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一些天然齐墩果烷型三萜的 C NMR 谱图

~(13) 一些天然齐墩果烷型三萜的 C NMR 谱图

一、一些天然产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13)C核磁共振谱(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21)在《荷青花中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Ⅱ)》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荷青花[Hylomecon japonica(Thunb.)Prantl&Kundig],为罂粟科白屈菜族荷青花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中及华东地区,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多以根或根茎入药,用于治疗劳伤过度、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荷青花富含生物碱类、黄酮类、紫罗烷类、酚类、皂苷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目的:1.建立测定荷青花中总皂苷与Hylomeconoside A的含量的实验方法;优化总皂苷的提取工艺。2.探索荷青花中的主要皂苷成分,鉴定荷青花中主要皂苷成分的结构。3.探索荷青花中皂苷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筛选主要活性成分。方法:1.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液固比为考察因子,以荷青花总皂苷和Hylomeconoside A提取率为响应值,运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对荷青花总皂苷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初步探索荷青花总皂苷的提取工艺。2.荷青花中单体皂苷的分离与鉴定:荷青花干燥全草以50%乙醇(液固比12:1)冷浸2次,每次3天进行冷浸提取。所得浸膏溶解于蒸馏水,通过D101大孔树脂初步分离,收集50%乙醇洗脱部分溶液,为荷青花总皂苷。将总皂苷溶解于蒸馏水,通过HP20大孔树脂分离,用20%-45%乙醇洗脱分离。组分采用不同的展开体系进行薄层制备或硅胶柱层析分离,产物用半制备型HPLC制备与纯化,得到皂苷单体。通过酸水解、碱水解制备皂苷元和次生皂苷,并通过GC检测单糖种类。结合分析NMR、HRESI-MS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3.采用MTT法研究荷青花皂苷对A549、AGS、Hela、Huh7、HT-29和K562细胞株活力的影响,筛选各皂苷的细胞毒活性。采用Annexin V/FITC-PI法研究荷青花皂苷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得出荷青花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3天)、提取次数(2次)、液固比(12:1)。2.从荷青花全草中分离得到18个单体皂苷,通过分析NMR、HRESI-MS光谱数据和GC色谱数据,结合相关文献,鉴定了 17个化合物结构,其中化合物1-15为新化合物,命名为Hylomeconoside C-Q,化合物16-17为从荷青花中首次分离提取,1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Hylomeconoside C: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L-吡喃阿拉伯糖苷。Hylomeconoside D: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L-吡喃阿拉伯糖苷。Hylomeconoside E: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 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L-吡喃阿拉伯糖苷。Hylomeconoside F: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半乳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岩藻糖苷。Hylomeconoside G:3-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半乳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皂皮酸皂苷元 28-O-β-D-吡喃半乳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岩藻糖苷。Hylomeconoside H:3-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半乳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皂皮酸皂苷元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鸡纳糖苷。Hylomeconoside Ⅰ: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L-吡喃阿拉伯糖苷Hylomeconoside J: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半乳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Hylomeconoside K: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半乳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L-吡喃阿拉伯糖苷。Hylomeconoside L: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鸡纳糖苷。Hylomeconoside M: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鸡纳糖苷。Hylomeconoside N: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鸡纳糖苷。Hylomeconoside O: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皂皮酸皂苷元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岩藻糖苷。Hylomeconoside P: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皂皮酸皂苷元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Hylomeconoside Q: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半乳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L-吡喃阿拉伯糖苷Saponins 16: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 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岩藻糖苷。Saponins 17: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丝石竹皂苷元28-O-β-D-吡喃萄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岩藻糖苷。3.荷青花总皂苷对A549、AGS、Hela、Huh7、HT-29和K562细胞株活性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各单体皂苷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具有选择性,部分单体皂苷对六种肿瘤细胞中的一种或几种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Hylomeconoside J和Saponins 16对AGS细胞株活性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IC50值分别为6.01 μM和3.66 μM。而部分单体皂苷在(10-100 μM)浓度范围内对这六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表明,给药皂苷能有效诱导所试肿瘤细胞的凋亡,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1.运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对荷青花总皂苷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科学合理,所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可用于指导实践。2.从荷青花全草中分离得到18个皂苷单体,通过分析与鉴定,确定了 17个单体的结构,其中有15个为新化合物,2个为已知化合物,为荷青花中皂苷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体外试验表明荷青花皂苷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活性,为进一步研究荷青花的药理活性提供实验基础。

