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林施肥试验初报

杉木林施肥试验初报

一、杉木林施肥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峰[1](2021)在《杉木林下套种珍贵树种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26年生杉木林下套种米锥、闽楠、红豆杉三种珍贵树种,研究了林分生长6年后杉木米锥、杉木闽楠、杉木红豆杉3种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凋落物现存量,结果表明:杉木米锥混交林单位面积凋落物现存量最高,为7937.8 kg/hm2;杉木纯林单位面积凋落物现存量最少,为5437.5 kg/hm2。3种混交树种凋落物分别占总凋落物的4.64%、6%、7.8%。

王熙富,黄梓雄,龙曼[2](2021)在《不同肥料种类与混交模式对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扩大本地乡土珍贵树种南方红豆杉资源筛选出适宜的肥料种类,2009~2012年连续4年对3种不同肥料种类南酸枣林下种植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及地径生长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并初步探讨了不同混交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树高及地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种类中南方红豆杉的生长以尿素复合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4年的树高及地径生长量分别增加112.58 cm、2.62 cm,树高生长量与单施尿素、复合肥处理呈显着性差异,地径生长量无显着差异。尿素复合肥混施种植情况下,杉木×南方红豆杉比南酸枣×南方红豆杉更有利于树高的生长,且呈极显着差异;两种混交模式下南方红豆杉的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明显。

蒋承雨[3](2021)在《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泡桐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优质速生树种,是北方主要的造林树和行道树,在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较少。人工施肥是一项重要的营林措施,但是许多施肥考虑的只是林木的生长响应,并没有考虑到林木的生长响应效率,不符合可持续生产的理念,为了探讨不同施肥量对泡桐幼苗生长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六塘村泡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用9501号泡桐幼苗,布置16个试验样地,设置4种施肥水平处理,即低肥(250g/株),中肥(350g/株),高肥(500g/株)和对照组,肥料为复合肥料(N-P-K为20-8-12),每种处理重复4次。一共3个时期,即出苗期(4月-6月),缓慢生长期(6月-8月)和速生期(8月到10月)。共测定生长、物理、化学、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指标33个,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土壤的关键变量,再通过数据包络模型(DEA)评价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效率,最后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探究泡桐生长以及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根据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可知土壤的关键变量为有机质、全氮、有效铜、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镁、有效钙七个指标。根据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可知,对出苗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和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低肥(250g/株),对缓慢生长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和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中肥(350g/株),对速生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低肥(250g/株),对速生期的泡桐幼苗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中肥(350g/株)。(2)根据不同生长期的泡桐生长的响应效率可知,在出苗期、缓慢生长期和速生期,低肥(250g/株)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均为最高。根据不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可知,出苗期至速生期,中肥(350g/株)的施肥技术水平、施肥配比效率、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均为最高。根据考虑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可知,在出苗期、缓慢生长期和速生期,低肥(250g/株)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均为最高。说明延迟效应中的结转变量能够促进泡桐的生长,使泡桐幼苗在较低的施肥处理下有更高的响应效率。(3)根据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可知,随着氮含量的增加,泡桐幼苗的苗高增量在增加,泡桐幼苗的地径增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而随着磷、钾含量的增加,泡桐幼苗的地径增量在增加,泡桐幼苗的苗高增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随着氮、磷含量的增加,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有效铜、有效镁含量在增加,土壤中的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钙含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而随着钾含量的增加,土壤中的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钙在增加,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有效铜、有效镁含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基于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低肥(250g/株)、中肥(350g/株)和高肥(500g/株)处理对泡桐幼苗的苗高、地径均有明显效果,不同时期的最适施肥量不同,且土壤存在延迟效应,使泡桐幼苗在较低的施肥处理下有更高的响应效率。

