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属膜电阻器和陶瓷电容器加速寿命试验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代永德,栾家辉,韩慧超,米海波,王诏宣[1](2021)在《某型电子产品贮存寿命加速退化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导弹武器电子产品种类繁多、组成复杂,贮存寿命加速退化试验方案设计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通过对薄弱环节进行加速寿命试验推出导弹武器电子产品贮存寿命的方法,以弹上某电子部件为例,选用Arrhenius模型加速模型,开展贮存寿命加速退化试验方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置信度为0.7、可靠度为0.95的条件下,在试验温度分别为75℃、80℃、85℃时,试验时间分别约为184天、126天、88天。该方法为今后导弹武器电子产品开展贮存寿命加速退化试验提供了一种思路。
郭劲言[2](2021)在《模型不确定的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数控机床是制造业价值生成的基础和产业跃升的支点,对于一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具有“锚定”作用。而电主轴作为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其可靠性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控机床整机的可靠性水平,因此如何评估和提高电主轴的可靠性成为相关学者和机床企业的关注的焦点。对于高可靠性、长寿命的电主轴,采用传统的可靠性试验方法难以在工程允许的时间内对其可靠性进行准确的评估。但随着电主轴运行时间的推移,其主要性能指标会逐渐衰退,这种性能退化的累积会逐渐导致其功能退化,最终发生失效。如果应用加速退化试验技术,对电主轴施加高于正常工作应力水平的试验应力,提高电主轴的退化速率,根据退化试验数据对关键性能指标建立加速退化模型,从而折算出正常工作应力下的可靠性水平,可以实现对电主轴可靠性的快速评估。由于工程实际中对试验成本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加速退化试验,获得有效的试验数据,实现对产品可靠性的准确评估,是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的研究目标。合理的退化模型假设是保证加速退化试验优化效果的重要前提,但由于产品退化过程的随机性和复杂性,难以准确选择一种最合适的退化模型来描述其退化过程,且不同的模型假设往往对优化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开展模型不确定情况下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此外,电主轴的使用工况复杂,试验要求较多,现有优化方法中采用的单优化目标无法满足其实际工程需求,且不同优化目标下的试验方案优化结果也会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如何在有限的试验周期和试验成本下获得权衡多个优化目标的最优试验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以数控机床电主轴为研究对象,针对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研究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基于加速退化试验的电主轴可靠性评估方法,为电主轴可靠性设计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电主轴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试验的故障数据对电主轴进行故障分析,确定能够体现电主轴性能退化的主要特征指标,用于加速退化试验过程中的监测和分析;搭建电主轴可靠性试验装置,并开展电主轴的可靠性摸底试验,根据摸底试验数据对电主轴进行失效机理一致性检验,以确定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允许加载的最高应力水平。(2)提出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性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分别基于维纳过程、伽玛过程和逆高斯过程,建立以最小化正常工作应力下产品平均失效前时间估计值的渐近方差为优化目标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模型,通过对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随后,提出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性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基于赤池信息准则确定候选模型权重,采用组合预测方法构建优化目标函数,以试验样本量、各应力水平下测量时间间隔和测量次数为设计变量,在预先设定的试验预算约束下,建立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模型;并提出自适应搜索算法求解优化模型,根据优化目标函数变化程度的反馈动态调整搜索步长,以提高搜索效率并避免陷入局部搜索,保证优化效果。(3)在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博弈理论的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以试验样本量、各应力水平下退化指标的测量时间间隔和测量次数为设计变量,在预先设定的试验预算约束下,建立以提高产品寿命的预测精度、提高模型参数的估计精度以及提高模型参数偏差的稳健性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基于博弈理论将多目标优化模型转化为合作博弈问题,采用模糊聚类方法计算各博弈方拥有的策略空间,并基于共谋合作模型构造博弈方得益函数,进而求解多目标优化模型,得到权衡多个优化目标的综合最优试验方案。(4)提出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加速退化试验方案模拟评价方法,以正常应力下的产品MTTF估计值的渐近方差、模型参数的Fisher信息矩阵行列式值以及模型参数波动前后渐近方差的相对比率作为评价试验方案优劣的指标,分别利用各评价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来检验试验方案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针对小样本情况下加速退化模型参数极大似然估计量有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拟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估计量进行纠偏的方法,通过偏比系数对模型参数估计量进行修正,从而提高模型参数的估计精度和最终可靠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5)基于以上研究确定的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最优方案,依托搭建的电主轴可靠性试验装置,对某国产电主轴开展了加速退化试验;并提出了基于加速退化试验的电主轴可靠性评估方法,采用变分模态分解法对试验数据进行降噪预处理,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维纳过程、伽玛过程、逆高斯过程三个候选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最终对退化模型不确定情况下的电主轴进行可靠性评估。此外,设计并开发了电主轴可靠性评估软件,软件集成了试验数据预处理、加速退化模型建立和可靠性评估三个模块,可以实现对电主轴可靠性的快速、准确评估。
