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窄环悬垂摆动的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涛[1](2018)在《“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改革是以系统技战术知识架构课程内容来培养大学生掌握1项运动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能力基础的。技战术知识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方法性和策略性知识。技战术知识既具有程序性知识的操作性特征,也具有陈述性知识的理论性特征。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示范动作做法和讲解动作要领来向学生传授操作性知识的,对动作做法或动作要领深层的技术原理、战术原理以及体能发展的原理等知识虽然有所涉及但不充分。本文将动作做法或动作要领深层的技术原理、战术原理以及体能发展的原理等知识概括为“运动原理性知识”。“运动原理性知识”是指与操作性知识密切相关的反映科学运动的规律性知识,具有非物质性、科学性、理论性和运动专指性特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学实验等方法对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和检验,目的是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改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专项体育课程分科设置的缺陷、专项理论课与专项实践课分离的缺陷、高校体育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是否存在知识干预广度和深度不够的看法以及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认为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有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在分析现有教学策略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认为采用“认知发展”教学策略有助于将运动原理性知识融入到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为检验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有效性,以上海大学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为例进行实验。实验旨在确保不改变体育课程性质的前提下,验证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锻炼态度的影响。教学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体育知识对照组体育知识前后测成绩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而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并且从提高幅度来看,实验组前后测成绩之差与对照组前后测成绩之差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2)运动技能技术方面,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技术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成绩,但在提高幅度方面与对照组没有区别。战术方面,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并且在提高幅度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战术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战术成绩,实验组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效果与对照组存在区别。(3)锻炼态度实验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行为意向维度的前测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行为意向。实验组锻炼态度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维度的前测后测之差与对照组锻炼态度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维度的前测后测之差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对改善大学生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与对照有区别。总之,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改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研究建议如下:应进一步完善专项体育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应选择合适的专项体育课教学策略;应提高专项体育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应改善专项体育课教学的办学条件。
高留红[2](2014)在《论器械体操与发展青少年功能性素质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事实,已成为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不断地有代表提出,要将发展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如何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只有很好地设计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方法,并实施于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才能使诸多良好的愿望落实到实处。在北京体育大学从事体操教学三十多年的经历和经验,使我们在思考和寻求提高青少年身体
刘玉财[3](2013)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内容体系的挖掘与拓展》文中研究说明体操作为一项古老而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运动项目,其长期发展与演变过程积累了巨大的运动价值。然而近些年来,体操的竞技性逐步强化,以奥运会为主的大型赛事日益追求体操的“高惊险”与“高难度”用于体现体操之“美”,这一历程在促进体操项目发展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越来越走向高精尖的体操技术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望尘莫及。出于高难度、安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体操的普及与开展面临重重困难。