马天舒[4](2021)在《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干形通直、材性优良、用途广泛。但由于杉木枝条多,木材中常常形成较多的节,严重影响了木材的美观,降低了木材的价值。杉木的不同用途对其质量要求不同,杉木装饰板材通常要求无节,因此,杉木高值化装饰材的定向培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杉木无节材的培育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选择中亚热带不同地理种源、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修枝强度的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无节材培育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杉木无节材培育的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等技术措施要点,并对部分地理种源的杉木节子进行解剖实验,研究节的形成和枝条发育特征,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节的解剖实验和材性分析,发现节子的物理性质与其周围的无节木材存在较大的差异,节的硬度大,颜色深,纤维走向杂乱,无节的木材纹理平整,颜色均一。有节木材的横纹径向全部抗压强度比无节材增加了 40.7%,抗弯强度增加了 26.0%,顺纹抗压强度降低了 19.5%,抗拉强度降低了 25.3%。无论是红心杉、垂枝杉,还是黄枝杉,枝径均与节子宽度呈正相关,即枝径越大,节子宽度越宽,因此可以通过树干外部的枝条宽度来预测内部节子大小。垂枝杉枝少、节小,但节周围被少量皮分隔,局部材性降低;陈山红心杉和黄枝杉节与干材结合紧密。(2)枝条发育特征决定节的属性和修枝难易程度。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7个无性系、湖南省4个种源、湖北省2个种源的杉木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源的杉木枝条特征存在显着的差异。湖南会同二代良种和会同三代良种的枝长较长、枝径较短、分枝角较大。福建无性系“洋020”枝条短、枝径小,分枝角大,3个指标均与其他无性系差异显着。湖北罗田垂枝杉枝条短小,分枝角大,并与当地其他地理种源差异显着。因此,会同杉木良种、“洋020”和罗田垂枝杉这几种杉木地理种源或无性系可作为当地无节材培育的优质地理种源。无性系造林方式下的杉木遗传力(福建)整体高于实生苗造林的杉木(湖南和湖北)。不同杉木产区中,表型性状较优的地理种源枝条遗传力均达到中等以上,具有较好的遗传效果,选择无性系造林方式可进一步提高优良种源的遗传力。(3)不同林分密度直接影响杉木枝条发育,对无节材的培育存在显着的影响,林分密度越大,枝长越短,枝径越小,但分枝角变化不明显。3333、4444和6666株/hm2的较高林分密度下的节子比2500株/hm2的内生节直径约降低了13.0%、43.5%和47.8%。密度越大的林分,枝条生长发育时间越短。密度最低的950株/hm2下枝条生长时间约为密度最高的6666株/hm2的2倍。枝径的生长时间,950株/hm2可达15年以上,2500株/hm2约12年,3333株/hm2约9年,4444株/hm2约6年,6666株/hm2可达7年,但增速和枝径最大值均小于4444株/hm2。950株/hm2的林分密度枝长生长发育时间可达12年左右,2500株/hm2可达8年,3333株/hm2为7年左右,4444株/hm2约为6年,6666株/hm2仅为5年。分枝角与造林密度无明显的关系。高密度下杉木自然整枝能力较强,造林时可选择高密度的造林方式,等自然修枝高度到达8米左右时,再进行间伐,修除死枝,降低修枝成本,提高木材质量。(4)人工修枝技术是经典的无节材培育技术措施,适当的修枝强度,可以提高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增量,加快杉木生长速度,缩短修枝伤口愈合时间,减少节子感染和变色风险。与不加干扰相比,合理的修枝强度加上间伐或施肥垦复的措施可以提高杉木生长速度。7年生的杉木幼林,40%的修枝强度可以提高杉木胸径增量,促进杉木生长,当修枝强度达到50%时,修枝对杉木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间伐则可以显着提高杉木胸径生长,且间伐对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修枝。采用人工修枝培育无节材时,修除无效枝可使杉木胸径生长变快,无节材培育效果较好。在生产实践中,采用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无节材培育成本,减小枝条大小,从而降低节子大小。

