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罗对话——假如鲁迅还活着(论文文献综述)
秋石[1](2018)在《关于一篇“亲聆”1957年“毛罗对话”回忆的追踪调查》文中认为周海婴在其所着《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到,曾听人说毛泽东在1957年曾与罗稷南有过一次对话,对"假如鲁迅活着会怎样"的问题,毛的回答是: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就是一度流传的"毛罗对话"。有学者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得出了不存在这个"对话"的可能,其内容属讹传的结论。后黄宗英发表《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简称《黄文》)一文,以亲历者身份为此传言作证。但据查,当时参加了1957年7月7日毛泽东召集的座谈会的各界人士共36人,有9位在《黄文》发表时仍健在,但黄宗英并未向他们求证。经笔者查访,他们多人表示未曾听说毛泽东当时说过这种话。同时,对比《黄文》和黄宗英当年座谈会结束三天后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回忆文章,作者对参加座谈会感受的描写前后矛盾,也与20世纪80年代依据黄宗英回忆撰写的《赵丹传》中相关描述差距甚大。察看由摄影师拍摄的现场照片,可以发现黄宗英的回忆多处失真,以当时的座次、会场安排,她是无法"亲聆"所谓毛与罗之间的对话的。更为关键的是,甚至她所指证的照片中的罗稷南也并非罗稷南,而是漆琪生。这是漆琪生的学生及亲朋辨认并指出的。另外,查核罗稷南的口音,以及2002年7月4日黄宗英写作该文时的天气实况,可知她在文中的相关描述亦不真实。总之,黄宗英关于"亲聆"的回忆多处失真,无法为当年曾发生过所谓"毛罗对话"提供证据。
詹学伟[2](2018)在《假如鲁迅不曾与朱安相遇——由《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说起》文中研究指明不少文史研究者喜好做一种命题假设。比如让一些文人穿越到他未曾经历的时代里,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这种有名的历史假设,并不少见。就拿鲁迅来说,诸多人就将其做过假设:假如鲁迅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会怎样。对于这个命题,众说纷纭。为此上海的陈明远还专门编辑了一本书《假如鲁迅活着》,探讨了这一命题的可能性。书中收录了1957年"毛罗对话"的那段掌故,及与之有关的诸多
秋石[3](2017)在《黄宗英“亲聆”“毛罗对话”历史真相调查》文中指出2002年12月上旬,继一年前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在其南海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文尾,特设的仅有800字的《再说几句》一章,将其听说来的所谓在1957年毛泽东"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据说有周谷城等人"的场合下,对所谓的"也是湖南老友"的罗稷南先生说过会将"假如活着的鲁迅"关入新中国牢房的"秘密对话"之后,着名电影演员黄宗英以其历史现场者的身份,于北京的《炎黄
黄忠晶[4](2013)在《也谈“毛罗对话”——对秋石先生若干说法的质疑》文中认为在图书馆偶尔翻到秋石先生的《追寻历史的真实——毛泽东与鲁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版,以下简称《追寻》)一书,其中有关"毛罗对话"的部分引起我的兴趣。我曾写过《鲁迅的革命观简论》一文(载于《粤海风》2007年第1期),文中引用了黄宗英、周海婴和贺圣谟关于"毛罗对话"的内容。《追寻》中还提及该书作者在《粤海风》(2011年第2期)发过一篇文章《关于"毛罗对话"及其他》,我也找来看了。
李彦敏,齐玉东[5](2012)在《陈漱渝:我吃了三十二年的“鲁迅饭”》文中研究表明如同莎士比亚是英国人心目中的文曲神,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就如同一座不可绕过的山,一个伟大的文化奇观。自上世纪30年代迄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多少人为了攀登这座高山,为之皓首穷经,毕其一生。陈漱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的学术生命、学术智慧融入到鲁迅的不朽经典中的学术大家。从青春岁月到年逾古稀,30多年的鲁迅研究生涯,陈漱渝已然是名至实归,着作等身,但他简单地总结说:我只是吃了32年的"鲁迅饭"。吃"鲁迅饭",是鲁迅研究界的自我调侃,但这个调侃并不轻松,看看陈漱渝先
王晴飞[6](2012)在《远离真相的追寻——评秋石《追寻历史的真相》》文中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影响最大也是争议最多的作家,这一方面与他自身思想的独特性、深刻性和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1949年以后国家政权(包括1949年以前的延安)将其纳入到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框架之中,塑造成为文化旗帜,推崇备至。鲁迅与中国共产党尤其是毛泽东的关系,更是鲁迅研究中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
商昌宝[7](2012)在《《“如果鲁迅活着……”——一个常青的历史话题》概论》文中提出自1936年鲁迅死后,"如果鲁迅活着……"这个带有虚拟性的话题便不时地为人们提起,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真可谓与时俱进了。特别是新世纪初年,因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披露"毛罗对话"引发的反响,陈明远主编了《假
