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评价

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评价

一、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霞,韩天虎,姜佳昌,吴丹丹,杨雪梅[1](2021)在《石羊河流域草地资源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石羊河流域是我国生态保护核心地区之一,草地是该流域占比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及时掌握石羊河流域草地资源现状,以国土三调和甘肃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空间叠置分析以及野外补充调查,对石羊河流域草地面积、生产力、等级以及退化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草原共5个类30个型,总面积1 215 523.87 hm2;石羊河流域草地年鲜草总产量18.28×108kg,温性草原类总产量居首位,占全流域草原总产量的33.46%;石羊河流域草原资源总体质量中等偏下,以Ⅴ等、Ⅲ等、Ⅳ等以及6、7、8级草原为主;退化草地面积971 458.29 hm2,占全流域草地总面积的79.92%,其中轻度退化占14.01%,中度退化占33.63%,重度退化占32.28%。

王玉纯,赵军,付杰文[2](2021)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人类活动尤其是大型工程、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国际上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等,结合InVEST产水量模型、CASA模型和RUSLE模型,对石羊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的生态系统产水、净初级产品生产和土壤保持服务进行精准测度,分析其演变特征,并进一步细化对比了工程实施区与非工程实施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2000—2015年),林、草地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面积变化比例最大的土地转化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草地"和"耕地—林地"。(2)石羊河流域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整体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有不同程度衰退,但是NPP有较为明显增加;各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阶梯递减的趋势。(3)石羊河流域"退耕区"产水、NPP和土壤保持总量和平均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非退耕区"除了NPP总量和平均量有所增加以外,其余两类服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各退耕模式中,"荒地造林"区对各类服务的提升最为明显,"退耕还林"区产水总量和平均量均有所减少。

刘春芳,王佳雪,许晓雨[3](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标准核算——以石羊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厘定补偿边界与明晰补偿标准是流域生态补偿科学实施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流因其可清晰反映流域上下游生态系统服务联系、精准界定生态系统服务供受区范围、客观计算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标准,成为生态补偿研究的新切入点。文章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基于流域2018年土地覆被、气象观测和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利用供需平衡模型和风沙扩散模型分别模拟了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特征,并据此确定了受偿区、支付区范围以及补偿的标准。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为水供给服务和防风固沙服务,总体呈现出"上游水资源供给,下游防风固沙"的分布格局;(2)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综合受偿区分布在流域上游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和下游的民勤县,综合支付区在流域的中上游县(区)均有分布;(3)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总额度为9.89亿元,其中水供给服务每公顷应受偿/支付357.39元,防风固沙服务每公顷应受偿/支付943.67元。受偿额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民勤县,支付额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游凉州区。

杨柳[4](2021)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及径流模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耀文,魏艳红[5](2021)在《河西荒漠绿洲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河西荒漠绿洲区的农村居民点建设,以石羊河流域DOM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石羊河流域的农村居民点数据与高程、坡度、道路和河流等数据相叠加,采用最近邻距离法分析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和集聚状况。结果表明:海拔1000~3000 m之间、坡度小于15°的范围内以及距离河流10 km的范围内是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的主要分布区域,所占比例分别为98.3%、97.7%和81.6%;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非常明显,各县区集聚程度差异较大,R统计值在0.14~0.55之间变化;部分农村居民点分布在不适宜居住的区域,分别有0.2%和18.4%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坡度大于25°和距离河流10 km以外的地方,居民点整体规划和结构形态不尽合理。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又分散,且分布格局受河流影响较大,不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体规划,亟需优化布局和合理配置来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和乡村振兴。

黄治化,赵军,肖涵余,郭文镈,杨志辉,刘家良[6](2021)在《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需状况及驱动因素》文中研究说明以2010—2018年为时间序列,基于InVEST模型和水足迹理论,对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需特征及其匹配状况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对水服务供需状况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驱动力因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给能力有所提高,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水服务需求总量呈显着的上升趋势,流域中部灌溉农业区和工业地带的水服务需求较大;(2)研究时段内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需匹配状况有明显的改善,2018年能完全满足水服务供给需求的区域较2010年增长了24.9%;(3)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其他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在不同的分区中,各因子的解释能力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在地形平坦的中下游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对ESDR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而在地表起伏度较大的上游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降水和潜在蒸散发的解释能力不断增强,成为主导驱动力因子。研究成果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研究和利用规划提供了参考。

