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孕Ⅰ号新方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香艳[1](2021)在《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Meta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评价针灸参与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方向。方法: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药数据库(CBM)和Pub Med数据库中根据特定的文献检索策略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设定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依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同时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提取后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对比针灸为主治疗和非针灸为主治疗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排卵率、妊娠率、基础体温双相率、子宫内膜厚度及性激素水平(LH、FS H、E2)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本文经检索策略严格筛选后共纳入31篇文章,共计2254例患者。进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后,纳入文献总体质量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率:Z=8.36[OR=2.62,95%CI(2.09,3.28),p<0.05],异质性检验卡方值为8.68,df=22(p=0.99),I2=0%,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低,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的妊娠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内膜厚度:Z=5.35[SMD=2.11,95%CI(1.33,2.88),p<0.05],异质性检验卡方值为309.05,df=13(p<0.00001),I2=96%,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后,针刺组和艾灸组的异质性降低,但在疗效方面艾灸组无统计学意义。基础体温双相率:Z=4.41[OR=2.32,95%CI(1.60,3.38),p<0.05],异质性检验卡方值为5.13,df=6(p=0.53),I2=0%,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低,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治疗组的基础体温双相率显着高于对照[p<0.05]。性激素LH:Z=1.87[SMD=0.69,95%CI=(-0.03,1.41),p=0.06],异质性检验卡方值为288.43,df=12(p<0.00001),I2=96%,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LH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6],亚组分析后针刺组和针灸组的异质性降低,但疗效仍无统计学意义。性激素FSH:Z=1.46[SMD=0.41,95%CI(-0.14,0.96),p>0.05],异质性检验卡方值为182.93,df=12(p<0.00001),I2=93%,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FSH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后针刺组和针灸组的异质性降低,但疗效仍无统计学意义。性激素E2:Z=2.14[SMD=0.98,95%CI(0.08,1.87),p<0.05],异质性检验卡方值为200.61,df=8(p<0.00001),I2=96%,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E2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可以升高E2的水平。排卵率:按排卵人数计算【(有效排卵例数÷总例数)×100%】Z=5.27[OR=2.44,95%C I(1.7 5,3.41),p<0.05],异质性检验卡方值为1 0.4 2,d f=8(p=0.24),I2=2 3%,按排卵周期计算【有排卵的周期数÷观察周期(指每个周期除妊娠例数外参与观察的例数周期)×100%】Z=2.31[OR=1.52,95%C I(1.06,2.16),p<0.05],异质性检验卡值为36.67,d f=11(p=0.0001),I2=70%,两种计算方式均提示治疗组方案可以提高排卵率[p<0.05]结论: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双相率、E2水平以及排卵率。但在改善性激素LH、FSH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依据目前纳入的临床有关文献分析,可充分肯定针灸的疗效,但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分析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去更加科学的解释针灸治疗方式的作用效应点。
李若晨[2](2021)在《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对古籍文献的系统整理和总结研究,通过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包含不孕症病因病机论述的《傅青主女科》《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沈氏女科辑要》《济阴纲目》《女科经纶》《女科撮要》《女科切要》《女科指要》《女科秘要》《妇科秘书》《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精要》《女科正宗》等女科名着及涉及脾胃与不孕症之联系论述的《脾胃论》《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古籍,以及检索近25年涉及脾胃辨证治疗不孕症的文献,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近25年涉及脾胃辨治不孕症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合从古籍文献中探索的不孕之病因病机和脾胃与不孕症之生理病理联系,总结不孕从脾胃论治的辨证方法、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从而论证脾胃与不孕症之重要联系。本研究第二部分为导师杜小利教授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多年临证经验总结,进一步总结从脾胃治疗不孕的证治思路及用药特点。以上两部分相结合,共同为临床诊疗不孕症和有关不孕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及有效思路。方法:1.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包含不孕症病因病机论述的《傅青主女科》《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沈氏女科辑要》《济阴纲目》《女科经纶》《女科撮要》《女科切要》《女科指要》《女科秘要》《妇科秘书》《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精要》《女科正宗》等女科名着及涉及脾胃与不孕症之联系论述的《脾胃论》《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古籍,探讨不孕之病因病机和脾胃与不孕症之生理病理联系及其重要性。2.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近25年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相关的文献医案,主要收集不孕症从脾胃论治的相关内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的频次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与脾胃有关的不孕症证治方法及组方、用药规律。3.临床跟随导师出诊时,收集有关不孕症的病例,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和总结导师治疗该病的辨证思路及组方用药规律。结果:1.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包含不孕症病因病机论述的《傅青主女科》《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沈氏女科辑要》《济阴纲目》《女科经纶》《女科撮要》《女科切要》《女科指要》《女科秘要》《妇科秘书》《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精要》《女科正宗》等女科名着及涉及脾胃与不孕症之联系论述的《脾胃论》《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古籍,发现不孕症与脾胃联系密切,病机多以脾胃虚弱为根本,常从脾胃着手治疗。2.检索得出的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29条文献医案,涉及248味中药,发现临床上从脾胃着手辨证不孕症分型有脾胃虚弱,痰湿内盛证;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证;脾肾两虚,痰湿内阻证等;常用的治法为:健脾益胃,化痰祛湿;健脾益胃,补益气血;健脾补肾,化痰祛湿等。使用最高频的中药为甘草、陈皮、党参、半夏、黄芪、香附等,药物四性多为温性、平性,药物五味多为甘、辛、苦,药物归经依次为脾经、肝经、肾经、肺经、心经、胃经居于前六位。