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九二年《中国农垦经济》撰稿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魏胜强[1](2022)在《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初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已经30多年了,至今这一制度尚无实质性的进展。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创新意识,制度裹足不前;无视协调发展,带来分割局面;回避共享理念,淡化补偿责任。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困难在于生态补偿制度自身具有复杂性,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又加剧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的困难,破解难题的出路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路,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生态补偿法》和配套法规、规章为框架,构建生态补偿制度体系;二是以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为辅助规则,进一步细化生态补偿制度;三是以群众自治中形成的民间规则为补充,充实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
信雨含[2](2020)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是1992年建交的,随着建交,我们和哈萨克斯坦各个方面的联系也与日俱增。特别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这不仅对于中哈,甚至对于中国和中亚的关系都有促进作用,哈萨克斯坦的是整个中亚的中心,有着亚欧大陆通道列车称呼的中亚领土大国,其对中国的地理价值也显着上升。这种情况下,中哈两国的关系,也自然是越来越紧密。哈国不仅处于中亚的核心位置,能源矿产都十分丰富,而我国又是能源需求大国,因此中哈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如何更大的挖掘中哈两国的贸易潜力减少贸易摩擦,并分析两国的贸易影响因素也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哈萨克斯坦自身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对中亚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一成果对中哈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研究中哈两国的经济合作以及如何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在相关理论研究和中哈贸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在通过基本统计量检验和模型适用性检验后,为了研究具体影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潜力的因素,本文选取了时变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来做计量检验。把影响因素分成两类来分别分析对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贸易的影响。构建模型的变量是人均GDP、中哈首都之间的距离、有无交界,把它们称之为自然因素,选取铁路货运量、关税水平、贸易便利化水平、贸易及运输相关基础设施情况、货币自由度、金融自由度等作为人为因素,用这些来构建模型,判断影响中哈贸易潜力的影响因素,并计算出两国的贸易潜力。最后,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对开拓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潜力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与中亚国家甚至“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也存在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中哈贸易存在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
阿米娜(Kirsanova Anna)[3](201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的策略分析》文中提出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领域的接触已达2000余年。新的时期,开展中国的“一带一路”的政策,乌兹别克斯坦作为这一政策的一个成员国以及考虑其他地缘政治因素后在贸易,经济,能源,文化以及在安全和反恐领域等领域的双边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不过,发展的潜力总伴随着两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限制,分析该限制及困难对了解两国合作的概况有巨大的作用。选取中乌经贸合作情况为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分析发起“一带一路”战略前和发起后的两个国家经济和贸易合作概况,并提出两国间的关系中三个最严重的问题和对解决它们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由于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没有共同的边境,乌国又具有多年的排外性,两个国家经济和贸易合作中不可避免发生交通困难,投资环境差,贸易规模较小等问题。目前两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政策下尽量促进彼此的往来,规避上述困难。基础于分析上述的三个问题,可以提出两国为了解决它们采取的措施,如两国逐步加强经贸合作,以共同的努力建立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并且,在中国的帮助和投资下,乌兹别克斯坦实现了一系列的项目。自从中国发布“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与中亚的国家,包括乌兹别克斯坦,营造了新的发展。
马艳红[4](2011)在《刘少奇“三农”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少奇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他长期协助毛泽东领导中共中央的日常事务,善于独立思考,具有独到见解。在“三农”问题上,刘少奇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对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各项制度的完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文章按照思想产生的原因、过程、内容,以及意义的思路,对刘少奇“三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对思想的评析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分析。建国前,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建国初期,中国是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国内三大改造完成后,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暴露,中国迫切需要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些都为刘少奇“三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刘少奇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基本观点,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行调查研究。先后经过了萌芽、基本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三个过程,逐渐形成了包括农业思想、农村思想、农民思想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对于农业思想,刘少奇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变革农业生产关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于农村思想,刘少奇主张大力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农村市场;鼓励农村搞多种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工业;长期保持富农经济,鼓励农民发家致富。对于农民思想,刘少奇关心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实行民主管理,保护农民的权利;提高农民素质。概括和分析这三方面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三大特点:唯物性、前瞻性和辩证性。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刘少奇“三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并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上它对巩固我国新生政权和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它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我们要从中得到启示,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重视科技兴农,重视农民教育。