体育院校体操专修体系是体操项目与大众联系的重要纽带,为促进体操回归大众化、健身化以及实用化,本文认为应从体操专修教学着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拓展,依托体操专业基础培养体操专修学生作为体操项目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具体途径为:体操的发展应借鉴健美操、啦啦操、跑酷、街舞等与体操类似项目(文中称“体操亲缘项目”)在大众中普及的成功发展经验,基于体操运动丰富的项目积累,整理、分析体操与其类似项目的动作体系,努力开拓体操与其类似项目的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之路。在内容体系的挖掘与拓展方法上,本文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的选择通过文献考察、特尔菲专家访谈、专家评估等方法进行构建,并对教学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构想。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操项目长期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综合运动价值极具挖掘开发与拓展发展的潜力。而体育院校体操专修发展面临困境主要原因是体操滞后于社会需求,故对体操专修教学的挖掘与拓展应基于社会需求。(2)本文高度重视体操长期以来形成的成熟且丰富的教学积累,在此基础上提出“体操即是人对自身身体的操控”这一基本理念,将体操“五大能力(落地缓冲能力、腾跃能力、悬垂能力、支撑能力、平衡能力)”作为体操项目核心。(3)体操项目与体操亲缘项目在动作内容体系上高度相似,体操亲缘项目的蓬勃发展对体操项目的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在把握体操核心的基础上结合体操亲缘项目特征初步构建了新的奠基性的体操专修教学内容体系,并对教学实施做出初步构想。
李晓卿[4](2011)在《对器械体操器械原始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新课标实施以来,体操文化,作为优秀的体育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体操教学也没有获得推广普及的契机,反观在中J小学乃至高校的体育课程中,新兴体育项目遍地开花,体操教学境况颇窘。21世纪对青少年学生的高素质要求和当前国内学生的赢弱体质相互矛盾并趋于激化,由此国家在大力倡导全面健身,强制实施体能考试的同时,对体育教学及科研提出了要求。对器械体操器械原始功能进行研究是出于对体育课程改革探索的渴望,期望能对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教学依据,为中小学体操教学创造改革的动力,为相关器械的功能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同时本次研究对器械体操运动的普及发展以及指导大众进行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器械体操器械的发展衍变、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以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及运动生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器械体操基本动作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多方面寻求专家支持和资料考证,对器械体操器械功能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得出结论如下:(1)器械体操器械具有愉悦身心和强身健体的显性正向功能。娱乐功能和健身功能作为器械体操器械出现和存在的第一动力,其客观结果与主体目的相符合,对参与器械运动的人群具有符合人类价值取向的良好影响和作用。(2)器械体操器械具有医疗保健、意志力培养和生活实际应用的隐性正向功能。人们在参与器械体操运动的同时不自觉地将生活中的点滴和感悟与器械相结合,使得器械具有了辅助生活的功效,同时器械体操器械的练习具有人们所陌生的医疗保健功能以及意志力培养功能,这些结果在器械体操器械的策划和发展中属于意外所得,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拓展但对练习者身体发展和器械休操运动发扬具有有利影响和作用。(3)器械体操器械具有与当今社会价值观相背离的负向功能。当代对青少年学生的“保护”过于苛刻,不允许任何具有危险隐患的事情接近他们。而恰好具有相对专业性和挑战性的器械体操运动被盖上了“危险”的戳。而危险的来源在于健身误区和心理阴影。(4)器械体操器械功能的关系需要辩证看待。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取决与人们的价值取向,负向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人为控制,使其最小化。器械体操器械的隐性功能有待拓展和开发,将隐性正向功能显性化是教育工作者和体操工作者的使命。器械体操器械的宏观功能与微观功能相辅相成。
徐红武[5](2008)在《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不同等级专项体能指标研究》文中提出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体能和技能是两大主要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因素。作为田径项目之一的撑竿跳高,是体能主导的技能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其训练内容包括体操练习、身体素质练习、体能训练、技能训练等内容,内容涉及领域较多且各个方面相互影响,所以对撑竿跳高体能训练内容的研究,将对撑竿跳高专项成绩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体系构成指标及不同等级运动员的指标之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教练员、专家筛选确定了包括五项身体形态指标、二项身体机能指标和二十八项身体素质能够反应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敏感指标。2.在五项身体形态指标和二项身体机能指标中,我国三个等级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间均不存在差异,运动员未形成专项形态特征,身体形态有待提高;血清睾酮水平较高的是国际健将,依次是健将、一级运动员。3.在三项专项速度指标中,运动员等级之间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十项专项力量素质指标中,十秒倒立推和杠铃头后举无显着性差异,三个等级的运动员跳远、五级跨步跳、卧推、杠铃高翻指标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对运动员绝对力量要求较高的指标运动员等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健将级与国家健将级运动员主要差别体现在一些能够反应运动员控制肌肉能力和速度节奏感较强的练习及上肢的爆发性力量中。4.在六项协调指标中,运动员在吊绳三步起跳接后仰举腿、手倒立行走、吊环屈腿摆起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运动员在肩关节柔韧性和整体柔韧性上几乎都是相同的;运动员在短程、全程试跳次数及每课完整过杆次数都表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运动员在中程九至十三步起跳次数无显着性差异。