黄正[2](2021)在《巴西人参根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苋科(Amaranthaceae)法菲亚属(Pfaffia Pedersen)植物巴西人参Pfaffia glomerat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并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巴西人参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巴西人参根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9个化合物,分别为20-羟基脱皮激素(1)、蕨甾酮(2)、豆甾醇(3)、β-谷甾醇(4)、7α-羟基谷甾醇(5)、7β-羟基谷甾醇(6)、胡萝卜苷(7)、齐墩果酸(8)、eupatoric acid(9)、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0)、pfaffine B(11)、3-甲氧基槲皮素(12)、槲皮素(13)、7,4′-二羟基-5-甲氧二氢黄酮(14)、木樨草素(15)、丁香脂素(16)、(+)-nyasol(17)、N-反式-阿魏酰酪胺(18)、小檗碱(19)、棕榈酸(20)、10-eicosenoic acid(21)、蔗糖(2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3)、油酸(24)、1-十二烷醇(25)、3,5-二羟基-6,7-二甲氧黄酮(26)、29-羟基齐墩果酸(27)、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28)和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O-甲酯(29)。结论:化合物5、6、9、12~23、25、26为首次从法菲亚属植物和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初步抗乳腺癌细胞MDA-MB-231活性筛选。采用MTT法,初步发现化合物2在高浓度下对MDA-MB-231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化合物8、11、27在低浓度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张学瑜[3](2021)在《多脉樫木化学成分及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脉樫木(Dysoxylum lukii Merr)属楝科樫木属植物,萜类化合物是多脉樫木中所含的重要化学成分,多脉樫木的茎叶中含有一定抗糖活性的化合物,本文研究了多脉樫木茎叶的化学成分,并进行了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活性筛选。本研究选取药用植物多脉樫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高分辨质谱(HR-ESI-MS)、核磁共振(NMR)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本研究从多脉樫木中分离鉴定了34个化学成分,包含30个三萜类,1个甾体类,1个二萜类,1个脂肪酸类及1个其它类化合物,具体分别为23S-21,23-epoxy-5α-cycloart-24-en-3β-ol(1)、植物醇(trans-phytol)(2)、2,3-seco-2-oxoolean-12-en-3-methylester-30-oic acid(3)、2,3-裂环-齐墩果烷-12-烯-2,3,28-三羧酸-3-甲基酯(2,3-seco-oxoolean-12-ene-2,3,28-trioic acid 3-methyl ester,4)、齐墩果酸(3β-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5)、29-羟基-3,4-裂环-羽扇豆烷-4(23)-烯-29-甲氧基-3-甲基酯(29-hydroxy-3,4-seco-lup-4(23)-ene-29-methoxy group-3-methyl ester,6)、3-oxoolean-12-en-30-oic acid(7)、aphanamgrandin J(8)、3,4-裂环-齐墩果烷-4(23),12-双烯-3-羧酸-29-醛(3,4-seco-olean-4(23),12-diene-3-oic acid-29-aldehyde,9)、2,3-seco-4(23),22(29)-hopene-2-carboxyl-3-aldehyde(10)、methyl manevalate(11)、4,14-dimethyl-cholest-9(11)-en-3-ol(12)、羽扇豆醇(lup-20(29)-en-3β-ol,13)、4-羟基-3,4-裂环-羽扇豆烷-20(29)-烯-30-醛基-3-羧酸(4-hydroxy-3,4-seco-lup-20(29)-ene-30-aldehyde-3 oic acid,14)、2α-formyl-A(1)norlup-20(29)-en-28-oic acid(15)、3,4-seco-lupa-4(23),20(29)-dien-3-ol(16)、oleanolic aldehyde(17)、3,4-seco-lup-4(23)-en-3-al(18)、20-羟基-3,4-裂环-羽扇豆烷-4(23)-烯-3-醛(20-hydroxy-3,4-secolup-4(23)-en-3-aldehyde,19)、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20)、dysoxyhainic acid H(21)、lupa-1,20(29)-dien-28-al(22)、3β,29-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23)、hydrocarbon(24)、十六烷-3-烯酸(3-hexadecenoic,25)、canaric acid methyl ester(26)、dysoxylukiine C(27)、dysoxyhainic acid G(28)、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29]、模绕酸(morolic acid,30)、3-oxo-olean-12-en-29-oic acid(31)、30-hydroxylup-20(29)-en-3-one(32)、4,20-二羟基-3,4-裂环-羽扇豆烷-3-乙酰基(4,20-dyhydroxy-3,4-seco-lup-3-acetyl,33)、4-羟基-3,4-裂环-20(29)-烯-羽扇豆烷-30-醛-3-甲基酯[4-hydroxy-3,4-seco-20(29)-en-lup-30-aldehyde-3-methoxy ester,34]。以上经鉴定的化学成分有7个新化合物(4、6、9、14、19、33、34),21个属首分(1、2、3、5、7、8、10、11、15、16、17、18、20、22、23、24、25、26、30、31、32)。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本文选取从多脉樫木中分离得到量较多的11个化学成分,通过体外酶试验测定单体化合物对PTP1b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8个化合物表现出酶抑制活性,IC50值范围在0.9637.43μM。构效关系研究显示,羽扇豆烷相比于齐墩果烷型是这类化合物抑制PTP1b活性更为关键的母核结构,母核结构开环,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团,都会引起抑制活性的降低。最后,本文介绍了楝科樫木属植物已报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樫木属植物丰富的化学成分表明该属植物具备良好的发掘价值。

曾智勇[4](2020)在《具有免疫佐剂活性的复杂三萜皂苷QS-21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代表分子,QS-21因其强大的佐剂效力而广受关注,然而鉴于其结构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它的合成与衍生化极其困难。David.Y.Gin课题组首次完成了QS-21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工作,然而在已有的合成路线中,由于皂皮酸价格昂贵,分离产率低,它的获取成为了限制QS-21大规模合成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商业可得的七叶皂苷出发,通过分离得到原七叶皂苷元,然后通过加氢脱硫、二碘化钐介导的α-脱氧、钯介导的还原脱氧以及铱催化的C-H官能团化等反应,建立了制备皂皮酸的可靠合成路线。此路线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不仅能够得到皂皮酸,还能够用于刺囊酸,金合欢内酯的合成。此外,由于皂皮酸23位羰基的吸电子效应,其C3-OH的反应活性极低。因此,高效构建皂皮酸C3-OH糖苷键也是QS-21及其衍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另一巨大挑战。本文以邻炔苯甲酸糖基为供体,一价金为催化剂,建立了一种高效的皂皮酸及其类似物C3-OH糖苷键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QS-21的关键中间体皂皮酸-3-O-三糖皂苷的合成工作。

