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财政周转金的审计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申士[1](1994)在《加强财政周转金的审计势在必行》文中提出加强财政周转金的审计势在必行申士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各地财政预算外收入随之增多,同时,财政周转金来源也随之多了起来。其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相应发生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因此.目前加强财政周转金的审计监督.势在必行。怎...
顾建光[2](2004)在《当前金融风险防范与审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由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对外金融开放等因素 ,金融风险也会不断积累和出现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对此应加快形成相应的防范机制和策略。完善和强化金融审计应该是其中一项势在必行的有效政策措施。论文分析我国当前金融风险形成的主要机理 ,提出适应新形势的金融审计模式和措施 ,并就现阶段值得研究的几项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审计策略展开研讨。
曾慧[3](2007)在《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和预算会计改革的深入,建立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最重要的中介,它向社会公众提供分析和评价政府的受托业绩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信息,公众通过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财政信息实现对政府的监督并做出相关决策。可见,政府财务报告对于提高政府财务运行绩效,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公共财政与公共财务管理既联系紧密又有所区别,公共财政主要注重的是政府的宏观财政收支活动,而公共财务管理则侧重于公共部门微观的财务活动。公共财政的特点决定了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解除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必要性。我国当前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与主体不清晰,收付实现制的基础影响政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没有提供反映公共组织绩效与成本信息,因此,系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首先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其次,在具体措施方面,需要明确界定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和目标、拓宽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范围、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鉴证制度以及妥善确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程度等等。
杨扬[4](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的不断上升。2008年,为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扩张性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却导致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显着升高。虽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仍然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但地方政府除了负有偿还责任的直接显性债务之外,还存在大量负有担保责任或救助责任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51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估算认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27.8万亿元,合计为44.31万亿元。债务规模在过去二十一年间由1996年0.1829万亿元增长了 221.03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GDP和地方财政收入。隐性和或有负债不仅数额巨大,而且缺乏规范化运作和透明监管,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部分。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地方政府不容易发生债务违约;一旦经济形势转弱,债务风险会随着政府偿债压力增大而暴露出来,严重甚至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未来三大任务之首,并明确防范重点是金融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未来要“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键在于客观有效评估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并从根本上把握和了解债务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此,本文展开的主要工作有:首先,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框架。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公共债务的一种,是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向个人、社会团体等借款或发行债券所产生的财政义务。债务风险源于债务资金回报收益的不确定性与举债主体被迫接受持续的偿还支付之间的矛盾。因此,负债只是债务风险问题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全面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除了地方政府负债之外,还需要关注地方政府资产。基于此,本文从债务融资特征这一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做出界定,并结合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府际权力关系理论、区域经济竞争理论、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等相关理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涉及的一些基础性内容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梳理我国地方债制度的发展历程,本文详细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发现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债务规模扩张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果这种趋势一直持续,有可能导致地方财政未来陷入失衡处境。其二,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相比西方国家仍有距离,但若是以债务率衡量,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已经高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并接近美国水平。而人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则与西方国家大体持平,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为严重,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债务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其三,我国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造成其供给过剩,导致政府债务资金回报收益连年降低,未来存在收不抵支的危险。其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分布不合理,短期债务偏多,中长期债务偏少。由于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地方政府资产收益与利息支付间的期限错配严重,需要借助债务转滚予以维持。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会加重政府债务负担,而且还会将债务期限结构进一步向短期压缩。第三,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在全面、完整、准确了解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前提下,本文分别运用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量化测算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7年我国地方政府风险水平在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的直接因素,一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杠杆率不断上升,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可偿债资产年均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如果将养老金缺口计入统计范围,那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会进一步增大。就2017年情况而言,只有当地方政府实际承担的养老金缺口现值少于2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才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第四,通过关注政府治理中的结构性特征,本文由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它们与投资者之间类似于一种“租佃”的经济关系。在区域间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向投资者出让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晋升激励的作用,地方官员倾向于推动基础设施这类资源密集型公共投资项目向上级发出自己政绩信号。在不同地区官员之间的晋升博弈中,地区招商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土地财政等因素耦合在一起,相互支持,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变动趋势,结果导致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和地方债务规模膨胀,并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增大。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在基础设施投资明显过剩情况下依然呈现出强烈递增倾向。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考察、测算评估、机理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防控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建议。包括:改进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绩效评价,以此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引入权责发生制,依据这一会计基础建立我国的政府债务会计体系,以此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构建一套适应我国情况的风险预警体系,从总体上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构建一套专门的事后应急处置机制,防止债务风险出现失控情形。优化和改进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动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和有序发展。
