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化学诱导研究 Ⅰ.NAA诱导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效应与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雪莲[1](2021)在《外源硫化氢调控桃侧根发生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硫化氢(H2S)是继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之后第3个重要的气体信号分子,在植物体内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外源H2S能够调控桃苗(Prunus persica(L.)Batsch)的根系构型,促进根系发育,显着增加侧根数量。然而,H2S促进侧根发生的具体反应机制尚不清楚,为了阐明H2S诱导桃侧根发生的分子机制,我们使用了转录组测序技术、转基因技术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来研究H2S诱导桃侧根形成的调控网络以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以期为H2S调控植物根系生长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0.2 mM H2S供体硫氢化钠(Na HS)处理显着促进了桃苗根系的生长。在处理第5 d,Na HS使幼苗侧根数量、根系总长度和根系总表面积分别增加31.28%、14.15%和12.13%;而H2S清除剂亚牛磺酸(HT)的使用消除了H2S对侧根的诱导作用;并且,单独添加HT显着抑制了幼苗的根系生长,使侧根数量降低15.17%。2、通过分析内源性H2S含量和生长素浓度,发现外源H2S在处理第1 d诱导了根系中内源性H2S的产生,而处理第5 d使根系中生长素浓度提高了44.50%。同样,添加HT消除了Na HS对内源性H2S和生长素的诱导作用。3、NaHS及对照(清水)处理0、1和5 d的桃根系RNA-seq结果显示,在H2S处理第1 d和第5 d,分别有963个和1,113个基因响应外源H2S。通过KEGG通路分析,发现植物激素途径与H2S处理密切相关,该通路中73.68%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位于生长素途径。在DEG中,有26个基因参与了生长素的合成、转运和信号转导。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在H2S特异性基因共表达模块中,一半的生长素相关基因与生长素的极性转运相关,这表明生长素的极性转运可能在H2S诱导的根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通过RNA-seq及RT-qPCR分析发现,在暴露于外源H2S的情况下,桃根系中有16个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转录也受到了外源H2S调控,其中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p J18(LOC18790988)和细胞壁重构相关基因Pp XTH23(LOC18789215)被显着上调。我们还观察到外源H2S显着促进了LBD转录因子家族基因Pp LBD16(LOC18768840)的表达。在拟南芥中,At LBD16是生长素调控侧根形成的关键基因。通过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PpLBD16,发现Pp LBD16的过表达会导致侧根数量显着增加66.83%,并且也可以部分挽救由HT引起的根表型缺陷,将侧根密度恢复到未处理的野生型水平。此外,我们通过根系遗传转化的方法获得了桃根系Pp LBD16过表达株系,发现在桃苗中过表达Pp LBD16,显着促进了不定根的发生,与野生型桃株系相比,不定根数量提高了74.07%。5、由于H2S能够增加桃根系中生长素的含量,所以我们使用外源生长素α-萘乙酸(NAA)处理桃苗,来进一步验证生长素含量变化对桃根系构型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0.5 mg/L NAA处理能够显着促进桃苗根系生长,使侧根数量相比对照增加36.36%。通过RT-q PCR分析,发现NAA处理后0.5 h能够上调H2S合成基因Pp DES1(LOC18793879)的表达,并且显着上调H2S响应性基因Pp LBD16及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pJ18和PpXTH23的表达水平。
梁栋[2](2021)在《IAA和BR参与干旱胁迫影响烟草侧根发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受干旱胁迫影响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苗期适度的干旱能促进烟草根系发育,使其更加适应干旱环境,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对侧根发育的促进效应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探究干旱胁迫下烟草苗期根系变化规律以及这两种激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成为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先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通过水培实验分析了5个PEG浓度下烟草根系的构型变化,筛选出根系响应较好的浓度,构建出试验体系;而后检测了烟草根系在干旱胁迫下内源激素变化,分析其变化规律;最后添加外源NAA、NBA、EBR以及BRZ,分析不同处理下的根系变化、生长素空间分布、内源激素变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等,解析IAA和BR在干旱胁迫诱导的侧根发育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互作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增加二级侧根密度和增大根系平均直径是烟苗抵御干旱的重要机制,侧根表型变化与内源IAA和BR变化密切相关。高浓度的PEG处理(≥1.5%)生长会受到显着抑制,总根长、一级侧根数目、一级侧根平均长度和根体积均显着减少;与对照相比,1%PEG处理能显着增加二级侧根密度和根平均直径,以保持总根长和根体积的大小,并且侧根中内源生长素和内源油菜素内酯水平会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根中IAA和BR含量的增量均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分别提升了9.3%和22.9%,而后逐渐下降。2、生长素在干旱胁迫引起的根系构型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影响根中内源BR水平,促进BR信号转导基因表达。正常供水条件下施加NAA后,二级侧根密度和根系平均直径均显着增加,并与干旱胁迫处理相当;干旱胁迫条件下施加NPA后,二级侧根密度和根系平均直径均显着下降,并与正常水分条件下相当。侧根和根尖中DR5::GUS表达水平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果;外源添加NAA后,烟草根系中油菜素内酯含量升高到1.6倍,而添加NPA后,油菜素内酯含量升高到了10倍。在正常水分条件以及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NAA和NPA均会影响BR信号途径基因表达,其中Nt BSK2、Nt BSK3和Nt BRI1均显着上调。这表明当根系中生长素含量高时,会刺激油菜素内酯调控信号增强,而当根中生长素极性运输受到抑制的时候,油菜素内酯信号调控大大增强。3、油菜素内酯不会提升根中内源IAA水平,但促进生长素运输基因的表达,能通过调控根中生长素分布来影响根系构型。随着EBR浓度的增大,二级侧根密度不断增加,但平均直径逐渐减小;BRZ处理后对二级侧根密度影响不大,但会促进直径增大。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EBR处理下侧根皮层细胞的细胞数目和大小均降低,而BRZ处理下细胞数目和大小均增加。此外,EBR处理下的二级侧根横切直径和中柱直径显着减小,而BRZ处理后,二级侧根横切直径和中柱直径显着增大。这说明BR在烟草根径细胞直径和细胞数目的影响中发挥重要的功能。正常水分下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EBR处理后侧根和根尖中DR5::GUS表达水平均升高,但这并不是由于根系中内源生长素含量的增加引起的,而是由于其影响了生长素在根中的分布,此过程中生长素极性运输蛋白Nt PIN基因家族中Nt PIN3a T、Nt PIN3b S、Nt PIN3b T和Nt PIN11T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EBR可以促进侧根原基突破表皮,形成更多的二级侧根,而BRZ虽然也会促进生长素的运输,但抑制侧根原基突破表皮。
祁伟亮[3](2021)在《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但因抗寒性较差,在北纬35o以北地区越冬较难。为此,课题组通过远缘杂交方式,以冬性甘蓝型油菜(B.napus)Vision与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e L.)陇油7号杂交创制了新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本研究从生理生化、细胞、分子学等角度出发,旨在明确活性氧(ROS)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生长发育和冷胁迫应激响应机理。1)以母本陇油7号为A基因组探针,GISH结果发现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2n=38)的30条染色体上均检测到A基因组信号,该信号主要分布于中间着丝粒、随体以及短臂位置上的片段易位,推测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抗寒性与强抗寒白菜型油菜陇油7号A基因(小片段或大片大片段基因)渗入现象有关。2)以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下胚轴和子叶作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2,4-D、6-BA、NAA和Ag NO3构建甘蓝型油菜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和下胚轴分别在MS+1 mg/L和1.5 mg/L 2,4-D培养基预培养7d后,再以MS+3.0mg/L 6-BA+0.2 mg/L 2,4-D+3 mg/L Ag NO3为最优培养基进行芽的诱导,最后以MS+0.2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可得到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再生苗。3)在严酷的冬季环境下,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为了适应冷胁迫环境,表现出匍匐生长、叶色变为黄绿色或紫色等表型性状,且强抗寒性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力与渗透调节物质(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均显着的高于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清除了体内ROS的积累,降低对细胞的伤害。细胞结果也证明,冷胁迫环境下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的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细胞膜膨散、轮廓不清晰、核染色质凝聚、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的破坏等。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和天油2238均会积累少量的ROS。但在低温胁迫后,ROS会迅速释放,这不仅是局部免疫应答的重要信号,也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信号。但因品种抗寒差异性,强抗寒性品种16VHNTS309细胞内的ROS(H2O2和O2-)积累显着少于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O2-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O2-存在向周围细胞扩散的迹象,说明ROS信号传递是一个动态过程。O2-细胞定位和DPI验证试验进一步加强了甘蓝型油菜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质膜NADPH氧化酶参与形成ROS的观点,且不同组织细胞及同一部位不同组织间ROS的产生机制均存在差异性。该观点也为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波”信号传递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研究也证实甘蓝型油菜的维管束组织系统可以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信使的合成、信号放大和系统转运,是ROS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远距离信号传递通道,可实现甘蓝型油菜植株的冷胁迫机制响应。4)适量的ROS(H2O2和O2-)也是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关键分子,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较强细胞分裂能力的根尖分生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叶原基、叶边缘和愈伤组织细胞中均检测到O2-信号,这说明O2-积极参与调控细胞分裂。而在幼苗、愈伤组织和种子添加DPI,均有效降低内源ROS的产生,进而抑制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生长发育。但外施0.6%H2O2后,内源ROS显着升高且种子的发芽率可达到67.5%,说明外源H2O2可以有效缓解DPI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适量的ROS在调控甘蓝型油菜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也证明甘蓝型油菜的Bn UBP1与O2-信号积累呈负相关性,Bn UPB1基因的沉默表达能够调控O2-的积累,进而增强细胞的分裂能力,该研究也支持了前人的研究观点:UPB1在调控O2-和H2O2的平衡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ROS浓度阈值范围探究结果表明:0.3%-0.6%H2O2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的适宜浓度范围。