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男[1](2019)在《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庐枞盆地是成矿带内以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铁矿床为特色的矿集区,区内地质勘查研究历史悠久,参与人员众多,成果积累丰富。2013年以来,庐枞盆地深部勘探得重大突破,在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以下600米又发现了新的厚大铁矿体;龙桥铁矿床、大鲍庄铁硫矿床,马口铁矿床、杨山铁矿床和何家大岭铁矿床的生产勘探也揭露了新的成矿地质现象,这些找矿新发现和新突破是庐枞已有成矿模式所无法解释的,也经典“玢岩矿床”成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查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编录以及室内岩相学工作,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全岩、单矿物)、同位素年代学、高精度矿物原位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庐枞盆地内龙桥、罗河,大鲍庄、马口、杨山和何家大岭等铁硫矿床开展系统研究,阐明盆地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并将它们纳入同一成矿系统,建立庐枞盆地的成矿模式。通过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对比,开展成矿带内成铁岩浆岩成矿专属性,膏盐层与铁成矿作用关系以及矿床中磷的来源的方面研究,并探讨铁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以及成矿带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论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前人研究将龙桥铁矿床归为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认为矿区内正长岩是矿床成矿母岩。本次工作在龙桥铁矿床中新发现了闪长岩侵入体,确定其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其成岩时代为133.5±0.8Ma,稍早于矿床中已知的正长岩体。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辉长闪长岩与铁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正长岩为成矿期后破矿岩体。龙桥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靠近辉长闪长岩的磁铁矿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Ti,V含量高)以及较低的水岩反应强度(Mg+Al+Si低),随着远离辉长闪长岩体,磁铁矿形成温度降低,水岩反应作用增强,地层组分加入增多。本文提出龙桥铁矿床属于层控矽卡岩型铁矿床,其中部分铁质可能来源于岩浆流体与赋矿围岩中沉积菱铁矿的水岩反应作用,但主要铁质来源仍为闪长质岩浆。罗河铁矿床总资源量约10亿吨,是成矿带内最大的铁矿床,其火山岩中“二层矿”特征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价值。本次工作通过对罗河铁矿床系统矿床学研究,确定矿床深部新发现矿体和浅部矿体的赋矿围岩均为强烈蚀变的砖桥组火山岩(粗安岩-辉石粗安岩),明确罗河铁矿床在成因上和深部隐伏闪长质岩浆活动有关。将罗河铁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6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I)、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II)、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III)、硬石膏-黄铁矿阶段(IV)、石英-硫化物阶段(V)以及碳酸盐-硫酸盐阶段(VI)。通过榍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罗河铁矿床深部和浅部矿体中榍石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0±0.8Ma和129.7±0.8Ma,形成时代相近。榍石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温度约700-800℃,成矿流体自深部向浅部氧逸度有所升高。两类榍石均具有岩浆榍石轻稀土富集的特征,Nd同位素特征均与赋矿围岩相似,表明深部和浅部矿体为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8.2-9.3‰;阶段I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7.2-11.1‰,其中脉状黄铁矿(7.2-7.4‰)要低于浸染状黄铁矿(8.7-11.1‰);阶段IV黄铁矿的δ34S值为6.2—10.6‰;阶段V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2.5—-4.6‰。阶段II硬石膏δ34S值为16.1-17.7‰;阶段IV硬石膏δ34S值为18.3-19.2‰。阶段II,III,IV黄铁矿硫同位素相对稳定,与之共生的硬石膏值也变化较小,而阶段V中黄铁矿硫同位素则呈现出了突然变低的趋势。上述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系统从深部膏盐层持续获得硫酸盐补给,早期硫同位素分馏仅仅受到歧化反应控制,而到了晚期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导致黄铁矿δ34S值有所升高。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成矿流体δ18Ofluid明显高于岩浆水,δ18Ofluid值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有两次迅速降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两次岩浆-热液脉动作用并伴随后期大气水的加入,分别对应阶段IIb和阶段IV硬石膏的大量沉淀;C碳酸盐C-O同位素二元图,大多测试样品δ13C值在-5‰~0‰且δ13C与δ18Ofluid并无相关性,表明矿床流体中的碳源主要来自三叠系沉积地层,氧同位素的降低表明了大气水的加入。罗河铁矿床至少经历了两期深部流体脉动作用,第二次热液脉动温度明显降低,持续时间较短,后期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是导致磁铁矿转变为黄铁矿硬石膏组合的关键因素。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具有矽卡岩和IOA型矿床的双重特征。综上所述,罗河铁矿床既不同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也与典型IOA矿床存在差异,在矿床浅部与斑岩型热液系统具有一定可比性,属于较为特殊的Fe-P-SO42-系统,这里我们暂时将其称之为“非典型”IOA矿床。大鲍庄硫铁矿床由赤铁矿体、黄铁矿体以及硬石膏矿体组成,均产于砖桥组凝灰质火山岩中,具有VMS型矿床的部分地质特征,但其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和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和LA-ICP-MS分析,确定矿床中存在四类黄铁矿,不同类型黄铁矿δ34S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31.4‰~+10.5‰)。凝灰岩中的脉状黄铁矿(type I)δ34S为+9.9‰和+10.5‰;块状矿体中细粒环状或椭圆状黄铁矿(type II)δ34S为-9.2‰~-2.0‰;交代凝灰岩的黄铁矿(type III)δ34S为+3.1‰~+5.3‰;硬石膏胶结物中的自形大颗粒黄铁矿(type IV)δ34S为-29.7‰~-30.4‰;等粒状和板状硬石膏变化范围较窄,为+21.0‰~+21.7‰。Type I黄铁矿具有高Mn、Co、Ni、Zn,低As、Ti、Tl、Sb的特征;type 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Al、Ti、V、Cu、As、Sb、Te、Tl,而Mn、Zn和Se含量较低;type I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Mg,Al,V,Ti,且变化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Se,以及较低的Cu,Te;Mn,Zn,As,Sb,Bi,Tl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是介于type I和type II之间;type IV大多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类黄铁矿。上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部初始高温流体含有大量地层硫的加入,type I黄铁矿显示出与罗河铁矿床相似的硫同位素特征;随后喷出的热液与湖水混合,形成沉积黄铁矿(type II),温度不超过300℃;未喷出的流体交代围岩形成浸染状或脉状黄铁矿(type III)。热液活动末期流体活动减弱,温度迅速下降,形成少量type IV黄铁矿。与典型VMS型矿床不同,大鲍庄矿床的硫来自于深部同化而并非海水的混合,属于火山湖喷流沉积型矿床。前人研究认为马口铁矿床正长岩中产出典型的磷灰石-透辉石-磁铁矿“三组合”,属于与正长岩有关的玢岩型铁矿床。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学和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确定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为闪长岩,成岩时代为131.2±3.3Ma,石英正长岩体为后期破矿岩体。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的厘定,进一步明确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马口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钠长石阶段热液性质接近岩浆水,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指示了矿床内的硫总体来自岩浆硫。在磁铁矿矿化过程中岩浆热液对三叠系地层的同化作用增强,随后从透辉石磁铁矿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中大气水的加入导致温度迅速下降。马口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体特征、矿物组合以及磁铁矿沉淀机制与“梅山式”玢岩铁矿相似。