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例看课堂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反思

从实例看课堂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反思

一、从实例看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论文文献综述)

袁健[1](2004)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现行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迫切需要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与否、质量高低、效果好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文对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地剖析,尝试从价值学角度对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进行探讨。评价人类行为的一般价值取向是善、真、益、美,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尝试分析和挖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善、课堂教学的真、课堂教学的益及课堂教学的美,使课堂教学评价能更好地引导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

李月莹[2](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独有的,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本质是教师在融合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生理解、情境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基础之上,将学科知识重新进行组织与调整,通过各种教学表征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储存大量学科知识的表征方式,以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呈现。由此可见,教学表征是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体现。教学表征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图示、解说、多媒体等多种外显方式将学科内容知识呈现给学生的过程,它是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转化和呈现,是教师与学生在学科知识间的桥梁。教学表征作为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又要反映出对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关注,真正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深入探讨一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是如何在真实课堂上将内在学科知识转化为外在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为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提供借鉴。研究选取了本省某小学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个案教师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表征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首先,通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和选择教法了解李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选取有效的教学表征方式呈现学科知识的。其次,透过李老师的教学案例,研究者从课堂导入、探究新知和练习巩固三个方面获取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和转化后所呈现出的教学表征;从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错误资源的有效获取、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几个方面探讨了李老师在教学实施层面呈现教学表征所产生的效果;从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和归纳总结能力有所加强三个方面对李老师运用教学表征后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访谈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影响李老师选择教学表征的五个因素,分别为教学理念、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教科书、学生学情把握和教学经验。研究结果显示,个案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反思,教学表征一直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个案教师呈现的教学表征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其中,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使得解说、问答引导和课堂板书三种教学表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个案教师呈现的是多样化教学表征样态,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表征之间的联系,会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和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和转换不同类型的教学表征来重点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起数学知识框架,以此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学表征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使得个案教师更加透彻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个案教师运用教学表征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娴熟,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教学表征体系,同时课堂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从学校和教师个人两个方面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通过学习新兴理念和方法,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展深化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努力优化教学表征的运用,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反思总结,在反思中发展自我,不断的完善数学教学表征,以期提升教学质量。

池夏冰[3](2020)在《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突的时代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提出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要求,但在实践层面缺失具体路径,教育戏剧的体验特性为语文学科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有关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是稀缺的。研究者以案例研究为主,收集和分析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实物资料等质性资料,并辅之以调查问卷等量化数据,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探究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功能及其教学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是研究准备,基于时代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围绕关键概念回顾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是理论研究,构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并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第三部分是实践研究(第六章),将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应用于语文课堂并检验其有效性。第四部分(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性格特征、感觉偏好和阅读策略。第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在行为方面,它能唤醒学生的运动感觉,改善学生的朗读表现,让学生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情感方面,它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文化,提高学习参与度,并在移情中深化文化体验;在认知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理解、分析、创造这三类认知表现。第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在文本理解方面,教育戏剧能促进学生还原文字的本意,领会作品的深意;在角色代入方面,角色转换能提升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双重角色能促使学生连接文化和自我;在教学设计方面,“参与—描述—阐释—反省”教学循环圈以及肢体剧场、朗读剧场、故事剧场、提问角色、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文化体验发展;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戏剧能模拟再现文化事件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想象创设自由而宽容的开放情境,合作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深化文化体验,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相互尊重包容有助于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依据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四条建议: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本研究顺应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潮流,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了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探索出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教学活动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将西方教育戏剧的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本土化并革新。研究受限于实践条件、教学资源等因素,未来有待通过量化研究、跟踪研究、比较研究等路径,继续提升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品质。

鲁晶[4](2013)在《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研究 ——以南昌市高年级小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主意识是人们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条件下,对国家的民主政治、民主权利以及民主法制制度在观念中的反映。简言之,就是人们对自己当家做主地位的认识。民主意识具体体现在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监督意识、法治意识、管理意识等七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民主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南昌市五所小学的982名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掌握了当前小学生民主意识的现状:小学生的民主主体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有所发展,民主管理意识开始萌生;但民主平等意识有待提高,民主监督意识相对薄弱,民主法治意识片面。通过对教师的问卷与访谈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小学民主意识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学校缺乏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氛围,教师自身民主意识有待提高,民主意识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民主意识教育的课程实施缺乏合理性且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在社会层面,应构建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层面,应创设民主的校园氛围,实行民主的班级管理,实施民主的课堂教学,丰富民主教育的内容;在家庭层面,应重视家庭的作用。总的来说,应将社会、学校、家庭三种力量合为一体,发挥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小学生民主意识的发展。

