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告公司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范佳琦[1](2021)在《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困境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品牌对外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其崛起需要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全球化品牌。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一些品牌在进军国外市场的时候并不顺利,厘清其中原因将成为其中关键。文章从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背景及动因、目前传播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出发,从跨文化角度结合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最后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渠道、传播噪音3个层面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张欣彤[2](2020)在《杜嘉班纳广告事件对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进程与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其跨文化交际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加,跨文化传播热点事件屡见不鲜,影响着各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跨文化交际。为更好地适应海外环境,顺利完成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理应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选取涉华跨文化传播热点事件——意大利品牌杜嘉班纳“起筷吃饭”广告事件,对事件全貌和针对事件的海内外观点进行质性考察与量化分析,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媒体传播五个方面探索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分析海内外网民观念的典型差异,并根据数据结果对5名赴意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考察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发现:(1)在报导杜嘉班纳事件时,外国媒体关注“种族歧视”与中国采取的措施,中国媒体则全面报导事件全貌与各方对该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双方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有明显差异,情感方面都倾向于外向型表达;(2)关于杜嘉班纳事件的评论,海外网民多讨论“种族歧视”、“文化差异”和“饮食习惯”等话题,国内网民的评论则以表明态度和情绪宣泄为主,双方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表现相似,情感表达上有一定差异;(3)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原因有五点:D&G公司存在广告词翻译不对等和文化理解缺失等问题;意方设计师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与国内民众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形成对比;D&G公司的思维为线性,国内网民的思维为螺旋型,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海内外网民对彼此都抱有刻板印象,意大利品牌方有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国内网民亦存民族中心主义思想;D&G公司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做出的回应和态度截然不同;(4)海内外网民多从个体本位角度发表看法,但前者关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后者关注种族问题和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方面,国内网民评论角度单一,表达直白,海外网民则更多地从国际性视角出发;在情感表达方面,海外网民评论类型多为外向型,国内网民的评论内向型和外向型参半;(5)志愿者在认知层面上普遍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基本不受刻板印象支配,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志愿者存在身份认同不清和持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问题;在情感层面上,大部分志愿者都能清晰感知中意文化差异,在敏感事件等方面能做到与意大利人求同存异;在行为层面上,志愿者在跨文化交际受语言障碍影响较大,对于特殊时期和场合中的跨文化交际也能做到妥善处理。根据数据研究与访谈结果,得出几点对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志愿者个人须明确身份认知,关注中外文化差异,改善交际能力技巧;高校与赴任机构在志愿者培养方面,应善用网络工具,把握动态规律;志愿者教师在从事海外汉语教学时,可以运用关键事件法,为学习者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材料,鼓励学习者用所学语言与文化知识进行表达,培养其跨文化能力。
郭若兰[3](2020)在《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品牌已迈入跨文化传播的新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有品无牌的贴牌时代,到加入WTO后逐步开始自主品牌的创建,再到“中国梦”下世界名牌不断涌现的名牌时代,中国品牌用40多年实现了品牌的品质、价值和格局等各方面的纵向提升。然而,与经营已久的国外知名品牌对比,中国品牌在品牌综合价值、品牌历史积淀和品牌传播意识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缩短差距,文化认同是目前中国品牌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前进的方向,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厘清文化认同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是用文化认同理论分析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现象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文化差异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文化冲突是忽视差异的结果,文化融合则是化解冲突后的趋向。