使用聚类分析出包括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白术,甘草等45组常用的药对组合,且其中涉及的药物与高频药物基本吻合。据设置相关指标得出药物核心组合23组,再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得出治疗不孕症潜在的新方组合18组。3.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古籍文献资料及检索近25年有关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文献及医案,结合临床随师出诊时所收集病例的治法方药归纳总结,发现不孕常与脾胃虚弱有关,可兼夹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符合导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及用药特点,治以健脾胃、益气血为主,根据不同证型、症状、兼夹之邪视情况运用补肾、疏肝、化痰、活血等治法,并且恐某些药性伤胃,临证注意时时固护脾胃。结论:通过查阅古籍及检索近25年有关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文献、医案,可知脾胃与不孕症之密切联系,其主要治疗原则常为健脾胃、益气血。基于理论支撑证实杜小利教授从脾胃论治不孕症之思路准确可行,且经证临床收效甚佳,此经验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李宛静[3](2020)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高龄再次IVF-ET患者的助孕疗效观察及补肾活血方导法改善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高龄不孕症再次行IVF-ET患者(肾阴虚肝郁血瘀型)为观察对象,研究中医药多途径联合干预的临床助孕疗效;并通过建立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改善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具体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高龄(符合波塞冬人群分类的第二或三类)再次IVF-ET患者(肾阴虚肝郁血瘀型)121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药多途径(滋肾助孕方口服+导法+耳穴贴敷法)干预,共61例;对照组采用脱氢表雄酮(DHEA)口服治疗,共60例,均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通过比较两组自然妊娠率、中医证候积分,FSH、LH、FSH/LH、E2值,促性腺激素(Gn)启动量/总量/使用天数,胚胎质量相关指标(获卵数、成熟卵数、成熟卵率、受精数、受精率、正常受精数、正常受精率、优胚数、优胚率)及妊娠结局(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指标变化。2.实验研究:选取SPF级6~7周龄SD雌性未孕大鼠,雷公藤多苷+肾上腺素联合复制肾虚血瘀型-DOR病证结合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活血方导法高/中/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共7组,按实验要求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卵巢湿重、卵巢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病理改变,Elisa法测定卵巢激素水平(FSH、AMH、INHB、E2值)、凝血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BMP-15蛋白表达,q-PCR法测定TGF-β1、smad3、p38MAPK的m RNA表达。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自然妊娠率8.19%(5/61),临床妊娠率33.33%(12/36),生化妊娠率5.55%(2/36),早期流产率16.67%(2/12),异位妊娠率0%(0/36),治疗高龄再次IVF-ET的复常率27.86%(17/61),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改善月经周期或经量异常情况、中医主/次症积分、单项症状消失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组内比较可降低FSH、FSH/LH、升高LH(P<0.05),且改善E2、FSH/LH值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组内比较可降低Gn启动量、降低Gn总量(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5)治疗组组内比较能增加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受精数(P<0.05),治疗组改善获卵数、优胚数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安全分级一级,两种干预方式均安全。2.实验研究:(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差,大鼠卵巢湿重及卵巢脏器指数下降(P<0.05),各级卵泡明显减少、闭锁卵泡增加(P<0.05),AMH、INH-B、E2值降低(P<0.05),FSH值升高(P<0.05),APTT、PT、TT下降(P<0.05),FIB上升(P<0.05);(2)补肾活血方导法中剂量组、西药对照组的各级卵泡数增加、闭锁卵泡减少、大鼠卵巢湿重及卵巢脏器指数增加(P<0.05);(3)补肾活血方导法中剂量组FIB值降低、APTT、PT、TT值升高(P<0.05),除中低组外,其余各组AMH表达量升高;各组INH-B、E2表达量升高,FSH表达量降低(P<0.05)。(4)补肾活血方导法中/高剂量组、中药对照组、西对组能上调TGF-β1、Smad3、p38MAPK的m RNA表达(P<0.05),补肾活血方导法高/中/低剂量组、西药/中药对照组大鼠卵巢组织BMP15蛋白含量升高(P<0.05)。(5)TGF-β1/smad3、p38MAPK信号通路与AMH、INH-B、E2均具有正相关,与FSH均具有负相关。但从相关系数分析,TGF-β1与AMH、INH-B、FSH、E2呈强相关;smad3与AMH、INH-B呈极强相关,与FSH、E2呈强相关;p38MAPK与AMH、INH-B、FSH、E2呈强相关。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1)中医药多途径治疗高龄再次IVF-ET患者,能改善患者肾阴虚肝郁血瘀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自然妊娠率;(2),通过改善生殖内分泌水平,提高卵巢反应性,降低Gn用量,改善胚胎质量,增加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等实现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助孕疗效。2.实验研究:(1)雷公藤多苷联合肾上腺素成功复制肾虚血瘀型-DOR大鼠模型;(2)补肾活血方导法能改善模型大鼠一般状况、卵巢湿重、生殖内分泌水平、凝血功能;正向调节BMP-15蛋白、TGF-β1、smad3、p38MAPKm RNA的表达,其效果优于DHEA,但所设立的高、中、低剂量,并未形成量效依赖关系,但补肾活血方导法中剂量效果最为稳定;(3)补肾活血方导法改善肾虚血瘀型-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可能是通过调控TGF-β/smad3和p38MAPK两条信号通路实现的。
王晓彤[4](2018)在《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疗效(获卵数、卵母细胞卵裂率、受精率、活产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解冻移植周期的周期取消率、自然流产率、胚胎移植率、临床妊娠率、卵泡过度刺激征(OHHS)发生率、生化妊娠率等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同时挖掘出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取穴规律,并探索临床中运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9月以前的CNKI、维普、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试验资料,评估针刺对接受体外受精的妇女的疗效。治疗组涉及传统针刺、电针、耳针、宫旁阻滞和针灸顺贯疗法。对照组主要是无针灸、假针灸或安慰剂针灸。用Jadad评分及Cochrane系统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提取所有临床资料针灸穴位处方,运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分析(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目前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取穴规律,并分析临床运用情况。结果:一、Meta分析共纳入18篇RCTs文献,结果示:1、电针组可提高IVF-ET的受精率[WMD=9.91,95%Cl为(3.31,16.51),P=0.003]、卵母细胞卵裂率[WMD=4.19,95%Cl为(1.45,6.93),P=0.003]、优质胚胎率[WMD=9.65,95%Cl为(2.40,16.90),P=0.009]。2、电针组不能降低IVF-ET患者的OHHS发生率[RR=0.88,95%Cl为(0.45,1.72),P=0.71]、解冻移植周期的周期取消率[RR=2.64,95%Cl为(0.69,10.07),P=0.15]。3、传统针刺组不能提高IVF-ET的胚胎移植率[WMD=0.02,95%Cl为(-0.17,0.21),P=0.83]、种植率[RR=0.93,95%Cl为(0.78,1.12),P=0.46]、生化妊娠率[RR=1.03,95%Cl为(0.76,1.40),P=0.86]、活产率[RR=0.97,95%Cl为(0.62,1.53),P=0.91]。