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铝置换石膏法废气脱硫

硫酸铝置换石膏法废气脱硫

一、硫酸铝置换石膏法废气脱硫(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1](2021)在《硫酸氢铵溶液浸出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过程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氧化铝的产量和产能均高居世界首位,而我国的优质铝土矿资源却相对缺乏。目前,我国的氧化铝生产主要依赖于国外铝土矿的进口,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氧化铝产业的发展。因此,寻找新的含铝资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作为火力发电大国,我国每年燃烧煤炭发电产生的大量粉煤灰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氧化铝的含量超过30%以上的高铝粉煤灰约占现存粉煤灰总量的30%,可视为一种潜在的含铝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实现固体废弃物绿色资源化,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传统的提取工艺均存在着不同的缺点,使其很难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本课题组在铵法焙烧的基础上,研发出了NH4HSO4溶液浸出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新技术,本文主要对浸出热力学、浸出过程中各物质性质的转变规律、NH4Al(SO4)2溶液的结晶特性进行研究,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到了Al-H2O和Fe-H2O体系中各物质的高温热力学数据并绘制了Al-H2O和Fe-H2O体系不同温度的Eh-pH图。结果表明,浸出体系中各物质的稳定区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向pH降低、平衡电位升高的方向移动,Al3+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区域变窄,说明过高的浸出温度会导致氧化铝浸出率降低。以Al-Fe-H2O体系Eh-pH图为依据,采取提高溶液电位值和pH值的方式,有效实现了浸出液中的Al、Fe分离。对浸出体系中的溶液性质和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NH4HSO4溶液的电导率随溶液浓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溶液的结构随浓度的变化发生改变。NH4HSO4溶液存在溶质-溶质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消失。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可促进NH4Al3(SO4)2(OH)6在NH4Al(SO4)2溶液中的生成;NH4Al(SO4)2溶液浓度的升高和过量NH4HSO4的加入可抑制NH4Al3(SO4)2(OH)6的生成;所得NH4Al3(SO4)2(OH)6呈立方体结构,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分解,在1200℃分解成α-Al2O3。此外,NH4Al3(SO4)2(OH)6可溶于碱性溶液,同时释放NH3。采用多热法分析了NH4Al(SO4)2·12H2O在水中的溶解度,获得其与温度的关系,并测定了NH4Al(SO4)2·12H2O的超溶解度与介稳区。结果表明,NH4Al(SO4)2·12H2O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与温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H4Al(SO4)2·12H2O晶体在水中的生长为连续生长模式。在(NH4)2SO4-Al2(SO4)3-H2O三元体系相图中,NH4Al(SO4)2·12H2O的结晶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小。晶体粒度随着结晶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所得晶体呈菱形。NH4HSO4和(NH4)2SO4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NH4Al(SO4)2·12H2O的溶解度,即增加了NH4Al(SO4)2·12H2O的过饱和度,明显缩短了NH4Al(SO4)2·12H2O结晶的诱导期,致使成核速率加快,晶体粒度减小,采用搅拌结晶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氧化铝的纯度。NH4Al(SO4)2·12H2O在水中的介稳区宽度随着降温速率的升高而变宽,随着搅拌速率的升高而变窄。

魏兆辉[2](2020)在《基于钙离子活化剂、酸性物质及有机肥对邓马营湖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肃省武威市邓马营湖盐碱区农田土壤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有盐碱地14.13万公顷,其中耕地占1.87万公顷,荒地占12.25万公顷。此外,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土壤沙化等生态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邓马营湖盐碱地区域生态环境的的恶化。当地典型治理模式见效慢且成本高,加之有关该区相关研究鲜有报道,而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宜改善该区农田土壤盐碱化的改良剂,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撑。磷石膏(TP)、硫磺(TS)、禾康(TH)与腐殖酸有机肥(TF)属化学改良措施,是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其特点是见效快且成本低,盐地宝(TY)为自主研发产品,使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研究区土壤理化性状特征,结合化学改良盐碱土措施与模拟人工降雨试验方法,开展关于TP、TS、TH、TY、TF五种改良剂分别在四种添加量下,对邓马营湖盐碱土壤进行淋洗效果的模拟研究,通过测定淋溶液电导率、总硬度、总碱度及四种水溶性盐分阳离子,从而选取最适添加量作为各改良剂在田间试验中的施用量,并检测分析土壤指标与向日葵农艺性状变化,探讨五种改良剂整体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结合本次试验整体淋洗盐碱土效果,筛选出各TP、TS、TH、TY、TF这五种土壤改良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对应为2.56g/kg干土、0.11g/kg干土、2.22g/kg干土、2.22g/kg干土、0.44 g/kg干土,具体有:(1)随淋洗次数增加,淋溶液电导率先后升高后下降,并且TP、TH、TF处理在添加量分别为2.56g/kg、2.22g/kg、0.44 g/kg时较对照显着升高;(2)经处理各阳离子累积量显着升高,并且五种改良剂在添加量分别为2.56g/kg干土、0.11g/kg干土、2.22g/kg干土、2.22g/kg干土、0.44 g/kg干土时,淋洗阳离子效果最为显着;(3)随淋洗次数增加,淋溶液总硬度先迅速降低后缓慢升高,并且五种改良剂在添加量分别为2.56g/kg干土、0.11g/kg干土、2.22g/kg干土、2.22g/kg干土、0.44 g/kg干土时,淋溶液总碱度较对照显着升高;(4)随淋洗次数增加,淋溶液总碱度先升高后下降。经TP处理总碱度随添加量增加而升高,经TS、TH、TY、TF处理总碱度随添加量增加均降低。2、田间田间验证试验:(1)五种改良剂均可显着降低土壤pH,其中添加TS效果最为显着;(2)TH、TY、TF处理可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添加TF效果最为显着;(3)五种改良剂均可显着降低土壤全盐量,其中添加TP、TY效果最为显着;(4)五种改良剂均可显着降低水溶性盐分离子,其中添加TP对降低阳离子效果最为显着,添加TY、TF、TH、TS对降低阳离子效果最为显着。(5)五种改良剂可有效降低土壤总碱度,其中添加TY、TF效果最为显着;(6)五种土壤改良剂可有效提高土壤脱盐率,其中添加TP、TH效果最为显着;(7)TP、TH、TY、TF处理可改善向日葵农艺性状,其中添加TF效果最为显着。总结:综合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这几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综合改良效果最好的是腐殖酸有机肥,盐地宝、禾康改良效果次之,随后为磷石膏,而硫磺整体改良效果并不理想。

曹云霄,王志强,李国锋,张广鑫,陈刚[3](2020)在《工业铝灰资源化利用及管理政策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实现铝灰的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对铝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铝灰的来源、分类、组成和危害性,并介绍了国内外针对铝灰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我国对于铝灰的管理政策。最后,展望了我国铝灰资源化利用未来技术和政策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建议。