针对这些文化认同现象,结合爱德华·霍尔的文化三层次理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维度就可以总结为隐形、显形和技术性的文化认同。三种认同共同集合在以文化为品牌价值核心、以认同为传播诉求的品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到中国品牌的跨文化传播中就体现为以国家文化为内核的隐形认同、以品牌文化为表征的显形认同和以产品文化为基础的技术性认同。三种认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就表现为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滞后、传播策略的缺失和传播路径的单一。应对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化认同理论为中国品牌提出的发展对策就是创新传播理念,以国家形象为品牌背书,同时树立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沟通相结合的理念;提升传播策略,从以输出产品、技术或者资本为主到以输出文化为主,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用文化自信获取文化认同;拓展传播路径,实现组织、媒介和大众等多元主体的整合,应用广告、公关、赞助、展会等多种传播方式,打造中国化的、意义丰富的、差异化的品牌跨文化传播内容。
王娟,高胜兵,朱炜[4](2020)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冲突问题分析——以跨国公司的争议性广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文化广告是跨国公司进行产品营销,占领他方市场的重要手段。而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争议性广告频频出现,跨文化冲突不断。根据CSSCI数据库归纳整理争议性广告案例,并基于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中国与争议广告主所在国的文化差异;构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冲突因素冰河模型,具体分析跨文化广告传播冲突原因;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中国品牌广告跨国传播提供借鉴。
黄祎[5](2020)在《奢侈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奢侈品的消费总量与日俱增,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中国这个充满无限商机的市场,已逐渐成为奢侈品牌的营销重点。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意味着人们在沟通和交流时可能存在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互联网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奢侈品牌的跨文化传播处于日益多样化的环境中。为了打入中国市场,西方奢侈品牌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实施差异化品牌战略,力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但在涉及文化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失当表达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使奢侈品牌陷入了困境。因此奢侈品牌在跨文化传播中必须具有高度适应性,注重体会和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探索文化之间的深层相似性,以便运用适当的传播技巧,与受众进行真正的沟通,更好地提升和传播品牌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王静[6](2020)在《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本土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西方国家意识到中国市场前景广大,对中国开展经济掠夺,大量外商企业涌入中国,为迅速攻占中国市场扩大市场规模,赢得中国消费者认可,其在广告上采用本土化的策略。《大公报》作为民国时期重要报纸,外商品牌充分利用这一报纸进行广告宣传,在产品销售上取得很大成效。因此,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大公报》中的外商广告所采用的本土化策略进行初步分析,在整理了大量广告文本的基础上,从诉求主题本土化、审美本土化、促销策略本土化以及传播效果角度对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进行分析,以期对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采取的本土化策略进行梳理和总结,填补对《大公报》外商广告史研究的空白。
程欣[7](2020)在《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服饰行业日益融入全球市场,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品牌面临的一个机遇与挑战。随着消费者结构和习惯骤然转变,为保证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效果,采取各种策略降低品牌文化折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案例研究为主,深度采访为辅,以引发争议的海外服饰广告事件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总结海外服饰广告引发品牌文化折扣的成因,为海外服饰品牌在华广告创作和投放提供参考。不恰当的广告创意执行方式,是服饰广告传播引发品牌文化折扣的微观成因,具体包括东西方审美习惯差异、过度渲染性诉求、忽视品牌定位、文化对话差异、翻译差异导致的语义偏离、文化符号的意义重塑、文化敏感七大类。广告的视觉效果是服饰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要素,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多样化的偏好和审美标准对于减少品牌文化折扣至关重要。服饰品牌广告引发品牌“文化折扣”的强度还与媒介环境、消费者认知、品牌跨文化传播意识三方面宏观因素相关。服饰广告传播中的品牌文化折扣问题会产生消解东道国主流的价值观念,弱化品牌广告经营的调节能力,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一系列负面影响。海外服饰品牌可从文化沟通、技术强化、规范生产三方面创造亲近性广告、易读性广告、可读性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流中的文化误解,降低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曹艳[8](2019)在《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伦理学视角看中国当代广告批评现状》文中提出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在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将会对现代的广告造成深刻的影响。文章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伦理学视角看中国当代广告批评现状,分析现状并提出解决策略,促进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发展。