贾盛强[5](2021)在《广西杉木优良家系丰产栽培技术及抚育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确保广西杉木优良家系的有效栽培与抚育,保证林木资源的充分供应,通过分析融水县国营贝江河林场杉木优良家系丰产栽培技术,总结了相关的抚育管理措施。在此次示范林营建过程中使用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审定的杉木优良家系良种,采用挖大坎施基肥的整地方式,合理的造林密度和除草松土抚育及追肥等措施,试验示范林的生长量比用普通苗木进行普通造林的林分提高40%以上。有效地在贝江河林场应用优良家系建立示范林220亩,实际完成示范林营建318亩,项目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也为市场供应了大量的优良家系杉木木材。

叶秀萍,徐美青,陈建军[6](2021)在《不同林分下套种黄精技术及生长量初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林分下套种黄精技术及生长量,包括杉木林、毛竹林、猕猴桃林和红花油林等林种。方法:测量不同林种下黄精年株高、地径粗度、叶片数量及块根鲜重,每个林种林下测量10株,连续测量2年,每年于6月中旬进行测量,取2年平均值进行对比。结果:在多种条件一致或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多黄花精生长高低顺序为毛竹林>红花油茶林>猕猴桃林>杉木林,平均株高(cm)依次为30.9>27.3>26.1>18;地径生长速度由快到慢顺序为红花油茶林>猕猴桃林>杉木林>毛竹林,平均地径(mm)依次为3.64>2.65>1.78>1.73;地下块茎重量由重到轻顺序为红花油茶林>猕猴桃林>毛竹林>杉木林,平均重量依次为42.75>34.19>24.15>13.32;叶片数量由多到少顺序为毛竹林>红花油茶林>猕猴桃林>杉木林,平均数量依次为12.9>10.9>10.8>7.4。结论:毛竹林下和红花油茶林下黄精长势较好。

杨琳[7](2020)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林土壤磷素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磷是植物体中仅次于氮的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磷在土壤中易被有机物或铁、铝、钙等离子所固定,常常成为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林木的生长发育进程对土壤磷素的形态、迁移及转化规律有重要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磷素转化的重要调节者。因此,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林龄刺槐林地(8年、18年、30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Bowman-Cole分级方法对不同土层土壤(0-10 cm,10-20 cm,20-30 cm)进行磷素分级,并运用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0-20 cm土壤中参与磷素转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浓度的磷含量对刺槐幼苗土壤磷素形态和磷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理解刺槐林土壤磷素形态的转化规律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槐林的生长发育进程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磷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30年生刺槐林地中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4.91 g·kg-1、1.71 g·kg-1、0.72 g·kg-1、1.76 mg·g-1·d-1和19.66 mg·kg-1。土壤p H值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在同一林龄的林地中,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p H值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全磷含量在各土层中差异均不显着。(2)中等活性有机磷是刺槐林地有机磷的主要形态。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刺槐林中,其含量分别较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及活性有机磷高出19%~42%、75%~122%和291%~525%。随着林龄的增长,各土层中上述4种形态的有机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活性有机磷的降低幅度最大。30年刺槐林地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分别较8年生和18年生林地降低15%~25%和12%~21%。无机磷组分中以Na OH-Pi含量最高,其次为HCl-Pi和Labile-Pi。随着林龄的增长,各土层中仅HCl-Pi含量逐渐增加,其余两个组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Labile-Pi的降低幅度大于HCl-Pi。(3)刺槐林phoD基因丰度随着林龄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8年生林地中phoD基因丰度较8年生林地增加103%,而30年生林地较18年生减少52%。本研究刺槐林3个发育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刺槐林中,编码phoD基因的磷代谢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组成。从属水平看,优势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韩国生工菌属(Kribbell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韩国生工菌属(Kribbella)的相对丰度值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30年生林地中出现最大值。贪噬菌属(Variovorax)的相对丰度值逐渐降低。林龄对编码phoD基因的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土壤p H、速效磷、全磷、碱性磷酸酶、可溶性有机碳、全氮是影响编码phoD基因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4)施磷对盆栽刺槐幼苗土壤磷形态及编码phoD基因的微生物有显着影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除中稳性有机磷外,各组分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活性有机磷和HCl-Pi含量增加幅度最大。phoD基因丰度值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3种磷水平下,编码phoD基因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组成。主要的优势菌属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在低磷水平下,磷循环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显着高于中磷和高磷水平。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不受磷水平的影响。另外,施磷显着增加了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而降低了土壤磷酸酶活性。

