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Ⅰ)

大黄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Ⅰ)

一、大黄多糖分离纯化及其功能的研究(Ⅰ)(论文文献综述)

高政[1](2021)在《毛头鬼伞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糖尿病肾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同时兼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是毛头鬼伞多糖,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子实体多糖,而对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降血糖活性、糖尿病肾损伤修复及其机制等方面研究甚少。本课题首先对毛头鬼伞菌丝体粗多糖(Crude C.comatus mycelia polysaccharides,C-CMP)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2种组分CMP和N-CMP;其次通过体外抗氧化及模拟消化试验,筛选了进入体内发挥效应的多糖组分(CMP);之后对CMP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分析了其体外降糖潜力,探讨其发挥生物效应的构效联系;最后,用CMP干预治疗糖尿病小鼠,研究了其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降血脂、改善能量代谢紊乱以及对高血糖引起的肾损伤的修复作用与潜在机理,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开发提供线索,同时也为食用菌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获得毛头鬼伞菌丝体,生物量为2.23±0.43g/L;对菌丝体进行脱脂、热水抽提得到粗多糖C-CMP,经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得到2个组分,分别命名为CMP和N-CMP,其中CMP与N-CMP的得率分别占C-CMP的29.4%和15.8%。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分析表明CMP与N-CMP的重均分子量大小分别为495.86kDa和1.12kDa。(2)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组分CMP对羟基及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分别达到0.98mg/mL和1.09mg/mL,显着优于组分N-CMP。体外消化试验结果发现,在经过模拟口腔、胃部、小肠的三级消化之后,组分CMP所受影响较小,其分子量从491.48kDa降至423.09kDa,还原糖含量由0.395mg/g增加至0.877mg/g;但N-CMP在三级消化过程中不能稳定存在,其重均分子量由1.120k Da降至171Da,接近单糖水平,而还原糖含量由0.449mg/g增加至2.480mg/g,表明组分CMP具备更强的稳定性,具备进入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潜能。(3)离子色谱法(Ion chromatography,IC)测定结果显示组分CMP由岩藻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其中半乳糖占比最高,可能是多糖糖链中的主要成分;甲基化及红外(FT-IR)测定结果表明CMP中糖苷键类型主要包括→6)-Galp-(1→,→2,6)→Manp(1→,-Galp-(1→,三者占比合计超过78%,且主链中存在α型糖苷键及吡喃型糖环;原子力电子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扫描结果显示CMP以多分支网状结构存在于溶液之中,其主链长度介于50-200nm之间,单链厚度在2-6nm左右,宽度为16nm左右。(4)采用体外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试验评价了组分CMP的体外降糖能力。结果发现,CMP对上述2种酶的活性均存在显着抑制,CMP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分别达到6.84mg/mL和2.26mg/mL,经双倒数作图法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进行分析发现,CMP对2种葡萄糖代谢酶的抑制类型均属于可逆性抑制中的混合型抑制,表明CMP具备降糖活性,具备进一步研究的价值。(5)采用高脂饮食合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注射构建糖尿病小鼠,经CMP连续60d的干预之后,结果表明CMP可显着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能量代谢,抑制肾功能障碍,减轻肾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修复肾脏足细胞损伤,延缓肾纤维化过程。具体表现为:(1)CMP可以降低糖尿病肾病小鼠体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ein,GSP)和胰岛素稳态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水平,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2)CMP可以减少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 glycerol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减少血脂的积累,发挥降血脂效应。(3)CMP可以上调能量代谢中枢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AMPKα)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血清中瘦素(Leptin,LEP)的含量,增加脂连素(Adiponectin,ADPN)水平,从而纠正糖尿病小鼠体内存在的能量代谢紊乱。(4)CMP可以通过Nrf2/Keap1途径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mRNA表达量,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代谢物水平,减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肾脏造成的损伤。(5)CMP能够抑制TLR4/NF-(?)B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b(Interleukin 1b,IL-1b)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释放,改善肾脏中的炎性应激状况。(6)CMP还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TEN蛋白的表达,负性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同时也可以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β-catenin在细胞质中的积累,减轻高糖环境对肾足细胞造成的损伤。(7)CMP通过抑制TGF-β1/Samd3信号通路的转导,降低纤维化相关因子如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转化生长因子b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的释放,进而阻止或逆转肾脏的纤维化进程。综上所述,CMP作为一种优良的天然降糖物质具备进一步开发成为糖尿病肾病预防及治疗药物的潜能。

赵圆圆[2](2020)在《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杏鲍菇是一种在我国被广泛栽培的食药兼备的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活性物质,如多糖、多酚、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据报道,杏鲍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预防糖尿病及提高免疫力等诸多功效,但对其功效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降脂机理的研究浅显。本论文以杏鲍菇子实体为原料,使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提取杏鲍菇子实体中的多糖(PEP)。通过纯化得到三种组分的多糖PEP1-A、PEP2-A和PEP3-A,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鉴于初步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的结果,选择抗氧化活性较好的多糖PEP进行抗疲劳和降脂活性研究;通过常规生化指标检测,肝脏和脂肪组织的形态学观察,发现PEP具有抗疲劳和降脂功效。通过LC-MS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法和qRT-PCR技术分别从代谢组学方面、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ACC(乙酰辅酶A羧化酶)具体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层面研究了 PEP降脂机制。发现PEP通过调节氨基酸、脂肪酸和其它内源性化合物变化,及它们所参与的多种代谢通路共同发挥作用来降脂;AMPK-ACC通路中PEP降脂机制是通过调节AMPK、ACC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起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提取PEP的最佳工艺参数,测定了 PEP的水合性质,并通过分离纯化得到PEP1-A、PEP2-A和PEP3-A三种多糖组分,测定并比较了它们的多糖、蛋白、糖醛酸、硫酸基含量,发现纯化后的组分除多糖含量升高外,蛋白、糖醛酸、硫酸基含量都有所减少。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得到PEP得率最高的工艺参数,当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料液比为1:50(g/mL)时获得的杏鲍菇多糖得率最高,达到7.52%。测定PEP总糖、蛋白、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7.84%、4.42%、0.28%。PEP的水溶性是45.8%,持水力为19.7 g/g,膨胀力为24.00 mL/g。(2)初步表征了 PEP1-A,PEP2-A 和 PEP3-A 的结构。PEP1-A、PEP2-A和PEP3-A的单糖组成中都有不同含量的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四种单糖,其中葡萄糖含量最高,岩藻糖含量最少。此外PEP3-A含有1.39%的阿拉伯糖。紫外、红外结果表明PEP1-A,PEP2-A和PEP3-A都含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核磁共振结果表明PEP1-A、PEP2-A和PEP3-A都有吡喃糖环,PEP1-A糖残基通过β-糖苷键连接,PEP2-A和PEP3-A的糖残基通过α-糖苷键连接。甲基化结果表明PEP1-A的主链是由1,3-Glc(p)、1,4-Glc(p)、1,6-Gal(p)、1,6-Glc(p)连接而成,分支是 1,3,4-Glc(p)、1,2,6-Man(p)。PEP2-A的骨架是由 1,3-Glc(p)、1,4-Man(p)、1,6-Gal(p)连接,支链是 1,2,6-Glc(p)。PEP3-A 的骨架由 1,3-Glc(p)、1,6-Glc(p)、1,4-Man(p)、1,6-Gal(p)、1,6-Ara(p)连接,分支是1,3,6-Glc(p)、1,2,6-Glc(p)连接而成。扫描电镜观察得知,PEP1-A、PEP2-A和PEP3-A有相似的条形片状结构表征。由于自身带电荷、分子内作用力和多支链等原因在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到PEP1-A、PEP2-A、PEP3-A是无规则团状、岛屿状和谷堆状。(3)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在测定范围内,PEP、PEP1-A、PEP2-A、PEP3-A均具有一定的还原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综合比较PE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较好。(4)抗疲劳活性中PEP对小鼠体重和肝脏指数变化没有显着影响,PEP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杏鲍菇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竭力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5)。高、中、低剂量组竭力游泳时间的增加率分别为89.70%,75.12%和53.11%,其效果与实验范围内的灌胃剂量呈正相关。抗疲劳生化指标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EP干预组降低BUN(尿素氮)、LD(乳酸)水平含量,降低LDH(乳酸脱氢酶)活性。(5)不同剂量的PEP灌胃高脂小鼠,小鼠体重、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切片都说明PEP具有降脂作用。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的PEP组能显着降低小鼠体重,中、低剂量的PEP组体重降低不显着,说明灌胃浓度对体重变化有影响。小鼠的生化指标和酶学检测结果表明,在辛伐他汀和不同剂量的PEP灌胃后,阳性对照组、不同剂量的PEP处理组和高脂模型组比较发现,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都显着降低,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增高,其降低和升高程度与PEP含量呈剂量性关系。说明PEP具有降脂作用,能够预防食源性肥胖,且高剂量PEP降血脂的效果最好,中剂量PEP效果次之,低剂量PEP效果最低。小鼠肝脏和附睾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PEP灌胃处理后,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脂肪空泡的数量和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减少和变小;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体积大小和数目与高脂模型组相比都有所减少,其中高剂量PEP组作用最佳。(6)通过LC-MS技术对各组小鼠的血清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明PEP的降脂作用及机制。结果发现高脂模型组和不同剂量的PEP组血清代谢物的组间有较好的分离度,说明PEP对高脂小鼠有一定的降脂效果,可用于对高脂人群的预防和治疗。各组比较分析后寻找出PEP灌胃高脂小鼠后血清中代谢差异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胆碱、脂质变异体和其他内源性化合物及所参与的代谢通路的变化。发现甘油磷脂代谢、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代谢等多条通路发生改变,表明不同剂量的PEP对肥胖引起的高脂血症的改善可能与能量代谢相关。(7)对PEP介导的AMPK-ACC信号通路发挥的降脂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技术分析AMPK-ACC通路中关键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PEP具有降脂作用是通过上调pAMPK和pACC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上调AMPK和ACC的基因表达水平来实现的,进而抑制高脂及并发症等代谢异常疾病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发现杏鲍菇子实体多糖具有抗疲劳和降脂的生物活性,并初步分析了 PEP1-A,PEP2-A和PEP3-A结构。