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猫豆中提取左旋多巴的实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坚,银江林,袁经权,苏健,赵小超,黎永红,黄艳,张雯艳,张桂珍[1](2021)在《水提法生产左旋多巴的工艺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开发一种新的环境友好的、从猫豆中提取左旋多巴(L-dopa)的生产工艺,用弱酸性水将猫豆磨成水浆,常温下用聚丙烯酰胺(PAM)沉淀去除提取液中的固体颗粒,过滤,滤液煮沸后冷却至室温,再次用PAM沉淀去除热变性析出的蛋白和淀粉,过滤,滤液浓缩,析出L-dopa粗品;粗品用热稀HCl精制,即可得到L-dopa产品;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工艺不排放高含淀粉、蛋白、HCl和NaOH废水。试产3批,平均每批投料猫豆200 kg, L-dopa产品平均得率2.41%,平均含量99.84%,与传统工艺相当;含量和相关物质符合《中国药典》和《欧洲药典》要求。该生产工艺合理可行,绿色环保,适合于工业化规模生产。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制药厂[2](1976)在《猫豆中提取左旋多巴的实验报告》文中认为猫豆(Mucuna cochinchinensis(Lour.)A.ch-eval.)是广西山区普遍种植的豆类。文中作者介绍了从猫豆中提取左旋多巴的工艺流程,产率平均在1.5%以上,最高可达2·93%。猫豆产最大,来源广,经过提取左旋多巴的豆渣仍可作为饲料和食用,营养价值基本上没有损失,唯去掉"毒素"而已。
吕聪[3](2011)在《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的合成、降解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前药原理设计、制定了一条以左旋多巴为原料合成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的合理工艺路线。对所合成的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进行结构确证,并考查其体外降解动力学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方法:以左旋多巴和异戊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制备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讨论了原料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4个因素对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转化率的影响,同时还对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粗品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H谱和核磁共振-C谱、质谱等确证其结构。考查其水溶液在pH为1.3、5.0、7.4 (温度:37℃)时的降解动力学。建立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HPLC-FD)测定大鼠血浆中左旋多巴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左旋多巴及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的研究。结果:最后得到合成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左旋多巴和异戊醇的摩尔比为1:9,催化剂用量21%(占原料总摩尔量),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为80℃。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粗品在乙醇和石油醚混合溶剂中(v:v=3:2)进行结晶,得到白色的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其纯度为大于98%。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H谱和核磁共振-C谱等确证其结构为:(S)-异戊基2-氨基-3-(3,4-二羟基苯基)丙酸盐酸盐,其水溶液在pH为1.3、5.0、7.4(温度:37℃)时的半衰期分别为6930, 433, 48 h。所建立的HPLC-FD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和左旋多巴的体内含量测定。给药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后左旋多巴的T1/2 Ke,AUC明显大于给药左旋多巴后左旋多巴的T1/2 Ke,AUC。结论:该工艺简单易控,合成所得的产物与所设计的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的结构相符;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在pH为1.3、5.0、7.4的水溶液中稳定,在进入体内循环前能够抵制酸性和弱碱条件对它的降解;将左旋多巴利用前药原理修饰成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能够显着提高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和延长左旋多巴的半衰期。
许崇摇[4](2012)在《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的合成和降解动力学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布洛芬,具有潜在的能减少患帕金森病(PD)风险的发现,本论文以前药设计的原理,设计合成了布洛芬与左旋多巴拼合一起的新化合物,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IPPD),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初步药理作用和体外性质研究。方法:以左旋多巴和布洛芬为原料,通过酯化、乙酰化、酰胺缩合反应合成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同时对反应进行了必要的优化;通过紫外光谱、核磁共振-H谱、核磁共振-C谱以及质谱等确证其结构。考查其在pH1.3, pH5.0,pH7.4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性质(温度:37℃)。建立了其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含量测定,并检测了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在大鼠血浆和人血浆中的代谢降解动力学以及它的脂水分配系数,同时还对其镇痛和抗炎作用做了初步的药理研究。