张欢平[5](2020)在《羊踯躅根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又称黄杜鹃、闹羊花等,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羊踯躅是落叶灌木,高0.5-2米,羊踯躅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其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羊踯躅的花、果实和根等部位含有马醉木毒素、闹羊花毒素、和andromedotoxin等成分,误食令人呕吐、腹泻或痉挛。医药上羊踯躅被用于麻醉剂和镇痛药,全株可做农药。本课题组前期对于羊踯躅的研究发现该植物中的二萜及其苷类成分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能是其发挥镇痛作用的主要药效物质之一。然而,对于该植物中含有的大量的三萜类成分,缺乏系统研究。杜鹃花科植物中的三萜类成分具有高度氧化、裂解等独特的结构特点,前期研究发现羊踯躅根三萜部位具有抗炎、镇痛等生物活性,因此本论文针对该植物所含有的三萜类成分进行分离并获取新颖结构的三萜类化合物,试图进一步揭示该植物的药用物质基础。本研究通过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甲醇经索氏提取得到四个不同的部位,经过HPLC-MS分析发现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对这两个部位中的三萜类成分进行针对性的分离,共得到了 65个三萜类化合物,综合运用多种波谱技术(UV、IR、HRESIMS、NMR等)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平面结构。通过偶合常数、NOESY以及单晶X-ray衍射实验确定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其中,新化合物有15个(1-6,23-31),化合物23是降1个碳原子的5/6/6/6/6环系的三萜化合物;化合物4、5、26、31均是A环氧化后C2与C23形成七元内酯环,产生7/6/6/6/6环系的新三萜;化合物1、24、27均是A环裂环的降1个碳的6/6/6/6环系化合物;化合物3、25是A环裂环的降3个碳化合物,化合物2,28是A环裂环C2成甲酯的降1个碳的6/6/6/6环系化合物;化合物6为新的被氧化的齐墩果烷型三萜,29、30是新的被氧化的乌苏烷型三萜。课题组前期筛选发现羊踯躅具有GABAA受体调节作用。GABAA受体调节药物可作为麻醉止痛剂,或用于治疗焦虑,癫痫,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为了发现新的具有麻醉镇静止痛作用的活性先导化合物以及进一步阐明羊踯躅的传统功效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筛选。GABAA受体有多个亚型,其中α1β2γ2亚型为大脑中最主要的亚型。FLIPR膜电位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4,5,6,26,31具有α1β2γ2亚型GABAA受体的正性调节作用。采用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生成模型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8,25和47具有中等强度的抗炎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羊踯躅中的部分三萜类成分化合物具有α1β2γ2亚型GABAA受体的正性调节作用和抗炎作用,与羊踯躅麻醉和镇痛的传统功效一致,为更加全面揭示羊踯躅的功效物质和先导物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

刘小琴[6](2020)在《二羟基五环三萜酸含氮杂环衍生物合成及其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以山楂酸和科罗索酸为先导物,基于活性拼接原理,通过共价键结合方式将活性单元1-脱氧野尻霉素、哌嗪及其衍生物引入到山楂酸和科罗索酸的羧基位点,得到了两个系列共22种新型的三萜酸衍生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等多种波谱技术对衍生物结构进行了鉴定和表征。所得到的目标衍生物在二甲亚砜为溶剂的测试体系下进行了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初步分析了衍生物结构与酶抑制活性的关系。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的结果表明,大部分衍生物对α-葡萄糖苷酶都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活性。三萜酸-1-脱氧野尻霉素衍生物的生物活性随着分子结构中碳链长度的变化呈现明显差异,整体表现为碳链长度不超过4时,衍生物(例如4a:IC50=2041.4μM,4b:IC50=1468.4μM,4c:IC50=1718.4μM,5a:IC50=1257.3μM)具有比先导物山楂酸(IC50=2540.6μM)和科罗索酸(IC50=1363.7μM)更好的酶抑制活性;而当碳链长度延长至12,衍生物在测试体系中酶抑制活性随其溶解度的急剧下降而降低。三萜酸-哌嗪衍生物分子结构中具有游离羟基(12b:IC50=499.6μM,13b:IC50=660.7μM)和氨基(12c:IC50=768.5μM,13c:IC50=819.2μM)时,其酶抑制活性皆强于对应的母体化合物山楂酸和科罗索酸,其中化合物12b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606μM)。此外,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2b的抑制机制属于非竞争型抑制,且抑制常数Ki值为570μM。同时,通过分子对接模拟预测了衍生物与α-葡萄糖苷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推断衍生物的酶抑制活性优于母体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脱氧野尻霉素和哌嗪作为活性基团增强了前者与α-葡萄糖苷酶之间的氢键作用。

石照宇[7](2020)在《大叶冬青、鹧鸪花和桃花心木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 Thunb.)的多糖类成分,以及鹧鸪花[Trichilia connaroides(Wight&Arn.)Bentv.]和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L.)Jacq.]的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多种色谱手段从这三种植物中分离得到4个水溶性均一多糖和43个脂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并使用多种色谱和波谱学方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显示,4个均一多糖均尚未见报道,并且有22个小分子化合物为新化合物。通过水提乙醇沉淀法和碱提乙醇沉淀法从大叶冬青的叶中提取得到两个部位的醇沉产物,分别经脱蛋白、透析、冻干得到粗多糖IL50和ILB80。进一步通过DEAE柱和Sephadex G-75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精制多糖ILP50-2、ILBP80-2A、ILBP80-2B和ILBP80-2C。通过紫外分析和HPSEC-MALS-RID分析验证了4个精制多糖的均一性,并测定了其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9×105 g/mol、1.45×104 g/mol、6.22×103 g/mol和4.07×103 g/mol。通过PMP柱前衍生化法对4个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个多糖均为杂多糖,ILP50-2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构成,而ILBP80-2A、ILBP80-2B以及ILBP80-2C则均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构成。进一步通过结合红外光谱、甲基化分析以及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对糖残基的类型和连接位点进行了确认,并通过二维核磁共振确定了其连接顺序,推测了各多糖的一级结构。通过刚果红实验和扫描电镜对4种均一多糖的高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刚果红实验结果提示ILP50-2、ILBP80-2A、ILBP80-2B以及ILBP80-2C均不含有三股螺旋结构;不同的多糖在高倍扫描电镜下显示出不同的形态,这与各个多糖所具有的不同的分子量、单糖组成以及一级结构等分子性质有关。鹧鸪花叶的甲醇提取物通过乙酸乙酯萃取、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进行逐级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学方法(NMR、HRESIMS、CD、IR等),共分离并鉴定出30个化合物,其中包括3个新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connanoids A-C(1-3),4个新的三萜类化合物connapenes A-D(4-7),以及8个新的甾体类化合物connasterols A-H(8-15),此外,还包括1个新天然产物(23R)-3β-stigmast-5-ene-3,23-diol(16),和14个已知化合物trichisin B(17),trichisin G(18),trijugin C(19),trijugin D(20),trijugin E(21),chisomicine A(22),trichiliton G(23),trichiliton I(24),3β,21-dihydroxy-24-methylenecycloartane(25),ergost-5,24(28)-diene-3β,23S-diol(26),(23R,24R)-ergost-5-ene-3β,23-diol(27),(E)-volkendousin(28),(Z)-volkendousin(29),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30)。对桃花心木果实的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层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包括7个新化合物mahagoloids A-G(31-37),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swietephragmin I(38),swietephragmin F(39),swietephragmin H(40),swietephragmin D(41),swietephragmin C(42),swietenitin D(43)。

