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燃气输配管道的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姚晓光[1](2021)在《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
梁远桥[2](2021)在《混空轻烃燃气管网输送功能与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空轻烃燃气以点状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作居民燃气时,按照天然气住宅管网规范设计的管网输送混空轻烃燃气必须解决输送功能与安全性问题。民用住宅小型管网混空轻烃燃气输送功能与安全性研究是新型燃气应用的基础科学问题,对混空轻烃燃气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了混空轻烃燃气管网输送与安全理论,与天然气住宅管网输送对比,露点问题是混空轻烃燃气的主要安全问题。理论上确定了混空轻烃燃气输送管网的形式,分析了燃气物性参数的计算,依据混空轻烃燃气管内流动规律和安全性要求,建立了混空轻烃燃气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能量方程和状态方程。采用理论推导和软件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气住宅管网输送混空轻烃燃气的输送压降变化规律。建立了住宅楼宇枝状管网模型,理论推导出燃气在该管网模型输送的压降公式,通过推导的压降公式和Pipeline Studio模拟软件,研究对比了天然气和混空轻烃燃气的压降,得到两种燃气输送压降变化规律和差异原因。同等输送工况下,理论压降公式推导计算和软件模拟得到的混空轻烃燃气压降大约是天然气压降的平均2.4倍、2.3倍,将住宅楼宇天然气管网直接用于输送混空轻烃燃气时,建议适当提高输送压力。以建立的混空轻烃燃气枝状输配管网系统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非等温状态不同输送压力、不同用户载荷、不同数量用户端阀门启闭变化下从气源到管路最远端用户的压降变化规律以及对管网和管路最远端最不利用户的输送功能影响。模拟得到了非等温稳态不同输送工况下混空轻烃燃气枝状管网从气源到管路最远端末端用户的压降,分析了管网输送功能,求解得到了提高后的气源压力,在稳态模拟的基础上,瞬态模拟得到阀门启闭变化下最远端用户的瞬态压力、流量随时间变化的响应结果,分析了压力、流量参数对用户输送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输送工况和其它输送工况下,部分混空轻烃燃气用户不能满足按照天然气管网设计的输送功能,提高输送压力后,也只能满足部分用户用气。阀门启闭瞬间会造成管路最远端最不利用户燃气参数波动,在满足用户端流量使用的前提下,波动的压力会超过或低于界定的满足用户正常使用值。研究了混空轻烃燃气枝状输配管网系统不同数量用户端阀门启闭变化下管网的露点安全性问题。采用相平衡常数法计算了不同混空比、不同压力下混空轻烃燃气的露点,确定了混空轻烃燃气混合比,研究分析了混空轻烃燃气枝状管网用户末端不同用户数量阀门启闭瞬间对最接近气源的管道末端混空轻烃燃气的露点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气源输送压力和燃气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混空轻烃燃气温度始终在露点线以上,保证了混空轻烃燃气输配的安全性。对混空轻烃燃气管网输送功能和安全性研究,能够指导混空轻烃燃气用于天然气管网的适用性和天然气管网改造,对基于天然气输送制定的燃气规范存在的问题,起到一定参考改进作用。
杜思雨[3](2020)在《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规模的日益增加,管道运输在五大运输方式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输气管道使用年限过久、施工时密封圈和焊缝不严、腐蚀、第三方破坏等都会造成管道发生泄漏,燃气泄漏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甚至引发爆炸,危害城市的公共安全,造成人员伤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技术仍在探索,找寻更优化的技术,所以建立一套可开展燃气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实验的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使用价值。本文从实验角度出发,在调研国内外泄漏检测的方法、国内外实验系统搭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信号检测方法和燃气管道类国家标准规范,研发了一套模拟城市燃气输配管道的实验系统。系统由气源模块、埋地直钢管模块、埋地直PE管模块、架空环状钢管模块、架空环状PE管模块、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组成。管道采用法兰连接,具有易拆装的特点,能根据实验要求更换管道,可以进行直管道、弯管道和变径管道等复杂运行条件下的燃气泄漏检测实验。实验管道模块选择可用阀门控制,可以满足支状管道、直管道的实验要求。实验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性能和安全,确定了实验系统的总体架构、基本组成和设备布置,详细介绍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原理;依据模型相似原理和燃气设计规范,确定实验管道的设计压力、流量、温度、管壁厚度等参数,并结合水力计算、热力计算,对管道、气源系统、变送器组和阀门进行选型;分析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的组成,用GX works软件编写PLC逻辑程序控制阀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编写上位机系统,实现各个功能模块要求。依据实验系统设计,搭建城市输配燃气管道实验泄漏检测系统。对实验系统软件功能、管道强度、管道气密性、电气元件进行测试,改进测试过程发现的不足。开展基于流量法的泄漏检测实验,实验显示可以检测到泄漏发生。实验系统的功能满足了设计要求,可初步满足研究人员实验需求。图[98]表[16]参考文献[123]
