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伯厚与泰兴乡村师范(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伟,李行知[1](2021)在《"泰兴的李鼎铭"——刘伯厚》文中认为1940年10月新四军在黄桥战役中取得胜利,泰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2月,中共泰兴县委在研究由谁牵头来筹备参政会时,县长杜干全等人想到了博罗中学校长刘伯厚先生。杜县长和四区区长来到博罗中学拜访刘校长,邀请他出来负责筹备县参政会。
杨新杰[2](2019)在《民国时期江苏师范教育政策史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江苏政府召开会议,通过议案,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推动了从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转型。本文以民国时期江苏师范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三种研究方法,揭示了不同时期江苏师范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绪论主要对研究的相关概念,即时间、地点、师范教育及师范教育政策,进行界定,并且总结了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对中国师范教育做历史性论述、对不同性质及不同区域的师范教育进行研究、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史料汇编。第一章阐述了 1912-1921年间,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中国及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江苏在政府加强对师范教育的监管、规范各方面要求、给予学校些许自主权,通过执行政策江苏建立了各种师范学校,师范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但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结果,例如,学校建成数目没有达到预期及学校重设“读经讲经”科目。第二章阐述了 1922-1931年间,江苏学习美国教育模式,并在国家会议决案的引导之下,取消了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加强思想管控,于是江苏的师范学校并归于综合学校之中,公立乡村师范学校出现变革,私立乡村师范学校也开始创建,而且在此时期,进步力量也努力革新。第三章阐述了 1932-1936年间,江苏在抗日战争掀起的“读书救国论”和师范教育恢复独立地位的呼声之下,在法律上重新确立师范学校的独立地位、科学收归领导权、注重公民教育与军事教育,江苏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学校的独立设置工作,设立讲习班,而且提供教育实习机会。第四章阐述了 1945-1949年间,受全面抗战时期保留的师范教育力量及政府颁布政策的影响,江苏政府制定了全面的教育方案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师范学校得到恢复和新建,并且重视毕业生的指导与服务。第五章阐述了江苏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政策,政策都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在共产党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和师范教育政策的影响下制订的,根据地的政策为抗日战争服务、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得到了良好的政策实施效果,建立了一批新型师范学校、宣扬了政治教育、提升了实习水平。解放区的师范教育政策是为乡村建设和未来建国做准备。结语部分总结了江苏地区师范教育政策的沿革、特点及价值。
张翠英[3](1991)在《刘伯厚与泰兴乡村师范》文中研究表明 创办于四十年代的泰兴县立乡村师范,虽然其历史是短暂的,然而在老解放区的教育画卷中,却是异常精彩的一笔。而绘上这精彩一笔的人,应当算是刘伯厚同志了。刘伯厚是泰兴县焦荡乡头圩村人,生于1886年,出生在中农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1907年入南京两江师范读书。青年时期的刘伯厚就很有抱负。他关心群众疾苦,从事农村改革,为民众谋利益,深受群众爱戴。北伐战争期间,刘伯厚加
吴旭[4](2007)在《抗日烽火中的泰兴乡师——纪念刘伯厚校长诞辰120周年逝世6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战争时期,在苏中三分区泰兴县境内,有一所 "抗大式"的新型学校——泰兴县立乡村师范,它虽然只开办了四年多时间,却是苏中老解放区教育史上璀璨的一页。它紧密配合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的需要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旭[5](2001)在《一场敌后争夺青年的斗争》文中研究指明 错综复杂的形势苏中三分区是当年新四军从江南挺进苏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最早开辟的一块根据地。1940年10月上旬,新四军在黄桥自卫反击战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接着,在东台地区与南下策应的八路军胜利会师,打开了苏北敌后抗日战争的新局面。这是我
顾晨[6](2020)在《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便是其一,其开辟、创建与发展是新四军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正确方针,事实也证明这是一项伟大举措。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领导下,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苏中抗日根据地比邻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发达,众多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聚集在根据地内,因此文化建设的开展能顺利有效进行。苏中抗日根据地在抗战爆发前就有革命文化活动,这些也为日后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内,众多的文化组织与团体相继建立,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向人民大众普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政策,为唤醒群众,激发群众革命斗志,并为抗战救亡运动做出了极大贡献。在根据地内,文化活动日益蓬勃发展。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到新闻出版、宣传口号与标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与突破,这些文化方面的斗争汇聚成了抗日战线中的一把利器,在文化战线与敌伪针锋相对,成为抗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有着其自身特性。正因如此,在当时抗战大背景下,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文化工作者与苏中抗日根据地内广大的党政军民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发,我们需要学习与借鉴当时的经验。