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理人如何提高执行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正(Kuo-Cheng Lee)[1](2021)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中国大陆吸引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就业、实习”以实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旨趣为探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示范点)的政策执行上是否能体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精神,扩大吸引台青西进;促进台青融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生活;并进一步对台湾青年的政治偏好产生影响。本文实地访查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共20处国台办授牌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示范点),透过访谈前述青创基地之营运管理团队和进驻基地之台籍青年,分析中国大陆各地方政府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分析个别青创基地或不同区域的两岸青创实践工作成果。本文另以电子问卷形式调查于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实习、就业、创业之台籍青年对中国大陆市场环境、社会生活的观感以及其政治态度。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江苏地区两岸青创基地吸引台湾青年进驻创业、就业、实习的人数极少。多数基地营运出现困境,除零星具持续发展潜力的案例外,前述地区之两岸青创基地已出现退场、低度运作甚至与进驻台青发生纠纷等现象。(2)两岸青创基地政策及惠台措施并非台青西进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影响台青西进与否的主要因素为中国大陆经济与市场潜力。(3)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的社会融合影响、政治偏好影响尚不显着。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架构、第二章建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分析指标,据此设定两岸青创基地之理想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第三章分类评述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现况以及落实政策目标的程度。第四章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第五章总结两岸青创基地的发展与挑战、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展望。
肖川娜[2](2020)在《X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企业财富的增长能够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财富的创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学者开始关注公司治理的研究。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根据不同公司的特点,各不相同。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原有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和理论研究,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是公司治理的根本支撑。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企业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状,同时为企业的规范经营提供有力保障,进而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所以说如果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实现企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那么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X公司作为一家典型的校办企业公司,在探索良好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研究为方向,通过具体分析X公司的治理现状,剖析其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重点从优化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建设、健全监事会运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角度进行制度设计,并给出了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建设企业核心文化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保障对策的有效实施。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起到相应的保障作用。X公司作为初创校办企业的典型代表,结合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现状,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研究就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操作性。本文以X公司这个现实案例进行研究,既丰富了校办企业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成果,同时也为其他校办企业不断健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秦玲[3](2020)在《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经理人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核心人物,是农业现代化的领导人才。如何提高农业经理人领导力,使其更贴合农业经营管理,满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需求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学习和梳理了领导力涵义、领导力结构及构成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经理人的产生背景和职业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分析提炼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根据农业经理人培训现状及领导力培训内容的缺陷,提出针对性的农业经理人领导力培训要点,构建培训新体系,为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首次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新职业——农业经理人领导力进行研究,开拓了领导力研究领域。分析领导力构成要素,并编制了农业经理人领导力调研问卷32个题项,经过专家访谈建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因子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证明问卷结构良好,适用于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的研究。本文将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建为技术力、决策力、执行力、激发力、影响力5个构成要素的五因子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AMOS)进行五因素模型验证,并针对四因素、三因素、二因素和单因素模型进行了比较,探讨和验证数据的客观性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五因素模型验证效果更好。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提升,本文综合运用领导力理论,与相关农业经理人培训相结合,以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为基础,对农业经理人培训体系进行完善,提出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结构模型在实际培训中的应用建议,在各领导力维度增加相对于的培训课程。