邢鹏[4](2020)在《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铷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属。我国铷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品位低,多以伴生资源产出,开发利用难度大。目前铷主要从铯榴石和锂云母提取铯、锂的中间产物中回收。近年来一些文献报道了采用氯化焙烧法从云母、长石、高岭土等铝硅酸盐矿物中提取铷。然而,目前的研究基本只关注铷的回收,而没有考虑矿石中宏量元素钾、铝、硅的资源化利用,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此外氯化焙烧法还存在设备易腐蚀,废渣、氯化氢废气、高盐废水产出量大、难处理的问题。因此,开发清洁高效的铷提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国内某地首次发现了一大型独立铷矿,本文针对该铷矿的资源综合利用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借助XRD、ICP、SEM-EDS、EPMA、TG-DSC等化学物相分析方法,对铷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确定了铷矿主要组成矿物及目标元素赋存状态:铷矿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及云母,矿物组成符合花岗岩的特征;铷主要以类质同象取代钾的位置分别存在于黑云母、白云母及钾长石中。矿物组成及铷、钾的赋存状态决定了要实现铷、钾的高效提取,须同时破坏云母及长石的物相结构。其次,根据酸浸分解云母及钾长石的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了铷矿酸浸探索实验。酸浸虽然能有效分解铷矿中的云母,但对钾长石的分解能力有限。钾长石的酸浸反应虽然在热力学上可行,但在实际的浸出过程中进程非常缓慢,这使得酸浸难以获得高的铷、钾浸出率。基于云母酸浸的实验结果及FactSage软件计算的硫酸盐分解、钾长石碱溶热力学,提出了使用酸碱联合法从铷矿中提取铷、钾。原矿经浓硫酸熟化,使云母转化为硫酸盐。硫酸熟化的最优条件为熟化温度300℃,硫酸用量55%,熟化时间20 min。通过还原焙解,使熟化料中的硫酸盐脱硫释放SO2,SO2制酸可实现硫酸的再生。还原焙解的最优条件为分解温度750 ℃,煤用量5%,分解时间10 min。通过水浸使焙砂中的可溶铷、钾浸出,再通过碱浸使钾长石矿相分解,从而实现铷、钾的完全浸出。碱浸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150℃,液固比(mL/g)15:1,NaOH浓度250 g/L,浸出时间1 h。酸碱联合法可获得较高的浸出率(Rb 95.2%、K 92.8%)。再次,针对酸碱联合法工艺流程长的不足,结合FactSage软件计算的云母碱溶热力学,又提出了碱法工艺,即高温水热碱浸。碱法工艺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230℃,NaOH浓度200 g/L,矿石粒度0.15 mm,液固比10:1(mL/g),浸出时间1h,搅拌速度500 rpm。碱法工艺亦取得了较高的金属浸出率(Rb 95.1%、K 94.5%)。碱法从铷矿提取铷、钾的机理为:在水热条件下云母、钾长石晶体中的K+、Rb+最先溶出,进入溶液;云母、钾长石硅氧骨架中Al-O-Si群的Al-O键断裂,在碱液中形成[A102]-阴离子团;随后Si-O-Si群水解,形成[H3SiO4]-阴离子团;[H3Sio4]-与[A102]-在碱液中发生缩聚反应,形成含硅氧四面体及铝氧四面体的均匀硅铝凝胶;硅铝凝胶骨架缩聚重排转变为有序的晶体结构并充填阳离子(Na+、Ca2+)形成八面沸石及钙霞石。碱法工艺与酸碱联合法工艺相比,主要元素铷、钾、铝、硅的浸出率相近,但碱法所需能耗低且工艺更加简洁,因此应为处理花岗岩型铷矿的首选。铷矿浸出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通过提高浸出温度及碱浓度,减小物料的粒径可提高浸出速率。接着,对碱法浸出液进行了脱硅制备硅灰石及萃取分离铷钾研究。脱硅的最优条件为温度95℃,反应时间1h,CaO/SiO2质量比1.2。通过煅烧脱硅产物(水化硅酸钙)制备硅灰石的适宜温度为1100℃。从脱硅溶液中萃取铷的最优条件为t-BAMBP浓度1 mol/L,相比(O/A)3:1,混合时间1.5 min,萃取级数3级。钾洗涤的最佳相比(O/A)为3:1,洗涤级数为10级。铷反萃的最优条件为相比(O/A)4:1,HCl浓度1 mol/L,反萃级数2级。通过萃取、洗涤、反萃,Rb的总回收率达97%。从铷萃余液中萃取钾的最优条件为:t-BAMBP浓度1 mol/L,相比(O/A)3:1,错流萃取级数2级。钠洗涤的最佳相比(O/A)为4:1,洗涤级数为4级。钾反萃的最优条件为H2SO4浓度1 mol/L,相比(O/A)3:1。经萃取、洗涤和反萃后,钾的回收率达到77%。钾萃余液补充氢氧化钠调节碱度后可返回碱浸循环使用。最后,考察了铷矿浸出渣的吸附性能。作为一种类沸石型材料,铷矿浸出渣具有与沸石相同的吸附机理,对废水中的Pb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铷矿浸出渣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平衡pH 7.3、浸出渣用量2.5 g/L的条件下,含Pb 40 mg/L的溶液中Pb2+的脱除率达99.6%。Pb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Pb2+在浸出渣上的饱和吸附量与天然沸石的吸附量相当且远大于粉煤灰等普通工业废弃物的吸附量。聚丙烯酰胺可显着改善吸附渣的沉降性能。

陶亚男[5](2020)在《粉煤灰添加赤泥与脱硫石膏对提取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粉煤灰和赤泥是燃煤电厂和制铝厂的主要固体废弃物,近年来,随着燃煤发电工业和制铝工业的迅速发展,粉煤灰和赤泥的排放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固废的大量排放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而粉煤灰和赤泥中硅铝元素含量较高,具有很高的提取价值,因此开展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本文以山西省某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某铝厂赤泥为原料,采用石膏焙烧活化-硫酸酸浸-氢氧化钠碱溶工艺,对提取其中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一、活化-酸浸工艺提取氧化铝的研究工艺流程:粉煤灰、赤泥、脱硫石膏混合→焙烧→硫酸酸浸→硫酸铝溶液→除杂→蒸发结晶→干燥→硫酸铝晶体→焙烧→氧化铝产品。得到如下结论:(1)加入赤泥可提高原料中的铝硅比,降低氧化铝提取的难度;脱硫石膏中的硫酸钙可以活化原料,在高温下打开粉煤灰中的Al-Si键、与赤泥中的石榴石、钙霞石等反应,生成易酸解的钙长石,从而将原料中的铝提取出来。实验得到最佳焙烧工艺为:铝硅比为1.1:1、钙铝比为1.3:1、烧结温度为1200℃、烧结时间为30 min。(2)用硫酸溶液酸浸烧结熟料,溶出熟料中的铝元素,氧化铝基本被完全溶出。并设计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液固比、硫酸浓度、酸浸温度、酸浸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浸温度90℃、硫酸浓度2 mol·L-1、酸浸时间30 min、液固比20 m L·g-1,在此条件下提取氧化铝,提取率可达97%左右。(3)在焙烧过程中通入N2对混合料进行焙烧活化,活化后的熟料用硫酸酸浸,在酸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刺激气味的气体,还需进一步研究。(4)硫酸酸浸得到的硫酸铝粗液经除杂、蒸发结晶、干燥得到硫酸铝晶体,在800℃下焙烧2 h得到γ-Al2O3产品,产率约为89.46%,纯度为96.74%。二、氢氧化钠溶出工艺从提铝渣中提取二氧化硅的研究工艺流程:提铝渣→碱溶→过滤→硅酸钠溶液→二次碳分→水洗、干燥→沉淀二氧化硅。得到如下结论:(1)用氢氧化钠溶液碱溶提铝渣,得到硅酸钠溶液,研究碱溶工艺对二氧化硅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碱溶温度、氢氧化钠浓度、液固比、碱溶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溶温度90℃、Na OH浓度40%、碱溶时间60 min、液固比为6 m L·g-1,此条件下二氧化硅的提取率为82%左右。(2)硅酸钠溶液经二次碳分工艺制得的产品在80℃下干燥5 h,即可得到二氧化硅产品,且产品纯度较高,符合化工行业标准。

安学斌[6](2020)在《烷基化废硫酸制备硫酸镁的新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烷基化油生产工艺中以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的烷基化生产装置占到85%以上,每年约产生200~300万吨烷基化废硫酸。烷基化废硫酸含有多达几百种难以去除的有机物,处理难度大,是一种典型危险废物。烷基化废硫酸如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造成大量硫资源浪费。本文基于研究团队在废硫酸处理方面的经验积累,提出了拟固相反应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烷基化废硫酸资源化利用新工艺。本文系统开展了拟固相反应工艺研究,煅烧脱除有机物工艺及动力学研究,浸取结晶制备七水硫酸镁工艺研究以及全流程经济性评价研究,形成以湿法浸出、火法煅烧、无机化学品制备和能量梯级利用的一体化集成技术,为烷基化废硫酸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得出烷基化废硫酸与轻烧氧化镁拟固相反应适宜工艺参数:酸矿质量比(2.45~2.47):1,加酸时间20~25 min,陈化时间7.5~12.5 min,在此条件下,废硫酸利用率可达90%以上。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拟固相反应产物主要是以MgSO4·H2O形态存在,而且颗粒形貌具有多种的结构特征,以层状或片状结构为主。拟固相反应机理初步探究表明,一部分有机物会与硫酸发生聚合和炭化反应,生成具有非极性的炭,一部分有机物会与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2和 CO2。(2)拟固相反应物料的煅烧特性研究表明,在空气煅烧气氛下,有机物主要是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O和CO2,最大反应速率峰出现在450~460℃,总失重约19%,硫酸镁几乎不损失;在氮气煆烧气氛下,有机物与硫酸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MgO,SO2和CO2,最大反应速率峰出现在750℃左右,总失重约35%,硫酸镁损失较大。煅烧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拟合反应机理函数f(α)与Avrami-Erofeev方程机理函数最为接近,反应级数n=3,煅烧过程平均活化能E为127.1 kJ/mol,频率因子A为3.39×1010。研究得出物料煅烧最优工艺参数:煅烧温度为550~600℃,煅烧时间为60min,煅烧方式为动态煅烧。在此条件下,煅烧产物中无水MgSO4占90.33%,有机物脱除较为彻底,硫酸镁收率可达94%以上。(3)研究得出浸取最优工艺参数:浸取温度为80-90℃,浸取时间为10 min,液固投料比2.6:1;浸取溶液具有自除杂特性,可制得纯净的硫酸镁结晶液;研究得出最优结晶工艺参数:结晶液pH=5~7,结晶温度10~15℃,结晶时间为6~8h,在此条件下,结晶物的形貌最优,结晶收率最高,且最为经济。本文制备的七水硫酸镁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行业标准HG/T2680-2017(工业硫酸镁)指标要求,品质优良。(4)对烷基化废硫酸制备七水硫酸镁工艺流程进行了物料衡算,热量梯级利用分析和经济性评价,研究表明,本工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备显着的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工业应用前景广阔。