徐晶晶[5](2011)在《我国政府债务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承担的公共支出及突发状况支出在不断增加,加之2009年开始的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我国政府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所反映的债务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国政府所承担的债务支出情况。世界银行高级顾问Hana Polackova Brixi 1998年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引入到我国以后,政府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的概念才开始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一些专家学者展开了对我国政府债务的调查研究。2009年希腊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也给我国敲响了警钟,虽然我国的财政状况总体运行良好,但大量政府隐性债务及或有债务的存在会给政府带来潜在的财政危机。本文正是基于我国政府债务会计提供的债务信息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这一问题而展开。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政府债务会计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当前我国政府债务的特点和政府债务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债务会计改革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介绍美国、新西兰、英国政府债务会计改革的经验以及对现阶段我国政府债务会计改革的几点启示;第四部分提出目前我国政府债务会计应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的双会计核算基础,因为政府会计中收支类业务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双会计核算基础模式应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其中,直接显性债务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则在权责发生制下进行双分录核算以实现两个不同会计基础的衔接;第五部分提出新模式下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建议,在原资产负债表基础上新增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会计信息,另增加债务明细表以便提供更加详细的债务信息,满足报表需求者的要求,最后还从审计角度提出了如何完善债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王蕴,胡金瑛,徐策[6](2012)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性融资模式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尽管我国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融资,但面对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地方政府只能采取迂回策略,通过组成各种城投公司等各类机构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现行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地方政府融资格局,面临加大财政与银行风险的难题,迫切需要改变。"城投债"作为标准化的债务性融资方式,需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尽快给予其合法的地位,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基于"十二五"时期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考虑,"城投债"要向项目收益债券引导,以便更好地满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
邵靖[7](2013)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与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由来已久,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显性的、隐性的、直接的、变相的债务不断增加,从省、市到县、乡都不能例外。由于我国《预算法》和《担保法》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和担保,为了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在现实操作中,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各种名义举借的大量债务大都以企业或者项目的名义举借,这类债务虽然不在财政预算中反映,但并不能免除地方政府全部或部分的最终偿债责任。如果这些债务继续无度扩张、无序发展,必将成为诱发和加剧国家债务危机、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现状,认识并认可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的合理性,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提供“正式”和“通畅”的融资渠道,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进而寻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之道,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阐述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地方政府债务、债务融资模式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相关概念;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现状为切入点,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主体、债务融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层级特征和区域特征进行了归纳;在国际经验借鉴方面,介绍了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介绍了行政控制、规则控制、协商控制和市场控制四种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模式;从政府间财政关系和政府行为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产生的机理,说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的合理性;从政府职能和支出划分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的内容,提出用举债方式为政府资本性支出筹集资金是合理且有效的;从融资模式效率评价和监督方式选择等层面考察影响融资模式的因素,运用案例实证研究方法说明具体融资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债务人举债时的经济环境、市场情况、项目需求等决定,并由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统计报表取得了3个省37个地市的财政经济数据,借助于SPSS17.0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7个地市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保证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能够健康运行,提出对应可行的政策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管理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提供政策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现状是,融资平台公司是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体,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形式,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尚不成熟。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将债券融资作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形式,但是考虑到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尚未理顺,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银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处于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应该是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互相补充,长期共存,同时积极推动其他一些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单纯依靠某一种方式都是不现实的。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时,政策性银行相对于商业银行更适宜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贷款。财政收入和赤字风险、债务规模和结构风险、财政支出风险、金融风险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管洪[8](2006)在《县域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对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理论与控制研究。本研究以县域经济发展理论、财政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研究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内涵,县域政府负债动机、负债风险形成机理以及负债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理论模型,并构建县域政府负债风险测度与预警的实证模型;对县域政府负债及负债风险的现状进行实证考察,弄清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现状、原因及影响;根据县域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以及县域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探索适合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监测、预警、监管机制,并提出防范与化解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政策建议。1.