郭新丽[4](2019)在《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国内经济竞争愈明显,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和工作方法,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商界的关注。然而企业中却存在有关企业文化管理浮于表面,不能系统指导工作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以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按照企业文化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对新兴铸管企业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介绍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用以德尼森(Denison)企业文化测量模型为基础的测量模型对公司企业文化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根据企业文化测试表的结果结合现场调研以及访谈,剖析其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诊断研究新兴铸管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误区,通过建立完善的价值理念系统、形象识别系统、行为规范系统三大系统,增强企业凝聚力、执行力、管控力,最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兴铸管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长效机制,从而助推产业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推动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化升级,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
曲妍[5](2019)在《基于胜任力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对胜任力模型和人岗匹配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并进一步将胜任力模型和人岗匹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而且逐渐深入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员工研究中。然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胜任力和人岗匹配模型有何不同?如何评价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胜任力?如何构建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胜任力模型?对现阶段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研究亟需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在对胜任力理论、人岗匹配度、基于胜任力的人岗匹配、职业经理人等相关理论进行文献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人岗匹配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构建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和人岗匹配测评系统。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岗位具有专业性、多样性、灵活性、独立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人岗匹配缺乏可量化的测评标准,无法有效评价职业经理人的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书相对单一,缺乏数据支撑,无法具体预测指标,标准可定性而不可定量。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岗匹配测评系统。调研对象包括基层、中层、高层职业经理人,从而保证研究的普适性。通过对429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分析研究。测评结果表明: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岗匹配度整体水平处于中等。从通用模型建立后样本数据导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整体素质与岗位匹配度表现平平,中间存在较多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也是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研究的方向。研究从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综合领导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职业效能素质以及个人内在素养五个维度构建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胜任力模型,共28个构成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个维度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五个维度的权重值分别为0.2103、0.2018、0.2372、0.2082和0.1525,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程度的整体人岗匹配测评值为3.1452。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总体素质还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最重要维度的是综合领导能力。由企业、职业经理人、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等共同努力建立统一的职业经理人评价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这也有益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的健康发展。此外,伦理文化、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也已经成为职业经理人的必修课,这些素质的提升对于职业经理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宋晓语[6](2019)在《CFO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文中研究指明自《萨班斯法案》颁布以来,CFO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愈加重要,CFO从传统的财务功能中转变出来,逐渐在企业各项决策中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2005年12月31日,我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的颁布标志着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其在公司治理层面的激励效果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其中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颇为丰富。学者们提出,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可以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股东和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代理成本,达到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激励效果。总而言之,现有研究多以高管层整体为实施股权激励的对象,验证了股权激励制度的公司治理效果。但是,很少有学者对高管层进行角色职能细化、以高管层中的不同角色作为股权激励对象进行研究。那么,CFO作为高管层中具有独特财务职能的重要角色,负责披露财务信息、提供财务支持、实施财务监督,其不可替代的财务专长以及《萨班斯法案》颁布以来其战略地位的提高对公司的投资决策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将CFO这一重要角色从高管层中分离出来,将其单独作为股权激励对象,就CFO实施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分析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公司治理理论、激励理论,构建出CFO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本文选取2009-2017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模型,初步检验CFO股权激励、激励强度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在主假设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在进一步研究中区分了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组,并依据产权性质对样本企业进行分组,探索了 CFO股权激励的效果在各类分组中的差异;又以CFO兼任、CEO权力作为调节变量,分别研究二者在CFO股权激励与投资效率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经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实证研究发现,对CFO实施股权激励会加剧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且股权激励强度与投资效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CFO股权激励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在过度投资组中得以体现,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在国有企业中较弱;CFO兼任董事、CEO权力在CFO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的关系中起到正向加剧的调节作用。