从代谢组学层面、AMPK及ACC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层面阐明了 PEP降脂作用机制。为杏鲍菇多糖的深入研究和作为保健品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国库[3](2020)在《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药用真菌,富含甾体类和多糖类功效成分。我国的长白山、燕山、太行山、秦岭和云贵高原等山区是猪苓的主要产区,这些产区猪苓化学成分差异尚不清楚。此外,也有室内培养猪苓菌丝的报道。目前关于不同产区和不同生长期猪苓指纹图谱特征愈来愈受人们关注,关于猪苓菌丝体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开发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本论文以国内秦岭等六个主产区的猪苓为主要研究材料,对收集到的54批猪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包括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活性成分和矿质元素;利用LC/MS、GC/MS、UPLC-Q-TOF-MS/MS等手段建立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化学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估系统软件(2004A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及XCMS Online分析平台等手段解析所建指纹图谱,探讨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的差异性化学成分;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盛产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利用分级醇沉法、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FT-IR光谱、甲基化和NMR波谱等手段,分离、鉴定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并探讨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DNA裂解和延缓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为优质猪苓的选择、栽培、质量评价及活性成分开发等积累科学数据和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对菌丝来源、初始p H、培养温度、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料、栽培种培养料、光照等影响猪苓菌核生长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猪苓菌核的高效培养体系:筛选出长势优良的猪苓菌丝,来源为陕西周至,母种最优培养基为豆饼粉培养基,初始p H为6–8,适宜培养温度为23–28℃;原种最优培养料为桦木屑培养料;栽培种最优培养料配方为:桦木段(80%)、麸皮(10%)、腐殖土(10%),桦木段需经0.25%NH4NO3溶液浸泡;菌核培养温度为22℃,且在黑暗条件下培养。采用高效培养体系使猪苓生长期由3年缩短为3个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培养体系可以明显缩短猪苓生产周期,为缓解猪苓市场供需紧张的压力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后续试验提供了样品来源。(2)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关中平原、秦岭、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和云贵高原六个主产区收集得到的37批猪苓样品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其中,29批样品麦角甾醇含量高于药典下限值(0.70 mg/g),34批样品总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120.00 mg/g),30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50.00 mg/g)。对菌丝期、白苓期、黑苓期、共生期和子实体期5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样品进行了分析,其中,14批样品麦角甾醇含量高于药典下限值(0.70 mg/g),17批样品总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120.00 mg/g),17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50.00 mg/g)。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的猪苓样品基本状况良好,可保障后续研究使用。(3)对秦岭等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的5种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中性多糖含量范围为0.70–5.40 mg/g,秦岭产猪苓(略阳)含量最高,达5.40 mg/g;酸性多糖含量范围为4.44–23.12 mg/g,关中平原(室内)培养的猪苓含量最高,达23.12 mg/g;游离单糖和寡糖总含量范围为0.58–4.45 mg/g,秦岭产猪苓(周至)含量最高,为4.45mg/g;总甾体含量范围为1.54–3.25 mg/g,秦岭产猪苓(略阳)含量最高,达3.25 mg/g;水溶性蛋白含量范围为25.64–281.99 mg/g,太行山产猪苓(涞源)含量最高,达281.99mg/g。对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菌丝期猪苓游离单糖和寡糖总含量最高,为6.25 mg/g;共生期猪苓水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195.51 mg/g;子实体期猪苓中性多糖、酸性多糖和总甾体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1.03 mg/g、36.08 mg/g、6.52 mg/g。研究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和子实体期猪苓活性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为深入研究猪苓的活性成分提供了理论基础。(4)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六个主产区和五个生长期猪苓样品的12种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Cu、Zn、Cr含量最高,分别为5.39μg/g、10.23μg/g、1.04μg/g;燕山产猪苓Fe、Mn、Ni、Pb、As、Cd含量最高,分别为603.47μg/g、29.62μg/g、10.70μg/g、1.22μg/g、0.85μg/g、0.44μg/g;太行山产猪苓Ca含量最高,为24870.05μg/g。此外,共生期猪苓Cu(13.02μg/g)、Mg(2268.15μg/g)、Zn(1088.21μg/g)、Fe(602.11μg/g)、Mn(325.01μg/g)、Ca(27850.12μg/g)、Pb(0.71μg/g)等7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酸性多糖含量与Fe、Mn、Ni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游离单糖与寡糖总含量与Pb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水溶性蛋白含量与Z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Fe和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燕山产猪苓和共生期猪苓矿质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矿质元素与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关系,建议通过外源施入矿质元素的栽培措施来调控猪苓活性成分的积累。(5)采用LC/MS技术对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和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测定了样品的HPLC的色谱峰,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估系统软件(2004A版),为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标定出19个共有峰,为五个生长期的猪苓样品标定出13个共有峰。相似度分析表明,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相似度范围为0.486–0.972,五个生长期猪苓样品相似度范围为0.201–0.922。使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PCA对样品进行归类,两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高于70%,样品的归类结果比较理想,六个主产区的样品可归为3类,即燕山、太行山、长白山、云贵高原的样品处于一类,秦岭的样品和关中平原培养的样品分别单独处于一类;五个生长期的猪苓样品也可归为3类,即白苓期、黑苓期和共生期样品处于一类,菌丝期样品和子实体期样品分别单独处于一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的醇提物化学成分差异明显,能够为猪苓的质量评价及预分类提供参考依据。(6)采用UPLC-Q-TOF-MS/MS技术结合XCMS Online分析平台的Pairwise分析法对秦岭、太行山、关中平原3个主产区的15批猪苓和菌丝期、黑苓期、子实体期3个生长期的15批猪苓的差异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利用互动云图,当显着性差异p值≤0.005,相对含量差异倍数fold change≥10时,从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样品中共筛选出34个标志性分子,其中包括6个甾体类标志性分子。对甾体类标志性分子的峰面积强度进行分析表明,麦角甾醇、过氧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是区分不同产区猪苓的标志性分子,而过氧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是区分关中平原和其他产区猪苓的标志性分子;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麦角甾酮和猪苓酮F是区分不同生长期猪苓的标志性分子。结合各成分的细胞毒活性强弱,麦角甾醇和过氧麦角甾醇在秦岭猪苓的细胞毒活性强于关中猪苓和太行山猪苓,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和麦角甾酮在黑苓期猪苓的细胞毒活性强于菌丝期和子实体期猪苓。研究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和黑苓期猪苓较强的细胞毒活性有利于确保临床疗效,可能是猪苓道地性和采收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从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角度揭示猪苓道地性和采收期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7)采用GC/MS技术为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和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建立了指纹图谱,确定了85个共有峰,主要包含烷烃类、烯类、醇类、酯类、醚类、酚类和酸类等7类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表明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的相似度在0.096与0.999之间,五个生长期猪苓相似度范围为0.809–0.969,且可设定相似度阀值为0.511来甄别与猪苓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程度。主成分分析表明,2,4-二叔丁基苯酚等6种成分可能是引起猪苓样品挥发性成分地区间差异的主要成分,10-甲基异戊二烯等8种成分可能是影响不同生长期猪苓样品挥发性成分差异的主要成分。采用PLS-DA对秦岭、太行山和关中平原三个产区以及菌丝期、黑苓期、子实体期三个生长期猪苓代谢差异化合物进行研究,共筛选出34个潜在标志性分子,包括大黄酚等7种活性成分,涉及天冬氨酸代谢途径等7种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产区和生长期差异是猪苓挥发性代谢物差异的重要驱动力,而代谢通路的多样性是影响猪苓品质差异的内在因素。(8)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盛产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最佳条件,即选择9#猪苓菌丝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5 g/L、酵母提取物4.51 g/L、VB1 0.l g/L、KH2PO41.5 g/L、Mg SO4·7H2O 1.05 g/L、初始p H=5.5、接种量13.75%、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12 d、转速150 r/min。该发酵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为1.23 g/L,是优化前的1.38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可使猪苓菌丝胞外多糖产量大幅提高,为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9)采用分级醇沉法结合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从猪苓菌丝发酵液中分离出三种新型均一胞外多糖PPS1、PPS2和PPS3。HPGPC测得其平均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9×104Da,4.6×104Da,3.7×104Da,PMP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其单糖组成主要是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尔比分别为43.6:2.5:1.0、17.7:3.1:1.0和4.6:2.6:1.0。经FT-IR光谱、甲基化、GC/MS和NMR波谱分析表明,三种多糖均为中性糖,均有α-型和β-型糖苷键构型,均为多分支结构多糖。PPS1的分支度为25.49%,主链由→6)-β-D-Manp-(1→糖苷键连接构成,部分糖苷键在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Man、Gal、Glc以末端残基的形式构成,部分Man以→2)-α-D-Manp-(1→糖苷键连接。PPS2的分支度为34.39%,主链由→6)-β-D-Manp-(1→糖苷键构成,在部分主链残基的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2)-α-D-Manp-(1→、→2,6)-α-D-Galp-(1→、→6)-β-D-Glcp-(1→及其末端残基构成。PPS3分支度为38.87%,主链由→6)-β-D-Manp-(1→和→6)-β-D-Galp-(1→糖苷键连接构成,在部分主链残基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2)-α-D-Manp-(1→、→6)-β-D-Galp-(1→、→4)-β-D-Glcp-(1→、→6)-β-D-Glcp-(1→及其末端残基构成。