研究结论(1)县域政府负债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不能突然中断债务链。虽然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要做到平衡预算,不列赤字,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多数县域政府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内在冲动和县域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体制约束下,已出现了过度负债现象。当前,不少的县域政府需要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才能避免支付危机的出现。如果当前不允许县域政府负债,可能不少县域政府会陷入危机,整个社会的支付链条就会断裂,金融风险、社会风险就会爆发。另外,长期以来,资金紧缺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县域政府适度负债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县域资金不足的困难,为县域农业产业化、企业改革与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来看,县域政府适度负债都有其必要性。(2)县域政府负债的扩张是县域政府追求即期绩效的结果。在县域政府负债的总收益(R)函数中,贴现率ρ是一个重要变量。在ρ较大时,县域政府负债的未来收益对政府的当前收益贡献会越来越小。尤其是在县域政府官员频繁轮换任职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心目中的ρ一般较大。县域政府负债的成本与政府负债风险密切相关。风险愈大,则相应的成本就越高。由于县域政府的特殊性,其负债成本不能完全被内部化,县域政府可以通过上级政府担保、县域政府权力的运用、弱势群体的非自愿性应债等多种方式进行成本转移。因此在短期高收益和短期低成本的推动下,县域政府负债扩张的动机十分明显。(3)引致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有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因素。而实证分析表明,决定负债风险的敏感因子主要是地方居民个人偿债率、地方债务依存度、债务的平均偿还年限、财政偿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率/地方GDP增长率、地方财政年偿债额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等六个指标。引致县域政府负债的静态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负债行为。当政府负债存量太大,历史包袱太多时,未偿还的债务余额必然很大,出现收小于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当负债结构不合理时,支付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也会较多。二是县域政府当年的净现金流。当税收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或政府的融资渠道不畅时,支付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动态层面上,决定负债风险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和负债成本。当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时,政府的债务负担将会变得无限大,地方政府负债风险就会产生;当政府负债成本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时,且新债务无限制地增加时,政府债务负担会无限大,负债风险必然存在。基于西部某市40个区县近5年的资料,运用粗糙集理论,对12个地方政府负债风险指标进行了敏感因子的筛选。结果表明,决定负债风险的敏感因子主要是地方居民个人偿债率、地方债务依存度、债务的平均偿还年限、财政偿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率/地方GDP增长率、地方财政年偿债额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等六个指标。(4)县域政府负债总体规模较大,过度负债十分普遍。根据A市2000-2004年的统计资料,A市区县负债覆盖面为100%。2000年末,40个区县显性负债总余额达1896201万元,每个区县平均负债余额47405万元。而至2004年末,40个区县显性负债总余额达3436059万元,每个区县平均负债余额85901万元,区县平均负债余额年均增长95%。就结构而言,区县政府显性负债主要是直接显性负债;直接显性负债中又主要是由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国内金融组织其他借款、向单位借款、国债转贷资金四部分。乡镇政府负债在A市也十分普遍。2000年-2004年,抽取的33个乡镇平均每年显性负债总余额为26734.75万元,平均每个乡镇显性负债余额为808.20万元。(5)县域政府过度负债蕴含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实证资料表明,县域政府的负债规模较大,财政负债率太高,债务负担率较重,政府债务依存度较高,债务居民个人负担率高,地方经济的长期应债能力、长期还债与借债能力较差,县域政府负债隐含着巨大的风险。根据A市40个区县的资料分析表明,2000-2004年,区县政府平均财政负债率为367.06%,平均债务负担率为15.41%,债务依存度均值18.69%,平均债务居民个人负担率为40.83%。2001-2004年,区县政府平均债务余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为165.08%,处于危机区。其中有43年个观测值处于危机区,占总观测值的26.9%;10个观测值处于高风险区,占观测值的6.3%。(6)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具有相关性、隐蔽性、不均衡性和传递性的特征,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县域政府负债风险与县域经济体内私人风险和公共风险密切相关。私人风险的发生和蔓延,转化成为公共风险,最终带来负债风险。县域政府负债不仅包括显性负债,还包括了隐性负债。这些隐性负债来源广、领域宽,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财政危机、政府信任危机时,人们才能直接感觉它的危害性。各县域经济体之间的负债风险差别也很大的。经济欠发达的县乡,政府负债主要是弥补经常性财政开支的不足,负债并没有促进经济的增长,致使贫困的区县负债规模越来越大,负债风险不断增加。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聚积加剧了社会风险的形成,降低了财政支出绩效,对农民收入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还恶化了社会环境。(7)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形成与累积有其特殊的背景与原因。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形成、累积与中国的财政经济改革关系密切。其首要的原因在于,整个国家的风险防范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保险体系、社会风险防范体系、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致使很多风险的聚积最终向政府转移,从而形成政府负债风险。其二是县域政府的财政与事权不对称。县域政府拥有相对较少的财权,而具有相对较多的事权,为了完成辖区内的各种管理事务,县域政府只能以负债的方式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其三是县域政府的短期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其四是缺乏对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科学管理。2.论文的重要观点(1)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2)县域政府负债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现象,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县域政府过度负债已严重阻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县域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和机构的正常运作。(3)县域政府过度负债已形成了严重的债务风险,要高度重视县域政府负债无人监管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与控制,将酿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4)科学有效地强化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控制和监管,必须转变县域政府的职能,规范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负债行为。3.论文的主要创新本文对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县域政府的财权事权、县域经济的初始条件与制度约束,提出当前县域政府负债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从负债成本与收益角度建立了县域政府负债的理论分析框架。(2)建立了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静态与动态模型,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分析了导致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各种因素,对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3)运用实际调查资料,对县域政府的负债规模与结构、负债风险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揭示,对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成因与影响进行了新的分析与阐释。创造性地运用粗糙集理论,对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敏感因子进行了筛选,建立了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测度与预警模型及相应的预警体系。(4)对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监测体系与监管机制进行了全新的研究,并从县域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与职能定位的角度,对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规范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建立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国家综合监控体系等措施与战略。4.政策建议(1)多渠道化解县域政府负债存量,减轻财政历史包袱。县域政府负债负债规模较大,负债风险高位运行,负债问题已是积重难返,沉疴癔结。当务之急必须多渠道化解县域政府负债存量,减轻财政历史包袱,否则负债风险会进一步加剧。首先,要全面彻底清理和整顿县域政府债务,核定历史存量。为清楚地反映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和严重程度,要组织由财政、银行、计委、审计等各个部门组成的债务清理联合调查委员会,对县域政府债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清理,特别是隐性和或有债务一定要进行全面地核查。搞清楚究竟有哪些类型债务,严重程度如何,对县乡财政风险有什么长期和短期的影响。对于现有的债务进行清理整顿,分清楚哪些是应该由县域政府承担的,哪些应该是由企业或者民间组织承担的,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防止其他领域的风险转化为县乡财政的直接风险。其次,要成立县域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专门机构,确定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化解目标,制定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化解的各选方案,督促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化解工作。