围绕本文主题,论文分为如下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首先点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进一步说明了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提出研究思路和框架,并阐述了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本部分依次对CFO的研究、股权激励的研究、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进而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总结。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本部分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理论、股权激励相关理论、激励理论等基础理论出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是否对CFO实施股权激励以及激励强度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的主假设。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本文首先阐述了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情况,进而列明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的定义及度量,最后构建了实证模型。第五部分是实证检验。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利用2009-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继而将样本根据不同标准分组、加入调节变量,进行了丰富的进一步检验。第六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其次提出在现实及政策上的建议,进而点明本文的研究不足和进一步展望。本文的研究将CFO这一重要角色从高管层中分离出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CFO股权激励在企业投资效率层面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股权激励研究领域的文献,同时扩充了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要素的研究。文章不仅能在理论方面丰富相关研究,亦能在实务上为企业如何建立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如何有效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提供一定的支持性建议。
兰海林[7](2019)在《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引入问题及对策 ——基于SNY公司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快速发展,家族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早已成为支撑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家族企业开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才激励措施的劣势,逐渐显现出来并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家族企业通过前期原始资本积累和在市场中占有的市场份额优势,进行“二次创业”和企业改革创新,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对公司组织架构和治理模式进行重新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但在变革过程中,如何成功的引入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经理人,并能够有效的达成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因此,通过对家族企业的运营管理战略的改革,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职业化的人才管理企业,消除家族企业管理弊端,通过不断培养企业骨干力量和专业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市场份额以此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我国家族企业做大做强,成就百年不朽基业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梳理,同时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以SNY公司为例来论证我国家族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和原因,当企业在经营中遇到困难或者市场业绩不好时,家族企业主往往会选择偏轻看待社会情感财富,更少的去承担社会情感责任的意愿,而通过委托代理获得充分授权的职业经理人,往往会对企业内部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以此期望获取更高的个人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引起更多的矛盾和阻力出现,从而影响家族企业更好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重点在于研究家族企业如何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引入机制,去帮助企业完成使命、达成愿景,才能更好的去实现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相互之间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在本研究论文中总共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整个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等等。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重点说明本文运营到的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第三章以SNY公司案例研究为例,重点阐述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后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及主要问题。第四章为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的优化对策和方案,提出相关建议。第五章对本文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给予到的启示进行说明。对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现代意义和重要社会价值的话题。结合分析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期望为家族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这一问题上,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