孙国巍[3](2021)在《化学沉积法修饰钛基底及其在污染物降解和拉曼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电催化高级氧化技术(AEOP)来矿化有机污染物是一项极具前景的废水处理技术。然而目前用于电催化氧化的阳极存在制备成本高、催化效率不足和使用寿命短等现实问题,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意在改善上述问题使电催化氧化技术向工业化发展迈进一小步。从理论角度上看,化学沉积技术可以实现无死角的表面完全沉积,相比其它方式制备的薄膜具有更少的缺陷区域,能够得到更致密的薄膜结构。在制备电极材料过程选用化学沉积得到的电极材料应该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金属钛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是自成金属氧化膜的阀型材料,自生成的氧化钛具有优异的耐酸碱性。金属铜具备优异的催化活性,且氧化铜的掺杂能够大大提升锡锑氧化物电极的析氧电位(OEP)提高电极产生活性氧物种的催化效率。所以最终我们选用化学沉积技术制备了以钛为基底铜、锡、锑三种元素共掺杂的活性阳极,并将其应用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完全矿化。金属钛在含氟离子的酸性溶液中可产生强还原性的三价钛离子,进而三价钛离子能够对溶液中金属离子进行还原并以纳米颗粒的形式沉积在基底表面。整个过程能够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轻微调控实现多种金属元素的可控沉积。由于金属金、银、铜沉积在钛表面上呈现出的结构特征符合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材料的形貌特征,我们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理论模拟和实际表面增强拉曼(SERS)检测最终确定制备了具有强拉曼活性的钛基表面负载多层银结构的SERS基底,并将其应用于尿液中尿酸分子和爆炸物分子的检测。具体的研究课题如下:1.首先在预处理后钛片表面通过超声辅助沉积一层铜层,然后化学沉积锡-锑单质层,最后在空气环境下500°C下煅烧5h,得到Ti/CuO-SnO2-SbOX电极。化学沉积技术获得的电催化阳极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OEP达到了2.13 V,比公认的高OEP的Ti/SnO2-SbOX电极高出0.4 V。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对析氧反应(OER)过程中的活性氧物种(ROS)吸附模型进行了优化并计算。结果表明:(1)掺杂Cu后101晶面上OER决策步的ΔG提高到2.30 e V;(2)电极表面对ROS的吸附能明显降低。此外,羟基自由基捕获实验的结果表明,相比于电沉积阳极,化学沉积阳极羟基自由基的产量明显增加。在p H=12时,羟基自由基产生电位在1.8V附近,而p H=2时为2.6V。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反应速率遵循伪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常数K值达到0.02964-k/min-1,是电沉积电极(Ti/Cu/SnO2–SbOX)K值的两倍。在100 min内MB的去色率达到了94.6%,10次连续实验后降解率仍能达到85%以上。100 min内对硝基苯酚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4h内能实现完全矿化。2.利用FDTD方法对不同SERS基底的电磁场增强效果进行模拟,获得的结果用来指导SERS基底的开发过程。最后选用电磁场增强效果最优的Ag-Ag间隙来设计SERS基底,并将AgNPs的尺度固定在100 nm作用。为了将理论模型转化为现实材料,本文采用两步化学沉积法在Ti基材上制备了多层Ag纳米结构的SERS基底。先后在钛基材上化学沉积Ag纳米片层(AgNF)和Ag纳米颗粒层(AgNPs),最终得到Ti/AgNFs/AgNPs SERS基底。此外该化学沉积技术可用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实现多种形貌和尺寸的银纳米基底的制备。所制备的SERS基底对小分子检测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苦味酸(PA)和尿酸(UA)的检测限分别低至1.0×10-12M和1.0×10-6M。能够实现人体尿液中UA含量的测得,用DFT方法将PA的实际光谱与模拟光谱进行比较,并解释其拉曼光谱信息。该方法简便易行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不同材料SERS基底的原位制备。
李松[4](2021)在《基于加速试验和随机过程模型的车用橡胶材料可靠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材料是一种可再生、可重复利用、具有优良性能的复合材料;相对于金属材料,其具有高弹性、低模量、低硬度、高阻尼等优点。随着制备技术的提升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橡胶材料被制作成高可靠性、长寿命的产品并在机械、航空、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橡胶产品其在现代工业系统中承担着绝缘、密封、连接、传动和隔振等功能,在现代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温、氧气、紫外线、油污和臭氧等外界环境应力不可避免地造成橡胶产品的性能退化而使其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求,通过建立车用橡胶材料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可以快速评估其退化程度,从而为汽车上关键的橡胶零部件的有效剩余寿命估计和生产制造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车用橡胶材料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8YFB0106200),通过研究老化橡胶的宏、微观性能指标随退化时间和所受的加速应力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其老化机理,使用威布尔分布拟合老化橡胶压缩永久变形率的伪失效寿命数据,然后基于时温等效原理建立密封橡胶在自然环境中的可靠性评估模型;考虑到车用橡胶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存在着多应力加速、多性能同时退化的现象,本文进一步基于Copula函数和随机过程模型建立车用橡胶产品的二元应力加速、二元性能退化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从车用橡胶产品的可靠性研究现状、加速退化试验技术、加速失效机理一致性检验方法和可靠性建模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在橡胶材料可靠性研究中常用的宏、微观评价指标,然后从不同的应用场景出发讨论了隔振橡胶、轮胎橡胶和密封橡胶的可靠性研究现状。从退化应力施加方式的角度详细比较了恒定应力和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技术及各自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考虑到产品的加速失效机理一致性是保证退化数据有效性的充要条件,故本文还比较了可靠性研究中常用的失效机理一致性检验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统计学和Copula函数的发展丰富了可靠性建模方法,本文着重对比目前比较常用的退化建模方法。第二部分,简单介绍可靠性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如可靠度、失效率、中位寿命和平均寿命等;然后详细地阐述了本文中建立车用橡胶材料可靠度模型所用到的退化模型、加速模型、Copula函数和参数估计方法等。进一步基于加速系数不变原则推导了随机过程中模型参数的加速关系,这为将橡胶产品的可靠度从加速工况外推至常规应力工况搭建了“桥梁”。