结果:合成了白色固体的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其纯度为大于98%;通过紫外光谱、核磁共振-H谱和核磁共振-C谱等确证其结构为:4-((2S)-2-(2-(4-isobutylphenyl)propanamido)-3-methoxy-3-oxopropyl)-1,2-phenylene diacetate;其水溶液在pH1.3,pH5.0,pH7.4(温度:37℃)时的半衰期分别为21,238,5h。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简单、快速、准确,能够运用于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的含量测定和体外含量测定分析;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在大鼠血浆和人血浆中降解速度都比较快,在人血浆中降解稍微慢一些;脂水分配系数Log Papp约为1.4,镇痛和抗炎实验显示其与布洛芬有相似的镇痛抗炎作用。结论:合成所得的产物与所设计IPPD的结构相符合;IPPD在pH1.3, pH5.0,pH7.4水溶液中稳定,在进入体内循环之前,能够抵制酸性和碱条件对它的化学降解;IPPD有较好的脂溶性,可透过血脑屏障。
张启菲[5](2020)在《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文中认为目的:以研发治疗帕金森病药物为研究对象,研制新药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将左旋多巴与普拉克索配伍,以求发挥两种药物的联合作用及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治疗帕金森病,改善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及转换性。并对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考察,以为新药研发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在单因素实验考察的基础上,以基质材料的类型和数量,填充剂,润滑剂和润湿剂的类型为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片剂的压力是否对缓释片剂的累积释放产生影响。确定涂层处方,研究各种因素对涂层效果的影响。2、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对缓释片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筛选辅料,优化处方,确定最佳成型工艺。3、采用包衣锅包衣法对素片包肠溶衣,确定包衣材料,并将包肠溶衣后的片剂与素片体外释放度进行比较,考察包衣质量。4、对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进行质量评价研究,包括薄层色谱鉴别,含量测定、药物累积释放度测定,以及片剂的其他常规检查。5、制定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质量标准。结果:1、对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片处方进行研究,确定最优处方为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磷酸钙、羟丙甲纤维素、预胶化淀粉、二氧化硅以及硬脂酸镁。2、检查了基质材料的类型和数量,填充剂,润滑剂和润湿剂的类型,以及片剂的压力是否对缓释片剂的累积释放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研究确定了涂层处方,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涂层效果的影响,确定缓释片剂和包衣制剂的工艺参数。3、选择欧巴代作为涂层材料,包衣处方和确定为浓度为12%欧巴代,增重3%-4%。4、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剂性质稳定,片剂重量差异和累积释放符合要求。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在密封塑料包装中稳定性良好。5、建立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质量标准。结论:本课题研制的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内缓释片能发挥两种药物的联合作用及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治疗帕金森病,改善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及转换性。本课题将左旋多巴-普拉克索制成肠溶缓释片,具有良好的药物重现性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能缓慢释放药物,消除峰谷现象,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提高药物安全性和病人的依从性。
何香琼,张宪德[6](1981)在《左旋多巴治疗小儿畸形性肌张力不全症二例》文中指出 小儿先天性肌张力不全症是先天性肌弛缓的病型之一,国外称小儿畸形性肌张力不全症。我们参考有关资料,使用左旋多巴治疗二例小儿,获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例一:苗××,男,1972年9月15日生。症状:四肢无力,不能坐、立,颈部无力支持其头,抱时头东倒西幌,极少时间能在正常位置。扶其站时,足尖着地,头颈向后用力,半分钟即不支;扶其坐时驼背。手高举或用力时颤抖不已。全身肌肉松弛,普遍无力;经常似未醒状;吃奶时易出汗,夜间多盗汗。患者出生为妊娠不足月,提前24天出生,难产,曾用吸引器。生时窒息1~2
胡孝雯[7](2020)在《异质性视角下农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生发逻辑及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的农村治理场域中,政府主体、自治主体、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等多元异质性主体共存成为了农村治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如何引导多元异质性主体共存共治,关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思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合作治理是突破多元异质性主体共存共治难题的一种可行路径。本文将“农村异质性主体间合作治理的生发逻辑是如何形成的”作为主要问题,以信任理论、关系强度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异质性界定为组织属性、资源禀赋和行动取向这三个层次,这三者之间的差别越大,表明异质性程度越高,反之,则相反。在“主体--关系”的分析框架下,采用访谈、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异质性主体间合作治理的生发逻辑和路径进行探讨。研究指出主体间的异质性程度越低,表明目标趋同度和权威关联度越高,越容易构建强关系;而主体间的异质性程度越高,越容易自发跨域组织界限从外界获取资源,形成弱关系。在强关系下,主体间合作治理是在权威约束下而进行的,其生发逻辑包含着目标趋同逻辑和权威信从逻辑。而在弱关系下,主体间合作治理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其生发逻辑可以细分为:结构开放性逻辑、信任升级性逻辑、资源依赖逻辑和利益分配公平性逻辑。为推进多元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治理,需不断革新治理原则,完善治理格局,并升级治理手段。