刘义宇[8](2019)在《CFO财务执行力、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文中研究指明投资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它决定着企业今后发展的高度和速度。企业的投资决策并非简单的程序化过程,而是统筹全局的战略性决策,投资决策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整体投资效率的高低。CFO作为企业的财务领头羊,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企业资源引入更有价值的领域,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同时严格把控财务数据真实性,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然而,受代理冲突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中CFO普遍存在话语权较低、权力不足情况,影响CFO财务执行力。CFO进入董事会意味着其可以对职责范围内的决策行使投票表决权,提高自身话语权,从而提升CFO的财务执行力。因此本文基于董事会的视角来衡量CFO财务执行力,分析CFO财务执行力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且,为了清晰CFO财务执行力影响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采用温忠麟、叶宝娟(2014)中介效应检验原理,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探究CFO财务执行力是否是通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CFO财务执行力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结合声誉理论探究CFO财务执行力影响投资效率的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假设。接着,以2008-2017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CFO财务执行力、会计信息质量和投资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CFO财务执行力与投资效率正相关,即CFO进入董事会后能有效发挥其治理作用,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提升投资效率。第二,CFO财务执行力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即CFO进入董事会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第三,会计信息质量是CFO财务执行力影响投资效率的中介因子,即CFO财务执行力是通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有以下三点:(1)现有文献还尚未探讨过CFO财务执行力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研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全新的视角。同时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在CFO财务执行力和投资效率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丰富三者之间的研究。(2)探究CFO进入董事会对公司投资决策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从更为具体的角度捕捉不同类型内部董事的公司治理行为,从而为董事会治理作用的经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3)本文从董事会的治理作用出发,根据CFO是否进入董事会作为CFO财务执行力的衡量方式,这种衡量方式能有效捕捉CFO的自主权和参与决策权,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衡量方式。
梁华杰[9](2018)在《考虑经济变动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公司产生以来,对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探索就从未停止。学者们的研究也从英美等发达国家上市公司逐渐延伸到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认识从广泛分散持股形式延伸到单一集中持股形式。对委托代理问题焦点从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逐渐延伸到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对控股股东可能存在的由掠夺效应代表的侵占掏空行为逐渐延伸到可能存在的由利益趋同效应代表的支持行为。本文使用2005至2013年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选用的时间段正好涵盖2005至2007年的经济繁荣时期,2008-2010年的经济危机时期和2011-2013年的后经济危机时期,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对比可以让我们观察到控股股东的侵占和支持行为在外部环境变动冲击下的强弱转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度量侵占动机的方法,并且使用广东粤金曼A上市公司例子作为度量方法的佐证。正文主要在股权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控股股东侵占动机的影响、寻找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投资者保护因素等方面作出探索。第一,对于股权结构的研究,本文发现三方面信息。1、通过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分为小于20%、20%至50%和50%以上,我们发现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量权的增大,与中小股东的利益趋同效应越明显。并且在危机时期,现金流量权越高的控股东支持动机越强。2、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众多国有背景的控股股东,他们经济实力比非国有控股股东要强,更加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而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同时也担任着稳定社会经济的重任。所以在面对经济危机冲击时,国有背景控股股东表现出更强的利益趋同效应形式的支持能力和支持动机。3、国内外机构持股,在监督和抑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因为国内外机构为了追逐股权收益而投资上市公司,而股权收益与上市公司经营表现有直接关系,并且需要准确真实的财务报告以了解上市公司真实经营表现。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存在,可以有效减少控股股东粉饰上市公司真实经营表现行为,成为控股股东施行侵占行为的掣肘力量。但是这部分持股比例在上市公司占比毕竟不高,他们只能依靠自身的研究报告和证券买卖影响上市公司而不能直接决定上市公司决策,并且在危机中起到的监督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二,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危机时期,由于经营环境的恶化致使上市公司经营困难。在可承受范围内,控股股东更多表现出的是支持行为,这是对未来收益权的保留。并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控股股东面对不同经济环境,其侵占动机有不同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良好的公司经营表现为控股股东提供足够的股权收益,控股股东会表现出相对较低的侵占动机。但是在弱投资者保护体系国家,经济发展并不能成为杜绝控股股东侵占动机的因素。一旦发生经济衰退,控股股东不能从上市公司获得足够的股权收益,而且弱法制体系拙于防止他们的侵占行为,则在上市公司可承受范围内,发达地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侵占动机将会上升。第三,我们使用监督强度反应公司治理水平和投资者保护程度。在经济变动背景下,探讨监督强度对控股股东侵占动机转变为支持动机的影响。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监督强度的增加会促使控股股东放弃侵占动机。高信誉审计师事务所的聘用确实可以抑制控股股东侵占动机,而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确实可以侦测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曝光,加大控股股东侵占成本,是抑制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重要途径。此外,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也是抑制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有力手段。通过这些变量的使用,我们发现有效的法律执行环境和高效率的公司治理水平才是从根本上抑制侵占动机的方法。总的来说,控股股东的侵占与支持行为都是未经过中小股东的投票而进行的,侵占动机滋生于低效率的公司治理和不完善的法制制度,支持动机也是。要提高投资者保护和公司治理水平,侵占动机和支持动机都应该处于监督之下。
孙宏[10](2014)在《试论提高企业执行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执行力的话题,无论是在书本里,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谈得最多,企业花功夫培训也最多,但是由于各人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和企业情况不同,执行力也就大不相同,那么如何提升企业执行力?