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老化橡胶的宏、微观失效指标与老化机理之间的联系。首先根据国家标准设计了哑铃型橡胶样片并将其置于不同温度的老化箱内进行老化试验,使用电子拉力试验台对老化后的橡胶样件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得到断裂应力、断裂应变和应力应变等宏观力学性能数据;考虑到橡胶的退化常常伴随着硬度变化,本文还使用硬度计测量了老化橡胶的硬度数据。进一步使用扫描电镜试验对不同老化程度的样本表面和断口进行观察,解释老化橡胶力学性能退化程度与所受到的温度应力的内在关系。第四部分,使用动力学曲线拟合某O型橡胶密封圈在四种不同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压缩永久变形率数据,结合给定的失效阈值获得橡胶密封圈的伪失效寿命数据并使用威布尔分布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基于加速系数不变原则验证了试验中橡胶样本退化失效机理的一致性,最后建立自然环境下的该橡胶材料的可靠性评估模型。第五部分,基于Copula函数和随机过程模型建立车用密封橡胶材料的多元性能退化可靠性评估模型。分别使用三种随机过程建立老化橡胶微观性能参数的边际退化模型,考虑到橡胶的退化是由温度和紫外线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择Eyring加速模型作为边际模型参数的加速关系,使用MCMC算法估计边际模型中的未知参数,通过BIC准则选择最佳的边际退化模型;进一步使用四种不同的Copula函数去“连接”上述最佳边际模型,再次使用BIC准则选择出最佳的Copula函数得到考虑双退化应力的车用橡胶多元性能可靠性评估模型。最后通过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Technology,NIST)设计的自然环境下车用密封橡胶退化试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
黄铭晶[5](2021)在《智能电能表可靠性设计》文中提出从21世纪开始,智能电能表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使用。智能电能表作为电网的智能终端,对电网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智能电能表在现场运行过程中出现计量不准确、时钟跑飞、数据丢失、电网的干扰、雷电干扰、静电干扰、欺诈等问题,本文将重点聚焦于智能电表的可靠性设计,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电路可靠性设计,包括电源单元、计量单元、通信单元、负荷开关及电源异常检测电路进行可靠性设计。选用稳定性高的线性变压器作为电源模块可靠性设计,选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三相专用电能计量芯片配合电流互感器、电压采样电阻完成计量部分可靠性设计。二是在智能电能表系统的软件方面,提出了法制和非法制的软件可靠性设计,软件中将法制计量相关的参数,都按不同类型的数据块进行打包并存储,确保计量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对设备参数进行保护,当身份认证权限启用时,所有参数读写都需要身份认证,如果身份认证不通过或者身份认证失效,电表仅支持读取默认安全模式参数中可明文交互的数据项;时间测量数据方面,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芯片提供时间写保护功能,必须先对写保护寄存器写入特殊指令,才能改写时间寄存器;通信系统传输数据增加了安全传输的功能,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三是进行了试验测试,设计的三相远程费控智能电能表在不管在高温、低温还是常温计量误差精度优于标准要求、抗干扰能力强,辐射骚扰和传导骚扰远优于试验标准,软件可靠性高,能够满足国家电网要求。
贺青川[6](2013)在《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产“数控系统”的可靠性水平低是造成国产数控机床故障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日本FANUC或德国SIEMENS数控系统的高档型数控机床,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普遍在3000小时以上;相同的数控机床,若仅把数控系统更换为同类型的国产系统,机床的MTBF便降至1500小时以下,不能满足飞机、船舶、火力发电和核电机组等装备制造业使用需求。国内高档数控机床使用的数控系统约有95%依赖进口,其中从日本进口的约占1/3。为全面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亟需提升国产数控系统的可靠性水平。数控系统是由开关电源、工业PC源等单元,键盘、进给按钮等操作部件,以及转换接口等元件组成的一个工作系统。对于数控系统,开关电源为其它单元和元器件提供电力,若发生故障,必将导致数控系统发生故障、停止工作。为此,数控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关电源的可靠性水平。以华中某型数控系统为例,由故障统计数据可知,45%55%的故障是由开关电源的故障引起。因此,研究开关电源的失效规律,建立开关电源可靠性快速测评方法和规范,可为提升国产数控系统可靠性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对开关电源这类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级产品,利用现场统计试验和实验室模拟试验方法进行可靠性测评,会衍生试验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而采用加速寿命试验技术尚缺乏相应的试验理论和方法。在上述背景下,对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对建立数控系统可靠性快速测评的方法和规范具有重要工程价值,而且对完善加速寿命试验理论和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数控系统开关电源为对象,对其加速寿命试验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1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概述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可靠性测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分析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总结了温度、湿度、电压、电流应力对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可靠性的影响;揭示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故障机理,为建立开关数控系统电源可靠性试验平台以及加速寿命试验方案奠定基础。第3章,揭示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故障模式特征;提出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应力的选择准则;揭示了恒加、步加和序加试验方法不适用于开关电源的原因;建立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第4章,基于累积失效模型,建立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统计分析模型;基于区间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寿命分布的推断方法;依据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寿命特点,提出了可靠寿命的计算方法;利用递推和数学归纳法,提出了故障概率的计算方法。第5章,依据实际工况,建立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可靠模拟试验平台;建立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案。第6章,通过对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寿命分布模型和故障概率模型;综合考虑可靠寿命和故障概率指标,评定了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可靠性水平。第7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内容。
