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实用的两机通讯方式

方便实用的两机通讯方式

一、方便实用的双机通讯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晶晶[1](2020)在《基于红外测距的人体腿围测量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医用压力袜是一种用于预防和术后治疗静脉曲张的医疗产品,其疗效与压力袜的型号和患者的腿部尺寸息息相关。根据患者的下肢腿围参数,来设计和制造合体的医用压力袜是最大化医用压力袜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目前,市面上已推出了一系列人体扫描系统,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占地面积大等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达到给企业提供压力袜制造的腿围参数方便厂家对压力袜型号进行匹配,推广压力袜定制提高压力袜治疗效果,同时降低系统的制作成本的目的,本文开发了一套可以自动测量人体腿围数据的系统。首先,本文以红外扫描测量原理为基础,开发了人体腿部尺寸测量的硬件系统;其次,使用LabVIEW编写了红外测距传感器的标定和测量过程的软件程序,并利用TCP/IP传输协议实现了数据的远程通信。实现了硬件测量、软件数据采集到远程传输的完整过程。最后,对系统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数据表明测量数据准确度高结果稳定,该研究结果对医用压力袜的设计研究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卢祖安[2](2018)在《基于ARM+FPGA的同步发电机励磁调节器及PSS的工程应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同步发电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大型同步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与稳定。快速励磁系统的大量应用使电力系统的等效阻尼组变小,与此同时,大规模风电、太阳能等电力电子化新能源的接入,也加大了电网发生振荡的风险。励磁装置作为同步发电机的主要控制设备,不仅可以控制发电机的电压和无功功率,还能通过电力系统稳定器(PSS)提高系统的阻尼,从而有效地防止和抑制低频振荡。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励磁装置的可靠性不仅关系到机组自身的安全运行问题,还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本文从提高励磁装置的可靠性角度出发,研制了一种基于ARM+FPGA的同步发电机励磁调节器,并在此平台上开展了励磁控制算法及PSS控制算法的研究工作。首先,本文简述了励磁调节器及其控制算法的发展现状,并论述了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励磁调节器组成与原理,为本文所设计的励磁调机器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详细描述了基于ARM+FPGA的励磁调节器硬件平台的研制,包括继电器I0模块、模拟量信号调理模块、触发脉冲隔离放大模块、CPU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等各基本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同时还描述了基于uC/OS-Ⅲ操作系统的软件编程以及VerilogHDL的FPGA编程,包括采样、控制、PSS算法、FPGA、触摸屏等子任务的详细编程。最后,在实验室的单机无穷大系统上的进行了验证性实验,并于2017年8月,在2500kW水轮发电机组上进行了现场调试及为期半年的连续试运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励磁调节器硬件合理、可靠,软件及相关算法设计正确、有效,控制功能和控制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关键技术指标均优于国标及相关规程要求。

潘翔[3](2018)在《数字称重式箱装缺条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卷烟企业装封箱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质量检测器的缺陷或人为因素,导致烟箱存在缺条的现象。采用箱装成型视觉检测和X射线检测技术,箱装成型误检率较高,报警同时会引起封箱机的停机,影响正常的生产,并且需要在每部装封箱机上进行安装,设备费用较高;而且射线检测由于存在辐射泄漏的隐患,长时间使用会影响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针对南昌卷烟厂的箱装缺条问题,以PLC和工控机为控制核心,设计研制了一套数字称重式箱装检测系统,包括软硬件的设计,实现了对箱装缺条的全自动检测。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实践结果表明:使用该系统后的用户投拆率较之以前的视觉检测技术降低了90%左右,因而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论文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称重式箱装缺条检测的背景分析与设计。该课题从研究背景入手,综述了称重式检测装置发展现状,根据称重式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整体设计。2.数字称重式箱装缺条检测装置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针对现有检测系统的不足及市场的需求,根据卷包间实际情况,进行了硬件电路和软件的设计,研制了数字称重式箱装缺条检测装置。通过双机通信技术,当有烟箱经过时,由PLC进行外部检测的控制,并通过RS232传送至工控机进行对比识别处理后,再通过PLC对各烟箱进行分拣,合格产品正常通过,不合格品进行剔除。3.数字称重式箱装缺条检测装置的测试分析。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证明该检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且稳定可靠,达到预期生产技术指标要求,可正式投入生产。

