特征及种类分布 |
4.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价值与评价 |
5 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5.1 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依据 |
5.2 高校记忆实施策略 |
5.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挖掘与分析 |
6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管理 |
6.1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数字化采集 |
6.2 高校记忆档案资源整理与编目 |
7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构建基础 |
7.1 国内外城市记忆工程数字化网络平台概述 |
7.2 城市记忆工程网络共享平台搭建的现实需要 |
7.3 城市记忆工程网络共享平台搭建的理论基础 |
8 城市记忆工程下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搭建 |
8.1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总体设计概述 |
8.2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
8.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推广应用 |
9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国内首个区块链电子档案平台正式上线 |
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向市档案馆移交首批疫情防控档案资料 |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3700余枚馆藏印章档案整理入库 |
湖南省档案馆学习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
江西省档案馆出台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管理办法 |
河南省组织开展“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现场观摩活动 |
福建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开展疫情防控档案工作调研 |
《江苏省档案馆干部平时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印发 |
辽宁省档案馆举行援鄂医疗队档案进馆仪式 |
河北省档案馆举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档案资料捐赠活动 |
海南省两办要求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收集归档工作 |
吉林省档案馆组织开展青年读书交流会 |
广西开展全区档案工作调研推动“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 |
(5)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结构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矛盾式发展 |
一、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总体现状 |
二、投诉举报数量急剧上升 |
三、投诉举报行政处理行为法律效果不佳 |
四、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缺乏统一性 |
第二节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理论困境 |
一、投诉举报概念的不确定性 |
二、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功能定位不明 |
三、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边界模糊 |
四、投诉举报权利属性的争议 |
第三节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现实难题 |
一、由“参与”走向“对抗”的投诉举报 |
二、信息化发展加剧行政的违法判断义务 |
三、投诉举报行政处理为传统执法带来的挑战 |
四、司法裁判对投诉举报案件的过度限制 |
第二章 保障参与型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投诉举报、投诉举报权的概念和性质 |
一、投诉举报概念的构成要件 |
二、不同性质投诉举报的区分和联系 |
三、作为宪法参与管理权中具体权利形态的投诉举报权 |
四、投诉举报权在公民权利体系中的定位 |
第二节 权利保障视野下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 |
一、基于行政行为论的单方义务型处理机制 |
二、基于行政法律关系论的权利回应型处理机制 |
三、基于行政过程论的权利保障型处理机制构建 |
第三节 公众参与视野下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 |
一、投诉举报权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
二、行政机关在投诉举报处理中的局限性 |
三、社会主体在投诉举报处理中的参与能力 |
第四节 实质性解决纠纷视野下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 |
一、投诉举报权与民事权益的交织 |
二、行政机关实质性解决纠纷的必要性 |
三、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在实质性解决纠纷上的作用 |
第三章 保障参与型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规范依据 |
第一节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立法模式 |
一、法律中的投诉举报权利条款 |
二、其他行政规范中的投诉举报规定 |
三、投诉举报行政处理规定的规制方式 |
第二节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法律规范中的一般性规定 |
一、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中的识别方式 |
二、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中的分流方式 |
三、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中的程序规定 |
第三节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在特殊行政领域中的模式化 |
一、因行政领域的特征形成的处理模式 |
二、不同处理模式中的权利保护倾向 |
三、处理模式对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影响 |
第四章 构建保障参与型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 |
第一节 以“保障参与”作为机制完善的逻辑起点 |
一、保障参与型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基本架构 |
二、在立法层面构建统一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规范 |
三、在制度构建上完善投诉举报权的合理行使 |
第二节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制度化构建 |
一、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社会主体参与机制构建 |
二、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的纠纷解决机制构建 |
三、统一性受理平台下的投诉举报行政处理程序构建 |
第三节 投诉举报行政处理行为的司法救济路径完善 |
一、确认以投诉举报权为基础的行政诉权 |
二、投诉举报人原告资格的判断标准 |
三、投诉举报行政处理行为的司法审查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社会记忆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理论分析 |
2.1 社会记忆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逻辑关联 |
2.1.1 社会记忆的内涵 |
2.1.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的界定 |
2.1.3 社会记忆对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特定要求 |
2.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特性 |
2.2.1 地域性 |
2.2.2 行业性 |
2.2.3 标志性 |
2.2.4 数字性 |
2.2.5 文化传承性 |
2.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要素构成 |
2.3.1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主体 |
2.3.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客体 |
2.3.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平台 |
2.4 社会记忆视角下加强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