再次要建立合理的偿债机制。要根据责任归属,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偿债责任;要给地方政府开辟合法的多方式融资渠道,允许有条件的省级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要进行资本运作,引进多渠道资金,通过置换、冲销等多种方式化解政府财政历史包袱。(2)转变县域政府职能,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首先,要转变县域政府职能,将原来无所不能的“无限政府”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转变,从注重计划控制的“有限政府”向注重绩效的“效能政府”转变;要强化县域政府的指导作用,县域政府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提出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宏观指导;要树立县域政府的服务意识,要建设“招商、亲商、安商”的发展环境,降低本地的交易成本。其次,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及民主监督等多方式建立政府行为规范制度,避免县域政府行为的随意性。尤其是要避免县域政府不合理的负债成本转移行为。使县域政府负债成本与收益内部化,避免政府短期行为的产生。最后,县域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离不开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要改变以GDP为中心的考核目标体系,建立以降低交易成本、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绩效考核制度。(3)科学界定县域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县域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是形成现有负债风险的重要原因,也是县域政府负债扩张的借口。重新划分县域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是防止负债风险进一步恶化的关键。首先要正确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在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做到中央政府事权由中央政府负担支出,地方政府事权由地方财政负担支出,中央与地方的共同事权,也要以规范的方式确定下来;在收入方面,也要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在管理权限方面,可适当下放,让地方政府有权管理、调整新开征地方税种,如对一些不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地方小税种逐步由地方立法,报国家备案。要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将增量分配和存量分配统筹考虑,按因素法计算,本着既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原则,合理确定县乡的支出水平和转移支付数额,以解决和缩小各地财力的差异,尤其是对于贫困山区更要实行政策倾斜,使之加快经济发展。(4)尽快健全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监测预警机制。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具有隐蔽性、累计性的特点,风险一旦暴发,其危害性极大。通过建立和健全县域政府负债监测机制,充分发挥其监测功能,可有助于从事后的发现和化解风险尽快转向事前预警和预防风险,同时减少相应的损失。首先要把握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特点,明确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监测目标,建立科学的债务风险评估与分析标准,建立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监测信号与识别机制、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监测的中间控制机制和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监测的调节传导机制,形成持续的、动态的、有差别的监测系统。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要从分析影响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静态与动态因素出发,找出引起县域经济负债的警兆指标,构建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预警体系。要充分运用居民个人偿债率、债务依存度、债务的平均偿还年限、财政偿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率/地方GDP增长率、地方财政年偿债额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等六个风险敏感指标进行负债风险预警。(5)加快建立和完善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科学监管体系。县域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是造成负债规模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为了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负债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迫切需要对县域经济负债风险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管,要按照依法、审慎、全面、全程、综合的监管原则,把县域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为此必须要构建“借、用、还”和“责、权、利”相统一的监管体系。要完善监管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建立负债风险监管信息系统、负债风险监管评价系统、政府危机预警监管系统、社会舆论监管系统和法律监管系统,建立、健全政府债务危机处理系统,建立债务风险监管的操作机制与减震机制,探索审计、财政、人大及社会舆论的综合监管模式。(6)建立国家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联合防控与综合预警机制。由于财政“兜底”的客观存在,事实上,各种私人风险、公共风险、金融风险,最终都会转化为政府债务风险。为了防范与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必须要建立、健全国家综合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加强保险体系的建设,加大险种开发与创新,大力促进农业保险、信用保险的发展。其次要完善社会风险防范体系,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突发事件的防范与预警体系。再次,要健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无论是区县政府,还是乡镇政府,大约有1/3的债务是由于解决金融风险而形成的,金融风险财政化的现象极为普遍。目前必须强化金融企业的金融风险意识,加强国家金融风险监控,防止金融风险的聚积。最后,要建立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联合防控与综合预警机制,做好整个社会风险总量控制与风险结构的优化。
杜雁[9](2005)在《基于公允价值的我国政府会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它的重点仍然落在预算管理上,没有全面反映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的情况,从而不能帮助政府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家职能转变都要求改革预算会计、建立政府会计,这也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必要举措。 政府会计改革问题是目前国际共同关注的重点会计问题之一。国外对政府会计研究起步较早,成果斐然。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政府会计研究,毫无疑问,这些研究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的政府会计研究多集中于会计目标、会计基础、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关系,而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政府会计展开全面的研究。本文从政府会计对象及计量属性角度出发,探讨政府会计改革问题,拓展了研究的范围,这对丰富政府会计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介绍研究背景、回顾相关文献后,指出: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且经济越发展,公允价值会计越重要;接着评介了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模式,目的是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借鉴;然后比较了政府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及预算会计,分析了预算会计的缺陷及建立政府会计的必要性;最后从扩大预算会计对象范围着手,结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探讨建立基于公允价值的我国政府会计。 本文的创新在于从扩大预算会计对象范围着手,并将绿色会计(环境会计)概念引入政府会计改革及明确提出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于政府会计。
陈奋前[10](2012)在《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审计的功能是监督政府责任的落实,服务政府责任的履行。政府性资产作为政府权力运行的重要载体,既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检查、评价政府依法履行受托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展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有力措施,也是推动政府全面履行受托责任的有效工具。本文以浙江省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实践为研究背景,审视国家审计在全部政府性资产监管中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对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加强财政周转金的审计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财政周转金的审计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2)当前金融风险防范与审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我国当前主要金融风险的机理分析 |
(一) ?制度缺陷带来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
1.我国财政风险的制度特征 |
2.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 |
(二) ?经济金融化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三) ?银行对房地产业过度放贷引发金融风险 |
(四) ?银行机构经营的潜伏风险 |
(五) ?证券市场不规范引起的资本市场风险 |
(六)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效应 |
二、应对新挑战, 重新定位金融审计 |
(一) ?原有金融审计模式面临新挑战 |
1.审计客体的覆盖面和侧重点更为分散 |
2.审计内容和质量要求更加全面 |
3.审计标准趋向国际化、规范化 |
4.协调与合作日趋重要 |