钟世杰[8](2012)在《解析胡风悲剧命运的源流》文中指出“胡风集团案”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政治事件、精神事件和文化事件。胡风毕生的文艺实践昭示着20世纪中国的文化道路选择和民众解放道路探索的重大问题。对其悲剧命运的思考尽管已有不少,但仍然有值得探索的创新空间。本文将胡风文艺实践置于其蕴含的两套冲突性话语背景——鲁迅和“五四”传统与《讲话》传统之中,通过对“五四”运动的阐释系统的清理,追源溯流,对胡风悲剧命运作一个清晰、完整的考察和认识,以期在更宽广层面理解其悲剧命运。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胡风悲剧命运的源头,一方面论述胡风在左联前后时期的活动,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所埋下的悲剧种子;另一方面论述胡风与毛泽东、鲁迅的精神联系,指出胡风在被虚拟的“鲁圣人”和事实上的“毛圣人”之间的困境;第二部分,阐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胡风悲剧命运的根本背景,论述“五四”的夭折及其被改造过程中所生成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母题,而胡风却以独特的方式自觉承担起鲁迅和“五四”传统;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胡风在知识分子启蒙与改造的单项选择道路上受难历程,“民族形式”论争、“主观”论争中,胡风都与《讲话》传统构成或间接或直接的冲突,政治意识形态反复询唤、规劝的一再落空,胡风所做的虚妄性殊死一搏,注定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命运;第四部分,分析胡风的精神限度,讨论了其悲剧命运的自我内因,由于宗派情绪、理论褊狭和知识结构陈旧等原因,胡风被预设的话语所束缚,最终没能逃出“泥沼”成为彻底的独立知识分子。另外,在最后的结语部分,还由胡风悲剧命运引发出关于知识分子启蒙之路的一些思考。
秋石[9](2012)在《“毛罗对话”历史现场相与析》文中提出一在2002年"北京的7月4日晚也是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惊恐气候中,黄宗英女士一气呵成的《亲聆》一文这样写道:在去年(2001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为庆祝党的诞辰80周年摄影图片展览上,我看到1957年夏天,赵丹和我坐在毛主席身边的中景照片:而此番动笔前查找到《光明日报》1957年7月11日和《解放日报》1957年7月9日刊载新华社通稿及会场全景照片,赵丹和我是坐在毛主席身后。
秋石[10](2011)在《关于“毛罗对话”及其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铁:你好!新春愉快!2007年以来,你们给予了我很多理解与支持,甚为感谢。在学术界,可能我是一个学历最低的人,1966年的化工中专毕业生,"文革"中两度因文字遭受磨难。1979年后有幸与萧军、黄源两位鲁迅学生及30余位30年代文艺前辈相识,走上了文学、学术之路,大部分是以
二、毛罗对话——假如鲁迅还活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罗对话——假如鲁迅还活着(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一篇“亲聆”1957年“毛罗对话”回忆的追踪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2年仍在世的“亲历者”是否仅黄宗英一人?他们是怎么说的? |
二、关于召集此次座谈会的目的及黄宗英当时的反应。 |
三、那个“右下角一”的人, 真的是罗稷南吗?照片为证。 |
五、关于口音、天气及其他。 |
(5)陈漱渝:我吃了三十二年的“鲁迅饭”(论文提纲范文)
徘徊在命运边际的年轻人 |
磨难中, 渐渐走近鲁迅 |
《南开大学学报》:研究鲁迅的发祥地 |
三十二年“鲁迅饭”, 吃得甘苦自知 |
我眼里的鲁迅研究, 我心里的鲁迅情结 |
还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关于“假如鲁迅还活着”的论争风波 |
(8)解析胡风悲剧命运的源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历史:胡风悲剧命运的源头 |
(一) 悲剧的种子 |
(二) 胡风:在鲁迅与毛泽东两位“圣人”之间 |
二、“五四”:胡风命运的根本背景 |
(一) 夭折的启蒙 |
(二) 被改造的“五四” |
(三) 胡风对鲁迅和“五四”传统的自觉承担 |
(四) 胡风的革命战争“双重战斗任务与目标”观 |
三、胡风的受难历程:在知识分子启蒙与改造之间 |
(一) “民族形式”论争:在异度时空里与《讲话》传统的冲突 |
(二) “主观”论争:胡风与《讲话》传统的直接抗拒 |
(三) 被钉死在+字架上 |
四、精神的限度:胡风悲剧命运的自我内因 |
(一) 宗派情绪 |
(二) 理论褊狭 |
(三) 知识结构陈旧 |
结语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由胡风悲剧命运展开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毛罗对话——假如鲁迅还活着(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一篇“亲聆”1957年“毛罗对话”回忆的追踪调查[J]. 秋石. 党的文献, 2018(05)
- [2]假如鲁迅不曾与朱安相遇——由《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说起[J]. 詹学伟. 书屋, 2018(08)
- [3]黄宗英“亲聆”“毛罗对话”历史真相调查[J]. 秋石. 粤海风, 2017(03)
- [4]也谈“毛罗对话”——对秋石先生若干说法的质疑[J]. 黄忠晶. 粤海风, 2013(02)
- [5]陈漱渝:我吃了三十二年的“鲁迅饭”[J]. 李彦敏,齐玉东. 文史精华, 2012(12)
- [6]远离真相的追寻——评秋石《追寻历史的真相》[J]. 王晴飞. 中国图书评论, 2012(07)
- [7]《“如果鲁迅活着……”——一个常青的历史话题》概论[J]. 商昌宝. 鲁迅研究月刊, 2012(05)
- [8]解析胡风悲剧命运的源流[D]. 钟世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9]“毛罗对话”历史现场相与析[J]. 秋石. 读书文摘, 2012(02)
- [10]关于“毛罗对话”及其他[J]. 秋石. 粤海风,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