通过对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系统对比研究,提出马口热液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与典型IOA型矿床磁铁矿岩浆-热液模式相似,氧同位素接近正岩浆磁铁矿;龙桥矽卡岩型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与Knipping et al(2015)提出Kiruna型铁矿床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完全不同,磁铁矿氧同位素明显高于岩浆水范围。罗河和杨山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总体趋势指向IOCG,磁铁矿氧同位素值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具有矽卡岩和IOA的双重(过渡)特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庐枞盆地内一系列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铁矿床属于同一成矿系统,成矿作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矽卡岩型矿床强烈的水岩反应导致了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在Ti+V vs.Mn+Al图解上更偏向于横向变化。磁铁矿地球化学成分不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与固定的界线相比,利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去判断矿床类型更为可靠。在对庐枞盆地成铁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本次工作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具有闪长岩质岩浆岩成矿专属性,130Ma左右形成闪长质侵入岩是矽卡岩型及玢岩型铁矿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正长岩类侵入岩形成稍晚,在部分矿区穿切铁矿体,与铁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庐枞盆地、宁芜盆地和鄂东南地区的成铁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岩浆源区为成分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下地壳物质混染较少,更多保留了源区地幔的特征。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马口和龙桥铁矿床中辉长闪长岩内的岩浆磷灰石主要为富F、Cl磷灰石,马口热液磷灰石继承了岩浆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罗河、泥河矿床热液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3,指示了庐枞盆地铁成矿体系同化膏盐层具有选择性。岩浆可以大量同化石盐,但对于石膏的同化有限,石膏的加入主要是靠热液的溶解作用。这种同化机制的差异造成了庐枞盆地内岩体侵位深度不同的矿床其矿物组合以及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与宿松变质磷灰石特征对比,表明无论是岩体侵位还是热液成矿过程都没有同化已知的基底变质富磷地层。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的大多数铁矿床成矿流体在深部与三叠系沉积地层发生了水岩反应,后沿断裂运移到火山岩中形成大量Na-Ca质蚀变,由于矽卡岩矿物发育、CO2逸度较高等因素导致磷灰石发育少于南美。蚀变特征、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以及流体氧同位素指示盆地内铁矿床应属于矽卡岩-IOA的过渡部分,与岩浆-热液IOCG矿床中的早期Na-Ca质蚀变相似。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主要可分为产于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矽卡岩型铁矿床(龙桥);产于岩体和火山岩接触带的IOA型铁矿床(马口);产于巨厚火山岩中的矽卡岩-IOA型铁矿床(罗河、泥河、杨山);产于中低温氧化条件下的赤铁矿矿床(大岭)以及产于砖桥旋回晚期凝灰岩中的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矿床(大鲍庄)。虽然各个矿床赋存部位有所差异,但均与闪长质岩浆有关,盆地内的铁成矿过程连续而且成因上具有相互联系,是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在不同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的产物。在区域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前陆盆地系统,庐枞盆地作在前陆系统中应属于地势较低的前缘带,可能为古板块的碰撞缝合部位,其成岩成矿作用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质动力学背景的制约。源区岩浆在152Ma开始活化,至135Ma后,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应力方向有所改变,区域伸展作用加强,构造活化作用导致局部缝合带活化,在135Ma-123Ma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盆地及其中以铁为主的矿床。通过对成矿带内成铜岩浆岩和成铁岩浆岩的对比研究,初步提出“深部岩浆演化决定矿种,浅部地层性质决定矿床类型”,并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源区构造“双活化”成矿模式。
王连忠[2](1983)在《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文中提出 罗河铁矿是庐枞火山岩地区的一个大型铁矿床,呈水平“层带状”隐伏于地下深处。1976—1978年铁矿地质会战期间,不少生产教学科研单位,对其物质组分、成因类型、矿体展布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其控矿构造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意见:(1)强调控矿构造与次火山岩体有关。由于与成矿有关的次火山岩体的冷凝退缩,而产生的虚脱塌陷、岩体隐蔽爆破以及岩体原生节理等,提供了铁矿充填的空间。(2)强调控矿构造与构造运动有关,是构造运动产生的一套破裂构造控制了矿体(脉)
王连忠[3](1983)在《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罗河铁矿是庐枞火山岩地区的一个大型铁矿床,呈水平"层带状"隐伏于地下深处。 1976—1978年铁矿地质会战期间,不少生产教学科研单位,对其物质组分、成因类型、矿体展布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其控矿构造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意见:(1)强调控矿构造与次火山岩体有关。由于与成矿有关的次火山岩体的冷凝退缩,而产生的虚脱塌陷、岩体隐蔽爆破以及岩体原生节理等,提供了铁矿充填的空间。
张乐骏[4](2011)在《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庐枞(庐江枞阳)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带中部的安徽省境内,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断拗区典型代表的庐枞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特色显着,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盆地中发育有白垩纪的四个旋回的钾玄岩系列岩石和多个侵入岩体。随着2006年庐枞盆地泥河大型铁矿床的发现,人们对庐枞盆地的找矿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将其作为深部找矿的重要靶区之一,这使得成岩成矿时代、矿床成因、成矿规律及成矿系统之间的演化关系等工作亟待进行。因此,本文选择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庐枞盆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工作,综合运用多学科多方法,尤其是矿床学、蚀变岩石学、成岩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及高精度微区微量分析等手段对对庐枞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庐枞盆地的侵入岩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其中包含了三种类型的岩石。早阶段的为二长、闪长岩类侵入体,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北部,形成时代为134Ma130Ma,与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的火山活动有关。晚期的侵入岩包括正长岩和A型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部,形成时代为129Ma123Ma,与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的火山活动有关。本文对庐枞盆地内主要矿区内的侵入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显示,主要矿区内部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集中在134Ma129Ma之间。其中泥河矿区的闪长玢岩、二长斑岩、粗安斑岩、正长岩、正长细晶岩,大岭闪长玢岩,小岭粗安斑岩,大鲍庄闪长玢岩,井边安山斑岩,杨山闪长玢岩以及岳山粗安斑岩属于早阶段的侵入岩,与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的火山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泥河矿区的正长斑岩和马口矿区的石英正长斑岩属于晚阶段的侵入岩,与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的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对比表明,庐枞盆地主要矿区内的侵入岩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断隆区与成矿有关的高钾钙碱性侵入岩体的形成时间,但与该区的其它火山岩盆地中的侵入岩浆活动的时代几乎相同。庐枞盆地内的侵入岩是区域第二期(135Ma127Ma)和第三期(126Ma123Ma)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庐枞盆地四个旋回的火山岩和两期三种类型侵入岩的岩浆具有同源性关系,其岩浆源区为成分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交代地幔的形成与古板块的俯冲交代作用有关。