熊静[8](2020)在《不同光照和施肥对麻栎、闽楠和木荷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

刘美玲[9](2020)在《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与养分竞争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为了探究混交林内杉木与马尾松的生长特性及其在养分吸收方面的竞争与利用关系,本文以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林场11a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为实验材料,通过树干解析和收获法研究其生长规律与林分生物量的结构特征;通过测定两树种根、枝、干、叶的营养元素含量探讨林分内杉木与马尾松的C、N、P、K、Ca、Mg及C、N、P化学计量比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交林内11a生杉木与马尾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总生长量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11a时,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0.46cm、9.0m和0.1275m3;马尾松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9.64cm、7.3m和0.0990m3。杉木胸径连年生长量在3a时达到最大值1.12cm,与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1.6m出现的年份一致;马尾松胸径连年生长量在第4a达到最大值1.28cm,而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1.1m出现在第2a。两树种材积在0~6a这段时期中增长缓慢,6a以后进入速生期,但马尾松材积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杉木,11a时两树种仍处于速生阶段;整体而言,该林分内杉木的总生长量增长速度较马尾松更快。(2)混交林内11a生杉木与马尾松的单株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14kg和28.78kg。杉木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9.3kg,占单株生物量的83.5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3.83kg,所占比值为16.48%;马尾松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25.2kg和3.58kg,占单株总生物量的87.56%和12.44%。杉木各个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马尾松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整体而言,杉木单株平均生物量显着低于马尾松单株平均生物量。(3)混交林林分内生物量主要由乔木层、草本层以及枯落物层构成,林分总单位面积生物量为73.85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64.86t.hm-2,所占比值为87.83%;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分别为2.07t·hm-2和6.92t.hm-2,分别占比2.8%和9.37%。林分内各单位面积生物量排列顺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杉木的 BNI、BNR、STR、FC 和 CRR 值分别为 0.20、1.82、0.76、0.07 和 5.02;马尾松的则分别为0.34、2.87、0.61、0.09和7.04。(4)杉木与马尾松各个器官内C、N、P、K、Ca、Mg的含量在不同季节内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2个树种在养分的利用上存在一定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在N、P、K的利用上,以竞争关系为主,而Ca、Mg的利用,则是互补关系表现更为明显;从利用的策略上来说,马尾松的N、P、K营养元素在叶上的含量要高于杉木,而根、枝和干上,马尾松要低一些,表明马尾松能更好地将营养元素分配在物质合成的器官上,有利于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因此马尾松也能更好地适应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类。(5)在杉木与马尾松单株养分含量上,杉木明显大于马尾松。在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内间伐同等量的马尾松带走的养分含量明显低于杉木所带走养分,间伐时伐除部分马尾松有利于林分间养分平衡。杉木木材的经济价值要高于马尾松,营造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时保持适当的杉松混交比例,在对林分进行抚育间伐时,间伐马尾松为主,既有利于间伐前混交幼林的生长,又能保证林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林分生长得更好。