王巍[4](2020)在《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其中包括高压管网数据采集、监控及应用的系统建设目标、功能要求、系统结构图、系统完成功能、建设规划、配置方案、系统构架、硬件配置、控制中心、站控系统、软件配置、通信配置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武汉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有限公司构建的以网络监控、调度运行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化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星形网络结构,由主控制中心站,以及各分支机构包括监测站点等组成。中心站与分支站点通过有线和无线互为冗余的通讯方式将数据信息系统予以联接,从而达到收集燃气管网运行数据、监控调度燃气管网运营、优化燃气管网配置流程等目的。在工程实践中,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系统)的引入有助于解决燃气管网的运营和调度问题,从而保证燃气管网的高效生产与运行安全。
彭琳[5](2020)在《基于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中小城市韧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城市各类灾害频发,对城市发展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城市系统面对灾害事件的响应与适应能力是当前国内外城市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的城市安全与防灾理念已不能达到现有城市发展的需求,而韧性城市理念从动态与发展的角度为城市灾害的应对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提升城市韧性成为城市灾害治理新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燃气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燃气的特殊性和危险性,随之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燃气安全问题,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燃气管网事故。由于中小城市的燃气管网设施安全运行性较低,容易发生事故,并且中小城市在此类事故发生时的应对能力较弱,燃气管网事故发生后对中小城市的影响更大,导致城市韧性降低,因此研究基于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中小城市韧性极为重要。首先,本文通过对中小城市燃气管网现状、特征以及泄漏事故类型的研究,得出中小城市燃气管网多采用中压-单级输配管网,运行的安全性较低,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容易造成窒息、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对城市造成一定影响,降低了城市的“韧性”。其次,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结合中小城市燃气管网特征,建立无权无向城市燃气管网复杂网络模型,提出了一套燃气管网关键位置的识别方法,通过应用得出中小城市燃气管网关键位置为储配站、管道以及用户;然后应用ALOHA模拟软件,对中小城市燃气管网关键位置泄漏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得出大气环境因素和燃气管网自身结构因素对泄漏事故的影响规律以及影响程度。最后,基于韧性评价理论体系,结合对中小城市燃气管网泄漏事故影响因素和中小城市韧性建设的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中小城市韧性评价体系,由燃气管网韧性和中小城市抗灾韧性两大维度,燃气管网自身结构韧性、燃气管网泄漏周边环境韧性、人文韧性、生命线系统韧性、经济韧性、生态环境韧性和灾害准备韧性七小维度组成,并选取皖北地区六个城市为评价对象,以2014-2018年为时间轴,研究皖北地区各城市的韧性水平;根据评价结果从燃气管理、产业结构优化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和灾害应急方面提出皖北地区城市韧性提升策略。图[41]表[19]参考文献[96]
李亦珂[6](2020)在《城镇燃气管网动态建模与智能优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管网的铺设工程作为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基础项目之一,其铺设效果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燃气管网系统工程的投资巨大,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必须保证燃气管网设计方案合理化,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传统的天然气管道铺设技术不利于后期整个系统工程的扩建,在管道维护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本论文将智能优化技术引入到城镇燃气管网布局优化中,对提高管网利用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本文研究了现有的燃气管网铺设资料,结合燃气事业的发展趋势,以环状燃气管网布局设计为优化研究对象,将所有节点均抽象为坐标形式,以总投资最少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在分析人工免疫算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自适应的改进人工免疫算法,通过对比分析,改进人工免疫算法搜索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在城镇燃气管网中,气源节点实现了调整管道压力、控制传送气量、用气峰值调整等多个功能,是保证整个管网高效运行的重要部分,本文将改进人工免疫算法与燃气管网气源节点的合理优选相结合,实现了气源节点所属的分支燃气节点合理化选取,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2)在研究人工蜂群算法原理的基础上,针对人工蜂群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当前最优解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通过引入新的邻域搜索策略,对蜜源结果进行取舍判断,达到提高算法寻优效果的目的。