李宜庭[9](2019)在《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为了有效拓展市场,汽车厂商不断重视并探索汽车营销渠道。但如果汽车广告的设计、传播和推广不能有效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使广告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基于此,主要探索日本汽车品牌针对大陆及台湾传播的广告内容,指出两者的异同点,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改进策略。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运用内容分析法,针对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内容进行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根据研究设计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者的异同点。第五部分则是总结分析内容并提出共性问题及改进建议。从大陆与台湾来看,由于文化及地域性的影响,其日系汽车广告的传播策略及传播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针对海峡两岸74个日系汽车广告样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广告片长、广告人物、动物元素、故事情节、家庭元素、叙事视角及广告诉求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汽车元素、广告场景、是否为创意广告及是否有文化情境四个部分有明显差异。在汽车元素使用上,台湾汽车广告借由汽车产品没有直接出现在广告内而引起悬念;在广告场景中,大陆的汽车广告着重实景拍摄,而台湾则偏向使用虚拟场景拍摄;在是否为创意广告及文化情境使用上,台湾汽车创意广告的数量比例以及汽车广告中在地化元素的使用数量比例比大陆高。最后,将广告样本与文化五维度理论下海峡两岸的文化环境相结合,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细微的文化差异,可以得知,日系汽车品牌在理解海峡两岸的文化后,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推广内容。
张凯乐[10](2018)在《新时期“中国元素”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元素”概念自2004年提出以来便受到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议论之声不绝于耳。很显然,“中国元素”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成为文化生产与品牌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国元素”依托广告媒介发挥着宣传品牌形象与输出本国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元素”广告发展的历时性分析,概括总结出它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变化趋势作出判断。不难发现,“中国元素”广告作为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体,其特点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整体发展呈现出一种由潜意识表达向创新意识表达层层迭变的状态,这种状态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元素”广告创作的主基调。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元素”并非皆可作为广告素材使用,主要原因在于异类文化间的相通性与适用性问题。同时,“中国元素”缺乏创新以及本土广告业水平不足等问题也阻碍了“中国元素”广告获得国际认同。因此,本文从广告内容、广告表达与广告创作三方面着手,结合相关案例对影响“中国元素”广告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提出要在“求新图变”的基础上激活中国元素的后现代价值,并通过构建新时期的“中国元素”符号增强国际影响力,最终依靠新兴媒介技术的助力成为企业品牌和国家形象建构的有力工具。
二、广告公司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告公司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困境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动因 |
1.1 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 |
1.2 中国制造的崛起 |
1.3 中国品牌自身发展需要 |
2 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困境 |
2.1 中外文化差异难以消除 |
2.2 中国品牌形象认同度低 |
2.3 中国广告缺乏国际竞争力 |
3 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 |
3.1 传播主体层面 |
3.1.1 深入学习目标国文化,积极实行在地化策略 |
3.1.2 尊重当地民俗禁忌,遵守相应法律法规 |
3.2 传播客体层面 |
3.3 传播媒介层面 |
3.3.1 合理选择媒介矩阵 |
3.3.2 制定适当的媒介排期 |
3.4 传播噪音层面 |
4 结论 |
(2)杜嘉班纳广告事件对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跨文化传播热点事件的内涵与特征 |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
2.3 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2.4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选取依据 |
3.1.2 事件概述 |
3.2 研究方法 |
3.2.1 语料库驱动法 |
3.2.2 访谈法 |
3.3 研究过程 |
3.3.1 收集资料、建立小型语料库 |
3.3.2 设定关键词、对观点进行分类 |
3.3.3 统计、分析数据 |
3.3.4 设计并实施访谈 |
第四章 杜嘉班纳事件中的跨文化交际分析 |
4.1 语料库统计结果 |
4.1.1 语料数量统计 |
4.1.2 语料分类统计 |
4.2 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 |
4.2.1 言语文化 |
4.2.2 价值观念 |
4.2.3 思维方式 |
4.2.4 情感心理 |