刘伟[7](2020)在《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锌生产和消费国,2017年我国锌产量近622万吨,占全球锌总产量的44.8%。由于锌矿中汞含量相对较高,导致锌冶炼过程汞污染受到高度关注。锌冶炼过程产生的烟气中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硫(SO2)及不同形态的汞,同时伴有较高浓度三氧化硫(SO3)。烟气汞若处置不当,容易进入其他介质而产生二次污染;而烟气中SO3是污酸产生的根本原因,且汞的存在加剧其治理难度。随着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锌冶炼烟气汞和SO3的控制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锌冶炼烟气作为治理对象,针对锌冶炼烟气汞污染严重,同时SO3浓度较高导致污酸产量大的特征,提出了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的控制策略。以难处置的零价汞(Hg0)为控制重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锌冶炼原料闪锌矿改性作为汞吸附剂回收Hg0的方法,筛选并优化了吸附材料;在研究利用常规镁基或钙基碱性物质为吸附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利用Zn O用作吸附剂,对SO3进行资源化回收的新方法;最后在制酸前建立了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中试装置,推进工程化应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锌冶炼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表明,锌矿经过沸腾炉焙烧后,总焙砂(焙砂+除尘灰)的产率约为89.1%,10.9%的物质进入到烟气中。其中,硫进入固相的比例为14.2%,其余硫主要以SO2和SO3的形式进入烟气中,SO3浓度约0.3-0.4%。97.8%的汞进入烟气中,烟气中汞浓度达到10000μg/m3以上,以Hg0为主。污控设备中,湿法洗涤和电除雾组合工艺对汞和SO3的脱除贡献率最高,分别有66.5%的汞和98.3%的SO3在此工艺中形成含汞污酸。此外,28.5%的汞进入硫酸工序中,0.8%的汞直接排放至大气中。(2)天然闪锌矿(ZnS)的Hg0吸附容量低于0.8 mg/g,为了进一步提高Hg0吸附性能,分别通过Se和Co阴阳离子掺杂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改性闪锌矿。实验结果表明,Se和Co的掺杂均明显提高ZnS的Hg0吸附性能。ZnSe0.7S0.3在125℃下反应2 h时依然具有近100%的效率。Zn-S-Se表面存在表面活性硒(Se2+和Se0)和活性硫两类活性位,最终Hg0以Hg Se和Hg S的形式存在。此外,SO2和Hg0可以促进表面Se2+转化为Se0,强化Hg0的吸附。Co0.2Zn0.8S的Hg0吸附容量在50%穿透时高达46.01 mg/g。Co掺杂使闪锌矿表面产生活性组分Sn2-和Co3+,能够氧化Hg0生成Hg S。闪锌矿表面的Hg S在250℃热处理时分解产生高浓度Hg0,从而实现汞的富集回收。(3)将冶炼原料CuS引入吸附Hg0的研究,CuS的Hg0吸附容量高达50.17 mg/g(50℃,50%穿透条件下)。CuS表面含有大量Cu2+和S22-活性位均可将Hg0氧化,并以Hg S形式稳定吸附于材料表面。基于此活性位点机制,进一步提出了利用Cu(NO3)2浸泡方式对闪锌矿进行界面活化方法。Cu2+在接触ZnS晶格时将S2-氧化为对Hg0有良好氧化能力的S22-,从而提高闪锌矿的Hg0吸附性能:活化天然闪锌矿的Hg0吸附容量从1.1增长到2.0 mg/g,活化ZnS的Hg0吸附容量可达3.6mg/g(约为改性前的12倍)。此外,Cu2+活化ZnS吸附Hg0具有良好的抗SO2和H2O性能。脱附后的吸附剂经过Cu2+活化再生处理实现吸附剂的循环利用。(4)采用干式捕集技术对SO3进行脱除,将Zn O、常规钙基和镁基碱性物质作为吸收剂,探究其对SO2和SO3的脱除规律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Zn O基本不吸收SO2,SO3脱除效率比Ca CO3高,在200-350℃下选择性最高,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SO3选择性越高。对于优选的Zn O吸收剂,研究了温度、SO3浓度和水蒸气对SO3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50-350℃范围内,温度升高,Zn O的SO3脱除效率增大。当烟气中加入水蒸气,SO3脱除效率明显提高,水蒸气可促进SO3转变为H2SO4,使反应机制发生改变。尤其在150℃下,SO3脱除效率增加最明显,且高于350℃下的SO3脱除效率。因此,提出烟气降温强化SO3脱除的方法。(5)基于固定床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建立了干式捕集汞及SO3的中试装置,在实际烟气条件下开展汞和SO3的脱除研究。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烟气降温对SO3脱除有明显促进作用。将CuS与Zn O混合制备成复合吸收剂,在最佳操作工艺参数下(烟气量3500 m3/h,烟气温度180℃,吸收剂/SO3摩尔比0.74,停留时间0.5 s),SO3脱除效率达到32.6%,总汞脱除效率达到43.2%。中试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盛倩云[8](2020)在《烟道直喷脱硫及其副产物再生的特性及半干法烟气脱硫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超低排放的不断推进,钢铁行业已逐渐成为工业烟气超低排放治理的重点对象。本文针对旋转喷雾脱硫(SDA)的脱硫效率达不到超低排放的要求及钠基脱硫副产物处理的问题,研究在烟道喷射干粉脱硫技术及脱硫副产物再生技术;并针对钠基和钙基半干法脱硫技术,通过对比模型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探究烟气脱硫反应过程中的气液两项传质模型及特性。本文基于烟道直喷干粉中试试验台,对模拟烟气进行了脱硫实验。研究在半干法脱硫后的烟道进行Na HCO3干粉喷射的特性,主要探究温度,钠硫比,烟尘浓度,入口SO2浓度和管道停留时间等一些重要运行参数对干粉脱硫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示,温度取175℃,钠硫比取1.5时,脱硫效率可达到78.72%。因此,经过半干法和烟道直喷双重脱硫的烟气可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此外,入口SO2浓度对Na HCO3颗粒去除SO2几乎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烟尘对于Na HCO3去除SO2影响较小。将钠法脱硫产生的脱硫副产物进行再生,探究钙基置换钠基的再生特性;主要研究温度,搅拌速率,钙硫比,温度,[Na+]浓度,氧化时间等影响因素对再生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a+]浓度取0.4mol/L,Ca/S比为1.25,温度取55℃,搅拌速率为500r/min,氧化时间为30min时,Na2SO3再生率最高为77.18%,CaSO3氧化率最高可达77.39%。而增加氧化时间至180min时,CaSO3氧化效率可增至92.97%。基于半干法钠法和钙法的实验研究,进行钠法和钙法的数值模拟,探讨了钠基比钙基脱硫效率高、温差小的原因。结果表示,通过比较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钙基模拟数据比实验数据低6.45%,而钠基模拟数据则比测试数据高3.23%。钠基脱硫效率高于钙基脱硫效率,并且在相同条件下,钠法的降温幅度低于钙法。