吕金龙[7](2007)在《热循环及Co-60γ辐照环境下陶瓷封装电容器的性能退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备和Co-60γ辐照装置,研究了热循环和辐照对陶瓷封装电容器电容量和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陶瓷封装电容器结构和失效形式,并利用能谱仪对金属电极、陶瓷电介质等进行了成分分析。建立了陶瓷封装电容器横截面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陶瓷封装电容器电极和电介质层的热应力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循环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陶瓷封装电容器的电容量变化率存在一个峰值,电容量变化率与温度呈Lorentz峰值函数的变化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损耗角正切值是单调递减的。随着循环次数(循环时间)的增加,电容器的电容量是减小的,瓷片电容器的电容量变化率与循环次数满足抛物线函数变化关系;其损耗角正切值是单调递增的,损耗角正切值与循环次数满足线性的函数关系。在热循环过程中,金属电极发生氧化,引起电容量减小;电容器内部电介质和金属电极之间的热错配应力对其结构造成损伤,当这种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电介质和电极层间开裂,导致电容体失效。在热循环的上下限温度,靠近陶瓷电介质和金属电极界面位置附近存在等效应力极大值,这与试验中观察到电容器的失效形式相对应。经过rad、rad和rad三种递增剂量Co-60γ辐照后,陶瓷封装电容器的电容量递减,损耗角正切值D是递增的。5.36×1055.05×1061.26×107
章士瀛,张伟祖[8](1984)在《阻容元件的可靠性评价和失效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量的可靠性试验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和论述了我国阻容电子元件的筛选技术、可靠性评价及失效机理。讨论了当前高可靠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岳佳林[9](2021)在《输油气站控制系统的状态采集监测系统》文中认为输油气管道是油气资源运输的重要途径,其长期稳定运行保障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输油气站是输油气管道系统中的重要节点,是进行油气资源远距离输送的关键枢纽。控制系统是输油气站的大脑,监测和控制着站内多个工业生产设备。当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会导致输油气站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作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为保障输油气管道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高控制系统维护和检修的效率,减少经济损失,需要对输油气站控制系统进行状态采集与监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总结输油气站中常见的故障类型,依据某输油气站的维护记录,总结输油气站控制系统的故障特点。之后针对某输油气站控制系统中容易发生故障的模块,进行系统性的结构分析。(2)根据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故障特征,总结控制系统的外部状态信号以及内部状态信号。之后进行现场预先采集,分析状态信号的特点。依据这些分析,提出状态采集监测系统的设计需求。(3)根据控制系统中状态信号的特点,本文采用品质因子可调小波变换TQWT对状态信号进行处理。首先,应用自适应TQWT阈值降噪方法对状态信号进行去噪,以提高状态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其次,应用基于TQWT的冲击特征提取方法和基于双品质因子TQWT的异常脉冲特征分离方法,实现控制系统中的冲击特征和异常脉冲特征的提取,以用于控制系统状态的监测与分析。(4)从状态采集监测的需求出发,设计开发了输油气站控制系统的状态采集监测系统。其中,硬件平台采用数据采集卡与单片机实现32个内部状态信号1MSPS、16bit精度的高速采集和多个外部状态信号的低速采集。软件平台基于C#语言进行开发,实现了状态采集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等功能。最后,本状态采集监测系统经过国内某输油气站中的现场调试运行,验证了系统的状态信号采集功能、信号处理功能满足设计需求。
宋红霞[10](2021)在《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IGBT模块寿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模块全称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具有能耗小、易于驱动、导通电流大、承受电压大等特点,应用广泛。随着制造业水平的逐步提高,各领域系统装备及其组成部件逐步呈现出长寿命,高可靠性的特点。传统的性能退化失效数据越来越难以获得。如何对装备组成单元之一的IGBT模块进行退化建模及寿命预测成为可靠性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选取IGBT模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工作过程中性能退化的规律,从而开展寿命预测。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1、基于被测对象的失效机理进行性能退化试验的方案设计及开展。选用型号为IGRBC30K的IGBT模块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见失效机理进行分析,针对研究对象在正常应力下失效数据及退化数据获取难度大的问题,选择对其失效影响较大的环境应力,制定高应力下的性能退化试验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试验平台的搭建。对于试验过程中检测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总结数据特征。2、基于退化数据的寿命预测方法。围绕恒定应力下的性能退化数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常用的基于性能退化数据的寿命预测方法,针对样本间退化轨迹重叠性高的特点,提出改进的基于威布尔函数的寿命快速评估模型,利用右逼近法进行参数估计并对该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结合第二章性能退化数据的特征,选用改进的基于威布尔函数的快速寿命评估模型进行建模,给出了各应力下的寿命预测结果,并通过与线性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方法的可靠性。3、寿命特征与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围绕多组应力下的失效数据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常用加速模型包含与温度应力相关的阿伦尼斯模型,利用威布尔分布对失效数据的寿命特征进行表征,给出了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加速模型构建方法及步骤。结合第三章性能退化数据预测的伪寿命结果,分别基于伪寿命数据与器件失效数据构建加速模型,采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得出模型参数,并对这两种建模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IGBT模块寿命与温度应力之间的关系。4、寿命预测软件设计。详细阐述软件设计整体框架及工作流程,并基于MATLAB平台实现软件开发,应用第二章性能退化试验的监测数据对软件功能和结果进行验证。