在详尽分析城镇燃气管网布局特征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具体燃气管网的网络结构特征,将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用于燃气管线的整体布局优化,实例分析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3)城镇燃气管网智能优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采用软件工程开发技术,实现“城镇燃气管网智能优化系统”的研制,将提出的智能优化方案应用到管网设计的气源节点优选和布局优化中,为燃气管网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张树玉[7](2020)在《天然气管网水力工况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燃气管网纵横交错、日益复杂,这对燃气管网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也非常高。我国城市燃气管网普遍存在以下特点,多气源供气,枝状管网、环状管网并存,管线管材、管径种类多,建设年代跨度大,质量参差不齐,管线腐蚀老化程度不同。近年来,燃气管网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是未能精确掌握燃气管网的实际运行工况,研究局限于实验室,无法应用于实践。利用管网模拟仿真技术研究分析管网系统的水力工况和运行规律,可为管网优化设计、运行调度和监控预警等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管网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针对燃气管网水力计算模型分析对比了摩擦阻力计算方法的优劣性,并通过仿真对比实验进行验证;二是分析对比了黄金分割法、模拟退火算法、基本遗传算法和改进遗传算法的优劣性,着重研究了这几种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并通过比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得出改进的遗传算法更适合于运用到天然气水力工况模拟系统;三是根据有限元节点法,利用visual studio 2017编制管网水力计算仿真模拟系统,基于采集的实测数据,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过气能力系数中当量粗糙度进行辨识,进而更好地对燃气管网运行工况进行模拟仿真;四是以某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为案例,进行管网水力工况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1、该模拟系统的管网系统总流量可达到平衡,适用于多环、多气源点、环状、枝状管网的水力计算,可有效地解决燃气管网计算过程收敛速度慢或不收敛的问题,运算速度快,迭代次数少,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和工作效率;2、本研究用当量粗糙度的理论值和辨识值分别代入系统进行水力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分别与气源厂和部分节点实测值进行对比,得出按辨识值计算的实验结果比按理论值计算的实验结果更接近实测值,因此使用改进遗传算法辨识当量粗糙度来实现管网水力工况模拟仿真合理,操作速度快,操作效果好。本课题研究表明,对于燃气管网水力工况的模拟和研究,可以为管网优化设计、运行调度和监控预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魏少青,李宏涛,张小冬[8](2020)在《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分配的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燃气覆盖面积的增大,燃气输配管道的布局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不同的燃气输配管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无疑对燃气输配管道提出了更为严重的要求。分析新时期对于城市燃气的应用需求,管理部门在实践中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分析,了解各项要求以及要点,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分配的可靠性研究分析,进而达到提升燃气输配管道稳定性、安全性的目的。基于此,文章主要对燃气施工输配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重点论述了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分配的可靠性的相关问题,以供参考。
张叶钰[9](2020)在《考虑需求管理的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倡导以及储能、新能源发电等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天然气、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等新型能源资源接入电网,形成以电能为核心的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然而多能源资源的运行策略、耦合机制及其不确定性等因素,均对电力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因此,开展含天然气、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等新型能源资源的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可靠性模型和算法研究,对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的规划设计及运行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考虑需求侧响应的主动配电系统风险评估及优化研究”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考虑多形态需求侧资源的能源互联网可靠性研究”项目,分别对天然气输配管网可靠性模型、储能系统充放电模型、电动汽车充放电模型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分时电价机制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研究。