岩浆演化经历了岩浆分异、分离结晶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岩浆分异、分离结晶作用主要发生于岩浆房中,早期的龙门院旋回、砖桥旋回火山岩以及早期侵入岩的岩浆分异程度相对较低,而晚期的双庙旋回、浮山旋回火山岩和晚期侵入岩的岩浆分异程度较高,在岩浆演化、上升侵位(喷发)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陆壳同化混染作用。在早白垩世,庐枞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了从挤压向拉张过渡的构造背景向典型拉张的构造背景转变,转换的时间约为130Ma。盆地中早阶段的火山侵入岩浆活动(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火山岩和早期二长、闪长岩)发生于挤压拉张过渡的构造背景;而晚期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火山岩和晚期正长岩和晚期A型花岗岩)发生于典型的拉张构造背景。运用40Ar-39Ar定年方法对泥河铁矿床、龙桥铁矿床、马鞭山铁矿床、杨山铁矿床、马口铁矿床中的金云母以及井边铜金矿床内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进行分析测试得出,上述矿床的形成时代为134Ma127Ma之间。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矿区内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浆岩的形成时代间接的约束约束了其它未进行精确定年矿床的形成时代,最终得到庐枞盆地内成矿作用演化的时间序列为:盘石岭铁矿床的形成时代最早,与砖桥旋回火山喷发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134Ma),脉状铜矿床、热液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约为133Ma132Ma,其时代与砖桥旋回末期的次火山岩或二长岩类侵入体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盆地中玢岩型铁矿床(包括罗河、泥河、杨山、龙桥、大岭、小岭和大鲍庄)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均为130Ma左右,是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式”形成的;矾山明矾石矿床形成时代与玢岩铁矿一致或略晚;形成时代最晚的是产于正长岩和A型花岗岩中的Fe-Cu-Au-U矿床,时代大约≤127Ma。本文对盆地中主要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描述,并对主要矿床的蚀变矿化期次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探针(LA-ICP-MS)对主要矿床中的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黄铁矿、磁铁矿、辉石、石榴石、磷灰石和硬石膏)进行了元素组成分析。运用这些结果总结了不同矿物在不同成矿阶段和不同矿床中的元素富集规律,并与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初步探讨了元素富集变化规律对成矿流体演化和矿床成因的指示。例如,黄铁矿微量元素LA-ICP-MS面扫描图像显示,泥河铁矿床中形成于磁铁矿阶段的黄铁矿核富集Co,Ni,As和Se这一组元素,而形成于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边除了含有上述元素之外,还富含Cu、Pb、Zn、Ag、Au和Tl等一些元素,指示了相应成矿阶段流体的性质。对磷灰石中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泥河铁矿床和马口铁矿床中的磷灰石与宁芜盆地陶村铁矿床中的磷灰石相似,而不同于Kiruna型矿床和IOCG型矿床中的磷灰石,这可能表明庐枞盆地中的铁矿床不属于Kiruna型矿床或IOCG型矿床。泥河铁矿床不同阶段的硬石膏具有不同的颜色,我们尝试性的运用LA-ICP-MS方法对其中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a、Na、Y和REE的含量从紫色硬石膏(磁铁矿阶段)到红色硬石膏(硫化物阶段)再到白色硬石膏(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急剧降低。泥河铁矿床的蚀变岩石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上部浅色蚀变带(晚期),中部深色蚀变带(中期)和下部浅色蚀变带(早期)。蚀变岩石学研究表明,早期矿化蚀变阶段主要形成下部浅色蚀变带,所伴随的物质组分变化有Fe、Ca、Mg从原岩中析出,而有大量的Na从溶液中进入岩石;中期形成矽卡岩的阶段有大量的Fe、Ca、Mg及少量Si的带入,并富含F、P、CO2等挥发分;中期矿化蚀变的末期主要形成矿床中部的绿泥石-绿帘石带,没有明显的组分带入带出现象,主要为挥发份H2O、CO2起作用,使早期无水硅酸盐矿物(辉石、石榴子石)转变为含水硅酸盐矿物(绿泥石、绿帘石)和方解石、菱铁矿等。晚期矿化蚀变阶段主要形成上部浅色蚀变带,伴随有大量的Ca、Fe、S及Si的富集,形成硬石膏矿体及黄铁矿矿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从泥河铁矿床磁铁矿化阶段到硫化物阶段,温度逐渐降低,同时泥河铁矿床磁铁矿阶段的温度高于龙桥铁矿床。脉状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显示了中等温度特征,矾山明矾石矿床的流体属于浅成低温热液系统。H、O同位素组成表明泥河铁矿床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但体现了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同位素交换反应,有地壳组分的加入;龙桥铁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但与地层水和大气降水发生了混合。脉状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显示了以更多比例的大气水加入。龙桥铁矿床C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晚期存在岩浆岩和沉积岩(东马鞍山组地层)的双交代作用。S同位素研究表明金属矿床的硫源主要为岩浆硫和含膏盐地层硫的混合。闪长玢岩是整个庐枞盆地中最为重要的成矿流体驱动器,成矿流体在闪长玢岩体的内部和向外运移过程中在不同的位置与围岩发生反应,与地下水发生混合,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随之改变,从而导致了成矿物质在不同的部位发生沉淀形成矿床。庐枞盆地的成矿流体系统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子系统中的“玢岩型铁矿”成矿流体系统相似。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盆地中的主要矿床进行了成因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相似地区和矿床进行了详细对比,建立了陆内环境下庐枞盆地的成矿模式,认为庐枞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而且成因上相互联系的过程,是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一个完整成矿系统演化作用的产物。庐枞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以致整个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演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制约。早白垩世135Ma后,区域完全进入太平洋构造体制,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升和地幔隆起作用加剧,区域伸展作用加强,在135Ma-123Ma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盆地及其中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及非金属。
王连忠[5](1983)在《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文中指出罗河铁矿是庐枞火山岩地区的一个大型铁矿床,呈水平“层带状”隐伏于地下深处。 1976—1978年铁矿地质会战期间,不少生产教学科研单位,对其物质组分、成因类型、矿体展布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其控矿构造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意见:(1)强调控矿构造与次火山岩体有关。由于与成矿有关的次火山岩体的冷凝退缩,而产生的虚脱塌陷、岩体隐蔽爆破以及岩体原生节理等,提供了铁矿充填的空间。
江满容[6](2014)在《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芜盆地、庐枞盆地及攀西地区是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的重要基地,而此类矿床中的矿石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矿过程演化而形成的,记录着成矿作用的相关信息。宁芜-庐枞地区铁矿床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中酸性次火山岩,其中以出露于地表-30m以下的宁芜梅山铁矿和地表-600m以下庐枞泥河铁矿为典型代表;而攀西地区平川铁矿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基性-超基性的次火山岩,矿体出露地表。泥河→梅山→平川铁矿的赋矿次火山岩体依次为偏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三个矿床虽然都是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产出的地质背景、赋矿岩体、控矿构造、成矿作用、成矿流体及矿石组构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本次研究,以宁芜盆地梅山铁矿床、庐枞地区泥河铁矿床以及攀西地区平川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矿相学理论指导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矿石组构学研究,并结合矿床地球化学和流体地质学等理论知识,选择具代表性的标型矿物组合通过探寻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流体性质及同位素组成在不同成矿环境的指纹信息,反馈不同成矿地质作用对标型矿物形成的制约作用,旨在揭示不同陆相火山岩系列的铁矿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共性及差异性。