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截瘫患者大面积深度褥疮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冷元曦,周雄,邓晖,夏启水,支乐[1](2020)在《双侧臀大肌“V-Y”推进肌皮瓣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双侧臀大肌"V-Y"推进肌皮瓣术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6例骶部巨大褥疮患者,行双侧改良臀大肌"V-Y"形推移肌筋膜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皮瓣均完全存活,褥疮均愈合,其中5例一期愈合,1例因局部伤口愈合欠佳,经换药后延期愈合,所有供区直接缝合无需植皮。随访6-36个月无感染及复发,肌皮瓣生长良好、质地柔软、外形丰满,受压区未再溃破,对臀大肌功能影响小。结论双侧臀大肌"V-Y"推进肌皮瓣术是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的较好方法,供区及受区外观满意,提高了治愈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王书军,温从吉[2](2019)在《负压封闭吸引结合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吸引结合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我科收治的8例骶尾部III、IV期褥疮患者,均一期采用负压封闭吸引消除创面感染及培养新鲜肉芽,二期行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褥疮创面。结果 8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完全封闭。随访半年,褥疮无复发,皮瓣存活良好,色泽、外形与邻近组织相近。结论负压封闭吸引结合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创面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外形满意、可明显缩短病程等优点,值得在骶尾部III期、IV褥疮治疗上推广应用。
李利青[3](2019)在《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简称“慢创”)愈合的药效作用。2.观察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病理形态学的改善作用;并观察全层皮肤愈合过程中,其真皮再生模式及与表皮层、基底膜层再生的关系。3.探究MEBT/MEBO干预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创面蛋白质合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修复机制。4.探讨MEBT/MEBO作用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创面血管生成促进慢创修复的机制。方法:1.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4只、对照组(急性全层皮肤缺损组)34只和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102只,慢性难愈合创面组(全层皮肤缺损+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34只、贝复新组(阳性对照组)34只和MEBT/MEBO组34只。并同时于第3、7、14 d取创面组织。各组分别干预治疗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统计创面愈合时间;于干预治疗后第3 d、7 d和14 d固定焦距拍照创面计算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改变、PAS染色法观察创面基底膜层的生长情况。提取第3、7、14 d创面组织总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和蛋白转录及表达水平。2.1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1只、对照组31只和慢创组93只,慢创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贝复新组和MEBT/MEBO组各31只,于干预治疗后第3 d、7 d和14 d取创面组织。碱性水浸泡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观察创面组织愈合过程中真皮全层再生过程。提取第3 d、7 d和14 d创面组织,分离上清液,ELISA法检测IGF-1含量;提取创面组织总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S473)、eNOS(S1177)、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MEBT/MEBO组显着缩短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和提高创面愈合率(P<0.01)。2.造模及干预治疗14 d后,MEBT/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的病理学形态学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3.MEBT/MEBO组、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结果:MEBT/MEBO组第7 d见不成熟的表皮层与真皮浅层的生长,第14 d,表皮细胞及乳头层真皮更趋成熟、完整;而模型组的生长比MEBT/MEBO组晚、同时段比较无MEBT/MEBO组理想。两组PAS染色结果:MEBT/MEBO组第7 d时尚未见PAS阳性带的出现,及至第14 d,可见一条较明显的断续的基底膜层附着于表皮之下、乳头层之上;模型组第14 d仍未见故基底膜层生长或生长很不连续。两组SEM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MEBT/MEBO组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先后再生,MEBT/MEBO组第7 d开始见乳头层纤维组织生长,第14 d时见网状层纤维组织生长;慢性组同时段均无MEBT/MEBO组理想。4.干预治疗后第3、7、14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蛋白水平均呈现升高-降低、第7 d最高的表现,第7 d天组间差异最大。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蛋白水平在第3、14 d组间分别同时段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 d: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结果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治疗后第3、7、14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IGF-1的Elisa定量和PI3K、Akt(S473)、eNOS(S1177)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现升高-降低、第7 d最高的表现(VEGFR2逐渐递增、第14 d最高),第7 d组间差异最大。各组大鼠创面组织IGF-1的Elisa定量和PI3K、Akt(S473)、eNOS(S1177)、VEGFR2的mRNA、蛋白水平在第3、14 d组间分别同时段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 d: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有较显着的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的药效学作用。2.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组织病理形态学的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新生、皮肤附属器,创面真皮全层生长,基底膜层生长等二维及三维形态学改变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3.创面组织真皮的乳头层、网状层有着不同的再生模式。真皮乳头层的再生与表皮的再生密切关联。基底膜的生发可能是表皮层同浅层真皮相互作用的终结果。创面愈合中,表皮最先爬覆,真皮乳头层随后生长,网状层生长较乳头层慢,基底膜的形成是在表皮层同浅层真皮均形成之后开始的。MEBT/MEBO组能较理想地促进创面愈合中皮肤全层的生长。4.MEBT/MEBO可较显着促进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MEBT/MEBO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大量与愈合相关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加快大鼠慢创的愈合。5.MEBT/MEBO促创面愈合机制,可能与其干预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创面新生血管生成、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有关。