薛东香[7](2021)在《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近年来河川径流在时空特征上均发生了显着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配置、管理与利用。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文过程变化机制,对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61-2018年石羊河流域径流观测数据对上游、各支流及中下游径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改进后双累积曲线法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流域未来水资源科学管理和综合治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上游出山径流呈微弱增加趋势,各支流中,流域最西部的西大河与东大河为显着增加趋势,最东部的古浪河与大靖河为显着减少趋势,其余河流变化趋势不显着。中下游径流呈减少趋势。季节尺度上,上游出山径流春夏季呈减少趋势,秋冬季为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加趋势显着。各支流,除冬季均为增加趋势外,其余季节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中下游径流在春夏秋季均表现出整体减少,局部先减后增的趋势,冬季呈显着减少趋势。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上,上游大于中下游,上游呈不显着下降趋势,中下游呈显着上升趋势。(2)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特征:气候变化方面,石羊河上游、各子流域及中下游年降水量均为增加趋势。上游整体及中下游增加趋势不显着,各子流域中,除古浪河流域和大靖河流域外,其余增加趋势也不显着,增加速率呈现出西部五个子流域低于东部三个子流域。上游、各子流域及中下游气温和潜在蒸散发量均呈显着升高趋势。人类活动方面,上游和中下游人口在20世纪初期之前均呈快速增加趋势,此后趋于稳定;GDP在20世纪初期后呈爆发式增长;上游有效灌溉面积在1990s-2000s呈快速增加趋势,此后有所降低且趋于平稳;中下游有效灌溉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快速波动增加趋势。(3)基于改进后双累积曲线法(IDMC)定量评估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上游径流变化贡献率分别为181.45%和-81.45%,中下游分别为-28.45%和128.45%。各支流中,流域西部的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杂木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而流域东部的金塔河、黄羊河、古浪河及大靖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对比改进前后双累积曲线法计算结果,发现金塔河流域改进前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其余支流的值也有一定差异,这与未改进方法只考虑降水有关。相比之下,改进后的双累积曲线法综合考虑气候因子中降水与蒸发对径流的共同影响,更完善、更合理、更精确。通过对有效降水量、土地利用变化、人口、GDP、有效灌溉面积和库容系数等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上游产流区径流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东西支流差异较大,中下游径流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4)石羊河上游产流区各支流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差异较大,在未来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支流具体情况,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中下游径流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保障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戴文渊[8](2021)在《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流域水生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稳定,国家关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将流域水生态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西北内陆河流域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水文循环及生态功能出现了衰退现象,生态环境恶化,有向系统性水危机转变的风险。因此,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及水生态安全基本属性的分析运用不够,对水生态安全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不足,忽视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优化等步骤。那么如何构建基于W-SENCE-PSR(以水为主线的复合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如何综合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和趋势分析,并提出对应调控对策?鉴于此,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生态位宽度、模糊系统分析确定的指标权重和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的指标预测值,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2009-2018年间3大内陆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现状及趋势分析,确定系统调控策略,筛选最主要影响因子,为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控提供数据支持。(1)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水生态安全的内涵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子系统,又涉及到对水生态安全状况所做出的实际反应,同时也体现了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的时间因素,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复合系统发生功能变化的过程。水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在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安全(PSR系统)及相对状态安全(SENCE系统)因素状况的发展,因系统相对状态及相互关系自身演变的存在,导致了安全状态或者不安全状态。水生态安全是影响维、领域维、时间、以及安全主体的函数,其评价指标体系由基于W-SENCE-PSR框架的38指标构成。(2)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指标Z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Z19(汛期水质综合指数)、Z37(受灾面积)、Z36(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Z35(单位面积氨氮排放量)的指标权重相对最小且小于0.0167,指标生态位宽度值相对最小且小于6.03,预测这5个指标对水生态安全的影响均大致呈中性。表明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小且适应性差,指标不会成为限制性因子,在指标体系优化中剔除,得到了由33指标构成的优化后评价指标体系。(3)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现状评价中,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年均模糊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5322、0.40545、0.303;预测评价中,年均模糊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524、0.517、0.342。表明水生态安全状况疏勒河流域最好,但今后有恶化趋势;黑河居中,将有明显好转趋势;石羊河最差,将有小幅提升,但差距明显,列为水生态安全优先调控区。改进健康距离法得到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健康距离值分别为:0.468、0.595、0.697,表明疏勒河水生态安全状况最好,其次为黑河,石羊河最差,该结果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一致,从侧面说明了评价结果的正确性。(4)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及趋势分析,确定系统调控方向。分别从W-SENCE系统视角和PSR系统视角进行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和趋势分析,现状评价中发现,各子系统水生态安全状况疏勒河流域相对最好,W-SENCE各子系统综合指数年均值0.1<YW-SENCE<0.127,PSR系统综合指数年均值0.149<YPSR<0.228;黑河次之,0.08<YW-SENCE<0.115,0.116<YPSR<0.149,石羊河最差,YW-SENCE<0.08,YPSR<0.120;在预测评价中,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表明,石羊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8个,负向影响指标10个,将基本维持现状;疏勒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4个,负向影响指标8个,将有恶化趋势;黑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12个,负向影响指标8个,将有好转趋势。W-SENCE系统视角和PSR系统视角预测评价表明,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环境子系统状况相对最差,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0.08、0.08、0.05,同时疏勒河流域的状态系统、黑河流域的响应系统、石羊河流域的压力系统状况相对最差,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0.143、0.141、0.104。从系统的敏感性来看,疏勒河的敏感性相对最高,为10.3‰,其社会子系统和压力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8.4‰、14.1‰;黑河敏感性次之,为6.8‰,且其生态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6.5‰、12.0‰;石羊河敏感性最低,为3.2‰,其资源子系统和压力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6.2‰、12.7‰。(5)内陆河流域优先调控指标及对策。根据3大内陆河流域系统调控重点,结合指标权重和指标健康距离确定的YZ1(人均GDP)、YZ20(一产比重)、YZ13(蓄水占地表供水量比例)等前10个优先调控指标,提出了各流域具体调控对策。发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调控指标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石羊河流域调控指标分布分散但调控面较广。疏勒河流域要注意降水变化对其水生态安全的不良影响,关注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加强对牲畜量的控制,谨防出现因过载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问题。黑河流域蓄水能力建设对提高水的保障能力,提升水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作用;要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利用;避免工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加强对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视。