解月光[5](2007)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于学校水平实施的课程的品质。设计的课程不等于实施的课程,即使计划完善的课程也不能自然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结果。因而,立足学校层面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就是在学校水平上对2004年9月付诸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从特征和归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考察的一项研究。在我国,“技术”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学习领域出现在高中课程体系中,“技术课程”第一次获得国家课程的本然位置,“通用技术”课第一次走进高中学校的课堂。这些“第一”都使技术课程的推广与实际实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区为个案,对经历技术课程改革的学生、教师、校长和教研员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考察实际课堂,试图揭示学校水平的技术课程实施特征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依据。深度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文件收集等方式是本研究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研究发现,学校实施的技术课程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主体认同方面,学生、教师、校长和教研员一致认同课程的必要性,但学生和教师对课程文本的总体认同感偏低;学生和教师最认可的课程价值,通用技术是“提高动手能力”、“感知生活中的技术”,信息技术是“激发创造性”、“培养信息处理与交流能力”;教师和教研员对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定位存在质疑;学生和校长对通用技术课程存在认识与行为相悖的状况。第二,在实施初期阶段,实施环境离课程的真实需要还差很远。总体上说,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源于改革与学校系统所处情境之间的张力结构,而学校对“改革—情境”的张力在一段时间里十分缺乏控制能力。第三,教室中的实施课程样态多样。信息技术课主要体现了应用性特征,操作学习是主要的方式。通用技术更多地体现了学术性课程的特征,少部分课程显示了操作学习的实用性课程特点。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水平技术课程实施的因素构成一个复杂的因素网。预期课程自身表现出的某些特点,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并且课程文本对教师的影响最大;在学校组织内部,校长对技术课程在学校的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教师专业特质和信念对实施课程的效果和发展具有制约性影响,学校目前存在的“小科歧视”文化对技术课程全面深入的实施有深刻的负面影响;校长、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影响到技术课程实施情境变量和氛围的改善、对技术课程的决策和技术课程学习的投入。权威、权力的运用,地方课程政策、社会团体的专业支持和课程的社会评价等,这些超越学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对课程实施产生着显性的或隐性的影响。政治性因素对学校的技术课程决策有制约性的作用,政策、制度性因素对学校的技术课程实施有保障性作用。对于当下高中技术课程实施状况来说,与内部因素相比,外部因素的影响力更大。根据上述发现,本研究对取得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运用“政令”干预改善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修改技术课程方案、加快解决技术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关注校长的专业发展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坚持“三种角色”同等,并明确提出,通用技术课程应当定位为实用性课程,为学生生活在技术世界做准备应当是技术课程的主要价值。

张伊胜[6](2012)在《思想政治课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提出在运用学案实施教学终成燎原之势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提出了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试图为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有效指导,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摆脱主体探究性理念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贯彻的局面。除引言外,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思想政治课导学案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导学案,又称为学案、教学案,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授课前设计的指导学生学习某一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它具有工具性、预设性和目的性特点。导学案是对传统教案的扬弃,它继承了传统教案目标明确、挖掘教材等特点,同时又使教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都发生了变革。“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手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有其哲学、心理学依据,并且有丰富的教学理论作为支撑。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于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师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思想政治课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策略。主体探究型导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授课前设计的突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探究过程的指导学生学习某一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强化主体探究性这一核心特征。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理念包括“五自原则”的主体性理念、“引导思维”的探究性理念、“知行合一”的生活化理念、“目标达成”的跟踪性理念、“一课两卷”的交互性理念、“宜高宜低”的适应性理念、“三位一体”的全程性理念、“环环相扣”的整体性理念、“举一反三”的变通性理念和“通篇表格”的直观化理念。主体探究型导学案以课时为基本单位,包括十一个栏目,每个栏目均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定位和呈现方式。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策略主要包含两大方面:首先是要充分备课,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前提。为此必须明确备课的内容,抓好集体备课。其次,要精心谋划,这是导学案设计的核心。精心谋划的任务就是在导学案中每一个栏目中都贯彻主体探究性特征。第三部分,思想政治课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实施策略。主体探究型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同样要强化主体探究性特征。为此,必须坚持自主合作与有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自由竞争与广泛发动相结合的原则、自我感悟与规范点拨相结合的原则。主体探究型导学案在课堂上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做到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二是要处理好目标与手段、放开与收回的关系,真正做到围绕三维目标组织教学;三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真正做到预设充分、生成自然。主体探究型导学案在课堂外的实施策略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敢于自学、精于规划、严于律己、善于思考、乐于合作、勤于反思;二是要处理好测评与反馈的关系,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实施有效的导学案批改、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三是要做好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抓好重点环节。