杨琳垚[8](2020)在《东紫苏和石香薷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唇形科(Labiatae)香薷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和贵州西部,为彝族和拉祜族传统药物,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咽炎,肝炎等症。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为唇形科石荠苎属植物,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主要用于治疗中暑发热、感冒恶寒、急性肠胃炎等症。本研究运用多种现代天然产物分离方法和鉴定技术,从上述两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58个化合物,其中12个新化合物,对东紫苏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此外,对石香薷的粗提物和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和抗炎活性研究。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流感病毒以及现代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特点,对近年来中药抗流感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总结了包括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和中药中抗流感病毒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本研究对香薷属植物东紫苏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东紫苏70%丙酮-水提取物正丁醇相中分离得到32个化合物,包括9个新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齐墩果烷型三萜苷、乌苏烷型三萜苷、木脂素和倍半萜等,包括26个三萜及其苷(1-26),4个木脂素(27-30),1个倍半萜(31),1个有机酸苷类(32),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东紫苏苷B1-B9(1-9)。对东紫苏中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2、5、11、17、20、21、23在100μmol/L浓度时具有一定抗H1N1流感病毒的活性。从石香薷70%丙酮/水提取物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包括3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为黄酮类和酚酸类,包括13个黄酮及其苷类(1-2,4-14),13个酚酸类化合物(3,15-26)。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Acacetin 7-O-[β-D-apiofuransyl-(1’’’→4’’)]-β-Dxylopyranoside(1),Acacetin 7-O-[4’’’-O-acetyl-β-D-apiofuransyl-(1’’’→2’’)]-6’’-O-acetyl-β-Dglucoside(2),Dimethyl clinopodic acid C(3)。此外,本研究对石香薷的粗提物进行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和抗炎活性筛选,发现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具有抗H1N1流感活性,石油醚相、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具有体外抗炎活性;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初步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8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化合物7、19、20、22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为进一步研究石香薷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李唯嘉[9](2020)在《齐墩果酸-C3位糖缀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威胁之一。随着耐药病毒株的出现,迫切需要新型有效的抗IAV药物。针对病毒进入阶段研发药物可以在源头上抑制流感病毒的侵染,因此成为了抗病毒药物研发的热点。流感病毒糖蛋白血凝素(HA)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早期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HA是抗流感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这类五环三萜天然产物能与血凝素蛋白有效结合,抑制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然而,之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OA的C-28位羧基进行结构修饰,而针对OA-C3位抗流感病毒构效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OA作为母核,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对OA-C3位进行糖基化修饰,设计合成了24个化合物,并对合成的OA-C3糖缀合物进行了抗流感病毒药物活性评价,系统研究了该类化合物抑制流感病毒的构效关系。我们发现化合物L6a,即OA-乙酰半乳糖缀合物,对MDCK细胞没有显着的细胞毒性,并对甲型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针对L6a的抗流感病毒分子机制研究表明,L6a能有效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对鸡血红细胞的血凝作用,验证了L6a可能的作用靶点为HA蛋白。本论文进一步完善了五环三萜衍生物作为流感病毒进入抑制剂的构效关系,为基于天然产物的抗病毒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方祝君[10](2020)在《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创新药物研发、药理作用机制探讨的基础。本论文围绕抗糖尿病和抗炎两个方面,以青钱柳叶和黄三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模式和现代分析手段,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青钱柳叶抗糖尿病作用和黄三七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活性成分的代谢及高纯度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为基于活性天然产物的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青钱柳叶抗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现代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技术对青钱柳叶中含有的三萜类成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从中得到4个新化合物,包括3个罕见的裂环达玛烷型三萜皂苷(1?3)和1个五环三萜酸(4),以及11个已知化合物(5?15)。建立胰岛素刺激的3T3-L1脂肪细胞和C2C12肌管细胞葡萄糖消耗模型,对15个三萜类化合物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钱柳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可显着增强胰岛素刺激的3T3-L1脂肪细胞和C2C12肌管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其中新化合物1通过加强IRS-1、Akt和GSK-3β的磷酸化水平,激活AMPK-p38通路来提高3T3-L1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葡萄糖摄取。该研究为青钱柳叶中三萜类成分开发成天然胰岛素增敏剂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三萜类成分的降血糖活性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青钱柳叶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2.