邬慧清[4](2017)在《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控制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系统、设备等的可靠性考量越来越看重,在诸多的工控现场,高可靠性已成为考核系统性能的重点指标。所以,容错技术对生产是否能够具有连续性,控制系统能否可靠和有效运行的首选方法。冗余,变为一个控制系统设计之初高可靠性设计中考量的必选项。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论述了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原始定义,控制系统可靠性的量化指标,分析了典型的冗余结构及可靠性评价依据;收集、归纳并总结了控制系统,特别基于控制器冗余的基本结构下可靠性指标的主要计算方法;在完成理论基础的研究与学习之后,选择了合适本文研究的两种建模方法:Markov建模法、Petri网建模法,对两种方法的理论概念做了详细研究。在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典型冗余结构:三模混合冗余、带热备的和双机实时比较的系统,分别用Markov建模法和Petri网建模法计算可靠性的数据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在可修系统评价体系下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种可实施方案,通过举出现实中存在的相关冗余系统案例,印证和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合理性。文章对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模型、工作方式以及评估体系做了深度研究之后,跳出单一的系统计算和设计,通过对冗余结构设计,并用不同的两种方法进行三种冗余结构系统的可靠性计算,分析了得到的可靠性的结果,根据分析,提出以此为依据的冗余系统可靠性评估实施方案。

王鹏彰[5](2017)在《基于双DSP+FPGA的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面对可能的强电磁干扰和高空不可预知的工作环境,太阳能无人机导航设备需满足高可靠性、高精度、长航时、重量轻、体积小等要求。组合导航控制器在系统中起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融合与输出等重要功能,因此它的可靠工作对组合导航系统十分重要。本文将冗余技术应用到组合导航控制器设计中,主要内容包括冗余控制器总体方案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其功能测试等。根据组合导航系统需求分析,控制器采用DSP+FPGA的双机热备份设计。其中DSP主要负责导航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等;FPGA主要负责故障检测、故障处理和选择双DSP中的一路数据进行输出等;多路选择器用于双FPGA输出通道选择。冗余控制器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硬件总体方案设计、主要芯片选型、DSP最小系统、FPGA最小系统、电源模块、通讯电路模块、多路选择器模块、双控制器接口模块设计和PCB设计等,其中通讯电路模块主要包括双DSP间通讯电路、DSP与FPGA间通讯电路和外部通讯电路设计等。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外部接口模块程序、冗余控制器容错管理程序和上位机软件设计三部分。其中,外部接口模块用于传感器数据采集和系统最终导航信息输出;容错管理程序包括系统初始化、主备机确认、双机同步、双机通讯、故障检测、故障自检和仲裁切换程序设计等;上位机软件主要用于接收、显示和保存最终导航数据信息。构建了测试平台,对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和模拟故障测试。实验测试数据和示波器波形表明,设计的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可以在主控制器发生故障时实现自主切换,满足设计要求。

许波亮[6](2016)在《双CPU冗余机电作动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主要的功率电传作动器,机电作动器(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EMA)是指通过控制电动机从而控制负载运动的一类执行器。随着多电飞机和全电飞机的快速发展,EMA已成为当下一个研究热点,并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课题的目的是研制一套冗余EMA控制系统,负责六台EMA的控制和协调,作为飞控计算机与EMA之间的接口,系统自身需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可靠性能。首先,进行了容错技术和机内测试技术的研究,在详细分析了各种冗余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相似双余度热备份结构,并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根据总体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硬件设计,设计了仲裁切换、双机通讯、LVDT调理及自监控等硬件模块,其中采用双端口RAM实现了双机通信功能,进行两个CPU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采用CPLD实现了仲裁切换功能,进行逻辑判断和冗余切换;采用模块化和层次化设计方法设计了系统软件,先分析了软件功能与结构,具体设计了系统管理模块和容错管理模块软件,深入研究了双机同步、双机通信、同步故障诊断、故障检测等功能的实现,同时进行了软件容错设计。最后,利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进行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仿真分析,并完成了硬件和软件的失效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以及较高的可靠性。

邓士龙[7](2015)在《直线电机驱动的微铣床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精密微型零件在航天航空、半导体加工、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行业对精密微型零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常规尺寸机床加工微型零件时,在加工精度、效率、经济性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目前,国内在微型零件专用设备开发方面尚处初期,国外虽开发出实用的精密微型机床但对我国技术保密,国内微型机床的技术水平仍然不高,因此十分有必要研制用于微型零件加工的微型机床。本文主要就如何构建一台高精度的三轴立式微型数控铣床进行研究。通过仔细研究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发现在机床微型化过程中机床机械结构的动静态性能、控制系统的性能对机床的精度影响最大,数控系统用户界面的友好性、易操作性对加工效率影响最大,因此本文对机床微型化过程中如何提高机床机械结构的动静态性能、数控系统的开发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试制了一台由直线电机驱动的三轴微型立式数控铣床。从机床的设计要求出发,确定了机床的总体布局及方案。在完成直线电机、光栅尺、导轨滑块等外购件的选型和配置及机床自研零件的结构设计后,最终研制出一台本体尺寸为350mm×200mm×525mm、行程为100mm×100mm×80mm的三轴立式微型数控铣床。