胡小勇[7](2005)在《问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并进行了相关实证。文常主要分为理论解析、模式阐释、教学实证三部分: 在理论解析部分,本文首先针对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种种教学需求和实践现状,分析了各种关注问题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特性、研究异同和局限性,以及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和不足,从而提出构建一种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接着,文章对关注问题的课程范式迁移趋势、面向单元的中观教学设计、体现半结构化的支架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作用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可能性。由此,文章进一步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作出界定,并提出了实现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 在模式阐释部分,文章根据问题化教学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分五方面来进行阐述:(1) 文章首先从主题单元的选择组织入手,分析了问题化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目标表述;并接着对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域、不同类型教学问题的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促进设计优质教学问题的设计支架,以及检验教学问题设计质量的一系列有效性特征。(2) 在环境设计章节,文章在提出问题化教学环境的全空间连续体设计理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将信息化教学环境作为实现全空间理念缩影的理论意义,并指出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的最终核心聚焦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和问题知情权。(3) 在过程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并从教学投入性、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助学支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述:(4) 在资源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中的资源分布特性,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各种作用,并提出和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资源的主要应用策略;(5) 对于评价设计,文章提出应该从发展性视角来看待问题化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倾向,并分析和提出了问题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在教学实践部分,论文依据“模式阐释”部分所构建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讲解和阐述了如何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和行动研究策略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实证工作,并对实证过程中所取得的数据、案例和经验进行了分析说明。 最后,论文对问题化教学设计研究作出了简要小结。

黄显凤[8](2013)在《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关系之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教学观不仅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理论及经验的诠释,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深入地探讨教师的观点、态度等,将有助于帮助教师厘清自己在教学时的想法,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成效。研究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和课堂教学行为对于如何指导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也可以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教学交流和借鉴的平台,揭示出高中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不可忽视教学观对教学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广东一所高中的三位语文教师为个案进行研究观察和访谈,分别从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几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观和课堂教学行为的状况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如下:1.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在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几个维度上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教师对教学观不同方面的理解存在差距,即教师的教学观表现出层次性;不同教师的教学观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又反映出教学观念的复杂性。2.教学行为是教学观在实践中的反映,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上的表现不同。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够反映教师的宣称教学观,也会反映教师隐藏的教学观。3.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与不一致性共存的复杂关系。教师的教学观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通过他们的教学行为表现出来,人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统一。但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反映出来的教学观也可能是教师隐藏的教学观。另外,教师的教学观,有些依然停留在“宣称理论”层面,没有付诸行动,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一致。4.教师的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受到外界和教师个体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教学情境、学生、考试制度、教师评价等;教师个体因素如教师未能内化的理论、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等。本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从创设外部条件和教师进行自我审视两方面提出建议,使教师教学观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的发展。