较高浓度的H2O2(0.7%-1.3%)导致ROS酶的清除能力下降,甘蓝型油菜体内产生了较多的ROS(H2O2和O2-),进而对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验证试验证明:1.4%-1.5%H2O2为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发育的半致死H2O2浓度,而当H2O2浓度>2.1%时,会导致甘蓝型油菜种子不发芽、内含O2-、SOD、POD和CAT降到最低值,这说明高浓度外源H2O2导致细胞的死亡,使细胞的渗透能力增强,最终使细胞内积累了高浓度的H2O2,这与DAB染色和H2O2含量测定结果一致。6)基于转录组数据GO和KEGG分析,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中有57个通路表现出显着的变化(q Value<0.05),而弱抗寒性甘蓝型油菜天油2238有9个通路表现出显着变化(q Value<0.05),这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的抗寒差异性有关。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中,与ROS产生、清除相关的维生素B6、过氧化物酶体、自噬体和硫代谢等代谢通路在抗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进步说明,强抗寒性品种具有高效的ROS清除能力,使得细胞中积累较少的ROS。研究已证明,适量的ROS在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信号传导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且细胞间存在“ROS波”动态信号传递机制。由于冷胁迫后,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Ca2+、MAPK级联途径、转录因子(WRKY)、ABA和H2S等关键信号发生了显着性变化,这进一步暗示: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在接受冷胁迫信号刺激后,适量的ROS与Ca2+、MAPK和转录因子(WRKY)、ABA、H2S等关键分子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进而调控耐寒基因的表达,使的16VHNTS309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
李阳[4](2021)在《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新陆中7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对盐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揭示外源褪黑素在NaCl胁迫下对棉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指标和光合特性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褪黑素浸种处理对NaCl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能力的影响NaCl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受到显着抑制,与正常对照相比,种子萌发指数、下胚轴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均显着降低,褪黑素浸种处理后,棉花种子萌发能力明显提高并促进棉花幼苗下胚轴生长、增加幼苗干物质积累,说明褪黑素能加强棉花抵抗NaCl胁迫的能力,提高棉花苗期耐盐性,缓解NaCl胁迫对棉花幼苗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其中25μmol·L-1浸种褪黑素处理效果最佳。2.喷施褪黑素处理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NaCl胁迫下,棉花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总干重、根系等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有显着差异。在喷施褪黑素处理后,增加棉花幼苗的株高、总干重、根系根长及根总表面积等,促进植物正常生长,说明在NaCl胁迫下喷施100μmol·L-1褪黑素处理能够改善棉花幼苗的耐盐性,缓解NaCl胁迫对棉花的伤害。3.喷施褪黑素处理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NaCl胁迫显着降低了棉花幼苗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φPSII、q P、Fv’/Fm’荧光参数等指标,在喷施褪黑素处理后,有效缓解棉花幼苗叶片的光合特性指标。各个指标随着NaCl胁迫时间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喷施100μmol·L-1褪黑素浓度处理效果最佳。在NaCl胁迫9 d时,棉花幼苗Pn、Gs、Ci指标逐渐下降,说明9 d内外源褪黑素具有对棉花幼苗促进生长的作用。4.外源褪黑素对田间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的影响喷施外源褪黑素能够缓解NaCl胁迫对棉花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提高叶片SPAD值,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棉花幼苗在NaCl胁迫下正常生长;株高增长和果枝数的增加,促进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最终增强棉花幼苗抵抗盐害的能力,相对减轻棉花在苗期受到盐害后对收获时品质与产量的不良影响。其中喷施100μmol·L-1褪黑素处理效果较好。
张欣欣[5](2021)在《盐地碱蓬对根区盐氮异质性分布的生理响应》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分根方法将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L.)根系均匀分成两部分,并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从生物量、光合作用和离子分布等方面研究根区盐分异质性分布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同时通过氮素(硝态氮)异质处理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研究其需肥规律,以期为盐地碱蓬种植中氮肥管理提供指导。结果如下:1.盐地碱蓬对根区盐分差异分布的生理响应盐地碱蓬最适生长盐浓度为200 m M NaCl,因此本实验以50/50 m M NaCl为低盐均质对照。分根盐处理10 d后,与200/200和350/350 m M NaCl处理相比,50/350 m M NaCl异质处理时地上部分干重和50/350 m M NaCl处理的50 m M NaCl一侧根干重有增加的趋势,而根干重的增加可能与根长、根面积以及数量增加有关。与200/200 m M NaCl相比,50/350 m M NaCl处理的叶片Na+、K+含量相似,Cl-含量增加。与350/350 m M NaCl相比,50/350 m M NaCl处理的叶片Na+和Cl-含量显着降低,而K+离子含量显着增加。50/350 m M NaCl处理的50 m M NaCl一侧根中Na+、Cl-、K+含量均比50/50 m M NaCl处理的高,说明一侧低盐处理可以减少叶片Na+和Cl-,而增加K+的积累,有利于减缓盐害。同时,高盐侧盐分能引起低盐侧根系离子积累,可能有利于降低低盐侧根系细胞水势,促进水分吸收。盐异质处理1 d后进行非损伤微测,结果显示50/350 m M NaCl处理的50 m M NaCl一侧根中Na+外排明显高于50/50 m M NaCl处理,结合叶片Na+含量结果,暗示高盐异质处理下通过低盐侧根系Na+外排,减少地上部分Na+积累并且促进根系吸收K+,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另外,50/350 m M NaCl处理1 d的350 m M NaCl一侧根系ABA含量高于350/350 m M NaCl处理,而且50 m M NaCl一侧根中ABA含量比50/50 m M NaCl处理有增高的趋势,上述结果暗示盐分异质性处理诱导的ABA积累在植株响应盐分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盐地碱蓬对根区NO3-差异分布的生理响应在200 m M NaCl盐分条件下,盐地碱蓬0.5/2与2/2 m M NO3--N处理,以及0.5/3.5与3.5/3.5 m M NO3--N处理相比地上部分干重差异不显着,说明根系一侧低氮处理不影响盐地碱蓬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与2/2 m M NO3--N处理相比,0.5/3.5 m M NO3--N异质处理促进地上部分生物量,说明根系氮素异质处理可以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异质处理显着增加根生物量,尤其在0.5/2 m M NO3--N处理时,可能与根数量增加有关。与2/2 m M NO3--N处理相比,0.5/3.5 m M NO3--N异质处理时根中Ss NRT1.1基因没有上调,而Ss NRT2.1基因24 h时明显上调;与2/2 m M NO3--N处理相比,0.5/2 m M NO3--N异质处理时Ss NRT1.1基因在0.5 m M NO3--N一侧明显上调,而Ss NRT2.1基因24h时明显上调,说明氮异质处理时与硝态氮吸收相关基因的上调可能有利于根系对NO3-的吸收,进而根系一侧较低氮素供应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地上部分正常生长。总之,上述实验发现盐地碱蓬根区一侧供应低氮不会影响其地上部分生长,即在局部低氮供应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稳定的生物量。
赵栗[6](2021)在《外源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生长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新疆主要种植棉花品种中棉“619”(Z619)、新陆早“27”(Z27)和新陆早“39”(Z39)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0年在塔里木大学人工气候室内开展了棉花种子萌发袋试验和盆栽试验。试验选用3种外源调节剂分别是赤霉素(GA3)、水杨酸(SA),多效唑(PP333),每种外源调节剂设3个浓度水平。从根系形态、生物量积累和根系酶活性角度揭示了外源调节剂对新疆棉花萌芽期和幼苗期棉花生长的影响,分析了根系形态指标参数、地上、下生物量积累和根系酶活性对不同外源调节剂浓度的响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萌发袋试验研究不同外源调节剂对萌发期棉花根系的影响,结果发现,0.2 mg/L GA3可促进Z619根系的发育,与CK相比,主根长和总根长分别增加7.4%和10.2%。0.01 mmol/L SA能有效促进各品种棉花萌发期根系生长发育,生物量及根冠比均显着增加;0.1 mg/L PP333可促进Z619和Z27棉花根系发育,主根长较CK分别增加16.0%和14.3%,同时增加了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0.25mg/L PP333可明显提高Z39根系各形态指标,促进了根系的整体发育。(2)在棉花苗期,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外源调节剂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0.05 mg/L GA3明显增加Z619和Z27总根长的同时会降低根平均直径,对Z619地下干物质和根冠比没有明显影响;0.01 mmol/L SA可明显增加Z619和Z39苗期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对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及根冠比没有明显影响。0.05 mmol/L SA可促进Z27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0.1 mg/L PP333可明显增加Z619总根长和根系总表面积,降低根平均直径。PP333处理会抑制Z27苗期根系发育,0.25 mg/L和0.5 mg/L PP333对Z39苗期根系发育也起抑制作用。(3)不同外源调节剂对棉花根系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0.05 mg/L GA3对Z619和Z27苗期根系的可溶性蛋白没有明显影响,但会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同浓度的SA处理均可增加Z619及Z27根系SOD活性。0.01 mmol/L SA对Z619和Z39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无明显影响。0.05 mmol/L SA对Z27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同样无明显影响;0.1 mg/L PP333可提高Z619根系的SOD、POD活性,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也可以提高Z27棉花根系SOD活性。
