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中“道德缺失论”的不科学性

市场经济中“道德缺失论”的不科学性

一、市场经济“道德缺位论”的非科学性(论文文献综述)

姜璧依[1](2017)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是中国人民最崇高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遵循和信奉,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所依赖的价值准则。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中国人的信仰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敬天法祖”、“儒释道”等传统思想转变为信仰宗教、自由主义等新兴思想,这致使当前中国人的信仰具有了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挑战。必须正视,有人正试图瓦解公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将马克思主义歪曲成意识形态工具,淡化其科学性,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阻碍人民构筑和谐稳定的精神家园。信仰危机会削弱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执政水平和公信力。因此,科学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找准人们信仰危机的症结所在,提出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路与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为主题,先区分了信仰与信念、理想、迷信等核心概念,重点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特征、本质、功能做了解读,比较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关系以及其与宗教信仰的区别。追溯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信仰观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苏联的发展与衰落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各界群体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但是,现实仍旧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边缘化、世俗化、功利化以及信仰迷失、道德失范等现象。通过分析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可以看出,制约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因素较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中,经济全球化、多元化思潮、自媒体发展及舆论导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等因素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提出挑战和质疑,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个别党员干部自身腐败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因此,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统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相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榜样示范与主体选择相统一。以明确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内涵为引领、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为途径、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牢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核心。

程乃觉[2](2012)在《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级是我国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我国地方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行政区域单位。县级政府是我国政府组织系统中一个特殊的行政层级,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的县级政府取其狭义概念,是指县级行政机关,不包括县级立法、司法机关。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对公众的信用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关系到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的评价,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低,政府的公信力就弱。县级政府直接服务于基层民众,县级政府公信力越强,公众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质疑就越少,就会越愿意执行政府的各项决策;县级政府公信力越弱,就会拉大政府与民众间的距离,公众对于县级政府的不信任程度就会增大,这也将不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和路线方针。政府公信力的强弱,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过程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有密切关系。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又无形的政治资源,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可能创新点;第二个部分以县级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为基础,分析了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阐述了县级政府公信力的特点,介绍了县级政府公信力的主要价值以及政府公信力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以及弱化的原因展开了论述,并引入实际案例加以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对县级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分析,结合我国县级政府的实际,提出了提升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对县级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进行展望。

张立国[3](20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困境及其解决》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多种性质的经济成分的存在,利益的多元化,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规则支配下,损人利己、以怨报德、金钱至上、好逸恶劳、见死不救、制假贩假、偷税漏税、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赃枉法、信用危机等社会的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它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从理论上分析道德滑坡的深层根源,对于解决道德困境,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道德困境产生的丰厚土壤——市场经济,揭示了市场经济的历史前提——分工和私有制,说明二者犹如两只巨轮,催生出市场经济的诞生。与自然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具有一系列新质的规定性:交换价值是社会生产的日的和动力;开放发达的社会关系网络、全面的能力体系和多方面的需求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契约关系是商品交换的固定形式:原子式的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论文第二部分揭示了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直接对立。从主体角度说,存在着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分裂与矛盾;从主体活动的动机说,存在着他律与自律的对立与矛盾;从主体活动的性质说,存在着超功利与功利的对立与矛盾;从主体活动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言,存在着手段与目的的颠倒与对立;从主体活动的结果说,存在着利他与利己的对立与矛盾。上述诸种矛盾和对立,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论文第三部分阐述了走出道德困境的的历史条件及可能性路径,包括三个小题:首先,市场经济与道德具有历史的统一性,正是这种统一性,构成了走出道德困境的必要环节:市场经济为道德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历史前提;市场经济为道德困境的解决提供了人文精神条件;道德困境解决的制度条件——道德与制度相互制衡。其次,道德构成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防护堤。最后,市场经济与道德相互牵制,丰富着各自的内在规定性,促使着各自困境与难题的解决。总之,从逻辑层面上说,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人与经济人,自律与他律、利他与利己、性善与性恶、超功利与功利诸方面处于直接对立之中,造成了一系列道德难题,但是,从历史层面上说,二者的对立是在历史进程中消融的。市场经济积聚大物质财富,为道德困境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市场交易规则和商业精神,为提高道德主体的自律能力,使道德困境得到最终解决的提供了文化支持,因此,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走向真善美之最高道德境界的必要步骤。

韩卫东,韩维彩[4](1998)在《市场经济“道德缺位论”的非科学性》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经济“道德缺位论”的非科学性□韩卫东韩维彩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研讨中,有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功利的,而道德的本性是超功利的,两者互斥应该严格划界。于是主张,在市场经济领域,充分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并实行强制性的法律、行政、经...