陈民[9](2017)在《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净化燃煤烟气的有效方法,该技术能循环利用吸收剂,并回收二氧化硫(SO2)作为有价值的硫资源,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基于高效、经济以及可资源化的发展理念,本文探讨了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分别对SO2吸收、脱硫副产物氧化抑制以及吸收剂再生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本文提出环境友好的乙二醇作为抑制剂,并考察了其对脱硫副产物的抑制效果和抑制机制。通过实验室小试装置,建立了一种新颖的碱式硫酸铝富液真空再生工艺,并着重探讨了该工艺的解吸性能以及能耗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的设计和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采用鼓泡反应器,研究了脱硫副产物氧化抑制下碱式硫酸铝对模拟烟气中SO2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增加铝量和碱度均可改善脱硫效果,尤其会显着延长高效脱硫时间。烟气量对初始脱硫效率影响较小,较高的烟气量会增加脱硫副产物的氧化率。改变进口烟气中SO2含量时初始脱硫效率并无明显变化,而升高温度会导致脱硫率显着降低,并削弱乙二醇的氧化抑制效果。烟气脱硫率会随乙二醇的添加而稍微降低,当乙二醇含量高于1%(v/v)时,120 min内脱硫副产物的氧化率维持在10%以下。另外,SO2的吸收效率与pH值密切相关,pH高于3.10时脱硫率可维持在90%以上。通过SO2传质模型的建立,推断出碱式硫酸铝鼓泡吸收SO2过程是由气膜扩散和液膜扩散共同控制。然后,通过实验室小试规模装置,探究了不同操作条件下碱式硫酸铝富液真空再生性能,并提出了碱式硫酸铝真空再生模型。实验结果表明,SO2的解吸速率与水蒸发速率密切相关,减小再生压力或升高温度均能显着提高SO2的解吸速率。高铝量有利于富液的解吸,并且低碱度能提高SO2解吸速率。在真空再生过程中,水蒸气的能耗占总能耗85%以上;与直接加热解吸法相比,真空再生法能实质性地提高SO2的解吸速率,同时再生压力低于23 kPa时对应的能耗比直接加热的值更低。通过SO2吸收-解吸循环实验,结果表明脱硫率和pH值随循环次数逐渐降低,而SO2解吸率始终维持在98%左右。此外,通过FT-IR光谱仪对循环前后的碱式硫酸铝溶液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碱式硫酸铝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其次,在曝气搅拌反应器中,探究了碱式硫酸铝溶液中S(IV)的非催化氧化动力学,基于单一变量法系统地考察了溶液的组分、S(IV)浓度、温度、空气流量以及氧分压等操作参数对氧化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碱度、空气流量和搅拌速率均能提高氧化速率,而较大铝量会严重地阻碍氧化过程。另外,反应对S(IV)浓度和氧分压分别呈0.21级响应和1级响应,计算出表观活化能为24.5 kJ/mol。基于本征反应和氧气扩散两个步骤,建立了相应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证实氧气的扩散是总体氧化速率的控制步骤,并预测出本征反应对S(IV)浓度和溶解氧浓度分别呈0.42级响应和1.0级响应。再次,采用曝气搅拌反应器,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下碱式硫酸铝溶液中S(IV)的氧化抑制动力学特性,并对乙二醇对S(IV)氧化的抑制机理做了初步分析。通过比较几种有机化合物的抗氧化性,发现乙二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高铝量会削弱乙二醇的抑制活性,而空气流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较小;反应对S(IV)呈0.96级响应,对氧分压呈1.04级响应,对乙二醇浓度呈-2.4级响应,计算出表观活化能为52.0 kJ/mol。另外,对于S(IV)的氧化抑制反应历程,乙二醇的第一个参与抑制反应的羟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另一个羟基的抑制活性较弱。结合实验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宏观抑制氧化动力学方程。最后,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本文采用填料塔研究了脱硫副产物氧化抑制下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脱硫工艺,并对关键的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为:铝量为30 g/L,碱度为2530%,液气比为3 L/m3,乙二醇浓度为2%(v/v)。

郝萌[10](2015)在《再生有机胺法在冶炼烟气制酸尾气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冶炼烟气制酸企业尾气提标改造工程为研究课题,对国内现有各类烟气脱硫工艺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就再生有机胺法脱硫技术在冶炼烟气制酸尾气治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研究结果证明:首先,通过工艺路线分析,确定增设末端脱硫装置才是解决冶炼烟气制酸企业尾气提标改造问题的彻底解决方案;通过现场考察调研及综合比选论证,确定再生有机胺法对冶炼烟气制酸尾气提标改造工程具有极佳的适用性。其次,结合课题研究内容与现场实际,对再生有机胺法脱硫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对预处理、吸收、解吸、净化四大工序的具体流程及控制参数进行设计,就解决课题项目问题设计了四种工况运行条件,并通过经济分析确定了最佳设计方案。系统建成后,对照设计文件就四种工况运行效果分别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项监测指标达到甚至优于原设计要求,经处理后废气中的SO2可实现14mg/Nm3的超净排放;并对系统运行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佳运行条件为控制蒸汽量供给5-6.5 t/h,控制胺液硫酸根离子浓度1.1-1.3 eq/mol,pH4.8-5.2。最后,结合系统试运行情况,对照原设计文件从烟气条件、投资费用、主要物料消耗指标、运行成本及经济收益五个方面对再生有机胺脱硫装置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指标达到或者优于设计值,实现了预期目的;并从工艺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适用性四个方面,与其他脱硫技术经济-技术指标进行了综合对比,再次印证了再生有机胺法脱硫技术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明显,对冶炼烟气制酸尾气提标改造工程具有最佳的适用性。

二、硫酸铝置换石膏法废气脱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铝置换石膏法废气脱硫(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氢铵溶液浸出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过程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氧化铝行业概述
        1.1.1 我国氧化铝行业的发展现状
        1.1.2 我国的铝土矿资源
    1.2 粉煤灰简介
        1.2.1 我国的粉煤灰的排放
        1.2.2 粉煤灰的性质
    1.3 .粉煤灰的危害
        1.3.1 土壤污染
        1.3.2 大气污染
        1.3.3 水体污染
    1.4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1.4.1 粉煤灰水泥
        1.4.2 粉煤灰混凝土
        1.4.3 粉煤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5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研究进展
        1.5.1 石灰石烧结法
        1.5.2 碱石灰烧结法
        1.5.3 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法
        1.5.4 湿法化学法
        1.5.5 硫酸法
        1.5.6 盐酸法
        1.5.7 铵法
        1.5.8 其他提取方法
        1.5.9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与物相组成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绘制Eh-pH图
        2.2.2 NH_4HSO_4溶液浸出粉煤灰
        2.2.3 溶液中Al~(3+)、Fe~(3+)浓度的测定
        2.2.4 溶液电导率的测定
        2.2.5 溶液的红外光谱分析
    2.3 实验设备
第3章 浸出过程热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热力学数据
        3.2.2 热力学计算
        3.2.3 Eh-pH图的构建原理
        3.2.4 Al-H_2O体系Eh-pH图
        3.2.5 Fe-H_2O体系Eh-pH图
        3.2.6 Al-Fe-H_2O体系Eh-pH图
        3.2.7 高温Eh-pH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浸出体系液相物质的基本性质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NH_4HSO_4溶液
        4.2.2 NH_4Al(SO_4)_2溶液
        4.2.3 (NH_4)_2SO_4溶液
        4.2.4 NH_4HSO_4浸出粉煤灰溶液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组分在浸出过程中的演变行为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H_4Al_3(SO_4)_2(OH)_6的生成热力学
        5.2.2 反应温度对NH_4Al_3(SO_4)_2(OH)_6转化率的影响
        5.2.3 NH_4Al(SO_4)_2溶液浓度对NH_4Al_3(SO_4)_2(OH)_6转化率的影响
        5.2.4 NH_4HSO_4过量率对NH_4Al_3(SO_4)_2(OH)_6转化率的影响
        5.2.5 NH_4Al_3(SO_4)_2(OH)_6的表征
        5.2.6 主要元素在浸出过程中的迁移规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硫酸铝铵溶液的结晶特性
    6.1 引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NH_4Al(SO_4)_2·12H_2O的溶解度
        6.2.2 NH_4Al(SO_4)_2·12H_2O在水中的结晶热力学
        6.2.3 (NH_4)_2SO_4-Al_2(SO_4)_3-H_2O三元体系相图的构建
        6.2.4 NH_4Al(SO_4)_2·12H_2O的结晶特性
