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传统与科学发展——略论微观辨证学的崛起(论文文献综述)
薛飞飞[1](2005)在《“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主要特色。“微观辨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从较深层次上认识中医“证”,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微观辨证”扩展了中医“四诊”的视野,是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深化和补充。对于“微观辨证”的研究有助于中医证候学的发展。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微观辨证”的产生以及其发展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论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微观辨证”的概述。主要提出了“微观辨证”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并明确了“宏观辨证”相关名词如症、病、辨证的概念,着重引用诸家之言对证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以此来简要说明“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的差别和联系,为以后正确理解“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微观辨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两方面介绍了“微观辨证”的产生。 在“微观辨证”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将明清之前西方医学的传入到“微观辨证”提出的这段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辨证”的前提条件,其中通过对建国之前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以及“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中体西用”等的介绍,说明中西医结合为“微观辨证” 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第二阶段是“微观辨证”的萌芽时期,主要指建国到六十年代中期,通过对“团结中西医”政策的制订、中西医结合研究人才的培养(“西学中”的产生)、中医研究机构的建立(中医研究院的成立)等方面的论述,提出这个时期具备了政策、人才、机构等条件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开始,这说明“微观辨证”开始萌芽;第三阶段是“微观辨证”的产生时期,即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大力支持、研究基地的广泛开办、研究人员的积极培养都引起了“证”本质研究的深入发展,直接导致“微观辨证”的提出。 在“微观辨证”产生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分别阐述了中西医学产生的哲学思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中医证候学的发展三方面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第一方面从中西方医学产生的溯源入手,说明中西医学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哲学思想不同,观察事物的方法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差异也同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近百年来,中西医哲学思想的交融对中西医结合和“微观辨证”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辨证论治”术语的提出、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产生和特点以及医学界在近三十年中对辨证论治新体系研究概况的整理,说明中医的辨证体系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为中医治病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微观辨证”的产生是辨2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证论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辨证论治”在建国后作为中医特定的术语活跃在医学界,也为“证”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另外,本文还通过对“证”本质研究、中医“证”动物模型和中医证候规范化的产生和发展三方面探讨了中医证候学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微观辨证”发展的探讨。“微观辨证”在产生以来,医学界对“微观辨证”概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以及“专病微观辨证”和“微观辨证学”等理论对“微观辨证”的发挥,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微观辨证”的内容。“微观辨证”已初步渗透于中医临床,如有一些微观指标纳入了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纤维镜、影像学等微观检测手段对中医“证”的辨别起到了辅助作用,促进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第四部分:从“微观辨证”产生的必要性、可能性、优越性及其局限性几方面对“微观辨证”进行了总结。“微观辨证”是中医临床发展的需要、是循证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医证候学,使中医证候学国际化的需要,因此有其出现的必要性;从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深入发展,为“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了环境上的可能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医学认识和研究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医研究不断向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两方面延伸、也使数学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向中医基本理论融合,拓展了中医的研究方法。另外当代新的科学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超声技术、核物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并逐渐被中医诊断利用,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这为“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 有逐步阐明“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促进中医辨证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临床医疗及临床研究中更为客观地评价疗效等这些优点,但也同时存在着局限性、机械性和专一性的缺点,因此实行“微观辨证”必须强调多指标合参,同步观察,才能使我们对各种“证”的认识更趋全面。另外本论文从“微观辨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微观辨证”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思考,引用一些医家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证”所下的定义,并结合导师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一点探索: “证” 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更加深刻地说明“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