本次研究对深入认识陆相火山岩铁矿成矿作用,总结完善该类型铁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及推动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成果如下:(1)矿石组构学梅山铁矿早阶段伴随有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矿化,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贫矿体,晚阶段发生富矿流体的充填,形成块状富矿体;中期蚀变作用阶段磁铁矿发生赤铁矿化等,形成假象-半假象赤铁矿。典型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格状结构、共结边结构、生长环边结构等。泥河铁矿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格状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等。平川铁矿矿山梁子矿段和道坪子矿段的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似海绵陨铁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碎裂结构。总体来说,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泥河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梅山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充填作用为辅;平川地区道坪子-矿段梁子矿段以充填成矿为主,交代作用为辅;平川烂纸厂矿段为火山沉积-变质成矿。(2)成矿期及成矿阶段的划分泥河铁矿和梅山铁矿都经历了三个成矿期,包括晚期岩浆结晶分异期,气水-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泥河铁矿床的气水-热液成矿期可分为碱交代作用阶段、硬石膏-透辉石-磁铁矿化阶段、铁硫-钙充填交代阶段及硅化-泥化水热交代阶段。梅山铁矿在岩浆成矿期已经开始富集成矿物质,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浆结晶分异阶段、碱性长石化阶段及硬石膏-(磷灰石)-磁铁矿-透辉石/石榴石阶段;气水-热液成矿期划分为硬石膏-(磷灰石)-黄铁矿-磁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磁铁矿阶段、含水硅酸盐矿物叠加作用阶段、硬石膏-黄铁矿化阶段及硅化-泥化-碳酸盐化阶段。平川铁矿在不同矿段表现出不同的成矿类型。基本上,成矿期可划分为岩浆分异期(大杉树矿段)、火山喷发-沉积期(烂纸厂)、次火山热液期(矿山梁子、道坪子矿段)和后生改造期。(3)磁铁矿的成因特征①磁铁矿至少可分为三个世代:早期为细粒它形磁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赋矿次火山岩体中;中期为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梅山、泥河)或(金云母)(蛇纹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平川)以浸染状-块状构造产出的磁铁矿石,磁铁矿呈细粒它形粒状结构:晚期为以硬石膏-石英/碳酸盐-磷灰石-磁铁矿阶段脉状-网脉状构造产出的粗粒-伟晶状磁铁矿(泥河)、致密块状磁铁矿(梅山)或细粒碳酸盐-(硫化物)-磁铁矿阶段以梳状构造(矿山梁子)产出的中粗粒磁铁矿。根据其产出组构特征,一般早期为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中期为次火山岩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为主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晚期为热液充填成矿。②磁铁矿晶胞参数:梅山及泥河铁矿床的晶胞参数(ao为8.38892-8.39057nm和8.38630-8.38965nm)分布在接触交代和热液交代型磁铁矿范围内,应为热液交代成因。而平川铁矿(包括矿山梁子和道坪子)磁铁矿的晶格常数ao分别为8.392-8.395nm和8.391-8.398nm,显示磁铁矿主体为热液交代成因,部分可能为岩浆作用形成。③梅山铁矿早期深部辉长闪长玢岩中的磁铁矿属于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而后期接触交代作用下形成的磁铁矿属于低钛富镁型-低钛富钒型。泥河铁矿早期磁铁矿颗粒为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泥河铁矿中期浸染状磁铁矿为低钛低镁型-低钛富钒型;晚期粗粒脉状磁铁矿Ti02含量在1%左右波动,比较偏过渡类型。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石矿山梁子以低钛、低铝、高镁含量为特征。电子探针数据显示由泥河→梅山→平川,磁铁矿的TFeO、Fe2O3含量及Fe2O3/FeO值明显增加,FeO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与成矿溶液中铁质含量、成矿作用形式及矿质沉淀的空间位置有关。④梅山铁矿磁铁矿TiO2、Al2O3、MgO和MnO的对数分布图显示,A1203略负向偏倚分布,MgO、TiO2和MnO均呈较明显的负向偏倚特征,与岩浆型磁铁矿相似,可能为该区后期磁铁矿继承了部分岩浆结晶分异期的元素。泥河铁矿磁铁矿MnO、MgO略具对数负向偏倚分布,整体与火山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平川铁矿道坪子矿段整体与矽卡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可能与成矿期后大量的碳酸盐交代作用有关。⑤磁铁矿TiO2-Al2O3-MgO, 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显示,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具明显的热液交代和接触交代作用特征,而烂纸厂为沉积变质作用而成;泥河铁矿特征值分布集中,为与中性岩浆有关的火山岩型-热液型过渡类型;梅山铁矿特征值分布非常分散,为明显的过渡性成矿。⑥不同类型矿床、不同矿石结构和构造产出的磁铁矿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也具有一定规律性。梅山铁矿磁铁矿为与火山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成矿,脉状矿石为岩浆期后矿质充填形成,以它形细粒结构集合体为特征;角砾状矿石及块状矿石则是早期热液交代萃取围岩中的铁质,晚期矿质大规模沉淀而成,该作用过程中发育区内最广泛的浸染状磁铁矿化,磁铁矿受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而被交代溶蚀呈残余结构。泥河铁矿磁铁矿主要分布于Ⅱ、Ⅲ、Ⅳ区的过渡区间,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伟晶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石中磁铁矿由火山岩型→岩浆型→热液型逐渐过渡,但浸染状磁铁矿石、伟晶状磁铁矿石及块状磁铁矿石受热液交代混染分布略分散。从磁铁矿产出结构特征来看,细粒它形结构与交代残余结构磁铁矿主要为火山岩型,粗粒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磁铁矿偏向于热液成因,与区内以次火山岩-热液成矿特征较为一致。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矿段磁铁矿几乎都分布于矽卡岩型区域内,仅道坪子矿段发育的浸染状、细脉状磁铁矿石受地层混染而有向热液型过渡的趋势,矿山梁子矿段应该为富铁质矿浆沿本区火山机构及区内构造薄弱面充填成矿,受区内碳酸盐围岩影响。烂纸厂矿段磁铁矿为典型的沉积变质成因类型。⑦磁铁矿H-O稳定同位素:梅山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总体显示岩浆水(5DH2O=-73-84%o,δ18OH2O=6.68-8.9‰)的特征,大气降水混入不明显。泥河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成矿晚阶段则主要为天水。平川磁铁矿δ18OMt介于5.6-10.3‰之间,明显区别于岩浆型磁铁矿和沉积变质型磁铁矿,与辉长质岩浆(δ180=5.5~7.4‰)相近,说明形成磁铁矿的氧与深部岩浆源具有亲缘关系。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岩浆体系,和区内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但因碳酸盐脱碳作用而具有低δD和高δ180特征。(4)蚀变-矿化分带规律梅山铁矿围岩蚀变空间上,自下而上,分为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和上部安山质火山岩中浅色蚀变带,磁铁矿化开始于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在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富集。泥河铁矿床矿体,自下而上分为①下部浅色蚀变带、②深色蚀变带、③叠加蚀变带及④上部浅色蚀变带。分别对应钠长石化、紫色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含石英-赤铁矿-(菱铁矿)-浅色硬石膏-黄铁矿化及硅化-泥化。次生石英岩化是磁铁矿化的远程指示性蚀变,膏辉岩化出现在近矿和容矿蚀变带,钠长石化大规模发育标志铁矿化作用的开始,亦即深部找矿勘探的终止。平川铁矿的道坪子矿段V号矿体产于辉长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具充填交代成因,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可划分为4个蚀变带:①蛇纹石化大理岩带、②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化带、③金云母-透闪石化带、及④绿帘石-阳起石-透辉石化带。各蚀变带渐变过渡,向接触带两侧蚀变程度逐渐减弱。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带是主要赋矿部位,主要发育在细粒辉绿辉长岩中,金云母和蛇纹石是近矿围岩蚀变标志。(5)蚀变-矿化作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本次研究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中泥河铁矿具有保存最完整及最典型的蚀变分带特征,因此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对蚀变-矿化作用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元素迁移规律。针对泥河铁矿床蚀变矿化带对蚀变岩主量元素分析,以早期蚀变岩石为原岩与稍晚期蚀变岩石的不活动元素拟合最佳等浓度方程,采用改良后的等浓度图法(The Isocon Diagram)来定量探讨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早期碱交代作用阶段以Na质富集为主,代表着铁矿化作用的开始。Fe质迁移与Na质富集为负相关,与P富集呈正相关关系。深色蚀变带以铁、镁、钙交代作用为主,膏辉岩以强烈富集Ca、Mg,弱富集Fe、Si为特征,为磁铁矿化过程富集Fe、P提供物质基础。