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对当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以及文化建军等方面都是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共分为两大部分,主要论述的是根据地内开展的文化活动和教育事业,以及在根据地内活动过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的简单叙述。第二章共分为三部分,主要对根据地内的文化组织与团体进行介绍,对其主要领导人以及成员来源和进行的重大文化活动展开论述。第三章共六个部分,主要介绍了根据地内的各项文化成果,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成果是浩如烟海,无法枚举的。由于笔者精力和水平限制,本文主要选举了一些有代表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加以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进行评价,就其自身特点与经验启示展开论述。
刘中猛[7](2017)在《苏皖边区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皖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采取多方措施,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专业素质较高,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存在边区政府更关注加强教师专业情意,而对提高专业知识不够重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不足。
洪炉[8](2016)在《兵马未动 文化先行——忆抗日时期新四军在泰兴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与文艺工作》文中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强大,取决于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军政威力,也取决于自己的文化魅力即软实力。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不然断难自立于世。——题记标题中的"文化"二字,原来是"粮草",但我当年亲见亲闻的却不是。新四军到我们家乡以前,我就是先听到了他们的军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就是革命的文化与文艺工作。正如一句成语,"先声夺人",中国人民军队,特别是我们新四军,就是以其嘹亮的军歌战歌之声,唤醒了吸引了又感召了广大人民;也警告了、震慑了和吓退了凶恶敌人,革命事业就在我们的歌声中,建立并
王瑜源[9](2014)在《脱离“清乡”区集体参加新四军》文中指出1944年,泰兴师范学生800余人,在共产党员李永烈、黎岳冰等老师带领下,冲过敌人五条封锁线、跨越五个县域,长途跋涉到达苏中军区机关,集体参加新四军。抗战时期的苏中地区,敌我斗争形势错综复杂。新四军、顽军、伪军三种力量,各以抗日、正统、曲线救国为旗帜争取群众。为与敌人争夺青年,我党于1941年,以民主人士刘伯
于峰[10](2021)在《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师范音乐教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师范学校从事革命活动,对师范音乐教育进行了初步摸索。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萌芽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探索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期。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就呼吁有识之士从事教师职业,对当时教师忽视音乐课程的现象与音乐课程无序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法进行了批判,认为音乐课程在整个师范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师范学校,编写师范音乐教材,《小学各科教授法》为主要代表,对唱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萌芽期,列宁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广泛设立,师范教育呈现出“四维”结构。师范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有以徐特立、李伯钊等人为代表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他们把从苏联等国家留学所得介绍到中国,有以石联星、缪敏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师范学校均开设有音乐课程,课外文娱活动与宣传革命与生产的音乐活动丰富。师范音乐教材如闽西列宁师范的《教学法》,永新县寒期教师讲习所的《教学法》,短期列宁师范的《教育大纲》等,对音乐课程的视唱法、听唱法进行了分阶式阐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探索期,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抗战为中心,与根据地实际紧密结合。这一时期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专业音乐教师培养机构的建立,盐阜师范学校音乐组及音乐教师训练班;二是高等学校师范教育院系音乐科的建立,开创了根据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先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发展期,这一时期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新型正规化”。在“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师范音乐教育朝着“新型正规化”迈进。师范学校加大音乐课程在内的文化课程比重,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力求正规化,在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上,以合唱、指挥、器乐、音乐基础知识等为主,与抗战时期以教授抗战歌曲为主形成对比。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历史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了传承与发展。重视培养社会需要与素质全面的音乐师资、重视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教育实习、重视师范音乐教材建设,师范音乐教育呈现出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趋势。
二、刘伯厚与泰兴乡村师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伯厚与泰兴乡村师范(论文提纲范文)
(1)"泰兴的李鼎铭"——刘伯厚(论文提纲范文)
出任泰兴县参政会议长 |
出任联合师范校长 |
加入中国共产党 |
(2)民国时期江苏师范教育政策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1912-1921年的江苏师范教育政策 |