(二) ?新形势下金融审计的定位 |
1.将风险防范作为当前金融审计的首要目标 |
2.拓展金融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
3.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和审计方式 |
4.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 |
5.促进金融审计向科学化、网络化转变 |
三、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几项值得研究的重要审计策略 |
(一) ?企业生命周期与银行退出 |
(二) ?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益审计 |
1.制度层次的问题 |
2.技术层次的问题 |
(三) ?规范公共部门信用活动, 防范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 |
1.国债风险。 |
2.财政周转金形成的风险。 |
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3)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公共财政与政府财务报告 |
2.1 公共财政的主要特征 |
2.1.1 活动领域的公共性 |
2.1.2 财政信息的公开性 |
2.1.3 收支行为规范性 |
2.2 公共财政与政府财务报告的关系 |
2.2.1 公共财政与公共财务管理 |
2.2.2 公共财政下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必要性 |
2.3 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理论 |
2.3.1 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
2.3.2 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 |
2.3.3 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 |
第3章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现状 |
3.2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
3.2.1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与主体不清晰 |
3.2.2 收付实现制的基础影响政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
3.2.3 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 |
3.2.4 没有提供反映公共组织绩效与成本信息 |
第4章 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4.1 国外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发展现状 |
4.1.1 新西兰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
4.1.2 美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
4.2 国外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4.2.1 应以完善的政府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制度为基础 |
4.2.2 构建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
4.2.3 以反映公共受托责任为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 |
4.2.4 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会计基础 |
第5章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完善与内容设计 |
5.1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制度基础 |
5.2 改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具体措施 |
5.2.1 明确界定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
5.2.2 拓宽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范围 |
5.2.3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鉴证制度 |
5.2.4 合理定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 |
5.2.5 妥善确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程度 |
5.2.6 构建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
5.3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具体内容与报表体系设计 |
5.3.1 政府财务报告具体内容设计 |
5.3.2 政府财务报告报表体系设计 |
第6章 案例研究:湖南省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设计 |
6.1 湖南省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制度环境 |
6.1.1 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
6.1.2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实行 |
6.1.3 政府审计和社会监督不断加强 |
6.2 湖南省政府财务报告模式设计 |
6.3 湖南省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设计 |
结论 |
一、主要内容与观点 |
二、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研究不足 |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 |
2.1.2 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辨析 |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 |
2.2.2 基于组织学视角的府际权力关系理论 |
2.2.3 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
2.2.4 或有权益方法 |
2.2.5 投资组合风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
3.1.1 地方政府债务起步阶段(1949-1958年) |
3.1.2 地方政府债务停滞阶段(1959-1978年) |
3.1.3 地方政府债务恢复阶段(1979-1993年) |
3.1.4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积极探索阶段(1994-2007年) |
3.1.5 地方政府债务加速发展阶段(2008至今) |
3.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3.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增长率 |
3.2.2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层级结构 |
3.2.3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 |
3.2.4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 |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 |
3.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债务规模扩张速度过快,财政稳定性受到威胁 |
3.3.2 债务负担过重,政府和私人部门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
3.3.3 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债务资金回报率持续下降 |
3.3.4 债务期限配置不合理,利息支付压力增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测算与评估 |
4.1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
4.1.1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构建 |
4.1.2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 |
4.2 基于或有权益方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
4.2.1 或有权益方法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 |
4.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
4.2.3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
4.3 基于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
4.3.1 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基本思想 |
4.3.2 投资组合风险的定义和测算指标 |
4.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
4.3.4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者”理论分析框架 |
5.1.1 模型设定和前提假设 |
5.1.2 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5.1.3 引入晋升激励的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5.1.4 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阐释 |
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理分析的实证检验 |
5.2.1 计量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 |
5.2.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
5.2.4 计量回归结果 |
5.2.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
6.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前约束 |
6.1.1 地方政府借债的规则和程序 |
6.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
6.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后处置 |
6.2.1 地方政府破产程序的法律定义 |
6.2.2 地方政府债务重组 |
6.2.3 地方政府财政调整 |
6.3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
6.3.1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概览 |
6.3.2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监管 |
6.4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
6.4.1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组成要素 |
6.4.2 主要评级机构对于地方政府信用的评级程序 |
6.4.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的变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
7.1 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 |
