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AI的认识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陈瑜[1](2017)在《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意义"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道出医学是人学,医学起源于人类关怀需要[1]的本质。护理学作为医学大门类下的重要学科之一,自南丁格尔创立至今,其学科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人的关怀照护却是护理学永恒不变的主题[2]。中外护理学者一致认为,护理学是与“关怀”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因为有了关怀,才让机械冰冷的治疗护理有了温度;有了关怀,才让对生命心灵的呵护有了深度;有了关怀,才让医护人员面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护理应以关怀(care)为本,而不是以治疗(cure)为本——“关怀”是护理的核心和精髓,护理的本质即“关怀”!当前,我国国家卫计委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应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关怀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离不开后天的培养教育。护理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生力军和重要后备力量,开展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了解国内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并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重要补充。研究内容和方法1.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调查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基础,构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层抽取全国7大行政区25所高校的8574名护理专业大学生,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I)、情绪智力量表(EIS)、支持性沟通量表(SCS)等进行评估,分析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2.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干预研究基于前期研究基础,构建提升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模式。以广州市某医科院校大一护理本科生为干预对象,以《护士人文修养》特色创新课程为教育干预平台,开展护生关怀能力的教育干预研究,干预前后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评价干预效果,并对理论模型进一步验证。3.资料整理和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并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F检验,均数的两两比较用LSD法;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ANOVA)等。使用AMOS20.0程序,构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所有统计检验均采取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总体现状8574名护理专业大学生CAI量表总得分为191.04±19.49,处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CAI总分<203.1),各维度分均低于国外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常模标准根据全国7大行政区25所高校8574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常模样本可得CAI量表总分常模为191.04±19.49(条目均分为5.16±0.53),其中CAI总分高于210.53评定为关怀能力高分段,CAI总分低于171.55为关怀能力低分段,CAI总分介于210.53-171.55之间为关怀能力中等水平段。CAI量表认知、勇气、耐心3个维度分常模依次为 73.22±9.82,59.31±10.43,58.51±6.17。3.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特点不同个人情况、家庭背景、专业情况、关怀氛围、健康与照护经历等情况的护生CAI得分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护理专业女生、大一年级护生、护理专科生、担任班干部、参加社团、政治面貌为团员的护生、专业思想稳定的护生、感受到关爱氛围好(含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等关爱)的护生、家人及个人健康状况好的护生、有照护病患经历的护生、自评熟悉人文关怀内容、接受较多人文关怀培训的护生CAI总分均高于其他情况的护生(P<0.05)。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民族、不同家庭居住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父母职业及受教育程度、文理科生、有无住院经历等情况的护生CAI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情绪智力组、高沟通能力组、高组织关怀气氛组护生CAI总分及各维度分均高于中等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IS总分与CAI总分中度正相关,相关关系最为密切(r=0.594,P<0.001)。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护生CAI总分的变化有41.6%是由EIS情绪自我管理、理解他人情绪、组织氛围证实维度等决定,其实EIS情绪自我管理对人文关怀能力(CAI)最具预测力,其单独解释量为31.1%。4.构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构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为:“关怀氛围”作为主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情绪智力”作为主要的个体内在因素,“沟通能力”作为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对护生关怀能力起到重要影响。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各变量的方差均为正数,均达显着性水平(P<0.001)。关怀氛围、情绪智力、沟通能力均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有影响且直接效应显着,直接路径系数分别为0.53,0.75,0.56。关怀氛围通过人际沟通、情绪智力影响关怀能力的中介效应值为0.146,中介效应占总体效应的77.47%。5.构建提升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模式基于前期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及教育实践基础,构建提升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模式为:以护理人文特色创新课程《护士人文修养》为教育平台,以护生“关怀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小组团队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全程注重“认知、体验、实践”的教学方法,突出对护生沟通能力和情绪智力的培养,进而达到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目标。