刘海光[7](2021)在《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GhNRT基因表达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关系国计民生。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西北内陆棉区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棉区。为追求高产,该区植棉普遍存在过量施氮的现象,氮肥利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上升而植棉效益下降、土壤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日益突出。水分匮缺和肥料利用率低下成为限制该区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因此,探索水分亏缺条件下棉花氮肥高效管理方式,对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棉花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水分亏缺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效应,本研究以棉花品种K83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3个试验。第一个是在遮雨棚内的盆栽试验,采用双因子设计,一是水分处理,设置正常灌水对照(维持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70~75%)和亏缺灌溉处理(维持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50~55%);二是施氮量,分别为0(空白)、11.5 g/桶(低氮)、15 g/桶(高氮),氮肥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关键生育时期株高、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变化;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对棉花单株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关键时期的氮素积累量、15N吸收量、不同器官氮素分配比例以及氮肥吸收利用的特点,并对棉花叶片中硝态氮转运蛋白GhNRT的表达量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第二个是在温室内设置不同灌溉水平,研究了亏缺灌溉的条件下,棉花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特点。第三个是在温室内利用嫁接分根技术和PEG6000胁迫,模拟部分根区灌溉,研究了常规灌溉、部分根区灌溉和亏缺灌溉条件下棉花根系硝态氮吸收量的变化以及GhNRT基因的表达情况。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同等施氮条件下,正常灌水棉花各个时期的株高、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均显着高于亏缺灌溉的处理;在正常灌水条件下,高氮处理各个时期株高、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显着高于低氮处理;而在亏缺灌溉条件下,高氮处理和低氮处理没有显着差异。即在亏缺灌溉下增施氮肥(高氮相对低氮没有差异)对棉花株高、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同样的,在棉花产量和氮素利用方面也均存在以上的规律。正常灌水条件下,随着棉花生长发育,根茎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呈降低趋势,而蕾花铃氮素分布呈上升趋势;在亏缺灌溉条件下,高氮处理在盛铃期和吐絮期蕾花铃氮素分布显着低于低氮处理。说明亏缺灌溉还影响了氮素向生殖器官的转运效率,尤其高施氮量下,氮素主要在根茎叶中积累,蕾花铃氮素积累没有显着升高。亏缺灌溉不仅影响棉株对氮素的吸收,还影响氮素在棉株各器官中的分配,尤其是在高施氮量时影响更大。说明在干旱条件下植棉控制氮肥用量对提高棉花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也是亏缺灌溉条件下减施氮肥不影响产量的理论基础。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正常灌水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升高,但是在亏缺灌溉条件下低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高氮处理,这也是旱地农业增肥不增产的原因。相同的施氮量条件下,正常灌水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总是显着高于亏缺灌溉处理,说明水分亏缺条件下不利于氮肥的充分吸收利用。进一步,通过分析棉花叶片中相关的GhNRT基因表达情况发现,同一施氮水平,正常灌水条件下GhNRT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亏缺灌溉处理。正常灌水条件下,高氮处理条件下GhNRT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低氮处理,但是亏缺灌溉处理下,从盛花期开始,高氮处理的GhNRT基因表达量与低氮处理不再有显着差异。通过分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也印证了亏缺灌溉下增施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并没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室内试验结果显示,亏缺灌溉条件下棉花根系GhNRT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导致根系吸收NO3-的能力下降;部分根区灌溉灌水侧根系GhNRT基因表达量上调,灌水侧根系硝酸根吸收量升高,可以很好地解决因水分亏缺导致的氮素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维持了棉株的氮素平衡。综上所述,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均可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产生显着影响,且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以上这些指标存在互作效应。在棉花氮素利用方面,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棉株不同器官中的15N含量、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和棉株叶片中相关GhNRT基因表达量均产生显着影响,且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棉株不同器官中的15N含量、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和棉株叶片中相关GhNRT基因表达量存在互作效应。亏缺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效果不如正常灌溉显着,在干旱区植棉,合理的减施氮肥可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而不会影响棉花产量。另外,通过部分根区灌溉技术能够诱导相关硝态氮转运基因的表达,提高棉株硝态氮的吸收利用能力,为解决由于干旱导致氮素利用能力低下的问题提供了新参考。
朱熙[8](2021)在《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模式,由MAPKKK、MAPKK和MAPK组成。该级联途径通过三种激酶依次逐级磷酸化将感知的外源信号放大并传递下去,从而产生应激反应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日益突出的土地干旱和盐碱化问题造成其减产。目前,关于植物MAPK在干旱、盐及渗透胁迫条件下的基因功能研究十分有限。迄今为止,马铃薯StMAPKs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诱导表达模式的系统研究仍未见报道,而且其在马铃薯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也不清楚。本研究主要解析StMAPKs是否介导多种与胁迫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StMAPKs是否在干旱、盐和渗透胁迫下起作用以及其潜在机制。本研究对StMAPKs响应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表达模式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从马铃薯“大西洋”中分离得到一个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的StMAPK3功能基因和一个与干旱胁迫相关的StMAPK11功能基因,并通过亚细胞定位、酵母双杂文库筛选、酵母双杂检测互作蛋白、双分子荧光互补、磷酸化蛋白组学,以及对过表达和RNA干扰表达转基因的植株在胁迫下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的检测做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qRT-PCR技术分析了马铃薯15个StMAPKs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以及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中15个StMAPKs基因不仅在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时表达差异显着,而且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特异性表达差异也显着。2.从马铃薯中克隆得到两个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StMAPK3和StMAPK11,其中StMAPK3是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而StMAPK11与干旱胁迫相关,构建了pCAM35s-GFP-StMAPK3和pCAM35s-GFP-StMAPK11亚细胞定位载体,并在烟草表皮细胞中进行了瞬时表达。结果表明,StMAPK3和StMAPK11均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3.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28b-StMAPK11,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IPTG诱导并纯化StMAPK11重组蛋白,制备兔抗StMAPK11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好的抗体可以很好的与StMAPK11蛋白特异性结合。4.分别构建了酵母双杂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试验验证结果显示,StMAPK3可以与StDof1、StSR2、StACS5、StMEK2和StMAPKK1发生互作,其中StMAPK3与StSR2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StMAPK11可以与StbZIP2、StPTP1和StVQP9发生互作,其中StMAPK11与StbZIP2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5.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StMAPK3基因的功能分析。在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过表达StMAPK3植株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结果相反,而在StMAPK3过表达植株中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减少,RNA干扰表达植株中H2O2和MDA含量增加。同时过表达StMAPK3提高了盐和渗透胁迫下植株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这些光合指标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都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还发现在盐和渗透胁迫下转StMAPK3基因对马铃薯植株的气孔开合度、植株高度、茎粗、鲜重、根长和侧根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tMAPK3能明显提高马铃薯植株对盐和渗透胁迫的抗性。6.与干旱胁迫相关StMAPK11基因的功能分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过表达StMAPK11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中CAT、POD、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但在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中,结果相反,在StMAPK11过表达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中H2O2和MDA含量减少,但在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中H2O2和MDA含量增加。同时过表达StMAPK11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这些光合指标与非转基因相比都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还发现转StMAPK11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对马铃薯植株的鲜重、干重、根鲜重和根干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StMAPK11能明显提高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对干旱胁迫的抗性。7.对StMAPK3过表达和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得到2180种磷酸化蛋白。通过修饰位点定量分析在两组中共同鉴定到的修饰位点2922个,其中差异显着的修饰位点总数78个,显着上调的修饰位点总数49个,显着下调的修饰位点总数29个。通过磷酸化蛋白差异分析两组共鉴定蛋白2023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15个,下调表达蛋白14个。利用GO、KEGG、COG数据库对鉴定的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信号转导和代谢途径中发挥相应功能。