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阿江榄仁酸是青钱柳叶抗糖尿病三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显着增强胰岛素刺激下C2C12肌管细胞和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本研究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大鼠灌胃给予阿江榄仁酸后血浆、尿液和粪便样品中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共鉴定了59个体内代谢产物,并对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反应类型进行了推测。实验结果提示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主要参与Ⅰ相代谢,其中去氧、去甲基、氧化、还原、水解是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发生的主要代谢途径。该实验结果将为阿江榄仁酸的化学结构改造和成药性评价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理解该成分发挥药理作用的体内物质基础。3.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树脂联用技术建立了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工艺验证,制备得到的总三萜纯度可达90%以上,总黄酮纯度可达80%以上,同时提高了青钱柳叶的综合利用率,操作简单易行,实用性强,分离材料可再生和反复利用。该研究将为后期中试和产业化生产提供重要参考,并且有助于青钱柳抗糖尿病药物和保健食品的深度开发。4.黄三七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现代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技术对黄三七中的三萜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得到了6个新化合物,包括2个非常罕见的三降三萜(1,2)和4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3?6),以及13个已知环菠萝蜜烷型三萜(7?19)。运用约化密度梯度的方法对化合物3中存在的分子内氢键及其稳定构象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分析,确定了化合物3可旋转侧链上C-24的相对构型。建立了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体外抗炎模型,对19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和构效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多种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并且结构上侧链成环的特定类型,C-12上乙酰氧基的存在以及C-15上羟基的缺失对于发挥抗炎活性至关重要。其中新化合物3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NO生成和促炎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分泌,有效阻止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的核转位,从而显着抑制LPS刺激巨噬细胞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黄三七抗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5.基于HPLC-Q-TOF-MS/MS的黄三七化学成分分析基于HPLC-Q-TOF-MS/MS技术,对黄三七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性分析,共鉴定出47个主要的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类和质谱裂解规律的总结。47个化合物主要分为四大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萜类和甾体类,其中苯丙素类和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为黄三七的主要成分类型。该研究为药用植物中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快速识别,黄三七的物质作用基础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一些天然产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13)C核磁共振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些天然产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13)C核磁共振谱(论文提纲范文)

(1)荷青花中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荷青花概述
    1.2 荷青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2.3 紫罗烷类化合物
        1.2.4 酚类化合物
        1.2.5 皂苷类化合物
        1.2.6 其它类化合物
    1.3 荷青花药理活性
        1.3.1 荷青花的传统药用状况
        1.3.2 荷青花的现代药理活性
    1.4 丝石竹型皂苷与皂皮酸型皂苷的研究概况
        1.4.1 丝石竹型皂苷与皂皮酸型皂苷的分布
        1.4.2 丝石竹型和皂皮酸型皂苷的药理活性
    1.5 皂苷的提取分离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5.1 皂苷的提取研究进展
        1.5.2 皂苷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1.5.3 皂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6 选题依据
第2章 荷青花中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Hylomeconoside A标准品溶液配制
        2.1.5 供试品溶液配制
    2.2 荷青花提取物的提取
    2.3 比色法测荷青花提取物中总皂苷含量
        2.3.1 香草醛-硫酸体系溶液配制
        2.3.2 比色体系选择
        2.3.3 比色体系优化
        2.3.4 比色体系优化结果
        2.3.5 优化后的比色法操作
        2.3.6 Hylomeconoside A标准曲线绘制
        2.3.7 稳定性实验
        2.3.8 精密度实验
        2.3.9 重复性实验
        2.3.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11 荷青花提取物中THS含量测定
        2.3.12 方差分析
        2.3.13 响应面和等高线图分析
        2.3.14 总皂苷提取参数的优化与模型验证
    2.4 HPLC法测荷青花提取物中Hylomeconoside A含量
        2.4.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设置
        2.4.2 Hylomeconoside A标准曲线绘制
        2.4.3 稳定性试验结果
        2.4.4 精密度实验结果
        2.4.5 重复性实验结果
        2.4.6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
        2.4.7 荷青花提取物中Hylomeconoside A含量测定结果
        2.4.8 方差分析
        2.4.9 响应面和等高线图分析
        2.4.10 Hylomeconoside A提取参数的优化与模型验证
    2.5 讨论
第3章 荷青花中皂苷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材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薄层色谱法操作条件
        3.2.2 正相硅胶柱色谱法操作条件
        3.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条件
        3.2.4 荷青花中皂苷成分的提取
        3.2.5 荷青花中皂苷成分的分离
        3.2.6 化合物1-18的理化性质鉴定
        3.2.7 化合物1-18的光谱鉴定
        3.2.8 化合物1-18的质谱鉴定
        3.2.9 化合物1-18的旋光度检测
        3.2.10 化合物1-18的酸水解及糖的GC检测
        3.2.11 荷青花中皂苷成分的酸水解及皂苷元的光谱检测
        3.2.12 荷青花中皂苷成分的碱水解及次生皂苷的光谱与质谱检测
        3.2.13 次生皂苷的酸水解及单糖的检测
    3.3 实验结果
    3.4 荷青花中各皂苷的结构解析
    3.5 单体皂苷的结构与色谱图
        3.5.1 单体皂苷的结构与命名
        3.5.2 单体皂苷在总皂苷HPLC图中的位置
        3.5.3 单体皂苷的TLC图