其次,在机床设计阶段,为得到动、静态性能较好的机床结构,在ANSYS软件中建立了整机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机床整机动力学、静力学分析。提前发现了立柱是机床的薄弱部分,保证了机床的动静态性能,减小了机床的研发时间和费用。为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在机床完成装配后又搭建了试验模态测试系统,测得机床的前六阶固有频率及对应的振型,证明了整机有限元模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保证了机床的设计质量和效率。最后完成了微铣床数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开发。首先,确定了PC+NC型的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完成了数控系统各部件的选型和硬件接线。接着,根据微铣床的使用特点,完成了数控系统上位机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以Visual Studio2010为工具利用PMAC提供的库函数完成了开放式数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开发。

韩朋[8](2015)在《车载摄像机的起雾机理及其消除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载球形摄像机是一种高级智能监控产品,广泛应用在应急指挥系统中,因此必须要求输出清晰的图像画面。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昼夜温差、天气变化等情况使摄像机球罩视窗玻璃的温度下降,球罩内部湿热空气便会在视窗玻璃内表面凝结成雾,直接影响监控效果。针对该问题,本文展开了对起雾机理及消除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在热力学理论分析基础上研究车载球形摄像机视窗玻璃的起雾机理,主要包括起雾条件,起雾类型,起雾判别三个方面。二、选出可用的除雾措施,在分析各类除雾措施后,制定利用脉宽调制技术加热来控制视窗玻璃温度的方案,并设计系统的整体方案。三、结合球机结构提出双机通讯策略,设计除雾系统的硬件电路,从每个硬件电路的要求出发,在方案的选取,实现功能的过程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四、选取模糊控制算法作为系统的温度控制算法,在模糊控制的工作原理基础上,详细分析除雾系统实现模糊控制的过程,并在MATLAB下做理论仿真。五、设计除雾系统的软件部分,对应于各个硬件模块部分,在软件实现方面做较为详细的分析。六、完成对整个系统的实验工作,得出实验结果,验证所选除雾方案的有效性,并对课题做总结和展望。

俞加明[9](2013)在《线性自抗扰解耦的田间轮式追随小车控制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田间轮式追随小车系统是以完成田间农业生产任务为主要目的,其作业时置身于复杂、恶劣的田间环境内,致使其移动和精确定位控制技术变得相当复杂,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开展田间轮式小车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实现现代化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田间轮式追随小车作为一个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如依靠直接反馈线性化(Direct Feedback Linearization,DFL)的PID等传统方法解决其解耦控制需要很大的计算量,而用线性自抗扰解耦控制器(Decoupling 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DLADRC)来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需要的计算量不大,而且控制器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ADRC)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实用数字控制技术,它吸收了现代控制论中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思想,继承了传统PID控制方法的精髓,具有很好的控制性能。线性自抗扰控制技术(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Rejection Control,LADRC)是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线性化,其在保持ADRC控制性能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ADRC参数整定复杂的问题,控制器设计效率高,实用性强。本文首先通过对田间轮式追随小车系统先行车辆(母机)和追随小车(子机)的相对位置、子机运动和子机驱动电机运动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追随小车系统的数学模型,为后续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其次,对已得到的追随小车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基于DLADRC技术的控制器设计和DFL的PID控制器设计。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分别建立两种控制器所对应的仿真模型并进行无外界干扰和有外界干扰条件下的动态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控制指标的比较,得出基于DLADRC的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基于DFL的PID控制器。最后,设计并加工了田间轮式追随小车的车体结构,研制了以ATmega128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并编写了相应的软件,实现了母机、子机间的数据通讯和相对位置测量、电机驱动、控制器控制算法等功能,并最终进行了整机的实地测试,验证了DLADRC理论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有效性、优越性。