朱瑞婷[9](2021)在《外源油菜素内酯对镉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植物修复技术是土壤重金属修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应用前景广泛。相对于一些一年生、且生物量小的镉(Cd)超积累植物而言,草坪草具有适应性强、多年生、耐低修剪等优点,可以迅速地覆盖地表,防止重金属通过水或风的侵蚀迁移到别处,这些优点使草坪草比其他超富集植物在修复Cd污染土壤上具有显着的优越性。前期研究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具有较强的Cd富集能力和耐Cd性,但是高浓度Cd胁迫会严重的抑制其根系的生长。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是在植物上应用最广泛的BRs化合物之一,外源EBR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且对植物低温、高温、干旱、盐和重金属胁迫损伤均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目前,有关EBR对Cd胁迫下植物根系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为探究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耐Cd品种‘午夜’和Cd敏感性品种‘橄榄球2号’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浓度EBR(5、50、100 n M)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和BR合成和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内源激素含量、内源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量,旨在确定BRs参与调控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的作用,初步揭示BRs调控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午夜’和‘橄榄球2号’的根长在Cd胁迫的第6 d,分别减小了40.52%和33.11%,在Cd胁迫下施加5 n M EBR,可显着增加草地早熟禾根系长度,‘午夜’和‘橄榄球2号’的根长相比Cd胁迫分别增加了62.62%和35%。在Cd胁迫下施加不同浓度EBR均可显着增加草地早熟禾根系交叉数,但5 n M EBR处理下的根系交叉数最高。此外,外源5 n M EBR可显着促进侧根原基的发育。因此,5 n M EBR可显着促进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在Cd胁迫初期,草地早熟禾‘午夜’根系BR合成基因PpCPD和PpDET均被上调表达,而‘橄榄球2号’根系的PpCPD和PpDET均被下调表达。胁迫后期根系PpCPD和PpDET在两个品种中均被上调表达。5和100 n M EBR处理下Cd胁迫初期‘橄榄球2号’根系PpCPD和PpDET表达量大于Cd胁迫对照。草地早熟禾BR信号通路调控基因表达,如PpBZR、PpCDG和PpBIN等,在Cd胁迫和外源EBR处理时均有显着变化。因此,BR合成和信号转导通路基因可能也参与了Cd胁迫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的调控。(2)Cd胁迫下施加5 n M EBR与Cd胁迫相比,‘午夜’和‘橄榄球2号’的CAT活性分别增大了18.29%和29.51%;POD活性分别增大了51.00%和58.16%;SOD活性分别增大了11.43%和7.91%;APX活性分别增大了21.55%和22.68%;GR活性增大了37.83%和2.35%;‘午夜’根中PpCAT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增大,为Cd胁迫处理的3.49倍,‘橄榄球2号’中PpCAT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变化;PpGR和PpAPX基因的表达量也均被显着上调表达。此外,与Cd胁迫相比,施加5 n M EBR可减小草地早熟禾根系O2·-产生速率和H2O2的积累,说明外源EBR可通过促进草地早熟禾根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来缓解Cd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3)Cd胁迫处理减小了草地早熟禾根中IAA、t ZR、IPA和JA含量,并增加了ABA含量。在Cd胁迫下,外源EBR处理可提高草地早熟禾根中IAA和EBR含量。此外,外源EBR可调控Cd胁迫下根系上调表达‘午夜’草地早熟禾IAA合成基因PpTAR2和PpYUCCA,IAA转运基因PpPIN,‘橄榄球2号’草地早熟禾IAA合成基因PpYUCCA,IAA信号基因PpIAA6被上调表达,这说明外源EBR可通过协同调控生长素合成、转运和信号转导来缓解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的抑制效应。
王天君[10](2021)在《马铃薯黑痣病菌拮抗木霉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随着绿色农业发展,生物防治日益受重视,对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抑制效果好的木霉菌株,通过盆栽及田间试验,探索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效果及机制,为木霉菌剂的研发和马铃薯黑痣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生长速率法、平板对峙法和对扣培养法,筛选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抑制效果突出的木霉菌株。结果表明,17株木霉菌均可以通过空间竞争抑制马铃薯黑痣病菌的生长,其中棘孢木霉、拟康宁木霉78、哈茨木霉22、绿色木霉3的产孢量较高,产孢量为1.58×109/皿~3.68×109/皿,且拮抗系数为Ⅰ。木霉菌通过缠绕寄生病菌菌丝内生长,致使其菌丝发生断裂、溢缩,最终导致病原菌解体死亡。不同木霉菌的代谢物质对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拟康宁木霉78抗生效果最强。综合分析确定拟康宁木霉78对黑痣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2.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拟康宁木霉78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木霉菌对马铃薯有明显促生作用,木霉菌可以显着促进马铃薯植株各项形态指标和生物量的增加,同时增加马铃薯产量,木霉菌盆栽处理最高可增产28.41%,田间处理最高可增产18.81%。拟康宁木霉78能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木霉菌不同处理盆栽防效为56.80%~85.37%,田间防效为37.50%~71.65%。3.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拟康宁木霉78不同处理马铃薯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木霉菌可诱导马铃薯植株根茎SOD、POD、CAT、PPO、PAL活性增强,较其对照平均增幅分别为45.83%、67.61%、31.24%、67.78%、15.35%;降低MDA含量,较对照平均降幅为62.98%。拟康宁木霉78能显着提高马铃薯植株抗性,降低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拟康宁木霉78能增加马铃薯根际土细菌与放线菌数量,降低立枯丝核菌的数量,与对照处理差异显着。施入木霉菌使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较对照平均增幅分别为28.91%、43.58%、19.73%、22.86,促进了马铃薯植株生长。5.对施用拟康宁木霉78的盆栽和田间处理进行根际土细菌和真菌类群高通量测序,分别检测出26个细菌门和424个细菌属类,10个真菌门和137个真菌属类。施加拟康宁木霉78可以提高马铃薯根际土细菌的种群密度,降低根际土真菌的种群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施用拟康宁木霉78能够显着提高根际土中有拮抗效果与降解能力的芽孢杆菌属(Gemmatimona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丰度,降低根际土中植物病原菌类群丝核菌属(Rhizoctonia)和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的丰度。
二、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化学诱导研究 Ⅰ.NAA诱导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效应与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化学诱导研究 Ⅰ.NAA诱导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效应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硫化氢调控桃侧根发生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桃树根系生长发育特性 |
1.2 植物侧根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根系的功能及重要性 |
1.2.2 侧根的形成 |
1.2.3 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植物侧根的生长发育 |
1.3 植物硫化氢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中H_2S的产生途径 |
1.3.2 H_2S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
1.3.2.1 H_2S参与调控植物抗逆性 |
1.3.2.2 H_2S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
1.3.3 植物中H_2S的作用机理 |
1.3.3.1 H_2S与植物激素相互作用 |
1.3.3.2 H_2S与 NO、H_2O_2、CO信号分子相互作用 |
1.3.3.3 H_2S对蛋白质进行硫巯基化修饰 |
1.4 生长素调控植物侧根发育的研究进展 |
1.4.1 生长素调控侧根发生的机制研究 |
1.4.2 生长素与H_2S、植物激素等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侧根发育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1.1 外源H_2S处理对桃苗根系生长的RNA-Seq分析 |
2.1.2 外源生长素处理对桃苗侧根形成的影响 |
2.1.3 异源过表达PpLBD16 的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根表型分析 |
2.1.4 根系过表达PpLBD16 对桃苗根系形成的影响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1 桃根系构型参数的测定 |
2.2.2 根系中内源H_2S含量的测定 |
2.2.3 根系中生长素含量的测定 |
2.2.4 植物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2.2.5 文库构建与质检 |
2.2.6 Illumina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参考序列比对及表达水平定量分析 |
2.2.7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和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2.2.8 RT-qPCR分析 |
2.2.9 PpLBD16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2.2.9.1 基因的克隆 |
2.2.9.2 克隆载体的构建 |
2.2.9.3 质粒DNA的提取及双酶切 |
2.2.9.4 表达载体的连接及农杆菌转化 |
2.2.10 PpLBD16 异源转化拟南芥 |
2.2.11 PpLBD16 转染桃苗根系 |
2.3 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H_2S对桃根系的影响 |
3.1.1 外源H_2S对桃根系构型的影响 |
3.1.2 外源 H_2S对桃根系中内源 H_2S含量的影响 |
3.1.3 外源H_2S对桃根系中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
3.2 外源H_2S调控桃根系生长的RNA-Seq分析 |
3.2.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 |
3.2.2 外源H_2S处理与对照处理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3.2.5 外源H_2S对生长素合成、转运及信号转导的影响 |
3.2.6 外源H_2S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分析 |
3.2.7 外源H_2S对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影响 |
3.2.8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
3.2.9 RT-qPCR验证 |
3.3 外源H_2S对 PpDES1及PpLBD16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1 外源 H_2S对内源 H_2S合成基因PpDES1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2 外源H_2S对 PpLBD16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 外源生长素对桃根系生长及H_2S响应性基因的影响 |
3.4.1 外源生长素处理对桃根系构型的影响 |
3.4.2 外源生长素对PpDES1及PpLBD16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3 外源生长素对H_2S响应性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5 过表达PpLBD16 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3.5.1 异源过表达PpLBD16 促进拟南芥侧根的形成 |
3.5.2 根系过表达PpLBD16 促进桃苗不定根形成 |
4 讨论 |
4.1 H_2S通过生长素途径调控桃侧根的形成 |
4.2 H_2S通过LBD,MYB和 AP2/ERF转录因子调控桃侧根的形成 |
4.3 H_2S可以调控桃根系细胞增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IAA和BR参与干旱胁迫影响烟草侧根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根系的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
1.2 生长素的介绍 |
1.2.1 生长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2.2 生长素参与调控根系的研究进展 |
1.3 油菜素内酯的介绍 |
1.3.1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3.2 油菜素内酯参与调控根系的研究进展 |
1.4 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协同调控根发育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烟草幼苗侧根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烟苗培养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烟草幼苗总根长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烟草幼苗一级侧根数目的影响 |
2.2.3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烟草幼苗一级侧根平均长度的影响 |
2.2.4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烟草幼苗二级侧根密度的影响 |
2.2.5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烟草幼苗根体积的影响 |