叠加蚀变带以铁、硫、钙充填交代作用为主,早期赤铁矿-(菱铁矿)-硬石膏-黄铁矿化过程伴随强烈的硅酸盐矿物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水解,富集Fe、P、S和LOI,强烈亏损Ca、Mg;黄铁矿-硬石膏化蚀变岩以强烈富集Ca、Sr和Ba,强烈亏损Al、Si、K、Mg和Na,较亏损P为特征,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可能与硬石膏大规模沉淀有关。上部浅色蚀变带以硅、钾、铝水热交代作用为主,水云母-高岭土带富集K、Al,而早期蚀变迁移出的Si质则在次生石英岩化带沉淀形成硅质岩壳,磁铁矿化强度与硅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区内硅质的大规模沉淀标志着铁矿成矿作用过程全部结束。在整个矿化作用过程中Ti仅在磁铁矿大规模沉淀时发生类质同象置换而迁移,在其它蚀变过程中均以不活动组分存在。钠长石化的大量出现标志着铁矿化的开始;膏辉岩化是近矿和容矿蚀变;次生石英岩化是远程指示性蚀变。泥河铁矿床早期发育于辉石粗安玢岩体中的蚀变矿化过程微量稀土元素未发生明显的迁移。由辉石粗安玢岩内带至砖桥组粗安岩,微量-稀土元素逐渐降低,指示着稀土元素由内带向外带运移,亦指明了热液流体的运移方向。综上所述,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磁铁矿成因标型特征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显示,铁质来源与岩浆岩密切相关。中性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系列铁矿床产出于火山岩体内部或接触带部位,铁矿体以交代充填成矿为主,均发育浸染状矿化、块状矿化及脉状-网脉状矿化,局部发育角砾状矿化。由于矿体产出位置及成矿环境差异导致产出不同类型矿石组构特征及磁铁矿类型。磁铁矿化学成分特征表明浸染状细粒它形磁铁矿颗粒具有火山岩型或岩浆型-热液型过渡特征,说明其对火山岩中的铁质具有继承性特征。通过研究泥河铁矿各蚀变矿化带的元素迁移规律结合区内成矿流体特征,探讨了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形成机制,并建立了蚀变-矿化模型。
马立成[7](2009)在《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文中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庐江-枞阳(以下简列为庐-枞)陆相火山岩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晚期,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中着名的铁、铜矿集区之一。通过庐-枞矿集区典型矿床的成矿规律,野外构造变形形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系统测量及中生代古应力场的反演,结合穿越庐-枞矿集区的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重磁异常剖面和地质剖面的综合解释,特别是深部主要构造界面特征的研究,建立了庐-枞矿集区深部构造作用与浅表成矿响应的过程。庐-枞盆地中生代可识别出的构造变形及古应力场恢复,该区主要经历了两次构造运动和三期构造变形,即:(1)中三叠世-中侏罗世(240-180Ma)近南北向挤压,为印支运动的产物,它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的大别山前陆缩短带变形应力场:(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0-140Ma)北西-南东向挤压,是燕山运动主幕陆内多向挤压造山阶段的构造反映,后期由于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导致逆时针旋转改造了印支期的构造形迹方向;(3)早白垩世中期(140-110Ma)北北西-南南东向拉伸,为燕山陆内造山的后效大陆伸展期,庐-枞地区内多旋回的火山喷发和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活动从深部带来了巨量的成矿物质,形成了庐-枞铁、铜矿集区。区域上及庐-枞盆地内年代学统计说明,该矿集区形成时代为135-130Ma;铁矿成矿层位主要在龙门院组、砖桥组、双庙组,浮山组成矿信息微弱。区内反射地震特征、电性差异及重、磁异常剖面综合解释表明:(1)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MOHO面深度范围在9.6~11sTWT,深度约33—30km,相差3km以上,由大别造山带至沿江构造带MOHO面逐渐变浅,成小角度北西倾,在郯庐断裂带和罗河断裂两处有错断。反射地震剖面显示郯庐断裂带的宽度8~10km,深部产状陡立,断面边界北西倾;火山岩盆地西北缘的罗河断裂,深部南东倾,切穿MOHO,控制早白垩世火山岩分布产出,浅部北西倾,为后期的正断层,控制上白垩统红层界线;(2)郯庐断裂、罗河断裂等NNE-NE断裂系统是庐—枞盆地的控制构造;盆地北缘的庐江—黄姑闸断裂,可能是盆地北缘铁矿、铅锌矿的主控矿断裂;火山岩盆地之下,上地壳发育多组弧形强反射,推测可能为岩瘤,说明火山岩盆地之下假设的约800km2侵入岩体是存在的;火山岩盆地深部3~4.2sTWT存在构造分界面,可能是浅部盖层和基底之间的滑脱面,该结构面在MT电性剖面中为低阻带,与地震剖面中反射波谱特征相互印证;5~7sTWT弧形强反射界面,深度15~20km,可能是中、上地壳的分界,或深部岩浆房顶面或底等。(3)庐—枞火山岩只分布在罗河断裂以东呈“耳状”,反射地震剖面、重磁异常和MT测深剖面上均能明显反映火山岩与其它沉积地层之间界线,其中火山岩的厚度约2~3km;而罗河断裂西侧红盆之下不存在另一半“耳”状的火山岩盆地。(4)反射地震剖面显示向南东倾斜的罗河断裂在深部切穿了MOHO,错断约3km,东侧抬升,沿断裂两侧中下地壳间的强反射被切断呈不连续弧形产出,表明罗河断裂是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地幔流体运移及岩浆上涌的通道,庐—枞火山岩龙门院旋回、砖桥旋回和双庙旋回的喷发以裂隙式为主,向东不对称喷发,而浮山旋回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庐—枞矿集区形成于晚侏罗世东亚汇聚的构造背景,170-140Ma前后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地壳增厚,中国东部高原形成,并导致NNE向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及罗河断裂形成,出现造山型埃达克岩系;140Ma前后中国东部由挤压转为伸展,岩石圈拆沉减薄,郯庐断裂带沟通了地壳和地幔通道,减压作用降低了地幔岩石的熔点,富集地幔部分熔融,沿罗河断裂上涌在中下地壳界面形成岩浆房,幔源岩浆与地壳岩石发生作用,形成埃达克质-碱质岩浆并喷发、侵入,从深部带来巨量的成矿物质,浅表富集后形成庐-枞铁、硫、铜矿集区(135-130Ma)。对应早白垩纪中期NNW-SSE伸展应力场,NE向罗河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和火山活动裂隙系统,直接控制了火山岩盆地西缘罗河铁矿、大包庄铁矿、泥河铁矿、杨山铁矿以及盆地内部的钟山、小岭硫铁矿等。盆地北部和东部的火山岩和侏罗系砂岩之间的不整合面也是良好的成矿赋存空间,盆地北缘龙桥铁矿、马鞭山铁矿和岳山铅锌矿处于不整合接触面和断裂交汇部位上。
张维[8](2017)在《安徽罗河铁矿床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庐枞矿集区的西北部,是成矿带内资源量最大的铁矿床,其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其属于玢岩型铁矿床。2013年,罗河矿床的深部又发现了厚大铁矿体,也称之为小包庄铁矿床。这是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找矿的重大突破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勘探应用价值。本文在前人对罗河铁矿床地质特征、矿化蚀变分带特征研究基础上,以矿床中广泛发育的特征蚀变矿物绿泥石和绿帘石为研究对象,系统的采集了矿床-545m中段不同位置和四个钻孔-870-1850m不同深度的绿泥石和绿帘石样品。在详细的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LA-ICP-MS矿物原位分析实验,查明绿泥石和绿帘石中微量元素特征,分析不同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了以下认识。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1)罗河矿床-545m中段不同位置的绿泥石和钻孔不同深度的绿泥石,均具有Fe与Na、Si、K呈负相关,而与Mg呈正相关的特征;(2)-545m中段绿泥石中Fe、Ti、Na、Zn、Ca元素的含量远高于钻孔中的绿泥石,含量变化范围也更广,而Si、Mg、Mn、K、Li元素含量则无明显差别。同时在同一钻孔中,较深处绿泥石的Fe、Mn、Cr、As、Zr、Sb、Hf、Th、U等元素含量要低于较浅处的绿泥石,而Ni、B、Mg、Ti、Co、Ni等元素则相反;(3)罗河铁矿床的绿帘石中Y vs Cr,Sr vs Mn,Y vs V,Co vs Ni,Ti vs As,Ti vs V元素之间都有着良好的正相关性。此外,国外诸多学者总结了斑岩型矿床的找矿勘探模型,利用绿泥石和绿帘石的微量元素含量可以计算出与矿化中心和成矿岩体的距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罗河铁矿床中的绿泥石和绿帘石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对比斑岩型矿床中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确定成矿中心位置的方法,估算了罗河铁矿床的矿化中心和隐伏岩体的位置。数据结果表明通过玢岩矿床中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特征估算矿化中心也是可行的,而推算出的成矿岩体的位置也与当前地质事实较为符合,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吴亚飞[9](2014)在《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徽庐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夹持在郯庐断裂与长江断裂之间,包括庐枞火山岩盆地和边部隆起区,区内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大爆发密切相关,成岩成矿作用特色显着。论文选取庐枞地区燕山期成矿岩浆岩和不同类型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和二次开发前人大量资料、详细野外地质观察、关键样品采集和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矿相学、电子探针分析、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完善了区内成矿岩浆系列,系统的分析了成岩与成矿的关联并总结其成矿规律,建立相应的岩浆-成矿动力学模式。全文初步获得的认识如下:1.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庐枞地区成矿岩浆岩系列分为盆地内部橄榄安粗岩系和盆地外围隆起区钙碱性岩系两种,前者从早期到晚期岩浆结晶分异作用逐渐增强,具富钾高碱特征。钙碱性岩系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弱,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特征。