郭振球[2](1991)在《科学传统与科学发展——略论微观辨证学的崛起》文中指出 一门新学科的崛起和被同仁们所承认,不可避免地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新旧学术思想的争论,这种争论很突出地反映了科学传统与科学发展的相互作用。本文就即将从传统的中医辨证学中脱颖而出的微观辨证学,来探讨传统科学与其发展的关系。
郭振球[3](2006)在《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的和谐发展》文中指出为了探索中医药微观辨证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在邪气、脏腑、病形理论及四诊辨证的引导下,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检测,研制了脏腑、神经、免疫、激素和代谢调节病机链,以阐明疾病证候的实质变化。完成了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崛起,为新世纪中医药学的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郭振球[4](2006)在《中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50年科教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50年科教,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进行着中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继承发掘、整理提高。以期培养科技人才,建立科学诚信,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了探索中医药微观辨证学的发展趋势,在邪气、脏腑、病形理论及四诊辨证的引导下,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检测,研制了脏腑、神经、免疫、激素和代谢调节病机链,以阐明疾病证候的实质变化。完成了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崛起,为新世纪中医药学的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郭振球[5](2009)在《中医学之承先启后 推陈出新》文中指出六十年科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继承发掘,整理提高。培养科技人才,建立科学诚信,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了探索中医药微观辨证学的发展趋势,在邪气、脏腑、病形理论及四诊辨证与主诉辨治法的推动下,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检测,以阐明疾病证候的实质变化。完成了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崛起,为新世纪中医药学的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郭振球[6](2008)在《中医临床学与微观证治学的和谐发展——论疾诊病的传承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对肺、脾、胰、肝、心、脑、肾脏等常见病、多发病医案举隅,专病论治。继承发掘,整理提高,以期培养后继科技人才,建立科学诚信,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了探索中医药微观辨证学的发展趋势,在邪气、脏腑、病形理论及四诊辨证的引导下,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检测,研制了脏腑、神经、免疫、激素和代谢调节病机链,以阐明疾病证候的实质变化,完成了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崛起,为新世纪中医药学的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谢雪姣[7](2009)在《郭振球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郭振球教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六十余年,颇多建树。本论文较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有五个方面,即:①中医诊断学是桥梁,其发展能带动和促进中医学基础与临床的飞跃;而传统宏观辨证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中医诊疗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郭老在梳理中医文献,发展宏观辨证的同时,开展了大量微观辨证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微观辨证学”;还提出主诉辨治法,提纲挈领地构建了十步辨证论治模式。②调治五脏以治老年诸疾:认为老年病病因为五脏不坚,气血渐衰,特点为“老”“病”相异相依,主张从五脏论治。③创治风四法论治心脑血管病:认为中风病机主要是五脏亏虚,肝风自中而发,气血上奔,痰瘀壅阻,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结合微观辨证学自创降压熄风、祛痰降脂、活血化瘀和降血糖“治风四法”论治中风;提出“心中风”,将“治风四法”推及心中风的治疗,取得良效;筛选降压药物,研发了新药天母降压片。④辨气血虚实抗肝纤维化及肝癌:从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立论创立抗纤灵Ⅰ方、抗纤灵Ⅱ方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推及乙肝肝纤维化、原发性肝癌的辨证论治,研发了新药肝纤宁、抗癌方。⑤论治急症:总结了历代论治急症的文献,提出四对急治法,构建内、妇、儿科急症证治新诠体系,整理了三科常见急症的病因病机、证治及参考治疗。本文还整理了郭老小传及年谱,探讨了郭老治学方法和成才因素。