4、电针、传统针刺+耳穴压豆、传统针刺、针灸序贯疗法、宫颈旁阻滞术+电针均不能提高IVF-ET的临床妊娠率[RR=1.12,95%Cl为(0.96,1.31),P=0.14]。5、电针、传统针刺均不能降低IVF-ET的自然流产率[RR=0.99,95%Cl为(0.70,1.40),P=0.94],且均不能提高获卵数[WMD=0.11,95%Cl为(-0.08,0.30),P=0.28]。二、数据挖掘结果示:纳入有78条针灸处方,所用穴位共47个,10个频次最高的穴位为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关元、太冲、气海、合谷、肾俞、百会、子宫。关联性网络核心穴位:三阴交、太冲、足三里、合谷、关元、子宫。常用穴位组合38对,新方组合9条。其中中文文献61条处方,所用穴位共34个,使用频次最高的10个穴位为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肾俞、子宫、太冲、内关、气海、太溪、合谷。关联性网络核心穴位:三阴交、肾俞、足三里、关元、子宫、太冲、气海、合谷,常用穴位组合17对。外文文献共纳入有17条处方,所用穴位共33个,使用频次最高的10个穴位为三阴交、合谷、归来、百会、足三里、太冲、地机、血海、内关、关元。关联性网络核心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归来、合谷,常用穴位组合5对。三、临床病例分析发现:针灸可辅助IVF-ET患者提高妊娠结局。结论:1、电针可提高IVF-ET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卵母细胞卵裂率。2、电针不能降低IVF-ET患者的卵泡过度刺激征发生率、解冻移植周期的周期取消率。3、传统针刺不能提高IVF-ET的胚胎移植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4、电针、传统针刺+耳穴压豆、传统针刺、针灸序贯疗法、宫颈旁阻滞术+电针均不能提高IVF-ET的临床妊娠率。5、电针、传统针刺均不能降低IVF-ET的自然流产率,且均不能提高获卵数。6、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治疗,以足太阴、阳明、厥阴经、任脉经穴为主;治法以行气活血、调理冲任气血为主;用穴以三阴交、太冲、足三里、关元、子宫、合谷为核心。同时发现,中文临床资料研究中,取穴更注重补肾疏肝,补益气血,外文研究中更注重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疏肝。7、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可提高临床妊娠结局,但成功病例尚少,需进一步扩大临床规模。
彭晋婷[5](2017)在《从临证用药特色与中医教育视角研究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妇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医妇科学已有萌芽,对剖腹产、难产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更是出现治疗血枯闭经的妇科第一方。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从宋朝开始,众多中医妇科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建立了众多妇科流派。经历多年的师承传授和学术创新,有的流派被淘汰,有的流派被保留,被保留的流派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受到后世的推崇,源远流长。不同流派的妇科因各自的学术思想不同而相互争鸣、相互学习,极大的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继承工作,逐渐加强了对中医流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12年11月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共计64家,其中全国妇科流派占11家,分别为岭南罗氏妇科、天津哈氏妇科、龙江韩氏妇科、上海蔡氏妇科、浙江陈木扇女科、黔贵丁氏妇科、晋中式王氏妇科、上海朱氏妇科、浙江何氏妇科、云南昆明姚氏妇科、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进一步整理和研究中医妇科流派的内容,不仅是为了评价各个流派对中医发展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更是要通过挖掘学术思想、整理临床经验,古为今用,更好的指导现在的中医妇科临床工作,推进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让中医妇科学在历史经典理论和现代科技化水平的共同作用下走向繁荣和昌盛。目的:岭南中医妇科学是岭南历代医家与疾病作斗争后总结提炼出来的中医分支学科。通过查找有关岭南罗氏妇科的书籍、文章和数据,收集梳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中医高等教育管理观念,总结分析罗颂平、赵颖、朱玲三位教授辨证论治不孕症的用药规律,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挖掘技术,达到完善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充实中医妇科流派内容的目的。方法:1.文献研究本研究以"罗氏妇科传承脉络"为出发点,通过文献检索功能,查找中医经典典籍、妇科流派专着、岭南妇科专着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建立微数据库,整理岭南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教育管理思想和传承脉络,通过专家访谈、同门交流以及跟师学习等形式进行进一步了解罗元恺、罗颂平以及张玉珍教授的中医教育管理思想以及临床经验,完整的梳理岭南罗氏妇科从晚清时期罗棣华开始的发展过程和传承脉络。2.社会学研究本研究通过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医妇科学流派的发展影响,探讨妇科流派研究发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必要性,分析各地域的自然气候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对妇科流派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试阐述岭南罗氏妇科发展轨迹的历史依据和必然性。3.临床研究本研究以岭南罗氏妇科罗颂平教授传承支线为主要临床研究对象,通过改进的互信息法、集成规则、复杂的熵聚类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岭南罗氏妇科核心医家罗颂平、赵颖、朱玲教授的医案进行回顾性研究。首先门诊收集2015年初至2016年底坚持于罗、赵、朱三位教授处就诊的不孕症患者的病例,逐一筛选整理出30份合格医案,提取患者基本信息、病史资料、四诊信息、中西医诊断、中医证候以及药用处方,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数据整理,经双人双盲核对后,人工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并进行双人检查工作,随后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的"方剂分析"和"医案分析"两个模块的内容,对罗、赵、朱三位教授的临床医案进行处理分析,主要挖掘三位教授的辨证思想和用药特色,结合自己于三位教授门诊处的跟诊经验和临床体会、三位教授发表的学术经验,总结分析三位教授在治疗不孕症时的诊疗规律。结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岭南罗氏妇科的传承脉络梳理、岭南罗氏妇科代表性医家的中医教育管理思想和岭南罗氏妇科核心医家辨证论治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总结三个部分。一、岭南罗氏妇科传承脉络梳理:1.岭南罗氏妇科的发源与传承:岭南罗氏妇科源于晚清时期南海一带,其始祖为晚清儒生罗棣华老先生,后传于第七个儿子全国名老中医罗元恺教授,自此岭南罗氏妇科与现代化中医院校教育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特色化的学术思想和中医教育管理理念,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初具规模。后罗氏妇科传于第三代学术传承人罗颂平教授和张玉珍教授,由罗颂平教授为主导,开展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发展壮大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成为全国妇科流派中的领头羊,并与张玉珍教授一同培养出赵颖、朱玲、曾诚、史云、廖慧慧等第四代接班人和若干后备接班人。2.岭南罗氏妇科的学术思想:岭南罗氏妇科的学术思想源于中医经典典籍,特别受《黄帝内经》、《伤寒》、《景岳全书》、《妇科良方》、《傅青主女科》等专着的影响,明确建立两条学术思想:注重阴阳学说在妇科临床的应用;并由罗元恺教授首倡"肾—天癸—冲任—子宫轴"学说为女性生殖轴的核心,指导临床调经、助孕、安胎的治疗。3.岭南罗氏妇科的用药特点:岭南罗氏妇科受广府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崇尚易水学派和温病学派,结合岭南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当地人群的体质以及疾病谱,形成了以下主要的临证特色和用药特点。临证特色:1.补肾健脾,先天与后天并重;2.顾护真阴,固本培元调冲任;3.化湿清热,祛邪宁血治经带;4.行气活血,散结软坚除症瘕。用药特色:1.灵活运用,经方时方;2.用药轻灵,顾护阴津;3.用药平和,攻补有度;4.善用南药海药。二、岭南罗氏妇科中医教育管理思想整理:岭南罗氏妇科期初为家系传承,到中国中医高等院校兴起,罗元恺教授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接受系统化院校教育后,家系传承转变为院校教育与师承相结合。罗老毕业后留校任职,曾担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广东中医院院长、广州中医学院教研室主任等职务。