罗亚东[8](2014)在《丙酮/(NH4)2SO4双水相体系分离纯化槐米中芦丁的研究》文中认为槐米是豆科植物中国槐树的花蕾,中医认为具有止血凉血,清肝泻火等作用,中医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出血症、眩晕症等。槐树原产于中国,又叫中国槐,槐米在中国药典里归于槐花项,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大地上,资源丰富,尤以广西桂北一带的槐树所产槐米其芦丁的含量最高,达到40%以上,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本地产品,造福本地种植户,大有发展前途。本文以槐米为研究对象,用水提法提取槐米中的芦丁,用低分子有机溶剂双水相技术进行纯化,运用均匀实验设计对工艺条件进行优选,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以芦丁标准品为对照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总黄酮进行测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成品中芦丁的含量。以水提取得到的槐花米提取物为原料,以芦丁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设计法对硫酸铵-丙酮双水相萃取体系分离芦丁进行优化实验。槐花米提取物溶解在该双水相体系中进行分配,分配平衡后测试两相中芦丁的含量,分析萃取分离的效果。结果显示:丙酮/(NH4)2S04双水相体系提纯芦丁最佳工艺条件为浓度为28.57%(NH4)2S04水溶液10mL,70%丙酮为10mL,pH值为9,粗提物加入量为0.5g,混合后形成双水相,上、下相体积比是1.62,取上相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芦丁的含量为95.918%。
王姣姣[9](2014)在《冷季豆品质性状近红外模型建立及区域分析》文中指出豌豆(Pisum sativum L.)和蚕豆(Vicia faba L.)是我国重要的冷季食用豆类作物,营养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是重要的种质资源。一直以来,国际市场都将食用豆作为高价值高价格产品进行贸易,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豆健康营养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面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做好豌豆和蚕豆的种质品质性状研究,既有利于种质选种育种和产地种植,也为加工储运、工艺和设备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品质性状为主线,通过化学方法检测了256份豌豆和244份蚕豆中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总多酚的含量,探讨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并筛选出了品质性状相对含量较高的豌豆96份次,蚕豆种质102份次,分别占37.5%和41.8%。采用目测法,研究了豌豆种质表观性状粒形、粒色和脐色的单项和组合,蚕豆种质的粒长、粒色和脐色单项和组合与品质性状的关系,其中品质性状随单项或多项表观性状均有显着差异特点(P<0.05)。表观性状组合预估品质的准确度范围为57.1%100%,变异系数较小。本文研究了豌豆和蚕豆种质品质性状的快速筛选方法。在25℃条件下,通过探讨仪器分辨率、扫描次数以及样品粒径对粉末样品平均光谱和SD光谱的影响,明确了本实验中适宜建模条件为分辨率16cm-1,扫描次数64次,样品粉末粒度60目。以豌豆籽粒模型为例,对影响模型的稳健性的样品温度和籽粒水分含量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扫描温度和含水量越接近建模样品条件,模型稳定性越好。以化学检测数据为参考值,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190份豌豆和244份蚕豆的粉末和籽粒建立了近红外回归模型,粉末模型整体优于籽粒模型,其中豌豆粉末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总多酚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9、0.94和0.95;籽粒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总多酚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5、0.94和0.94;蚕豆粉末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总多酚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3、0.81和0.89,蚕豆籽粒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总多酚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9、0.81和0.84。相关系数较高说明豌豆和蚕豆近红外模型具有较高预测准确度。应用两步聚类分析,研究了冷季豆的主要品质性状和产地区域的关系,分别得到豌豆种质的品质-产地聚类模式:聚类1低蛋白质含量-北部中部区,聚类2低淀粉含量-西部区,聚类3高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西南部区;蚕豆种质的品质-产地聚类模式:聚类1高脂肪含量-西南部区,聚类2高蛋白质含量-东、北部中部区,聚类3高淀粉和脂肪含量-西部区。产地聚类模式与播种期、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冷季豆品质性状的实际影响相一致。