结合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影响因素和历史行驶数据建立电动汽车充电行为模型,提出基于蒙特卡罗法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拟算法;建立时段划分模型,采用等步长枚举迭代技术求解该模型;分析分时电价机制对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的影响,进而生成基于分时电价机制的电动汽车用户响应模型。通过电动汽车数据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分时电价机制下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行为对系统负荷起到削峰填谷的效果,从而为提出电动汽车V2G参与系统需求管理策略和模型奠定理论基础。(2)考虑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分析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特征,提出基于状态转移等效技术的天然气输配管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利用解析技术枚举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所有故障事件并计算概率;将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不可靠度转移到燃气机组的发电失效状态,进而建立天然气输配管网可靠性模型;利用非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对气电耦合系统的失效事件进行抽样,建立考虑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考虑需求管理的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可靠性研究。建立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各元件模型,包括风电出力模型、储能系统充放电模型和电动汽车充放电模型;利用峰谷时段差异性提出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V2G充放电策略,进而建立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的需求管理模型;提出基于伪解析抽样技术的系统可靠性评估算法,评估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可靠性水平。将该模型应用于可靠性测试系统,算例表明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V2G参与系统需求管理可以起到平衡系统峰谷负荷及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作用。
张远[10](2020)在《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优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道天然气是城市中的一种常用能源。方便、稳定、安全和优质服务是天然气供应的重要指标。作为国内中等偏上规模的燃气企业,徐州GH燃气公司近年建立了涉及生产、供应、服务的多个调度信息系统,以完善企业生产、服务管理流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有的调度信息化系统在日常应用中,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亟待进行优化解决。为优化调度信息化系统,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本文对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的优化项目进行了研究。通过梳理行业内文献及GH燃气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明确项目优化方向。利用调查法收集调度信息化系统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发现系统缺乏直观性、操作繁琐、功能重复、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对苏浙区域规模较大的14家公司的调查,了解各家公司对系统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徐州GH调度信息化项目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公司各部门探讨制定优化方案。本文认为,信息化项目优化方案的确定,应在根据讨论确定的安全、开放、适度先进的原则基础上,列出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清单,进而进行系统架构优化设计,形成设计方案。对于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应成立项目小组,将调度信息化优化工作以项目方式进行管理。设置项目主管人员,建立强矩阵式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确定项目进度计划。以各系统的优化工作为独立子项目与服务商展开优化升级合作,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通系统间的数据阻隔。本文认为,信息化项目优化的效果,应分别通过实验法对生产运营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的优化项目进行测试,对比优化后系统的提升,预测信息化优化项目对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提升调度工作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调度系统的优化项目研究,制定和完善了企业信息化标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人员投入;提升了信息化实施队伍的水平。在保障企业安全营运及优质服务的同时,对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也对与徐州GH情况相类似的燃气公司,有着一定指导和借鉴的意义。该论文有图26幅,表8个,参考文献123篇。