        6.2.5 NH_4HSO_4、(NH_4)_2SO_4对溶液结晶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钙离子活化剂、酸性物质及有机肥对邓马营湖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室内土柱淋洗实验
        1.3.2 田间验证试验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布置
        2.2.3 样品采集
        2.2.4 指标测定与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室内土柱淋洗试验
        3.1.1 相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添加量对淋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3.1.2 相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添加量对淋溶液游离态阳离子累积量的影响
        3.1.3 相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添加量对淋溶液总硬度的影响
        3.1.4 相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添加量对淋溶液总碱度的影响
    3.2 田间验证试验
        3.2.1 土壤指标变化
        3.2.2 向日葵农艺性状
第四章 讨论
    4.1 室内土柱淋洗试验
        4.1.1 相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添加量对淋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4.1.2 相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添加量对淋溶液游离态阳离子累积量的影响
        4.1.3 相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添加量对淋溶液总硬度的影响
        4.1.4 相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添加量对淋溶液总碱度的影响
    4.2 田间验证试验
        4.2.1 不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处理对土壤p H和总碱度的影响
        4.2.2 不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处理对土壤全盐量、水溶性离子和脱盐率的影响
        4.2.4 不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处理对向日葵农艺性状的影响
    4.3 室内土柱淋洗试验与田间验证试验的区别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1.1 室内土柱淋洗实验
        5.1.2 田间验证试验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铷的性质及用途
        2.1.1 铷的性质
        2.1.2 铷的用途
    2.2 铷的消费
    2.3 铷的资源分布
    2.4 铷的提取
        2.4.1 铯榴石提铷
        2.4.2 锂云母提铷
        2.4.3 卤水提铷
        2.4.4 其它矿物原料提铷
    2.5 利用矿物原料合成沸石分子筛
    2.6 溶液脱硅及人工合成硅灰石
        2.6.1 溶液脱硅
        2.6.2 人工合成硅灰石
    2.7 水溶液中铷的分离提取
        2.7.1 分步结晶法
        2.7.2 沉淀法
        2.7.3 离子交换法
        2.7.4 溶剂萃取法
    2.8 水溶液中铅的脱除
    2.9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3 铷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物相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3.2.3 电子探针分析
        3.2.4 光学显微镜分析
    3.3 差热-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矿中铷钾元素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直接酸浸探索实验
        4.2.1 酸浸法提取铷钾的热力学基础
        4.2.2 硫酸浸出
        4.2.3 硝酸浸出
        4.2.4 盐酸浸出
    4.3 酸碱联合法
        4.3.1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钾的热力学基础
        4.3.2 浓硫酸熟化
        4.3.3 还原焙解
        4.3.4 水浸
        4.3.5 碱浸
        4.3.6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钾的反应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碱法提取铷矿中铷钾元素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分析方法
    5.2 水热碱浸
        5.2.1 浸出温度的影响
        5.2.2 NaOH浓度的影响
        5.2.3 矿石粒径的影响
        5.2.4 液固比的影响
        5.2.5 浸出时间的影响
        5.2.6 搅拌速度的影响
        5.2.7 添加剂的影响
        5.2.8 浸出过程中铝、硅的元素走向
        5.2.9 水热碱浸过程物相转变及反应机理研究
        5.2.10 酸碱联合法与碱法工艺的比较
    5.3 铷矿浸出动力学
        5.3.1 浸出动力学方程
        5.3.2 动力学实验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碱法浸出液脱硅制备硅灰石及萃取分离铷钾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1.3 分析方法
    6.2 浸出液脱硅
        6.2.1 脱硅原理
        6.2.2 温度的影响
        6.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6.2.4 CaO用量的影响
    6.3 水化硅酸钙高温相变
    6.4 溶液脱硅及制备硅灰石反应机理
    6.5 铷的萃取
        6.5.1 萃取剂的选择
        6.5.2 萃取机理
        6.5.3 溶液碱度的影响
        6.5.4 稀释剂的影响
        6.5.5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6.5.6 萃取相比的影响
        6.5.7 萃取时间的影响
        6.5.8 铷萃取等温线
    6.6 钾的洗涤
        6.6.1 洗涤相比的影响
        6.6.2 洗涤等温线
    6.7 分馏萃取模拟实验
    6.8 负载铷有机相的反萃
        6.8.1 HC1浓度的影响
        6.8.2 反萃相比的影响
    6.9 铷萃余液回收钾
        6.9.1 钾的萃取
        6.9.2 钠的洗涤
        6.9.3 负载钾有机相的反萃
    6.10 钾萃余液回用
    6.11 本章小结
7 铷矿浸出渣吸附铅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7.1.2 实验方法
        7.1.3 分析方法
    7.2 铷矿浸出渣的表征
    7.3 吸附动力学
    7.4 浸出渣用量的影响
    7.5 平衡pH的影响
    7.6 温度的影响
    7.7 吸附等温线
    7.8 吸附渣的沉降
    7.9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粉煤灰添加赤泥与脱硫石膏对提取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粉煤灰简述
        1.2.1 粉煤灰的形成过程
        1.2.2 粉煤灰的组成
        1.2.3 粉煤灰的危害
        1.2.4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现状
    1.3 赤泥简述
        1.3.1 赤泥的产生
        1.3.2 赤泥特性
        1.3.3 赤泥的危害
        1.3.4 赤泥的综合利用
    1.4 脱硫石膏概述
        1.4.1 脱硫石膏的形成
        1.4.2 脱硫石膏的基本性质
        1.4.3 脱硫石膏的危害
        1.4.4 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
    1.5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研究
        1.5.1 我国氧化铝及铝土矿资源现状
        1.5.2 粉煤灰生产氧化铝
        1.5.3 碱法
        1.5.4 酸法
        1.5.5 酸碱联合法
        1.5.6 其他方法
    1.6 粉煤灰提取二氧化硅的研究
        1.6.1 沉淀法
        1.6.2 气相法
        1.6.3 溶胶-凝胶法
    1.7 本文研究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原料
        2.2.1 粉煤灰
        2.2.2 赤泥
        2.2.3 脱硫石膏
    2.3 分析方法
        2.3.1 氧化铝的测定方法
        2.3.2 二氧化硅的测定方法
    2.4 试验方法