张一春[9](2005)在《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剖析,探讨我国在新时期高校面向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其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尝试建立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技能训练、管理与评估体系,来促进高校开展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从而增强高校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探索使高校教师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上取得进展和提高高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的方法。 本研究是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能力建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求从其基本实现途径——培训入手,努力构建一套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的模式与实现方法,形成一个有效的实施与管理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使之成为有现代化素养的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组织培训及各教育部门、学校的培训机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1、剖析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与教 论文通过系列的调查研究,剖析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ET能力发展的现状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分析了其内涵与因素,研究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学变革与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指出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是时代必然。 2、阐释了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的三个支柱理论 论文探讨了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群体动力学、行动学习、知识管理等理论,分析了群体中产生动力的因素及其有效的组织形式——学习共同体在教师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行动学习在高校ET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行动学习的模式,提出要通过“描绘群体共同愿景、组建行动学习小组、培养教练与促进师”来进行有效的行动学习;以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培训中知识与资源的设计、管理和使用。 3、提出了高校教师ET能力指标体系。 论文研究了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教学的特殊性,归纳了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参照国内外教师的能力要求指标,提出了一种高校教师ET能力标准的结构与体系结构,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因素分析。 4、设计了高校教师ET能力云模型 论文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高校教师的ET能力,创设了一个在多种理论的指导下、在学习环境与服务系统的支持下,以“工具/应用、资源/管理、教学/设计、绩效/发展”四个方面作为四个维度来描述和表征高校教师ET能力的能力云模型。并分析了能力云属性和常见的几种能力云图形。 5、建立了高校教师ET能力培训的星形模型

田晓涵[10](2019)在《混合式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学习应运而生。混合式学习既是学习方式的混合又是学习理念的混合:在学习方式方面,它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混合,是传统学习方式与网络学习方式的混合;在学习理念方面,它主要包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统一并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等理念的混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实现初中数学学科的改革与发展,这与混合式学习不谋而合。本文以济宁市初中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来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学生方面,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个性化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以及掌握学习意识四个维度,使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教师方面,笔者采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环境角度进行。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学习缺乏自主性,合作学习缺乏针对性以及学习资源的匮乏;二是教师施教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教学目标缺乏个性体现以及忽视学生的既有学习基础。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首先要制定教学目标,包括个性化目标和分层目标;其次要整合教学内容,包括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再次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开设导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以及转变课堂小结主体;最后要改革教学评价,制定知识测评量表,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的最后,笔者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详细说明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二、从实例看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实例看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评价人类行为的一般价值取向
    2.1 向“善”
    2.2 求“真”
    2.3 求“益”
    2.4 臻“美”
第三章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善"
    3.1 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需要
    3.2 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进行德育自然渗透
    3.3 尊重学生主体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四章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真"
    4.1 所传授的内容科学
    4.2 对内容安排、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能力的规律
第五章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益”
    5.1 教学模式的选择得当
    5.2 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
    5.3 教学手段的运用到位
第六章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美”
    6.1 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6.2 课堂教学的形式美
    6.3 课堂教学的整体美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的需要
        2.数学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
        3.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已有研究现状
        1.教学表征的研究
        2.数学教学表征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
一、数学教学表征的概述
    (一)数学教学表征的概念界定
        1.表征
        2.教学表征
        3.数学教学表征
    (二)数学教学表征的分类
    (三)数学教学表征的价值
        1.促进学生有效理解知识
        2.帮助学生有效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1.个案教师基本情况
        2.班级学生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课堂观察法
        3.访谈法
        4.案例分析法
    (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1.访谈资料的整理
        2.课堂录音的整理
        3.实物资料的整理
        4.课堂观察的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李老师教学设计的分析
        1.数学教材解读
        2.学生学情分析
        3.教学方法选择
    (二)李老师数学教学表征的呈现
        1.课堂导入阶段的教学表征方式
        2.探究新知阶段的教学表征方式
        3.巩固练习阶段的教学表征方式
    (三)李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分析
        1.课堂氛围的民主和谐
        2.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
        3.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
        4.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
        5.错误资源的有效获取
        6.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
    (四)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1.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升
        3.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所加强
    (五)影响李老师选择教学表征的因素
        1.教学理念
        2.数学学科知识
        3.数学教材内容
        4.学生学情把握
        5.教学经验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教学表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
        2.教学表征是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
        3.教学表征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动力
    (二)研究建议
        1.学校教育:重视教师培训,丰富表征知识
        2.教师成长: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表征水平
        3.教师个人:注重教学反思,完善表征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课堂观察表
致谢