6.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干预研究结果干预前基线测量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衡可比。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组别两因素的交互效应显着(P<0.01)。干预后干预组护生CAI总分及各个维度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干预后干预组EIS、SCS总分及各维度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干预后EIS、SCS总分及各维度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护生对《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满意,100%的护生认为上完课后掌握了一定的人文关怀方法。98.6%和98.0%的护生认为上完课后自己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有所提高。研究结论1.在全国首次开展大样本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研究,揭示当前我国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特点,我国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低于国外水平,关怀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均衡。2.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CAI量表尚无国内常模标准,根据本研究大样本数据所研制出的国内护生的CAI常模标准,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可供比较的最新标准和方法学指导,并为护理人才关怀能力的评价和相关人才选拔提供参考。3.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因素、家庭背景、专业因素、关怀氛围等多方面。本研究构建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通过研究得到验证,“关怀氛围”作为主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情绪智力”作为主要的个体内在因素,“沟通能力”作为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对护生的关怀能力起到重要影响。在上述多重影响机制中,中介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该关系模型可为后续干预及相关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4.围绕关怀能力培养的护理人文特色创新课程《护士人文修养》教学效果显着。教育干预通过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和情绪智力这两个重要“靶点”,达到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目的。本研究构建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进一步得到验证,本教育模式值得在同类教育研究中推广应用。
彭毅[2](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以师范类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科技与物质的空前发展,信息化教育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正符合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明确教学的对象是人,人又是身体、大脑和环境相互影响的系统意识存在体。从哲学、心理学到教育学对人的认知与学习机制的研究可知,强调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而不是传统教育下将人的身体与大脑割裂开来发展的重脑轻身式的教育理念。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的构建首先是以学生的身心认知与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发展要求为核心,实现具身认知高效化与信息化并重的教学课堂;其次,具身认知理论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观、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与教学评价具有启示意义,不仅能激活学生的身体感知觉,还能引导他们身心在课程中的积极参与;最后,从理论范畴、实践操作、身体运用与信息素养四方面初步构建具身性信息化教学情境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安排。基于以上内容研究,选取本人教学实践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8级学前教育班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案例教学研究。在课程开展前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了解情况,选取其中典型代表性的“现代教育技术概述”和“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两个专题内容,以表格形式全方位展现具身性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的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一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具身性信息化教学实践,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具身性课程的学习体验与效果分析,总结并反思具身性课程教学情境构建的优点与不足。根据调查结果与观察,发现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创设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强化学生身体的具身认知经验,提升其学习兴趣与身心活动参与度,而且还有助于营造身心轻松和谐、言论自由、尊重关爱与健全发展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氛围。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丰富的具身认知经验不仅是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位教师在构建身体、大脑与环境三位一体个性化教学认知情境中所必备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当代社会中学生个体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钟志贤,易凯谕,王宏胜,陈佳骊,王双双,王姝莉[3](2019)在《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的字里行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要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运用Citespace、SATI、ROST等软件,以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为主线,从"度"的视角分析了祝智庭教授的学术论文发表度、合作度、影响度和主题聚合度;从"智"的角度讨论了其学术思想、学术创新和学术贡献;从"道"的维度描摹了其学术特点和学术人格。从他的字里行间建构了其学者形象和学问之道,勾勒了另一种学术发展史。