        2.4.1 提取氧化铝工艺实验
        2.4.2 提铝渣提取二氧化硅工艺实验
第三章 从粉煤灰中制备提取氧化铝的研究
    3.1 通空气进行焙烧活化工艺
        3.1.1 实验机理及过程
        3.1.2 铝硅比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研究
        3.1.3 钙铝比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研究
        3.1.4 焙烧温度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1.5 焙烧时间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1.6 烧结熟料表征
    3.2 硫酸酸浸工艺
        3.2.1 实验过程及机理
        3.2.2 酸浸温度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
        3.2.3 酸浸时间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2.4 硫酸浓度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2.5 液固比对铝溶出率的影响
        3.2.6 硫酸酸浸工艺的优化
    3.3 通入N_2进行焙烧活化实验
        3.3.1 实验机理及过程
        3.3.2 实验结果
        3.3.3 酸浸实验
    3.4 除杂工艺
        3.4.1 除钙
        3.4.2 除铁
    3.5 制备氧化铝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提铝渣提取二氧化硅的研究
    4.1 提铝渣分析
        4.1.1 成分分析
        4.1.2 物相分析
    4.2 氢氧化钠碱溶工艺
        4.2.1 提铝渣碱溶工艺实验过程及机理
        4.2.2 碱溶温度对二氧化硅溶出率的影响
        4.2.3 NaOH浓度对二氧化硅溶出率的影响
        4.2.4 碱溶时间对二氧化硅溶出率的影响
        4.2.5 液固比对二氧化硅溶出率的影响
        4.2.6 碱溶工艺的优化
    4.3 提硅渣成分分析
        4.3.1 提硅渣化学组成
        4.3.2 提硅渣物相组成
    4.4 分步碳分法制备二氧化硅工艺
        4.4.1 碳分反应机理
        4.4.2 二次碳分工艺
        4.4.3 沉淀二氧化硅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烷基化废硫酸制备硫酸镁的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废硫酸
        1.1.2 烷基化废硫酸
    1.2 国内外烷基化废硫酸处理技术
        1.2.1 再生工艺
        1.2.2 掺烧工艺
        1.2.3 生产白炭黑和石油防锈剂工艺
        1.2.4 生产化肥工艺
        1.2.5 催化氧化法处理工艺
        1.2.6 其它处理工艺
    1.3 轻烧氧化镁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1.3.1 轻烧氧化镁简介
        1.3.2 轻烧氧化镁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1.4 硫酸镁生产工艺及用途
        1.4.1 硫酸镁生产工艺
        1.4.2 硫酸镁主要用途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烷基化废硫酸与轻烧氧化镁拟固相反应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验方法
        2.2.5 表征及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料分析
        2.3.2 拟固相反应工艺条件实验研究
        2.3.3 拟固相反应尾气的红外分析
        2.3.4 拟固相反应产物分析
        2..3.5 拟固相反应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煅烧脱除有机物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2.3 实验煅烧装置
        3.2.4 实验方法
        3.2.5 表征及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拟固相反应产物的煅烧特性研究
        3.3.2 拟固相反应产物煅烧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3.3.3 煅烧脱除有机物工艺条件实验研究
        3.3.4 最优煅烧条件下的产物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酸镁产品制备及经济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2.3 实验装置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煅烧产物的浸取研究
        4.3.2 硫酸镁结晶研究
        4.3.3 实验制备产品表征
        4.3.4 经济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锌冶炼烟气汞和SO_3的污染排放现状2
        1.2.1 锌冶炼工艺流程
        1.2.2 锌冶炼过程污染物排放特征
    1.3 烟气汞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吸收法
        1.3.2 吸附法
    1.4 SO_3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1 协同控制技术
        1.4.2 碱性吸收剂喷射技术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汞吸附性能评价系统
        2.2.2 SO_3吸收性能评价系统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材料的主要表征手段
        2.3.2 冶炼烟气的监测方法
第三章 典型锌冶炼烟气汞和SO_3排放特征研究
    3.1 典型锌冶炼企业选择
        3.1.1 典型锌冶炼厂简介
        3.1.2 典型锌冶炼烟气净化工艺
    3.2 锌冶炼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征
        3.2.1 污控设备对汞脱除效率分析
        3.2.3 尾气汞排放浓度和形态分布
        3.2.4 锌冶炼过程汞的流向
        3.2.5 污控设备对SO_3脱除效率分析
        3.2.6 焙烧过程固体物料组成及含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闪锌矿(ZnS)及其改性对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材料制备
    4.2 天然闪锌矿对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4.2.1 闪锌矿去除Hg~0
        4.2.2 温度对闪锌矿去除Hg~0的影响
        4.2.3 烟气组分对闪锌矿去除Hg~0的影响
    4.3 Se改性掺杂ZnS对 Hg~0吸附性能研究
        4.3.1 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4.3.2 Se掺杂比例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温度对Zn-Se-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4.3.4 SO_2对Zn-Se-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4.3.5 机理分析
    4.4 Co掺杂改性ZnS对 Hg~0的吸附性能研究
        4.4.1 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4.4.2 Co掺杂比例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
        4.4.3 温度对Co-Zn-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4.4.4 烟气组分对Co-Zn-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4.4.5 机理分析
        4.4.6 Co改性ZnS的 Hg~0吸附容量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S及 Cu活化的闪锌矿对Hg~0吸附性能研究
    5.1 材料制备
    5.2 CuS对 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5.2.1 CuS对 Hg~0的去除性能
        5.2.2 烟气组分对Hg~0去除的影响
        5.2.3 CuS对 Hg~0的去除机理分析
        5.2.4 CuS吸附剂的脱附与循环性能研究
    5.3 Cu活化ZnS吸附剂对Hg~0的吸附性能研究
        5.3.1 活化组分的筛选
        5.3.2 不同铜盐对硫化锌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5.3.3 硫化锌与铜溶液之间离子交换
        5.3.4 活化界面层的形成
        5.3.5 活化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
        5.3.6 Hg~0吸附活化机理
        5.3.7 Cu~(2+)活化ZnS回收Hg~0及其循环再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碱性吸收剂对硫氧化物的选择性吸收性能研究