用SEM观察到三种多糖具有分支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胞外多糖结构差异明显,为进一步研究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构效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体外抗氧化、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探讨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三种胞外多糖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表现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具有明显的增强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活性,可上调毒性分子NO的分泌,增强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DNA分子体外裂解的功能,可显着降低PUC-19 DNA在UV+H2O2(2%)处理下的裂解率(p<0.01);进一步利用SA-β-Gal细胞染色技术证实三种胞外多糖具有明显的延缓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衰老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DNA裂解、延缓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综上,本论文阐明了国内主产区猪苓的化学成分差异和指纹图谱特征,并阐述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优质猪苓的人工培育、产区选择、采收期确认及菌丝体发酵液活性成分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洪东风[4](2020)在《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文中提出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开发低毒、高效抗肿瘤新型药物一直是目前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而从真菌类中寻找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则是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猪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利尿,抗癌,保护肝脏和抗衰老等多重功效,在中国有2500多年的药用历史。近代药理表明,猪苓中多糖和甾体化合物有较强的抗癌活性,通常在临床上用于配合肺癌化疗和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且几乎无毒副作用,因此猪苓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分离和类似甾体的衍生及抗癌活性筛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亟待研究。对秦岭太白山区三年生野生猪苓菌核提取分离。20 kg猪苓菌核粉碎后用78%乙醇超声提取6次,回收溶剂得乙醇浸膏655 g,浸膏得率3.6%,明显高于常规的加热回流提取(1.4%)和渗滤提取方法(1.98%),在中药提取中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比常规回流、渗滤提取方法优势明显。对乙醇提取浸膏进行了系统分离,常规的柱层析色谱技术结合现代制备分离和检测技术,分离并鉴定结构的化合物28个:包括7个甾体化合物、4个酚类化合物、6个含氮化合物和8个羧酸及其衍生物,其中顺-15-十八碳烯酸、顺-15-十八碳烯酸甲酯、棕榈酸、棕榈酸甲酯、顺-13-二十碳甲酯和顺-10-十九碳烯酸等6个均是首次从猪苓菌核中分离得到;水提浸膏通过乙醇沉淀得粗多糖,再经过双氧水脱色、sevage试剂沉淀除蛋白、透析、纤维素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等分离出分子量分别为18706 Da和22106 Da两个均一多糖,并通过PMP衍生后测定了它们的单糖组成,木糖为主要成分,均含有少量果糖、鼠李糖和甘露糖;对分离量大的麦角甾醇进行结构衍生。对提取的乙醇浸膏、二氯甲烷浸膏、正丁醇浸膏和猪苓粗多糖4个浸膏分别进行了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和抗细菌活性研究,其中猪苓多糖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均没有抗真细菌活性。对分离的6个甾体化合物通过测试人肝癌细胞Hep G2、人子宫颈癌细胞He La、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786-O和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C的细胞毒活性,对三个癌细胞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对正常细胞毒性几乎无细胞毒性,ZLW-5对Hep G2细胞、He La细胞和786-O细胞的IC50值仅为14.36μg/m L、21.90μg/m L和46.56μg/m L,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目前发展起来的猪苓菌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通过PDA培养基活化猪苓菌种,液体深层发酵得到猪苓菌丝,发酵菌丝进行干燥粉碎后乙醇超声提取,系统分离纯化并鉴定结构的化合物13个,包括5个甾体化合物、2个含氮化合物、2个酚类化合物和4个脂肪酸及衍生物;其中十九酸和十九酸甲酯为首次从发酵猪苓菌丝中分离得到。甾体衍生合成:麦角甾醇和酰氯在温和条件下高收率的合成出22个麦角甾醇的酯类衍生物,其中8个化合物未见报道。去氢表雄酮作为一种可大量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获取的可修饰前体化合物被广泛的应用于甾体化学的研究中。为进一步拓展甾体化学的研究内容,设计并筛选出高活性的衍生物,以去氢表雄酮为起始原料经过羟基保护、成肟、贝克曼重排以及酯化4步反应得47个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其中32个化合物未见报道。其中化合物5k、5o和5y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对较好活性的4个化合物,进行了卤虫致死活性的测试其IC50值5.34-9.81μg/m L,麦角甾醇衍生物和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细胞毒性与猪苓中分离的甾体化合物活性相似,对Hep G2细胞均表现出最强的细胞毒性,正常细胞HKC的细胞毒活较小,衍生物CH-21和CH-22的细胞毒活性相对较强,尤其CH-21对Hep G2细胞、He La细胞和786-O细胞的IC50值为24.68μg/m L、45.76μg/m L和58.90μg/m L,7g的IC50值分别为19.88μg/m L、32.17μg/m L和40.18μg/m L,为后续的结构衍生和活性筛选做了些基础。从猪苓菌核中首次分离出6个脂肪酸类,丰富了猪苓菌核中化合物数量;高收率衍生出未见报的8个麦角甾醇酯类和32个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筛选出5个对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毒性甾体类化合物,均对正常细胞表现出较弱毒性,为甾体化合物衍生及活性筛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所做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刘金金,殷军艺,黄晓君,聂少平[5](2019)在《决明子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功能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决明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用资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多糖作为其主要化学成分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综述决明子多糖提取制备方法、结构特征、生物活性、构效关系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决明子多糖活性功能作用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行归纳。

徐达达[6](2019)在《共价交联大黄多糖、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及其性能评价》文中指出目前组织工程学是解决组织和器官替代品不足的一种有效方式。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来模拟细胞外基质是组织工程学的重点。细胞外基质是细胞之间的动态富含水的网状结构,由胶原、蛋白聚糖及糖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组成,而这种结构与具有多孔三维网状的水凝胶很类似,所以目前组织和器官体外重建时常选用水凝胶作为细胞外基质。但天然的细胞外基质分子除胶原外,其它分子制备成本较高,我们前期研究显示中药多糖活性广泛,如果能与明胶制备成水凝胶,则可能模拟细胞外基质,甚至赋予细胞外基质更多的活性。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两种具有很多生物活性的中药多糖,大黄多糖和淫羊藿多糖,与明胶一起制备了水凝胶,探索该水凝胶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的可能性。本研究首先提取了大黄多糖和淫羊藿多糖,然后用不同量的高碘酸钠氧化了两种多糖,且测定了氧化后多糖中的醛基含量;用乙二胺改性明胶,且用TNBS法(三硝基苯磺酸法)测定改性前后明胶中的氨基含量。再以氧化后的大黄多糖和氨基化明胶为材料,按体积比为1:1、2:1、1:2制备出六种水凝胶(DGH-1、DGH-2、DGH-3、DGH-1’、DGH-2’、DGH-3’),氧化后的淫羊藿多糖也用此法制备了六种水凝胶(YGH-1、YGH-2、YGH-3、YGH-1’、YGH-2’、YGH-3’),通过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体外溶胀、降解、释放实验、流变分析、细胞相容性实验等对制备的水凝胶进行评价,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出现了席夫碱键的特征吸收峰,电镜结果显示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和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都具有明显的多孔结构,且互相贯穿连接,多孔的直径大小不一,从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体外溶胀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中,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和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的溶胀率都高于中性和碱性溶液。体外降解结果显示,在测试的降解期限内,多糖和氨基化明胶的体积比为1:1时,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和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的降解率都高于其它比例。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在释放144h后,多糖和氨基化明胶的体积比为1:1时,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和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的释放率都高于其它比例。流变结果显示,两种多糖水凝胶都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细胞相容性结果显示,两种多糖水凝胶对BMSC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毒性,且具有一定的促增殖作用。综上所述,由共价交联法制备的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和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可以在模拟细胞外基质,组织工程学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滕左[7](2019)在《四大产区商品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多糖组成成分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是莼菜科(Cabombaceae)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矿质元素、膳食纤维和多糖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和抗癌等多种生理活性,属药食两用植物,被誉为“水中人参,植物胎盘”。莼菜生长环境的限制和产品大量出口,导致国内市场莼菜稀少,甚至鲜有人知,因此对莼菜的基础研究甚少。莼菜多糖是莼菜主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消炎、抗氧化和抗菌等活性,加强莼菜多糖的活性研究,对莼菜产品的合理运用和进一步加工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的活性成分受产地的环境条件、生产条件的影响较大,在中国市面上的商品莼菜主要来自于重庆石柱、湖北利川、四川雷波、浙江西湖四个产区,本实验以这四地商品莼菜为实验材料,首先利用苯酚-硫酸法对莼菜多糖含量进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莼菜多糖组成成分及含量;其次,采用DPPH、FRAP、ABTS三种体外抗氧化检测方法对莼菜多糖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同时,采用纸片扩散法比较莼菜多糖对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制活性;最后分析不同莼菜多糖、单糖对抗氧化、抑菌活性的影响;从多糖含量及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三个方面比较四地商品莼菜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个产区莼菜的多糖含量具有地域性差异。水溶性多糖含量在(5.32±0.156)7.36±0.190mg·g-1范围内变化,多糖含量比较:利川莼菜>西湖莼菜>石柱莼菜>雷波莼菜;碱溶性多糖含量在(7.14±0.380)10.15±0.236mg·g-1范围内变化,多糖含量比较:雷波莼菜>石柱莼菜>西湖莼菜>利川莼菜。综合水溶性多糖和碱溶多糖比较:雷波莼菜>西湖莼菜>石柱莼菜>利川莼菜。(2)综合四个产区莼菜中碱溶性多糖和水溶性多糖分析,主要组成成分皆为甘露糖、半乳糖、鼠李糖等10种单糖,但组成两种类型多糖的单糖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四个产区中半乳糖的质量分数在水溶性和碱溶性多糖中均最大,其次是岩藻糖和甘露糖。水溶性多糖中石柱莼菜的半乳糖(40.33%)含量最高,利川莼菜中岩藻糖、甘露糖所占比值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6.30%、16.35%,碱溶性多糖中雷波莼菜的半乳糖、甘露糖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39.76%、16.18%,西湖莼菜岩藻糖所占比例较其它产区高,达16.68%。(3)四个产区莼菜的多糖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存在一定差异,水溶性多糖抗氧化活性强于碱溶性多糖。