7.2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
7.3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
7.4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
7.5 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
7.6 推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 |
7.7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我国政府债务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主要创新点 |
2 我国政府债务会计现状分析 |
2.1 我国政府债务的特点及类别 |
2.1.1 我国政府债务的特点 |
2.1.2 我国政府债务的类别 |
2.2 我国政府债务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
2.2.1 政府债务会计核算涵盖的内容不完整 |
2.2.2 收付实现制基础不能准确地核算政府债务 |
2.2.3 政府债务披露不规范 |
2.3 政府债务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
2.3.1 提升政府财政透明度的需要 |
2.3.2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需要 |
2.3.3 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
3 政府债务会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3.1 美国政府债务会计 |
3.1.1 联邦政府债务会计 |
3.1.2 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会计 |
3.1.3 美国政府债务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
3.2 新西兰政府债务会计 |
3.2.1 新西兰政府债务会计改革 |
3.2.2 新西兰政府债务会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3.3 英国政府债务会计 |
3.3.1 中央政府债务会计改革 |
3.3.2 地方政府债务会计改革 |
3.3.3 英国政府债务会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3.4 经验总结与借鉴 |
4 政府债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 |
4.1 政府债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4.2 政府债务的确认标准 |
4.3 政府债务会计的核算基础 |
4.4 政府债务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 |
5 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披露改革 |
5.1 资产负债表 |
5.2 债务明细表 |
5.3 政府财务报表附注 |
5.4 从审计角度完善债务的信息披露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性融资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的发展历程回顾 |
(一) 银行贷款与财政借款并存的发展阶段 (1979~1998年) 。 |
(二) 多种债券融资模式积极探索阶段 (1998~2001年) 。 |
(三) 债券融资加速发展阶段 (2002年至今) 。 |
二、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与债券融资的现状 |
(一) 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规模与结构。 |
(二) 我国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现状与变化趋势。 |
三、我国现行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模式 |
(一) 与澳大利亚相同的中央政府代发地方债券模式。 |
(二) 类似于美国市政债券模式的城投类企业债券模式。 |
(三) 类似于市政发展基金模式的“打捆贷款”模式。 |
(四) 类似于抵押债券模式的市政资产支持证券。 |
四、我国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与债券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我国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我国现行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五、我国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制度的建立与债券融资模式选择的建议 |
(一) 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与债券融资制度的意义。 |
1. 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制度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 |
2. 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制度有利于上级政府规范决策行为。 |
3. 构建地方公共机构合法的债务性融资渠道有利于平衡代际负担。 |
4. 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制度有利于规范银行的借贷行为。 |
5. 推行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有利于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
6. 推行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有利于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
7. 推行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 |
8. 推行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
(二) 未来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结构与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模式选择。 |
1. 未来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结构。 |
2. 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模式选择。 |
(三) 规范债务性融资的思路与具体建议。 |
1. 规范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制度的基础。 |
2. 加强地方公共机构债务性融资制度规范化建设。 |
3. 健全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 |
(四) 改造与发展“城投债”的建议。 |
1. 要正确认识“城投债”。 |
2. 要引导“城投债”向项目收益债发展。 |
(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与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地方政府 |
1.2.2 地方政府债务 |
1.2.3 债务融资模式 |
1.2.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政府债务的研究 |
1.3.2 关于地方政府举债权的研究 |
1.3.3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现状及特征 |
2.1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2.1.1 地方政府债务总体特点 |
2.1.2 地方政府债务性质划分 |
2.1.3 显性债务 |
2.1.4 隐性债务 |
2.2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方式现状 |
2.2.1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体 |
2.2.2 地方政府间接债务融资方式 |
2.2.3 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方式 |
2.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层级特征 |
2.3.1 省级和地市级政府债务融资特征 |
2.3.2 县级和乡级政府债务融资特征 |
2.4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区域特征 |
2.4.1 不同区域债务融资的总体特征 |
2.4.2 不同区域债务融资的结构特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借鉴 |
3.1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借鉴 |
3.1.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 |
3.1.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 |
3.1.3 美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的启示 |
3.2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借鉴 |
3.2.1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主要类型 |
3.2.2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
3.2.3 巴西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
3.2.4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
3.2.5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的启示 |
3.3 小结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分析 |
4.1 地方政府与政府间财政关系 |
4.1.1 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
4.1.2 国家结构:单一制和联邦制 |
4.1.3 我国财政体制与政府间财政关系 |
4.2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产生机理 |
4.2.1 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 |
4.2.2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产生:政府间财政关系角度 |
4.2.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产生:政府行为逻辑角度 |
4.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内容分析 |
4.3.1 政府职能 |
4.3.2 政府支出 |
4.3.3 公共产品划分及成本负担 |
4.3.4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
4.4 小结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构建 |
5.1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构建的理论分析 |
5.1.1 融资模式效率评价的内容 |
5.1.2 融资模式监督方式选择 |
5.1.3 融资模式选择其他影响因素 |
5.2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实证研究 |
5.2.1 债券融资项目 |
5.2.2 贷款融资项目 |
5.2.3 两种融资方式对比 |
5.3 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 |
5.3.1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构架 |