2.4.1 有助于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
2.4.2 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 |
2.4.3 有助于档案资源的备份保存 |
2.4.4 有助于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
第3章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3.1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调研—基于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的调研 |
3.1.1 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概况 |
3.1.2 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现状 |
3.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基本成效 |
3.2.1 逐渐增强了开发意识 |
3.2.2 纳入了具体工作日程 |
3.2.3 取得了初步开发产品 |
3.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3.3.1 地域性不强 |
3.3.2 数字化程度不高 |
3.3.3 行业特色不分明 |
3.3.4 交互性差 |
3.3.5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利 |
3.4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开发主体比较单一 |
3.4.2 资源分散且难以收集 |
3.4.3 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 |
3.4.4 开发思维比较固化 |
第4章 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对策 |
4.1 创建多样开发方式,引导全民共建社会记忆 |
4.1.1 加强LAM机构间的合作开发 |
4.1.2 促进跨领域机构的合作与参与 |
4.1.3 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开发 |
4.2 扩展资源采集面,维护社会记忆完整性 |
4.2.1 深挖既有记忆资源 |
4.2.2 依法接收与联合征集并重 |
4.2.3 扩大征集范围 |
4.3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记忆深度传承 |
4.3.1 全面推动地方特色精品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 |
4.3.2 建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记忆数据库 |
4.3.3 运用新兴技术营造记忆情景化 |
4.4 更新开发理念,增进社会记忆再生产 |
4.4.1 增强档案工作者记忆观念 |
4.4.2 创新记忆资源的展演形式 |
4.4.3 适度引入商业化开发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1.3.2 国外研究状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特点与不足 |
1.6.1 研究特点 |
1.6.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研究相关概念与应遵循的原则 |
2.1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研究相关概念 |
2.1.1 “双一流”建设高校 |
2.1.2 网上档案展览 |
2.2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应遵循的原则 |
2.2.1 围绕高校重点工作 |
2.2.2 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
2.2.3 育人为本 |
2.2.4 安全规范 |
第三章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的现状 |
3.1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的基本情况 |
3.1.1 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基本情况的调查 |
3.1.2 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基本情况的分析 |
3.2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取得的主要成效 |
3.2.1 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特色鲜明 |
3.2.2 有效地宣传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 |
3.2.3 增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
3.2.4 提高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访问者的档案意识 |
3.2.5 促进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档案基础工作的开展 |
3.2.6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地生根 |
3.3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存在的问题 |
3.3.1 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形同虚设 |
3.3.2 “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水平参差不齐 |
3.3.3 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展品未标注档案信息来源 |
3.3.4 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关注度不高 |
第四章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对网上档案展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4.2 网上档案展览经费保障不足 |
4.3 网上档案展览专业人才短缺 |
4.4 未能充分挖掘网上档案展览素材 |
4.5 未能建立网上档案展览更新机制 |
4.6 网上档案展览宣传力度不够 |
4.7 网上档案展览的平台有待开发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的建议 |
5.1 加强对网上档案展览的重视 |
5.2 将网上档案展览经费列入学校预算 |
5.3 加强网上档案展览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 |
5.4 多渠道挖掘展览素材 |
5.5 加快建立网上档案展览更新机制 |
5.6 加大网上档案展览的宣传力度 |
5.7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我国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智慧档案馆的概念及特点 |
2.1 智慧档案馆的概念 |
2.1.1 对智慧档案馆的理解 |
2.1.2 智慧档案馆与关联事物的关系 |
2.2 现阶段智慧档案馆的特点 |
第三章 智慧档案馆的建设现状分析 |
3.1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社会背景 |
3.1.1 档案馆的发展 |
3.1.2 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
3.2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有解决方案 |
3.3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需求状况 |
3.4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支撑技术 |
3.4.1 自动识别技术 |
3.4.2 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 |
3.4.3 大数据与云计算 |
3.4.4 可视化技术 |
第四章 现阶段智慧档案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智慧档案馆的理论体系尚不完整 |
4.2 顶层支持与统一规划尚不充足 |
4.3 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联性尚需进一步梳理 |
4.4 智能技术与档案馆管理的匹配度尚需考量 |
4.5 档案馆智慧化转型的程度尚需深化 |
4.6 档案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尚需提高 |
第五章 智慧档案馆建设对策探析 |
5.1 完善智慧档案馆的理论体系 |
5.2 加强智慧档案馆的顶层支持 |
5.3 充分发挥数字档案馆发展成果对智慧档案馆的支撑作用 |
5.4 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档案馆管理 |
5.5 优化智慧档案馆的管理运行方式 |
5.6 提升档案行业发展的整体性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省级档案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研究 ——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档案与档案的文化作用 |