周小超[10](2013)在《无人机非相似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飞控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发展,余度技术在提高飞控系统可靠性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无人机飞控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系统的设计成本,本文以某型号无人机为应用背景,基于x86和PowerPC两种处理器平台,开展了无人机非相似双余度飞控计算机原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论文首先从系统设计方案入手,根据飞控计算机系统设计要求和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从余度数目、余度形式和余度结构三方面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系统设计方案为非相似双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方案的设计工作。在非相似双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广义随机Petri网对该设计方案进行可靠性建模,构建了该设计方案的故障模型,进行了系统性能分析,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基于飞控计算机系统设计方案,开展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方面的工作。系统硬件方面,选择基于Vortex86DX处理器的NAC-1911单板机和基于MPC8309处理器的TWR-MPC8309单板机作为飞控计算机系统的主副通道,并重点设计了主副通道的各种接口电路和基于AlteraEP4CE55F23C8N处理器的FPGA子系统。接口电路主要包括数模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和离散量接口电路。FPGA子系统包括飞控计算机系统的双机通讯模块和逻辑切换模块以及部分外围设备的译码电路。系统软件方面,主要包括了系统管理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和余度控制软件的设计。最后,基于非相似双余度飞控计算机原型系统平台,进行了系统调试与验证工作。本文先分别对FPGA子系统、飞控计算机系统主通道和副通道进行调试,接着对飞控计算机系统整体进行调试。系统的调试结果,验证了飞控计算机系统具有一次故障处理能力。

二、方便实用的双机通讯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便实用的双机通讯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红外测距的人体腿围测量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人体数据自动测量系统的研究
        1.2.2 国内外现有设备对比
    1.3 人体截面轮廓曲线研究
    1.4 虚拟仪器概述
    1.5 课题研究意义
        1.5.1 论文的框架思路
        1.5.2 项目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 红外人体腿围测量系统方案研究与机械结构设计
    2.1 红外人体腿围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研究
        2.1.1 红外人体腿围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
        2.1.2 红外人体腿围测量系统的总体技术研究
    2.2 红外人体腿围测量系统结构设计
        2.2.1 驱动部分结构设计
        2.2.2 垂直轴传动结构设计
        2.2.3 数据采集平台结构设计
        2.2.4 围度测量系统整体结构
    2.3 硬件选型
        2.3.1 数据采集卡的选型
        2.3.2 传感器的选型
        2.3.3 驱动装置的选型
        2.3.4 供电电源的选型
        2.3.5 丝杆的选择
        2.3.6 接近开关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机驱动系统和传感器标定程序设计
    3.1 电驱动系统的软件设计
        3.1.1 参数设置和通讯方式
        3.1.2 步进电机控制方式
        3.1.3 串口通信调试
        3.1.4 步进电机驱动控制程序的软件设计
    3.2 红外测距传感器的静态标定
        3.2.1 传感器静态特性试验的目的
        3.2.2 测试电路
        3.2.3 测试数据
    3.3 建立传感器输入负载与输出电压的线性关系
        3.3.1 曲线拟合方法的探究
        3.3.2 位移传感器传输信号的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外人体腿围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4.1 系统整体设计目标
        4.1.1 软件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4.2 用户登陆界面设计
    4.3 坐标点的修正计算
    4.4 测量模块设计
        4.4.1 信号处理
        4.4.2 下肢围度计算
        4.4.3 数据采集软件程序设计
    4.5 基于LabVIEW 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实现
        4.5.1 网络模式
        4.5.2 TCP/IP协议体系结构和通信模式
        4.5.3 TCP/IP通信在LabVIEW中的实现
        4.5.4 客户端和服务端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系统搭建和实验结果
    5.1 控制系统搭建及调试
        5.1.1 控制系统接线
        5.1.2 控制柜设计
        5.1.3 系统调试
    5.2 实验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ARM+FPGA的同步发电机励磁调节器及PSS的工程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励磁控制装置及其作用
        1.2.1 维持发电机机端电压
        1.2.2 提高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性
        1.2.3 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
    1.3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发展现状
        1.3.1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励磁方式
        1.3.2 励磁调节器的发展
        1.3.3 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1.3.4 小结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励磁系统原理和实现
    2.1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1.1 可控硅整流桥及其工作原理
        2.1.2 励磁系统的反馈测量
        2.1.3 励磁调节器的控制方法
