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远、汪藻及《青唐录》(论文文献综述)
马玲莉[1](2012)在《汪藻史学成就探究》文中提出汪藻是两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学术界对他的文学成就研究颇深,而对他的史学成就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主要对汪藻的史学成就做一探究。汪藻的史学著作有《靖康要录》、《元符庚辰以来诏旨》、《裔夷谋夏录》及《青唐录》等,本文主要通过对他史学著作的分析来探究汪藻的史学成就。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目前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介绍汪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家世生平及史学活动,分为三节进行论述。第一节主要介绍汪藻所处的时代背景,两宋之际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在社会大变动的格局下,宋代编修史书的学术背景也有一个新的发展,当代史的编修呈现新景象,宋代江西史学也有发展。第二节主要从汪藻在北宋徽、钦朝和南宋高宗朝的仕宦经历来探究他的生平仕历。第三节介绍汪藻的修史活动及其史学著述,他的史学著作较多,本部分主要介绍除《靖康要录》以外的其余几部史学著作。第二章为本文的重点,《靖康要录》是汪藻现存完整的一部史书,且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所以本章重点分析该书的编修、内容和价值。《靖康要录》是一部具有日历体性质的编年体史书,流传过程中有十二卷和十六卷本两种不同的分卷,有两部明抄本和十部清抄本等十二种版本。本章主要通过分析本书对事件和对人物的记载来了解《靖康要录》的内容构成及偏重,与《三朝北盟会编》、《靖康纪闻》、《皇宋十朝纲要》等书相较来了解该书的详略情况及特色。同时,该书保存了北宋靖康年间大量的、珍贵的史料,其补史、校勘价值不容小觑。此外,《靖康要录》在纪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也将论述。第三章是汪藻的史学观及其史学贡献,他的史学观有四:一是重史存史的观念,二是崇尚编年体史书,三是主张官修史书,四是强烈的忠义观。他的史学贡献从《靖康要录》的史学价值与他对整个南宋史学的贡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靖康要录》在系时方式和行文上的特色以及汪藻对整个南宋及后世史学的影响。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将《长编纪事本末》征引《元符庚辰以来诏旨》和《裔夷谋夏录》的部分展现出来,对两书的佚文做了一个初步整理。
汤开建[2](1982)在《李远、汪藻及《青唐录》》文中研究指明宋人笔记有《青唐录》两种,一日李远《青唐录》,一日汪藻《青唐录》,《宋史·艺文志》将二书皆列入史部传记类。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在其著述中对于《李录》和《汪录》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李)远自有青唐录,汪藻删修,遂没憨远姓名。"李焘之辞,不无贬汪之意,他认为《汪录》三卷,乃删修《李录》而成,且埋没李远的姓名,其中似乎还含有文人切忌的剽劫之嫌。这是一段小小的历史公案,因为小,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要研究藏族历史和整理藏族历史资料
陶瑞芝[3](1985)在《《说郛·青塘录》作者考》文中研究说明 《青塘录》是一部记述“青唐”(今青海西宁市)、“邈川”(今青海乐都县)风土人情的书,原文现存于明陶宗仪纂《说郛》中。关于它的作者及成书年代,《中国丛书综录》据张宗祥重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排印本《说郛》,著录为(唐)李远撰,即是说是晚唐诗人李远的著述。今参稽其他诸家所录,敢呈异议。先列诸家所录。一、张宗祥先生据明钞本六种校勘而由涵芬楼一九三○年再版行世的明陶宗仪纂《说郛》(下文简称一九三○年张校本)卷三十五:“《青塘录》二卷李远”。文末附元陆友仁后记:“故宋吏部侍郎徐公度家所藏书,手自校定,仍题《青唐录》三字,其子孙世宝之。延祐中,于吴购得之。度字敦立,睢阳人,靖康太宰处仁之子(故本内,‘仁’字皆缺其画)。是书或云右班殿直李远撰。远,绍圣中,武举人。官镇洮,奉
孙菊园[4](1982)在《青唐录辑稿》文中提出 前言《青唐录》是一部记载北宋中叶,我国西北青唐地区少数民族的内部关系,以及宋王朝收复青唐的史籍。青唐,系吐蕃的遗族所居之地,故址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宋哲宗元符年间和宋徽宗崇宁年间,宋王朝曾先后派兵攻取收复过这一地区。《青唐录》所记就是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事件。