5.3.2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
5.3.3 规范融资平台银行贷款 |
5.3.4 补充其他多种融资方式 |
5.4 小结 |
第六章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评价 |
6.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6.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征 |
6.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财政风险 |
6.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 |
6.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6.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
6.2.2 本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
6.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
6.3.1 地方政府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6.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体系的选择 |
6.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指标数据检验 |
6.3.4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6.3.5 计算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 |
6.3.6 对结果进行评价 |
6.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和政府间财政关系 |
7.2.2 建立多层次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模式 |
7.2.3 建立多角度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体系 |
7.2.4 继续深入整顿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县域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
1.3 研究的假设及方法 |
1.4 研究的结构及资料 |
第2章 理论借鉴 |
2.1 财政与经济关系原理 |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 金融风险理论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理论框架 |
3.1 县域政府负债的概念界定 |
3.1.1 县域政府负债的内涵 |
3.1.2 县域政府负债的类型 |
3.2 县域政府负债的动机分析 |
3.2.1 县域政府负债的收益分析 |
3.2.2 县域政府负债的成本分析 |
3.3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内涵 |
3.3.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定义 |
3.3.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分类 |
3.4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模型 |
3.4.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静态模型 |
3.4.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动态模型 |
3.5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生成与传导机理 |
3.5.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生成机制 |
3.5.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传导机理 |
3.6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测度 |
3.6.1 当前县域政府适度负债的合理性及条件 |
3.6.2 县域政府适度负债的规模界限 |
3.6.3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测度指标 |
第4章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实证分析 |
4.1 县域政府负债现状描述 |
4.1.1 区县政府负债现状 |
4.1.2 乡镇政府负债现状 |
4.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表现 |
4.2.1 县域政府财政负债率太高 |
4.2.2 县域政府债务负担率较重 |
4.2.3 县域政府债务依存度较大 |
4.2.4 县域经济居民债务负担率过高 |
4.2.5 县域经济的长期应债能力较差 |
4.2.6 县域经济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差 |
4.3 县域政府负债的风险特征 |
4.4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影响 |
4.5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成因 |
第5章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监测 |
5.1 县域政府负债监测的机理 |
5.1.1 从事后化解风险转向事前预防风险 |
5.1.2 有效分配监控资源实行差别监控 |
5.1.3 能够保障风险监控的持续性与动态性 |
5.2 县域政府负债监测的流程 |
5.2.1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监测目标 |
5.2.2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与分析标准 |
5.2.3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监测信号与识别 |
5.2.4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监测的中间控制过程 |
5.2.5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监测的调节传导机制 |
5.3 县域政府负债监测系统 |
5.3.1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信号采集与传导子系统 |
5.3.2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感知与识别子系统 |
5.3.3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与评价子系统 |
5.3.4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控制决策子系统 |
5.3.5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与管理反馈子系统 |
第6章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预警 |
6.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的原理 |
6.1.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的理论基础 |
6.1.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的基本思路 |
6.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的体系 |
6.2.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指标选择的内在要求 |
6.2.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指标选择的经验借鉴 |
6.3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的方法 |
6.3.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的基本方法 |
6.3.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的实践方法 |
6.4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预警的模型 |
第7章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监管 |
7.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目标和原则 |
7.1.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目标 |
7.1.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原则 |
7.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内容和体系 |
7.2.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内容 |
7.2.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体系 |
7.3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的运行机制 |
7.3.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的操作机制 |
7.3.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监管的减震机制 |
第8章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防范 |
8.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防范原则 |
8.1.1 全面防范原则 |
8.1.2 集中管理原则 |
8.1.3 垂直管理原则 |
8.1.4 独立控制原则 |
8.1.5 程序性原则 |
8.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防范的程序 |
8.2.1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 |
8.2.2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 |
8.2.3 债务风险防范方案的设计 |
8.2.4 债务风险防范方案的实施 |
8.2.5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报告 |
8.2.6 债务风险防范方案的评估 |
8.3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的策略 |
8.3.1 债务风险意识的强化策略 |
8.3.2 县域政府融资规范化策略 |
8.3.3 债务风险预警制度化策略 |
8.3.4 县域政府职能的转型策略 |
第9章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的化解 |
9.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化解的思路 |
9.1.1 县域政府直接负债风险化解的思路 |
9.1.2 县域政府或有负债风险化解的思路 |
9.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化解的程序 |
9.2.1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化解的准备阶段 |
9.2.2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化解的实施阶段 |
9.2.3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化解的反馈评价 |
9.3 县域政府负债风险化解的策略 |
9.3.1 综合治理县域政府的负债风险 |
9.3.2 建立强制规范的债务清偿机制 |
9.3.3 健全政府债务监督与管理体制 |
9.3.4 完善政府融资机构的经营机制 |
9.3.5 硬化县域政府的财政约束机制 |
9.3.6 改革分税制与转移支付的制度 |