路宁维[10](2014)在《液相色谱新方法测定四种中药及其制剂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成分多且复杂,其质量受品种、产地、采收期及加工炮制、制剂的生产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药质量控制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的“瓶颈”。而测定其活性成分又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2010年版《中国药典》(部)不仅改变了中药质量控制的思路,由单一成分测定发展到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性成分的测定;而且将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鉴别项和含量测定项。本学位论文结合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同时测定的分析思路,采用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4种测定中药及其制剂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液相色谱新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以鬼臼毒素为内参物,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一测多评法,同时分离测定了4种鬼臼毒素类活性成分,为八角莲和桃儿七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简便、准确的新方法;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法评价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准确、可靠。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建立了中药铁筷子的色谱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评价了4个产地的17批铁筷子原药材和1批铁筷子炮制品,结果同一产地相似度较好,但不同产地略有差异,且可以区分炮制品和原药材。该方法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可以用于铁筷子的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3.采用亲水作用色谱测定了麻黄草及3种中药制剂中的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8分钟)、准确、灵敏,可以用于分离测定麻黄草及中药制剂中的麻黄碱类生物碱;根据优化色谱条件获得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可能的分离模型。4.以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以非水流动相和反胶束溶液分别为第一维和第二维展开剂,建立了中药铁筷子的反胶束二维正相薄层色谱指纹图谱,为中药铁筷子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方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进行薄层色谱图的相似度分析;系统研究固定相和流动相对分离的影响,探讨了可能的分离机理。
二、猫豆中提取左旋多巴的实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猫豆中提取左旋多巴的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水提法生产左旋多巴的工艺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供试液制备方法 |
1.3.2.1 含VC水的制备 |
1.3.2.2 PAM溶液的配制 |
1.3.2.3 猫豆水浆的制备 |
1.3.3 L-dopa含量测定 |
1.3.4 澄清效果测定 |
1.3.4.1 澄清效果指标 |
1.3.4.2 不同沉淀剂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
1.3.5 基于猫豆原料的L-dopa转移率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操作温度对水浆沉淀澄清的影响 |
2.2 不同沉淀剂对水浆沉淀澄清的影响 |
2.3 第一次沉淀工序的参数优选 |
2.4 第二次沉淀工序的参数优选 |
2.5 浓缩工序参数的优选 |
2.6 精制方法研究 |
2.7 工艺中试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3)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的合成、降解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论文正文 |
第一部分: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合成路线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合成工艺的研究 |
1、成原理 |
2、成工艺的研究 |
3、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三部分:化学结构确证的研究 |
1、紫外光谱 |
2、红外光谱 |
3、核磁共振谱 |
4、质谱 |
5、综合解析 |
第四部分: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
1、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2、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降解动力学研究 |
2.1 缓冲液的配制 |
2.2 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水解动力学考察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药代动力学研究 |
1、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HPLC-FD 测定大鼠血浆中左旋多巴方法的建立 |
3、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的合成和降解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的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的合成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2.1 盐酸左旋多巴甲酯的合成 |
2.1.1 合成路线的选择及依据 |
2.1.2 详细操作步骤 |
2.2 二乙酰盐酸左旋多巴甲酯的合成 |
2.2.1 邻苯二酚酯化方法的选择 |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3.1 酰化方法的选择 |