第一节 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国家颁布《师范教育令》等政策,并通过一系列师范教育决案 |
二、民国前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
三、江苏师范学堂的创建与师范学校的保留 |
第二节 政策内容 |
一、加强政府对师范教育的监管 |
二、规范师范教育各方面要求 |
三、给予学校部分自主权 |
第三节 政策实施效果 |
一、建立各种师范学校 |
二、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
三、师范学校的创建数目并未达到预期及“读经讲经”科目的恢复 |
第二章 1922-1931年的江苏师范教育政策 |
第一节 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学习美国教育模式 |
二、国家教育会议通过有关师范教育的决案 |
第二节 政策内容 |
一、取消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 |
二、强化思想管控 |
第三节 政策实施效果 |
一、师范学校并归于综合性学校之中 |
二、公立乡村师范学校的变革及私立乡村师范学校的创办 |
三、进步力量进行革新 |
第三章 1932-1936年的江苏师范教育政策 |
第一节 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抗日战争爆发掀起了“读书救国论” |
二、师范教育恢复独立地位的呼声不绝于耳 |
第二节 政策内容 |
一、重新确立师范教育之独立地位 |
二、科学分配领导权 |
三、进一步提高师范教育要求 |
四、注重公民教育与军事教育 |
第三节 政策实施效果 |
一、基本完成师范学校的独立设置工作 |
二、各种层次师范学校获得发展与设立讲习班 |
三、提供多种教育实习机会 |
第四章 1945-1949年的江苏师范教育政策 |
第一节 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全面抗战期间江苏地区师范教育力量的保留 |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家颁布一系列相关政策 |
第二节 政策内容 |
一、遵循之前的政策要求 |
二、制定全面的教育方案 |
三、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
第三节 政策实施效果 |
一、师范学校的恢复和新建 |
二、实施毕业生指导与服务 |
三、进步教育人士宣扬正确的道德观 |
第五章 江苏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政策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师范教育政策 |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
二、政策内容 |
三、政策实施效果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师范教育政策 |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
二、政策内容 |
三、政策实施的效果 |
结语 |
一、江苏地区师范教育政策的沿革 |
二、江苏师范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江苏地区师范教育政策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 |
二、关于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背景 |
第一节 文教工作兴盛 |
一、文化活动 |
二、教育事业 |
三、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 |
四、从抗大九分校到苏中公学 |
第二节 文化名人与知识分子荟聚 |
第二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团体 |
第一节 党和根据地政府创建的组织与团体 |
第二节 人民军队创建的组织与团体 |
第三节 民间创办的组织与团体 |
第三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成果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一、诗歌 |
二、民间墙头诗 |
三、小说 |
第二节 戏剧活动 |
第三节 歌舞活动 |
一、歌曲 |
二、民谣小调 |
三、秧歌舞 |
第四节 美术创作 |
一、木刻 |
二、油印宣传画 |
第五节 新闻出版 |
一、各类报刊 |
二、出版机构与出版图书 |
第六节 宣传标语与口号 |
第四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
第一节 特点 |
一、坚定的党性 |
二、鲜明的时代性 |
三、昂扬的战斗性 |
四、广泛的群众性 |
五、浓郁的地方性 |
第二节 现实启示 |
一、尊重人才与知识 |
二、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
三、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
四、提高文化工作者自身素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苏皖边区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情意 |
(一) 教师选任。 |
(二) 教师培训。 |
二、专业知识 |
(一) 干部学校和中学附设教育专业 (师范班) 。 |
(二) 师范学校。 |
三、专业技能 |
(一) 边区政府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政策。 |
(二) 教师教学方式的探索。 |
四、结语 |
(一) 打造了一支有新式思想, 能够胜任教学的教师队伍。 |
(二) 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
(三) 专业情意关注较多, 专业知识较少。 |
(10)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史料来源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选题创新点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溯源 |
第一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教师职责与音乐教学提出要求 |
一、推崇教师职业,对教师职责与素质提出要求 |
二、倡导教师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
三、批判教师忽视音乐课程之现象 |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倡师范音乐教育,注重师范生培养 |
一、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及在乡村教育中的价值 |
二、师范学校须凸显师范特色,重视音乐师资培养 |
三、师范生须担负双重责任,具备音乐素质 |
第三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
一、在师范学校求学与任教 |
二、对师范学校进行整顿与管理 |
三、在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
第四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编写师范音乐教材 |
一、师范音乐教材以娱乐性为原则,以音乐教学法为主要内容 |
二、《小学各科教授法》唱歌科的教学目的与方法 |
三、《小学各科教授法》唱歌科的教材选择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萌芽期) |
第一节 “四维”师范教育结构的形成 |
一、“四维”师范教育结构的提出与构建 |