朱婷婷[4](2018)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讨论骶尾部褥疮的各种修复方法,利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并观察其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通过采用超声多普勒对20名成人志愿者进行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血管进行研究,探测臀上动脉穿支血管血流及分布状况,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臀上动脉穿支的具体范围,根据超声探测结果对我科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共收住的12例Ⅲ~Ⅳ度骶尾部褥疮患者使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讨论利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效果。结果: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连结髂后上嵴与股骨大转子,测量结果显示该最大穿支点均落在以髂后上嵴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上1/3交界点为圆心,半径为3cm的圆内,其中15%位于圆心,外下象限占35%,内下象限占30%,外上象限和内上象限各占10%。9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完全成活,无任何并发症,创面均I期愈合。术后皮瓣外形满意,有弹性,无水泡、肿胀、青紫等皮瓣血运障碍发生。2例皮瓣远端尖部发生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抗感染等支持处理后II期愈合。1例患者在术后2天出现皮瓣静脉淤血,皮瓣肿胀,伤口裂开,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愈合,最后经部分清创皮瓣及应用对侧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随访1~5年,皮瓣覆盖部位无窦道、瘘管等相关并发症,质地与周围组织相同,未见创面复发的病例,患者皮瓣修复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恢复。结论:臀上动脉穿支数量多,位置较恒定、血供良好,利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创面,不仅设计灵活,组织量丰富,而且保留了臀大肌功能,不影响髋关节活动的稳定性,能达到功能与外形的兼顾,是目前治疗骶尾部褥疮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高磊,李天博,刘燕玲,王江宁[5](2018)在《皮肤牵张闭合器在难愈性褥疮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皮肤牵张闭合器(SSD)在难愈性褥疮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32例难愈性褥疮(Ⅳ期)患者,采用SSD和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治疗各16例,其缺损面积分别为(65.81±6.87)(52~80)cm2和(63.94±8.07)(50~78)cm2。比较两组术后伤口感染例数、再次手术例数、伤口愈合时间。结果 32例均获得1~4个月随访,未见伤口裂开。皮瓣修复组1例在手术后感染,经过第2次手术清创结合VSD,创面愈合;SSD组1例出现术后感染,经过第2次手术拆除SSD,清创缝合后创面愈合。两组术后感染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7,P=0.550);SSD组伤口愈合时间[(15.7±13.2)d]较皮瓣修复组[(26.8±11.6)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17)。结论与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技术相比,应用SSD修难愈性褥疮创面更简单、方便,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愈合后皮肤修复区域为邻近周围皮肤,其组织学相近的优势明显。
张敏[6](2017)在《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诊留观患者压疮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讨经皮氧分压(TcPO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监测在急诊留观患者压疮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2.分析急诊留观患者压疮高危风险早期预警的相关因素,探讨胸骶经皮氧分压变异率(TcPO2CV)这一新型指标预测压疮高危风险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连续性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科自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的急诊留观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进入急诊科留观且未发生压疮患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急、慢性皮肤病或烧伤患者;②留观2小时内发生压疮的患者。设计病例报告表,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BMI、性别、吸烟史、留观时间、Braden评分、Norton评分、Waterlow评分、体温(℃)、脉搏(次/分)、呼吸(次/分)、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平均压(mmHg)、脉搏氧饱和度(%)、血糖(mmol/L)、pH 值、血乳酸(mmol/L)、pCO2(mmHg)、pO2(mmHg)、血红蛋白(g/L)、血清白蛋白(g/L)、WBC(*109/L)、NEU(%)、LYM(%)、K+(mmol/L)、Na+(mmol/L)、Cl-(mmol/L)、ALT(IU/L)、AST(IU/L)、BUN(mmol/L)、Cr(μmol/L)。患者急诊留观后即刻使用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丹麦雷度公司TCM4)。操作前首先进行标准气体校正。严格按照操作规范,选择监测位点:前胸部肋间隙及骶尾部皮肤,安装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传感器,待TcPO2和TTcPCO2读数稳定后(10-15min)记为转入时数值。并于同一时刻进行患者的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检验,记录对应点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血流动力学等结果。