杜鹏[6](2008)在《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自形成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演进到了如今的形态。一方面国际竞技体操舞台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面竞技体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加难,使高难动作技术的发展几乎到了“停滞不前”的地步。竞技体操技术作为竞技体操的核心因素,纵观男子现代竞技体操历次大赛,可谓是“得难新技术者,得天下”。故追溯与归纳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历程,总结其演进特点及其规律尤为必要,且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法等对男子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各单项技术的演进具体历程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其总的演进特点及其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在现代竞技体操技术50多年的发展中,首先是随着世界男子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内涵也逐渐在充实与丰富。二是在各单项技术在具体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技术路线,且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三是从竞技体操技术总体来看其演进又具有7个特点、4个一般规律和4个特殊规律。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竞技体操技术做了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填补了竞技体操技术理论发展的薄弱环节,完善竞技体操技术动作发展的理论体系,还对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动态特征深入理解,还为其发展趋向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希望能为提高我国体操项目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竞技能力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男子竞技体操的训练和体操界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李国玉[7](2007)在《高师体操普修教学中断面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断面教学法”是前苏联体操学者斯玛列夫斯基、加维尔多夫斯基等人在70年代末研究并提出的。由于受竞技体操的影响,在断面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追求纵向深入,忽视横向联系;追求数量与难度,忽视整合技术动作能力的不足,这与体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本文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动作分类和断面动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体操普修教学中运用断面教学法的完整理论体系,通过教学实验验证了断面教学法理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体操基本技术结构分类”为依据,将跳跃、技巧和器械体操在内的所有体操动作划分为支撑类、悬垂类、蹬摆类、屈伸类、空翻类、转体类六大类动作。新的动作分类体系的确立,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不同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使断面教学法的应用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改变了以往断面教学注重纵向深入,忽视横向联系:注重数量与难度,忽视整合技术动作的能力等方面的不足。2.断面动作的选择依据—为完成动作的关键技术应该是标准化技术结构,即制动方向经过垂直上方的技术。依据体操技术结构分类和高师体操教学的实际,选出了双杠支撑摆动、跳马分腿腾越、吊环悬垂摆动、技巧蹬摆手倒立、双杠挂臂撑摆动、技巧肩颈倒立屈伸成手倒立、挺身鱼跃前滚翻、团身后滚翻8个动作。用以强化各类技术的精确用力方式,实现技能的良性迁移,达到整合技术动作的目的。它改变了以往体操教学中动作繁多,缺乏重点,与课程目标相脱离的弊端。体现了精选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等新的教学理念。3.对断面动作关键技术教学应遵循—能力接通、技术接通、形态接通、技术优化四个必经的程序化途径。这是排除泛化干扰,顺利掌握关键技术的教法保障。4.体操断面教学法理论体现了课程视角的整体观、教学内容的价值观、教学过程的控制观,教育理念的人本观等先进的教育思想。5.体操断面教学法理论能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节约宝贵的时间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和学习较难动作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符合新的课程指导纲要精神。
张予南[8](2005)在《论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在体操教学中,将已有的体育教学成果构成一个整体,使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方法有机的联系起来,是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模式应力求解决的问题。纵观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学50余年来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以提高运动技能为指导思想的“动作技能”教学模式,多年来,一直是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学的主旋律。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这一模式也逐渐显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吻合性。因此,探索、研究和总结体操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我国现行体操教学模式有何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没有对历史的回顾和了解,就不可能有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感,才能正确认识现实,把握改革的方向。这不仅是促进和深化体操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与时俱进,丰富体操理论内容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学模式在形成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揭示不同体操教学模式的结构,功能和特点,为体操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选择。本课题以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沈阳、天津、广州、南京、山东、哈尔滨、吉林、福建等13所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并结合近25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经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体操教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近代、现代、以及当代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教学模式分别是:“兵操教学模式”、“动作技能教学模式”、“健身教学模式”。