    6.1 碱性吸附剂对SO_2/SO_3的吸收性能
        6.1.1 碱性吸收剂对SO_2吸收规律
        6.1.2 碱性吸收剂对SO_3吸收规律
        6.1.3 SO_2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6.1.4 吸附剂的表征
        6.1.5 优选碱性吸收剂
    6.2 ZnO脱除SO_3实验
        6.2.1 温度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6.2.2 SO_3浓度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6.2.3 水蒸气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6.2.4 冶炼烟气SO_3干式捕集技术的开发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酸烟气汞/SO_3干式捕集技术中试实验研究
    7.1 汞/SO_3干式捕集中试试验平台
        7.1.1 净化工艺流程
        7.1.2 主要运行参数
        7.1.3 主要设备参数
        7.1.4 中试装置设备材料清单
    7.2 实验方法
        7.2.1 中试装置试验运行方法
        7.2.2 试验方法
        7.2.3 吸附剂材料
    7.3 中试装置运行结果分析
        7.3.1 烟气换热器的降温效果及烟气降温对SO_3浓度的影响
        7.3.2 烟气温度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
        7.3.3 吸收剂添加量和种类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
        7.3.4 同时脱除SO_3和汞效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所获奖励

(8)烟道直喷脱硫及其副产物再生的特性及半干法烟气脱硫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铁行业烟气超低排放的重要性
        1.1.2 国内外烟气脱硫现状
        1.1.3 目前钢铁行业对于烧结和焦炉烟气中SO_2的处理现状
        1.1.4 目前对于脱硫副产物的处理现状
    1.2 国内外烟道直喷干粉脱硫特性研究概况
    1.3 对钠基脱硫副产物再生的研究概况
    1.4 半干法脱硫传质模型研究概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烟道直喷干粉脱硫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研究
        2.2.1 烟道干粉喷射中试试验台简介
        2.2.2 测量系统介绍
        2.2.3 系统给料及配气量核算
    2.3 试验工况简介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钙基置换钠基再生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钙基置换钠基再生实验台介绍
        3.2.1 钙基置换钠基实验台介绍
        3.2.2 离子色谱仪(IC)系统简介
    3.3 钙基置换钠基再生实验工况介绍
    3.4 实验结论与分析
        3.4.1 搅拌速率的影响
        3.4.2 钙硫比的影响
        3.4.3. 温度的影响
        3.4.4. [Na~+]浓度的影响
        3.4.5 氧化时间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钠基和钙基半干法脱硫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脱硫塔内物理模型及传质过程描述
        4.2.1 数学模型
        4.2.2 钙法反应模型
        4.2.3 钠法反应原理及传质模型
        4.2.4 蒸发模型
    4.3 UDF编译
    4.4 脱硫塔模型
    4.5 模拟结果及分析
        4.5.1 化学计量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5.2 进口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5.3 钠基和钙基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O_2的来源及其危害
        1.1.2 SO_2的排放及治理现状
        1.1.3 中国的硫资源使用情况
    1.2 SO_2的控制技术
        1.2.1 燃烧前脱硫
        1.2.2 燃烧中脱硫
        1.2.3 燃烧后脱硫
    1.3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1.3.1 不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
        1.3.2 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
    1.4 碱式硫酸铝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碱式硫酸铝溶液的制备
    2.4 碱式硫酸铝富液的制备
    2.5 鼓泡反应器中碱式硫酸铝溶液烟气脱硫实验装置与方法
    2.6 碱式硫酸铝富液解吸实验装置与方法
    2.7 碱式硫酸铝溶液中SO_2吸收-解吸重复实验装置与方法
    2.8 碱式硫酸铝溶液中S(IV)氧化及抑制氧化宏观动力学实验装置与方法
    2.9 填料塔中碱式硫酸铝湿法烟气脱硫实验装置与方法
    2.10 分析方法
第三章 鼓泡器中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实验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部分
        3.2.1 脱硫机理
        3.2.2 乙二醇抑制亚硫酸盐氧化机理
    3.3 碱式硫酸铝溶液组分的影响
        3.3.1 铝量的影响
        3.3.2 碱度的影响
    3.4 进口烟气SO_2浓度的影响
        3.4.1 进口烟气SO_2浓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3.4.2 进口烟气SO_2浓度对烟气脱硫过程的影响
    3.5 温度的影响
        3.5.1 温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3.5.2 温度对烟气脱硫过程的影响
    3.6 烟气流量的影响
        3.6.1 烟气量变化的实验条件
        3.6.2 烟气量对烟气脱硫过程的影响
    3.7 乙二醇含量的影响
        3.7.1 乙二醇含量变化的实验条件
        3.7.2 乙二醇含量对烟气脱硫过程的影响
    3.8 pH值与烟气脱硫率的关系
    3.9 传质机理分析
        3.9.1 SO_2吸收过程的传质模型
        3.9.2 传质系数和气-液界面积的计算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式硫酸铝富液真空再生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再生机理
    4.3 再生压力的影响
        4.3.1 再生压力变化的实验条件
        4.3.2 不同再生压力对解吸过程的影响
    4.4 温度的影响
        4.4.1 温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4.4.2 不同温度对富液解吸过程的影响
    4.5 水蒸气的影响
    4.6 碱式硫酸铝溶液组分的影响
        4.6.1 不同铝量对解吸过程的影响
        4.6.2 不同碱度对解吸过程的影响
    4.7 亚硫酸根初始浓度的影响
        4.7.1 亚硫酸根初始浓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4.7.2 不同亚硫酸根初始浓度对SO_2解吸速率的影响
    4.8 搅拌速率的影响
        4.8.1 搅拌速率变化的实验条件
        4.8.2 不同搅拌速率对富液解吸过程的影响
    4.9 真空再生法与直接加热再生法的比较
        4.9.1 真空再生法和直接加热再生法的实验条件
        4.9.2 解吸率的比较
        4.9.3 水蒸发量的比较
        4.9.4 能耗的比较
    4.10 SO_2吸收-解吸重复实验
        4.10.1 重复实验的操作条件
        4.10.2 循环次数对脱硫率的影响
        4.10.3 循环次数对pH的影响
        4.10.4 循环次数对解吸率的影响
        4.10.5 循环前后碱式硫酸铝的表征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碱式硫酸铝溶液中S(IV)的非催化氧化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部分
    5.3 碱式硫酸铝溶液组分的影响
        5.3.1 铝量的影响
        5.3.2 碱度的影响
    5.4 S(IV)浓度的影响
        5.4.1 S(IV)浓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5.4.2 不同S(IV)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5 温度的影响
        5.5.1 温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5.5.2 不同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6 空气流量的影响
        5.6.1 空气流量变化的实验条件
        5.6.2 不同空气流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7 氧分压的影响
        5.7.1 氧分压变化的实验条件