二、燃气输配管道的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气输配管道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混空轻烃燃气管网输送功能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混空轻烃燃气研究现状 |
1.3.2 燃气管网水力模拟研究现状 |
1.3.3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安全性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理论研究 |
2.1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输送理论 |
2.1.1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系统简介 |
2.1.2 摩阻系数计算公式的选择 |
2.1.3 压缩因子的确定 |
2.2 混空轻烃燃气物性参数计算 |
2.2.1 混空轻烃燃气密度计算 |
2.2.2 混空轻烃燃气比热计算 |
2.2.3 混空轻烃燃气的焓计算 |
2.2.4 混空轻烃燃气的熵计算 |
2.3 混空轻烃燃气流动基本规律研究 |
2.3.1 建立连续性方程 |
2.3.2 建立运动方程 |
2.3.3 建立能量方程 |
2.3.4 建立气体状态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等温稳态输送分析 |
3.1 混空轻烃燃气输送等温稳态模型及求解 |
3.1.1 输气管道等温稳态数学模型 |
3.1.2 输气管道等温稳态模型的求解 |
3.2 枝状管网几何模型和流体约束 |
3.2.1 管网几何模型 |
3.2.2 流体约束 |
3.3 管网模型压降公式推导 |
3.3.1 气源至任意管段总长及管段流量推导 |
3.3.2 气源至任意管段的压降推导 |
3.4 PIPELINE STUDIO模拟软件应用 |
3.4.1 软件功能介绍 |
3.4.2 TGNET软件模拟原理 |
3.4.3 枝状管网软件建模及参数设定 |
3.5 基于理论公式和软件模拟的压降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非等温输送模拟研究 |
4.1 非等温稳态模拟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
4.1.1 非等温稳态数学模型 |
4.1.2 非等温稳态模拟数学模型求解 |
4.1.3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
4.2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不同输送工况下稳态模拟 |
4.2.1 用户端满足输送功能的界定 |
4.2.2 一般输送工况下管网输送功能研究 |
4.2.3 其它输送工况下管网输送功能研究 |
4.3 瞬态模拟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
4.3.1 瞬态模拟数学模型 |
4.3.2 瞬态模拟数学模型求解 |
4.4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用户阀门启闭瞬态模拟 |
4.4.1 阀门开启过程管网输送功能研究 |
4.4.2 阀门关闭过程管网输送功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空轻烃燃气管网输送安全性研究 |
5.1 混空轻烃燃气安全特性研究 |
5.1.1 混空轻烃燃气露点计算 |
5.1.2 混空轻烃燃气露点对管道输送影响分析 |
5.2 混空轻烃燃气露点安全性分析 |
5.2.1 阀门开启过程混空轻烃燃气露点安全性 |
5.2.2 阀门关闭过程混空轻烃燃气露点安全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管道泄漏检测定位方法综述 |
1.2.1 直接检测法 |
1.2.2 间接检测法 |
1.3 国内外泄漏检测方法研究 |
1.3.1 直接检测研究现状 |
1.3.2 间接检测研究现状 |
1.3.3 实验系统构建现状 |
1.3.4 泄漏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实验系统结构和参数设计 |
2.1 实验系统总体结构 |
2.2 实验系统基本组成 |
2.2.1 气源系统 |
2.2.2 实验管道系统 |
2.2.3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
2.3 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
2.4 实验系统参数设计 |
2.4.1 相似理论 |
2.4.2 系统流速设计 |
2.4.3 设计压力 |
2.4.4 管材壁厚选择及强度校验 |
2.4.4.1 管壁厚度计算 |
2.2.4.2 管道稳定性校验 |
2.4.5 水力计算 |
2.4.6 热力计算 |
2.5 实验仪器的选型 |
2.5.1 气源系统的选型 |
2.5.2 变送器的选型 |
2.5.3 阀门的选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实验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 |
3.1 总体架构 |
3.2 硬件组成 |
3.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
3.2.2 高速数据采集卡 |
3.2.3 串口服务器 |
3.3 PLC逻辑控制 |
3.3.1 PLC编程软件介绍 |
3.3.2 PLC逻辑控制程序实现 |
3.4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1 虚拟仪器介绍 |
3.4.1.1 虚拟仪器的概念与特点 |
3.4.1.2 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 |
3.4.2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3.4.2.1 系统通讯模块和参数设置模块 |