二、经理人如何提高执行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理人如何提高执行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回顾 |
1.2.1 两岸关系研究的路径:以经促统 |
1.2.2 对台工作的政策受众与场域:台青与两岸青创基地 |
1.2.3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治略与社会融合理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设计 |
1.4.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围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章节安排 |
1.4.5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与理论建构 |
2.1 分享经济机遇 |
2.1.1 以经促统 |
2.1.2 对台工作配合发展中国大陆经济 |
2.2 深化经济社会融合与促进政治认同 |
2.2.1 化敌为友与社会整合 |
2.2.2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观与实践 |
2.2.3 从融合到认同 |
2.2.4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架构与两岸青创基地三阶段政策目标 |
2.3 两岸青创基地政策执行与政策影响评估指标建构 |
2.3.1 两岸青创基地分类 |
2.3.2 政策执行力1:营运理念 |
2.3.3 政策执行力2:台湾青年进驻状况 |
2.3.4 台青意向先期调查结果 |
2.3.5 台青问卷调查指标 |
2.3.6 “分享机遇”评估指标:台青发展状况 |
2.3.7 “社会融合”评估指标 |
2.3.8 “政治偏好转变”评估指标 |
第三章 两岸青创基地运作现况 |
3.1 两岸青创基地分布 |
3.2 台青进驻状况 |
3.3 两岸青创基地类型与发展现况 |
3.3.1 天使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2 企业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3 园区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4 空间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5 实验型两岸青创基地 |
3.4 小结: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挑战与转型 |
3.4.1 分享机遇效果衰退:两岸青创基地招募台青成果进入高原期 |
3.4.2 营运模式具经济吸引、社会融合发展潜力案例 |
3.4.3 其他两岸青创基地的转型 |
3.4.4 青创基地营运困难,但26条对台措施政策补助门坎过高 |
第四章 两岸青创基地的融合发展作用:台青意向调查 |
4.1 受访者基本数据 |
4.1.1 两岸青创基地是否真的接触到台湾青年世代? |
4.2 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融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影响 |
4.2.1 台青赴陆发展理由 |
4.2.2 发展阶段 |
4.2.3 创业挑战 |
4.2.4 是否准备撤离大陆市场? |
4.3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对中国大陆社会的态度 |
4.3.1 归属认知 |
4.3.2 他我之隔 |
4.3.3 对31 条与26 条对台措施的观感 |
4.3.4 最不适应中国大陆的主要因素 |
4.4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的政治态度 |
4.4.1 统独观点 |
4.4.2 国族认同 |
4.4.3 投票行为与政党偏好 |
4.4.4 厘清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
4.5 小结 |
4.5.1 两岸青创基地接触到更多长期在陆的“资深台青” |
4.5.2 市场前景是台青赴陆发展的主要考虑 |
4.5.3 创业台青发展阶段与主要挑战 |
4.5.4 两岸青创基地吸纳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的基层就业台青 |
4.5.5 台青发展挑战与回流与否与中国大陆景气较为相关 |
4.5.6 两岸青创基地不是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两岸青创基地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化与实践的启示 |
5.1 经济劝诱 |
5.2 社会融合 |
5.3 政治偏好转化 |
5.4 后新冠肺炎时期台青的迁徙与两岸青创基地政策的可持续性 |
5.4.1 大陆仍具吸引力,但吸引、融合台青相关政策配套需更细致 |
5.4.2 强化“青创基地经理人”、“台湾媒介团体”的角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清单汇总表 |
附录2:两岸青创基地经营团队问卷 |
附录3:两岸青创基地台湾青年问卷 |
致谢 |
(2)X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和内涵 |
2.2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股东治理理论 |
2.2.3 产权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公司治理结构的典型模式分析 |
2.3.1 英美模式 |
2.3.2 德日模式 |
2.3.3 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
2.4 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治理现状分析 |
2.4.1 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治理结构现状 |
2.4.2 高校校办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性 |
第3章 X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X公司的SWOT分析 |
3.1.3 公司经营状况 |
3.1.4 公司的发展愿景 |
3.2 X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
3.2.1 X公司的股权结构情况 |
3.2.2 X公司的组织结构情况 |
3.2.3 X公司的治理结构情况 |
3.3 X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3.3.1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
3.3.2 董事会运作机制失灵 |
3.3.3 监事会监督不力 |
3.3.5 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规范 |
3.4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成因 |
3.4.1 股权过度集中,股权结构不尽合理 |
3.4.2 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
3.4.3 监事会监督权力有限 |
3.4.4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
3.4.5 高管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第4章 X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
4.1 总体的优化思路 |
4.2 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 |
4.3 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 |
4.3.1 优化股权结构,实现多股东分享控制权 |
4.3.2 加强董事会建设,优化董事会结构 |
4.3.3 健全监事会的运行,提高监事会地位 |