2)“兵操教学模式”是我国近代体操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是1885年从国外引进的,以德式“兵操”为主,最早在军事学校开展,用于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士兵素质的体操教学模式。3)“动作技能教学模式”是1953年从前苏联引进的体操教学模式。至80年代末,这一模式是我国现代体操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体操动作技能为核心内容,在对学生体操动作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我国体操事业的发展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这一模式也逐渐显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吻合性。4)“健身教学模式”,是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出台后,开始在体育院系受到关注,并开始实验、探索,以追求体操动作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一种当代新型的教学模式。健身体操教学模式,是从体操教学的过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体操教学模式。目标达成的一致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结构与课程评价的多元性;教学运作的与时俱进性,是健身体操教学模式的特点。
周亚臣[9](2003)在《浅谈少年铅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安排》文中认为力量素质是铅球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少年基础训练阶段,务必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专项力量素质,依据国外多年的成功经验以及少年的生理特点、训练规律等,对少年发展力量素质和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比例进行划分和安排。为我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在少年时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彭洪涛,胡红梅,黄健[10](2000)在《从第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看吊环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观察法 ,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了参加第 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决赛运动员的整套动作。结果显示 :吊环整套动作的结构已进入静力性动作与动力性动作并重、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难度的提高主要是选用难度价值更高的动作 ,并改进连接的方法 ;组织编排的改进则是高难动作的成串连接 ;动作质量的发展是高规格完成 C组以上动作 ,并提高下法的落地稳定性。
二、窄环悬垂摆动的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窄环悬垂摆动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健康教育研究的争论 |
2.2 “健康教育”思路的提出 |
2.3 “健康教育”思路的理论基础 |
2.4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争论 |
2.5 体育课程最值得教与学的内容 |
2.6 运动技能研究的文献回顾 |
2.7 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研究的文献回顾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构安排 |
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论证 |
4.1 体育知识教学现状的调查 |
4.2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缘起 |
4.3 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归属与划分 |
4.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课例 |
5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可行性分析 |
5.1 教学策略分析 |
5.2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策略 |
5.3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策略的理论基础 |
5.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案例 |
6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有效性检验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假设 |
6.3 实验方法 |
6.4 实验I结果 |
6.5 实验I结论 |
6.6 实验II结果 |
6.7 实验II结论 |
7 研究结论、创新、局限和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数据收集手册 |
附录2 评分方法 |
学习工作经历和科研成果 |
(2)论器械体操与发展青少年功能性素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功能性素质的认知与界定 |
2 对器械体操的再认识 |
3 器械体操各项目核心动作与发展功能性素质的关系 |
3.1 常见器械体操项目与核心动作 |
3.1.1 单杠器械特征与核心动作 |
3.1.2 双杠器械特征与核心动作 |
3.1.3鞍马器械特征与核心动作 |
3.1.4跳马器械特征与核心动作 |
3.1.5 吊环器械特征与核心动作 |
3.1.6自由体操场地垫子器械特征与核心动作 |
3.1.7高低杠器械特征与核心动作 |
3.1.8 平衡木器械特征与核心动作 |
3.2 核心动作与发展功能性素质的关系 |
4 器械体操功能性素质练习手段介绍 |
4.1 悬垂及悬垂摆动素质训练手段 |
4.1.1 单杠的基本练习手段 |
4.1.2 吊环的基本练习手段 |
4.2 支撑素质训练手段 |
4.2.1 双杠的基本训练手段 |
4.2.2 鞍马的基本训练手段 |
4.3 前庭分析识别的训练手段 |
4.4 腾越素质训练手段 |
4.5 功能性平衡素质训练手段 |
5 结论 |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内容体系的挖掘与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操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传承和发展 |
1.1.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训练现状迫切需要改善 |
1.1.3 体操本质理念回归的需要 |