3.4.2.2 数据采集与显示模块 |
3.4.2.3 数据保存模块 |
3.4.2.4 阀门控制模块 |
3.4.2.5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
3.4.2.6 泄漏检测模块 |
3.4.2.7 信号处理与泄漏定位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实验系统构建与测试 |
4.1 实验系统搭建 |
4.1.1 架空环型管道搭建 |
4.1.2 埋土直管道搭建 |
4.1.3 气源系统搭建 |
4.1.4 数采与控制模块硬件搭建 |
4.2 系统测试 |
4.2.1 管道强度和气密性测试 |
4.2.2 系统软件测试 |
4.2.3 基于流量法的泄漏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SCADA系统标准现状 |
1.2.1 IEC相关标准 |
1.2.2 IEEE标准 |
1.2.3 APl标准 |
1.3 国内管道SCADA标准 |
1.3.1 国家标准 |
1.3.2 行业标准 |
1.4 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分析 |
1.5 国内外高压燃气管道系统建设现状 |
1.6 国内外地下储气库技术研究与发展方向 |
1.7 国外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 |
1.8 国内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 |
1.9 创新 |
1.1 0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问题调研 |
2.1 调研目的 |
2.2 调研设计 |
2.3 调研过程 |
2.4 调研结果 |
3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
3.1 管网系统数据采集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遥信误发 |
3.1.2 数据传递不准确 |
3.1.3 参数不匹配 |
3.1.4 节点抖动 |
3.1.5 装置误发 |
3.1.6 遥信漏发 |
3.2 管网系统应用中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防抖时间设置过长 |
3.2.2 操作不当 |
3.2.3 维护、维修工作量大 |
3.2.3 系统配置不准确 |
3.2.4 泄露检测不到位 |
3.2.5 部分远动工作站程序易走死、硬件故障频繁 |
4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相关对策 |
4.1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中数据采集管理对策 |
4.1.1 管网系统数据的采集管理 |
4.1.2 管网数据的分解管理 |
4.1.3管网数据的分级控制管理 |
4.1.4 管网数据的优化管理 |
4.1.5 优化体系结构 |
4.1.6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软、硬件对比分析 |
4.1.7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内设备的接口管理 |
4.1.8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功能分配 |
4.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应用系统中配置管理对策 |
4.2.1 管网应用系统模拟测试 |
4.2.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的培训 |
4.2.3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的负载均衡 |
4.2.4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泄露检测 |
4.2.5 城市天然气高压场站参数的优化配置 |
4.2.6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数据存储及恢复 |
4.2.7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数网络通讯 |
5 结束语 |
(5)基于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中小城市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燃气管网泄漏事故 |
1.1.2 韧性城市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研究现状 |
1.3.2 韧性城市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中小城市燃气管网及泄漏事故分析 |
2.1 中小城市燃气管网现状及特征 |
2.1.1 中小城市燃气管网现状 |
2.1.2 中小城市燃气管网特征 |
2.2 燃气管网泄漏事故分析 |
2.2.1 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类型 |
2.2.2 燃气管网泄漏事故对城市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小城市燃气管网泄漏事故影响因素研究 |
3.1 燃气管网关键位置分析 |
3.2 燃气管网关键位置识别 |
3.2.1 复杂网络理论分析 |
3.2.2 建立燃气管网网络模型 |
3.2.3 燃气管网关键位置识别方法 |
3.2.4 燃气管网关键位置识别方法的应用 |
3.3 燃气管网关键位置泄漏事故模拟 |
3.3.1 燃气管网泄漏扩散模型 |
3.3.2 燃气管网关键位置事故模拟 |
3.4 燃气管网泄漏事故后果影响因素研究 |
3.4.1 管道泄漏事故后果影响因素研究 |
3.4.2 储罐泄漏事故后果影响因素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中小城市韧性评价体系构建 |
4.1 韧性城市评价分析 |
4.2 燃气管网韧性评价体系构建 |
4.3 中小城市抗灾韧性评价体系构建 |
4.3.1 中小城市韧性建设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
4.3.2 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4.4 城市韧性度测度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中小城市韧性评价实证研究 |