梁筝[9](2021)在《基于SWAT的石羊河流域干旱指数构建及时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干旱指数是干旱监测、评价及管理的基础,开展综合干旱指数的构建及干旱演变时空特征研究可为区域防旱抗旱管理提供依据。针对高寒山区数据资料短缺以及单一干旱指数难以反映干旱全部特征等问题,本文以甘肃省石羊河上游支流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与杂木河流域为例,依据1981~2017年水文气象资料构建流域SWAT水文模型。将模拟的蒸散发、土壤湿度、径流等与降雨数据相结合,运用参数化或非参数化方法构建了单变量干旱指数标准化降雨蒸散发指数(SPEI)、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采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气象、农业与水文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嵌套Archimedean构造方法构建气象-农业-水文综合干旱指数(CDI),依据历史干旱事件验证以及CDI与单变量干旱指数的相关性探讨综合干旱指数的适用性,并分析综合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基于气象水文数据构建了石羊河上游五大河系的SWAT水文模型,选用SWAT-CUP中的SUFI2算法率定并验证模型。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流域模型的率定期与验证期均满足P-factor(29)0.7、R-factor(27)1.5的不确定性要求,杂木河流域模型在率定期的不确定性较大,而验证期的不确定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率定期的模拟精度总体上要高于验证期的模拟精度,其中西营河、金塔河流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2与ENS均在0.7以上,西大河、东大河与杂木河流域率定期的R2与ENS均在0.7以上,验证期的R2与ENS集中在0.68~0.69之间。故所构建的水文模型的不确定性及模拟精度均达到要求,可以用来描述流域的水文过程。(2)基于SAWT模型模拟的蒸发、土壤湿度、径流以及实测降雨等水文要素构建的单变量干旱指数SPEI、SSI、SRI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所表征的干旱程度的波动性逐渐减小;研究区各流域同一干旱指数的时间演变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出旱涝交替的现象。气象干旱强度多集中于0.30~1.40,干旱强度较重的年份为1991与1984年;农业干旱强度多集中于0.20~1.50,干旱强度较重的年份为1991与1992年;水文干旱强度多集中于0.10~1.50,干旱强度较重的年份为1991年。研究时段内各类干旱主要呈现出减弱趋势,其中仅西大河流域的气象干旱与西大河、西营河流域的水文干旱减弱趋势显着;根据持续性分析得,未来各类干旱均可能呈现出减弱趋势,其中气象与农业干旱趋势不显着,水文干旱仅在西大河与西营河流域的减弱趋势显着。(3)基于嵌套Archimedean构造方法构建综合干旱指数CDI,并分析其适用性。CDI表明综合干旱的极端干旱月份多集中于1984.08~1985.01、1991.08~1992.03以及2013.03~2014.05,各流域CDI最低值出现的月份也多集中于1991.08~1992.02,与历史干旱事件相符,表明CDI具有一定的准确性。CDI能够监测到SPEI、SSI或SRI未监测到的干旱区域,表明该指数能够同时表征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可从多个角度描述区域的干旱特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月、季与年尺度下各子流域的CDI与SPEI、SSI、SRI的相关性均通过α=0.1的显着性检验,说明不同时间尺度的CDI均可用于描述研究区域的综合干旱特征,该指数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故本文所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CDI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综合性及可靠性,可用于流域综合干旱状况的监测。(4)各流域综合干旱强度多集中于1.00~2.00,干旱强度较重的年份集中在1991与2013年。就季尺度而言,在春、夏、秋三季中,除春季的东大河流域、夏季的金塔河与杂木河流域的综合干旱呈现不显着的加重趋势外,其余流域的综合干旱程度均有减轻趋势,其中仅秋季的西大河、西营河流域减轻趋势显着;冬季的综合干旱程度主要呈现出不显着的加重趋势。就年际而言,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与金塔河流域的综合干旱程度均具有减弱趋势,而杂木河流域具有加重趋势,变化趋势均不显着。本研究基于SWAT水文模型模拟的结果可为研究区提供短缺的蒸发、土壤湿度等水文要素序列资料,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可用于研究区的干旱监测,综合干旱指数的构建方法也可用于类似缺资料地区。