(3)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序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育戏剧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路径
        三、教育戏剧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
        五、教育戏剧与情感教育
        六、教育戏剧与文化传播
        七、教育戏剧与体验发生
        八、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
        二、文化体验教学
    第三节 总结
        一、探究教育戏剧在文化体验中的价值
        二、设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案
        三、基于本土语境讨论教育戏剧和文化体验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流程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一、长期参与
        二、三角检验
        三、自我反思
        四、外部审查
        五、深度描述
第四章 教育戏剧文化体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第一节 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分析框架
        二、体验水平分析框架
        三、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
        一、设计理据
        二、模型建构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
        一、设计理据
        二、模型建构
第五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构建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系统构成
        三、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第二节 思想基础
        一、释义学的“体验”精神
        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三、阅读交互理论
    第三节 教学模式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实践
    第一节 教学设计示例
        一、《卖炭翁》
        二、《背影》
        三、《愚公移山》
    第二节 教学实践分析
        一、学生文化体验的个案分析
        二、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分析
        三、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分析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
        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
        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得到实践印证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
        二、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
        三、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
        四、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
    第三节 研究贡献
        一、理论层面的贡献
        二、实践层面的贡献
    第四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研究 ——以南昌市高年级小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生民主意识的萌生——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1.1.2 尊重小学生民主意识——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
        1.1.3 开展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培养民主意识的必由之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的研究
        1.3.2 国内的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的理论探讨
    2.1 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的内涵
        2.1.1 民主与民主意识
        2.1.2 小学生民主意识与民主意识教育
    2.2 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2.2.1 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
        2.2.2 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2.3 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需要
        2.2.4 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3章 小学生民主意识及其教育的调查分析
    3.1 小学生民主意识的调查分析
        3.1.1 调查的设计
        3.1.2 调查的实施
        3.1.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2 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的调查分析
        3.2.1 调查的设计
        3.2.2 调查的实施
        3.2.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第4章 加强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
    4.1 构建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
    4.2 加强学校对学生的民主意识教育
        4.2.1 创设民主的校园氛围
        4.2.2 实行民主的班级管理
        4.2.3 实施民主式课堂教学
        4.2.4 丰富民主教育的内容
    4.3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5)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价值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决策
    第二节 关于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及分析
        二、学校内部因素: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内部因素:学生和校长的影响
        四、学校外部的影响因素
        五、课程自身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一、信息技术课程
        二、通用技术课程
        三、国外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设置、借鉴与启示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二、本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采用文献法研究文件课程
        二、采用工具性个案法研究实施课程
        三、采用量化的方法辅助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个案选取
        二、研究对象抽样
    第四节 资料搜集的方法与过程
        一、进入现场
        二、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录音转换整理
        二、资料分类编码
        三、资料分析
    第六节 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第四章 实施者如何“看”技术课程
    第一节 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对通用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
    第二节 对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内容与目标
        二、通用技术内容与目标
    第三节 对地方课程政策与课程制度的看法
        一、技术课程作为高考科目的两难
        二、学分管理和选修课的风险
    第四节 教师、学生的课程认同
        一、教师的课程认同倾向
        二、学生的课程认同倾向
第五章 教师如何“做”技术课程的决策
    第一节 对内容、资源处理的决策特征
        一、内容处理:调整、取舍和创生
        二、资源选用:关注学生和自主开发
    第二节 对教学模式设计、采用的决策特征
        一、技术课堂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为主的决策
        三、动手与活动为主的决策
        四、自主探究与讲授相结合的决策
    第三节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决策特征
        一、学生学习评价决策总括
        二、对“作品制作”的学习评价决策
        三、“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学业成就评价决策
        四、效仿“数理化”的学业成就评价决策
        五、“没有标准”的随意评价的做法
第六章 学校内部因素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教师的影响
        一、教师专业知识
        二、教师的信念
    第二节 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歧视”文化:影响课程地位和专业身份认同
        二、教师合作文化——改善心理环境,发展教学智慧
    第三节 课程资源支持的影响
        一、条件性资源:决定技术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解围技术课程实施困境
        三、校长决策对条件性资源的影响
第七章 学校外部因素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一、推动绩效责任
        二、制定激励措施
        三、促进能力建设
    第二节 对行政干预保障性的呼唤
        一、干预的保障性薄弱:教室中可有可无
        二、“执法”过程的信念:产生有效的干预
    第三节 对关注需求的专业援助的期待
        一、与实际需求错位
        二、培训缺位与援助的困难
        三、网络互动在线:“体贴”的专业技术指导
    第四节 课程的社会评价与地方课程政策的影响
        一、加入高考:学科地位与发展的诉求
        二、应考至上:技术课生存中的无奈
        三、对学校课程决策的影响
第八章 预期课程因素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课程方案的设计及其特征
        一、课程的规定
        二、课程的设计
        三、课程的要求
    第二节 课程方案与文本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课程方案对教师课程认同的影响
        二、课程文本对教师改革适应性的影响
        三、内容规定和材料选择的影响
第九章 课程认同因素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校长认同的影响
        一、促进或制约实施情境和氛围的改善
        二、“高”认识“低”决策状态归因:行政干预与高考文化
    第二节 教师认同的影响
        一、影响技术课程决策与学习投入
        二、教师认同状态归因
        三、最深层归因
    第三节 学生认同的影响
        一、决定技术课程价值的彰显或屏蔽
        二、学生认同状况归因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课程认识、认同的特征
        二、实施环境离需要还差很远
        三、教室中运作的课程样态多样
        四、归因: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五、课程方案和教材的影响
    第二节 建议
        一、充分运用好“政令”干预,努力改善实施环境的保障性
        二、以研究为基础,做好课程方案的修订
        三、加快解决技术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四、关注校长的专业发展,促进有效的课程领导运作
        五、发挥教研员研究、引领和培训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调查问卷(信息技术教师)
    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调查问卷(通用技术教师)
    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调查问卷(高一学生)
    四、“普通高中学生通用技术课程认同”学生问卷
    五、“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认同”学生问卷
    六、高中技术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技术教师访谈参考提纲
    七、高中技术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研员访谈参考提纲
    八、高中技术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参考提纲
    九、高中技术课程实施情况调查——学生访谈参考提纲
    十、高中技术课程实施相关论文检索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思想政治课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总体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导学案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一) 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内涵. 特点. 要求及优势
        1.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内涵与特点
        2.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基本要求
        3.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优势
    (二) 主体探究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依据和意义
        1.主体探究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核心特征
        2.主体探究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依据
        3.主体探究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策略
    (一) 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理念及体例
        1.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理念
        2.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基本体例
    (二) 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策略
        1.充分备课:导学案设计的前提
        2.精心谋划:导学案设计的关键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主体探究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 主体探究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1.理清关系,更新观念
        2.围绕目标. 收放自如
        3.充分预设. 自然生成
        4.自主合作. 有效引导
        5.充分展示. 科学点评
        6.从教学实例看主体探究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二) 主体探究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外的实施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2.处理好测评与反馈的关系
        3.创新教学管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后记