周小舟,冯文杏,孙新锋,韩志毅,马文峰,张卫[8](2018)在《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传承及微观辨证学创新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以宏观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理念。原发性肝癌存在广泛肿瘤异质性,有复杂的基因突变背景。原发性肝癌微观辨证学研究应把握疾病基因多态性特点,以揭示同一种疾病不同临床证候实质及其转变规律。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多学科交叉为中医对疾病整体观与微观辨证之间的关系架起研究的桥梁,为阐明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与现代多学科(即微观辨证学)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郭振球[9](2007)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和谐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现代化,以"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发挥其整体观、个体化,辨证法,"上工治未病",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的优势;关键在于开创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的和谐发展。
郭振球[10](2011)在《医药宝库,发掘提高——祝《中医学报》承先启后,改革创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主诉辨治法、微观辨证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主诉辨治法之主诉与四诊司外揣内的写形,并举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阐述微观辨证学的发展对中医药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结果与结论:微观辨证及其学科群的崛起,集中医、西医学科精华之大成,汇千家之言而成一学,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与创新。
二、科学传统与科学发展——略论微观辨证学的崛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传统与科学发展——略论微观辨证学的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1)“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微观辨证”的概述 |
1 “微观辨证”的概念及相关术语 |
1.1 “微观辨证”的概念 |
1.2 “微观辨证”相关术语 |
1.2.1 “潜证” |
1.2.2 “隐潜性证” |
1.2.3 “隐症” |
2 “宏观辨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识 |
2.1 “宏观辨证”的概念 |
2.2 “宏观辨证”相关概念辨识 |
2.2.1 症 |
2.2.2 证 |
2.2.3 病 |
2.2.4 辨证 |
3“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的差别和联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微观辨证”的产生 |
1“微观辨证”产生的社会背景 |
1.1 “微观辨证”产生的前提条件 |
1.1.1 明清之前西方医学的传入 |
1.1.2 近代西方医学的渗透 |
1.2 “微观辨证”的萌芽时期 |
1.2.1 “团结中西医”政策的制订 |
1.2.2 中西医结合研究人才的培养 |
1.2.3 中医研究机构的建立 |
1.2.4 “中医科学化”的再次提出对中西医结合的影响 |
1.3 “微观辨证”的产生时期 |
1.3.1 “微观辨证”基础的奠定 |
1.3.2 “微观辨证”的提出 |
2 “微观辨证”产生的理论基础 |
2.1 中西医学产生的哲学思想对“微观辨证”的影响 |
2.1.1 西方医学产生的溯源和哲学基础 |
2.1.2 中医学产生的溯源和哲学基础 |
2.1.3 中西医哲学思想的交融对“微观辨证”的促进作用 |
2.2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对“微观辨证”的影响 |
2.2.1 中医辨证体系的发展概况 |
2.2.2 “宏观辨证”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2.2.3 “微观辨证”是辨证论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 |
2.3 中医证候学的发展对“微观辨证”的影响 |
2.3.1 “证”本质的研究 |
2.3.2 中医“证”动物模型 |
2.3.3 证候规范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微观辨证”的发展 |
1 医学界对“微观辨证”的探讨 |
1.1 医学界对“微观辨证”概念的讨论 |
1.2 医学界对“微观辨证”发展前景的讨论 |
1.2.1 “微观辨证”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 |
1.2.2 “微观辨证”已逐渐渗入中医临床 |
1.2.3 “微观辨证”应向高层次多指标综合探索 |
1.2.4 “微观辨证”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使命 |
2 医学界对“微观辨证”的发挥 |
2.1 蔡辉论“专病微观辨证” |
2.3 郭振球论“微观辨证学” |
2.3.1 “微观辨证学”的理论基础 |
2.3.2 中医辨证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
2.3.3 “微观辨证学”学科群的崛起 |
3“微观辨证”的应用 |
3.1 微观指标纳入证候诊断标准 |
3.2 微观检测手段辅助证候诊断 |
3.2.1 纤维胃镜在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 |
3.2.2 影像学在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对“微观辨证”的思考与展望 |
1“微观辨证”产生的必要性 |
1.1 “微观辨证”是中医临床发展的需要 |
1.2 “微观辨证”是循证医学发展的需要 |
1.3 “微观辨证”是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 |
1.3.1 “微观辨证”是中医证候学研究的需要 |
1.3.2 “微观辨证”是中医证候学国际化的需要 |
2“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 |
2.1 中西医结合的产生 |
2.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
2.2.1 现代科技对中医学认识和研究思维的影响 |
2.2.2 现代科技对中医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的影响 |
2.2.3 现代科技对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影响 |
3“微观辨证”的优越性及其局限性 |
3.1 “微观辨证”的优越性 |
3.1.1 逐步阐明“证”的病理生理基础 |
3.1.2 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
3.1.3 促进中医辨证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 |
3.1.4 有助于临床的客观评价 |
3.2 “微观辨证”的局限性 |
4. 对“微观辨证”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
4.1 对“微观辨证”发展的思考 |
4.1.1 “微观辨证”发展面临的问题 |
4.1.2 “微观辨证”方法的探索 |
4.1.3 对“证”概念的再思考 |