        2.1.4 励磁调节器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2.2 基于ARM+FPGA的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硬件设计
        2.2.1 继电器IO模块
        2.2.2 模拟信号调理模块
        2.2.3 触发脉冲隔离放大模块
        2.2.4 核心控制模块(CPU模块)
        2.2.5 电源模块
        2.2.6 调节器及柜体组装
    2.3 基于ARM+FGA的励磁调节器的程序设计
        2.3.1 采样程序设计
        2.3.2 控制程序设计
        2.3.3 FPGA程序的设计
        2.3.4 触摸屏人机组态界面设计
第3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静态测试
        3.1.1 测量试验
        3.1.2 可控硅触发实验
    3.2 动态试验
        3.2.1 频率响应特性试验
        3.2.2 起励控制试验
        3.2.3 阶跃响应试验
        3.2.4 甩负荷控制试验
        3.2.5 PSS试验
        3.2.6 现场试运行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数字称重式箱装缺条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装箱机的工作流程及称重传感器技术现状
        1.2.1 装箱机的工作流程
        1.2.2 称重传感器技术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基本技术指标要求
    2.1 数字称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2 称重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2.3 数字称重式检测装置的设计思路
    2.4 整体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称重式缺条装置的硬件设计
    3.1 称重检测器的选型
    3.2 电源模块设计
    3.3 通讯总线电路设计
    3.4 烟箱检测系统的外围结构设计
        3.4.1 外围检测系统的设计
        3.4.2 烟箱识别系统的设计
        3.4.3 执行机构的设计
        3.4.4 检测装置现场布局设计
    3.5 硬件抗干扰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称重式缺条装置的软件设计
    4.1 称重检测器检测系统软件系统的整体设计与开发
    4.2 通讯协议设计
    4.3 数据采集
    4.4 软件系统的防差错设计
    4.5 操作界面设计
    4.6 通讯协议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要求
    5.2 测试案例
    5.3 测试结果与功能验证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可靠性及冗余控制系统
    2.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2.1.1 一般可靠性
        2.1.2 模糊可靠性
    2.2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3 可靠性指标选择
    2.4 冗余技术
    2.5 研究手段
        2.5.1 建模、分析和综合评价
        2.5.2 基于Markov建模理论
        2.5.3 基于Petri网建模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冗余控制系统设计
    3.1 双机实时容错系统设计
    3.2 双机备份冗余系统设计
    3.3 三模混合冗余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冗余建模分析及结果比较
    4.1 基于Markov模型的可靠性计算
        4.1.1 Markov建模和分析步骤
        4.1.2 Markov对双机备份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1.3 Markov模型对三模混合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1.4 Markov模型对双机实时容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2 基于Petri网模型的可靠性计算
        4.2.1 Petri网建模和分析方法
        4.2.2 Petri网对双机备份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2.3 Petri网对三模混合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2.4 Petri网对双机实时容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3 分析比较
        4.3.1 三种典型冗余结构系统的可靠性比较
        4.3.2 Markov模型和Petri网对可靠性建模比较
        4.3.3 不同可靠性评价体系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施方案及应用举例
    5.1 可靠性设计的冗余配比方案
    5.2 典型结构的应用举例
        5.2.1 双机热备份设计的应用
        5.2.2 三模混合冗余设计的应用
        5.2.3 双机实时容错设计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双DSP+FPGA的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组合导航系统发展研究现状
    1.3 冗余技术概述
    1.4 冗余控制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冗余控制器国外研究现状
        1.4.2 冗余控制器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2 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方案设计
    2.1 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
        2.1.1 需求分析
        2.1.2 总体设计
    2.2 双机冗余控制器设计
        2.2.1 冗余方案介绍及选择
        2.2.2 双机热备份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基于双机热备份方案的硬件结构总体设计
        3.1.1 硬件结构总体设计
        3.1.2 DSP型号选择
        3.1.3 FPGA型号选择
    3.2 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顶层原理图设计