    3.6 讨论
第4章 荷青花中皂苷成分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总皂苷及单体皂苷
        4.1.2 实验细胞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试剂配制
        4.2.2 细胞培养
        4.2.3 药物分组
        4.2.4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4.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4.2.6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药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4.3.2 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巴西人参根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国产苋科植物三萜化合物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巴西人参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研究结果
    2.2 化合物结构鉴定
        2.2.1 主要化合物结构解析
        2.2.2 其它化合物结构鉴定
    2.3 实验部分
        2.3.1 药材来源及鉴定
        2.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3 提取与分离
3 体外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作用研究
    3.1 实验结果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3 小结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202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3)多脉樫木化学成分及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樫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前言
    2.化学成分
    3.药理活性
    4.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脉樫木化学成分研究
    1.前言
    2.结果与讨论
    3.实验部分
    4.化合物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脉樫木部分化学成分的PTP1B活性筛选
    1.前言
    2.仪器与材料
    3.实验方法
    4.结果与分析
    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4)具有免疫佐剂活性的复杂三萜皂苷QS-21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2.1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简要概述
        1.2.2 全合成策略在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1.2.3 半合成策略在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1.3 三萜皂苷的合成研究
        1.3.1 三萜皂苷的简要概述
        1.3.2 三萜皂苷的合成中常见的糖苷化方法
        1.3.3 三萜皂苷的合成策略
    1.4 QS-21 的合成研究进展
第二章 D/E环官能团化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甙元的合成
    2.1 背景介绍
    2.2 原料原七叶皂苷元的提取
    2.3 合成刺囊酸的尝试
    2.4 刺囊酸的合成
        2.4.1 逆合成分析
        2.4.2 脱除C24 位羟基
        2.4.3 脱除C21、22 位羟基
    2.5 金合欢内酯的合成
    2.6 皂皮酸的合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S-21 的形式合成
    3.1 背景介绍:
    3.2 糖苷化方法适用性的探究
    3.3 QS-21 的合成研究
        3.3.1 模型反应的尝试
        3.3.2 QS-21 的形式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试剂与仪器
    4.2 刺囊酸的合成
    4.3 金合欢内酯的合成
    4.4 皂皮酸的合成研究
    4.5 QS-21 的形式合成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
附录2 :代表性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谱图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羊踯躅根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杜鹃花属植物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杜鹃花属植物中三萜的结构类型
    第三节 杜鹃花属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1.3.1、抗肿瘤活性
        1.3.2、抗炎作用
        1.3.3、镇痛作用
        1.3.4、抗病毒作用
    第四节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羊踯躅根中的三萜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成果
        2.2.1 齐墩果烷型三萜
        2.2.2 乌苏烷型三萜
        2.2.3 羽扇豆烷型三萜
    第三节 化合物结构确定
    第四节 实验部分
    第五节 生物活性测试
        5.1 镇痛活性
        5.2 麻醉镇痛作用
        5.3 抗炎活性筛选
    第六节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6)二羟基五环三萜酸含氮杂环衍生物合成及其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糖尿病概述
    1.2 糖尿病的防治
        1.2.1 糖尿病的预防
        1.2.2 糖尿病的治疗
    1.3 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1 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2 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1.4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5 项目来源
        1.4.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二羟基五环三萜酸-1-脱氧野尻霉素衍生物的制备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二羟基五环三萜酸-1-脱氧野尻霉素衍生物的合成
        2.2.1 合成路线
        2.2.2 合成方法及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五环三萜酸-1-脱氧野尻霉素衍生物的制备
        2.3.2 二羟基五环三萜酸-1-脱氧野尻霉素衍生物结构表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二羟基五环三萜酸-哌嗪衍生物的制备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二羟基五环三萜酸-哌嗪衍生物的合成
        3.2.1 合成路线
        3.2.2 合成方法及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二羟基五环三萜酸-哌嗪衍生物的制备
        3.3.2 二羟基五环三萜酸-哌嗪衍生物的结构表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五环三萜酸衍生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促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2 衍生物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4.2.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
    4.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及Ki值的测定
    4.4 分子对接
    4.5 结果与分析
        4.5.1 衍生物的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活性研究
        4.5.2 衍生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及Ki值的测定