无论是在担任校长、院长还是担任教师、师者期间,罗老坚持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坚持中医高等教育至上和专业精神至上的理念,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医人才做出贡献。在任职校长期间,罗元恺教授坚持中医科学性,西学中用,坚持用教授治校的方式办出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高等院校,创立中医高等院校研究生管理制度;在担任副院长和教研室主任期间,建设中医妇科学科,建立"双师"制度,培养合格且具有中医文化底蕴的中医人才。继罗元恺教授的中医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张玉珍教授重经典,强知识。罗颂平教授加强学科团队文化建设和"双师"制度管理规范化工作,将流派建设工作融入学科建设之中,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人才教育上,继承罗元恺教授教育思想的同时,提出"双主""现代化"教学的教育观,体现出罗氏妇科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观念。三、岭南罗氏妇科罗颂平教授及其弟子辨证论治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不孕症患者病案共90份,罗颂平教授、赵颖教授、朱玲教授各30份病例,共计625张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统计结果如下:1.辨证统计分析:三位教授在临床上多以脾虚痰湿、肾虚血瘀、肝郁肾虚、脾肾两虚这四种证型进行辨证。通过统计三位教授临床上治疗不孕症患者的辨证中可以分析出,岭南罗氏妇科认为不孕症以本虚为根,存在虚实夹杂的现象。本虚以肾虚、脾虚为主,标实以痰湿、血瘀、痰瘀多见。2.用药频数统计:罗颂平教授用药频次最高前10味药分别为菟丝子、山药、鸡血藤、丹参、桑寄生、续断、白术、香附、女贞子、党参。赵颖教授治疗不孕症前10位药物分别为当归、茯苓、巴戟天、香附、熟地黄、白术、党参、白芍、菟丝子、黄芪。朱玲教授用于治疗不孕症的药物前10位分别为白术、续断、陈皮、菟丝子、桑寄生、丹参、党参、白芍、鸡血藤、地骨皮。可以看出岭南罗氏妇科医家用药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皆爱用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平补肝肾,熟地黄滋补肾阴,巴戟天温补肾阳;爱用山药、白术、党参一类健脾益气;爱用丹参、鸡血藤、香附一类理气活血化瘀。总体而言治疗不孕症从"脾、肾、肝"三脏论治,以补肾健脾为主,不忽略疏肝,兼顾活血化瘀、养阴清热。3.药效统计分析:罗颂平教授在治疗不孕症时常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补阴药、化湿药和理气药,补阳药与补血药次之;赵颖教授常用补气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和利水渗湿药,次之为理气药和清热药;朱玲教授常用理气药、补气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次之为补血药和补阴药。综上所述,岭南罗氏妇科医家用药总体以补虚药和理气活血化瘀药为主,兼用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药。而罗教授补虚多从补气补阴入手,赵教授阴阳双补,朱教授以补气补阳为主,兼顾清热凉血之法。4.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统计分析:岭南罗氏妇科对不孕症患者的选药较为平和,多用温、平的药物,少用寒凉之品,忌用慎用燥热之物;在五味上以甘、苦、辛为主,佐以少量酸甘化阴,收涩固涩之品,少用咸寒之物。用药轻灵,顾护阴津是罗氏妇科的特点,清热时多选甘寒之品,少用苦寒泄热;温经多选甘温之品,少用大热辛燥;,补益多选平补,少用俊补大补。在药物归经使用上以肾、脾二脏为主,次为肝,其次为心、肺、胃,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以补肾、健脾为主导思想。5.中医组方分析:罗教授在用药时多以山药、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四种药味变换组合使用,基本可以看出以减味寿胎丸为底方进行加减,体现出助孕安胎需补肾、健脾的临床思路。赵颖教授多用熟地黄、当归、茯苓、巴戟天、香附五味药向组合,另外白术——茯苓和党参——当归的组合出现频率也较高,体现赵教授注重先天与后天、注重行气活血的临床思路。朱玲教授多以逍遥散合左归丸或逍遥散合寿胎丸为底方,灵活运用桑寄生、菟丝子、续断、白术、陈皮五味中药相组合,另有丹参+续断和党参+续断所构成的补肾活血和补肾健脾的药对组合,总体而言药对和药物组合以补肾健脾为主,佐以活血。6.新方分析:从罗颂平教授、朱玲和赵颖教授的新方可以看出,三位教授都是活用经方,在补肾健脾安胎的经方上进行加减,达到补肾健脾安胎的目的。罗颂平教授多以多以寿胎丸加减补肾、四君子汤加减健脾、二至丸加减滋阴,朱玲教授多以逍遥散加减疏肝、左归丸加减补肾,赵颖教授多以毓麟珠加减补虚,当归芍药散加减疏肝,归肾丸加减补肾。罗颂平教授新方多以健脾补肾活血为主,可能与罗颂平教授门诊患者多为病程较长、病情稳定的不孕症患者有关。朱玲和赵颖教授的新方分析多侧重于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清热化湿、宁心安神等兼症的治疗,可能与门诊患者多为妇科杂病,病症复杂,兼症较多有关。结论:本论文对岭南罗氏妇科的传承脉络和岭南罗氏妇科医家的中医教育管理思想进行梳理,并对岭南罗氏妇科三位医家治疗不孕症病案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结果如下:一、岭南罗氏妇科传承脉络: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是一支具有传承经典、开放包容、发展创新精神的妇科流派。历经四代学术传承人传承并受中医传统文化、广府文化和岭南地理环境特点的影响,岭南罗氏妇科提出阴阳学说为指导中医临床的核心,首倡"肾—天癸—冲任—子宫轴"为女主生殖轴,以指导临床调经、助孕、安胎。二、岭南罗氏妇科部分教授临床用药特色研究结果:岭南罗氏妇科在临床上对不孕症治疗注重调和人体阴阳平衡,重视补肾健脾,不忽视疏肝。灵活运用经方时方,多以寿胎丸、四君子、逍遥散、归肾丸、四物汤、左归丸为底方,攻伐有度,扶正祛邪。重视脾肾气血、固本培元、养护真阴,兼顾行气活血、化湿清热,多用南药海药,以性味平和,药质轻灵之品为首选。三、岭南罗氏妇科中医教育管理思想研究结果:岭南罗氏妇科的传承人一直坚持扮演"双师"的角色,临床工作塑造他们成为医德高尚的医生,教学工作督促他们成为伟大的教育家。罗氏妇科一直秉持坚持高等教育质量和专业精神至上的教育理念,中西结合,流派与院校、学科结合,教师与医师结合,遵循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努力培养出富有中医文化底蕴和中医特色的优秀中医人才。
王燕[6](2017)在《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Fasl、Caspase-8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通管方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大鼠模型输卵管组织细胞凋亡因子Fasl、Caspase-8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及验证该药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实验依据,为日后治疗本病相关中药新药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选用SPF级雌性SD大鼠,采用子宫内接种混合菌液的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解脲脲原体和大肠杆菌液),制备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大鼠模型。将82只实验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后,随机抽取14只作为空白组,14只作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及其余大鼠按不同的方法进行造模。造模后再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5组,除了模型组14只大鼠外,其余每组10只大鼠,分别为妇炎康软胶囊组及通管方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胃3 0天后,取材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输卵管组织中F a s l、C a s p a s e-8及C a s p a s e-3的平均光密度值,以了解其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表明采用混合菌接种法可成功建立SOI大鼠病理模型。2.通管方对输卵管组织相关凋亡因子的影响:通管方不同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中Fasl、C a s p a s e-8及C a s p a s e-3蛋白的表达,诱导炎症细胞凋亡,减轻其与炎症相关的病理损害,从而发挥通管方的免疫抗炎作用。3.通管方对输卵管病理组织学的影响:通管方低、中、高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减轻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减轻其肿胀、积液和充血,修复其增生及病变上皮细胞,降低输卵管炎性细胞浸润,恢复其生理功能及正常解剖结构。结论:通管方通过促进输卵管炎性阻塞性大鼠输卵管组织中Fasl、C a s p a s e-3及C a s p a s e-8蛋白的表达,诱导及加速炎症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抗炎免疫作用,可能是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的作用机制之一。