2.4 总的操作方法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的结构确证 |
1 IPPD的化学名、结构式、分子式及分子量 |
1.1 化学名 |
1.2 结构式 |
2 紫外光谱 |
2.1 仪器 |
2.2 测试条件 |
2.3 测试结果 |
2.4 解析 |
3 核磁共振谱 |
3.1 仪器型号 |
3.2 仪器频率 |
3.3 探头 |
3.4 测试条件 |
3.5 测试结果 |
3.6 碳氢解析全归属 |
3.7 氢谱解析 |
3.8 碳谱解析 |
4 质谱 |
4.1 仪器与方法 |
4.2 离子源 |
4.3 电子能量 |
4.4 进样方式 |
4.5 测试结果 |
4.6 图谱解析 |
5 综合解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
一、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和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二、IPPD的表观分配系数测定 |
三、IPPD不同pH的稳定性考察 |
四、IPPD血浆中酶稳定性考察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抗炎镇痛作用初步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2. 左旋多巴简介 |
3. 普拉克索简介 |
4. 肠溶缓释片 |
5 肠溶包衣材料简介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7. 展望 |
第二章 处方辅料初选 |
1. 仪器与试剂 |
2 工艺与结果 |
2.1 辅料选择 |
2.2 考察项目 |
2.3 初步探索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2.4 小结 |
第三章 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素片的制备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试 |
1.2 试验仪器 |
2. 工艺制备与流程 |
2.1 建立体外释放度方法 |
3. 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研究 |
3.1 筛选辅料 |
3.2 压片工艺研究及粉体学考察 |
3.3 验证试验 |
4. 小结 |
第四章 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素片包隔离衣、包肠溶衣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包衣工艺 |
2.2 包衣片体外释放与包衣前素片的体外释放对比 |
3. 小结 |
第五章 肠溶片的质量评价及肠溶片的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释放度的测定 |
2.1 考察系统精密度 |
2.2 滤膜吸附作用考察 |
2.3 专属性 |
2.4 线性关系 |
2.5 考察回收率 |
2.6 考察精密度 |
2.7 溶液的稳定性 |
2.8 耐用性的实验研究 |
3. 含量测定 |
3.1 试药和材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含量的测定方法 |
3.4 测定专属性 |
3.5 线性测定 |
3.6 回收率试验 |
3.7 精密度 |
3.8 耐用性 |
3.9 溶液稳定性 |
4. 稳定性研究 |
4.1 影响因素试验 |
4.2 加速性稳定试验 |
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1.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制备 |
2.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缓释片的质量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异质性视角下农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生发逻辑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主体异质性的综述 |
1.3.2 农村合作治理的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分析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分析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点 |
第二章 异质性主体合作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框架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异质性 |
2.1.2 合作治理 |
2.1.3 生发逻辑 |
2.2 治理主体的异质性分析 |
2.2.1 组织属性 |
2.2.2 资源禀赋 |
2.2.3 行动取向 |
2.3 异质性主体合作治理的理论基础 |
2.3.1 信任理论 |
2.3.2 关系强度理论 |
2.3.3 资源依赖理论 |
2.4 异质性视角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 |
2.4.1 权威信从型合作 |
2.4.2 利益共享型合作 |
第三章 异质性主体合作治理的生发逻辑 |
3.1 权威信从型合作的生发逻辑 |
3.1.1 治理目标的趋同性 |
3.1.2 服从治理权威 |
3.2 利益共享型合作的生发逻辑 |
3.2.1 治理结构的开放性 |
3.2.2 从熟悉型信任过渡到制度型信任 |
3.2.3 治理资源的依赖性 |
3.2.4 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
第四章 异质性主体合作治理生发逻辑的实证分析 |
4.1 Z村权威信从型合作治理生发逻辑的案例分析 |
4.1.1 权威引导逻辑下“政府+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 |
4.1.2 政府主体和自治主体合作引导的运营成效 |
4.1.3 权威信从型合作治理模式的经验提炼 |
4.2 B村利益共享型合作治理生发逻辑的案例分析 |
4.2.1 信任逻辑下“村党支部+农户”的合作 |
4.2.2 利益分配逻辑下“项目扶持+农户种植+专业指导+药企包销”的合作 |
4.2.3 利益共享型合作治理模式的经验提炼 |
4.3 多重合作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
4.3.1 资源依赖逻辑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合作 |
4.3.2 目标趋同逻辑下“政府组织+公司+志愿组织+村民”的合作 |
4.3.3 多元异质性主体间合作治理的经验提炼 |
第五章 异质性主体合作治理的发展路径 |