王庆来[5](2009)在《中国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既是生态文明时代,又是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不利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归纳了可持续发展应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和路径选择。从建立相应的政策保证和制度创新入手,提出了适应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首先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找到了理论依据。其次,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的分析,找出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详尽的数据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从人口、环境、制度和科教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能够标本兼治,解决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真正使西部走上协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谢凤鸣[6](2009)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指导,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目的与意义、现状分析、补偿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如下主要结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领域,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森林资源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以期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森林生态补偿实践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实践与思想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摸索前进与政策准备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试点阶段(1998-2004年)、实施阶段(2004年至今)。这是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也说明生态补偿实践是阶段性和延续性相统一的过程。我国现行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最大缺陷在于对集体林林权主体权益的歧视与忽视及补偿标准过低,并最终导致了农民利益的受损与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到农民种树的积极性,并导致滥砍滥发的屡次发生。同时,退耕还林的补偿期限相对较短,不能满足生态林长期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要求,怎样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立长效机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为此,我国生态补偿实践应采取公共财政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补偿形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地方政府的相关配套,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提高补偿标准;建立“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法制,理顺体制,规范核算体系,加大舆论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工作,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的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消除地区贫困,构建和谐社会,使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地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朱绍华[7](2008)在《消雪岭华侨茶场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先后在广东、福建等省区建立、扩大华侨农场,以安置归难侨,广东省的消雪岭华侨茶场即为其中之一。华侨农场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因特殊历史事件,经由特殊历史决策而形成的特殊社区,它在人口构成、对外联系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雪岭华侨茶场同全国其他华侨农场一样逐步进行体制改革,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项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许多华侨农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的问题,而消雪岭华侨茶场在改革中获得了成功,本研究以消雪岭华侨茶场为个案,剖析这一特殊社区的历史发展轨迹,研究消雪岭华侨茶场改革的措施和改革成果,并对其他华侨农场提供借鉴。这对于华侨农场如何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丁明明[8](2008)在《我国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激烈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玻璃工业是我国的传统型工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创造GDP等方面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然而国外优秀玻璃企业的介入,以及国内新生玻璃企业的冲击,使得原本竞争激烈的玻璃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对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够使我国玻璃企业认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从而调整战略,打造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其与一般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了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和维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现有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共包含四个子系统,分别是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子系统、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子系统、企业创新能力子系统以及企业技术能力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结合到综合指数评价分析方法中去,对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以中国玻璃企业中四家上市公司为对象,对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评价结果与现实状况的吻合程度可以看出该评价体系是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本文应用综合指数评价的改进方法对我国玻璃企业进行评价,得到了客观的评价结果,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希望对我国玻璃企业认清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
刘福银[9](2004)在《十堰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医药将是本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最激烈的高技术产业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外生物医药的市场状况、生产状况和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未来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十堰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的深入调查和该地区四家制药企业的个案研究,结合十堰地区和本人工作实际,论证出了十堰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产业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十堰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与实际指导。 文章认为,十堰地区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雄厚的科研开发实力,以及完善的制药工业体系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因此,在十堰地区进行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非常可行,它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研究,本人对十堰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包括更新观念、创新体制、营造环境、培植龙头、建设基地、开发资源、注重研发、铸造品牌和拓展市场等九点思路,符合该地区实际。一个产业的培植与繁荣,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带动,靠一批骨干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产品作支撑,才能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作者提出的明确一个目标(打造医药航母,建设武当药港),推进两个百万工程(种植100万亩中药材,带动100万农民致富与小康),整合三大资源(中药材、资本与人力资源),分类培植激素类药物、中成药与生物医药类、兽医药类和医疗器械与药品包装类四个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切合该地区实际;作者提出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加依托单位的中药材种植模式,按企业机制运行,符合企业和农民利益,切实可行。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研究符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