周莞婷[4](2020)在《主题式工作坊对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对其问题解决能力、数学理解、数学情感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均在教育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必要性。尽管如此,我国在数学问题提出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却并不理想。由于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要想落实问题提出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条重要途径。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包括教师教学信念的改变和教学知识的增长,其中,教学信念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师教育者在了解教师教学信念的前提下,能更有效的实施教师教育或培训;对于教学实践而言,教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学信念的支配。因此,从发展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角度,提升问题提出教学的实践效果,从理论上是有意义的,本研究试图着眼于这一角度,为教师在问题提出教学方面的专业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本研究依托以“问题提出”为主题的教师工作坊培训项目,从参与培训的教师群体中甄选8名教师作为样本,分析其在参加工作坊学习前后对于“问题提出”的教学信念的变化,并剖析工作坊培训经历与这些变化之间的关联。首先基于文献研究,明确教师“问题提出”的教学信念应包含关于问题提出的信念、驾驭问题提出教学的信念、学生问题提出数学学习的信念;然后基于这样的维度划分,设计开放式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作为研究工具;在Nvivo软件的辅助下,借鉴扎根理论的思想,对教师的问题提出教学信念进行质性分析,并剖析工作坊对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影响过程;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为提升主题式工作坊对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培养效果提供优化建议。研究表明:(1)主题式工作坊是教师建立“问题提出的信念”的基础。教师在参加工作坊培训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问题提出价值的认识,后期在对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对问题提出内涵及适用条件的认识。目前,教师对问题提出内涵的理解局限于将其作为一种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中,且对操作形式的认识存在个性化差异;教师认为问题提出适合有相关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的学生,而对适用的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教师肯定问题提出在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以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这两个角度上的价值。工作坊对教师问题提出的信念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专题讲座和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专家讲座是教师形成对问题提出内涵及价值理解的主要来源,而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案例常常作为学员模仿和借鉴的范本,影响着他们对于问题提出适用条件的判断。(2)主题式工作坊对教师“驾驭问题提出教学的信念”的影响路径分为两条。教师在这一维度下的关注点可分为教学认知、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三方面,而唯有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受到工作坊的影响,且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条路径。直接的影响来源于工作坊中专家型教师分享的教学案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模仿或借鉴这些案例的思路;间接的是,工作坊通过塑造教师“问题提出的信念”从而影响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设计的认识,教师对个人的问题提出教学设计能力满意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教师对问题提出的认知。总的来说,工作坊培训使得一部分教师建立起在问题提出教学设计方面的自信。另外,教师对个人教学认知和课堂管理方面的信念主要来源于工作坊以外的问题提出教学实践的效果反馈,教学实践使得教师对这两方面的认识尚且较为负面。(3)主题式工作坊的活动设计未能对教师关于“学生问题提出数学学习的信念”起到直接影响。教师在这一维度下的信念变化主要源于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工作坊通过培养教师关于“问题提出的信念”和“驾驭问题提出教学的信念”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而教学实践再反作用于教师,形成其对学生问题提出数学学习的信念。以上共同反映出,主题式工作坊对教师问题提出的教学信念总体产生积极影响,但其对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发展作用从维度上讲是有限的,能够对教师教学信念产生积极影响的活动设计也是有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1)加强实践指导环节的细致程度,以帮助教师从工作坊学习经历中发展起更完整的问题提出的教学信念;(2)调整工作坊活动设计的顺序,以使工作坊中能有更多的活动为教师教学信念带去积极影响;(3)建立有一定影响力的问题提出教学培训、研讨、比赛体系,是稳步推进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张玲,宋乃庆,蔡金法[5](2019)在《问题提出:基本蕴涵与教育价值》文中认为问题提出逐渐成为各国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问题提出是基于特定的问题情境形成并表达问题的认知活动,同时兼具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角色。该文从"认知活动""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审视问题提出的内涵与研究发展概貌,剖析问题提出的功能与产生价值的原因,以期勾勒出问题提出内涵与意义的整体概貌,为读者提纲挈领地、深入地认识问题提出提供线索与门径。研究发现作为高认知需求的问题提出活动,具有实现学习机会的公平化与最大化、促进和反观学生知识理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教育价值。