二、市场经济“道德缺位论”的非科学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经济“道德缺位论”的非科学性(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学理释义
    2.1 信仰的概述
        2.1.1 信仰的概念
        2.1.2 信仰的特征
        2.1.3 信仰与信念、理想及迷信的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解读
        2.2.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和特征
        2.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和功能
        2.2.3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关系
        2.2.4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变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信仰观的确立
        3.1.1 对宗教信仰的批判
        3.1.2 共产主义信仰的创立
    3.2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苏俄的发展与衰落
        3.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俄国的早期传播
        3.2.2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丰富发展
        3.2.3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苏联的危机与没落
    3.3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和发展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和发展
        3.3.3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和发展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4.1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发挥积极作用
        4.1.1 马克思主义信仰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4.1.2 各界群体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4.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边缘化
        4.2.2 马克思主义信仰被功利化
        4.2.3 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下的道德失范
5 制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主要因素
    5.1 制约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客观因素
        5.1.1 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5.1.2 多元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
        5.1.3 自媒体发展及舆论导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挑战
        5.1.4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质疑
        5.1.5 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消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5.2 制约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主观因素
        5.2.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2.2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2.3 个别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原则和路径
    6.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原则
        6.1.1 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统一
        6.1.2 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相统一
        6.1.3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
        6.1.4 榜样示范与主体选择相统一
    6.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路径
        6.2.1 以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内涵为引领
        6.2.2 以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为途径
        6.2.3 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为保障
        6.2.4 以牢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为核心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一般理论
    2.1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2.1.1 政府公信力
        2.1.2 县级政府公信力
    2.2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
        2.2.1 政府自身层面的评价
        2.2.2 社会公众层面的评价
    2.3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特点
        2.3.1 县级政府公信力具有基础性
        2.3.2 县级政府公信力具有直接性
    2.4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主要价值
        2.4.1 县级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根源
        2.4.2 县级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
        2.4.3 县级政府公信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5 政府公信力的理论依据
        2.5.1 社会契约论
        2.5.2 委托—代理理论
        2.5.3 合法性危机理论
        2.5.4 社会信用体系理论
第3章 目前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
        3.1.1 政策稳定性的弱化
        3.1.2 政策执行力的弱化
        3.1.3 信息真实性的弱化
        3.1.4 行为诚服力的弱化
        3.1.5 权力廉洁性的弱化
        3.1.6 形象可信性的弱化
    3.2 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3.2.1 行政理念比较滞后
        3.2.2 法律、制度不健全
        3.2.3 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3.2.4 自身能力的局限
        3.2.5 政府官员考核标准不科学
        3.2.6 公众因素
    3.3 实例分析:邵阳县沉船事故
        3.3.1 邵阳县沉船事故始末
        3.3.2 邵阳县沉船事故中当地政府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4章 提升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4.1 树立科学的行政理念
        4.1.1 诚信政府理念
        4.1.2 服务政府理念
        4.1.3 责任政府理念
        4.1.4 法治政府理念
    4.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3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4.4 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4.4.1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4.4.2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4.4.3 推进行政问责制度
        4.4.4 建立健全政府失信惩罚和赔偿制度
        4.4.5 强化政府行为监督机制
    4.5 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4.6 提高政府能力
    4.7 规范行政行为
    4.8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困境及其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市场经济下道德困境研究综述
        1、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困境根源研究综述
        2. 市场经济下道德困境之解答综述
    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困境根源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其根本特征
    第一节 自然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及其道德特点
        一、自然经济的历史局限性
        二、自然经济的道德特点
    第二节 市场经济产生的历史前提——分工和私有制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历史特点
        一、交换价值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开放发达的社会关系网络、全面的能力体系和多方面的需求是市场经济的结果
        三、契约关系是商品交换的固定形式
        四、原子式的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五、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困境
    第一节 道德、不道德、非道德概念之辨析
    第二节 道德困境而而观
    第三节 道德困境的根源
        一、从主体的角度说,存在着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裂与矛盾
        二、从主体活动的动机上说,存在着自律与他律的分裂与矛盾
        三、从主体活动的性质说,存在着功利与超功利的分裂与矛盾
        四、从主体活动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言,存在着二者的分裂与矛盾
        五、从主体活动的结果来说,存在着利己与利他的分裂与矛盾
第三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困境的解决
    第一节 市场经济构成道德困境解决的必要环节
        一、市场经济为道德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前提
        二、市场经济为解决道德困境提供了人文条件
        三、道德困境解决的制度条件——道德与制度相互制衡
    第二节 道德构成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防护提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道德相互制约,丰富着各自的内在规定性,促使着各自困境与难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市场经济“道德缺位论”的非科学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路径研究[D]. 姜璧依.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 [2]我国县级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D]. 程乃觉. 湖南大学, 2012(04)
  • [3]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困境及其解决[D]. 张立国. 山东大学, 2012(02)
  • [4]市场经济“道德缺位论”的非科学性[J]. 韩卫东,韩维彩. 理论前沿, 1998(01)

标签:;  ;  ;  ;  ;  

市场经济中“道德缺失论”的不科学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