在水溶性多糖中,综合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利川莼菜>石柱莼菜>西湖莼菜>雷波莼菜,抗氧化综合APC指数分别为99.62%、87.42%、84.89%和79.38%;在碱溶性多糖中,综合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雷波莼菜>石柱莼菜>西湖莼菜>利川莼菜,抗氧化综合APC指数分别为67.84%、61.73%、55.06%和51.88%。综合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的抗氧化能力比较:利川莼菜>雷波莼菜>石柱莼菜>西湖莼菜。(4)四个产区莼菜的多糖对变形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具有抑菌活性,但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效果不明显,水溶性多糖抑菌活性强于碱溶性多糖。在水溶性多糖中,综合抑菌能力强弱顺序为:利川莼菜>石柱莼菜>西湖莼菜>雷波莼菜,抑菌综合APC指数分别为94.55%,92.83%,91.11%,81.62%。在碱溶性多糖中,综合抑菌能力强弱顺序为:石柱莼菜>雷波莼菜>西湖莼菜>利川莼菜,抑菌综合APC指数分别为91%,80.42%,75.94%,74.83%。综合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的抑菌活性:石柱莼菜>利川莼菜>西湖莼菜>雷波莼菜。(5)通过水溶性多糖组成成分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相关性分析可知,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起作用的主要因子有多糖含量(r=0.784,极显着)及甘露糖(r=0.822,极显着)、岩藻糖(r=0.965,极显着)、葡萄糖糖醛酸(r=0.627,显着);FRAP铁离子还原实验中,主要的作用因子有多糖含量(r=0.642,显着)、甘露糖(r=0.709,极显着)、葡萄糖醛酸(r=625,显着)、半乳糖(r=607,显着)、岩藻糖(r=0.976,极显着);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起作用的主要因子是甘露糖(r=0.853,极显着)、木糖(r=0.788,显着)。多糖含量与变形菌的抑制效果呈正相关(r=0.837,极显着);半乳糖(r=0.690,显着)和岩藻糖(r=0.746,极显着)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葡萄糖醛酸(r=0.701,显着)和岩藻糖(r=0.655,显着)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呈正相关。由碱溶性多糖物质组成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相关性分析可知,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起作用的主要因子有多糖含量(r=0.872,极显着)及甘露糖(r=0.819,极显着)、葡萄糖醛酸(r=0.873,极显着)、半乳糖(r=0.890,极显着)、木糖(r=0.890,极显着);FRAP铁离子还原实验中,主要的作用因子有多糖含量(r=0.933,极显着)、甘露糖(r=0.723,极显着)、葡萄糖醛酸(r=0.906,极显着)、半乳糖(r=0.937,极显着)、木糖(r=0.809,极显着);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起作用的主要因子是木糖(r=0.586,显着);葡萄糖醛酸(r=0.714,极显着)和半乳糖(0.714,极显着)对变形菌的抑制效果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四大产区商品莼菜多糖及单糖含量存在地域差异,多糖组成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抑菌效果各不相同,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于莼菜资源的保护及科学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莼菜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徐笑[8](2018)在《添加茯砖茶促进糯米发酵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酵糯米制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发酵糯米制品是以糯米为原材料,利用酒药在特定环境下发酵制得的食品。国内外对传统发酵食品的研究和开发已有多年,对发酵菌株探索和改良的研究日渐深入,对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提高食品营养和功能活性的报道逐渐增多,新型的发酵食品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茯砖茶是一种历经益生菌发酵的黑茶,内含复杂的微生物区系。其中,冠突散囊菌的生物量与茯砖茶的品质密切相关。目前已有国家标准限定,合格的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活菌数必须大于2×105 CFU/g。由于茯砖茶拥有天然的益生菌群,这些微生物具有较好的分泌胞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因而茯砖茶的天然微生区系具备了良好的发酵糯米的潜能。本研究利用茯砖茶天然的微生物区系和酶系作为“曲”,与酒药混合发酵糯米,提出了一种新的糯米发酵方式,并探究了茯砖茶添加对糯米发酵效率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对发酵糯米品质的丰富和改善作用,对抗氧化活性、保护DNA氧化损伤活性和保护神经细胞氧化损伤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包括四部分内容,主要结果如下:1.茯砖茶添加对糯米发酵过程及理化特性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茯砖茶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散囊菌属具有最大丰度,此外还发现曲霉属和酵母属的存在。研究进一步从茯砖茶中筛选出三株可培养丝状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金花菌”)、黑曲霉(Rhizopus niger)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茯砖茶具备了作为“曲”的特质,既含有丰富的活菌又含有复杂的酶系,因此,本研究利用茯砖茶天然的微生物区系和酶系与酒药混合发酵糯米(Mix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MF-GR),制得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食品。以色值(L*、a*、b*)、发酵时间、汁液浸出率和感官评价等指标为优化依据,确定发酵工艺为:2%茯砖茶添加量与0.3%酒药混合发酵糯米。以酒药发酵糯米(Koji fermented glutinousrice,KF-GR)为对照,在 0h 至 48 h,分析了茯砖茶添加对糯米发酵过程中主要酶活力的影响,包括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蛋白酶和脂肪酶:MF-GR的淀粉酶在发酵33 h时活力达到最大,显着高于KF-GR;MF-GR的蛋白酶活力在发酵24 h时达到最大,且在前27 h发酵过程中显着高于KF-GR;MF-GR的脂肪酶活力随时间变化较小,与KF-GR的差异不显着;MF-GR在发酵过程中有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发酵33h时达到最大,但KF-GR中未检测到β-葡萄糖苷酶活力。同样,在15h至48 h,分析了茯砖茶添加对糯米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特性的影响,包括pH值、总酸度、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酒精度,结果发现,MF-GR中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速率显着高于KF-GR,因而茯砖茶添加显着提高了糯米的发酵效率。本研究还探究了茯砖茶添加对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MF-GR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在18 h左右进入对数生长期,42 h时酵母菌生物量达到最大(7.1×106 CFU/g);而KF-GR进入对数生长期较晚,且最大生物量为6.7 × 106 CFU/g;在综合分析确定的发酵终点30h时,MF-GR和KF-GR中酵母菌的生物量分别为4.8 × 106 CFU/g和3.9 × 106 CFU/g。通过qPCR分析发酵前后MF-GR中益生菌冠突散囊菌的生物量,研究发现,茯砖茶添加混合发酵糯米有助于益生菌的富集。2.茯砖茶添加对发酵糯米有机酸、短链脂肪酸和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F-GR和KF-GR中有机酸和短链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研究发现,MF-GR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显着高于KF-GR,尽管MF-GR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显着小于KF-GR,但其种类比KF-GR丰富。其中,MF-GR中酒石酸、乳酸和丙酸含量显着高于KF-GR,而乙酸含量显着低于KF-GR,且MF-GR中检测到KF-GR中没有的苹果酸和丙酮酸,而甲酸、琥珀酸、草酸和柠檬酸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通过电子舌技术测得MF-GR的咸味、涩味、酸味和鲜味强度显着低于KF-GR,MF-GR的总体风味较KF-GR更加柔和,但MF-GR的苦味、苦的回味和涩的回味高于KF-GR,这是由茯砖茶中多酚、黄酮、花青素、生物碱等特殊化合物影响的,此外,鲜的回味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电子鼻技术检测到茯砖茶添加提高了醇类化合物、芳香族和烷烃类芳香物质的丰富度和强度,胺类、烯烃类和有机硫化物贡献的香气也存在差异。通过HS-SPME-GC-MS技术分析测定MF-GR和KF-GR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共鉴定出9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16种醇、11种酸、32种酯、11种醛、3种酮、2种醚、3种呋喃、2种萜烯、4种烃类、6种酚类化合物、3种芳烃和1种含氮化合物),其中,有35种化合物是MF-GR中特有的香气成分。同时,研究应用模糊数学法进行感官评价分析,在色泽、气味、滋味、口感质地和综合方面,MF-GR的得分显着高于KF-GR。茯砖茶添加丰富了发酵糯米的香气和滋味,提高了发酵糯米的品质。3.茯砖茶添加对发酵糯米体外抗氧化及保护DNA氧化损伤活性的影响茯砖茶添加显着提高了发酵糯米的抗氧化能力。研究从ABTS自由基清除力、DPPH自由基清除力、铁离子还原能力、还原潜力、金属螯合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力六项抗氧化活性评价指标出发,分析比较了 MF-GR和KF-GR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同时考察了二者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选取两种提取试剂(去离子水和80%乙醇)分别提取MF-GR和KF-GR中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80%乙醇溶剂比去离子水能提取到更多的酚类物质。除金属螯合能力评价,醇提物比水提物展现出更好的抗氧化能力。MF-GR的80%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能力,具有较好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和还原潜力,其EC50值分别是10.75±0.24μg/mL,15.97±0.21 μg/mL,13.23±1.87 μg/mL 和 126.42± 3.83 μg/mL,说明其抗氧化能力与阳性对照相仿。茯砖茶添加对发酵糯米抗氧化能力的提高不仅源于茯砖茶多酚,还与微生物发酵利用基质促进酚类物质的释放和转化关系密切。发酵后MF-GR含有的总酚含量(1.362±0.010 mg GAE/g醇提物和0.821± 0.009 mg GAE/g水提物)显着高于未发酵的茯砖茶糯米,其总抗氧化能力(1.051±0.014 mg GAE/g醇提物和0.628 ± 0.012 mg GAE/g水提物)也最为突出,其清除自由基和还原的能力以及保护DNA氧化损伤的程度显着优于未发酵样品。此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茯砖茶添加显着提高了儿茶素等游离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可知,样品中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与其展现的抗氧化活性关系密切。4.茯砖茶添加对H2O2诱导的神经细胞PC12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通过建立H2O2诱导PC12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模型,研究分析了茯砖茶添加提高了发酵糯米对PC12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活性:比较了 MF-GR和KF-GR提取物在100-500 μg/mL浓度范围内对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H2O2损伤组细胞的存活率为46.3%,在500μg/mL MF-GR提取物保护作用下,受氧化损伤的PC12细胞存活率为75.0%,显着高于KF-GR提取物的56.4%);借助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细胞荧光染色分析细胞的状态分布,发现MF-GR提取物比KF-GR更能有效保护细胞的完整性,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通过生化实验分析表明,茯砖茶添加可以显着提高对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使其保持完整性,进而更有效地缓解了胞内乳酸脱氢酶的溢出情况;茯砖茶添加可以显着降低氧化受损细胞胞内活性氧的水平,缓解由氧化损伤引起的有丝分裂阻滞情况,降低凋亡酶Caspase-3的酶活力,进而减少由氧化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的发生;茯砖茶添加可以显着提高发酵糯米对细胞自身抗氧化系统的提升活性,包括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肽的含量等。研究结果表明,MF-GR提取物展现出对PC12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能力显着优于KF-GR提取物,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崔璨[9](2018)在《辣木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辣木(Moringa oleifera),又名辣根树,是一种多年生的落叶乔木。辣木喜阳光,生长较快,能够长期耐受干旱,且含有多种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丰富。除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之外,辣木还具有清除自由基、消炎、抗感染、抗衰老以及增强免疫力等药用价值,有“医药百宝箱”之称。植物多糖来源广泛,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大分子。大量的研究证明,植物多糖容易制备、安全无毒,并且具有抗癌和降血压降血糖等多种功效。