4.3.4 制定全新的管理规范与制度,加强治理机制建设 |
4.3.5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5章 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将优化方案纳入公司发展规划 |
5.2 完善落实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
5.3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 |
5.4 提升员工竞争力和执行力 |
5.5 打造人性化的企业文化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农业经理人的产生、特点及培育现状 |
2.1.1 培育农业经理人的产业基础 |
2.1.2 农业经理人的概念、特点及职业要求 |
2.1.3 农业经理人培育现状及问题 |
2.1.4 小结 |
2.2 领导力相关理论研究 |
2.2.1 领导力涵义 |
2.2.2 领导力要素 |
2.2.3 领导力模型 |
2.3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研究 |
2.3.2 国内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研究 |
2.3.3 小结 |
3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分析及假设 |
3.1 农业经理人职业任务分析 |
3.1.1 供需信息搜集与分析 |
3.1.2 编制生产、服务经营方案和作业计划 |
3.1.3 调度生产、服务人员,安排生产或服务项目 |
3.1.4 指导生产、服务人员执行作业标准 |
3.1.5 疏通营销渠道,维护客户关系 |
3.1.6 组织产品加工、运输、营销 |
3.1.7 评估生产、服务绩效,争取资金支持 |
3.2 农业经理人的基本职业素质与组织管理技能 |
3.3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假设 |
3.3.1 决策力 |
3.3.2 执行力 |
3.3.3 激发力 |
3.3.4 影响力 |
3.3.5 技术力 |
4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研究设计 |
4.1 研究工具 |
4.2 问卷设计 |
4.3 问卷分析 |
4.3.1 问卷预测试 |
4.3.2 描述性统计 |
4.3.3 信度分析 |
4.3.4 效度分析 |
5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结构模型构成要素验证分析 |
5.1 研究工具 |
5.2 样本描述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验证性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应用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应用建议:构建以提升领导力为核心的农业经理人培训体系 |
6.2.1 技术力提升建议 |
6.2.2 决策力提升建议 |
6.2.3 执行力提升建议 |
6.2.4 激发力提升建议 |
6.2.5 影响力提升建议 |
7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未来展望 |
7.1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7.1.1 首次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新职业开展领导力研究 |
7.1.2 构建了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模型 |
7.1.3 探索开发了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问卷量表 |
7.1.4 构建了以领导力为核心的农业经理人培训体系 |
7.2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调研问卷 |
附录 B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调研方案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企业文化内涵 |
2.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
2.1.2 企业文化的特征 |
2.1.3 企业文化的功能 |
2.2 企业文化结构 |
2.3 企业文化测量 |
2.3.1 企业文化测量工具 |
2.3.2 企业文化测量维度 |
2.3.3 企业文化测量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组织架构及历史沿革 |
3.1.2 公司产品及服务 |
3.2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3.3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4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测量与分析 |
3.4.1 量表设计原则 |
3.4.2 测量量表组成 |
3.4.3 测量量表统计分析 |
3.5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文化理念分支过多,员工无所适从 |
3.5.2 核心价值观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呼唤员工内生动力 |
3.5.3 理念体系缺少对环境的观照,市场适应性不足 |
3.5.4 文化传播网络不稳固,且难以形成传承效应 |
3.5.5 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频繁出台,缺少文化一致性 |
3.5.6 企业形象设计系统性不够,未能兼顾所有客户 |
3.5.7 视觉传达不统一,与理念的匹配性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案 |
4.1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目标 |
4.2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原则 |
4.3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方案 |
4.3.1 建立完善价值理念体系,增强企业凝聚力 |
4.3.2 完善行为规范系统,增强企业执行力 |
4.3.3 丰富统一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提升企业影响力 |
4.4 企业文化体系的动态优化 |
4.4.1 企业文化建设层级 |
4.4.2 企业文化建设流程 |
4.4.3 企业文化动态调整周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执行与保障 |
5.1 企业文化优化要分阶段进行 |
5.1.1 第一阶段(设计培育阶段) |
5.1.2 第二阶段(宣贯落实阶段) |
5.1.3 第三阶段(固化提升阶段) |
5.2 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与培训 |
5.3 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 |
5.4 加强企业文化的评估 |
5.5 加强企业文化的考核 |
5.6 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胜任力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关于人岗匹配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职业经理人概述 |
2.1.1 职业经理人概念 |
2.1.2 职业经理人分类 |
2.2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
2.2.1 胜任力概念 |
2.2.2 胜任力特征 |
2.2.3 胜任力模型 |
2.3 人岗匹配理论 |
3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现状调查 |
3.1 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发展历程回顾 |