        4.5.3 分子对接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附录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7)大叶冬青、鹧鸪花和桃花心木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叶冬青多糖的研究
    第一节 大叶冬青和多糖的研究进展
        2.1.1 大叶冬青的研究进展
        2.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第三节 大叶冬青多糖的研究
        2.3.1 大叶冬青多糖的分离纯化
        2.3.2 大叶冬青多糖的结构鉴定
第三章 鹧鸪花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鹧鸪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3.1.1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
        3.1.2 三萜类化合物
        3.1.3 甾体类化合物
        3.1.4 酚性化合物
        3.1.5 鹧鸪花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材料
        3.2.2 药材的提取分离
    第三节 鹧鸪花的脂溶性成分研究
        3.3.1 鹧鸪花的脂溶性成分研究结果
        3.3.2 从鹧鸪花叶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3 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第四章 桃花心木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桃花心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4.1.1 萜类化合物
        4.1.2 酚性化合物
        4.1.3 甾体类成分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药材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 桃花心木的脂溶性成分研究
        4.3.1 桃花心木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4.3.2 从桃花心木果实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3 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结论与展望
    1、全文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附录
    附录A 鹧鸪花化学成分研究实验谱图
    附录B 桃花心木化学成分研究实验谱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东紫苏和石香薷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中药抗流感病毒活性的研究进展
    1.1 流感病毒简介
    1.2 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1.2.1 M2离子通道抑制剂
        1.2.2 神经氨酸酶(NA)抑制剂
        1.2.3 其他抗流感病毒化学药物
        1.2.4 疫苗研发
    1.3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1.3.1 抗流感的复方中药或中成药
        1.3.2 抗流感的单味中药
        1.3.3 抗流感病毒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东紫苏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植物来源
        2.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3 提取与分离
        2.2.4 抗流感病毒活性初步检测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化合物结构鉴定
        2.3.2 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结果
    2.4 实验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石香薷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植物来源
        3.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3 提取与分离
        3.2.4 生物活性检测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化合物结构解析
        3.3.2 生物活性研究结果
    3.4 实验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9)齐墩果酸-C3位糖缀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流感及抗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1.1.1 流感的流行性及危害
        1.1.2 流感病毒的结构特征与分类命名
        1.1.3 流感病毒的生命周期及突变机制
    1.2 流感的预防与治疗
    1.3 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1.3.1 RNA聚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3.2 HA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4 天然产物五环三萜抗病毒研究进展
        1.4.1 五环三萜的分类
        1.4.2 五环三萜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齐墩果酸-C3糖缀合物的设计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分析测试条件
    2.3 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
        2.3.1 设计思路
        2.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4 实验结果
    2.5 实验讨论
        2.5.1 环加成反应
        2.5.2 官能团保护与脱保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抗流感病毒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
        3.3.1 设计思路
        3.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A/WSN/33(H1N1)流感病毒的滴度测定
        3.4.2 化合物对MDCK细胞活力的影响
        3.4.3 化合物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初筛结果
    3.5 实验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齐墩果酸-C3糖缀合物抗流感病毒机制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设计思路及方法
        4.3.1 设计思路
        4.3.2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血凝抑制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5.1 合成并制备了24种OA-C3糖缀合物
    5.2 抗流感病毒活性评价
    5.3 机制研究及靶点验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合成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

(10)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发病机制
        1.1.2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1.2 青钱柳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2.1 三萜类
        1.2.2 黄酮类
        1.2.3 有机酸类
        1.2.4 青钱柳降血糖活性研究
    1.3 炎症的研究现状
        1.3.1 炎症发病机制
        1.3.2 抗炎药物
    1.4 黄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4.1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
        1.4.2 其他成分
        1.4.3 黄三七药理活性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2 青钱柳叶抗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2.1 引言