多糖是辣木中一种重要的活性成分,近年来,有关辣木抗氧化、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具体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有效成分以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主要对辣木多糖的提取纯化和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其药理作用以及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为辣木多糖在抗氧化、血糖调节及免疫调节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课题通过水提醇沉法获得辣木根、茎、叶三种组织部位的粗多糖,应用分级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技术和透析对各组分进行纯化,然后分别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气相-质谱法对纯化得到的辣木多糖的初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得到的辣木多糖MLP20-1、MLP100-1、MLP100-3、MRP-1组分单一,均为典型的碳水化合物类物质。然后对纯化得到的各辣木多糖组分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以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证明,四种多糖组分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多糖浓度成正相关,其中MLP100-1的抗氧化活性最强;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中,MLP100-3组分多糖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另外,本文还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的炎症细胞模型,分别采用Griess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LISA)不同组分的辣木多糖对炎症模型细胞上清中NO和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以及IL-1β等含量的影响,并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辣木多糖抗炎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究。结果显示,MRP-1在0-1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LPS诱导细胞产生NO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MLP100-3在25-2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炎症细胞产生TNF-α和NO都具有显着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且对巨噬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影响。RT-PCR检测结果表明,MRP-1在mRNA水平上对LPS诱导细胞产生iNOS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MLP100-3在mRNA水平上对LPS诱导细胞产生iNOS和COX-2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使用水提醇沉法和阴离子交换层析法提取纯化得到的四种辣木多糖组分MLP20-1、MLP100-1、MLP100-3、MRP-1组分单一,且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在体外抗炎活性研究中,MLP100-3和MRP-1多糖组分对LPS诱导的iNOS和COX-2有显着的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表现在转录水平,影响促炎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的释放,以此发挥抗炎活性。

梁欢,黄进,王丽,陈稷,田孟良[10](2018)在《药用植物硒多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硒多糖是一种通过多糖与硒的结合且具备硒和多糖两者活性的有机硒化合物。硒多糖的生物活性普遍高于硒和多糖,且更易于被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硒多糖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硒多糖独特的药理活性,药用植物硒多糖也因此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已发现的硒多糖种类较少,同时其多糖的结构十分复杂,对硒多糖化学结构以及体内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该文系统的介绍了药用植物硒多糖的主要来源,以及已发现的药用植物硒多糖的主要结构及其生理活性,旨在为硒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大黄多糖分离纯化及其功能的研究(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多糖分离纯化及其功能的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1)毛头鬼伞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糖尿病肾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毛头鬼伞菌概述
    1.2 毛头鬼伞的营养成分
        1.2.1 多糖
        1.2.2 蛋白质与氨基酸
        1.2.3 脂类
        1.2.4 维生素与无机盐
    1.3 食用菌多糖
        1.3.1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
        1.3.2 食用菌多糖的纯化
        1.3.3 食用菌多糖的结构表征
        1.3.4 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4 糖尿病简介
        1.4.1 糖尿病类型
        1.4.2 糖尿病并发症
    1.5 糖尿病肾病
        1.5.1 糖尿病肾病与氧化应激
        1.5.2 糖尿病肾病与慢性炎症
        1.5.3 糖尿病肾病与纤维化
        1.5.4 糖尿病肾病与足细胞损伤
    1.6 食用菌多糖与糖尿病肾病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种
    2.2 培养基
    2.3 试验试剂与仪器
    2.4 方法
        2.4.1 毛头鬼伞菌种活化及液体培养
        2.4.2 毛头鬼伞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2.4.3 毛头鬼伞粗多糖的制备
        2.4.4 毛头鬼伞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2.4.5 毛头鬼伞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2.4.6 毛头鬼伞多糖的体外消化能力
        2.4.7 毛头鬼伞多糖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作用
        2.4.8 毛头鬼伞多糖结构测定
        2.4.9 毛头鬼伞多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毛头鬼伞多糖的分离纯化
    3.2 毛头鬼伞多糖体外抗氧化能力
        3.2.1 还原力
        3.2.2 清除羟基自由基
        3.2.3 清除DPPH自由基
        3.2.4 清除ABTS自由基
    3.3 毛头鬼伞多糖体外消化模拟
        3.3.1 口腔模拟过程
        3.3.2 胃部模拟过程
        3.3.3 小肠模拟过程
    3.4 CMP的结构特征
        3.4.1 单糖组成
        3.4.2 分子量大小
        3.4.3 红外光谱特征
        3.4.4 甲基化分析
        3.4.5 原子力电镜观察
    3.5 毛头鬼伞多糖体外降糖能力
        3.5.1 CMP对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及抑制动力学参数
        3.5.2 CMP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及抑制动力学参数
    3.6 毛头鬼伞多糖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3.7 毛头鬼伞多糖对糖尿病肾病的抑制活性
        3.7.1 CMP对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3.7.2 CMP对糖尿病血脂紊乱的抑制
        3.7.3 CMP对糖尿病能量代谢的改善
        3.7.4 CMP对糖尿病肾功能指标的恢复
        3.7.5 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病理学观察
        3.7.6 CMP对肾脏氧化应激的抑制
        3.7.7 CMP对肾脏炎症的改善
        3.7.8 CMP对肾脏足细胞的保护
        3.7.9 CMP对肾纤维化进程的延缓
4 讨论
    4.1 毛头鬼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4.2 毛头鬼伞多糖的体外消化特性
    4.3 毛头鬼伞多糖的体外降糖效应
    4.4 毛头鬼伞多糖CMP的体内降糖活性
    4.5 CMP经 Keap1/Nrf2 途径发挥抗氧化效应
    4.6 CMP经 TLR4/NF-(?)B途径发挥抗炎活性
    4.7 CMP经PTEN/PI3K/AKT及 Wntβ/b-catenin途径保护肾足细胞
    4.8 CMP经TGF-β/Samd3途径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4.9 CMP构效关系初步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杏鲍菇研究概况
        1.1.1 杏鲍菇简介
        1.1.2 杏鲍菇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
    1.2 杏鲍菇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杏鲍菇多糖简介
        1.2.2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
        (1) 化学提取法
        (2) 物理提取法
        (3) 生物提取法
        1.2.3 杏鲍菇多糖的分离及纯化
        1.2.4 杏鲍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1.2.5 杏鲍菇多糖的结构分析
        1.2.6 杏鲍菇多糖结构与生理活性
    1.3 杏鲍菇多糖降脂作用研究进展
    1.4 代谢组学介绍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杏鲍菇粗多糖的单因素实验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2.3.3 杏鲍菇多糖的水合特性分析
        (1) 水溶性测定
        (2) 持水力(WHC)测定
        (3) 膨胀力(SWC)测定
        2.3.4 杏鲍菇多糖的分离纯化
        (1) Sevage法脱蛋白
        (2) DEAE-52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纯化杏鲍菇多糖
        (3) 分子筛柱SephadexG-100分离PEP1、PEP2和PEP3
        2.3.5 杏鲍菇多糖的颜色变化
        2.3.6 杏鲍菇多糖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多糖含量测定
        2.3.7 杏鲍菇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8 杏鲍菇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9 杏鲍菇多糖中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10 数据处理与统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1)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3) 提取料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4.2 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工艺结果
        2.4.3 杏鲍菇粗多糖的水合性分析
        2.4.4 杏鲍菇多糖分离纯化
        2.4.5 杏鲍菇多糖颜色测定结果
        2.4.6 杏鲍菇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2.4.7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2.4.8 多糖中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
        2.4.9 多糖中硫酸基含量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杏鲍菇多糖的结构表征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波谱分析
        3.3.2 单糖组成分析(离子色谱法)
        3.3.3 甲基化分析
        3.3.4 形貌特征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波谱分析
        3.4.2 单糖组成分析
        3.4.3 甲基化分析
        3.4.4 形貌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和体内抗疲劳活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1) 杏鲍菇多糖还原力的测定
        (2) 杏鲍菇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
        (3) 杏鲍菇多糖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
        (4) 杏鲍菇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 杏鲍菇多糖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3.2 杏鲍菇多糖体内抗疲劳活性评价
        (1) 动物实验和分组
        (2) 小鼠的竭力游泳实验
        4.3.3 数据处理与统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1) 杏鲍菇多糖还原力的测定结果
        (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作用
        (3)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
        (5) 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
        4.4.2 杏鲍菇多糖体内抗疲劳活性结果
        (1) PEP对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2) PEP对生化参数相关疲劳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杏鲍菇多糖对高脂膳食诱导小鼠的降脂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动物及饲料配比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分组与处理
        5.3.2 血样及标本采集