3.2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岗匹配界定 |
3.3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岗位分析 |
3.3.1 职业经理人岗位特点 |
3.3.2 职业经理人岗位设计 |
3.3.3 岗位说明书及任职资格 |
3.4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和人岗匹配度存在的问题 |
4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
4.1 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框架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筛选 |
4.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4.2.2 问卷调查的设计思路 |
4.2.3 调查研究对象 |
4.2.4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管理 |
4.2.5 问卷发放与收集 |
4.2.6 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信度检验 |
4.5 因子分析 |
4.5.1 KMO检验 |
4.5.2 主要因子提取 |
4.5.3 因子载荷旋转分析 |
4.5.4 维度构成 |
4.5.5 因子维度回归分析 |
4.6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 |
5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岗匹配测评及管理对策 |
5.1 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度测评的步骤 |
5.2 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程度测评结果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5.2.1 确定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的评价对象集 |
5.2.2 确定职业经理人的评价因素集 |
5.2.3 确定职业经理人评语集 |
5.2.4 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度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
5.2.5 层次指标的权重计算 |
5.2.6 一致性检验 |
5.2.7 计算指标层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值与分值 |
5.3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岗匹配测评结果分析 |
5.3.1 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度的模糊综合评判分析 |
5.3.2 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测评结果分析 |
5.4 人岗匹配测评结果的管理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6)CFO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CFO相关研究 |
2.1.1 CFO的角色及职能 |
2.1.2 CFO与CEO的关系 |
2.1.3 CFO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 |
2.2 股权激励相关研究 |
2.2.1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 |
2.2.2 股权激励与企业盈余管理 |
2.2.3 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 |
2.3 企业投资效率相关研究 |
2.3.1 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 |
2.3.2 CFO财务执行力与企业投资效率 |
2.3.3 高管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基础理论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
3.1.4 公司治理理论 |
3.1.5 激励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CFO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 |
3.2.2 CFO股权激励强度与企业投资效率 |
4 研究设计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4.2 变量定义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计 |
4.3.1 检验CFO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
4.3.2 检验CFO股权激励强度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
5 实证检验 |
5.1 适度投资模型回归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多元回归统计分析 |
5.4.1 对CFO实施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 |
5.4.2 对CFO实施股权激励的强度与企业投资效率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对投资效率进行重新衡量 |
5.5.2 改变时间序列 |
5.5.3 Heckman两阶段检验 |
5.6 进一步研究 |
5.6.1 CFO股权激励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区分过度投资组和投资不足组 |
5.6.2 产权性质对CFO股权激励与投资效率关系的影响 |
5.6.3 CFO兼任对CFO股权激励强度与投资效率的影响 |
5.6.4 CEO权力对CFO股权激励与投资效率的影响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引入问题及对策 ——基于SNY公司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家族企业的含义 |
2.2 职业经理人的含义及其发展 |
2.2.1 职业经理人的含义 |
2.2.2 职业经理人的起源 |
2.2.3 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现状 |
2.3 相关理论概述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
第3章 SNY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SNY公司概述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职业经理人引入的改革尝试 |
3.1.3 “新政”执行过程中Z总经理的困境 |
3.1.4 对SNY公司案例的思考 |
3.2 SNY公司“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
3.2.1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
3.2.2 内部未建立职业经理人培养制度 |
3.2.3 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
3.3 企业主存在的问题 |
3.3.1 依靠情感不能管理公司 |
3.3.2 战略规划缺乏 |
3.3.3 缺乏职业经理人引入标准 |
3.4 职业经理人存在问题 |
3.4.1 职业经理人自身角色定位模糊 |
3.4.2 缺乏沟通 |
第4章 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的优化 |
4.1 “顶层设计”上的优化 |