汤开建[5](1983)在《再谈角厮罗家族世系的几个问题——答顾吉辰同志》文中研究指明 拙稿《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简称《考述》)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治西北史或藏族史的同志的注意,特别是顾吉辰同志就角厮罗家族世系中的一些问题撰专文与笔者商榷。(见《青海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就角厮罗家族世系的一些问题与汤开建同志商榷》,简称《商榷》)拜读之后,获益非浅,谨致谢意。
齐德舜[6](2010)在《唃厮啰家族世系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一大批对当地乃至整个中国西北地区都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家族。这些少数民族家族长时期生存繁衍在西北地区,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遗憾的是对这些少数民族家族的研究,在中国的民族史学界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本论文就是对一个在中国西北传承近千年并且有巨大影响的少数民族家族的研究。本研究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运用民族学理论和历史学的解释与分析、比较与综合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角度对唃厮啰家族深入剖析,以唃厮啰家族的世系传承为主线,以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为辅线,全面系统而又客观地展现了一个家族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演变,通过一个家族演变的角度再现了中国西北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本研究除绪论外共十四章。其中结论部分为作者在对唃厮啰家族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也即是对如何进行少数民族家族研究的一些理论探讨。其余部分共分十三章,上下两编。上编为唃厮啰评传,主要是写唃厮啰的生平,从他出生时期甘青藏区由于吐蕃王朝的崩溃而引发变乱,四分五裂,到他青年时期的艰难创业,从唃厮啰一生的奋斗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宋代西北的历史,从唃厮啰戎马一生的艰难历程中我们也可以重新审视西北各民族之间复杂的关系。下编为唃厮啰历代后裔研究。唃厮啰去世之后,其后人仍旧活动在西北地区,艰难地维持着残存的政权,但是随着家族的衰落以及其它势力的增长,唃厮啰政权终于灭亡。唃厮啰政权灭亡之后,唃厮啰的后人仍然活跃在西北的历史舞台上,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发展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元朝时期唃厮啰的后人归附了元朝,并在元朝统一中国的征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有赵汝砺被封开国公的辉煌。明朝建立之后,唃厮啰的后人赵琦迅速又归顺于大明政权的统治之下并在西北地区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随着赵琦被卷入“蓝玉之案”而满门抄斩,唃厮啰家族度过了家族史上最黑暗的一段岁月。后来,赵安又东山再起并于明英宗正统年间获赐“免死铁券”,被封“会川伯”,唃厮啰家族又重新崛起,赵安也成为赵氏土司的第一位土司而世代相袭,直到民国时期赵天乙被废止。从最初的地方政权到受封为地方土司,唃厮啰的后人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握住了自己的方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瞬间。总之,本文的重点就是希望通过对唃厮啰家族世系史的研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西北历史,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这漫长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少数民族家族与中央王朝,与整个中国历史的互动关系。
顾吉辰[7](1988)在《宋人吐蕃著作考略》文中研究说明 北宋时期的吐蕃与赵宋政府一直保持着友好密切的关系.这种广泛而直接的接触,必然加速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进程,必然产生双方人士对各自民族研究的兴趣。以唃厮啰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自仁宗时建立起,延续一百年,其间,随着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多方面交往,宋人研究吐蕃的兴趣有增无减;他们撰写的有关吐蕃方