4.2.5 网络传播 |
4.3 海内外网民跨文化交际比较分析 |
4.3.1 价值观念比较分析 |
4.3.2 思维方式比较分析 |
4.3.3 情感表达比较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
5.1 访谈结果与分析 |
5.1.1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意识分析 |
5.1.2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敏感度分析 |
5.1.3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效能感分析 |
5.2 跨文化事件对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
5.2.1 对志愿者个人能力的启示 |
5.2.2 对志愿者培养机构的启示 |
5.2.3 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访谈提纲 |
(3)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品牌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历史分期 |
一、贴牌时代(1978年-2001年) |
二、创牌时代(2001年-2012年) |
三、名牌时代(2012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发展现状 |
一、中国品牌的纵向提升 |
二、中外品牌的横向差距 |
第二章 文化认同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现象 |
一、文化差异 |
二、文化冲突 |
三、文化融合 |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维度 |
一、隐形文化认同 |
二、显形文化认同 |
三、技术性文化认同 |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品牌传播的联系 |
一、文化是品牌价值的核心 |
二、认同是品牌的传播诉求 |
第三章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
第一节 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分析框架 |
一、品牌的文化逻辑 |
二、品牌跨文化传播的三层次认同 |
第二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层次 |
一、以国家文化为内核的隐形认同 |
二、以品牌文化为表征的显形认同 |
三、以产品品质为基础的技术性认同 |
第三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问题 |
一、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滞后 |
二、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缺失 |
三、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的单一 |
第四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创新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 |
一、以国家形象为品牌背书 |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 |
第二节 提升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 |
一、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文化 |
二、转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
第三节 拓展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 |
一、整合各类传播主体 |
二、应用多种传播方式 |
三、打造优质传播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冲突问题分析——以跨国公司的争议性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国公司争议性广告案例统计 |
二、中国与争议广告主所在国的文化差异 |
(一)基于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 |
(二)基于价值观男性化的差异 |
(三)基于个人主义的差异 |
(四)基于权力距离的差异 |
三、跨文化广告传播冲突原因分析 |
(一)积雪层 |
(二)冰冻层 |
(三)河水层 |
四、跨文化广告传播应对策略 |
(一)理解文化差异,识别冲突因素 |
(二)尊重文化差异,适应冲突因素 |
(三)创新文化差异,联系冲突因素 |
五、结语 |
(5)奢侈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一章 奢侈品牌跨文化传播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奢侈品牌理论的发展源流 |
一、奢侈品的含义及特征 |
二、奢侈品牌的发展历史 |
第二节 奢侈品牌与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性 |
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
二、跨文化传播对奢侈品牌的战略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奢侈品牌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环境 |
第一节 奢侈品牌在中国传播的宏观环境 |
一、经济环境的稳定 |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包容 |
三、技术环境的支持 |
第二节 奢侈品牌在中国传播的微观环境 |
一、消费群体年轻化 |
二、奢侈品消费回流 |
三、数字化发展模式突显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奢侈品牌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奢侈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运用 |
一、中国明星偶像符号的运用 |
二、中国文化元素符号的运用 |
三、中国语言符号的运用 |
第二节 奢侈品牌跨文化传播对消费心理的把握 |
一、追求个性心理 |
二、炫耀心理 |
三、从众心理 |
第三节 奢侈品牌对文化认同感把握失准 |
一、对领土主权的失当表达 |
二、文化偏见易造成文化误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奢侈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
第一节 奢侈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本土化策略 |
一、产品设计本土化 |
二、广告内容本土化 |
三、消费者定位本土化 |
第二节 奢侈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定向化策略 |
一、利用数字电商和社交媒体 |