4.1.1 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
4.1.2 规范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 |
4.1.3 建立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 |
4.2 企业家定位自我改变 |
4.2.1 加强自身修养 |
4.2.2 充分信任 |
4.2.3 树立愿景、建立企业文化 |
4.3 职业经理人角色定位 |
4.3.1 将才是职业经理的根本角色定位 |
4.3.2 职业经理人应当忠于职责 |
4.3.3 执行力是职业经理人的核心竞争力 |
4.3.4 防止角色迷失 |
第5章 总结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 |
5.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CFO财务执行力、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CFO财务执行力的相关研究 |
2.2 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 |
2.2.1 非效率投资的产生原因 |
2.2.2 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
2.3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 |
2.3.1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
2.3.2 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
2.3.3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途径 |
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CFO财务执行力 |
3.1.2 会计信息质量界定及衡量方法 |
3.1.3 投资效率界定及衡量方法 |
3.2 CFO财务执行力与投资效率 |
3.2.1 非效率投资的原因分析 |
3.2.2 CFO财务执行力影响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
3.3 CFO财务执行力与会计信息质量 |
3.4 CFO财务执行力、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2 变量选取与度量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中介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主要变量的估算结果 |
5.1.1 投资效率估算结果 |
5.1.2 会计信息质量估算结果 |
5.2 描述性统计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5.4.1 CFO财务执行力与投资效率 |
5.4.2 CFO财务执行力、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CFO制度 |
6.2.2 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 |
6.2.3 优化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机制 |
6.2.4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考虑经济变动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核心概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论文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文献综述 |
2.2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文献综述 |
2.3 侵占与支持度量文献综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案例分析 |
3.1 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案例介绍 |
3.1.1 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案例介绍 |
3.1.2 控股股东支持行为案例介绍 |
3.2 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的方式与影响 |
3.2.1 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的方式 |
3.2.2 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的根源与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股权结构和控股股东背景对侵占与支持行为影响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的选择 |
4.3.2 变量的定义 |
4.3.3 描述性统计 |
4.4 检验结果与分析 |
4.5 稳定性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监督和经济发展对侵占与支持行为影响 |
5.1 引言 |
5.2 模型与假设 |
5.3 变量的定义 |
5.4 样本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
5.5 多元回归结果 |
5.5.1 内部监督强度对侵占和支持行为的影响 |
5.5.2 外部监督强度对侵占和支持行为的影响 |
5.6 稳定性测试 |
5.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试论提高企业执行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执行力的提出 |
2 什么叫执行力 |
3 如何提升执行力 |
3.1 明确执行目标 |
3.2 强化执行动机 |
3.3 端正执行态度 |
四、经理人如何提高执行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D]. 李国正(Kuo-Cheng Lee). 北京大学, 2021(09)
- [2]X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 肖川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D]. 秦玲. 成都大学, 2020(08)
- [4]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研究[D]. 郭新丽.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5]基于胜任力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人岗匹配研究[D]. 曲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CFO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D]. 宋晓语.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7]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引入问题及对策 ——基于SNY公司的案例分析[D]. 兰海林. 湘潭大学, 2019(02)
- [8]CFO财务执行力、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D]. 刘义宇.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9]考虑经济变动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与支持行为研究[D]. 梁华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10]试论提高企业执行力[J]. 孙宏. 科技视界, 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