2.通过锆石U-Pb定年测试获得主要矿区成矿岩浆岩年龄介于135-130Ma之间,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二长-闪长岩类成岩年龄介于135~-129Ma之间,正长岩类成岩年龄介于129-124Ma之间,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系成岩年龄介于136-133Ma之间。两岩浆系列时代相近,并结合近年来高精度地震探测剖面数据质疑了前人认为在火山岩盆地深部存在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类的观点。3.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两个岩浆系列是属于同一深部过程产物,但是源区不同。橄榄安粗岩系两期火山岩与侵入岩在岩浆起源、岩浆演化和成因等方面一致,均来自EMI型富集地幔,混染了一定的扬子下地壳物质。以沙溪侵入岩为代表的埃达克质岩系源区则为玄武质的下地壳。4.庐枞地区Fe-Cu-Au成矿类型可划分为玢岩型Fe-Cu矿床、沉积-热液改造型Fe-Cu矿床、脉状热液型Cu-Au矿床和斑岩型Cu-Au矿床。成矿作用时代介于147-129Ma之间,龙桥沉积-热液改造型铁矿床成矿时代在147Ma左右;沙溪铜斑岩型铜(金)矿形成时代介于135~132Ma之间;玢岩型铁矿形成时代介于132-131Ma之间;脉状铜矿床形成时代介于133-129Ma之间。5.系统的矿石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表明,四种金属矿床类型绝大部分成矿物质均由岩浆从深部源区携带上来,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盆地基底中三叠统膏盐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硫源,龙桥铁矿中沉积地层还提供了部分的铁质。6.庐枞地区主要存在两个燕山期岩浆系列分别控制的金属成矿系列,即幔源橄榄安粗岩系控制的玢岩型Fe-Cu矿床和脉状热液型Cu-Au矿床;埃达克质岩系控制的斑岩型Cu-Au矿床。沉积-热液改造型Fe-Cu矿床矿胚层形成于中侏罗世,成矿作用主要与147Ma左右的岩浆活动有关,并非前人认为的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由于目前区内深部暂未发现这一时期岩浆岩,未能建立该矿床类型的成岩成矿关联。7.在综合研究成矿时空格架、控矿地质因素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区金属成矿模式和地球动力学过程:136Ma之后,庐枞及邻区进入太平洋构造体制,区域伸展作用加强,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升加剧,软流圈地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深源岩浆沿切壳断裂(罗河断裂)上升,在盆地的不同空间位置分别形成了玢岩型和脉状热液型矿床。在盆地周边隆起区,新生的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钙碱性埃达克质岩浆沿断裂侵位,成矿热液在岩浆裂隙中运移和沉淀,形成斑岩型矿床。
刘一男,范裕,高昌生,张千明,张乐骏[10](2016)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小包庄铁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罗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庐枞火山岩盆地的西北部,是成矿带内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铁矿床。2013年在罗河铁矿床深部又勘探新发现了小包庄大型铁矿床,这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近年来重大找矿突破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勘探应用价值。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基于详细的钻孔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并结合电子探针测试分析,研究了小包庄铁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厘定了矿床的成矿阶段,分析了成矿作用过程,并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罗河铁矿床和小包庄铁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在不同深度成矿作用的产物。小包庄铁矿床主矿体矿呈厚大的透镜状、似层状产于砖桥组地层中,位于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之下约8001000m,主要由浸染状矿体组成。矿床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硬石膏、透辉石和碳酸盐,矿石的代表性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硬石膏-透辉石。矿石的结构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块状构造、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和筛状结构等。矿床围岩蚀变强烈,主要蚀变类型有碱性长石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和硬石膏化。小包庄铁矿床形成经历了热液期的四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和硬石膏-黄铁矿-碳酸盐-石英阶段,其中,铁矿化主要发育于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以及与宁芜地区铁矿床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小包庄铁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的闪长质侵入岩(?),而矿化发育在远离侵入岩或次火山岩之上的火山岩中,明显有别于宁芜地区玢岩铁矿床,类似于智利安第斯成矿带中部分产于安山质火山岩中的磁铁矿-磷灰石型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产于火山岩中的一类特殊类型的玢岩型铁矿。
二、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实物工作量 |
1.5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2.3 火山机构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地质演化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龙桥铁矿床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 |
3.1.5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 |
3.2 辉长闪长岩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 |
3.2.1 岩石学特征 |
3.2.2 定年结果 |
3.3 辉长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2 Sr-Nd-Pb同位素特征 |
3.3.3 岩体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3.4.1 磁铁矿矿石全岩分析 |
3.4.2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3.4.3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3.5 矿床成因 |
3.6 关于矿床类型指示图解的启示 |
第四章 罗河铁矿床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成矿年龄 |
4.2.1 样品特征 |
4.2.2 榍石LA-ICP-MS定年结果 |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3.1 蚀变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2 榍石主微量元素特征 |
4.3.3 榍石Nd同位素特征 |
4.3.4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4.3.5 硬石膏及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
4.3.6 矿床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 |
4.4 矿床成因 |
第五章 大鲍庄黄铁矿床 |
5.1 地质特征 |
5.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2.1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5.3 矿床成因 |
第六章 马口铁矿床 |
6.1 马口铁矿床区域填图 |
6.2 矿化和矿物特征 |
6.3 马口成矿岩体年龄 |
6.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4.1 矿床岩浆岩全岩分析 |
6.4.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6.4.3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6.4.4 钠长石、磁铁矿和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6.4.5 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 |
6.5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杨山铁矿床 |
7.1 杨山地质特征 |
7.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7.2.1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7.2.2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7.3 矿床成因 |
7.4 磁铁矿出溶对微量元素测试的影响 |
第八章 何家大岭铁矿床 |
8.1 地质特征 |
8.1.1 地层 |
8.1.2 构造 |
8.1.3 岩浆岩 |
8.1.4 矿体特征 |
8.1.5 矿石特征 |
8.1.6 围岩蚀变 |
8.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8.2.1 赤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2.2 赤铁矿O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2.3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3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