        5.3.3 小鼠生理指标的检测
        5.3.4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5.3.5 组织形态学观察
        5.3.6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EP对小鼠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
        (1)小鼠生活情况观察
        (2) 小鼠体重的变化
        (3) 脏器和脂肪系数的变化
        5.4.2 小鼠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5.4.3 小鼠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1)杏鲍菇多糖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2) 杏鲍菇多糖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杏鲍菇多糖的降脂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动物
        6.2.2 实验仪器、配件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采用LC-MS对小鼠血清样品进行代谢物分析
        (1) 样品前处理
        (2) 仪器方法
        6.3.2 数据处理方法
        (1) 数据预处理
        (2) 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3) 显着性分析
        (4) 化合物筛选
        (5) 寻找代谢通路
    6.4 结果与讨论
        6.4.1 LC-MS分析各组小鼠血清样品结果
        (1) 正离子模式
        (a) 得分矩阵图
        (b) 载荷矩阵图
        (c) 代谢物
        (d) 代谢通路
        (2) 负离子模式
        (a) 得分矩阵图
        (b) 载荷矩阵图
        (c) 代谢物
        (d) 代谢通路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AMPK/ACC途径研究杏鲍菇多糖的降脂机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7.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提取组织蛋白
        7.3.2 BCA法测定蛋白含量
        7.3.3 蛋白质变性
        7.3.4 WB测定蛋白
        7.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7.4 结果与讨论
        7.4.1 WB结果
        7.4.2 荧光定量PCR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创新点
        8.1.1 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3)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简介
    1.2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1.3 猪苓的人工培养
    1.4 猪苓化学成分的研究
        1.4.1 甾体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2 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3 无机微量元素、蛋白质类及维生素类化合物
        1.4.4 三萜类、蒽醌类及其他类化合物
    1.5 药理作用
        1.5.1 细胞毒活性作用
        1.5.2 利尿作用
        1.5.3 促进头发生长
        1.5.4 抗菌与抗炎作用
        1.5.5 其他药理作用
    1.6 猪苓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6.1 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1.6.2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1.6.3 指纹图谱在猪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7 立题依据
        1.7.1 研究现状与问题
        1.7.2 技术路线
        1.7.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猪苓菌核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猪苓菌丝
        2.1.2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来源猪苓菌丝的培养
        2.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猪苓菌丝的培养
        2.2.3 猪苓菌丝在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的培养
        2.2.4 猪苓菌丝在不同原种培养基上的培养
        2.2.5 猪苓菌丝在不同栽培种培养料上的培养
        2.2.6 培养温度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
        2.2.7 光照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来源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2 不同温度下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3 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4 不同原种培养料中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5 不同培养条件下猪苓菌核干重的比较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个产区猪苓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3.2.2 灰分含量的测定
        3.2.3 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3.2.4 中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3.2.5 酸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3.2.6 单糖和寡糖总含量的测定
        3.2.7 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2.8 总甾体含量的测定
        3.2.9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常规检查项目分析
        3.3.2 活性成分分析
        3.3.3 矿质元素分析
        3.3.4 相关性分析
        3.3.5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C/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产区猪苓质量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LC/MS指纹图谱的建立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猪苓LC/MS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确立与相似度评价
        4.3.2 聚类分析(HCA)
        4.3.3 主成分分析(PCA)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PLC-Q-TOF-MS/MS分析不同产区猪苓差异性化学成分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2 色谱条件
        5.2.3 质谱条件
        5.2.4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产区猪苓差异化合物分析
        5.3.2 不同生长期猪苓差异化合物分析
        5.3.3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质谱鉴定
        5.3.4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峰面积比较
        5.3.5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细胞毒力比较
        5.3.6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六个产区猪苓样品的GC/MS指纹图谱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的制备
        6.2.2 色谱及质谱条件
        6.2.3 方法学考察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猪苓样品GC/MS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6.3.2 猪苓样品GC/MS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
        6.3.3 PCA,PLS-DA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及标志物研究
        6.3.4 多成分GC/MS定量分析
        6.3.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法
        7.2.1 主要营养物质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2.2 发酵条件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2.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7.2.4 Box-Behnken优化试验
        7.2.5 验证试验
        7.2.6 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猪苓菌丝胞外多糖分析
        7.3.2 主要营养物质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3.3 主要发酵条件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3.4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7.3.5 Box-Behnken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猪苓菌丝发酵液三种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8.1 试验材料
        8.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8.1.2 主要仪器
    8.2 试验方法
        8.2.1 猪苓菌丝的液体发酵
        8.2.2 胞外多糖的粗分离
        8.2.3 粗多糖的纯化
        8.2.4 多糖纯度和分子量测定
        8.2.5 理化性质初步分析
        8.2.6 紫外全扫描测定
        8.2.7 红外光谱测定
        8.2.8 核磁共振分析
        8.2.9 单糖组成分析
        8.2.10 甲基化分析
        8.2.11 扫描电镜分析
        8.2.12 抗氧化活性分析
        8.2.13 细胞免疫试验
        8.2.14 延缓细胞衰老活性
        8.2.15 抑制DNA裂解试验
        8.2.16 数据分析
    8.3 结果和讨论
        8.3.1 粗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8.3.2 胞外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
        8.3.3 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初步分析
        8.3.4 单糖组成分析
        8.3.5 甲基化分析
        8.3.6 FT-IR分析
        8.3.7 NMR分析
        8.3.8 扫描电镜分析
        8.3.9 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8.3.10 巨噬细胞活性试验
        8.3.11 抑制DNA裂解活性
        8.3.12 延缓衰老活性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结果与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的生态分布以及遗传多样性
        1.1.1 猪苓的野生资源生长环境
        1.1.2 猪苓的形态特征
        1.1.3 猪苓的遗传多样性
    1.2 中药配伍的药食两用真菌
        1.2.1 茯苓中甾体化合物
        1.2.2 云芝中甾体化合物
        1.2.3 灵芝中甾体化合物
        1.2.4 桦褐孔菌中甾体化合物
    1.3 猪苓化学成分的最新研究进展
        1.3.1 猪苓中小分子化合物
        1.3.2 猪苓中多糖类化合物
    1.4 猪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1 抗肿瘤、抗癌活性
        1.4.2 增强免疫功能
        1.4.3 抗辐射、抗突变作用
        1.4.4 抗衰老作用
        1.4.5 抗微生物、抗病毒、抗炎活性
        1.4.6 降血脂和保肝作用
        1.4.7 利尿作用
        1.4.8 促进毛发生长作用
    1.5 液体发酵菌丝和发酵液中猪苓甾体的研究进展
    1.6 麦角甾醇衍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6.1 增强细胞膜渗透
        1.6.2 运输抗生素与提高药物活性
        1.6.3 抗肿瘤作用
        1.6.4 抗神经毒性
    1.7 17-氮杂雄甾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8 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9 选题背景及依据
        1.9.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9.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猪苓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2.1.2 猪苓菌核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2.2 实验结果
        2.2.1 猪苓乙醇提取物分离化合物的数据
        2.2.2 猪苓水提取物多糖试验数据
        2.2.3 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苓发酵菌丝提取分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角甾醇的衍生合成及抗癌活性测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原料试剂和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卤虫活性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化合物测定数据