(6)杉木与马尾松各个器官在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的过程中,N:P多从一个较高的水平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两树种叶片N:P基本小于14,说明它们的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C:N和C:P在生长旺盛的季节中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孙孟瑶[10](2020)在《安徽毛竹林生产力及其影响机制》文中提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是我国南方非常重要的森林类型和资源,也是我国竹类植物中种植面积最大、蓄积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且经济价值最高的材用和笋用竹种。以安徽省主产区的毛竹林为对象,通过对林分特征、立地条件和土壤养分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立地条件和土壤养分对毛竹生长的影响,以阐述毛竹林分生长及生产力特点及其影响机制,为实现高质量毛竹生产力预测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安徽四个产区毛竹林平均胸径为10.91 cm,平均竹高为14.67 m,林分立竹密度为2958株·hm-2,平均胸高断面积28.31 m2·hm-2,平均立竹度为0.35。大别山南坡、北坡、皖西南产区毛竹林属中产林分,皖东南产区毛竹林为低产林分。(2)安徽各产区毛竹林生物量为大别山北坡(93.56 t·hm-2)>大别山南坡(88.04t·hm-2)>皖西南(86.65 t·hm-2)>皖东南(58.77 t·hm-2)。各部分生物量构成主要以竹秆最高,其余部分竹枝、竹叶、竹根的占比较小。各个产区不同坡向的毛竹林生物量呈现出阳坡>阴坡>半阳坡的变化趋势。不同坡位的毛竹林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中坡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总生物量及组分生物量有所增加,海拔500–700 m适宜毛竹生长。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总生物量及组分生物量也随之增大。(3)安徽毛竹林土壤为酸性土壤环境,土壤容重较适宜竹林生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较丰富且表聚性明显,其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土壤C/N比均值低于全国毛竹林土壤水平,C/P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N/P比远低于中国平均值,安徽毛竹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N素的制约。安徽毛竹林各个产区多种土壤有效养分中NO3–-N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出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其他养分都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各产区土壤速效氮含量普遍很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稳定性较差、易淋溶,含量较低;土壤有效磷(AP)总体表现为缺乏;土壤有效钾(AK)含量相对较丰富;研究区域毛竹林土壤严重缺Mg;土壤有效钙(ACa)含量属缺乏状态。毛竹林各土壤养分因子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土层厚度和海拔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着影响,坡位的差异对毛竹林土壤NO3–-N、AP、SOC、ACa、TN含量有显着影响。(4)土壤SOC、TN、TP含量与毛竹总生物量、竹高、胸径(DBH)、胸高断面积(ABH)、立竹度(AGS)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土壤NH4+-N、NO3–-N、DON、DOC、AP、AK、ACa、AMg含量与毛竹林生物量、竹高、AGS、DBH、ABH皆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土壤AK、ACa含量与毛竹林分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土壤AP含量与林分密度呈显着负相关。(5)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安徽省毛竹生物量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表明土壤NH4+-N、NO3–-N、SOC、DON、DOC、AMg、TN含量以及土层厚度、海拔、坡度是土壤养分与立地指标影响安徽省毛竹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各因子解释毛竹林生物量变化的33.5%,土层厚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总影响和直接影响最大;海拔高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为正,直接影响不显着;土层厚度和海拔对毛竹林生物量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土壤养分中速效氮的直接影响最大,DON直接影响最小。