杨彬文[10](1998)在《抓开放促开发 推动农场经济全面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场创办于1955年,位于漳浦县城西南324国道线两侧,距县城4公里,总面积40平方公里,全场人口1.1万人,职工5000人, 辖有14个作业区(村),二个场办果场,一个工业公司,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一个闽台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一个供电所。是省政府确定的对外开放农场。
二、一九九二年《中国农垦经济》撰稿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九二年《中国农垦经济》撰稿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缺乏创新意识,制度裹足不前 |
(二)无视协调发展,带来分割局面 |
(三)回避共享理念,淡化补偿责任 |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面临的困难及新发展理念对困难的克服 |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所面临的困难 |
(二)新发展理念何以能推动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
三、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路 |
(一)以《生态补偿法》和配套法规、规章为框架,构建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
(二)以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为辅助规则,进一步细化生态补偿制度 |
(三)以群众自治中形成的民间规则为补充,充实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 |
(2)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论述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与论述框架 |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模型概述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理论模型概述 |
2.1.1 随即前沿引力模型概述 |
2.1.2 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概述 |
2.1.3 贸易非效率模型概述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有关中哈贸易情况的文献综述 |
2.2.2 有关贸易潜力相关的文献综述 |
2.2.3 有关引力模型相关的文献综述 |
2.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中哈贸易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
3.1 中哈贸易发展现状 |
3.1.1 中哈贸易总额变化 |
3.1.2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进口和出口的变化 |
3.1.3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产品结构变化 |
3.2 中哈贸易发展优势分析 |
3.3 中哈贸易劣势分析 |
第4章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模型设定 |
4.1.1 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设定 |
4.1.2 贸易非效率模型设定 |
4.2 样本、数据来源及说明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4.3.2 随机前沿引力主模型结果分析 |
4.3.3 贸易非效率模型结果分析 |
4.3.4 中哈两国贸易效率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第6章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中乌经贸合作现状 |
2.1 引言 |
2.2 中国投资乌兹别斯坦的主要项目 |
2.2.1 电力行业项目 |
2.2.2 农业部门的项目 |
2.2.3 信息技术 |
2.2.4 中国油气投资 |
2.3 中乌贸易合作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乌两国经贸合作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引言 |
3.2 投资环境较差 |
3.2.1 乌兹别克斯坦投资经营障碍 |
3.2.2 乌兹别克斯坦棉纺行业壁垒严重 |
3.2.3 能源合作存在的风险 |
3.3 两国间贸易规模较小 |
3.4 交通不畅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促进经济合作对策 |
4.1 引言 |
4.2“一带一路”下的中乌合作 |
4.3 改善两国间投资环境 |
4.4 扩大贸易往来 |
4.5 建立两国间的交通走廊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刘少奇“三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一部分 刘少奇“三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与形成过程 |
一、时代背景 |
(一)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
(二)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二、思想渊源 |
(一) 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 |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思想 |
三、刘少奇“三农”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 刘少奇“三农”思想的萌芽(建国前) |
(二) 刘少奇“三农”思想的基本形成(1949 年10 月—1955 年底) |
(三) 刘少奇“三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956 年—1966 年) |
第二部分 刘少奇“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刘少奇的农业思想 |
(一) 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
(二) 变革农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
(三)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
二、刘少奇的农村发展道路思想 |
(一) 大力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农村市场 |
(二) 鼓励农村搞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工业 |
(三) 长期保存富农经济,鼓励农民发家致富 |
三、刘少奇的农民思想 |
(一) 关心和维护农民的利益 |
(二) 实行民主管理,保护农民的权利 |
(三) 提高农民素质 |
第三部分 刘少奇“三农”思想的特点 |
一、坚持实事求是,具有唯物性 |
(一) “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方针” |
(二) “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不论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是必要的” |
(三) “要实事求是,就要调查研究” |
(四) 要实事求是,就要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
二、坚持解放思想,提出富有远见的思想,具有前瞻性 |
(一) 突破苏联模式,主张通过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来发展农业生产力 |
(二) 克服平均主义,主张“三自一包”,提倡实行生产责任制 |
三、坚持和充分运用辩证法思想,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具有辩证性 |
(一) 正确处理农村经济计划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
(二) 正确处理“三农”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
第四部分 对刘少奇“三农”思想的评析 |
一、理论价值 |
(一)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二)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指导 |
二、实践价值 |
(一) 主持土地改革为建立与巩固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
(二) 南北调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基本好转 |
三、现实启示 |
(一) 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二) 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文明成果 |
(三) 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
(四) 必须始终重视科技兴农,重视农民教育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国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
2.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2.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2.3.1 公平性原则 |
2.3.2 可持续性原则 |
2.3.3 和谐性原则 |
2.3.4 需求性原则 |
第三章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3.1.1 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但贫困问题仍然严重 |
3.1.2 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拉大 |