顾吉辰[8](1983)在《就角厮罗家族世系的一些问题与汤开建同志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最近,读《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以下称《考述》,载一九八二年《青海社会科学》第一期)一文后,感到汤开建同志对青海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物角厮罗家族世系,根据汉文史料,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述,指出了某些史籍记载的错误,表达了自己对角厮罗家族世系的看法,这一切都是作者努力研究的结果,十分可贵。 但是,我结合平时校点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认为有些问题,《考
吴浩军[9](2012)在《青海古旧方志存佚及研究整理考述》文中研究表明青海古称"边外"之地,文献罕征。自宋代至民国,所编修的地方志及其他带有方志性质的史地杂著约有70余种。本文就其存佚及研究整理情况一一进行考述,以供西北史地学者及河西文化研究者参阅。
吴晓萍[10](2004)在《汪藻的当代史的文献网罗》文中提出
二、李远、汪藻及《青唐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远、汪藻及《青唐录》(论文提纲范文)
(1)汪藻史学成就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汪藻所处的时代、生平仕历及史学著述 |
第一节 汪藻所处的时代背景 |
一、 时代背景 |
二、 社会背景 |
三、 南宋前期当代史的编修情况 |
四、 宋代江西史学的发展 |
第二节 汪藻的生平仕历 |
一、 汪氏家风 |
二、 汪藻的生平仕历 |
第三节 汪藻的史学著述 |
一、 修史活动 |
二、 史著情况 |
第二章 《靖康要录》的编修、内容及价值 |
第一节 《靖康要录》的编修 |
一、 作者与版本 |
二、 编修与成书 |
三、 编修做法 |
第二节 《靖康要录》内容分析 |
一、 对重大事件的记述 |
二、 对重要人物的记述 |
三、 叙事特色 |
第三节 《靖康要录》的价值与不足 |
一、 补史价值 |
二、 校勘价值 |
三、 纪事的错漏之处 |
第三章 汪藻的史学观及其史学贡献 |
第一节 汪藻的史学观 |
一、 重史、存史观 |
二、 崇尚编年体史书 |
三、 忠义观 |
第二节 汪藻的史学贡献 |
一、 汪藻对史书编修方式的变通 |
二、 汪藻对南宋史学的贡献 |
附录一《长编纪事本末》征引《诏旨》的情况 |
一、 直接征引 |
二、 参据《诏旨》 |
附录二 《长编纪事本末》征引《金盟本末》(即《裔夷谋夏录》)的情况 |
一、 直接引用 |
二、 参据合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再谈角厮罗家族世系的几个问题——答顾吉辰同志(论文提纲范文)
一、“角厮罗并非生于西域”尚不可定论 |
二、溪巴温究竟属于哪一支系 |
(6)唃厮啰家族世系史(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Contents Summary |
绪论 |
一、选题原因 |
二、研究资料及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中的难点和特色及论文的不足之处 |
上编 唃厮啰评传 |
第一章 唃厮啰生活的时代 |
第一节 吐蕃政权崩溃,甘青藏区失却向心力 |
第二节 吐蕃政权崩溃之后河湟地区的政治格局 |
一、甘州回鹘 |
二、凉州六谷蕃部 |
三、宗哥族 |
四、宗哥李立遵与邈川温逋奇 |
第三节 宋朝、西夏与西北吐蕃地区的关系 |
一、北宋对西北吐蕃地区的政策 |
二、西夏与西北吐蕃的关系 |
第二章 艰辛的少年时代——傀儡时期的唃厮啰 |
第一节 唃厮啰其人 |
一、唃厮啰人名释疑 |
二、唃厮啰身世考 |
三、唃厮啰出生地考 |
四、唃厮啰之兄扎实庸咙考 |
第二节 唃厮啰政权的"一合"与"一分" |
一、唃厮啰政权的"一合" |
二、唃厮啰政权的"一分" |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的"二合"与"二分" |
一、唃厮啰政权的"二合" |
二、唃厮啰政权的"二分" |
第三章 锋芒毕露的青年时代——创业时期的唃厮啰 |
第一节 迁居青唐,站稳脚跟 |
一、青唐城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青唐城的人文环境 |
三、站稳脚跟,以图发展 |
第二节 寸土必争,一战成名 |
一、青唐城保卫战 |
二、青唐城保卫战之后的唃厮啰政权 |
第三节 内附于宋,发展经济 |
一、唃厮啰政权对宋朝的经济与生活依附 |
二、唃厮啰政权与北宋形成军事联盟 |