        5.2.2 化合物7g的单晶结构
        5.2.3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决明子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决明子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1.1 蒽醌类和苯并吡喃酮类
    1.2 蛋白质和脂肪酸类
    1.3 多糖
2 决明子多糖分离纯化及结构特征
    2.1 多糖的提取制备
    2.2 多糖的纯化
    2.3 多糖的基本结构特征
    2.4 多糖的一级结构
3 决明子多糖的生物活性
    3.1 抗氧化
    3.2 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功能
    3.3 改善糖尿病症状和降血脂功能
    3.4 改善胃肠道功能及其他
4 构效关系研究
5 产品开发
6 展望

(6)共价交联大黄多糖、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组织工程
        1.1.1 组织工程概述
        1.1.2 组织工程的研究内容
        1.1.3 组织工程的构建
    1.2 水凝胶
        1.2.1 水凝胶概述
        1.2.2 水凝胶的应用
        1.2.3 组织工程水凝胶的材料
    1.3 大黄、淫羊藿多糖和明胶生物活性的概述
        1.3.1 大黄多糖
        1.3.2 淫羊藿多糖
        1.3.3 明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大黄多糖和淫羊藿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氨基明胶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多糖的制备
        2.3.2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2.3.3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4 氨基化明胶的制备
        2.3.5 氨基化明胶含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大黄多糖和淫羊藿多糖的分子量
        2.4.2 大黄多糖、淫羊藿多糖的含量
        2.4.3 乙二胺改性明胶的原理
        2.4.4 明胶和氨基化明胶的红外谱图分析
        2.4.5 氨基化明胶和明胶的氨基含量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共价交联法制备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及其性能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药品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大黄多糖的氧化
        3.3.2 氧化大黄多糖醛基浓度的测定
        3.3.3 大黄多糖和氧化大黄多糖红外光谱的测定
        3.3.4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的制备
        3.3.5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的形态结构表征
        3.3.6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的红外光谱的测定
        3.3.7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溶胀实验
        3.3.8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降解实验
        3.3.9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释放实验
        3.3.10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流变性能实验
        3.3.11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氧化大黄多糖的醛基浓度
        3.4.2 大黄多糖和氧化大黄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4.3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形成的机理
        3.4.4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3.4.5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的形态结构表征
        3.4.6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溶胀分析
        3.4.7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降解分析
        3.4.8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释放分析
        3.4.9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流变性能分析
        3.4.10 大黄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细胞相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价交联法制备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及其性能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药品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淫羊藿多糖的氧化
        4.3.2 氧化淫羊藿多糖醛基浓度的测定
        4.3.3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的制备
        4.3.4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的形态结构表征
        4.3.5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溶胀实验
        4.3.6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降解实验
        4.3.7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释放实验
        4.3.8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流变性能实验
        4.3.9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氧化淫羊藿多糖的醛基浓度
        4.4.2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的形态结构表征
        4.4.3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溶胀分析
        4.4.4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降解分析
        4.4.5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体外释放实验
        4.4.6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流变性能分析
        4.4.7 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四大产区商品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多糖组成成分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莼菜资源
    1.2 植物多糖类物质生理功能简介
        1.2.1 莼菜多糖类物质研究进展
    1.3 植物单糖的研究概况
        1.3.1 植物多糖的降解方法
        1.3.2 单糖分离检测技术
    1.4 多糖的提取方法
        1.4.1 传统溶剂提取法
        1.4.2 酸碱提取法
        1.4.3 酶提取法
        1.4.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4.5 微波辅助提取法
    1.5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5.1 抗氧化活性简介
        1.5.2 多糖及其衍生物抗氧化作用机理
        1.5.3 常用体外抗氧化研究方法
    1.6 抑菌活性研究
        1.6.1 多糖抑菌活性简介
        1.6.2 多糖抑菌活常用检测方法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莼菜多糖的提取、组成及生理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所用标准品
        3.2.2 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莼菜多糖的提取
        3.3.2 多糖的测定
        3.3.3 单糖组成及含量测定
        3.3.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5 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
        3.3.6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7 抑菌活性测定
    3.4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四大产区商品莼菜总糖含量分析
        4.1.1 标准曲线
        4.1.2 多糖含量
    4.2 多糖标准品HPLC分析结果
        4.2.1 单糖标准品色谱结果分析
        4.2.2 单糖标准品标准曲线
        4.2.3 四大产区商品莼菜多糖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4.3 莼菜多糖抗氧化活性分析
        4.3.1 莼菜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4.3.2 莼菜多糖FRAP还原能力比较
        4.3.3 莼菜多糖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4.3.4 四种莼菜多糖抗氧化活性综合评价
    4.4 不同商品莼菜多糖抑菌活性分析
        4.4.1 莼菜多糖对变形菌生长的影响
        4.4.2 莼菜多糖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4.4.3 莼菜多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4.4.4 莼菜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菌生长的影响
        4.4.5 莼菜多糖综合抑菌活性比较
        4.4.6 多糖物质组成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莼菜多糖组成成分及含量分析
    5.2 莼菜多糖抗氧化活性分析
    5.3 莼菜多糖抑菌活性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研课题

(8)添加茯砖茶促进糯米发酵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茯砖茶研究进展
        1.1 茯砖茶的概况
        1.2 茯砖茶的固态发酵工艺
        1.3 茯砖茶中微生物
        1.4 茯砖茶的功能活性成分
        1.4.1 儿茶素类酚类化合物
        1.4.2 黄酮类酚类化合物
        1.4.3 酚酸及其衍生物
        1.4.4 萜类化合物
        1.4.5 咖啡因等生物碱类化合物
        1.4.6 其他特征化合物
        1.5 茯砖茶中的风味物质
        1.6 茯砖茶的功能活性
        1.6.1 抗氧化活性
        1.6.2 抑菌活性
        1.6.3 抑制癌症活性
        1.6.4 降脂减肥功能
        1.6.5 调节免疫及其他功能
    2. 糯米发酵食品研究进展
        2.1 甜酒酿研究进展
        2.1.1 甜酒酿的概况
        2.1.2 甜酒酿的生产工艺
        2.1.3 甜酒酿的风味物质
        2.1.4 甜酒酿主要营养成分
        2.1.5 甜酒酿的功能活性
        2.2 其他糯米发酵食品研究进展
        2.2.1 糟蛋的研究概框
        2.2.2 冻粑的研究概框
        2.2.3 印度糯米发酵制品的研究概框
    3 氧化应激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3.1 活性氧与氧化应激
        3.2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3.3 神经细胞氧化衰老与ROS的关系
        3.3.1 ROS与阿尔茨海默症
        3.3.2 ROS与帕金森病
        3.3.3 ROS与氧化衰老
    4 食源性多酚与氧化和衰老
        4.1 食源性多酚概况
        4.2 食源性多酚与大脑氧化衰老的关系
    5 本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本研究背景
        5.2 本研究意义
        5.3 本研究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茯砖茶添加对糯米发酵过程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茯砖茶微生物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
        1.3.2 茯砖茶可培养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1.3.3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的制作工艺
        1.3.4 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测定
        1.3.5 发酵过程中酶活力的测定
        1.3.6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3.7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的色度测定
        1.3.8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的出汁率测定
        1.3.9 模糊数学法感官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1 茯砖茶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2 茯砖茶中可培养丝状真菌分析
        2.2.1 丝状真菌的形态学分析
        2.2.2 丝状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茯砖茶添加量优化分析
        2.4 茯砖茶添加对发酵过程MF-GR理化特性的影响
        2.5 茯砖茶添加对发酵过程主要酶活力的影响
        2.5.1 淀粉酶的活力分析
        2.5.2 蛋白酶的活力分析