设置监测电极温度为42-44℃。持续监测时4小时需更换监测部位,防止温度的变化引起皮肤的损伤。本研究经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后实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x2检验。对两个变量间的直线关系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由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and curve,AUC)以及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确定cut-off值,以p值小于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86例急诊留观患者,其中男性101例(54.3%),女性85例(45.7%);留观时间24小时以内者157例(84.4%),24-72小时者22例(11.8%),超过72小时者7例(3.8%)。发生Ⅰ期压疮者11例(5.91%)。通过单因素分析,我们发现,Braden评分(p=0.002)、Norton评分(p<0.001)以及waterlow评分(p=0.008)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Braden评分分别与Norton评分和waterlow评分具有线性相关关系;TcPO2及TcPCO2与动脉血气分析PO2和PCO2亦呈线性相关。3.将所有患者根据Braden评分中高危(<15分)与低危(≥15分)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二组患者年龄(66.50±17.23vs.58.07±18.63,p=0.014)、体温(37.02±0.80 vs.36.72±0.65,p=0.023)、收缩压(122.28±22.79 vs.131.09±22.90,p=0.039)、平均压(89.31±17.61 vs.95.51±16.01,p=0.042)、氧分压(106.58±43.67 vs.84.52±36.12,p=0.018)、血清白蛋白(43.09±16.20 vs.51.13±16.76,p=0.023)、TcPO2 胸(89.39±24.43 vs.71.32±19.68,p<0.001)、TcPO2骶尾(59.61±21.59 vs.75.26±21.61,p<0.001)、TcP02 CV(34.08±14.74vs.15.92±18.8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将TcPO2CV、年龄、体温、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清白蛋白六个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发现TcPO2 CV(OR=64.073,95%CI=1.171~3505.881,p=0.042)及动脉血氧分压(OR=1.027,95%CI=1.008~1.048,p=0.006)分别是患者Braden评分高危的独立危险因素。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AUC=0.883,根据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最大值对应值确定TcPO2 CV的cut-off值为20%。结论1.Braden评分、Norton评分与waterlow评分对于急诊患者留观期间发生Ⅰ期压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Braden评分分别与Norton评分与waterlow评分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2.胸骶经皮氧分压变异率(TcPO2 CV)是急诊留观患者压疮发生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TcPO2 CV≥20%者对于Braden评分高危预测性强,发生压疮潜在可能性大,应注意加强防压疮护理。
张锦锋,杨道能,李志亮,张国锋[7](2017)在《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确诊为骶尾部褥疮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4例患者,应用臀上动脉浅支为蒂的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结果:术后2例皮瓣血运不良,创面延期愈合;1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坏死,换药之后创面肉芽长出,再行2期植皮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其余皮瓣均能够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的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随访,6例患者出现了皮瓣移植后的臃肿;其余18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均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深浅感觉功能障碍,36个月感觉逐渐恢复。结论: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较好地修复骶尾部褥疮合并组织皮肤缺损,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张展,张春,郭峭峰[8](2016)在《应用股骨剔骨皮瓣治疗复杂性褥疮九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报告应用股骨剔骨皮瓣治疗复杂性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股骨剔骨皮瓣治疗9例患有褥疮的截瘫患者,除1例超大面积褥疮外,其余8例褥疮患者合并髋关节脱位、化脓性髋关节炎、股骨头颈骨髓炎,在股骨剔骨皮瓣手术同时行髋关节离断。结果9例股骨剔骨皮瓣全部成活,最终褥疮全部治愈。出院后随访0.54年,褥疮均尤复发。结论对于截瘫,合并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颈骨髓炎、化脓性髋关节炎或者巨大创面的复杂性褥疮患者,可以应用股骨剔骨皮瓣作为终极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佳。
齐明军[9](2016)在《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入本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确诊为骶尾部褥疮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8例患者,应用臀上动脉浅支为蒂的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结果术后4例皮瓣血运不良,创面延期愈合;2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坏死,换药之后创面肉芽长出,再行2期植皮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其余皮瓣均能够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的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随访,12例患者出现了皮瓣移植后的臃肿;其余3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均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深浅感觉功能障碍,36个月感觉逐渐恢复。