三、唃厮啰统治之下的经济 |
第四章 辉煌的岁月——鼎盛时期的唃厮啰 |
第一节 唃厮啰政权的官制初探 |
一、国主 |
二、国相和国主亲属 |
三、大酋 |
四.僧官 |
五、"立文法"与"祭天"盟誓 |
六、法律制度 |
第二节 唃厮啰政权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
一、与北宋的关系 |
二、与西夏的关系 |
三、与辽的关系 |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统治的疆域及所属主要部落 |
一、唃厮啰政权的统治疆域 |
二、唃厮啰政权所属的主要部落 |
第四节 唃厮啰政权辖区民族与人口的数据与统计 |
一、唃厮啰政权所辖区的民族 |
二、唃厮啰政权人口的数据与统计 |
第五节 唃厮啰政权的城堡初探——以青唐城和雍仲卡尔城为例 |
一、唃厮啰政权所建城堡综述 |
二、唃厮啰政权所建城堡的军事特征 |
三、唃厮啰政权所建城堡的宗教特征 |
四、唃厮啰政权所建城堡的驿站特征 |
第五章 戎马一生,唃厮啰病逝 |
第一节 唃厮啰的婚姻与子嗣 |
一、唃厮啰婚姻考 |
二、唃厮啰子嗣考 |
第二节 唃厮啰之孙考 |
一、瞎毡六子考 |
二、磨毡角子嗣考 |
三、关于溪巴温的存疑 |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的"三合三分"与"四合" |
一、唃厮啰政权的"三合" |
二、唃厮啰政权的"三分" |
三、唃厮啰政权"三分"后的严峻形势 |
四、瞎毡与磨毡角的活动及唃厮啰政权的"四合" |
五、唃厮啰去世,董毡承袭 |
第四节 唃厮啰的历史功绩 |
一、唃厮啰改变了西北地区的政治格局 |
二、唃厮啰维护了中西交通线的畅通 |
三、唃厮啰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 |
四、唃厮啰促进了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 |
第六章 唃厮啰思想研究 |
第一节 唃厮啰的宗教文化思想 |
一、唃厮啰大量吸收僧人参与政权的组织活动 |
二、大修佛教场所,提高僧人的社会地位 |
三、大力推广佛教文化 |
第二节 唃厮啰的经济思想 |
一、茶马互市 |
二、贡赐贸易 |
三、贸易枢纽 |
第三节 唃厮啰的军事思想 |
一、唃厮啰的军队建设思想 |
二、"联宋抗夏"的军事战略思想 |
三、唃厮啰的军事指挥思想 |
下编 唃厮啰历代后裔 |
第七章 董毡执政——唃厮啰政权的延续时期 |
第一节 董毡执政与执政初期的唃厮啰家族 |
一、董毡继位 |
二、董毡执政初期的形势 |
三、董毡执政时期木征弟兄早期的活动及居地 |
第二节 熙河之役 |
一、"熙河之役"的理论基础 |
二、"熙河之役"的经过及木征弟兄的抗宋斗争 |
第三节 董毡抗宋与木征弟兄降宋 |
一、董毡与西夏的和亲 |
二、踏白城之役 |
三、木征弟兄降宋 |
四、董毡的继续抗宋斗争 |
第四节 熙河之役后的唃厮啰政权 |
一、熙河之役对北宋和唃厮啰政权的影响 |
二、唃厮啰政权与北宋关系的恢复与发展 |
三、木征弟兄降宋之后的命运 |
第五节 董毡晚年唃厮啰政权的内外形势 |
一、董毡妻室考 |
二、董毡晚年政权的内部形势 |
三、董毡晚年政权的对外关系 |
第八章 阿里骨、瞎征执政——唃厮啰政权的衰落时期 |
第一节 董毡去世,阿里骨继任 |
一、阿里骨掌权的谜团 |
二、阿里骨夺权继立 |
三、宋朝政府对阿里骨夺权的态度 |
第二节 阿里骨执政时期的唃厮啰家族 |
一、木征弟兄及唃厮啰之兄后裔的复国行动 |
二、木征与巴毡角之子及其活动稽考 |
第三节 《宋史·赵思忠传》笺证——兼木征生平概述 |
第四节 木征后裔稽考 |
第五节 阿里骨去世,瞎征执政 |
一、阿里骨的统治 |
二、阿里骨去世,瞎征执政 |
第九章 陇拶、小陇拶继立——唃厮啰政权的崩溃时期 |
第一节 陇拶继立,唃厮啰家族"复国" |
一、陇拶身世考 |
二、陇拶继立后的唃厮啰政权 |
三、投降后的陇拶 |
第二节 河湟吐蕃的抗宋斗争与小陇拶继立 |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彻底解体 |
一、王厚进军湟州,唃厮啰政权解体 |
二、唃厮啰政权解体的原因 |
第十章 金、南宋及元朝时期的唃厮啰家族 |
第一节 唃厮啰政权崩溃后河湟地区的政治局势 |
一、北宋对河湟地区的统治 |
二、西夏和金肢解河湟地区 |
第二节 唃厮啰政权崩溃后的唃厮啰家族 |
一、赵怀恩 |
二、赵怀德 |
三、赵继忠 |
四、赵世昌 |
第三节 结什角的短暂统治 |
一、金统治之下的河南蕃部 |
二、结什角的短暂统治 |
第四节 蒙古进军西北与赵阿哥潘父子的戎马生涯 |
一、赵阿哥潘在唃厮啰家族世系中的位置 |
二、赵阿哥潘父子的戎马生涯 |
第五节 元朝在河湟地区的施政及唃厮啰家族在元代的贡献 |
一、元朝在河湟地区的施政 |
二、唃厮啰家族的贡献 |
第六节 《元史·赵阿哥潘传》辨误与补遗——兼赵阿哥潘后裔考 |
一、《元史》对赵阿哥潘之子记载的疏漏之处 |
二、赵阿哥潘之孙 |
三、赵阿哥潘重孙 |
第十一章 土司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明朝时期的唃厮啰家族 |
第一节 建立土司制度——明朝初期在甘青地区的主要民族政策 |