5.1 皖北地区韧性度评价 |
5.2 韧性水平变化规律分析 |
5.3 皖北地区韧性提升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城镇燃气管网动态建模与智能优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燃气管网事业发展研究现状 |
1.2.2 智能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燃气管网系统基础知识及优化算法基本理论 |
2.1 城镇燃气管网系统基础知识 |
2.1.1 城镇燃气管网的铺设设计原则 |
2.1.2 输配系统的组成 |
2.1.3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 |
2.2 智能优化算法 |
2.2.1 智能优化算法概述 |
2.2.2 人工蜂群算法 |
2.2.3 人工免疫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优化算法的改进 |
3.1 基于当前最优解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ISABC) |
3.1.1 基于最优解的邻域搜索策略 |
3.1.2 蜜源更新准则 |
3.2 基于自适应的改进人工免疫算法(AIA)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镇燃气管网动态建模与智能优化分析 |
4.1 城镇环状燃气管网优化问题概述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2.2 约束条件的确定 |
4.3 改进智能算法在管网布局中的应用 |
4.3.1 初始抗体群的产生 |
4.3.2 抗体适应度值的评判标准 |
4.3.3 初始蜜源的产生 |
4.3.4 基于当前最优解的邻域搜索策略 |
4.4 实例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镇燃气管网智能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总体设计 |
5.2 系统主要功能 |
5.3 城镇燃气管网优化系统的实现 |
5.3.1 管网节点数据操作 |
5.3.2 基本参数信息设置 |
5.3.3 管网优化计算操作 |
5.3.4 管网材料手册模块 |
5.4 关键技术介绍 |
5.4.1 python3.6 结合PyQt5 的桌面GUI应用开发技术 |
5.4.2 python3.6与matlab优化计算的结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天然气管网水力工况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燃气管网水力计算模型与方法 |
2.1 图论在管网水力计算中的应用 |
2.2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数学模型 |
2.3 燃气管网水力计算公式 |
2.3.1 管道摩擦阻力损失计算公式 |
2.3.2 摩擦阻力系数的确定 |
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参数辨识算法研究 |
3.1 黄金分割法 |
3.2 模拟退火算法 |
3.3 基本遗传算法 |
3.4 改进的遗传算法 |
3.4.1 生成初始种群 |
3.4.2 计算个体适应度函数值 |
3.4.3 选择 |
3.4.4 交叉 |
3.4.5 变异 |
3.5 算法对比实验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管网水力工况模拟系统的研制 |
4.1 计算机程序的功能实现 |
4.1.1 有限元节点法水力模拟步骤 |
4.1.2 程序流程框图 |
4.2 当量粗糙度辨识流程 |
4.3 天然气管网水力工况模拟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5 天然气管网水力计算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按理论值仿真结果与分析 |
5.2.1 按理论值仿真结果 |
5.2.2 按理论值仿真结果分析 |
5.3 按辨识值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1 按辨识值仿真结果 |
5.3.2 按辨识值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管网信息表 |
附录B 按理论值仿真管网数据表 |
附录C 按理论值仿真节点数据表 |
附录D 管段当量粗糙度辨识值 |
附录E 按辨识值仿真管段数据表 |
附录F 按辨识值仿真节点数据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分配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输配技术 |
(1)用气量指标确定以及用气规模预测技术。 |
(2)输配系统压力级制和储气调峰技术。 |
(3)强化安全供气技术。 |
2.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分配的可靠性分析重要性 |
3.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分配的可靠性计算 |
(1)可靠性计算方式。 |
(2)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分配问题研究。 |
①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计算方法 |
②流量熵的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可靠性 |
4.结束语 |
(9)考虑需求管理的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电耦合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分时电价机制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动汽车充电模型 |
2.2.1 电动汽车充电站模型 |
2.2.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影响因素 |
2.2.3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计算 |