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较好的修复骶尾部褥疮合并组织皮肤缺损,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陶俊荣[10](2014)在《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疮风险因素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院外带入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比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疮,探索其发生危险因素的不同,为有效的预防院外带入压疮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院外带入压疮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回顾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1日某三级甲等医院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压疮数据库资料,并借助东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采集患者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将患者按照压疮来源分为两组,分别为家庭组、非家庭组,家庭组患者主要从家庭入院,非家庭组患者主要从养老院入院。将所有资料运用Exce12007中文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并对表格的有效性进行统一检查,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学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顾分析等,显着性水平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55例院外压疮患者资料,其中家庭组患者113(73%)例,非家庭组患者42(27%)例,家庭组患者数量远多于非家庭组患者;男性患者89(57%)例,女性患者66(43%)例;155例患者压疮分期,I期患者19(9%)例,II期患者65(32%)例,Ⅲ期患者70(34%)例,Ⅳ期患者38(19%)例,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患者10(5%)例,不可分期患者2(1%)例;压疮发生部位,骶尾部98(33%)例,髋部44(15%)例,臀部27(9%)例,足跟部41(14%)例,膝部9(3%)例,其他部位77(26%)例;压疮治疗效果,治愈32(21%)例,好转109(70%)例,未明显改善14(9%)例,无加重患者。2.通过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资料间年龄和科室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压疮分期、压疮发生部位、压疮治疗效果、压疮Braden评分无显着性差异。3.通过对各因素的分析,排序前5位的风险因素为体位受限(86.5%)、运动障碍(78.1%)、皮肤破损(78.1%)、营养不良(69.0%)和血压异常(63.9%)。比较家庭组和非家庭组发生压疮的风险因素,共筛选4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脏器功能衰竭、机械通气、营养状况和体温。4.以压疮发生地点为因变量,将家庭组与非家庭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赋值,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对以上因素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OR=I.0)、体温(OR=0.3)2项危险因素。结论:1.院外带入压疮患者中家庭组患者所占比率远高于非家庭组,男性患者的比率高于女性患者,院外带入压疮患者的压疮分期中Ⅱ、Ⅲ期患者占的比例更多,压疮发生部位以骶尾部所占比率最大,大多数的院外带入压疮经过治疗后能够达到好转及以上的效果。2.家庭组院外带入压疮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非家庭组院外带入压疮患者,家庭组院外带入压疮患者大多分布在普通病房,非家庭组院外带入压疮患者多数在重症病房入住。3.院外带入压疮的发生具有多重危险因素,其中体位受限、运动障碍、皮肤破损、营养不良和血压异常在院外带入压疮发生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脏器功能衰竭、机械通气、营养状况和体温这4个因素在家庭组和非家庭组院外带入压疮的发生中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4.年龄和体温在家庭组与非家庭组压疮的发生中分别是两个主要的因素。年龄在家庭组院外带入压疮的发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温在非家庭组院外带入压疮的发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截瘫患者大面积深度褥疮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截瘫患者大面积深度褥疮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双侧臀大肌“V-Y”推进肌皮瓣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术前创面处理 |
1.2.2 术前营养支持 |
1.2.3 手术操作要点 |
1.3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2)负压封闭吸引结合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手术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封闭负压吸引 |
2.3 皮瓣设计 |
2.4 皮瓣手术 |
3 结果 |
4 结论 |
(3)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源流 |
1.1.1 中医学对“脱疽”病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臁疮”病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对“褥疮”病的认识 |
1.1.4 当代医家对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的认识与界定 |
1.2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古代医家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当代医家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 |
1.3.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原则 |
1.3.2 现代中医名家论治的独特经验 |
1.3.3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治法的应用 |
1.3.4 中医药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外治体表慢性皮肤溃疡 |
1.3.5 中医学的其他特色疗法 |
2.西医学对体表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因 |
2.4 疾病分类 |
2.5 西医学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 |
2.5.1 基础治疗 |
2.5.2 一般治疗 |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 |
3.1 西医手术法联合中医药 |
3.2 西医非手术法联合中医药 |
4.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动物来源 |
1.2 饲养条件 |
1.3 主要药物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与干预治疗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Ⅰ 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药效作用研究 |
1.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创面的一般情况,愈合时间,愈合率) |
2.结果 |