1.1.4 宝贵的体操专修教学资源需要挖掘、整理和分析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
1.1.5 选择体操专修教学内容作为研究方向的理由 |
1.2 研究的目的 |
1.2.1 挖掘、整理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体操专修教学内容 |
1.2.2 提出通过改善的体操专修教学内容体系跟进社会需求的理论构想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传承和发展体操的价值 |
1.3.2 促进体操教学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以及社会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 |
1.3.3 跟上体操“亲缘”项目发展的步伐 |
2 文献综述 |
2.1 体操概述 |
2.1.1 体操概念之解析 |
2.1.2 体操之定义探析 |
2.2 体操专修教学在我国的发展演化 |
2.2.1 体操专修概念与现象在我国诞生的过程 |
2.2.2 体操普修教学雏形的出现为体操专修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
2.2.3 新中国成立后,体操教学正式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 |
2.3 体操教学内容综述 |
2.4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现状综述 |
2.5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内容改革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特尔菲专家调查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体育院校体操专修教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
4.1.1 对新中国体操专修教学的溯源探讨 |
4.1.2 对新中国体操专修教学发展的阶段探讨 |
4.1.3 体育院校体操专修教学的存在的不足与改革的必要性 |
4.2 关于体操专修教学内容的需求分析 |
4.2.1 社会对体操需求的调查反馈与分析 |
4.2.2 对我国主要体育院校体操专修现状的调查分析 |
4.3 构建体育院校体操专修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实施方案的设想 |
4.3.1 体育院校体操专修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总结与构建 |
4.3.2 体育院校体操专修教学技术动作内容体系的剖析与构建 |
4.3.3 关于主要体操亲缘项目特征的概述 |
4.3.4 基于五大能力基础上并与体操亲缘项目特征关联的体操技术动作内容的挖掘与拓展 |
4.3.5 拓展后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实施的要求 |
4.3.6 对体操专修教学新模式的设想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对器械体操器械原始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1.2 全民健身运动大背景的号召 |
1.1.3 创新体育课程改革思路的需要 |
1.1.4 寻根思源,发掘器械体操潜在价值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内容的界定 |
2.1.1 器械体操器械的界定 |
2.1.2 功能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与研究直接相关的资料 |
2.2.2 丰富器械体操器械功能研究的其他学科相关资料 |
2.2.3 涉及体育器械的综合类研究 |
2.2.4 服务于竞技体操的器械研究 |
2.2.5 涉及器械体操教学的调查和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器械体操器械的研究 |
4.1.1 器械体操器械的历史及发展简介 |
4.2 器械体操器械的结构特点 |
4.2.1 器械体操器械的材质和规格发展 |
4.2.2 从器械体操器械与人的交流认识器械结构 |
4.3 器械体操基本动作的研究 |
4.3.1 器械体操基本动作的选择 |
4.3.2 器械体操动作分析 |
4.4 器械体操动作特点及功效评估 |
4.4.1 平衡木动作特点及功效 |
4.4.2 单杠动作特点及功效 |
4.4.3 吊环动作特点及功效 |
4.4.4 双杠动作特点及功效 |
4.4.5 鞍马动作特点及功效 |
4.4.6 跳马动作特点及功效 |
4.5 器械体操器械功能总结和思考 |
4.5.1 器械体操器械的微观功能 |
4.5.2 器械体操器械的宏观功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器械体操器械具有愉悦身心和强身健体的显性正向功能 |
5.1.2 器械体操器械具有医疗保健、意志力培养和生活实际应用的隐性正向功能 |
5.1.3 器械体操器械具有与当今社会价值观相背离的负向功能 |
5.1.4 器械体操器械功能的关系需要辩证看待 |
5.2 建议 |
5.2.1 发扬器械体操器械的显性正向功能 |
5.2.2 开发器械体操器械原始功能的教育价值 |
5.2.3 重视器械体操器械原始功能的社会价值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不同等级专项体能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
1.2.2 女子撑竿跳高身体机能的研究 |
1.2.3 女子撑竿跳高身体素质的研究 |
1.2.4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体能指标的综合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测试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能与专项体能及撑竿跳高专项体能概念的本质属性辨析 |
3.1.1 对体能定义的剖析 |
3.1.2 专项体能的本质属性 |
3.1.3 撑竿跳高运动技术、战术与专项体能的关系分析 |
3.2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的筛选 |
3.2.1 形态指标的专家筛选结果 |
3.2.2 机能指标的专家筛选结果 |
3.2.3 专项素质指标的专家筛选结果 |
3.3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比较研究 |
3.3.1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及不同等级比较 |
3.3.2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及不同等级比较 |
3.3.3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及不同等级比较 |
3.4 我国不同等级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比较结果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附件 |
(6)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3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演进历程与现状概述 |
3.1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的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溯源 |
3.2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的演进简况 |