二、金属膜电阻器和陶瓷电容器加速寿命试验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膜电阻器和陶瓷电容器加速寿命试验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型电子产品贮存寿命加速退化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弹武器电子产品贮存寿命加速退化试验方法 |
2 导弹武器电子产品贮存寿命加速退化试验方案 |
3 结论 |
(2)模型不确定的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电主轴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加速退化试验研究现状 |
1.4.1 加速退化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
1.4.2 加速退化模型研究现状 |
1.4.3 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电主轴退化性能指标及试验应力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主轴退化性能指标研究 |
2.2.1 电主轴结构及功能分析 |
2.2.2 电主轴故障分析 |
2.2.3 电主轴退化性能指标确定 |
2.3 电主轴可靠性摸底试验 |
2.3.1 电主轴可靠性试验装置 |
2.3.2 电主轴可靠性摸底试验设计 |
2.3.3 摸底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2.4 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应力研究 |
2.4.1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退化失效机理一致性检验方法 |
2.4.2 电主轴退化失效机理一致性检验 |
2.4.3 电主轴加速应力水平组合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性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思路及基本假设 |
3.2.1 优化设计思路 |
3.2.2 基本假设 |
3.3 基于维纳过程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3.1 维纳过程概述 |
3.3.2 基于维纳过程的加速退化模型 |
3.3.3 基于维纳过程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模型 |
3.3.4 自适应搜索算法 |
3.3.5 实例分析—基于维纳过程的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4 基于伽玛过程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4.1 伽玛过程概述 |
3.4.2 基于伽玛过程的加速退化模型 |
3.4.3 基于伽玛过程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模型 |
3.4.4 实例分析—基于伽玛过程的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5 基于逆高斯过程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5.1 逆高斯过程概述 |
3.5.2 基于逆高斯过程的加速退化模型 |
3.5.3 基于逆高斯过程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模型 |
3.5.4 实例分析—基于逆高斯过程的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6 考虑模型不确定性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6.1 赤池信息准则 |
3.6.2 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性的必要性分析 |
3.6.3 基于AIC的组合预测方法 |
3.6.4 考虑模型不确定性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模型 |
3.6.5 实例分析—模型不确定的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博弈理论的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模型 |
4.2.1 优化目标 |
4.2.2 设计变量 |
4.2.3 约束条件 |
4.3 基于博弈理论的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方法 |
4.3.1 博弈理论 |
4.3.2 基于博弈理论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
4.4 实例分析—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设计 |
4.4.1 试验优化数学模型 |
4.4.2 多目标试验优化结果 |
4.4.3 单目标试验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4.4.4 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方案模拟 |
5.1 引言 |
5.2 加速退化试验方案模拟评价准则和方法 |
5.2.1 蒙特卡洛法概述 |
5.2.2 考虑退化模型不确定性的模拟试验数据生成 |
5.2.3 试验方案模拟评价准则 |
5.3 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方案模拟评价 |
5.3.1 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模拟 |
5.3.2 模拟评价结果分析 |
5.3.3 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最优方案确定 |
5.4 基于模拟数据的模型参数极大似然估计值的纠偏 |
5.4.1 极大似然估计值的真实抽样分布 |
5.4.2 模型参数极大似然估计值纠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加速退化试验的电主轴可靠性评估 |
6.1 引言 |
6.2 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 |
6.2.1 试验方案 |
6.2.2 失效判据 |
6.2.3 试验步骤 |
6.2.4 试验数据采集 |
6.3 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6.3.1 试验数据预处理 |
6.3.2 加速退化模型参数估计 |
6.3.3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6.3.4 考虑模型不确定的电主轴可靠性评估 |
6.4 电主轴可靠性评估软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化学沉积法修饰钛基底及其在污染物降解和拉曼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钛复合材料 |