        2.5.3 脂肪酶的活力分析
        2.5.4 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分析
        2.6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浸出汁的色度分析
        2.7 茯砖茶添加对发酵过程酵母菌生物量的影响
        2.8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冠突散囊菌的生物量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茯砖茶添加对发酵糯米有机酸及风味物质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原料
        1.1.2 主要试剂与实验器具处理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的制作工艺
        1.3.2 有机酸测定
        1.3.3 短链脂肪酸测定
        1.3.4 电子鼻检测
        1.3.5 电子舌检测
        1.3.6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1.3.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茯砖茶添加对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2.2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的气味分析
        2.2.1 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分析
        2.2.2 载荷分析(LoadingsAnalysis)
        2.2.3 线性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2.2.4 气味感官评定
        2.3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的滋味分析
        2.3.1 电子舌采集数据分析
        2.3.2 滋味感官评定
        2.4 茯砖茶添加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2.4.1 醇类化合物分析
        2.4.2 酸类化合物分析
        2.4.3 酯类化合物分析
        2.4.4 酮、醛类化合物分析
        2.4.5 酚类化合物分析
        2.4.6 烃类及其他化合物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茯砖茶添加对发酵糯米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茯砖茶酒药混合发酵糯米的制作工艺
        1.3.2 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1.3.3 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处理
        1.3.4 总酚含量的测定
        1.3.5 总抗氧化能力(AOC)的测定
        1.3.6 抗氧化功能活性的测定
        1.3.7 保护DNA氧化损伤活性测定
        1.3.8 主要游离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1.3.8.1 HPLC检测方法
        1.3.8.2 游离酚类化合物的标准曲线
        1.3.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茯砖茶添加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2.2 茯砖茶添加对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 茯砖茶添加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3.1 茯砖茶添加对ABTS·~+清除率的影响
        2.3.2 茯砖茶添加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3.3 茯砖茶添加对铁离子还原力的影响
        2.3.4 茯砖茶添加对还原潜力的影响
        2.3.5 茯砖茶添加对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影响
        2.3.6 茯砖茶添加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3.7 抗氧化能力的EC_(50)值分析
        2.4 茯砖茶添加对保护DNA氧化损伤活性的影响
        2.5 茯砖茶添加对主要游离酚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2.6 酚类化合物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茯砖茶添加对神经细胞氧化损伤保护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细胞系
        1.1.3 主要试剂
        1.1.4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PC12细胞的复苏
        1.2.2 PC12细胞的传代
        1.2.3 MF-GR/KF-GR对PC12细胞生长状态影响的MTT测定
        1.2.4 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
        1.2.5 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MTT评价
        1.2.6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1.2.7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损伤程度
        1.2.8 LDH含量测定
        1.2.9 GSH、SOD、CAT、MDA的活性和含量测定
        1.2.10 ROS含量测定
        1.2.11 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1.2.12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1.2.13 Caspase-3酶活的测定
        1.2.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F-GR/KF-GR对PC12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分析
        2.2 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
        2.3 MF-GR/KF-GR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 PC12细胞形态学分析
        2.5 PC12细胞荧光染色分析
        2.6 茯砖茶添加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LDH泄漏率的影响
        2.7 茯砖茶添加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8 茯砖茶添加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2.9 茯砖茶添加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2.10 茯砖茶添加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周期的影响
        2.11 茯砖茶添加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Caspase-3酶活的影响
        2.12 总酚含量与细胞各氧化损伤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发表文章
致谢

(9)辣木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辣木概述
        1.1.1 辣木的分布
        1.1.2 辣木的食用价值
        1.1.3 辣木的药用价值
        1.1.3.1 降血压、降胆固醇作用
        1.1.3.2 降血脂作用
        1.1.3.3 降血糖作用
        1.1.3.4 抗肿瘤作用
        1.1.3.5 抗炎抑菌、免疫调节作用
        1.1.3.6 其他作用
    1.2 多糖概述
        1.2.1 植物多糖的提取
        1.2.2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植物多糖的活性研究
        1.2.4 辣木多糖的研究进展
        1.2.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辣木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辣木多糖的提取
        2.2.2 辣木多糖的分离纯化
        2.2.3 辣木多糖含量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组织辣木多糖的提取率
        2.3.2 辣木多糖的分离纯化
    2.4 讨论
    2.5 小结
3 辣木多糖结构的初步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和耗材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多糖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3.2.2 多糖的GC-MS分析
        3.2.3 多糖的核磁共振光谱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多糖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2 单糖组成鉴定结果
        3.3.3 核磁共振光谱鉴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辣木多糖的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及溶液配置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辣木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2.2 辣木多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4.2.3 辣木多糖体外免疫调节剂抗炎活性研究
        4.2.3.1 细胞培养、冻存与复苏
        4.2.3.2 辣木多糖对RAW264.7细胞毒性的测定
        4.2.3.3 炎症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辣木多糖对RAW264.7细胞NO产生的影响
        4.2.3.4 辣木多糖对RAW264.7炎症模型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4.2.3.5 辣木多糖对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炎症介质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3 实验结果
        4.3.1 辣木多糖抗氧化活性
        4.3.2 辣木多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
        4.3.3 辣木多糖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
        4.3.4 辣木多糖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NO的影响
        4.3.5 辣木多糖对LPS诱导RAW264.7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4.3.6 辣木多糖对炎症介质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药用植物硒多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多糖研究
2 药用植物硒多糖
3 硒多糖的来源及分离纯化
    3.1 富硒植物天然硒多糖
    3.2 人工硒化合成硒多糖
    3.3 硒多糖的分离纯化
4 硒多糖的结构
    4.1 硒多糖的结构鉴定
    4.2 人工合成硒多糖的结构
    4.3 天然硒多糖的多糖结构
5 硒多糖的生理活性
    5.1 硒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5.2 硒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5.2.1 肝癌
        5.2.2 卵巢癌
        5.2.3 结肠癌
        5.2.4 瘢痕疙瘩形成和其他纤维化疾病
        5.2.5 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5.2.6 三阴性乳腺癌 (TNBC)
        5.2.7 膀胱癌
    5.3 硒多糖提升机体免疫力作用
    5.4 硒多糖降血糖血脂作用
    5.5 硒多糖抗重金属作用
    5.6 硒多糖的抗菌作用
    5.7 硒多糖的抗病毒作用
6 展望

四、大黄多糖分离纯化及其功能的研究(Ⅰ)(论文参考文献)

  • [1]毛头鬼伞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糖尿病肾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初探[D]. 高政.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D]. 赵圆圆.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3]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D]. 刘国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D]. 洪东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决明子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功能研究进展[J]. 刘金金,殷军艺,黄晓君,聂少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23)
  • [6]共价交联大黄多糖、淫羊藿多糖明胶水凝胶及其性能评价[D]. 徐达达.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7]四大产区商品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多糖组成成分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 滕左. 西南大学, 2019(01)
  • [8]添加茯砖茶促进糯米发酵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徐笑.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9]辣木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功能研究[D]. 崔璨.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药用植物硒多糖的研究进展[J]. 梁欢,黄进,王丽,陈稷,田孟良.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5)

标签:;  ;  ;  ;  ;  

大黄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