5.1 治理原则的革新:实现由“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
5.1.1 完善合作成本分担机制和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
5.1.2 规范合作秩序,平衡好多元性与统一性 |
5.2 治理主体的互嵌:“单向流动”转换为“多维互嵌” |
5.2.1 由“政府主导”转换为“多元合作” |
5.2.2 突破信息壁垒,加强信息共享 |
5.3 治理格局的转变:由“分治”转到“共治” |
5.3.1 建构异质性主体间的协商对话机制 |
5.3.2 培育合作信任,提升合作认同感 |
5.4 治理手段的升级: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 |
5.4.1 刚性自治与柔性自治的相互融合 |
5.4.2 以法规范合作流程,强化合作契约 |
5.4.3 以德整合各方力量,建立联合监督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丙酮/(NH4)2SO4双水相体系分离纯化槐米中芦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芦丁 |
1.2 有效成分分离方法概况 |
1.2.1 精馏 |
1.2.2 超声波提取技术 |
1.2.3 液液萃取 |
1.2.4 固膜分离技术 |
1.2.5 层析技术 |
1.3 槐米芦丁提取方法概况 |
1.3.1 超声波提取 |
1.3.2 微波提取 |
1.3.3 乙醇浸提法 |
1.3.4 热碱水提法 |
1.3.5 碱水冷浸出 |
1.3.6 连续萃取 |
1.3.7 杀酶碱提法 |
1.3.8 渗漉法 |
1.3.9 煎煮法 |
1.3.10 T型关联度分析法 |
1.3.11 大孔树脂纯化法 |
1.3.12 双水相纯化法 |
1.3.13 芦丁重结晶法 |
1.4 芦丁含量的测定方法 |
1.4.1 [含量测定]总黄酮 |
1.4.2 芦丁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
1.5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意义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双水相技术从槐米中提取芦丁的研究 |
2.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研究流程 |
2.2.1 槐米提取芦丁粗提取流程 |
2.2.2 芦丁粗提物双水相纯化流程 |
2.3 实验设备 |
2.4 溶剂的选择实验 |
2.5 提取次数的选择实验 |
2.6 提取方法的工艺条件实验 |
2.6.1 单因素实验 |
2.6.2 正交实验 |
2.6.3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实验 |
2.7 双水相萃取纯化芦丁的方法 |
2.7.1 芦丁的聚丙烯酰胺双水相萃取 |
2.7.2 乙醇/(NH_4)_2SO_4双水相系统 |
2.7.3 丙酮/(NH_4)_2SO_4双水相系统 |
2.8 测定分析方法 |
2.8.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2.8.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芦丁的提取 |
3.1.1 芦丁提取溶剂的选择 |
3.1.2 提取次数的选择实验 |
3.2 提取方法的工艺条件实验 |
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2 正交实验 |
3.2.3 重复验证实验结果 |
3.2.4 小结 |
3.3 双水相纯化方法的选择实验 |
3.3.1 芦丁的聚丙烯酰胺双水相萃取 |
3.3.2 乙醇/(NH_4)_2SO_4双水相系统 |
3.3.3 丙酮/(NH_4)_2SO_4双水相系统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冷季豆品质性状近红外模型建立及区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冷季豆种质资源概述 |
1.1.1 简述 |
1.1.2 豌豆和蚕豆的种质资源来源 |
1.1.3 豌豆和蚕豆的种质资源分类和分布 |
1.1.4 豌豆和蚕豆的资源贸易 |
1.1.5 冷季豆营养品质特性 |
1.1.6 冷季豆加工发展概述 |
1.1.7 冷季豆功能物质提取 |
1.2 冷季豆品质特性与表观性状和生态区域分布研究现状 |
1.2.1 作物种质品质性状和籽粒形态的关系 |
1.2.2 作物种质品质特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现状 |
1.2.3 作物种质与产地区域的分类研究现状 |
1.3 聚类研究方法 |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
1.4.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
1.4.2 近红外在农产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
1.4.3 近红外模型的误差来源和减少误差的方法 |
1.4.4 近红外模型的回归方法原理 |
1.4.5 常用近红外模型的优化方法 |
1.5 本课题立题背景及意义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冷季豆品质性状和表观性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和样品处理 |
2.2.2 冷季豆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方法及使用仪器 |
2.2.3 冷季豆表观性状的划分依据及方法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豌豆品质性状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
2.3.2 豌豆品质性状与表观性状的关系 |
2.3.3 蚕豆品质性状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
2.3.4 蚕豆的品质性状与表观性状的关系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季豆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优化和稳健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采集条件的参数分析 |
3.3.2 豌豆品质性状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
3.3.3 蚕豆品质性状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
3.3.4 样品温度对近红外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