2.2.6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烟草幼苗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
2.2.7 干旱胁迫下烟草幼苗根系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含量的变化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讨论 |
2.3.2 结论 |
第三章 外源NAA和 NPA对烟草侧根生长及对BR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 |
3.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浓度外源NAA对烟草根系构型的影响 |
3.2.2 干旱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外源NPA对烟草根系构型的影响 |
3.2.3 外源NAA和 NPA对烟草根系构型的影响 |
3.2.4 NAA及 NPA处理后烟草二级侧根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3.2.5 NAA和 NPA处理对生长素在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
3.2.6 外源NAA和 NPA对烟草根系BR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讨论 |
3.3.2 结论 |
第四章 外源EBR和 BRZ对烟草侧根生长及对IAA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外源EBR和 BRZ对根系表型和构型的影响 |
4.2.2 EBR及 BRZ处理后烟草二级侧根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4.2.3 EBR和 BRZ处理对生长素在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
4.2.4 外源EBR和 BRZ对烟草根系IAA含量和 Nt PIN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讨论 |
4.3.2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资源创制与抗寒研究进展 |
1.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的创制与推广 |
1.1.2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抗寒研究进展 |
1.2 ROS的信号产生、传导机制及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2.1 ROS的产生途径 |
1.2.2 ROS的动态信号传递机制 |
1.2.2.1 ROS波传递机理 |
1.2.2.2 维管束组织在ROS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
1.2.3 ROS植物生长发育所必要的关键分子 |
1.2.3.1 ROS调控植物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
1.2.4 适量的ROS作为逆境响应信号分子 |
1.2.4.1 ROS参与MAPK级联反应 |
1.2.4.2 ROS与 MAPK信号途径及植物激素(ABA、BR等)存在广泛的互作关系 |
1.2.5 过量的ROS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
1.2.5.1 ROS的清除机制 |
1.2.5.2 过量的ROS诱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遗传背景及抗寒生理、生化和细胞学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处理 |
2.1.2 指标测定方法 |
2.1.2.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2.1.2.2 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
2.1.3 细胞学分析方法 |
2.1.3.1 O_2~-亚细胞定位 |
2.1.3.2 电镜透射 |
2.1.4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
2.1.4.1 染色体制片 |
2.1.4.2 GISH分析 |
2.1.5 数据分析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染色体组核型分析 |
2.2.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 GISH分析 |
2.2.3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2.2.4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H_2O_2和O_2~-定性分析 |
2.2.5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组织中ROS(O_2~-)的分布规律 |
2.2.6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2.3 讨论 |
2.3.1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16VHNTS309 遗传背景分析 |
2.3.2 冷胁迫引起的甘蓝型油菜生理、生化和形态特征差异性变化 |
2.3.3 低温胁引起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性变化 |
2.3.4 甘蓝型油菜受到冷胁迫应激后发生ROS“爆发”现象 |
2.3.5 甘蓝型油菜不同组织细胞中ROS产生机制存在差异性 |
2.3.6 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产生的ROS是一种动态信号分子 |
2.4 小结 |
第三章 ROS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及冷胁迫信号响应传递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处理 |
3.1.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 再生体系建立 |
3.1.2.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
3.1.2.2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
3.1.2.3 Ag~+对芽诱导的影响 |
3.1.2.4 NAA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
3.1.3 ROS(O_2~-)亚细胞和超微结构定位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浓度2,4 -D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2,4 -D和6- BA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根的影响 |
3.2.4 ROS(O_2~-)在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中积累规律 |
3.2.5 ROS(O_2~-)参与调控甘蓝型油菜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 |
3.2.6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ROS(O_2~-)亚细胞定位 |
3.2.7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ROS(O_2~-)信号超微结构定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浓度生长激素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
3.3.2 ROS(O_2~-)积极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分裂 |
3.3.3 线粒体、叶绿体和质膜NADPH是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ROS的主要来源机制 |
3.3.4 维管束组织是ROS信号长距离运输的快速通道 |
3.4 小结 |
第四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ROS浓度阈值范围和ROS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分析 |
4.1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处理 |
4.1.2.1 ROS阈值范围探究 |
4.1.2.2 ROS致死浓度及半致死浓度验证试验 |
4.1.3 指标测定 |
4.1.4 UPB1 基因克隆及序列比对分析 |
4.1.5 BCIP/NBT显色原位杂交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外源H_2O_2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4.2.2 外源H_2O_2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发芽长势的影响 |
4.2.3 外源H_2O_2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或幼苗内含H_2O_2和O_2~-的影响 |
4.2.3.1 内含H_2O_2和O_2~-的定性分析 |
4.2.3.1 内含H_2O_2和O_2~-的定性分析 |
4.2.4 外源 H_2O_2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或幼苗内源 SOD、POD和 CAT的影响 |
4.2.5 ROS阈值验证试验 |
4.2.6 强抗寒甘蓝型Bn UPB1 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
4.2.7 甘蓝型油菜Bn UPB1与O_2~-信号关联分析 |
4.3 讨论 |
4.3.1 O_2~-和H_2O_2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分布差异性 |
4.3.2 Bn UPB1 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产生ROS动态平衡调节方面的作用 |
4.3.3 适宜H_2O_2浓度促进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 |
4.3.4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半致死H_2O_2浓度阈值分析 |
4.3.5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致死 H_2O_2 浓度阈值分析 |
4.3.6 不同浓度H_2O_2处理后,内含H_2O_2、O_2~-、SOD、POD和 CAT含量变化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外施DPI验证NADPH酶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冷胁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DPI抑制试验 |
5.1.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无菌苗DPI抑制试验 |
5.1.1.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叶和茎愈伤组织DPI抑制试验 |
5.1.1.3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DPI抑制试验 |
5.2 结果分析 |
5.2.1 DPI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后,O_2~-的分布规律变化 |
5.2.2 DIP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后,O_2~-的积累规律变化 |
5.2.3 冷胁迫+DPI处理愈伤组织及无菌后,O_2~-的积累规律变化 |
5.2.4 DPI处理后的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叶和茎H_2O_2和O_2~-含量变化 |
5.2.5 DPI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后,种子的发芽率及ROS规律变化 |
5.3 讨论 |
5.3.1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
5.3.2 NADPH酶是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根毛细胞ROS的主要来源途径 |
5.3.3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 |
5.3.4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冷胁迫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
5.4 小结 |
第六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冷应答过程中与ROS产生、清除及信号传导相关的通路分析 |
6.1 试验处理及指标测定 |
6.1.1 试验处理 |
6.1.2 ABA、H2S和 VB6 指标测定方法 |
6.1.3 转录组数据测序和分析 |
6.1.4 qRT-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转录组测序质量统计 |
6.2.2 冷胁迫下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6.2.3 qRT-PCR 分析 |
6.2.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6.2.5 差异表达基因 KEGG 富集分析 |
6.3 讨论 |
6.3.1 强抗寒和弱抗寒甘蓝型油菜ROS清除机制差异性分析 |
6.3.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维生素B_6的合成可有效清除体内过量的ROS |
6.3.1.2 过氧化物酶体在甘蓝型油菜细胞内维持ROS平衡的作用 |
6.3.1.3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硫代谢在ROS清除机制中的作用 |
6.3.1.4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油菜SOD和 CAT活性变化积极参与调控ROS代谢 |