殷强[10](2021)在《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以民勤绿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认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对干旱地区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本文从评价方法出发,引入FAO推荐的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对生态足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改进。首先基于2008年的Landsat5和2013年、2016年的Lnadsat8遥感数据对民勤绿洲进行土地分类,得出各分类植被的面积,根据气象数据算出民勤绿洲参考作物腾发量ET0,采用FAO推荐的公式对民勤绿洲的生态需水量进行计算,据此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相关经验系数进行改进。最后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民勤绿洲2007-2018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民勤绿洲2007-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民勤绿洲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在天然植被生长期内(4-10月),ET0月间变化较大且具有一致性,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从2007-2018年民勤绿洲ET0呈现显着增长趋势,从2007年的最低值1614.24mm增长到2018年的最大值1732.3mm,增加了 118.06mm,增幅为7%。(2)计算了民勤绿洲林地、荒漠和草地三种植被类型在不同生长期内的植被系数。草地植被系数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范围最小,波动值为0.14,而林地植被系数变化范围最大,波动值达到0.47。在植被发育期和植被生长末期内,林地的变化速率均是最大的,达到每月的增长速率分别为0.235和0.23,草地和荒漠的变化速率接近且很小,达到每月的增长速率为0.02。(3)基于Landsat 5和Landsat 8遥感影像对民勤绿洲进行土地分类,得出各分类植被的面积。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覆盖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草地>耕地>荒漠>建筑用地>林地>水体,在天然植被中,草地分布范围最大,占已统计总面积的47%,荒漠次之,占统计面积的9.6%,林地的分布范围最小,占统计面积的4.6%。从2008年到2016年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覆盖面积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水体、荒漠、林地和草地四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但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呈降低趋势。(4)采用FAO推荐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丰水年(2016年)民勤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最大为1.63亿m3,枯水年(2013年)生态需水量次之,为1.40亿m3,而平水年(2008年)生态需水量最小,仅为1.28亿m3,民勤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范围为1.28~1.63亿m3。(5)根据计算的民勤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验证生态足迹模型中相关系数0.4对民勤绿洲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系数适用于民勤绿洲,根据本文的计算结果对该系数进行改进,取该系数a为0.45。(6)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民勤绿洲2007-2018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进行评价。民勤绿洲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利用水平逐年提升的不可持续状态;生态承载力与降雨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61;第一产业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总量的比重最大,但其用水效率却是最低的,这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严重;第一产业生态足迹与城市化率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1。城市化率提升能明显降低第一产业生态足迹。