第九章 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
9.1 成矿物质来源 |
9.1.1 成矿岩浆岩专属性 |
9.1.2 矿床中的钠化蚀变岩与正长岩 |
9.1.3 泥河铁矿床赋矿围岩岩性 |
9.1.4 蚀变矿化物质来源 |
9.2 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过程 |
9.2.1 水岩反应对流体性质的影响 |
9.2.2 成矿过程 |
9.3 成矿模式 |
9.4 与铜矿化岩浆专属性的对比 |
9.5 地质动力学背景 |
9.5.1 前陆盆地系统 |
9.5.2 “双活化”作用对铁成矿作用的影响 |
9.5.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成矿特色的原因 |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录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
(4)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2.3 火山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次火山岩 |
2.3.3 侵入岩 |
2.4 区域壳幔结构及地质演化 |
2.4.1 区域壳幔结构 |
2.4.2 区域地质演化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
3.1 样品的处理 |
3.1.1 光薄片、单矿物的分选及样品靶的制备 |
3.1.2 全岩粉末样品的制备 |
3.2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
3.2.1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
3.2.3 全岩 Rb-Sr、Sm-Nd 和 Pb 同位素分析 |
3.2.4 锆石 LA-ICP MS 定年 |
3.2.5 锆石 Lu-Hf 同位素分析 |
3.2.6 PIMA 和 XRD 分析 |
3.2.7 矿物 EPMA 分析和 LA-ICP-MS 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3.2.8 40Ar-39Ar 定年 |
3.2.9 稳定同位素(H、O 和 S)分析 |
3.2.10 流体包裹体分析 |
第四章 岩浆作用的时空格架 |
4.1 火山岩的时空分布 |
4.2 侵入岩的时空分布 |
4.3 主要矿区内岩浆岩的形成时代 |
4.3.1 样品特征 |
4.3.2 定年结果 |
4.4 岩浆岩的时空格架 |
4.5 区域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对比 |
第五章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
5.1 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1 主量元素特征 |
5.1.2 微量元素特征 |
5.1.3 Sr-Nd-Pb 同位素特征 |
5.1.4 锆石 Lu-Hf 同位素特征 |
5.1.5 岩浆岩中标型矿物的化学组成特征 |
5.2 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1 主量元素特征 |
5.2.2 微量元素特征 |
5.2.3 Sr-Nd-Pb 同位素特征 |
5.2.4 锆石 Lu-Hf 同位素特征 |
5.3 岩浆岩的成因及演化 |
5.3.1 岩浆源区 |
5.3.2 岩浆演化 |
5.3.3 构造背景及成岩模式 |
第六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6.1 泥河铁矿床 |
6.2 罗河铁矿床 |
6.3 龙桥铁矿床 |
6.4 马鞭山铁矿床 |
6.5 杨山铁矿床 |
6.6 马口铁矿床 |
6.7 岳山铅锌矿床 |
6.8 井边铜矿床 |
6.9 矾山明矾石矿床 |
6.10 何家大岭铁矿床 |
6.11 何家小岭硫铁矿床 |
6.12 大鲍庄硫铁矿床 |
6.13 其它矿床 |
第七章 成矿时代 |
7.1 成矿时代 |
7.2 成岩-成矿作用的时空格架 |
7.3 区域成矿作用时代对比 |
第八章 矿物及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
8.1 黄铁矿 |
8.2 磁铁矿 |
8.3 磷灰石 |
8.4 石榴子石 |
8.5 辉石 |
8.6 硬石膏 |
8.7 蚀变岩石学研究 |
第九章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
9.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9.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
9.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
9.1.3 流体包裹体的气相和液相成分 |
9.1.4 流体压力计算 |
9.2 同位素研究 |
9.2.1 C、H、O 同位素研究 |
9.2.2 S 同位素研究 |
9.2.3 Pb 同位素研究 |
9.3 流体演化 |
第十章 成矿模式及构造背景 |
10.1 矿床成因分析 |
10.1.1 控矿要素 |
10.1.2 矿床成因 |
10.2 成矿作用对比 |
10.2.1 与断拗区成矿作用对比 |
10.2.2 与断隆区成矿作用对比 |
10.2.3 与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对比 |
10.2.4 与斑岩成矿系统的对比 |
10.2.5 与 IOCG 型矿床对比 |
10.3 成矿模式 |
10.4 构造背景 |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11.1 主要结论 |
11.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经历及已发表论文 |
附表 |
(6)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宁芜“玢岩铁矿”研究现状 |
1.2.2 庐枞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攀西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4 矿石组构学研究现状 |
1.2.5 等浓度图法元素迁移规律研究现状 |
1.2.6 存在的问题 |
1.2.7 拟解决的问题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宁芜盆地 |
§2.2 庐枞盆地 |
§2.3 攀西平川地区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梅山铁矿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2 泥河铁矿 |
§3.3 平川铁矿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地质特征 |
§3.4 成矿时限 |
3.4.1 火山岩年龄 |
3.4.2 次火山岩年龄 |
3.4.3 矿床成矿时代 |
第四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简介 |
§4.1 样品准备及处理 |
§4.2 分析方法 |
4.2.1 爆裂温度测试分析 |
4.2.2 成矿流体成分分析 |
4.2.3 电子探针分析(EMP) |
4.2.4 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
4.2.5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五章 矿石组构学特征 |
§5.1 梅山铁矿 |
5.1.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
5.1.2 矿石结构 |
5.1.3 矿石构造 |
5.1.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
5.1.5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 |
§5.2 泥河铁矿 |
5.2.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
5.2.2 矿石结构 |
5.2.3 矿石构造 |
5.2.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
5.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的划分 |
§5.3 平川铁矿 |
5.3.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
5.3.2 矿石结构 |
5.3.3 矿石构造 |
5.3.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
5.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六章 典型矿物标型与蚀变-矿化模型 |
§6.1 典型矿物标型及矿石组构成因意义 |
6.1.1 磁铁矿 |
6.1.2 黄铁矿 |
6.1.3 菱铁矿 |
6.1.4 磷灰石 |
6.1.5 硬石膏 |
6.1.6 硅质岩 |
§6.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特征 |
6.2.1 泥河铁矿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
6.2.2 梅山铁矿 |
6.2.3 平川铁矿 |
6.2.4 蚀变矿化作用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 |
§6.3 蚀变-矿化找矿模型 |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
图版Ⅱ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
图版Ⅲ 梅山铁矿床自下而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
图版Ⅳ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
图版Ⅴ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
图版Ⅵ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
图版Ⅶ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
(7)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庐—枞火山岩盆地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国、内外深部成矿研究技术追踪 |
一、地球化学方法 |
二、地球物理方法 |
三、其它找矿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内容 |