一、以河、湟、洮、岷为中心建立卫所 |
二、西北地区的土司制度 |
第二节 从《清史稿》的一则错误考明朝时期的唃厮啰家族世系 |
第三节 赵琦的悲剧和赵安的辉煌 |
一、赵琦的悲剧 |
二、赵安的辉煌 |
第四节 明代赵土司对西北的贡献及世系传承 |
第十二章 土司制度的发展与衰落——清朝的唃厮啰家族 |
第一节 清朝对西北土司的限制与削弱 |
一、对各土司颁发印信号纸 |
二、为土司划定疆域 |
三、限制土司权力 |
四、严格承袭制度 |
第二节 赵师范率部归顺与赵土司在清前期的世系传承 |
一、赵师范率部归顺与赵枢赞的戎马生涯 |
二、清朝前期唃厮啰家族的世系传承 |
第三节 两次回民起义中的赵土司 |
一、同治年间河州回民起义中的赵土司 |
二、光绪年间"河湟事变"中的赵土司 |
第十三章 土司制度的废除与民国时期的唃厮啰家族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甘肃土司的改土归流 |
一、清末民初甘肃土司及赵土司的状况 |
二、甘肃土司改土归流的简况 |
第二节 末代土司赵天乙的悲剧人生 |
一、刘郁芬主政甘肃,赵天乙被撤消土司职务 |
二、以绅士身分参与政务的赵天乙 |
三、解放前后的赵天乙 |
第三节 唃厮啰家族的旁支及历史遗存 |
一、唃厮啰家族的旁支 |
二、唃厮啰家族的历史遗存 |
第十四章 结束语:对少数民族家族世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以唃厮啰家族为例 |
第一节 史料问题——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要甄别、鉴定、去伪存真 |
一、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要充分利用多种史料 |
二、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要进行甄别、鉴定 |
三、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要进行查漏补缺 |
第二节 历代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家族的兴衰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家族的宗教文化变迁 |
一、宗教变迁 |
二、文化变迁 |
第四节 少数民族家族与"五世而斩定律" |
一、藏族具有"尊大族,重故主"的传统 |
二、中央王朝对边疆"羁縻"政策的持续与一贯性 |
三、唃厮啰家族能够及时顺应大局,把握形势 |
四、唃厮啰家族具有不屈不挠、武功传家的良好家风 |
五、唃厮啰家族具有爱民如子、不断学习的优良品质 |
附录一:唃厮啰家族世系表 |
附录二:唃厮啰家族历代后裔传略 |
附录三:唃厮啰家族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7)宋人吐蕃著作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拓边录》十卷,郑骧撰。 |
《拓边别录》八十卷,郑骧撰。 |
《河陇人物志》十卷,郑骧撰并图画。 |
《蕃谱系》十卷,郑骧撰。 |
《西行记》一卷,刘涣撰。 |
《唃厮啰传》一卷,佚名。 |
《陕西聚米图经》五卷,赵珣撰。 |
《元祐分疆录》三卷,游师雄撰。 |
《熙河阵法》一卷,王韶撰。 |
《熙河六州图记》一卷,陈冠撰。 |
《崇宁边略》三卷,不知作者。 |
《陇右录》,高永年撰。 |
《青唐录》一卷,李远撰。 |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五〇卷,杨仲良撰。 |
《王厚奏议》,王厚撰。 |
《王厚申密院功状》,王厚撰。 |
《赵挺之手记》,赵挺之撰。 |
四、李远、汪藻及《青唐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汪藻史学成就探究[D]. 马玲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2]李远、汪藻及《青唐录》[J]. 汤开建. 敦煌学辑刊, 1982(00)
- [3]《说郛·青塘录》作者考[J]. 陶瑞芝.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85(02)
- [4]青唐录辑稿[J]. 孙菊园. 西藏研究, 1982(02)
- [5]再谈角厮罗家族世系的几个问题——答顾吉辰同志[J]. 汤开建. 青海社会科学, 1983(03)
- [6]唃厮啰家族世系史[D]. 齐德舜. 兰州大学, 2010(10)
- [7]宋人吐蕃著作考略[J]. 顾吉辰. 中国藏学, 1988(04)
- [8]就角厮罗家族世系的一些问题与汤开建同志商榷[J]. 顾吉辰. 青海社会科学, 1983(01)
- [9]青海古旧方志存佚及研究整理考述[J]. 吴浩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10]汪藻的当代史的文献网罗[J]. 吴晓萍. 史学史研究,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