二、杉木林施肥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林施肥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杉木林下套种珍贵树种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地概述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置
    3.2 林分基本因子调查
    3.3 凋落物现存量调查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林分基本因子比较
    4.2 不同林分凋落物现存量比较

(2)不同肥料种类与混交模式对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材料来源
    1.3 试验地种植前的准备
        (1)造林地选择。
        (2)林地清理、挖坎。
    1.4 植苗及铲草抚育
    1.5 试验设计
        1.5.1 不同肥料种类设计
        1.5.2 不同混交模式设计
        1.5.3 数据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酸枣林下不同肥料种类对南方红豆杉树高及地径年均生长量变化的影响
    2.2 南酸枣林下不同肥料种类对南方红豆杉树高及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2.3 不同混交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树高及地径年均生长量变化的影响
    2.4 不同混交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树高及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施肥研究进展
        1.2.2 施肥对林木生长特性研究
        1.2.3 数据包络模型用于施肥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和土壤
        2.1.3 植被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选取与实验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关键变量筛选方法
        2.4.2 数据包络分析
        2.4.3 方差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特征和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
        3.1.1 土壤特征的动态变化
        3.1.2 土壤的关键变量
        3.1.3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
    3.2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效率
        3.2.1 不同生长期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
        3.2.2 不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
        3.2.3 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
    3.3 土壤特征和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3.3.1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3.3.2 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4 讨论
    4.1 不同区域的泡桐施肥响应对比
    4.2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和响应效率对比
    4.3 施肥延迟效应的机理和利用途径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杉木节的形成规律
        1.2.2 无节材培育遗传控制技术
        1.2.3 林分密度效应与无节材培育
        1.2.4 人工修枝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湖北省罗田县
        2.1.2 湖南省会同县
        2.1.3 江西省陈山林场
        2.1.4 福建省洋口林场
        2.1.5 云南省富宁县
    2.2 研究方法
        2.2.1 节的测量方法
        2.2.2 枝条测量方法
        2.2.3 密度控制方法
        2.2.4 修枝实验及测量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遗传参数的估算
        2.3.2 Logistic模型参数的计算
        2.3.3 伤口愈合速率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节的属性
        3.1.1 节对木材的影响
        3.1.2 枝径与节的关系
        3.1.3 讨论与小结
    3.2 无节材培育遗传控制技术
        3.2.1 不同种源杉木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
        3.2.2 不同种源杉木遗传变异分析
        3.2.3 讨论与小结
    3.3 无节材培育密度控制技术
        3.3.1 造林密度对杉木枝条生长的影响
        3.3.2 Logistic模型预测不同密度杉木枝条生长特征
        3.3.3 讨论与小结
    3.4 无节材培育人工修枝技术
        3.4.1 不同修枝强度下杉木生长差异
        3.4.2 修枝伤口愈合情况
        3.4.3 讨论与小结
4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广西杉木优良家系丰产栽培技术及抚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杉木林造林技术分析
    2.1 造林地选择
    2.2 林地立地条件
    2.3 造林面积
    2.4 造林模式
    2.5 造林设计
        (1)林地清理:
        (2)造林区划:
        (3)造林整地打坎:
        (4)苗木选择:
        (5)造林(栽植):
        (6)补植:
3 杉木林抚育管理措施
    3.1 割灌除草抚育
    3.2 扩坎松土抚育
    3.3 试验示范林施肥与管护
    3.4 试验示范林生长量的调查测定
        (1)调查测定方法:
        (2)调查情况:
4 优良家系良种丰产栽培建设成效
5 结语

(6)不同林分下套种黄精技术及生长量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种下黄精生长情况
    2.2 不同林种下黄精生长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4 不同林分下套种黄精技术的推广前景
    4.1 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4.2 减少土地成本,增加经济收入