3.3.5 样品水分对近红外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季豆品质性状与产地和播种期关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及产地来源 |
4.2.2 用于地理坐标、播种期的信息来源 |
4.2.3 聚类分析及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豌豆品质性状与产地的聚类分析 |
4.3.2 蚕豆品质性状与产地的聚类分析 |
4.3.3 豌豆品质性状随地理坐标的变化 |
4.3.4 播种期对豌豆品质性状的影响 |
4.3.5 蚕豆品质性状随地理坐标的变化 |
4.3.6 播种期对蚕豆品质性状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液相色谱新方法测定四种中药及其制剂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概述 |
1.2 中药质量控制思路的改变 |
1.2.1 中药指纹图谱的新进展 |
1.2.2 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
1.2.3 指纹图谱与定量测定相结合 |
1.3 中药活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 |
1.3.1 薄层色谱法 |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3.3 气相色谱法 |
1.3.4 高效毛细管电泳 |
1.3.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3.6 近红外光谱 |
1.3.7 紫外-可见光谱法 |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测多评法(RP-HPLC)测定植物药中四种鬼臼毒素类活性成分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药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4 色谱条件 |
2.2.5 一测多评方法原理 |
2.2.6 组内相关系数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优化色谱条件 |
2.3.2 方法验证 |
2.3.3 校正因子计算 |
2.3.4 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考察 |
2.3.5 待测组分色谱峰的定位 |
2.3.6 一测多评法与常规法结果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铁筷子HPLC-DAD指纹图谱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样品来源 |
3.2.3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
3.2.4 色谱条件 |
3.2.5 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 |
3.2.6 层次聚类分析 |
3.2.7 主成分分析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优化样品提取方法 |
3.3.2 优化HPLC色谱条件 |
3.3.3 槲皮素色谱峰的确认 |
3.3.4 方法验证 |
2.3.5 色谱指纹图谱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亲水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黄草及其制剂中麻黄碱类生物碱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 |
4.2.2 色谱条件 |
4.2.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4.2.4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优化色谱条件 |
4.3.2 可能的分离机理模型 |
4.3.3 方法验证 |
4.3.4 实际样品测定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铁筷子的反胶束正相二维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5.2.2 样品制备 |
5.2.3 反胶束溶液的制备 |
5.2.4 最优色谱条件 |
5.2.5 灰度值的测定 |
5.2.6 典型相关分析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优化固定相和第一维流动相 |
5.3.2 优化第二维流动相和固定相 |
5.3.3 方法验证 |
5.3.4 二维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
5.4 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猫豆中提取左旋多巴的实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提法生产左旋多巴的工艺研究及优化[J]. 李学坚,银江林,袁经权,苏健,赵小超,黎永红,黄艳,张雯艳,张桂珍. 广西科学, 2021
- [2]猫豆中提取左旋多巴的实验报告[J].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制药厂. 中草药通讯, 1976(05)
- [3]盐酸左旋多巴异戊酯的合成、降解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吕聪.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4]二乙酰左旋多巴甲酯布洛芬的合成和降解动力学的研究[D]. 许崇摇.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5]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D]. 张启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左旋多巴治疗小儿畸形性肌张力不全症二例[J]. 何香琼,张宪德. 贵州医药, 1981(02)
- [7]异质性视角下农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生发逻辑及路径研究[D]. 胡孝雯. 广西大学, 2020(07)
- [8]丙酮/(NH4)2SO4双水相体系分离纯化槐米中芦丁的研究[D]. 罗亚东. 广西大学, 2014(02)
- [9]冷季豆品质性状近红外模型建立及区域分析[D]. 王姣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10]液相色谱新方法测定四种中药及其制剂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D]. 路宁维. 兰州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