2.1.2 综合档案馆与公共档案馆 |
2.1.3 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3 档案的双重价值理论 |
第三章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
3.1 档案事业发展历史概况 |
3.1.1 新中国成立前的档案事业 |
3.1.2 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事业 |
3.2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评述 |
3.2.1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开端:有限利用 |
3.2.2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宣传教育 |
3.2.3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多样供给 |
3.3 省级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 |
3.3.1 山西省档案馆概况 |
3.3.2 山西省档案馆人员与经费情况 |
3.3.3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情况 |
3.3.4 山西省档案馆档案查阅服务提供情况 |
3.3.5 山西省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情况 |
3.3.6 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开放与数字化情况 |
3.3.7 山西省档案馆学术研究与文化产品开发情况 |
第四章 省级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服务主体问题:观念淡薄与能力不足 |
4.1.1 公共文化服务意识欠缺 |
4.1.2 人员能力不适应公共文化服务要求 |
4.1.3 宣传工作薄弱,社会档案意识缺乏 |
4.2 服务资源问题:资源建设薄弱 |
4.2.1 馆藏种类不丰富,征集收集开展不够 |
4.2.2 数字化建设开展缓慢,开放档案数量较少 |
4.2.3 文化休闲空间缺乏,活动开展较少 |
4.3 服务方式问题:整体落后于时代 |
4.3.1 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合作欠缺 |
4.3.2 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化应用不足 |
4.3.3 编研能力较差,文化产品开发无力 |
4.4 服务反馈问题:评估体系与内容 |
第五章 省级档案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路径 |
5.1 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加强各方面保障 |
5.1.1 强化服务理念,提升“四种意识” |
5.1.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
5.1.3 推进馆库建设,完善文化服务设施 |
5.1.4 加强经费保障,确保足够资金投入 |
5.2 丰富优化馆藏,优化信息资源开发 |
5.2.1 扩大收集征集范围,扩大服务范畴 |
5.2.2 加强档案开放鉴定,提高开放程度 |
5.2.3 推进数字化建设,完善信息化服务 |
5.2.4 加强新媒体建设,促进服务均等化 |
5.3 加强产品供给,推进社会化开发 |
5.3.1 依托馆藏内容,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
5.3.2 加强部门合作,多样化产品供给 |
5.3.3 加强社会志愿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5.3.4 发展LAM模式,合作开展服务 |
5.4 完善反馈机制,形成管理闭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省市公共微信服务平台开通情况调研表 |
附录2 社会公众档案公共服务需求及认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我国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纸质档案数字化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档案数字化 |
2.1.2 纸质档案数字化 |
2.1.3 数字档案与档案数字化副本 |
2.2 纸质档案数字化主客体分析 |
2.2.1 纸质档案数字化客体 |
2.2.2 纸质档案数字化主体与责任分析 |
3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
3.1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政策演变 |
3.1.1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政策 |
3.1.2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宏观的具体政策 |
3.1.3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政策特征 |
3.2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标准发展 |
3.2.1 纸质档案数字化标准现状 |
3.2.2 纸质档案数字化标准的特征 |
3.3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技术发展 |
3.3.1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获奖情况 |
3.3.2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技术发展特征 |
4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成效与现实困境 |
4.1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成效 |
4.1.1 服务于档案利用方式转型 |
4.1.2 服务于纸质档案原件保护 |
4.2 纸质档案数字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
4.2.1 数字化标准尚不完备 |
4.2.2 数字化面临安全隐患 |
4.2.3 数字化加工中的质量问题 |
4.2.4 数字化中的法律问题 |
4.2.5 数字化副本的开放问题 |
5 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建议 |
5.1 完善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政策标准体系 |
5.1.1 完善政策标准体系 |
5.1.2 充分发挥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作用 |
5.2 优化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管理方式 |
5.2.1 明确价值取向和前期规划 |
5.2.2 对数字化各个环节实施质量控制 |
5.2.3 强化数字化外包管理 |
5.3 推动数字化副本有效利用 |
5.3.1 加快数字化副本的开放鉴定 |
5.3.2 完善法规以保障数字化副本凭证效力 |
5.3.3 推动数字化副本开放利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纸质档案数字化相关标准规范 |
附录2 2001年以来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中纸质档案数字化相关奖项 |
致谢 |
四、浙江省档案局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公告第12号(论文参考文献)
- [1]版式文档CFD格式及其在文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张筠. 辽宁大学, 2021
- [2]省级档案机构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刘敏杰. 安徽大学, 2021
- [3]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D]. 李仪.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8)
- [4]动态[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 2020(06)
- [5]投诉举报行政处理机制研究[D]. 罗仙凤.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6]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D]. 李诗语. 湘潭大学, 2020(02)
- [7]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网上档案展览研究[D]. 凃有兵. 安徽大学, 2020(07)
- [8]我国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秦杨. 河北大学, 2020(08)
- [9]省级档案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研究 ——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D]. 李晅. 山西大学, 2020(01)
- [10]我国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研究[D]. 马雪雯. 南京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