    3.3 DSP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3.1 复位电路设计
        3.3.2 时钟电路设计
        3.3.3 JTAG下载电路设计
        3.3.4 DSP管脚信号配置
    3.4 FPGA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4.1 复位电路设计
        3.4.2 时钟电路设计
        3.4.3 下载电路设计
        3.4.4 FPGA管脚信号配置
    3.5 电源模块设计
    3.6 通讯电路设计
        3.6.1 双DSP间通讯电路设计
        3.6.2 DSP与FPGA间通讯电路设计
        3.6.3 外部通讯电路设计
        3.6.4 GNSS模块电路设计
    3.7 多路选择器电路设计
    3.8 双控制器间接口模块设计
    3.9 PCB设计
        3.9.1 PCB电磁兼容(EMC)设计
        3.9.2 PCB板层分配
        3.9.3 元器件布局
        3.9.4 PCB布线
    3.10 冗余控制器硬件设计结果
    3.11 本章小结
4 组合导航冗余系统软件设计
    4.1 组合导航冗余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4.1.1 系统软件设计方法与原则
        4.1.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2 外部接口模块程序设计
        4.2.1 DSP串口程序设计
        4.2.2 FPGA串口程序设计
        4.2.3 CAN通信程序设计
    4.3 冗余控制器容错管理程序设计
        4.3.1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4.3.2 主备机确认程序设计
        4.3.3 双机同步程序设计
        4.3.4 双机通讯软件设计
        4.3.5 检错模块程序设计
        4.3.6 故障自检程序设计
        4.3.7 仲裁切换程序设计
    4.4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4.4.1 IUP及OpenGL介绍
        4.4.2 上位机软件功能及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实验及分析
    5.1 测试验证目的与平台
    5.2 系统功能模块调试
        5.2.1 电源模块测试
        5.2.2 串口模块测试
        5.2.3 CAN通信测试
    5.3 模拟故障测试
        5.3.1 模拟硬件故障测试
        5.3.2 模拟软件故障测试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6)双CPU冗余机电作动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EMA发展概况
        1.2.2 冗余技术概述
        1.2.3 BIT技术概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冗余EMA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冗余EMA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
    2.2 容错技术研究
        2.2.1 容错技术
        2.2.2 硬件容错技术
        2.2.3 软件容错技术
    2.3 冗余EMA控制系统BIT方案设计
        2.3.1BIT设计原则和测试点选取
        2.3.2 冗余EMA控制系统故障来源及表现
        2.3.3 BIT方案设计
    2.4 总体方案设计
        2.4.1 余度级别的选择
        2.4.2 双机工作方式的选择
        2.4.3 可靠性设计
        2.4.4 系统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冗余EMA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余度EMA控制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3.2 CPU模块设计
        3.2.1 调试接口
        3.2.2 时钟模块
        3.2.3 故障显示模块
    3.3 仲裁切换模块设计
        3.3.1 逻辑判断模块
        3.3.2 冗余切换模块
        3.3.3 CPLD选型和电路实现
    3.4 双CPU通讯模块
    3.5 LVDT调理与自监控电路设计
    3.6 通信模块设计
        3.6.1 CAN总线
        3.6.2 串行通信接口
    3.7 输入输出接口设计
    3.8 供电方案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冗余EMA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1.1 系统软件设计方法
        4.1.2 系统软件功能与结构
    4.2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2.1 双机同步
        4.2.2 双机通信
        4.2.3 同步故障诊断
    4.3 容错管理模块设计
        4.3.1 各功能模块自检
        4.3.2 双CPU比较仲裁
        4.3.3 故障记录
    4.4 软件容错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与试验
    5.1 冗余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5.1.1 冗余控制系统马尔可夫模型
        5.1.2 冗余控制系统可靠度计算
        5.1.3 可靠度仿真分析
    5.2 失效模拟试验
        5.2.1 硬件失效模拟试验
        5.2.2 软件失效模拟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直线电机驱动的微铣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微铣床的机械结构设计
    2.1 微铣床总体方案设计
        2.1.1 微铣床的设计要求
        2.1.2 微铣床总体布局
        2.1.3 微铣床的整体结构
    2.2 微铣床各外购件选型及配置
        2.2.1 直线电机的选型
        2.2.2 主轴的选型
        2.2.3 直线导轨的选型
        2.2.4 光栅尺的选型
    2.3 微铣床部分零件结构设计
        2.3.1 机床防护罩设计
        2.3.2 机床底座设计