(7)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林土壤磷素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土壤磷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2 土壤磷素形态及分级特征
        1.1.3 土壤磷素的影响因素
        1.1.4 土壤微生物如何调节土壤磷循环
        1.1.5 磷添加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样地设置
        2.1.2 样品采集
    2.2 盆栽试验
    2.3 试验指标测定与分析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2 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
        2.3.3 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2.3.4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2.3.5 土壤磷分级
        2.3.6 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测定
        2.3.7 磷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刺槐林土壤磷形态演变特征
    3.1 不同土层土壤养分特性
    3.2 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
    3.3 林地土壤磷形态
        3.3.1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磷形态
        3.3.2 不同土层土壤无机磷形态
    3.4 土壤特性与磷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刺槐林土壤磷循环微生物群落特征
    4.1 林地表层土壤特性
        4.1.1 土壤养分特性
        4.1.2 土壤机械组成
        4.1.3 碱性磷酸酶活性
    4.2 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表层土壤磷素形态
        4.2.1 有机磷形态
        4.2.2 无机磷形态
    4.3 不同林龄土壤phoD基因丰度变化
    4.4 林龄对编码phoD基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
        4.4.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4.4.3 土壤因子和磷组分对磷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磷添加对磷形态和参与磷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1 不同磷水平土壤理化特性变化
        5.1.1 土壤养分特性
        5.1.2 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
    5.2 不同磷添加水平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5.2.1 有机磷形态
        5.2.2 无机磷形态
    5.3 不同磷水平土壤phoD基因丰度的变化
    5.4 磷添加对编码phoD基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
        5.4.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5.4.3 土壤因子和磷组分对磷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与养分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木生长规律研究
        1.2.2 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1.2.3 林分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2.4 杉木概况
        1.2.5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
        2.2.2 解析木的选择
        2.2.3 生长规律的测定
        2.2.4 生物量的测定
        2.2.5 营养元素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杉木与马尾松生长特性
    3.1 杉木与马尾松生长规律研究
        3.1.1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3.1.2 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3.1.3 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3.2 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研究
        3.2.1 单株生物量分布特征
        3.2.2 林分生物量分布特征
        3.2.3 杉木与马尾松生物量结构特征
    3.3 讨论
        3.3.1 混交林内杉木与马尾松生长特性
        3.3.2 混交林生物量结构特征
4 杉木与马尾松养分元素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
    4.1 根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1.1 根系C、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1.2 根系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2 枝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2.1 C、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2.2 枝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3 干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3.1 干C、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3.2 干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4 叶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4.1 叶C、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4.2 叶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5 林分内乔木各器官养分含量
    4.6 讨论
        4.6.1 植物N、P、K、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4.6.2 植物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安徽毛竹林生产力及其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项目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形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分布
    2.2 样地设置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1 样品采集
        2.3.2 毛竹生物量及其指标测定
        2.3.3 毛竹生物量模型研建
        2.3.4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测定
        2.3.5 随机森林算法
        2.3.6 结构方程模型
    2.4 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毛竹林分结构与生长特点
        3.1.1 林分结构特征
        3.1.2 毛竹林生物量
        3.1.2.1 毛竹各分量生物量
        3.1.2.2 毛竹生物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3.1.2.3 不同立地条件毛竹生物量差异性
    3.2 安徽省毛竹林土壤养分特征
        3.2.1 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3.2.1.1 土壤碳氮磷含量
        3.2.1.2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3.2.2 不同产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变化特点
        3.2.2.1 不同产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特点
        3.2.2.2 不同产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特点
        3.2.3 土壤碳氮磷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
        3.2.4 毛竹林土壤有效养分及变化特点
        3.2.4.1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3.2.4.2 不同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点
        3.2.5 土壤有效养分之间的相关性
        3.2.6 立地条件对毛竹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3.2.6.1 立地条件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影响
        3.2.6.2 立地条件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影响
        3.2.7 土壤养分含量对毛竹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3.2.7.1 土壤碳氮磷含量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3.2.7.2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3.3 毛竹林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影响毛竹林生物量主导因子的筛选
        3.3.1.1 数据集与特征准备
        3.3.1.2 随机森林结果分析
        3.3.2 主导因子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分析
4 讨论
    4.1 毛竹林分结构与生物量
        4.1.1 安徽毛竹林生产力特点
        4.1.2 安徽毛竹林生物量
    4.2 安徽省毛竹林土壤养分特征
        4.2.1 安徽毛竹林土壤碳氮磷含量
        4.2.2 安徽毛竹林土壤有效养分
    4.3 安徽省毛竹林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5.1 安徽毛竹林林分结构
    5.2 安徽毛竹林生物量
    5.3 安徽省毛竹林土壤养分特征
    5.4 土壤养分含量对毛竹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5.5 毛竹林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杉木林施肥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杉木林下套种珍贵树种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研究[J]. 刘振峰. 绿色科技, 2021(23)
  • [2]不同肥料种类与混交模式对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的影响[J]. 王熙富,黄梓雄,龙曼. 湖北林业科技, 2021(03)
  • [3]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D]. 蒋承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D]. 马天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广西杉木优良家系丰产栽培技术及抚育分析[J]. 贾盛强. 绿色科技, 2021(05)
  • [6]不同林分下套种黄精技术及生长量初报[J]. 叶秀萍,徐美青,陈建军. 农村实用技术, 2021(01)
  • [7]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林土壤磷素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 杨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不同光照和施肥对麻栎、闽楠和木荷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D]. 熊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9]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长特性与养分竞争关系研究[D]. 刘美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10]安徽毛竹林生产力及其影响机制[D]. 孙孟瑶.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杉木林施肥试验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