刘笑微[6](2020)在《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文中认为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他高举“教育救国”的大旗,一生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美育思想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独特思路和理想追求,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美育理念的现代转型和近代美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蔡元培学贯中西、兼容并包,既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和儒家道德哲学,又选择性地借鉴康德、席勒、叔本华等西方近代思想家的美学主张。他从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出发,主张美育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涵养感情为目的,高扬美育在振奋国民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独立信仰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美育的具体实施,力求通过美育彻底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拯救国家危亡、推动社会进步。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和局限于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培育,而应当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使其拥有美的感情、美的人格和美的行为,成为自觉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精髓,以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完善和提升提供一系列有益启示。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此部分主要包括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条件。此部分从国家危亡、社会转型、教育改革三个方面探究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并且对其理论渊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三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容体系。此部分从内容主旨、内容核心、内容实施三个层面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容体系进行归纳和分析。第四章,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与辩证审视。此部分在充分把握蔡元培美育思想内容体系的基础之上,概括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从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两个方面对蔡元培美育思想进行辩证审视和客观评价。第五章,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启示。此部分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丰富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美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三个层面,分析和总结蔡元培美育思想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启示。
冯久龙[7](2013)在《大学公共体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可程度与应用效果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 CAI克服了传统教具教法存在的缺陷,成为优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大学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CAI弥补了课本插图和文字说明以及教师讲解示范的局限性,克服了传统教具教法的缺陷,使复杂的动作简单化,不可分解的动作具体化。CAI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还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信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研究了CAI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的认可度与应用效果,笔者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对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的49名授课教师、90名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了解师生对CAI的认可情况和应用效果,结果发现(1)苏州大学供公共体育使用的CAI设备不理想;(2)教师认可度较一般,主要是因为学校电脑和网络等硬件设备不齐整,教学课件的缺乏,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水平不高等;但学生多数持认可态度,表现在对CAI形式的满意,对CAI内容的肯定,对CAI程度的接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CAI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3)应用不齐整,呈现出局部和零散状态;(4)能力待提高。部分师生认为运用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对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提高,体育成绩的提高,知识技能的掌握。对此本文进行了详细论述。这将为开展和扩大CAI在大学公共体育课高效地运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提供重大的参考意义。
曾庆东[8](2013)在《新课标体系下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研究 ——以高中物理必修一为例》文中认为藏汉双语教育是我国藏族聚居地区特有的教育模式,是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藏汉双语教学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教育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教学资源匮乏,因此开发藏汉双语物理CAI课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本论文就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的设计理论基础、需求和实践做了研究。首先,从心理学、教育学、教育传播理论、物理学科及藏汉双语教学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的设计理论基础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其次,结合在其他地区CAI课件研究成果和藏汉双语教学经验,对藏族聚居区高中学校的学生民族成分、学生语言程度、多媒体硬件和CAI课件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学生对CAI的态度等方面设制了问卷,选取了来自藏族聚居区的40多个学校的八十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高中学校及自身学习进行了调查,并对一些来自藏区的同学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藏族聚居区的民族学校的学生主要以藏为主,而且他们日常用语也主要是藏语,但他们高中毕业后接触的资料基本上是汉语,因此他们急需藏汉双语的教辅资料;高中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教室,满足了CAI课件应用的硬件需求;学校实验设备匮乏,不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而计算机集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为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他们希望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后,根据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了包含部分内容高中物理的CAI课件,选取了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部分内容进行了教学实例分析,并且对提出了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评价要求。