1.1.1 钛复合材料的发展 |
1.1.2 钛基表面涂层材料的制备 |
1.1.3 钛表面化学沉积技术 |
1.2 钛基氧化物电极用于环境处理 |
1.2.1 废水处理领域研究现状 |
1.2.2 电催化高级氧化工艺(EAOP)的研究进展 |
1.2.3 电催化高级氧化工艺(EAOP)的基本原理 |
1.3 钛基表面负载金属纳米粒子应用于SERS领域 |
1.3.1 SERS的研究进展 |
1.3.2 SERS的应用 |
1.4 DFT理论的应用 |
1.4.1 第一性原理计算发展史 |
1.4.2 密度泛函的建立 |
1.4.3 DFT理论在电催化领域应用 |
1.4.4 DFT在拉曼光谱模拟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Ti/SnO_2-SbO_X-CuO电极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2 化学沉积法制备Ti/CuO-SnO_2-SbO_X电极 |
2.2.3 电沉积法制备Ti/Cu/SnO_2-SbO_X电极 |
2.2.4 样品的表征 |
2.2.5 电催化降解能力测试 |
2.2.6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 |
2.2.7 交流阻抗测试 |
2.2.8 加速寿命测试 |
2.2.9 计算方法与模型(DFT)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2.3.1 Ti/CuO-SnO_2-SbO_X电极的化学沉积过程 |
2.3.2 化学共沉积的可行性探究 |
2.3.3 沉积过程的微观形貌表征 |
2.3.4 电极涂层的机械附着力测试 |
2.3.5 化学沉积电极元素分布分析 |
2.3.6 电极表面晶格结构分析 |
2.3.7 电极表面元素价态分析 |
2.3.8 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 |
2.3.9 电极矿化能力及电流效率测试 |
2.3.10 电极电化学稳定性测试 |
2.3.11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2.3.12 羟基自由基的产生电位标定 |
2.3.13 基于DFT方法模拟阳极表面释氧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在钛基表面原位化学沉积多层银纳米结构用于SERS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2.2 Ti/AgNPs SERS基底的制备 |
3.2.3 制备Ti/AgNFs/AgNPs多层SERS基底 |
3.2.4 FDTD模型的构建 |
3.2.5 面扫描拉曼测试分析 |
3.2.6 基于DFT方法对PA分子的拉曼光谱进行模拟 |
3.2.7 SEM和 EDS-Mapping表征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3.3.1 基于三维时域有限差分仿真FDTD方法分析SERS基底电磁场增强效果 |
3.3.2 Ag/Ti SERS基底性能和形貌的调控 |
3.3.3 Ag/Ti SERS基底的拉曼性能测试 |
3.3.4 Ti/AgNFs/AgNPs衬底的表征及SERS性能 |
3.3.5 Ti/AgNFs/AgNPs多层SERS基底的信号稳定性 |
3.3.6 Ti/AgNFs/AgNPs多层SERS基底的应用 |
3.3.7 多种金属SERS基底的形貌表征 |
3.3.8 多种金属SERS基底的拉曼活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加速试验和随机过程模型的车用橡胶材料可靠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橡胶可靠性及其应用 |
1.2.2 加速退化试验技术 |
1.2.3 加速失效机理一致性辨识 |
1.2.4 基于退化数据的可靠性建模 |
1.3 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加速退化建模理论基础 |
2.1 可靠性理论基础 |
2.1.1 可靠性的度量指标 |
2.1.2 性能退化相关理论 |
2.2 性能退化建模 |
2.2.1 基于退化轨迹的退化建模 |
2.2.2 基于退化量分布的退化建模 |
2.2.3 基于随机过程的退化建模 |
2.3 加速模型 |
2.3.1 物理加速模型 |
2.3.2 经验加速模型 |
2.3.3 统计加速模型 |
2.4 加速因子不变原则及其推导 |
2.4.1 Wiener过程的加速因子不变原则推导 |
2.4.2 Gamma过程的加速因子不变原则推导 |
2.4.3 Inverse Gaussian过程的加速因子不变原则推导 |
2.5 Copula函数理论基础 |
2.5.1 Copula函数定义 |
2.5.2 Sklar定理 |
2.5.3 常见Copula函数 |
2.5.4 相关性度量 |
2.5.5 模型选择准则 |
2.6 参数估计 |
第3章 橡胶加速退化性能评价指标及内在机理分析 |
3.1 橡胶性能退化评价指标 |
3.2 橡胶性能试验 |
3.2.1 加速退化试验 |
3.2.2 单轴拉伸试验 |
3.2.3 硬度测量实验 |
3.3 老化橡胶微观组织试验 |
第4章 自然环境下车用密封橡胶性能退化建模 |
4.1 基于退化数据的建模概述 |
4.2 密封橡胶退化数据建模分析 |
4.2.1 橡胶性能参数退化轨迹拟合 |
4.2.2 伪失效寿命值的统计分布 |
4.3 加速失效机理一致性检验 |
4.4 自然环境下橡胶性能衰退预测 |
4.5 橡胶密封圈存储可靠度计算 |
第5章 橡胶多元性能退化可靠性建模 |
5.1 多元性能退化可靠性建模理论 |
5.2 多元性能退化可靠性评估模型 |
5.2.1 橡胶加速退化试验概述 |
5.2.2 橡胶退化数据描述 |
5.2.3 多元应力加速退化可靠性建模 |
5.3 参数估计 |
5.3.1 边际退化模型的参数估计 |
5.3.2 Copula函数的参数估计 |
5.4 车用橡胶可靠性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国家发明专利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获得的奖励荣誉 |
致谢 |
(5)智能电能表可靠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智能电能表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电能表总体方案设计 |
2.1 智能电能表总体框架设计 |
2.2 智能电能表硬件电路方案设计 |
2.3 智能电能表软件方案设计 |
2.4 可靠性设计方法及方案 |
2.4.1 可靠性相关概念 |
2.4.2 冗余设计 |
2.4.3 降额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电能表硬件电路可靠性设计 |
3.1 MCU微处理器单元 |
3.2 电源单元可靠性电路设计 |
3.3 计量单元可靠性电路设计 |
3.4 通信单元可靠性电路设计 |
3.4.1 通信模块接口电路 |
3.4.2 远红外通信电路 |
3.4.3 RS-485 通信电路 |
3.5 三相一体继电器驱动电路 |
3.6 负荷开关及电源异常检测电路可靠性设计 |
3.7 液晶显示驱动电路 |
3.8 ESAM安全模块 |
3.9 EEPROM和 FLASH存储器电路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电能表用元器件可靠性选型 |
4.1 阻性元件可靠性设计 |
4.1.1 采样电阻器的可靠性选型 |
4.1.2 压敏电阻的可靠性选型 |
4.2 容性元器件可靠性设计 |
4.2.1 铝电解电容的可靠性选型 |
4.2.2 MLCC多层片式陶瓷电容的可靠性选型 |
4.3 半导体器件可靠性设计 |
4.3.1 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的可靠性选型 |
4.3.2 光电耦合器的可靠性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电能表系统的软件可靠性设计 |
5.1 软件总体架构设计及开发环境 |
5.1.1 软件总体架构 |
5.1.2 开发环境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电表初始化模块设计 |