        2.3.3 主轴夹具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微铣床整机有限元分析及实验模态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3.1.1 有限元法简介及其基本原理
        3.1.2 有限元分析步骤
        3.1.3 ANSYS简介及其分析过程
    3.2 微铣床结合面参数识别
        3.2.1 引言
        3.2.2 结合面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3.2.3 结合面参数的识别方法
        3.2.4 微铣床重要结合面参数识别
    3.3 微铣床整机仿真模型建立
        3.3.1 几何模型简化
        3.3.2 结合部模拟
        3.3.3 网格划分
    3.4 微铣床整机静力学分析
        3.4.1 切削力计算
        3.4.2 微铣床整机静力学分析
    3.5 微铣床整机动态特性分析
        3.5.1 引言
        3.5.2 动态特性分析理论基础
        3.5.3 微铣床整机模态分析
        3.5.4 微铣床整机谐响应分析
    3.6 微铣床整机实验模态分析
        3.6.1 测试系统搭建
        3.6.2 测试过程
        3.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微铣床数控系统硬件与软件开发
    4.1 微铣床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确定
    4.2 微铣床数控系统的硬件组成及搭建
        4.2.1 Power Pmac及其转接板
        4.2.2 直线电机驱动器
        4.2.3 微铣床数控系统接线
    4.3 微铣床伺服系统设置
        4.3.1 Power PMAC IDE
        4.3.2 直线电机Ⅰ变量设置
        4.3.3 坐标系Ⅰ变量设置
        4.3.4 编码器和回零Ⅰ变量设置
    4.4 微铣床数控系统的上位机软件开发
        4.4.1 Pcomm32通讯驱动程序
        4.4.2 上位机软件的模块划分与功能分析
        4.4.3 上位机软件的具体实现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车载摄像机的起雾机理及其消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现状
        1.2.2 实际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车载摄像机起雾机理研究
    2.1 起雾的热力学理论分析
        2.1.1 湿空气及其起雾现象
        2.1.2 影响水蒸气凝结的因素
    2.2 车载摄像机视窗玻璃起雾分析
        2.2.1 起雾条件
        2.2.2 起雾类型
        2.2.3 起雾判别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车载摄像机除雾方法研究
    3.1 视窗玻璃表面亲水法
    3.2 视窗玻璃表面疏水法
    3.3 置于低危起雾区法
        3.3.1 控制球机内部空气的温湿度
        3.3.2 控制视窗玻璃的温度
    3.4 除雾策略的确定
        3.4.1 自动除雾判断条件
        3.4.2 整体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自动除雾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分析
    4.1 除雾系统主控制电路的设计
        4.1.1 电源电路的设计
        4.1.2 通讯电路的设计
    4.2 温湿度检测电路的设计
        4.2.1 温湿度传感器方案的比较
        4.2.2 温湿度检测电路的实现
    4.3 视窗玻璃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
        4.3.1 温度传感器方案的比较
        4.3.2 视窗玻璃温度检测电路的实现
    4.4 视窗玻璃加热电路的设计
        4.4.1 外置加热圈设计
        4.4.2 加热电路的实现
    4.5 字符叠加显示电路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自动除雾系统控制算法与软件设计
    5.1 除雾系统控制算法设计
        5.1.1 温度控制算法的选择
        5.1.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5.1.3 除雾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1.4 模糊控制算法的仿真
    5.2 除雾系统软件设计
        5.2.1 球罩内部温湿度检测软件设计
        5.2.2 视窗玻璃温湿度检测软件设计
        5.2.3 加热模块软件设计
        5.2.4 双机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5.2.5 字符叠加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自动除雾系统实验
    6.1 除雾系统实验装置
    6.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6.2.1 不同电压下的加热圈加热效果
        6.2.2 不同除雾措施效果对比
        6.2.3 自动除雾系统效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线性自抗扰解耦的田间轮式追随小车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田间轮式追随小车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田间轮式追随小车系统数学建模
    2.1 追随小车运动学模型
    2.2 追随小车动力传递系统数学模型
    2.3 领航追随数学模型
    2.4 领航追随误差分析
第3章 线性自抗扰解耦控制器工作原理
    3.1 自抗扰控制器概述
        3.1.1 自抗扰控制器的发展与应用
        3.1.2 自抗扰控制器的特点
    3.2 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组成
    3.3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3.3.1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结构
        3.3.2 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
    3.4 多变量线性自抗扰解耦