(7)问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问题与技术:课改实践中的现状与需求
    第一节 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关注需求
    第二节 问题化相关教学理论述评及反思
    第三节 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倾向与现状
    第四节 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必然
第二章 问题化教学设计框架
    第一节 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第二节 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界定
第三章 从主题单元到问题设计
    第一节 主题单元设计:选题与组织
    第二节 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域分析
    第三节 问题设计:问题特性梳理
    第四节 问题设计:优质设问支架
    第五节 问题设计:有效性分析
    第六节 问题设计:从设问到生成
第四章 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
    第一节 问题化教学环境创设理论概述
    第二节 全空间: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取向
    第三节 问题情境: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核心聚焦
第五章 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综述
    第二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投入性设计
    第四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的任务设计
    第五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
    第六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支架设计
第六章 问题化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节 教学资源概述
    第二节 问题化教学中的信息化资源
    第三节 问题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
第七章 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
    第一节 问题化视角的教学评价综述
    第二节 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原则
    第三节 问题化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第八章 问题化教学实证研究
    第一节 问题化教学实践流程简述
    第二节 实践效果分析
    第三节 问题化教学实践案例评析
    第四节 教学实证的结论及反思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简评《窦娥冤》教案再设计
    附录2 教学问题设计实例
    附录3 促进认知的图形组织器实例
    附录4 问题化教学高级研修方案
    附录5 教学问题设计支架的演化历程(以文科为例)
    附录6 教师问题化教学研修反思日志实例
    附录7 《科学与艺术》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点评
    附录8 《浮力》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点评
后记