2.3 基于分时电价机制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 |
2.3.1 分时电价 |
2.3.2 时段划分 |
2.3.3 用户响应模型 |
2.4 算例分析 |
2.4.1 算例介绍 |
2.4.2 配电系统负荷模拟曲线 |
2.4.3 电动汽车数量对系统负荷影响 |
2.4.4 时段电价变化对系统负荷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天然气输配管网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系统可靠性评估 |
3.1 引言 |
3.2 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可靠性建模 |
3.2.1 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结构 |
3.2.2 天然气输配管网与配电网结构类比 |
3.2.3 燃气轮机耦合模型 |
3.2.4 基于状态转移等效技术的天然气输配管网可靠性模型 |
3.2.5 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可靠性评估 |
3.2.6 气电耦合系统可靠性模型 |
3.3 基于非序贯蒙特卡罗法的气电耦合系统可靠性评估算法 |
3.3.1 非序贯蒙特卡罗法模拟法 |
3.3.2 气电耦合系统可靠性指标 |
3.3.3 气电耦合系统可靠性评估算法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介绍 |
3.4.2 天然气输配管网可靠性分析 |
3.4.3 管网不确定性对气电耦合系统可靠性影响 |
3.4.4 单侧管道长度对受累停运概率影响 |
3.4.5 燃气轮机耦合点位置对系统可靠性影响 |
3.4.6 燃气轮机容量对耦合系统可靠性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及储能和电动汽车的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可靠性评估 |
4.1 引言 |
4.2 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元件模型 |
4.2.1 风电机组模型 |
4.2.2 储能系统模型 |
4.3 储能策略和电动汽车V2G策略 |
4.3.1 储能策略 |
4.3.2 电动汽车V2G策略 |
4.3.3 储能和电动汽车V2G协同策略 |
4.4 需求管理指标与可靠性指标 |
4.4.1 需求管理指标 |
4.4.2 可靠性指标 |
4.5 计及储能和电动汽车的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可靠性评估 |
4.6 算例分析 |
4.6.1 算例介绍 |
4.6.2 负荷曲线及可靠性指标计算 |
4.6.3 不同比例因子下负荷曲线及可靠性指标计算 |
4.6.4 储能系统参数对系统负荷影响 |
4.6.5 用户引导系数对系统可靠性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优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 关于信息化在城市燃气运营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信息化系统项目管理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GH燃气集团信息化建设简述 |
3.2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建设简述 |
3.3 GH燃气集团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
3.4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的优化设计与项目管理 |
4.1 优化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
4.2 信息系统架构优化设计 |
4.3 任务目标与方案设计 |
4.4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能分工 |
4.5 调度信息化优化项目进度计划 |
4.6 本章小结 |
5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优化项目方案应用效果预测 |
5.1 生产营运系统项目的优化应用与效果预测 |
5.2 客户服务系统项目的优化应用与效果预测 |
5.3 项目的系统对接与应用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燃气输配管道的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研究[D]. 姚晓光.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混空轻烃燃气管网输送功能与安全性研究[D]. 梁远桥.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D]. 杜思雨.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4]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 王巍. 2020年燃气安全交流研讨会论文集、调研报告, 2020
- [5]基于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中小城市韧性研究[D]. 彭琳.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6]城镇燃气管网动态建模与智能优化系统研究[D]. 李亦珂. 西安石油大学, 2020
- [7]天然气管网水力工况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张树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2)
- [8]燃气施工输配管道路径流量分配的可靠性研究[J]. 魏少青,李宏涛,张小冬. 当代化工研究, 2020(10)
- [9]考虑需求管理的多能源互联耦合系统可靠性研究[D]. 张叶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10]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优化应用研究[D]. 张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