6.3.1.5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和 Ca~(2+)信号互作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6.3.1.6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MAPK和 WRKY等分子存在互作作用 |
6.3.1.7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ABA和 H_2S互作存在关联性 |
6.3.1.8 过量的ROS会诱导VDAC上调表达,进而触发PCD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盐胁迫对作物的影响 |
1.2.1 盐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棉花对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
1.3 外源调节物质在作物中耐盐的应用 |
1.4 外源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功能 |
1.4.1 外源褪黑素在作物中抗逆的作用 |
1.4.2 外源褪黑素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1.4.3 外源褪黑素对作物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盐浓度筛选 |
2.2.2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的比较 |
2.2.3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幼苗下胚轴长度的比较 |
2.2.4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幼苗侧根数的比较 |
2.2.5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幼苗生物量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褪黑素处理对盐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2 褪黑素处理对盐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根系的影响 |
2.3.3 褪黑素处理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物质积累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及根系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的比较 |
3.2.2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幼苗地下部生长发育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喷施外源褪黑素对棉花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3.3.2 喷施外源褪黑素对棉花幼苗地下部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4.2.2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光合参数的比较 |
4.2.3 盐胁迫下不同褪黑素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
4.2.4 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喷施外源褪黑素对棉花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4.3.2 喷施外源褪黑素对棉花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3 喷施外源褪黑素对棉花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源褪黑素对田间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叶片SPAD值的变化趋势 |
5.2.2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物量的变化趋势 |
5.2.3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蕾期株高和果枝数的变化趋势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 |
6.1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
6.2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
6.3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6.4 外源褪黑素对田间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盐地碱蓬对根区盐氮异质性分布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土壤盐渍化 |
2.盐生植物 |
3.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
3.1 基因表达 |
3.2 离子平衡 |
3.3 渗透调节 |
3.4 氧化修复 |
4.土壤盐氮异质性 |
4.1 土壤盐氮异质性成因 |
4.2 盐分异质对植物的影响 |
4.3 氮素异质对植物的影响 |
5.分根处理应用研究进展 |
6.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一部分 盐地碱蓬对根区NaCl差异分布的生理响应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幼苗处理 |
1.2.1 萌发育苗 |
1.2.2 取苗养根 |
1.2.3 分根适应 |
1.2.4 升盐处理 |
1.3 实验方法 |
1.3.1 根区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生物量、根系形态的测定 |
1.3.2 根区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1.3.3 根区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1.3.4 根区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叶片和根中无机离子含量的测定 |
1.3.5 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根部ABA含量的测定 |
1.3.6 非损伤微测技术对盐地碱蓬根中Na~+流动性的测定 |
1.3.7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根区盐异质处理10 d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 |
2.2 根区盐异质处理10 d对盐地碱蓬生物量、根系形态的影响 |
2.3 根区盐异质处理10 d对盐地碱蓬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4 根区盐异质处理10 d对盐地碱蓬叶片和根中Na~+、K~+、Cl~-离子含量的影响 |
2.5 根区盐异质处理1 d对盐地碱蓬ABA含量以及根区Na~+离子净流速的影响 |
3.讨论与结论 |
第二部分 盐地碱蓬对根区硝态氮差异分布的生理响应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幼苗处理 |
1.3 实验方法 |
1.3.1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盐地碱蓬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测定 |
1.3.2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叶片和根中NO_3~-含量的测定 |
1.3.3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2 h和 24 h,盐地碱蓬根中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s NRT1.1和Ss NRT2.1 表达量的测定 |
1.3.4 统计与分析 |
2.结果 |
2.1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4 d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 |
2.2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4 d对盐地碱蓬生物量的影响 |
2.3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4 d对盐地碱蓬根系形态的影响 |
2.4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4 d对盐地碱蓬叶片和根中NO_3~-含量的影响 |
2.5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对盐地碱蓬根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s NRT1.1和Ss NRT2.1 表达量的影响 |
3.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项目支持 |
(6)外源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生长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赤霉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2 水杨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3 多效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4 外源调节剂对根系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
2.2 试验设计 |
2.2.1 萌发袋试验 |
2.2.2 盆栽试验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萌发袋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2 盆栽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章 外源调节剂对萌发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萌发期主根长的影响 |
3.2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萌发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
3.3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萌发期生物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外源调节剂对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 |
4.1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苗期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
4.2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苗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
4.3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苗期生物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外源调节剂对苗期根系酶活性的影响 |
5.1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苗期根系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5.2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SOD活性的影响 |
5.3 不同GA_3、SA、PP_(333)浓度水平对SOD活性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GhNRT基因表达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氮素吸收和转运的调控研究进展 |
1.1 植物氮素吸收机制 |
1.2 植物氮素转运机制 |
1.3 植物氮素转运蛋白的表达调控 |
1.4 提高NUE的主要途径 |
2 水分亏缺对植物氮素利用的影响 |
2.1 水分亏缺对植物氮素吸收的影响 |
2.2 水分亏缺对植物氮代谢的影响 |
2.3 水分亏缺对植物氮素分配的影响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效应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调查项目及测定方法 |
1.3.1 土壤持水量的测定 |
1.3.2 棉花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1.3.3 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1.3.4 棉花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的测定 |
1.3.5 棉花氮素积累量、~(15)N吸收量、氮素分配比例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计算 |
1.3.6 棉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1.3.7 棉花叶片GhNRT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1.3.7.1 RNA的提取 |
1.3.7.2 RNA反转录 |
1.3.7.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单株产量的影响 |
2.2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3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株高、叶面积以及生物量的影响 |
2.4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5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6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叶片GhNR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7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2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利用的影响 |