二、重视公关营销活动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对国内自主奢侈品牌的启示 |
第一节 国内自主奢侈品牌培育的现存问题 |
一、品牌经营意识欠缺 |
二、“新国潮”到“新国奢”的路途尚远 |
三、品牌缺乏文化自信 |
第二节 国内自主奢侈品牌培育的相关建议 |
一、升级“老字号” |
二、培养专业人才 |
三、巧妙选择媒介 |
四、政府层面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本土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社会传播环境和《大公报》情况分析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外商在华发展的社会传播环境 |
一、民国时期外商在华发展的背景 |
二、民国时期外商在华状况及处境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广告业环境分析 |
一、广告业发展状况 |
二、早期报纸广告的情况 |
第三节 《大公报》创办及广告分析 |
一、《大公报》的创办发展 |
二、《大公报》广告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诉求主题本土化分析 |
第一节 契合社会道德观 |
一、广告与社会道德观中的“仁义”观念 |
二、广告与社会道德观中的“诚信”观念 |
第二节 贴合个体家庭观 |
一、广告与个体家庭观中的“节俭”观念 |
二、广告与个体家庭观中的“孝道”观念 |
第三节 切合民族文化观 |
一、广告与民族文化观中的“祈福”观念 |
二、广告与民族文化观中的“福寿康宁”观念 |
三、广告与民族文化观中的“中庸”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审美本土化分析 |
第一节 广告品牌形象本土化改造 |
一、品牌名称本土化 |
二、产品包装颇具中国特色 |
三、广告版面风格设计富含中国味道 |
第二节 广告版面编排本土化 |
一、广告语言贴近国人习惯 |
二、传统符号符合文化认知 |
三、广告塑造本土化消费场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促销策略本土化分析 |
第一节 公共关系促销塑造品牌形象 |
一、本土名人促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
二、参与本地公益活动赢得良好声誉 |
第二节 节日促销激发购买欲望 |
第三节 本土化馈赠活动吸引消费者注意 |
一、馈赠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
二、馈赠活动契合本土消费者心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本土化策略的传播效果 |
第一节 对消费者的影响 |
一、消费观念的转变 |
二、消费行为的转变 |
第二节 对于企业的影响 |
一、激发本土品牌广告创新 |
二、扩大外商品牌知名度 |
第三节 促进广告行业觉醒 |
一、广告专业化程度提升 |
二、广告创意思路革新 |
第四节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
第五节 本土化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广告诉求与文化价值 |
(二)文化折扣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生态 |
一、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概况 |
二、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 |
第二节 海外服饰广告传播中文化折扣表现 |
一、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冲突不断 |
二、服饰品牌网络口碑不容乐观 |
三、广告与服饰产品被要求撤销 |
第二章 海外服饰广告的符号解读 |
第一节 叙事人物:形象的弱化与异化 |
一、容貌偏好:审美习惯差异 |
二、凝视性感:过度渲染性诉求 |
三、人物身份:忽视品味区隔 |
第二节 语言对话:表达的暧昧与偏差 |
一、文化对话差异 |
二、翻译差异中的语义偏离 |
第三节 文化元素:精神的缺席与消隐 |
一、意义重塑:传统文化的商业化 |
二、文化敏感:内隐偏见的编码 |
第三章 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指尖与舌尖:“拟态环境”提示的文化亲疏 |
一、新闻报道定义“折扣” |
二、自媒体衍生“折扣” |
三、口碑传播扩大“折扣” |
第二节 受众认知:“折扣”服饰广告的接受效果 |
一、受众基本情况 |
二、产品利益认知:隐瞒事实真相 |
三、品牌意义认知:身份抵抗和领地保护 |
第三节 品牌态度:跨文化传播意识薄弱 |
一、我行我素:盲动的行为效果认知 |
二、趋利避义:品牌责任认知不足 |
三、表达缺位:文化环境认知弱 |
第四章 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问题与反思 |
第一节 负面影响:高文化折扣,“走出去”难 |
一、“折”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
二、“扣”掉广告经营的调节能力 |
第二节 现实路径:降低文化折扣的传播策略 |
一、文化沟通:创造亲近性广告 |
二、技术强化:创造易读性广告 |
三、规范生产:创造可读性广告 |
结语 |
附录 |
附件一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争议案例表 |
附件二问卷预调查 |
附件三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伦理学视角看中国当代广告批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以及特点 |
2 如何应对跨文化广告传播存在的伦理问题 |
3 中国当代广告批评 |
3.1 广告批评现状 |
3.2 广告批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3.3 促进我国当代广告批评发展的思考 |
4 结束语 |
(9)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汽车产业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行业 |
1.1.2 大陆及台湾的历史文化关系 |
1.1.3 海峡两岸与日系汽车品牌 |
1.1.4 海峡两岸与汽车广告 |
1.2 海峡两岸汽车广告发展现状 |
1.2.1 大陆汽车广告发展历程 |
1.2.2 大陆汽车广告传播特征 |
1.2.3 台湾汽车广告发展现状 |
1.2.4 台湾汽车广告传播特征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梳理 |
2.1.1 文化传播的内涵 |
2.1.2 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
2.1.3 品牌的内涵 |
2.1.4 广告与汽车广告 |
2.1.5 广告跨文化传播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相关理论概念研究 |
2.3.1 文化五维度理论 |
2.3.2 广告叙事学理论 |
2.3.3 广告创意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样本选择与标准 |
3.3 编码 |
3.3.1 汽车广告名称 |
3.3.2 汽车广告属地 |
3.3.3 年份 |
3.3.4 片长 |