2.1 肉眼观察各组大鼠体表创面愈合的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3.讨论 |
Ⅱ MEBT/MEBO改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二维形态学改变的作用研究 |
A.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B.糖原染色法(PeriodicAcid-Schiffstain,PAS)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底膜生长情况改变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Ⅲ MEBT/MEBO干预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其他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 RNA表达情况 |
3.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表达情况 |
4.讨论 |
(二)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动物来源 |
1.2 饲养条件 |
1.3 主要药物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与干预治疗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Ⅰ 碱性水浸泡法扫描电镜(scanelectronicmicroscopy,SEM)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真皮全层生长模式的三维形态学改变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其他耗材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Ⅱ MEBT/MEBO干预IGF-1/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其他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ELISA检测大鼠创面肉芽组织IGF-1含量表达 |
2.2 Realtime-PCR法检测IGF-1/PI3K/Akt信号信号转导途径相关mRNA表达 |
2.3 WB法检测IGF-1/PI3K/Akt信号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
3.结果 |
3.1 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匀浆中IGF-1水平比较 |
3.2 PI3K/Akt/eNO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
3.3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p-Akt、p-eNOS、VEGFR2蛋白表达情况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成果与局限性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4)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英文术语缩略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诊留观患者压疮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见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7)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疮风险因素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CATALOGUE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压搭的定义 |
2 压搭的发生率及危害 |
3 压搭发生的机制 |
4 压搭的分期 |
5 压搭发生的特点 |
6 压搭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 |
7 压搭发生的影响因素 |
8 压搭的治疗 |
9 压搭的预防及护理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 |
4 数据处理 |
5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 院外带入压搭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搭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3 院外带入压搭风险因素及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搭的比较 |
4 两组院外带入压搭患者风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1 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搭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2 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搭风险因素分析 |
3 两组院外带入压搭的多因素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1 研究的创新点 |
2 不足之处 |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1研究的创新点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表 |
四、截瘫患者大面积深度褥疮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侧臀大肌“V-Y”推进肌皮瓣治疗骶尾部巨大褥疮的临床研究[J]. 李强,冷元曦,周雄,邓晖,夏启水,支乐. 江西医药, 2020(09)
- [2]负压封闭吸引结合臀上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J]. 王书军,温从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78)
- [3]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利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临床应用[D]. 朱婷婷.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5]皮肤牵张闭合器在难愈性褥疮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 高磊,李天博,刘燕玲,王江宁.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8(01)
- [6]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诊留观患者压疮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D]. 张敏. 山东大学, 2017(04)
- [7]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应用研究[J]. 张锦锋,杨道能,李志亮,张国锋. 中医临床研究, 2017(06)
- [8]应用股骨剔骨皮瓣治疗复杂性褥疮九例[J]. 张展,张春,郭峭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6(06)
- [9]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应用研究[J]. 齐明军.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10)
- [10]不同来源院外带入压疮风险因素的比较分析[D]. 陶俊荣. 山东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