三、实物工作量 |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构造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 |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基底和盖层特征 |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一、区域壳幔结构 |
二、区域壳幔特征 |
三、区域地壳热结构 |
第四节 壳幔相互作用 |
第五节 区域地球化学 |
一、岩浆岩类型 |
二、地球化学特征 |
第六节 庐—枞火山岩盆地特征 |
一、庐—枞盆地地层分布 |
二、侵入岩 |
三、火山机构及遥感解译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庐-枞矿集区构造演化及其古应力场 |
第一节 区域应力场背景 |
第二节 古构造应力场反演及古应力场分析 |
第三节 基底构造变形及典型应力场特征 |
一、奥陶系—中三叠系内地层变形: |
二、下-中侏罗统内地层变形 |
第四节 陆相火山岩中变形及典型应力场特征 |
一、庐-枞盆地外围火山岩 |
二、庐-枞盆地内陆相火山岩 |
三、中三叠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应力场分析 |
四、早白垩世中期应力场分析 |
第五节 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庐—枞矿集区典型矿床构造及控矿特征 |
第一节 龙桥铁矿构造及控矿特征 |
一、矿区地质背景与矿床特征 |
二、龙桥铁矿主要界面 |
第二节 罗河—大包庄铁矿构造及控矿特征 |
第三节 何家小岭硫铁矿 |
一、矿区地质概况(合并) |
二、矿床物质来源及成因 |
第四节 岳山铅锌矿 |
一、矿床地质背景 |
第五节 杨山铁矿 |
第六节 泥河铁矿 |
第七节 庐—枞火山岩盆地控矿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庐—枞矿集区深部构造格架 |
第一节 深部探测剖面的浅部地质特征 |
第二节 大地电测测深(MT)、重、磁异常 |
一、LZ06—1剖面MT、重磁特征及解释 |
二、LZ06—2剖面MT、重磁特征及解释 |
三、LZ06—3和LZ06—4剖面MT、重磁特征及解释 |
第三节 深地震反射剖面 |
一、地震数据处理试验 |
二、地震数据处理 #8l |
三、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 |
四、地震剖面反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深部构造作用及浅表成矿响应 |
第一节 深部成矿作用 |
一、郯-庐断裂系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
二、深部作用及过程 |
三、深部成矿作用 |
第二节 热事件及火山岩、成矿时代 |
第三节 庐—枞火山岩盆地构造作用过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Ⅰ |
个人简历 |
(8)安徽罗河铁矿床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玢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2.2 庐枞盆地研究现状 |
1.2.3 罗河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4 绿泥石研究现状 |
1.2.5 绿帘石研究现状 |
1.3 拟解决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进度安排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中三叠统马鞍山组(T_2d) |
3.1.2 砖桥组火山岩(K_1z) |
3.1.3 双庙组火山岩(K_1s)和杨湾组(K_1y)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矿化蚀变期次 |
3.5 矿化特征 |
3.5.1 矿体特征 |
3.5.2 矿石特征 |
3.5.3 矿石结构构造 |
第四章 罗河铁矿床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特征 |
4.1 绿泥石和绿帘石的采样位置 |
4.2 绿泥石和绿帘石矿物特征 |
4.3 绿泥石-绿帘石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4.4 绿泥石-绿帘石LA数据处理流程 |
4.5 绿泥石LA分析结果 |
4.6 绿帘石LA分析结果 |
4.7 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空间变化规律 |
4.8 矿床成矿岩体位置的估算 |
4.9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区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长江中下游地区研究现状 |
1.3.2 庐枞地区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及存在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深部地质特征 |
2.1.1 区域壳幔结构 |
2.1.2 莫霍面特征 |
§2.2 地层 |
2.2.1 地层岩性组合 |
2.2.2 地层的赋矿特征 |
§2.3 构造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3.3 火山机构 |
§2.4 岩浆岩 |
2.4.1 火山岩 |
2.4.2 次火山岩 |
2.4.3 侵入岩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2.6 区域地质演化史 |
第三章 燕山期成矿岩浆岩 |
§3.1 成矿岩浆岩空间分布 |
3.1.1 橄榄安粗岩系 |
3.1.2 埃达克质岩系 |
§3.2 岩相学特征 |
3.2.1 橄榄安粗岩系 |
3.2.2 埃达克质岩系 |
§3.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1 橄榄安粗岩系 |
3.3.2 埃达克质岩系 |
§3.4 年代学研究 |
3.4.1 橄榄安粗岩系 |
3.4.2 埃达克质岩系 |
§3.5 岩浆起源与演化机制 |
3.5.1 岩浆源区 |
3.5.2 岩浆演化 |
3.5.3 岩浆起源与演化模型 |
§3.6 小结 |
第四章 燕山期金属矿床类型 |
§4.1 玢岩型铁矿 |
4.1.1 矿床地质特征 |
4.1.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3 矿床成因 |
§4.2 沉积-热液改造型铁(铜)矿 |
4.2.1 矿床地质特征 |
4.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2.3 矿床成因 |
§4.3 热液脉型铜(金)矿 |
4.3.1 矿床地质特征 |
4.3.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3.3 矿床成因 |
§4.4 斑岩型铜(金)矿床 |
4.4.1 矿床地质特征 |
4.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4.3 矿床成因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区域岩浆-成矿系列分析 |
§5.1 岩浆-成矿作用时间结构 |
§5.2 岩浆-成矿作用空间结构 |
§5.3 成矿规律 |
5.3.1 关键控矿因素 |
5.3.2 区域岩浆-成矿作用对比 |
§5.4 成矿模式 |
§5.5 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 |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10)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小包庄铁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 1 地层 |
2. 2 构造 |
2. 3 侵入岩 |
2. 4 矿体特征 |
3 矿化蚀变特征 |
3. 1 矿石特征 |
3. 1. 1 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 |
磁铁矿 |
黄铁矿 |
赤铁矿(假象赤铁矿) |
长石 |
辉石 |
硬石膏 |
绿泥石 |
绿帘石 |
磷灰石 |
金云母 |
榍石 |
3. 1. 2 矿石结构构造 |
3. 2 围岩蚀变特征 |
( 1) 碱性长石蚀变 |
( 2) 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蚀变( 膏辉岩化蚀变) |
( 3) 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蚀变 |
( 4) 硬石膏-黄铁矿-碳酸盐蚀变 |
( 5) 石英-绢云母蚀变 |
3. 3 矿化期及矿化阶段 |
4 讨论 |
4. 1 成矿作用过程 |
4. 2 与典型玢岩铁矿床对比 |
5 结论 |
四、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一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2]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J]. 王连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3(04)
- [3]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J]. 王连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3(00)
- [4]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张乐骏. 合肥工业大学, 2011(10)
- [5]罗河铁矿床的控矿构造和庐枞地区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分析[A]. 王连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4), 1983
- [6]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 江满容.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7]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D]. 马立成.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9(11)
- [8]安徽罗河铁矿床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特征研究[D]. 张维.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6)
- [9]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D]. 吴亚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10]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小包庄铁矿床地质特征研究[J]. 刘一男,范裕,高昌生,张千明,张乐骏. 岩石学报,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