3.3.5 汽车品牌 |
3.3.6 人物 |
3.3.7 动物 |
3.3.8 汽车 |
3.3.9 故事情节 |
3.3.10 家庭 |
3.3.11 场景 |
3.3.12 叙事视角 |
3.3.13 广告诉求 |
3.3.14 是否为创意广告 |
3.3.15 是否有文化情境 |
3.4 信度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总体数据描述 |
4.1.1 品牌 |
4.1.2 归属地 |
4.1.3 年份 |
4.1.4 片长 |
4.1.5 人物 |
4.1.6 人物年龄与性别 |
4.1.7 人物种族与数量 |
4.1.8 动物 |
4.1.9 汽车状态 |
4.1.10 故事情节 |
4.1.11 家庭 |
4.1.12 场景 |
4.1.13 叙事视角 |
4.1.14 广告诉求 |
4.1.15 是否为创意广告 |
4.1.16 是否有文化情境 |
4.2 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结果描述 |
4.2.1 片长对比结果 |
4.2.2 人物对比结果 |
4.2.3 人物年龄对比结果 |
4.2.4 人物性别对比结果 |
4.2.5 人物种族对比结果 |
4.2.6 人物数量对比结果 |
4.2.7 动物对比结果 |
4.2.8 汽车对比结果 |
4.2.8.1 汽车状态对比结果 |
4.2.8.2 汽车动态形式对比结果 |
4.2.9 故事情节对比结果 |
4.2.10 家庭元素对比结果 |
4.2.10.1 家庭对比结果 |
4.2.10.2 家庭人数的对比结果 |
4.2.11 场景与真实场景对比结果 |
4.2.11.1 场景对比结果 |
4.2.11.2 真实场景对比结果 |
4.2.12 叙事视角的对比结果 |
4.2.13 广告诉求的对比结果 |
4.2.14 是否为创意广告的对比结果 |
4.2.15 是否有文化情境的对比结果 |
第五章 分析与展望 |
5.1 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结果分析 |
5.1.1 在叙事情节上的异同 |
5.1.2 在元素使用上的异同 |
5.1.3 进一步讨论 |
5.2 海峡两岸汽车广告存在的共性问题 |
5.2.1 内容诉求有同质化倾向 |
5.2.2 缺少前瞻性视野的整体策划与管理 |
5.2.3 具有在地化特色及传统文化元素数量偏少 |
5.3 海峡两岸汽车广告传播的融合发展对策 |
5.3.1 找准市场定位,营造良好传播氛围 |
5.3.2 强化科技创新及设计人才培养 |
5.3.3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情感元素 |
5.3.4 实现汽车广告本土化的建构 |
5.4 创新与不足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录 |
附录一:海峡两岸汽车广告表 |
附录二:编码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时期“中国元素”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元素”广告跨文化传播的趋势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元素”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演进历程 |
一、古代“中国元素”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
二、近代“中国元素”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
三、现代“中国元素”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
四、新时期“中国元素”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
第二节 “中国元素”广告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
一、“中国元素”广告的发展趋势 |
二、“中国元素”广告的发展特点 |
第二章 “中国元素”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条件及障碍 |
第一节 “中国元素”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实现条件 |
一、广告内容具有普适价值 |
二、广告表达具有民族特色 |
三、广告创作具有国际水准 |
第二节 “中国元素”广告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
一、中国元素缺乏创新,表面化、雷同化严重 |
二、忽视文化差异,导致受众理解失衡 |
三、本土广告业竞争力弱,品牌国际化能力不足 |
第三章 “中国元素”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
第一节 升华元素内涵,打造本土特色广告标签 |
第二节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挥少数民族元素优势 |
第三节 转变广告创意思路,探索后现代元素魅力 |
第四节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中国文创产业建设 |
第五节 重视广告投放场景,保障中国元素合理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广告公司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困境及策略研究[J]. 范佳琦. 科技传播, 2021(06)
- [2]杜嘉班纳广告事件对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D]. 张欣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4)
- [3]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D]. 郭若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冲突问题分析——以跨国公司的争议性广告为例[J]. 王娟,高胜兵,朱炜.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5]奢侈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 黄祎.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民国时期《大公报》外商广告本土化策略研究[D]. 王静.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7]海外服饰广告在华传播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D]. 程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伦理学视角看中国当代广告批评现状[J]. 曹艳. 科技传播, 2019(17)
- [9]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研究[D]. 李宜庭.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新时期“中国元素”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 张凯乐. 烟台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