杨馨[7](2015)在《运用张良英教授助孕系列方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总结》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云南名中医张良英教授助孕系列方(助孕Ⅰ、Ⅱ号方)治疗不孕症,观察临床疗效以及探索和总结张良英教授及学术继承人苗晓玲教授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口服张良英教授助孕系列方(助孕Ⅰ、Ⅱ号方),治疗1-12个疗程后,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血清激素水平变化情况、B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生长情况。结果:治疗后妊娠情况:妊娠24例(30%),未妊娠56例(70%),其中正常妊娠22例(27.5%),非正常妊娠2例(2.5%);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治疗前的平均积分为15.98±6.19,治疗后的平均积分为4.35±3.98。症状及体征在治疗前后比较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治疗前平均积分为12.4±4.5,治疗后的平均积分为3.33±2.72。治疗前后比较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情况:痊愈3例(占3.75%),显效48例(占60%),有效27例(占33.75%),无效2例(占2.5%),总有效率为97.5%;综合疗效情况:痊愈31例(占38.75%),显效29例(占36.25%),有效17例(占21.25%),无效3例(占3.75%),总有效率为96.25%;治疗前后最大卵泡直径比较显示P<0.05;治疗后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升高,治疗前后比较显示P<0.05;治疗后血清睾酮(T)水平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显示P<0.05;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显示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张良英教授助孕系列方(助孕Ⅰ、Ⅱ号方)治疗不孕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能够促使患者受孕,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徐会超[8](2015)在《针药联合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滋肾生精方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该联合应用方案进行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考虑到疗程较长可能脱落失访等因素,结合统计学对样本数的最低要求,纳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不孕不育科门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受试者。将受试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分为针药组(针刺疗法联合滋肾生精方)和中药组(只用滋肾生精方),各40例。入选病例时排除了男方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育和女方因素导致的不育。其中滋肾生精方组成为: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炙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白术、黄精、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淫羊藿等,做颗粒剂,1天2次,1次1袋。针刺方为:背面: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三阴交、太溪;腹面:中极、关元、气海、天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1周3次,背面腹面交替。3个月为1疗程,针药组、中药组治疗周期皆为1个疗程。疗效指标:观察针药组、中药组治疗后精子前向运动(PR)和治疗前后PR的差值,治疗后精液密度、精子活率(PR+NP),中医证候积分及症状改善的情况。安全性指标:生命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治疗时密切观察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本研究最终有79例有效病例,针药组39例有效病例(脱落1例),中药组40例有效病例。经统计学分析后表明:首先,在治疗前后精子质量上针药组和中药组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针药组和中药组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6.9%和70%,其中治愈率分别为:10.26%和7.5%,显效率分别为:38.46%和25%,有效率分别为:35.9%和45%,无效率分别为:15.38%和22.5%;最后,经1疗程,针药组和中药组之间PR值及PR值的改善幅度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精子密度和活率两组之间并无差异(p>0.05)。针药组和中药组对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改善中医临床主要症状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总体来看,针刺疗法联合滋肾生精方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和单纯应用滋肾生精方均有较佳的疗效,都能够提高精子质量,促进生育,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而针药组综合疗效优于中药组,在改善精子前向运动方面较佳,并且治疗前后亦无不良事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林丽君[9](2014)在《142例生育期黄体功能不全患者中医体质学特征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黄体功能不全(luteal phase defect, LPD)是一种妇科常见临床症候群,是指排卵后所形成的黄体发育异常及功能不全,进而造成合成和分泌的孕酮不足,造成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孕卵着床障碍,引起月经失调、不孕或早期流产,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前阴道点滴出血、不孕不育、自然流产甚或复发性流产等。传统医学没有“黄体功能不全”这一病名,根据它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将“黄体功能不全”归属于中医“月经先期”、“经期延长”、“不孕不育”、“胎漏”、“胎动不安”等范畴。目前中医药对黄体功能不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的辩证治疗上,还没有人进行黄体功能不全中医体质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对临床上黄体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特征初探,以了解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为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充分告知并填写知情同意书后,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通过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定分型,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用SPSS17.0统计分析数据,研究患者的体质特征。结果共收集142例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得出以下结果: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49岁,结果统计发现本次调查黄体功能不全对象中,以31-35岁之间最多,其次为26-30岁;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本科及以上者占69.02%;职业则主要为职员;就诊原因上早期自然流产史占42.9%,不孕占26.8,月经失调占30.4%。在中医体质的分布上,各种中医基本体质兼杂多见,其中具有2种及以上兼夹体质的12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8.7%,非兼夹体质的1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3%,可知黄体功能不全以兼夹体质多见。仅统计单一体质(符合判定标准得分最高体质)情况,体质分布情况为阳虚质(43.66%),气郁质(16.9%),阴虚质(9.15%),湿热质(8.45%),气虚质(7.75%),痰湿质(4.93%),瘀血质(3.52%),平和质(3.52%),特禀质(2.11%)。相关性分析中,年龄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P=0.032<0.05),各个年龄段均以阳虚质较多见。文化程度与中医体质类型没有相关性(P=0.601>0.05)。进一步对阳虚体质和非阳虚体质进行统计分析,经卡方检验,阳虚质组和非阳虚质组的饮食嗜好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173,P=0.003<0.05),相关系数(r)=0.287,p=0.000,相对危险度(RR)=1.697(95%cⅠ,1.273—2.262),常饮冷饮者容易引起阳虚体质;阳虚质组和非阳虚质组使用空调和风扇情况差异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66,P=0.004<0.05),相关系数(r)=0.243,p=0.003,相对危险度(RR)=2.718(95%cⅠ,1.37—5.392),常使用空调和风扇者容易引起阳虚体质。气郁体质与非气郁体质进行统计分析,经卡方检验,气郁质组和非气郁质组的工作压力差异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67,P=0.041<0.05),相关系数(r)=-0.171,p=0.046,相对危险度(RR)=0.397(95%cⅠ,0.161—0.982),工作压力大容易引起气郁体质。结论(1)体质类型与黄体功能不全有密切的关系,较高发的偏颇体质为阳虚体质和气郁体质。(2)平素的生活习惯可影响体质,长期嗜好冷饮、经常吹空调风扇等容易引发阳虚体质。(3)平素压力较大者容易引发气郁体质。(4)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具有可调性,希望通过对偏颇体质的早期干预和生活指导来预防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生,同时可为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