孙祯祥,翁家隆[9](2014)在《境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文中指出成熟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国外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比国内起步早,有可借鉴之处。文章沿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脉落,将过去和以后一段时间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计算机教育应用阶段;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应用阶段;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四是深化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然后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别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和领导力主体角色变化的角度归纳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在国外的发展与蜕变,总结各个发展阶段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特征,从纵向上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校长领导力内涵演变进行了梳理;最后针对目前国内有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外认识过程给我们的启示,分别从认识、培训、行动、愿景、评价、群体动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希望有助于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
王亮[10](2012)在《高中化学氧气制备和性质探究式CAI课件开发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改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信息社会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科学探究”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新趋势。氯气的性质和制备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金属性质的研究和非金属性质的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承接作用。但许多学校因实验条件所限或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省略了氯气性质和制备实验的教学环节,严重影响氯气性质和制备方法的教学效果。为了使许多不具备满足新课改实验室要求学校也能够完成《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大部分探究性实验内容,弥补因考虑安全问题省略了氯气性质和制备实验带来的缺憾,促进氯气的性质和制备教学,开展高中化学氯气制备和性质探究式CAI课件开发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开发1套包含“氯气制备的探究”、“氯气性质的探究”、“微观探究反应本质”、“氯气的绿色回收”等四个方面的氯气的探究式高中化学CAI课件”。研究阐述了设计“探究式CAI课件”脚本的依据和原则、编写脚本的案例,CAI课件结构模式和运行特点以及课件中各元件的特点,制作CAI课件注意事项,制作课件案例等。二是选取呼和浩特市铁路第一中学学校两个高一年级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所开发研制的CAI课件进行了为期2周、10课时的实际教学实验,并对其实验结果进行教育统计、分析。通过对探究式高中化学CAI课件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回答探究试题的正确率上,实验班比相应对照班明显要好,差异极其明显;在回答一般试题的成绩上,差异比较显;在知识迁移应用的试题上两个班级差异不明显。但总体上实验班的成绩略高出对照班。探究式高中化学CAI课件在仿真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对问题一步一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应该把真实演示实验和CAI课件实验结合使用。同时在实验中还发现探究式高中化学CAI课件优越性的体现还与使用教师对课件的熟悉程度有密切关系。
二、CAI的认识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I的认识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设想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3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既往研究的不足 |
1.5 本研究思路与设想 |
第二章 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过程和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2.6 结果 |
2.7 讨论 |
2.8 结论 |
第三章 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设计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过程与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伦理原则 |
3.7 结果 |
3.8 讨论 |
3.9 结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研究过程及主要结果 |
4.2 主要结论 |
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4.4 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
4.5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测评问卷(全国版) |
附录3 课程评价调查表 |
附录4 干预活动之“护理人文关怀”课堂5分钟体验活动一览表 |
附录5 干预活动之“护理人文关怀”主题叙事反思作业(选编) |
附录6 干预活动之“护理人文关怀”类座右铭(选编) |
附录7 干预活动之护理本科生小组团队学习体验(选编)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以师范类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综述 |
1.3.2 教学情境研究综述 |
1.3.3 信息化教学研究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具身认知理论对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启示 |
2.1 教学观的形成 |
2.2 教学目标的确定 |