5.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5.4.1 定时中断服务函数 |
5.4.2 睡眠处理函数 |
5.4.3 通讯串口中断 |
5.5 法制和非法制相关软件可靠性设计 |
5.5.1 电能量计量数据存储可靠性设计 |
5.5.2 设备专有参数保护 |
5.5.3 防止欺诈 |
5.5.4 密钥的保密性 |
5.5.5 时间测量数据可靠性设计 |
5.5.6 通信系统传输数据可靠性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电能表可靠性验证及分析 |
6.1 初始固有误差试验 |
6.2 性能试验 |
6.2.1 功率消耗试验 |
6.2.2 电流和电压电路中谐波试验 |
6.2.3 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检验试验 |
6.2.4 浪涌抗扰度检验试验 |
6.2.5 静电放电抗扰度检验试验 |
6.2.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试验 |
6.2.7 无线电干扰抑制试验 |
6.3 气候影响试验 |
6.3.1 耐久性试验 |
6.3.2 高低温环境下计时准确度试验 |
6.3.3 高温高湿试验 |
6.4 功能试验 |
6.4.1 防欺诈的软件特性功能测试 |
6.4.2 预防误操作的软件特性功能测试 |
6.4.3 计量数据存储完整性 |
6.4.4 计量数据存储真实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本章提要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加速寿命试验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加速寿命试验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加速寿命试验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3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可靠性测评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本文研究目标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环境效应与故障机理分析 |
本章提要 |
2.1 引言 |
2.2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环境 |
2.2.1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2.2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工作环境 |
2.3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环境效应分析 |
2.3.1 电容的环境效应分析 |
2.3.2 电阻的环境效应分析 |
2.3.3 电感的环境效应分析 |
2.3.4 PN 结的环境效应分析 |
2.3.5 封装结构的环境效应分析 |
2.3.6 印刷电路板的环境效应分析 |
2.4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的故障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
本章提要 |
3.1 引言 |
3.2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故障模式分析 |
3.3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试验应力选择 |
3.4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应力的施加方式 |
3.5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
本章提要 |
4.1 引言 |
4.2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的统计分析模型 |
4.2.1 加速寿命试验的基本假设 |
4.2.2 加速寿命试验的统计分析模型 |
4.3 寿命分布的统计推断 |
4.3.1 加速系数的定义与计算 |
4.3.2 寿命分布的统计推断 |
4.4 可靠寿命的计算方法 |
4.5 故障概率的计算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案设计 |
本章提要 |
5.1 引言 |
5.2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可靠性试验平台的设计 |
5.3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工作性能摸底测试 |
5.4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案设计 |
5.4.1 试验剖面设计 |
5.4.2 实施方案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本章提要 |
6.1 引言 |
6.2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结果的分析 |
6.2.1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故障现象的分析 |
6.2.2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故障机理验证 |
6.3 数控系统加速寿命试验数据的统计推断 |
6.3.1 寿命分布的统计推断 |
6.3.2 寿命分布参数的估计 |
6.3.3 寿命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
6.4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可靠寿命的估计 |
6.4.1 可靠寿命的点估计 |
6.4.2 可靠寿命的区间估计 |
6.5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故障概率的统计计算 |
6.6 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可靠性的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热循环及Co-60γ辐照环境下陶瓷封装电容器的性能退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低地球轨道环境 |
1.2.1 地球辐射带 |
1.2.2 高真空 |
1.2.3 热循环效应 |
1.3 BaTO_3陶瓷封装电容器及其发展 |
1.3.1 BaTO_3陶瓷封装电容器 |
1.3.2 陶瓷封装电容器的发展 |
1.4 陶瓷电容器的主要电性能参数 |
1.5 电容器常见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及分析方法 |
1.5.1 电容器常见失效模式 |
1.5.2 电容器失效机理分析 |
1.5.3 电容器失效分析方法 |
1.6 陶瓷封装电容器可靠性研究现状 |
1.6.1 陶瓷电容器的低电压失效 |
1.6.2 陶瓷封装电容器的高压加速寿命试验(HALT) |
1.7 热循环及辐照对陶瓷封装电容器的影响 |
1.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热循环试验 |
2.2.1 热循环试验设备 |
2.2.2 热循环试验参数 |
2.2.3 陶瓷封装电容测量方法 |
2.3 Co-60 γ辐照试验 |
2.4 显微结构分析 |
2.5 热应力有限元模拟 |
第3章 热循环条件对陶瓷封装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3.1 热循环过程中温度对电容器性能影响规律 |
3.1.1 热循环过程中温度对电容量变化率影响规律 |
3.1.2 热循环过程中温度对电容器损耗角正切值D影响规律 |
3.2 热循环次数对电容器性能的影响规律 |
3.2.1 热循环次数对电容量变化率影响规律 |