吴英丽[10](2014)在《补肾调周法配合耳穴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肾调周法配合耳穴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疗效及补肾调周法与耳穴之间关系,为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40例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0人,以补肾调周中药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20人,给予补肾调周中药治疗。两个疗程后(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妊娠情况及中医症状、内分泌基础体温的变化情况,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及评分后,综合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70.0%,治疗组与对照组妊娠率分别为30.0%和20.0%;两组总有效率及妊娠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状、基础体温(BBT)类型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温相评分(HPS)方面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改善血孕酮、LH、FSH水平值方面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补肾调周中药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作用改善黄体功能,调整周期,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率。耳穴配合治疗可增强垂体及卵巢的反应性,明显改善中医症状,调节内分泌情况。耳穴贴压操作方便,学习简易,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妇孕Ⅰ号新方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孕Ⅰ号新方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基本认识 |
1.2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3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
1.3.1 中药的辩证分型内服 |
1.3.2 其他中医疗法 |
2.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基本概述 |
2.2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2.1 下丘脑垂体功能衰竭 |
2.2.2 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 |
2.2.3 卵巢功能衰退 |
3.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3.1 口服药物治疗 |
3.2 肌肉注射疗法 |
3.3 辅助生殖技术 |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类型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2.3 文献检索方法及策略 |
2.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流程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3.统计学处理方法 |
4.文献统计结果 |
4.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4.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 |
4.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4.4 Meta分析结果 |
4.4.1 妊娠率 |
4.4.2 子宫内膜厚度 |
4.4.3 基础体温双相率 |
4.4.4 性激素指标 |
4.4.5 排卵率 |
5.讨论 |
5.1 Meta分析的结果讨论 |
5.2 穴位频次使用分析 |
5.3 针刺手法及灸法药物使用分析 |
5.4 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分析 |
5.5 临床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 |
5.6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文献研究 |
一、古籍文献研究 |
1.不孕症概念、中医定义及病名溯源 |
2.不孕的发病年龄 |
3.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
4.脾胃与不孕症 |
5.小结 |
二、近现代文献研究 |
1.研究方案 |
1.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 不孕症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证型 |
2.2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治则治法 |
2.3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药物频次 |
2.4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性味归经 |
2.5 高频药物核心组合及其关联性分析 |
2.6 新方统计分析 |
三、讨论 |
1.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证型、治则治法 |
2.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 |
3.从脾胃论治不孕症高频药对及其关联性 |
4.组方的熵层次聚类分析 |
第二部分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临证经验总结 |
一、导师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理论基础 |
二、导师对不孕症病因病机认识 |
三、导师对不孕症的诊疗思路 |
1.辨证思路 |
2.治疗特点 |
3.用药特点 |
四、病案举隅 |
讨论 |
结论 |
适用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概况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3)中医药多途径介入高龄再次IVF-ET患者的助孕疗效观察及补肾活血方导法改善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课题设计思路图 |
一 临床研究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高龄再次IVF-ET患者(拮抗剂方案)的助孕疗效观察 |
1 前言 |
2 研究背景 |
2.1 课题来源 |
2.2 伦理审查 |
2.3 研究特点及创新 |
3 技术路线 |
4 方案设计 |
4.1 研究类型 |
4.2 样本量估算 |
5 研究对象 |
5.1 受试者来源 |
5.2 诊断标准 |
5.3 病例选择标准 |
6 研究方法 |
6.1 临床分组 |
6.2 干预方案 |
6.3 本试验观察指标 |
6.4 疗效评定标准 |
6.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6 统计方法 |
6.7 质量控制 |
7 研究结果 |
7.1 病例纳入情况 |
7.2 基线资料比较 |
7.3 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
7.4 两组安全性分析 |
8 讨论 |
8.1 纳入人群说明——波塞冬第2、3类人群 |
8.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高龄再次IVF-ET患者(肾阴虚肝郁血瘀型)的助孕疗效确切 |
8.3 导师运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高龄再次IVF-ET患者(肾阴虚肝郁血瘀型)的辨证论治思想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 实验研究 补肾活血方导法改善肾虚血瘀型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机制研究 |
1.前言 |
2.研究背景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特点及创新 |
2.3 伦理审查 |
3.技术路线 |
4.实验材料 |
4.1 实验动物 |
4.2 饲养环境 |
4.3 实验用药 |
4.4 实验试剂 |
4.5 仪器设备 |
5.实验方法 |
5.1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 |