二、“四维”师范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 |
三、“四维”师范教育结构下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的开办 |
第二节 列宁师范学校的教育宗旨与人才培养模式 |
一、培养师资干部的教育宗旨 |
二、音乐教师来源与音乐教育活动 |
三、学校招生、实习与就业 |
四、人才培养的历史局限性 |
第三节 列宁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与教材 |
一、课程结构与音乐课程设置 |
二、编印音乐系列教材 |
三、音乐教材中的音乐教学法 |
第四节 列宁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
一、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团体 |
二、开展音乐宣传活动 |
三、开展课外文娱活动 |
第五节 教师训练班的音乐教学管理 |
一、开设教师训练班以短期快速培养师资 |
二、教师训练班音乐课程设置与课外音乐活动 |
三、教师训练班毕业生进入小学和社会教育组织工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探索期) |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师范教育的类型与特点 |
一、师范学校培养现任与未来师资干部的教育宗旨与教学管理 |
二、中等学校附设师范班以培养师资 |
三、教师训练班是短期训练师资的“捷径” |
四、高等学校教育院系的设立开创了根据地“高等师范”的先河 |
第二节 师范学校音乐课程设置 |
一、音乐课程设置的“实际性”原则 |
二、音乐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
三、代表性师范学校班级编制与音乐课程设置比较 |
四、音乐课程以抗战歌曲为主的教学内容 |
五、中等学校附设师范班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
第三节 师范学校专业音乐教师培养 |
一、音乐教师的来源与代表性音乐教师 |
二、毕业生从事学校与社会教育双重工作 |
三、培养专业音乐教师的师范学校音乐组与“高等师范”音乐科 |
四、鲁艺音乐系毕业生担任音乐教师 |
第四节 师范学校开展课外文娱活动 |
一、学生团体自我管理的性质与组织构架 |
二、学生团体开展课外文娱活动的任务与具体分工 |
三、学生团体开展课外文娱活动以活跃校园气氛 |
第五节 师范学校开展抗战宣传音乐活动 |
一、“一切为抗战服务”方针下的学校抗战宣传工作 |
二、利用歌咏与秧歌开展抗战宣传 |
三、开展抗战宣传音乐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发展期) |
第一节 “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下的师范教育 |
一、教育会议对“旧式正规化”教育的纠正 |
二、“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要求建立正规化教育 |
三、师范教育的“旧式正规化”偏向和“新型正规化”探索 |
第二节 “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音乐课程设置 |
一、加大文化课程比重是“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的主要特色 |
二、师范学校重视包括音乐课程在内的文化课程建设 |
三、师范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新型正规化” |
第三节 “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课外音乐活动 |
一、师范教育要求限制课外音乐活动 |
二、对师范教育限制课外音乐活动的批判 |
三、师范教育课外音乐活动由限制转为支持 |
第四节 “新型正规化”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
一、高等师范教育建设的制度保障 |
二、教育方针要求加快高等师范教育建设 |
三、高等师范音乐系部建设 |
第五节 战时教育方针下的师范音乐教育 |
一、战时教育方针要求学校配合战争动员 |
二、师范学校音乐课程“酌情”开设 |
三、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为宣传战争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历史作用、特征与经验传承 |
第一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宣传作用 |
一、运用音乐形式宣传战争符合战争环境的要求 |
二、运用音乐形式宣传生产保证军民粮食供给 |
三、运用音乐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发动群众 |
第二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培养音乐师资干部的作用 |
一、开设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以培养音乐师资干部 |
二、师范教育培养音乐师资干部的目标明确 |
三、师范教育为根据地培养了急需的音乐师资干部 |
第三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实用性特征 |
一、从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
二、音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
三、音乐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经验的传承 |
一、重视培养社会需要与素质全面的音乐师资 |
二、重视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教育实习 |
三、重视师范音乐教材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A:代表性红色师范学校一览 |
附录B:报刊所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刘伯厚与泰兴乡村师范(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兴的李鼎铭"——刘伯厚[J]. 陈亚伟,李行知. 铁军, 2021(02)
- [2]民国时期江苏师范教育政策史探究[D]. 杨新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3]刘伯厚与泰兴乡村师范[J]. 张翠英. 江苏教育, 1991(02)
- [4]抗日烽火中的泰兴乡师——纪念刘伯厚校长诞辰120周年逝世60周年[A]. 吴旭. 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 2007
- [5]一场敌后争夺青年的斗争[A]. 吴旭. 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2001
- [6]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D]. 顾晨. 扬州大学, 2020(06)
- [7]苏皖边区教师专业素质研究[J]. 刘中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8]兵马未动 文化先行——忆抗日时期新四军在泰兴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与文艺工作[A]. 洪炉. 铁流(30), 2016
- [9]脱离“清乡”区集体参加新四军[A]. 王瑜源. 铁流(27), 2014
- [10]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D]. 于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