2.3 教学情境的构建 |
2.4 教学评价的进行 |
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理论构建 |
3.1 理论范畴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
3.1.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具身感知的探索兴趣 |
3.1.2 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深化理论形成过程,丰富个体的具身认知经验 |
3.1.3 尊重个体的具身独特性,创设开放式理论知识探索情境 |
3.2 实践操作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
3.2.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生活化实践操作的教学情境 |
3.2.2 以身体感受为基础,营造强具身的实践操作教学环境 |
3.2.3 尊重师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个性化的实践操作教学步骤 |
3.3 身体运用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
3.3.1 创设在线具身认知情境,唤醒学习者的局部身体活动体验 |
3.3.2 激活个体的身体经验,积累丰富的具身认知经验 |
3.3.3 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创设游戏化具身认知情境 |
3.4 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
3.4.1 遵循课程标准要求,促进信息素养理念的普及 |
3.4.2 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
3.4.3 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信息素养价值观 |
4.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案例设计 |
4.1 课程选择 |
4.2 前段分析 |
4.2.1 学习者分析 |
4.2.2 教学目标分析 |
4.2.3 教学内容分析 |
4.3 具身性信息化教学情境案例设计 |
4.3.1 《现代教育概述》信息化教学情境设计 |
4.3.2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信息化教学情境设计 |
4.4 具身性信息化教学情境案例实践 |
4.4.1 《现代教育概述》实践过程 |
4.4.2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实践过程 |
4.5 教学效果分析 |
5.总结与反思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的字里行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彰往察来 |
二、立体速写:字里行间的“度” |
(一)发表度 |
(二)合作度 |
(三)影响度 |
(四)聚合度 |
1. 发表论文主题分析 |
2. 承担课题主题分析 |
3. 参与会议主题分析 |
4. 指导博士生毕业论文主题分析 |
三、见微知着:字里行间的“智” |
(一)“元”研究 |
1.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教育文化分类元框架 |
2. 构建了教育技术研究实践场元框架 |
3. 创建了联通时代的协同学习范式元模型 |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三)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 |
(四)电子书包 |
(五)教师教育 |
(六)智慧教育 |
四、学术燃灯:字里行间的“道” |
(一)君子中庸 |
(二)一以贯之 |
(三)尊奉理性 |
(四)四句心法 |
1. 综合化思维 |
2. 适度结构化 |
3. 恰当的隐喻 |
4. 可视化表达 |
(五)抟物哲学 |
(六)至诚尽心 |
五、结语:既济未济 |
(4)主题式工作坊对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提出”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
1.1.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
1.1.3 教师教学信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
1.1.4 教学实践受到教师教学信念的影响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实践价值 |
1.3.3 理论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主题式工作坊 |
2.1.2 问题提出 |
2.1.3 教学信念 |
2.2 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相关研究 |
2.3 教学信念相关研究 |
2.3.1 主要研究范畴 |
2.3.2 研究工具梳理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1.1 主要研究内容 |
3.1.2 研究重难点 |
3.1.3 研究新意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3.1 研究方法的适切性 |
3.3.2 研究工具的设计过程 |
3.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4.1 前期问卷调查 |
3.4.2 后期访谈 |
3.4.3 基于Nvivo12的资料分析过程 |
3.5 研究效度 |
3.6 研究思路 |
第4章 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变化 |
4.1 数学教师“问题提出的信念”变化 |
4.1.1 初步形成对问题提出内涵的信念 |
4.1.2 对问题提出适用条件的信念呈现差异化 |
4.1.3 对问题提出价值的信念得到拓展 |
4.2 数学教师“驾驭问题提出教学的信念”变化 |
4.2.1 对教学认知的信念出现较大波动 |
4.2.2 对教学设计的信念困惑集中化 |
4.2.3 对课堂管理的信念呈现多元化 |
4.3 数学教师“学生问题提出数学学习的信念”变化 |
4.3.1 提高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方面的重视 |
4.3.2 保持对学生数学能力方面的高度关注 |
4.3.3 意识到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可塑性 |
4.4 数学教师问题提出的教学信念变化总结 |
第5章 主题式工作坊对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影响过程解析 |
5.1 主题式工作坊是教师建立“问题提出的信念”的基础 |
5.2 主题式工作坊对教师“驾驭问题提出教学的信念”的影响过程复杂 |
5.3 主题式工作坊间接影响教师“学生问题提出数学学习的信念” |
5.4 主题式工作坊的影响过程具有双重有限性 |
第6章 主题式工作坊对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影响的优化策略探讨 |
6.1 加强实践指导的细致程度 |
6.2 循序渐进地安排活动顺序 |
6.3 提升平台影响力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第一期“问题提出”教师工作坊培训反馈问卷(节选) |
附录2 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问题提出:基本蕴涵与教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的基本蕴涵 |
(一)何谓问题 |
(二)何谓问题提出 |
1. 作为教学手段的问题提出 |
2. 作为教学目标的问题提出 |
二、问题提出的教育价值 |
(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实现学习机会的公平化与最大化 |
(二)作为高认知需求的教学任务,促进和反观学生的知识理解 |