4.2 对“微观辨证”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的和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观辨证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典诊断辨证学 |
2 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的崛起 |
2.1 微观舌诊学 |
2.2 微观病机学 |
2.3 微观药证(效)学 |
2.4建立《内、妇、儿科证治学新诠》新体系 |
3 微观辨证学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
3.1 微观证治学以诊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前提深入研究 |
3.2开展微观药证(效)学研究,深化中药有效组分辨析 |
(5)中医学之承先启后 推陈出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观辨证学 |
2 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的崛起 |
2.1 微观舌诊学 |
2.2 微观病机学 |
2.3 微观药证 (效) 学 |
2.4 建立微观证治学新体系 |
3 微观辨证学的发展策略 |
3.1 微观证治学以诊断与辨证相结合为前提, 提高证治的针对性、准确性、证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
3.2 开展微观药证 (效) 学研究, 深化中药有效组分辨析: |
(6)中医临床学与微观证治学的和谐发展——论疾诊病的传承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临床诊断辨证的传承 |
2 中医临床学微观辨证学的崛起 |
3 中医临床微观证治学的创新与发展 |
3.1 微观辨证学坚持了以中医经典辨证为向导 |
3.2 微观证治学要以诊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前提 |
3.3 开展微观药证 (效) 学研究, 深化中药有效组分辨析 |
(7)郭振球教授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郭老小传与治学方法 |
1 郭振球教授小传 |
2 郭老治学方法 |
2.1 广读书,善读书,读必深思笔录 |
2.2 勤临床,常着说,医理与文采并重 |
2.3 重实验,求创新,开拓科研新领域 |
第二部分 郭老学术思想 |
1 中医诊断学是桥梁,应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
1.1 概述 |
1.2 梳理经典,衍述精华 |
1.2.1 阐内经之幽,重辨证原则 |
1.2.2 师仲景之学,倡平脉辨证 |
1.2.3 研钱乙之论,究小儿五脏 |
1.2.4 重视奇经八脉辨证 |
1.3 研究微机系统辨证 |
1.4 提出微观辨证理论,拓展微观辨证内涵 |
1.4.1 微观辨证学的形成 |
1.4.2 微观辨证进一步指导科研实验 |
1.4.3 发展微观辨证理论,拓展微观辨证内涵 |
1.5 提出主诉辨证法,倡导十步辨证论治 |
2 倡调五脏以治老年诸疾 |
2.1 老年人"老""病"相异相依 |
2.2 老年病的五脏病机 |
2.3 老年病的五脏调治 |
2.4 小结 |
3 创"治风四法"以论治心脑血管病 |
3.1 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
3.2 创"治风四法"论治中风 |
3.3 以"治风四法"治疗心中风等心血管疾病 |
3.4 潜熄宁(天母降压片)、天龙定风珠的研发 |
3.5 小结 |
4 辨气血虚实抗肝纤维化及肝癌 |
4.1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辨治研究 |
4.1.1 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经验 |
4.1.2 抗纤宁之研究 |
4.2 乙肝肝纤维化的辨治研究 |
4.2.1 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经验 |
4.2.2 肝纤宁(甲芪肝纤颗粒)之研究 |
4.3 原发性肝癌的辨治研究 |
4.3.1 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经验 |
4.3.2 抗癌方之研究 |
5 论治中医急症 |
5.1 整理历代论治急症的文献 |
5.2 急证的具体治法 |
5.3 急症证治新诠举隅 |
5.4 小结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嬗变中的传承与创新 |
1.1 郭老学术成就概论 |
1.2 嬗变中的传承 |
2 郭老成才因素的探讨 |
2.1 博学 |
2.2 慎思 |
2.3 笃行 |
2.4 其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附录3 郭老年谱 |
附录4 郭老科教成果奖状、证书登记表 |
(8)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传承及微观辨证学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学传承研究 |
2 微观辨证学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 |
3 HCC气血微观辨证创新和发展 |
4 结语 |
(10)医药宝库,发掘提高——祝《中医学报》承先启后,改革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诉与四诊司外揣内的写形 |
1.1 主诉与问诊 |
1.2 主诉与切脉 |
1.3 主诉与望诊 |
1.4 主诉与闻诊 |
2 典型疾病举例 |
2.1 虚劳不足 |
2.2 肝气不荣 |
3 结语 |
四、科学传统与科学发展——略论微观辨证学的崛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D]. 薛飞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2]科学传统与科学发展——略论微观辨证学的崛起[J]. 郭振球. 大自然探索, 1991(04)
- [3]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的和谐发展[J]. 郭振球. 天津中医药, 2006(02)
- [4]中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50年科教的回顾与展望[J]. 郭振球. 中医教育, 2006(06)
- [5]中医学之承先启后 推陈出新[J]. 郭振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5)
- [6]中医临床学与微观证治学的和谐发展——论疾诊病的传承创新[J]. 郭振球. 天津中医药, 2008(02)
- [7]郭振球教授学术思想研究[D]. 谢雪姣.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2)
- [8]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传承及微观辨证学创新与发展[J]. 周小舟,冯文杏,孙新锋,韩志毅,马文峰,张卫.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8)
- [9]中医药现代化的和谐发展[J]. 郭振球.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04)
- [10]医药宝库,发掘提高——祝《中医学报》承先启后,改革创新[J]. 郭振球. 中医学报,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