3.2.2 热循环次数对电容损耗角正切值D影响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循环对陶瓷电容的结构损伤及有限元分析 |
4.1 BaTO_3陶瓷电容器的失效标准 |
4.2 失效的陶瓷封装电容的微观形貌 |
4.3 陶瓷封装电容器热应力失效的有限元模拟 |
4.3.1 陶瓷封装电容器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2 陶瓷封装电容器内部交变热应力的分布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辐照环境下陶瓷封装电容器性能变化 |
5.1 引言 |
5.2 辐照对陶瓷封装电容器主要电参数的影响 |
5.2.1 钴60 源的γ射线辐照对电容量的影响 |
5.2.2 钴60 源的γ射线辐照对电容器损耗角正切值D的影响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输油气站控制系统的状态采集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状态采集监测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2 状态信号分类及分析方法 |
1.2.3 小波变换在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控制系统常见故障总结及结构分析 |
2.1 输油气站控制系统常见故障总结 |
2.2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分析 |
2.3 控制系统的供电结构分析 |
2.4 控制系统的重要组件分析 |
2.4.1 Mark VIe控制系统结构 |
2.4.2 I/O模块 |
2.4.3 PLC系统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状态采集监测研究 |
3.1 状态信号采集分析 |
3.2 控制系统外部状态信号分析 |
3.2.1 温度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
3.2.2 控制系统的其他外部影响因素 |
3.3 控制系统内部状态信号分析 |
3.3.1 电源系统中的状态信号 |
3.3.2 I/O模块中的状态信号 |
3.3.3 网络模块中的状态信号 |
3.4 控制系统中状态信号的特点 |
3.5 状态信号特征提取 |
3.5.1 状态信号的时域特征 |
3.5.2 状态信号的频域特征 |
3.5.3 状态信号的时频域特征 |
3.6 状态采集监测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信号处理 |
4.1 状态信号分析 |
4.2 品质因子可调的小波变换 |
4.2.1 小波品质因子 |
4.2.2 TQWT基本理论 |
4.2.3 TQWT实现 |
4.3 自适应TQWT阈值降噪 |
4.3.1 自适应TQWT阈值降噪方法 |
4.3.2 自适应TQWT阈值降噪方法的应用 |
4.4 基于TQWT的冲击特征提取 |
4.4.1 基于TQWT的冲击特征提取方法 |
4.4.2 基于TQWT的冲击特征提取方法仿真及应用 |
4.5 基于双品质因子TQWT的异常脉冲特征提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状态采集监测系统设计 |
5.1 状态采集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
5.2 硬件平台搭建 |
5.2.1 高速信号采集 |
5.2.2 外部信号采集 |
5.3 软件系统设计 |
5.3.1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
5.3.2 任务管理模块设计 |
5.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3.4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5.3.5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5.4 系统功能验证 |
5.4.1 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4.2 信号分析处理功能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IGBT模块寿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研究方法 |
1.3 IGBT模块寿命预测发展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性能退化试验及数据获取 |
2.1 性能退化试验设计方案 |
2.1.1 失效机理分析 |
2.1.2 应力类型及强度 |
2.1.3 敏感参数 |
2.1.4 失效阈值 |
2.2 试验平台搭建 |
2.3 试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性能退化数据的寿命预测方法 |
3.1 性能退化模型 |
3.1.1 产品退化轨迹 |
3.1.2 退化模型 |
3.2 威布尔分布及其假设检验 |
3.2.1 威布尔分布 |
3.2.2 分布类型与失效机理一致性检验 |
3.3 寿命快速评估模型 |
3.3.1 基本思想 |
3.3.2 性能退化建模 |
3.3.3 参数估计 |
3.3.4 仿真分析 |
3.4 试验数据应用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器件失效数据的寿命预测方法 |
4.1 加速模型 |
4.1.1 模型分类 |
4.1.2 阿伦尼斯模型 |
4.2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加速模型构建方法 |
4.2.1 分布类型检验 |
4.2.2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建模方法与步骤 |
4.3 试验数据应用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寿命预测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思想 |
5.1.1 开发环境 |
5.1.2 任务要求 |
5.1.3 总体框架 |
5.2 软件的实现 |
5.2.1 工作流程 |
5.2.2 软件界面设计与实现 |
5.3 基于本文开发软件的试验数据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金属膜电阻器和陶瓷电容器加速寿命试验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电子产品贮存寿命加速退化试验方法研究[J]. 代永德,栾家辉,韩慧超,米海波,王诏宣. 机电技术, 2021(06)
- [2]模型不确定的电主轴加速退化试验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D]. 郭劲言. 吉林大学, 2021(01)
- [3]化学沉积法修饰钛基底及其在污染物降解和拉曼分析中的应用[D]. 孙国巍.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加速试验和随机过程模型的车用橡胶材料可靠性评估研究[D]. 李松. 吉林大学, 2021(01)
- [5]智能电能表可靠性设计[D]. 黄铭晶.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数控系统开关电源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D]. 贺青川. 浙江理工大学, 2013(06)
- [7]热循环及Co-60γ辐照环境下陶瓷封装电容器的性能退化[D]. 吕金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8]阻容元件的可靠性评价和失效机理[J]. 章士瀛,张伟祖. 电子学报, 1984(01)
- [9]输油气站控制系统的状态采集监测系统[D]. 岳佳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IGBT模块寿命评估方法研究[D]. 宋红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