5.2 动物筛选及分组干预 |
5.3 标本采集及处理 |
5.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6.数据分析 |
7.实验结果 |
7.1 肾虚血瘀-DOR大鼠模型 |
7.2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肾虚血瘀-DOR模型大鼠的影响 |
7.3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模型大鼠卵巢TGF-β/samd3、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7.4 TGF-β/smad3、p38MAPK信号通路与卵巢储备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8.讨论 |
8.1 成功复制肾虚血瘀-DOR病症结合大鼠模型 |
8.2 给药时间的选择 |
8.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8.4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
8.5 补肾活血方导法通过调控TGF-β/smad3、p38MAPK信号通路改善模型大鼠卵巢功能 |
9.结论 |
参考文献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中医药与辅助生殖技术在高龄不孕症中的运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
1.1 不孕症的中医源流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3 病理特点 |
1.4 针灸可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卵巢功能 |
1.5 针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子宫方面的作用 |
1.6 针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
1.7 针灸可降低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的并发症 |
1.8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meta分析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
2.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文献检索策略 |
2.1.3 资料提取质量评估 |
2.1.4 统计分析 |
2.1.5 异质性评价及敏感性分析 |
2.2 数据挖掘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取穴经验研究方法 |
2.2.1 处方来源与筛选 |
2.2.2 检索方法 |
2.2.3 处方录入 |
2.2.4 提取数据 |
2.2.5 频次统计 |
2.2.6 组方规律分析 |
2.2.7 新方分析聚类分析 |
2.3 临床病例采集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纳入文献的一般资料 |
2.4.3 质量评价 |
2.4.4 临床试验疗效与结果分析 |
2.5 数据挖掘临床取穴规律结果 |
2.5.1 全部穴位分析 |
2.5.2 中文文献穴位分析 |
2.5.3 外文文献穴位分析 |
2.6 临床病例分析 |
2.7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从临证用药特色与中医教育视角研究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 |
一、中医学术流派概念 |
二、中医流派、学派、学说的区分 |
三、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标准 |
四、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模式 |
五、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中医妇科流派 |
一、中医妇科学术流派与地域文化 |
二、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特点分析 |
第三节 岭南罗氏妇科 |
一、岭南罗氏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罗氏妇科的传承与发展 |
三、岭南罗氏妇科的学术思想 |
第二章 罗氏妇科部分医家辨证治疗不孕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 |
二、主要病因分布情况 |
三、临床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数据软件评价 |
二、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三、罗氏妇科用药特点 |
第三章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
第一节 中医教育管理思想 |
一、中医教育管理思想概念 |
二、中医教育管理历史性回顾 |
三、中医教育管理现状 |
四、中医教育管理思想的意义 |
第二节 岭南罗氏妇科教育管理思想观念 |
一、罗元恺教授中医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
二、张玉珍教授中医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
三、罗颂平教授中医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
四、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Fasl、Caspase-8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地点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物 |
2.3 实验菌种 |
2.4 主要试剂 |
2.5 主要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菌液制备 |
3.2 模型的建立 |
3.3 分组及给药 |
3.4 标本采集 |
3.5 指标检测 |
3.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及分析 |
1. SOI大鼠模型的建立情况 |
2. 输卵管组织病理学观察 |
2.1 肉眼观察 |
2.2 常规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3. 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中相关细胞凋亡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 输卵管组织中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 |
3.2 输卵管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 |
3.3 输卵管组织中Caspase-8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混合菌诱导SOI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现代医学对SOI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SOI的认识 |
4. 通管方的研究进展 |
4.1 通管方的组方依据及用药分析 |
4.2 通管方组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4.3 通管方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作用机理研究 |
5. 通管方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的可能作用机制 |
5.1 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形态学的影响 |
5.2 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Fasl、Caspase-8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鼠子宫输卵管组织解剖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及免疫细胞化学图片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运用张良英教授助孕系列方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附录 |
第九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针药联合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男性不育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
1 各家学说及病因病机 |
1.1 各家学说 |
1.2 病因病机 |
1.2.1 肾虚是本 |
1.2.2 湿热淤毒虫为标 |
2 男性不育症分类治疗 |
2.1 中药内服 |
2.1.1 精液不液化 |
2.1.2 少精子症 |
2.1.3 弱精子症 |
2.1.4 死精症 |
2.1.5 畸形精子症 |
2.1.6 无精子症 |
2.1.7 免疫性不育 |
2.2 外用治法 |
2.2.1 针灸治疗 |
2.2.2 穴位注射 |
2.2.3 穴位埋线 |
参考文献 14 |
综述二 男性不育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
1 概述 |
2 相关疾病 |
2.1 遗传性疾病 |
2.1.1 克氏综合征 |
2.1.2 Y染色体微缺失 |
2.2 梗阻性无精子症 |
2.2.1 定义 |
2.2.2 病因 |
2.2.3 诊断 |
2.2.4 治疗 |
2.3 精索静脉曲张 |
2.4 性腺功能减退 |
2.4.1 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 |