3.3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亏缺灌溉对棉花硝态氮吸收和转运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3.1 沙子持水量的测定 |
1.3.2 根系硝态氮吸收速率的测定 |
1.3.3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亏缺灌溉对根系硝酸根吸收速率的影响 |
2.2 亏缺灌溉对根系GhNR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部分根区灌溉提高棉花硝态氮吸收和转运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3.1 棉花嫁接分根、PEG模拟水分亏缺处理 |
1.3.2 根系硝酸根吸收速率的测定 |
1.3.3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部分根区灌溉对根系硝态氮吸收速率的影响 |
2.2 部分根区灌溉对GhNR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语表 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MAPK级联途径 |
1.1.1 植物MAPK级联途径组成 |
1.1.2 植物中的MAPKKK |
1.1.3 植物中的MAPKK |
1.1.4 植物中的MAPK |
1.2 植物MAPK级联途径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 |
1.2.1 乙烯信号转导 |
1.2.2 脱落酸信号转导 |
1.2.3 茉莉酸信号转导 |
1.2.4 水杨酸信号转导 |
1.2.5 生长素信号转导 |
1.2.6 油菜素甾醇信号转导 |
1.2.7 赤霉素信号转导 |
1.3 MAPK级联参与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 |
1.3.1 盐胁迫 |
1.3.2 干旱胁迫 |
1.3.3 温度胁迫 |
1.3.4 氧化应激响应 |
1.3.5 臭氧胁迫 |
1.3.6 创伤响应 |
1.3.7 重金属胁迫 |
1.4 植物中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马铃薯StMAPKs的差异表达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生化试剂 |
2.1.2 培养基 |
2.1.3 引物 |
2.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
2.1.4.1 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 |
2.1.4.2 马铃薯植株不同组织器官的取样 |
2.1.5 试验方法 |
2.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2.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2.1.5.3 实时荧光定量qRT-RCR分析StMAPKs表达谱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非生物胁迫及植物激素处理下的StMAPKs差异表达分析 |
2.2.1.1 脱落酸处理 |
2.2.1.2 干旱处理 |
2.2.1.3 乙烯处理 |
2.2.1.4 赤霉素处理 |
2.2.1.5 H_2O_2处理 |
2.2.1.6 高温处理 |
2.2.1.7 生长素处理 |
2.2.1.8 茉莉酸处理 |
2.2.1.9 低温处理 |
2.2.1.10 NaCl处理 |
2.2.1.11 PEG处理 |
2.2.1.12 水杨酸处理 |
2.2.2 不同组织器官中的StMAPKs差异表达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马铃薯StMAPK3 抗盐和渗透胁迫相关的功能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生化试剂 |
3.1.2 培养基 |
3.1.3 引物 |
3.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
3.1.5 试验方法 |
3.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3.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3.1.5.3 目的基因PCR扩增 |
3.1.5.4 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
3.1.5.5 回收目的片段 |
3.1.5.6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3.1.5.7 马铃薯StMAPK3 的亚细胞定位 |
3.1.5.8 酵母双杂试验 |
3.1.5.9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
3.1.5.10 马铃薯遗传转化及鉴定 |
3.1.5.11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生理指标分析 |
3.1.5.12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生长指标和气孔的分析 |
3.1.5.13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光合指标的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马铃薯中与渗透和盐胁迫相关的StMAPK3 基因的分离 |
3.2.2 载体的构建 |
3.2.2.1 过表达载体pCPB-StMAPK3 的构建 |
3.2.2.2 RNA干扰表达载体pCPB121-miRmapk3 的构建 |
3.2.2.3 亚细胞定位载体pCAM35s-GFP-StMAPK3 的构建 |
3.2.2.4 酵母双杂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2.5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3 StMAPK3 的亚细胞定位 |
3.2.4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StMAPK3 互作蛋白 |
3.2.4.1 诱饵载体pGBKT7-StMAPK3 毒性与自激活检测 |
3.2.4.2 StMAPK3 诱饵蛋白筛选马铃薯cDNA文库及分析 |
3.2.4.3 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互作 |
3.2.5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BiFC)验证结果 |
3.2.6 转基因马铃薯的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
3.2.7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生理指标分析 |
3.2.8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光合指标分析 |
3.2.9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生长指标及气孔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马铃薯StMAPK11 抗旱胁迫相关的功能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生化试剂 |
4.1.2 培养基 |
4.1.3 引物 |
4.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
4.1.4.1 马铃薯材料及处理 |
4.1.4.2 烟草材料及处理 |
4.1.4.3 拟南芥材料及处理 |
4.1.5 试验方法 |
4.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4.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4.1.5.3 目的基因PCR扩增 |
4.1.5.4 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
4.1.5.5 回收目的片段 |
4.1.5.6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4.1.5.7 马铃薯StMAPK11 的亚细胞定位 |
4.1.5.8 原核表达马铃薯StMAPK11 蛋白 |
4.1.5.9 原核表达马铃薯StMAPK11 重组蛋白抗体制备 |
4.1.5.10 Western blot |
4.1.5.11 酵母双杂试验 |
4.1.5.12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
4.1.5.13 马铃薯遗传转化及鉴定 |
4.1.5.14 烟草遗传转化及鉴定 |
4.1.5.15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鉴定 |
4.1.5.16 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生理指标分析 |
4.1.5.17 干旱胁迫条件下烟草的生理指标分析 |
4.1.5.18 干旱胁迫条件下拟南芥的生理指标分析 |
4.1.5.19 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的生物量和生长指标分析 |
4.1.5.20 干旱胁迫条件下光合指标的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马铃薯中与渗透和盐胁迫相关的StMAPK11 基因的分离 |
4.2.2 载体的构建 |
4.2.2.1 过表达载体pCPB-StMAPK11 的构建 |
4.2.2.2 RNA干扰表达载体pCPB121-miRmapk11 的构建 |
4.2.2.3 拟南芥和烟草表达载体pART-CAM-StMAPK11 的构建 |
4.2.2.4 亚细胞定位载体pCAM35s-GFP-StMAPK11 的构建 |
4.2.2.5 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28b-StMAPK11 的构建 |
4.2.2.6 酵母双杂表达载体pGBKT7-StMAPK11 的构建 |
4.2.2.7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试验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3 原核表达StMAPK11 及抗体制备 |
4.2.3.1 原核重组StMAPK11 蛋白表达 |
4.2.3.2 间接ELISA法检测兔抗StMAPK11 抗血清效价 |
4.2.3.3 兔抗StMAPK11 抗血清的Western blot鉴定 |
4.2.4 StMAPK11 的亚细胞定位 |
4.2.5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StMAPK11 互作蛋白 |
4.2.5.1 诱饵载体pGBKT7-StMAPK11 毒性与自激活检测 |
4.2.5.2 StMAPK11 诱饵蛋白筛选马铃薯cDNA文库及分析 |
4.2.5.3 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互作 |
4.2.6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BiFC)验证结果 |
4.2.7 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
4.2.8 转基因烟草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
4.2.9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获得与检测 |
4.2.10 干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分析 |
4.2.10.1 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
4.2.10.2 干旱胁迫下烟草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
4.2.10.3 干旱胁迫下拟南芥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
4.2.11 干旱胁迫下的光合指标分析 |
4.2.12 干旱胁迫下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马铃薯StMAPK3 磷酸化修饰定量蛋白组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总蛋白提取 |
5.1.2.2 蛋白质检 |
5.1.2.3 蛋白酶解 |
5.1.2.4 磷酸化修饰多肽富集 |
5.1.2.5 液质检测 |
5.1.2.6 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 |
5.1.2.7 蛋白质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5.1.2.8 基序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数据质控与鉴定 |
5.2.2 磷酸化蛋白功能注释 |
5.2.3 磷酸化修饰位点分析 |
5.2.4 磷酸化蛋白差异分析 |
5.2.5 差异磷酸化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9)外源油菜素内酯对镉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摘要 |
SUMMARY |
缩写词(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镉污染现状及背景介绍 |
1.1.1 镉污染的来源 |
1.1.2 镉污染现状 |
1.1.3 镉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
1.2.1 重金属的定义 |
1.2.2 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 |
1.2.3 重金属对植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1.3 BR参与调控根系发育和逆境胁迫的影响 |
1.3.1 油菜素内酯的信号传导途径 |
1.3.2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逆境胁迫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3 BR参与根系发育 |
1.4 草坪草在重金属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BR参与调控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2 根系形态的扫描 |
2.1.3 统计侧根原基 |