二、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石羊河流域草地资源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草地资源专项调查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源
        2.1.1 国土三调数据
        2.1.2 第二次草地资源普查数据
        2.1.3 遥感影像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内业属性录入与样地布设
        2.2.2 外业调查
        2.2.3 草地类型划分
        2.2.4 草地产草量的计算
        2.2.5 草地等级评定
        2.2.6 草地退化等级评定
        2.2.6. 1 退化参照系统与指标的选择
        2.2.6. 2 退化指标计算
        2.2.6. 3 退化等级的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石羊河流域草地资源状况
    3.2 石羊河流域草地类型
    3.3 石羊河流域草地资源评价
        3.3.1 生产力评价
        3.3.2 等级评价
        3.3.2.1“等”的评价结果
        3.3.2.2“级”的评价结果
        3.3.2. 3 草原等级综合评价
        3.3.3 草地退化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数据及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2.1.1 产水服务
        2.1.2 NPP
        2.1.3 土壤保持服务
    2.2 石羊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域识别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域识别
    3.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分析
    3.3“退耕区”与“非退耕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分析
        3.3.1“退耕区”与“非退耕区”产水服务变化分析
        3.3.2“退耕区”与“非退耕区”NPP变化分析
        3.3.3“退耕区”与“非退耕区”土壤保持服务变化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标准核算——以石羊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框架
2 研究区概况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生态补偿区域划分
        3.2.2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4 结果分析
    4.1 流域生态补偿主要生态系用服务识别
    4.2 流域生态补偿区域划分
    4.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河西荒漠绿洲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源
    2.2 数据处理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海拔高度的居民点分布
    3.2 不同坡度的居民点分布
    3.3 居民点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3.4 居民点分布与道路的关系
    3.5 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4 结论

(6)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需状况及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水服务需求
        1.3.2 水服务供给
        1.3.3 生态供需比率
        1.3.4 地理探测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服务供给与需求演变特征
        2.1.1 水服务供给时空演变特征
        2.1.2 水服务需求时空演变特征
    2.2 水服务供需比率时空演变特征
    2.3 水服务供需比率空间分异驱动因子分析
3 讨 论
4 结 论