第4章 田间轮式追随小车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4.1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4.2 线性自抗扰解耦的追随控制器设计
    4.3 线性自抗扰解耦追随控制器仿真结果分析
    4.4 直接反馈线性化 PID 追随控制器设计
    4.5 直接反馈线性化的 PID 控制器仿真结果分析
    4.6 DLADRC 控制器与 DFL 的 PID 控制器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第5章 田间轮式追随小车试验平台硬件系统设计
    5.1 硬件系统体系结构
    5.2 车载分布式主控系统硬件设计
    5.3 运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4 导航系统硬件设计
    5.5 通讯系统硬件设计
第6章 田间轮式追随小车试验平台软件系统开发
    6.1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
    6.2 运动控制程序
        6.2.1 LADRC 解耦运动控制程序
        6.2.2 DFL 的 PID 运动控制算法
    6.3 两机相对位置检测程序
    6.4 nRF905 双机通讯程序
    6.5 上下位机通讯程序
第7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7.1 试验条件
    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无人机非相似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人机余度飞控计算机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现状
        1.2.1 无人机余度飞控计算机的应用现状
        1.2.2 无人机余度飞控计算机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选择
        2.2.1 余度数目选择
        2.2.2 余度形式选择
        2.2.3 余度结构选择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3.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性能分析
    3.1 广义随机 Petri 网概述
    3.2 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 GSPN 建模
    3.3 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控计算机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单板计算机的选择
        4.1.1 NAC-1911 单板计算机
        4.1.2 TWR-MPC8309 单板计算机
    4.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FPGA 子系统电路设计
        4.2.2 双机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4.2.3 逻辑切换模块电路设计
        4.2.4 输入输出模块电路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控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
    5.1 主通道系统软件设计
        5.1.1 主通道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介绍
        5.1.2 主通道管理软件设计
        5.1.3 主通道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5.2 副通道系统软件设计
        5.2.1 副通道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介绍
        5.2.2 副通道系统管理软件设计
        5.2.3 副通道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5.3 系统余度控制软件设计
    5.4 FPGA 子系统软件设计
        5.4.1 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介绍
        5.4.2 FPGA 子系统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飞控计算机系统实验
    6.1 单通道系统调试
        6.1.1 FPGA 子系统调试
        6.1.2 NAC-1911 单板机系统调试
        6.1.3 TWR-MPC8309 单板机系统调试
    6.2 系统总体调试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 1:FPGA 子系统通讯功能模块整体结构图(Quartus II 截图)

四、方便实用的双机通讯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红外测距的人体腿围测量系统开发[D]. 刘晶晶.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ARM+FPGA的同步发电机励磁调节器及PSS的工程应用设计[D]. 卢祖安. 广西大学, 2018(12)
  • [3]数字称重式箱装缺条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翔. 南昌大学, 2018(06)
  • [4]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研究[D]. 邬慧清.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5]基于双DSP+FPGA的组合导航冗余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王鹏彰.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6]双CPU冗余机电作动器控制系统研究[D]. 许波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7]直线电机驱动的微铣床设计[D]. 邓士龙. 北方工业大学, 2015(08)
  • [8]车载摄像机的起雾机理及其消除方法研究[D]. 韩朋. 中国计量学院, 2015(05)
  • [9]线性自抗扰解耦的田间轮式追随小车控制系统研制[D]. 俞加明.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10]无人机非相似余度飞控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研究[D]. 周小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方便实用的两机通讯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