2.1.4 草地早熟禾BR合成及信号通路基因的鉴定 |
2.1.5 草地早熟禾BR通路相关基因在根中的表达分析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长和根径的影响 |
2.2.2 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影响 |
2.2.3 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分支数和交叉数的影响 |
2.2.4 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侧根原基的影响 |
2.2.5 草地早熟禾BR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2.2.6 草地早熟禾BR通路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2.3 讨论 |
2.3.1 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的影响 |
2.3.2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BR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
2.3.3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BR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3.1.2 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3.1.2.1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1.2.2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3.1.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的测定 |
3.1.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与方法 |
3.1.4.1 酶液提取 |
3.1.4.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
3.1.4.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3.1.4.4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3.1.4.5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3.1.4.6 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3.1.4.7 基因表达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SOD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2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CAT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3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GR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4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APX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5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POD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6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
3.2.7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ROS积累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4.1.2 内源激素的测定 |
4.1.2.1 代谢物的提取 |
4.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1.2.3 上机检测 |
4.1.2.4 校准曲线 |
4.1.2.5 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 |
4.1.2.6 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 |
4.1.3 基因表达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IAA含量的影响 |
4.2.2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tZR含量的影响 |
4.2.3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IPA含量的影响 |
4.2.4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JA含量的影响 |
4.2.5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SA含量的影响 |
4.2.6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ABA含量的影响 |
4.2.7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BR含量的影响 |
4.2.8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IA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9 外源EBR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素响应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0 外源EBR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CTK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10)马铃薯黑痣病菌拮抗木霉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马铃薯概述 |
1.2 马铃薯黑痣病研究进展 |
1.2.1 马铃薯黑痣病分布与危害 |
1.2.2 马铃薯黑痣病症状及病原菌 |
1.2.3 马铃薯黑痣病发病规律 |
1.2.4 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 |
1.3 木霉菌研究进展 |
1.3.1 木霉菌概述 |
1.3.2 木霉菌生防机制 |
1.4 木霉菌对根际土微环境的影响 |
1.4.1 木霉菌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1.4.2 木霉菌与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4.3 木霉菌对根际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菌种 |
2.1.3 试验用土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供试试剂 |
2.2.2 供试培养基 |
2.2.3 常用贮备试剂配制 |
2.2.4 主要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黑痣病菌拮抗木霉菌筛选及拮抗作用测定 |
2.3.2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 |
2.3.3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控作用 |
2.3.4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丙二醛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2.3.5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理化特性的影响 |
2.3.6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拮抗木霉菌的筛选及其对黑痣病菌抑制作用 |
3.1.1 17 株木霉菌菌丝生长速度与产孢能力 |
3.1.2 17 株木霉菌与立枯丝核菌空间竞争能力 |
3.1.3 8 株木霉菌对立枯丝核菌的重寄生作用 |
3.1.4 8 株木霉菌的固体培养代谢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 |
3.1.5 8 株木霉菌液体发酵滤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 |
3.2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 |
3.2.1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2.3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块茎重量的影响 |
3.3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控作用 |
3.3.1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盆栽防控效果 |
3.3.2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控效果 |
3.4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丙二醛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3.4.1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4.2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4.3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4.4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4.5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3.4.6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3.5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5.1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脲酶活性的影响 |
3.5.2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5.3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5.4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5.5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6 拟康宁木霉78 对马铃薯根际土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6.1 高通量测序基本信息 |
3.6.2 Alpha多样性分析 |
3.6.3 拟康宁木霉78 对根际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3.6.4 拟康宁木霉78 对根际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3.6.5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4 讨论 |
4.1 木霉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机制 |
4.2 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控作用 |
4.3 木霉菌对马铃薯植株系统抗性的影响 |
4.4 木霉菌对马铃薯根际土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5 木霉菌对马铃薯根际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化学诱导研究 Ⅰ.NAA诱导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效应与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硫化氢调控桃侧根发生的机理研究[D]. 吴雪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IAA和BR参与干旱胁迫影响烟草侧根发育的研究[D]. 梁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D]. 祁伟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研究[D]. 李阳.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盐地碱蓬对根区盐氮异质性分布的生理响应[D]. 张欣欣.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外源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生长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D]. 赵栗.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7]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GhNRT基因表达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 刘海光.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8]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D]. 朱熙.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9]外源油菜素内酯对镉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发育的影响[D]. 朱瑞婷.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10]马铃薯黑痣病菌拮抗木霉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制研究[D]. 王天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