        5.7.2 不同氧分压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8 宏观氧化动力学模型及机理
    5.9 宏观氧化动力学方程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碱式硫酸铝溶液中S(IV)抑制氧化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抑制剂的筛选
        6.2.1 抑制剂变化的实验条件
        6.2.2 不同抑制剂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3 铝量的影响
        6.3.1 铝量变化的实验条件
        6.3.2 不同铝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4 pH值的影响
        6.4.1 pH值变化的实验条件
        6.4.2 不同pH值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5 S(IV) 浓度的影响
        6.5.1 S(IV)浓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6.5.2 不同S(IV)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6 乙二醇浓度的影响
        6.6.1 乙二醇浓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6.6.2 不同乙二醇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7 温度的影响
        6.7.1 温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6.7.2 不同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8 氧分压的影响
        6.8.1 氧分压变化的实验条件
        6.8.2 不同氧分压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9 空气流量的影响
        6.9.1 空气流量变化的实验条件
        6.9.2 不同空气流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6.10 乙二醇抑制亚硫酸盐氧化机理分析
    6.11 宏观氧化动力学方程
    6.1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填料塔中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研究
    7.1 引言
    7.2 铝量的影响
        7.2.1 铝量变化的实验条件
        7.2.2 铝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7.3 碱度的影响
        7.3.1 碱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7.3.2 碱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7.4 进口烟气SO_2浓度的影响
        7.4.1 进口烟气SO_2浓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7.4.2 进口烟气SO_2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7.5 烟气量的影响
        7.5.1 烟气量变化的实验条件
        7.5.2 烟气量对氧化率的影响
    7.6 液气比的影响
        7.6.1 液气比变化的实验条件
        7.6.2 液气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7.7 乙二醇的影响
        7.7.1 乙二醇浓度变化的实验条件
        7.7.2 乙二醇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7.7.3 乙二醇浓度对脱硫副产物氧化率的影响
    7.8 pH与脱硫率的关系
    7.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再生有机胺法在冶炼烟气制酸尾气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二氧化硫污染现状
        1.2.1 SO_2的危害
        1.2.2 SO_2的来源
        1.2.3 SO_2污染排放情况
        1.2.4 冶炼烟气制酸企业尾气排放情况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目的
        1.3.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目标烟气问题现状分析
    1.5 本章小结
2 制酸尾气脱硫提标改造技术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前端治理
        2.2.1 制酸装置工艺设备改进
        2.2.2 系统催化性能改进
    2.3 末端治理
        2.3.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WFGD)
        2.3.2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DFGD)
        2.3.3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SDFGD)
        2.3.4 烟气脱硫技术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工艺方案论证与比选
    3.1 工艺路线选择
    3.2 工艺论证
        3.2.1 再生有机胺法
        3.2.2 石灰石-石膏法
        3.2.3 碱法
    3.3 方案调研
        3.3.1 再生有机胺法脱硫方案调研
        3.3.2 石灰石-石膏法及碱法脱硫方案调研
    3.4 方案比选
    3.5 本章小结
4 工艺优化设计
    4.1 基本工艺方案
        4.1.1 预处理工序
        4.1.2 吸收工序
        4.1.3 解吸工序
        4.1.4 净化工序
    4.2 优化设计
        4.2.1 工况方案设计
        4.2.2 工况方案经济型分析与比选
        4.2.3 工况方案流程设计
    4.3 目标参数设计
        4.3.1 设计执行标准
        4.3.2 尾气排放标准
        4.3.3 脱硫效率设计
    4.4 原辅料及产品设计
    4.5 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
        4.5.1 工艺流程设计
        4.5.2 设备选型
    4.6 本章小结
5 运行效果测试及实验研究
    5.1 运行效果分析
        5.1.1 运行效果测试方案设计
        5.1.2 运行测试结果
        5.1.3 测试效果分析
    5.2 蒸汽供应情况分析
        5.2.1 研究目的
        5.2.2 蒸汽消耗测试方案设计
        5.2.3 实验测试结果
        5.2.4 实验测试效果分析
    5.3 胺液净化情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综合分析
    6.1 经济效益分析
    6.2 环境效益分析
    6.3 适用性分析
    6.4 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四、硫酸铝置换石膏法废气脱硫(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氢铵溶液浸出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过程基础研究[D]. 杨旭.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钙离子活化剂、酸性物质及有机肥对邓马营湖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D]. 魏兆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3]工业铝灰资源化利用及管理政策研究现状与展望[J]. 曹云霄,王志强,李国锋,张广鑫,陈刚. 环境保护科学, 2020(04)
  • [4]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D]. 邢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粉煤灰添加赤泥与脱硫石膏对提取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影响的研究[D]. 陶亚男.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烷基化废硫酸制备硫酸镁的新工艺研究[D]. 安学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7]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D]. 刘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烟道直喷脱硫及其副产物再生的特性及半干法烟气脱硫数值模拟研究[D]. 盛倩云. 浙江大学, 2020
  • [9]碱式硫酸铝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D]. 陈民.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10]再生有机胺法在冶炼烟气制酸尾气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 郝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硫酸铝置换石膏法废气脱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