(三)通过对问题的再表述与反思,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
(四)通过发展提出问题的流畅性、灵活性与原创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
(五)通过提高问题提出活动参与度,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 |
三、结语 |
(6)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
1.4.1 论文创新 |
1.4.2 论文不足 |
第2章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 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内忧外患之时的救国方案大量涌现 |
2.1.2 社会转型之际的国民精神空虚涣散 |
2.1.3 民国成立之机的新式教育全面推行 |
2.2 蔡元培美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2.1 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浸润 |
2.2.2 古代儒家道德哲学的熏陶 |
2.2.3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启发 |
第3章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容体系 |
3.1 美育思想的内容主旨 |
3.1.1 以真辅美:美育以美学理论为指导 |
3.1.2 以美养情:美育以美的性质为依据 |
3.1.3 以情入善: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 |
3.2 美育思想的内容核心 |
3.2.1 “美术与科学并重”:激发活泼进取之精神 |
3.2.2 “五育并举”:养成健全高尚之人格 |
3.2.3 “以美育代宗教”:塑造独立自由之信仰 |
3.3 美育思想的内容实施 |
3.3.1 美育的起点:家庭美育 |
3.3.2 美育的重点:学校美育 |
3.3.3 美育的完成:社会美育 |
第4章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与辩证审视 |
4.1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4.1.1 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 |
4.1.2 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 |
4.1.3 全民化与终身化相结合 |
4.2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4.2.1 确立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
4.2.2 促进传统美育理念的现代转型 |
4.2.3 推动中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发展 |
4.3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
4.3.1 基于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
4.3.2 过分夸大美育的实际效能 |
4.3.3 理想主义带来的实践困境 |
第5章 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启示 |
5.1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关注学生内在美的建设 |
5.1.1 重视审美教育,充实精神生活 |
5.1.2 加强情感抚育,提升道德境界 |
5.1.3 注重人格培育,促进全面发展 |
5.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5.2.1 融入美的因素,扩充教育内容 |
5.2.2 尝试寓教于乐,改进教学方式 |
5.2.3 开展美的活动,丰富实践方式 |
5.3 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立体全面美的氛围 |
5.3.1 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联动 |
5.3.2 推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全面美化 |
5.3.3 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虚拟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大学公共体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可程度与应用效果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的依据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CAI 的研究现状 |
1.2.3 CAI 的发展趋势 |
1.2.4 当前 CAI 中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CAI 硬件、软件、人员三大要素分析 |
3.1.1 CAI 的硬件要素分析 |
3.1.2 CAI 的软件要素分析 |
3.1.3 CAI 的人员要素分析 |
3.2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引导教学改革 |
3.2.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分析 |
3.2.2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 CAI 必要性分析 |
3.3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 CAI 的认可度与应用效果分析 |
3.3.1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 CAI 认可度分析 |
3.3.2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 CAI 应用效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设备不理想 |
4.1.2 认可较一般 |
4.1.3 应用不齐整 |
4.1.4 能力尚不足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附录 |
7 致谢 |
(8)新课标体系下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研究 ——以高中物理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CAI发展历史与现状 |
1.3.2 国内CAI发展历史与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开发的理论基础 |
2.1 心理学学习理论 |
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教育学基础 |
2.3 教传播理论 |
2.3.1 教育传播理论的概念 |
2.3.2 教育传播理论对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制作的启示 |
2.4 物理学科 |
2.4.1. 物理学科特点 |
2.4.2 物理学科特点对使用CAI课件优化教学过程的启示 |
2.5 双语教学 |
2.5.1 藏汉双语教学现状 |
2.5.2 藏汉双语教学现状对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设计的要求 |
第三章 藏族聚居区高中CAI课件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 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
3.3.1 学生语言的掌握程度 |
3.3.2 硬件设施 |
3.3.3 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了解及渴望度 |
3.3.4 CAI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