4 各单项体操技术演进过程及特征分析 |
4.1 各单项体操技术演进阶段的划分依据 |
4.2 各单项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与阶段性特征 |
5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特点与规律 |
5.1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特点 |
5.2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规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师体操普修教学中断面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断面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 |
1.3.2 有关体操技术方面的研究 |
1.3.3 有关体操教学改革现状的研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操断面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3.1.1 体操断面教学法理论的相关概念 |
3.1.2 体操教学中断面教学法理论的内涵 |
3.1.3 新的动作分类体系的构建 |
3.1.4 断面动作的确定与技术结构的标准化 |
3.1.5 断面动作选择的依据 |
3.1.6 断面动作关键技术教学的控制程序研究 |
3.1.7 体操断面教学法系统控制的理论依据 |
3.2 体操断面教学法理论的运用研究 |
3.2.1 断面教学法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案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断面教学法理论在加快学生学习进程方面的研究 |
3.2.2.2 断面教学法理论在发展动作难度方面的效果 |
3.2.2.3 实验结束时学生的成绩统计 |
3.2.2.4 实验组组内比较情况研究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致谢 |
6.主要参考文献 |
7.附件 |
(8)论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简要 |
1.2.2 当今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种类 |
1.2.3 呼吁体操教学的改革已形成异口同声之势 |
1.2.4 体操教学模式研究方新未艾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访问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2 体操教学模式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
3.2.1 “兵操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3.2.2 “动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3.2.3 “健身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3.3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启示 |
3.3.1 “独立进行课程设计、合理选择组合教材”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
3.3.2 成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值得学习与引进 |
3.4 构建当代体操教学模式的基本设想 |
3.4.1 基本思路 |
3.4.2 当代体操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定位 |
3.4.3 健身体操教学模式的体系构成 |
3.4.4 健身体操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基本框架 |
3.4.5 健身体操教学特点 |
4、结论与建议 |
5、致谢 |
6、主要参考文献 |
7、附件 |
(9)浅谈少年铅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观察法 |
2.2访谈法 |
3分析与讨论 |
3.1铅球运动项目的特点 |
3.2力量素质训练中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
3.3力量素质训练各阶段比例安排 |
3.4发展少年铅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方法与手段 |
3.4.1徒手练习 |
3.4.2持器械练习 |
3.4.3杠铃练习 |
4结论 |
(10)从第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看吊环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法 |
2.2 观察法 |
2.3 统计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动作结构的发展——动力性动作与静力性动作比例基本平衡 |
3.2 动作难度的发展——选用更难的静力性动作 |
3.2.1 选用难度更高的静力性动作 |
3.2.2 改变完成静力性动作的方法 |
3.2.3 高难摆动动作的移植 |
3.3 组织编排的发展——高难动作的成串连接 |
3.4 完成质量的发展——提高动作的规格和稳度 |
4 结论 |
四、窄环悬垂摆动的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建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2]论器械体操与发展青少年功能性素质的关系[J]. 高留红. 青少年体育, 2014(10)
-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内容体系的挖掘与拓展[D]. 刘玉财.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 [4]对器械体操器械原始功能的研究[D]. 李晓卿.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5]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不同等级专项体能指标研究[D]. 徐红武. 北京体育大学, 2008(10)
- [6]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研究[D]. 杜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7]高师体操普修教学中断面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研究[D]. 李国玉.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0)
- [8]论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D]. 张予南. 北京体育大学, 2005(03)
- [9]浅谈少年铅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安排[J]. 周亚臣.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04)
- [10]从第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看吊环发展趋势[J]. 彭洪涛,胡红梅,黄健. 中国体育科技, 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