3.1.3 有效制度创新不足,经济发展模式滞后 |
3.1.4 西部地区科技教育发展迅速,但比东部仍然落后 |
3.2 我国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3.2.1 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
3.2.2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内在要求 |
3.2.3 西部地区区情和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
3.2.4 谋求西部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 |
第四章 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
4.1 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
4.1.1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
4.1.2 文化资源丰富 |
4.1.3 国家给予西部地区优惠政策 |
4.1.4 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 |
4.2 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
4.2.1 西部地区人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2 西部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性措施 |
5.1 提高人口素质,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
5.2 保护资源生态环境,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 |
5.3 改革传统制度,推动制度创新 |
5.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 |
5.5 建立区域生态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
5.5.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5.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发展历程 |
1.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进展 |
2 引言 |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目的与意义 |
4.2 森生态效益补偿现状分析 |
4.2.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
4.2.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现状分析 |
4.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的构建 |
4.3.1 政策保障机制 |
4.3.2 资金筹措机制 |
4.3.3 价格形成机制 |
4.3.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机制 |
4.3.5 运行监管机制 |
7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7)消雪岭华侨茶场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 |
图表索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消雪岭华侨茶场简史 |
第一节 劳改场和“五七”干校时期 |
第二节 知青农场时期 |
第三节 华侨茶场时期 |
第四节 华侨管理区时期 |
第二章 消雪岭越南归难侨概况 |
第一节 越南归难侨的人口与生活概况 |
第二节 消雪岭华侨茶场的生产概况 |
第三章 消雪岭华侨农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华侨农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政策 |
第二节 消雪岭华侨农场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转变产业结构 |
第四节 消雪岭华侨茶场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
第五节 消雪岭华侨茶场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和展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采访笔记 |
后记 |
(8)我国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概念 |
2.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备的特征 |
2.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分析 |
2.2.1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的关系 |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
2.3.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
2.3.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2.3.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维护 |
第3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现有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述 |
3.2.1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
3.2.2 我国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3.2.3 对已有研究结果的评述 |
3.3 本文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3.3.1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 |
3.3.2 指标含义及赋值 |
第4章 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 目前常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对比分析 |
4.1.1 目前常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
4.1.2 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4.2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
4.2.1 综合指数法及其不足 |
4.2.2 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 |
4.2.3 指标标准化方法——功效系数法 |
4.3 综合指数法评价核心竞争力的步骤流程 |
第5章 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应用研究 |
5.1 模型应用的公司情况简介 |
5.2 综合指数法在玻璃企业中的应用 |
5.3 评价结果总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十堰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分析 |
2.1 美国市场 |
2.2 加拿大市场 |
2.3 欧洲市场 |
2.4 非洲市场 |
2.5 中医药及植物类药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中国国内生物医药发展现状 |
3.2 中国中医药科技的发展新趋势 |
3.3 中国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的发展基础 |
3.4 中国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国内外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
4.1 “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
4.2 近期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十堰地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分析 |
5.2 结论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一九九二年《中国农垦经济》撰稿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补偿制度研究[J]. 魏胜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 [2]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信雨含. 华侨大学, 2020(01)
-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的策略分析[D]. 阿米娜(Kirsanova Anna).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4]刘少奇“三农”思想研究[D]. 马艳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5]中国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王庆来. 西北大学, 2009(S1)
- [6]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研究[D]. 谢凤鸣.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7]消雪岭华侨茶场发展史研究[D]. 朱绍华. 暨南大学, 2008(03)
- [8]我国玻璃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 丁明明. 东北大学, 2008(03)
- [9]十堰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D]. 刘福银.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抓开放促开发 推动农场经济全面发展[A]. 杨彬文. 福建农垦实践与探索,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