(8)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关系之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与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概念界定
    (二) 教师教学观的相关研究
    (三) 课堂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
    (四) 教师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关系研究
    (五) 关于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访谈法
四、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一) 吴老师:以学为主
    (二) 李老师: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三) 谢老师:课堂上要留下点东西
    (四) 跨个案分析
五、 影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关系的因素分析
    (一) 外部因素:教学情境、学生、考试制度、教师评价
    (二) 内部因素:未能内化的理论、教学经验、教学反思
六、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二)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结构
    五、章节概要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透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与教: 变革与动力
    第一节 学与教发生巨大变革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学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
    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走进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锐不可挡
        二、信息化教学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教师 ET能力发展任重道远
        一、中小学教师 ET能力现状分析
        二、高校教师的ET能力现状分析
        三、高校与中小学教师 ET能力比较
第二章 框架高校教师 ET能力:目标与要求
    第一节 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信息素养与教师能力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发展教师的ET能力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能力要求
        二、发展教师的ET能力
    第三节 构筑高校教师 ET能力体系
        一、国内外教师 ET能力标准研究的现状
        二、高校教师的ET能力指标
        三、高校教师的ET能力云模型
第三章 支撑高校教师 ET能力建设:理论与支柱
    第一节 群体动力理论
        一、群体动力学
        二、学习共同体
        三、信息化教学中的群体动力学
    第二节 行动学习理论
        一、行动学习理论
        二、开展行动学习
    第三节 知识管理理论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特征
        二、知识管理的有效应用
第四章 发展高校教师 ET能力:模型与策略
    第一节 教师培训的学习观
        一、培训学习的新思考
        二、教师培训中的学习理论
        三、联结主义学习模型的启示
        四、高校教师 ET能力培训的学习
    第二节 教师培训的行动
        一、现有培训模式及存在问题
        二、设计 ET能力培训的新思路
        三、高校教师 ET能力培训的星型模型
    第三节 教师培训的过程
        一、培训的需求分析
        二、培训的知识分析
        三、培训的周期分析
        四、培训的体系分析
第五章 服务高校教师 ET能力发展:系统与环境
    第一节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一、认识学习环境
        二、创设交互学习环境
    第二节 学习服务的技术
        一、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二、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系统
    第三节 能力培训的系统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二、平台系统架构与实现
第六章 推进高校教师ET能力建设:实践与行动
    第一节 ET能力建设的实践
        一、架构全省培训系群
        二、建设在岗培训的资源与平台
        三、开展 ET能力发展的星云行动
    第二节 ET能力建设的效果
        一、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估
        二、培训效果的分析
    第三节 ET能力发展的思考
        一、培训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二、ET能力提高的反思与展望
结语
    一、研究成果与结论
    二、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
    附录二: 江苏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大纲
    附录三: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施办法(试行)
    附录四: 相关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五: 读博期间(2001-2005)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10)混合式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混合式学习的优势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4.问卷调查法
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研究
    (一)混合式学习的内涵本质
    (二)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多媒体学习理论
        2.教育传播理论
        3.首要教学原理
    (三)混合式学习的特点
        1.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个性化培养
        2.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
        3.重视学生的既有学习基础
        4.注重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1.调查设计
        2.调查实施
        3.调查结果
    (二)教师施教现状调查
        1.调查设计
        2.调查实施
        3.调查结果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
        2.合作学习缺乏针对性
        3.学习资源匮乏
    (二)教师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定位不明
        2.教学目标缺乏个性体现
        3.忽视学生既有学习基础
四、混合式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制定教学目标
        1.目标个性化
        2.目标层次化
    (二)整合教学内容
        1.线上内容
        2.线下内容
    (三)优化教学过程
        1.开设导学环节
        2.实施分层教学
        3.转变课堂小结主体
    (四)改革教学评价
        1.制定知识测评量表
        2.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运用——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
    (一)教学准备环节
        1.学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分层
        4.教学工具准备
    (二)教学实施环节
        1.施教过程
        2.学习过程
    (三)教学效果评价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从实例看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初探[D]. 袁健. 江西师范大学, 2004(02)
  •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的个案研究[D]. 李月莹. 河南大学, 2020(02)
  • [3]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D]. 池夏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小学生民主意识教育研究 ——以南昌市高年级小学生为例[D]. 鲁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5]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解月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6]思想政治课主体探究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D]. 张伊胜.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4)
  • [7]问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D]. 胡小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8]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与课堂教学行为关系之个案研究[D]. 黄显凤.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9]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 张一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05(12)
  • [10]混合式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田晓涵.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从实例看课堂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