(7)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径流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2 径流变化归因研究进展
        1.2.3 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植被与土壤
    2.2 数据来源
        2.2.1 径流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其他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气象水文特征分析方法
        2.3.2 归因识别
3 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3.1 上游径流变化
        3.1.1 年代际变化
        3.1.2 季节变化
        3.1.3 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变化
    3.2 中下游径流变化
        3.2.1 年代际变化
        3.2.2 季节变化
        3.2.3 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变化
    3.3 本章小结
4 石羊河流域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4.1 气候变化特征
        4.1.1 上游气候变化特征
        4.1.2 中下游气候变化特征
    4.2 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4.2.1 上游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4.2.2 中下游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5.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区分
        5.1.1 基准期确定
        5.1.2 贡献率计算
    5.2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5.2.1 上游出山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5.2.2 中下游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水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1.2.2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水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生态安全研究概况
        1.3.1.1 发文量时间分布
        1.3.1.2 主要研究国家
        1.3.1.3 主要发文期刊
        1.3.1.4 高产作者
        1.3.1.5 研究热点分布
        1.3.2 水生态安全相关概念
        1.3.2.1 水安全
        1.3.2.2 生态安全
        1.3.2.3 水生态安全
        1.3.3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1.3.3.1 水生态安全评价概念及特点
        1.3.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型
        1.3.3.3 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1.3.3.4 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及问题
第二章 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基础理论
    2.1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再定义
        2.1.1 水生态系统
        2.1.2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再定义
        2.1.3 流域水生态安全演变趋势及调控机理
        2.1.4 W-SENCE-PSR框架的特点
    2.2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
        2.2.1 评价指标初选的基本原则
        2.2.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2.2.3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2.2.3.1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的主要思想
        2.2.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指标值预测
        2.2.3.3 基于模糊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2.2.3.4 基于改进生态位宽度的指标体系优化
    2.3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2.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生态安全评价
        2.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敏感性分析
        2.3.3 基于健康距离的优先调控指标确定及评价结果验证
第三章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3.1 流域水生态安全概况
        3.1.1 社会经济概况
        3.1.2 水资源概况
        3.1.3 蓄水动态分析
        3.1.4 水资源开发利用
        3.1.5 水质调查评价
        3.1.6 主要水灾害情况
    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指标值预测
    3.3 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3.3.1 基于改进生态位宽度的指标体系优化
        3.3.2 基于模糊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3.3.3 基于综合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3.4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3.4.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
        3.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3.5 基于改进健康距离法的水生态安全评价结果验证
    3.6 小结
第四章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4.1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4.1.1 W-SENCE系统视角的评价结果分析
        4.1.2 PSR系统视角的评价结果分析
    4.2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趋势分析
        4.2.1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预测结果分析
        4.2.2 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4.2.2.1 W-SENCE系统视角的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4.2.2.2 PSR系统视角的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4.2.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系统敏感性分析
        4.2.3.1 W-SENCE系统视角的敏感性分析
        4.2.3.2 PSR系统视角的敏感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河西内陆河水生态安全调控及对策建议
    5.1 水生态安全优先调控指标确定
    5.2 水生态安全系统调控策略
    5.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控对策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9)基于SWAT的石羊河流域干旱指数构建及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2 单变量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1.2.3 综合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区域概况
    2.1 研究方法
        2.1.1 单变量干旱指数计算方法
        2.1.2 综合干旱指数构建方法
        2.1.3 干旱特征分析方法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河流水系
        2.2.4 社会经济
第三章 SWAT水文模型构建及验证
    3.1 SWAT水文模型简介
    3.2 SWAT水文模型构建
        3.2.1 SWAT模型输入数据
        3.2.2 SWAT模型设置
    3.3 SWAT水文模型验证
        3.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3.3.2 径流精度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象、农业与水文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4.1 基于SWAT模型模拟生成的蒸散发、土壤湿度与径流序列
    4.2 气象、农业与水文干旱时间演变特征
    4.3 气象、农业与水文干旱强度变化特征
    4.4 气象、农业与水文干旱变化趋势空间特征
        4.4.1 季尺度不同类型干旱趋势分析
        4.4.2 年尺度不同类型干旱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干旱指数构建及时空特征分析
    5.1 综合干旱指数的适用性分析
        5.1.1 历史干旱事件验证
        5.1.2 综合干旱状况监测
    5.2 综合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5.2.1 综合干旱强度时间变化特征
        5.2.2 季尺度综合干旱趋势分析
        5.2.3 年尺度综合干旱趋势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以民勤绿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1.2.2 现存的问题
        1.2.3 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水资源现状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生态环境现状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2.1 数据收集
        2.2.2 数据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
        2.3.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2.3.3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
        2.3.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确定
第三章 植被系数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确定
    3.1 不同水文年型代表年的选取
    3.2 民勤绿洲植被类型概况
    3.3 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规律研究
        3.3.1 民勤绿洲植被生长期ET_0及其变化规律
        3.3.2 植被生长期内ET_0的年际变化规律
    3.4 植被系数的计算
        3.4.1 生长初期、中期和末期植被系数的计算
        3.4.2 不同植被类型全生育期植被系数的计算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植被面积和土壤水分限制系数的确定
    4.1 民勤绿洲植被面积的计算与分析
        4.1.1 决策树分类法
        4.1.2 土地分类相关分类指标阈值的确定
        4.1.3 民勤绿洲植被分类
    4.2 土壤水分限制系数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民勤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5.1 天然植被蒸散量
        5.1.1 不同植被类型各生长阶段蒸散量
        5.1.2 天然植被蒸散量
    5.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5.3 生态足迹经验系数的改进
        5.3.1 经验系数的改进
        5.3.2 改进后系数的适应性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民勤绿洲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6.1 水资源账户的划分
    6.2 水资源生态足迹
    6.3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6.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6.4.1 水资源生态盈亏
        6.4.2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
        6.4.3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
        6.4.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项目资助

四、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石羊河流域草地资源现状调查[J]. 李霞,韩天虎,姜佳昌,吴丹丹,杨雪梅.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1(06)
  • [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 王玉纯,赵军,付杰文. 生态科学, 2021
  • [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标准核算——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 刘春芳,王佳雪,许晓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08)
  • [4]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及径流模拟的研究[D]. 杨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河西荒漠绿洲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韩耀文,魏艳红. 科技通报, 2021
  • [6]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需状况及驱动因素[J]. 黄治化,赵军,肖涵余,郭文镈,杨志辉,刘家良. 水土保持学报, 2021(03)
  • [7]石羊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D]. 薛东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戴文渊.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9]基于SWAT的石羊河流域干旱指数构建及时空特征分析[D]. 梁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以民勤绿洲为例[D]. 殷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