第10章 县域政府职能与负债规范 |
10.1 县域政府的经济职能 |
10.1.1 县域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 |
10.1.2 县域政府经济职能的特征 |
10.1.3 县域政府经济职能的运用 |
10.2 县域政府的负债规范 |
10.2.1 县域政府债务的举借担保 |
10.2.2 县域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 |
10.2.3 县域政府债务资金的偿还 |
10.2.4 县域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 |
10.2.5 政府负债行为的全程监控 |
10.3 县域财政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战略 |
10.3.1 县域财力可持续增长战略 |
10.3.2 县域财政的服务导向战略 |
10.3.3 县域财政资金绩效的提升战略 |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11.1 研究结论 |
11.2 政策运用 |
1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9)基于公允价值的我国政府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政府会计研究回顾 |
1.2.2 国内外公允价值研究回顾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章 公允价值——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2.1 计量:会计的核心 |
2.2 会计计量的难点:计量属性 |
2.3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局限 |
2.4 会计发展的趋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
2.4.1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
2.4.2 公允价值会计 |
2.4.3 公允价值的应用 |
第3章 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模式评介 |
3.1 西方国家政府会计发展概况 |
3.1.1 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历程 |
3.1.2 国际组织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 |
3.2 不同模式政府会计现状及其比较 |
3.2.1 德法模式政府会计 |
3.2.2 美国模式政府会计 |
3.2.3 英国模式政府会计 |
3.3 不同政府会计模式比较 |
3.3.1 德法模式政府会计与英美模式政府会计之间的差异 |
3.3.2 不同模式政府会计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
3.4 西方国家政府会计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借鉴 |
第4章 我国政府会计发展概况 |
4.1 我国目前的会计体系组成 |
4.2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回顾 |
4.3 政府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及预算会计比较 |
4.3.1 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及其会计比较 |
4.3.2 政府会计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 |
4.3.3 政府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关系 |
4.4 改革预算会计、建立政府会计的必要性 |
4.4.1 预算会计本身的缺陷 |
4.4.2 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预算会计改革 |
第5章 建立基于公允价值的我国政府会计 |
5.1 我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构想 |
5.2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扩大会计对象范围 |
5.2.1 研究会计对象的意义 |
5.2.2 扩大我国预算会计对象范围 |
5.3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应用 |
5.3.1 公允价值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之一:计量资产 |
5.3.2 公允价值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之二:计量负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时代背景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
1.3 概念界定 |
1.3.1 政府 |
1.3.2 绩效审计 |
1.3.3 全部政府性资产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现状 |
2.1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发展历程 |
2.1.1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开展 |
2.1.2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提出 |
2.2 全部政府性资产的范围 |
2.3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对象 |
2.3.1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履职主体 |
2.3.2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范围 |
2.4 目前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2.4.1 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绩效性 |
2.4.2 关注部门存量资产的制度化及占用水平 |
2.4.3 关注经营性资产的权益实现 |
2.4.4 关注资源性资产的可持续性 |
2.4.5 关注行政事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
2.5 审计技术方法 |
2.5.1 资金与资产审计相结合 |
2.5.2 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
2.5.3 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
第3章 浙江省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实践 |
3.1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工作实践 |
3.1.1 浙江省审计厅全部政府性资产调查案例研究 |
3.1.2 杭州下城区政府资产情况专项调查案例研究 |
3.1.3 椒江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房产专项审计调查案例研究 |
第4章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审计发现政府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4.1.1 政府性资产管理基础薄弱 |
4.1.2 政府性资产家底不清 |
4.1.3 政府性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监管主体缺位 |
4.1.4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虎头蛇尾 |
4.1.5 政府资产管理条块分割,利益不均 |
4.2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现行制度对政府性资产的界定范围小、角度单一 |
4.2.2 我国预算会计的固有缺陷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
4.2.3 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
4.2.4 系统开展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难度大 |
4.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立法滞后,制度缺失 |
4.3.2 监督不力,问责缺位 |
4.3.3 意识淡薄,责任不强 |
第5章 完善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途径 |
5.1 推进建立政府会计制度 |
5.1.1 总结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与政府会计制度缺失相关的问题 |
5.1.2 向政府和人大报告政府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
5.1.3 审计过程中关注政府会计缺失的风险领域 |
5.1.4 及早研究政府报告的审计制度 |
5.2 完善资产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
5.2.1 明确审计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
5.2.2 探索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主要内容 |
5.3 改革现行国家预算制度 |
5.4 推进动态反映资产实际价值的工作机制 |
5.4.1 建立政府资产运作中心 |
5.4.2 建立资产处置统一机制 |
5.4.3 加强资产责任监管 |
5.4.4 搞好清产核资工作 |
5.4.5 适当运用资产估值技术 |
5.5 构建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工作体系 |
5.5.1 注重组织战略的完善 |
5.5.2 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
5.5.3 促成要素与结果要素并重 |
5.5.4 建立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数据库 |
5.5.5 关注审计报告使用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 |
5.5.6 建立健全领导组织系统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卷内备考表 |
四、加强财政周转金的审计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财政周转金的审计势在必行[J]. 申士.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4(01)
- [2]当前金融风险防范与审计策略研究[J]. 顾建光. 审计研究, 2004(05)
- [3]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研究[D]. 曾慧. 湖南大学, 2007(08)
- [4]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D]. 杨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5]我国政府债务会计问题研究[D]. 徐晶晶. 沈阳大学, 2011(07)
- [6]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性融资模式选择[J]. 王蕴,胡金瑛,徐策. 经济研究参考, 2012(02)
- [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与风险评价研究[D]. 邵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8]县域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研究[D]. 管洪. 西南大学, 2006(11)
- [9]基于公允价值的我国政府会计研究[D]. 杜雁. 湖南大学, 2005(06)
- [10]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陈奋前.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