    2.2 青钱柳中三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2.1 实验部分
        2.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2.1.2 植物原料
        2.2.1.3 提取分离
        2.2.1.4 化合物1–3 的酸水解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青钱柳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2.2.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2.4 结构鉴定的实验数据
        2.2.3 小结
    2.3 青钱柳中三萜类成分的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3.1.2 细胞培养与分化
        2.3.1.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3.1.4 葡萄糖摄取测定
        2.3.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3.1.6 统计学分析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三萜类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2 三萜类化合物胰岛素增敏作用评价
        2.3.2.3 化合物1 激活AMPK-p38 通路
        2.3.3 小结
    2.4 本章总结
3 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动物
        3.2.3 样品制备
        3.2.3.1 试药的配制
        3.2.3.2 生物样品的收集与预处理
        3.2.4 色谱与质谱检测条件
        3.2.5 代谢物分析策略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3.3.2 阿江榄仁酸的裂解规律
        3.3.3 代谢产物鉴定
        3.3.4 阿江榄仁酸可能的代谢途径
    3.4 本章总结
4 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2.2 青钱柳粗提物的制备
        4.2.3 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4.2.3.1 总三萜的含量测定方法
        4.2.3.2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4.2.4 树脂联用技术制备高纯度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单因素试验
        4.2.4.1 洗脱溶剂考察
        4.2.4.2 上样量考察
        4.2.4.3 洗脱体积考察
        4.2.5 工艺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总三萜的标准曲线
        4.3.2 总黄酮的标准曲线
        4.3.3 青钱柳粗提物中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
        4.3.4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4.1 洗脱溶剂确定
        4.3.4.2 上样量确定
        4.3.4.3 洗脱体积确定
        4.3.5 工艺验证结果
        4.3.6 工艺流程图
        4.3.7 精制总三萜、总黄酮外观性状
    4.4 本章总结
5 黄三七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黄三七中三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5.2.1 实验部分
        5.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5.2.1.2 植物原料
        5.2.1.3 提取分离
        5.2.1.4 化合物2、3、5和6 的酸水解
        5.2.1.5 约化密度梯度函数计算化合物3 的分子内氢键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黄三七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5.2.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5.2.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5.2.2.4 结构鉴定的实验数据
        5.2.3 小结
    5.3 黄三七中三萜类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
        5.3.1 实验部分
        5.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5.3.1.2 细胞培养
        5.3.1.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5.3.1.4 抑制NO生成活性测试
        5.3.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5.3.1.6 促炎细胞因子的测定
        5.3.1.7 NF-κB免疫染色
        5.3.1.8 统计学分析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2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抗炎活性和构效关系的探讨
        5.3.2.3 化合物3 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5.3.2.4 化合物3 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5.3.3 小结
    5.4 本章总结
6 基于HPLC-Q-TOF-MS/MS的黄三七化学成分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6.2.2 样品制备
        6.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2.3 色谱与质谱检测条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提取方法和流动相的确定
        6.3.2 定性分析策略
        6.3.3 黄三七的化学成分分析
        6.3.3.1 苯丙素类
        6.3.3.2 生物碱类
        6.3.3.3 萜类
        6.3.3.4 甾体类
    6.4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四、一些天然产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13)C核磁共振谱(论文参考文献)

  • [1]荷青花中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Ⅱ)[D]. 李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2]巴西人参根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D]. 黄正.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多脉樫木化学成分及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D]. 张学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具有免疫佐剂活性的复杂三萜皂苷QS-21的合成研究[D]. 曾智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羊踯躅根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D]. 张欢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二羟基五环三萜酸含氮杂环衍生物合成及其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D]. 刘小琴.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大叶冬青、鹧鸪花和桃花心木的化学成分研究[D]. 石照宇. 南开大学, 2020(03)
  • [8]东紫苏和石香薷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D]. 杨琳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齐墩果酸-C3位糖缀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D]. 李唯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方祝君. 浙江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13) 一些天然齐墩果烷型三萜的 C NMR 谱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