2.4.2 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 |
2.5 隐睾症 |
2.6 特发性男性不育症 |
2.7 男性附属性腺感染 |
2.8 射精障碍 |
3. 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1.1 激素治疗 |
3.1.2 抗氧化治疗 |
3.1.3 其他药物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3.3 辅助生殖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筛选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3.5 终止试验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样本量估算 |
4.2 随机设计及盲法设计 |
4.3 治疗方案 |
4.3.1 针药组 |
4.3.2 中药组 |
4.3.3 疗程与随访 |
4.3.4 注意事项 |
4.4 观察指标 |
4.4.1 有效性指标 |
4.4.1.1 主要指标 |
4.4.1.2 次要指标 |
4.4.2 安全性指标 |
4.4.3 不良事件 |
4.4.4 观察时点 |
4.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5.1 主要疗效指标 |
4.5.2 次要疗效指标 |
4.5.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4.5.3.1 西医评价标准 |
4.5.3.2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
4.5.3.3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
4.6 统计学分析 |
5 一般资料 |
5.1 年龄病程 |
5.1.1 治疗酋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5.1.2 治疗前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5.2 治疗前精液质量指标参数比较 |
5.2.1 治疗前两组弱精患者精子活率是否正常的分布 |
5.3 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 |
6 临床疗效结果 |
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R值及治疗后PR差值比较 |
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子密度和活率比较 |
6.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子PR+NP及PR相关性 |
6.3 治疗后针药组和中药组西医疗效比较 |
6.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症状改善结果比较 |
7 随访情况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概述 |
2 方药及针刺处方解析 |
2.1 方剂药物组成 |
2.2 组方解析 |
2.3 药物分析 |
2.4 针刺处方 |
2.5 组方解析 |
3 临床结果分析讨论 |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R值及治疗后PR差值比较(表9)分析 |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子密度和活率的比较(表10)分析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西医有效率比较(表13)分析 |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症状改善结果比较(表14-17)分析 |
3.5 总体分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142例生育期黄体功能不全患者中医体质学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药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 |
1 黄体功能不全的机制 |
2 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 |
3 黄体功能不全的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中医体质分型及判定标准 |
4 调查方法 |
5 调查内容 |
6. 体质判定方法及标准 |
7 研究结果内容及分析 |
8 统计学处理 |
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1 中医体质学意义探讨 |
2 黄体功能不全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分析及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补肾调周法配合耳穴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病理变化 |
1.3 辨证论治 |
1.4 周期治疗 |
1.5 实验研究 |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7 针刺疗法 |
1.8 心理治疗 |
2 西医对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认识 |
2.1 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机理 |
2.2 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方法 |
2.3 黄体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 |
3 祖国医学对耳廓的认识 |
3.1 耳廓与脏腑的关系 |
3.2 耳廓与经络的关系 |
3.3 耳诊与全息学说 |
3.4 耳穴的治疗特点 |
3.5 耳诊在妇科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 一般数据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病例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补肾调周中药干预 |
3.2 耳穴组 |
4 疗效观察指标 |
4.1 临床指标 |
4.2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
4.3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统计结果 |
6.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6.2 两组患者妊娠情况 |
6.3 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 |
6.4 治疗前后基础体温(BBT)类型的比较 |
6.5 两组治疗前后HPS评分比较 |
6.6 治疗前后血性激素(P、LH、FSH)改善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 |
1.1 不孕疗效分析 |
1.2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1.3 血性激素P、LH、FSH的疗效分析 |
1.4 综合疗效 |
2 对补肾调周的分析 |
2.1 “补肾调周”治疗不孕症的理论基础 |
2.2 机理探讨 |
3. 耳穴疗法分析 |
4 不足之处与展望 |
4.1 不足之处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妇孕Ⅰ号新方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李香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研究[D]. 李若晨.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3]中医药多途径介入高龄再次IVF-ET患者的助孕疗效观察及补肾活血方导法改善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机制研究[D]. 李宛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4]针灸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D]. 王晓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从临证用药特色与中医教育视角研究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特点[D]. 彭晋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通管方对SOI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Fasl、Caspase-8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D]. 王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运用张良英教授助孕系列方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总结[D]. 杨馨. 云南中医学院, 2015(09)
- [8]针药联合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D]. 徐会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142例生育期黄体功能不全患者中医体质学特征初探[D]. 林丽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补肾调周法配合耳穴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吴英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