3.3.5 对计算机辅助课件的需求 |
第四章 中学物理CAI课件制作原则和技术实现 |
4.1 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制作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原则 |
4.1.3 探究式教学原则 |
4.1.4 形象直观原则 |
4.1.5 结合生产实践(STS渗透)原则 |
4.2 高中物理CAI实现技术 |
4.2.1 处理材料的工具 |
4.2.2 多媒体课件开发流程 |
4.3 网页说明 |
第五章 藏汉双语CAI课件教学设计实例 |
5.1 牛顿第一定律 |
5.1.1 教材分析 |
5.1.2 理论指导下的CAI课件设计 |
5.1.3 课堂教学设计 |
5.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5.2.1 教材分析 |
5.2.2 理论指导下的媒体设计 |
5.2.3 课堂教学设计 |
5.3 牛顿第二定律 |
5.3.1 教材分析 |
5.3.2 理论指导下的媒体设计 |
5.3.3 课堂教学设计 |
5.4 牛顿第三定律 |
5.4.1 教材分析 |
5.4.2 理论指导下的媒体设计 |
5.4.3 课堂教学设计 |
第六章 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的评价标准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境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计算机教育应用发展阶段的校长信息化领 导力内涵 |
(一)从技术发展角度:单纯关注电脑硬件 |
(二)从主体变化角度:单纯关注校长本人的信 息化领导力 |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应用发展阶段的校 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 |
(一)从技术发展角度:关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二)从主体变化角度:关注包括校长在内的行 政领导者(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阶段的校长信息 化领导力内涵 |
(一)从技术发展角度: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 |
(二)从主体变化角度从个体转向全体:关注学 校组织的信息化领导力 |
五、未来发展:深化的信息化教育发展阶段的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 |
(一)从技术发展角度:关注深化的信息化教育 |
(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 关注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的建立 |
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发展过程带给我 们的启示 |
(一)研究学习国内外经验,加强对校长信息化 领导力的认识 |
(二)积极评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针对问 题开设信息化领导力培训课程 |
(三)强化学校领导者对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 革关系的认识,积极关注技术发展给学校发展带来 的进步 |
(四)摒弃只关注硬件建设的狭隘眼光,积极行 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
(五)着眼于学校发展,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 展愿景 |
(六)注意信息化领导力主体由校长个人向学校 群体的转变,重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 |
(七)积极关注信息化评价,建立激励机制,为 教育信息化提供群体动力 |
(10)高中化学氧气制备和性质探究式CAI课件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意义和现状 |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一) 实验法 |
(二) 文献法 |
(三) 观察法 |
(四) 访谈法 |
第二章 高中化学氯气制备和性质探究式CAI课件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认知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 个体建构主义 |
(二)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
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
(一) 以问题为中心 |
(二) 跟进性探究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氯气制备和性质探究式CAI课件开发 |
一、脚本制作 |
(一) 设计脚本的依据和原则 |
(二) 编写脚本的案例 |
二、高中化学氯气制备和性质探究式CAI课件的结构模式和运行特点 |
三、高中化学关于氯气制备和性质的探究式CAI课件的开发 |
(一) 素材的收集 |
(二) 制作探究式CAI课件注意事项 |
(三) 探究式CAI课件制作案例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氯气制备和性质的探究式CAI课件教学效果的实践检验 |
一、实验对象及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统计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 前测成绩独立样品T检验 |
(二) 后测成绩一般试题、知识迁移应用试题和探究试题成绩独立样品T检验 |
五、教学效果评价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CAI课件前测试题(预期的答案在括号或题的下面,有*号的是探究题) |
致谢 |
四、CAI的认识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 陈瑜.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以师范类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D]. 彭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的字里行间[J]. 钟志贤,易凯谕,王宏胜,陈佳骊,王双双,王姝莉.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9)
- [4]主题式工作坊对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影响研究[D]. 周莞婷. 西南大学, 2020(01)
- [5]问题提出:基本蕴涵与教育价值[J]. 张玲,宋乃庆,蔡金法. 中国电化教育, 2019(12)
- [6]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D]. 刘笑微. 吉林大学, 2020(08)
- [7]大学公共体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可程度与应用效果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D]. 冯久龙. 苏州大学, 2013(11)
- [8]新课标体系下高中物理藏汉双语CAI课件研究 ——以高中物理必修一为例[D]. 曾庆东.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5)
- [9]境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 孙祯祥,翁家隆.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2)
- [10]高中化学氧气制备和性质探究式CAI课件开发与实践[D]. 王亮.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