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剑龙化石简报

四川自贡剑龙化石简报

一、四川自贡剑龙化石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聪[1](2020)在《四川自贡恐龙化石产地的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恐龙化石资源丰富,自贡更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该产地恐龙化石数量之丰富,种类之众多,埋藏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本论文选取自贡恐龙化石产地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多年来的工作和研究积累,首先对自贡恐龙化石的类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经过百余年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工作,累计发现恐龙化石点160处,共命名恐龙骨骼化石21属26种及恐龙足迹化石2属;自贡地区侏罗纪主要存在有三个恐龙动物群,即禄丰蜥龙动物群、蜀龙动物群和马门溪龙动物群,其主要埋藏层位为中侏罗统的下沙溪庙组和上侏罗统的上沙溪庙组,恐龙化石的赋存状况类型多样。其次对自贡恐龙化石产地的价值进行分析,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研学旅游价值和文化产业价值;然后根据自贡化石产地以及其他地区在保护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威胁,提出了化石产地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保护经费投入和做好长期保护规划等四个方面的保护措施;最后从开展化石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推广地学研学旅游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个方面提出了化石产地的开发利用措施。论文试图通过对四川自贡恐龙化石产地进行保护利用研究实践,为自贡恐龙化石产地的科学保护、化石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化石产地管理部门提供现实操作依据,为国内其他化石产地的保护利用提供借鉴。

江山[2](2020)在《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特征及保护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盆地是东亚地区着名的红色盆地,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盆地内陆相中生代地层特别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层序清楚,厚度巨大。这些沉积记录中不仅包含有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化石,还包含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尤其以恐龙化石最为丰富。四川盆地产出的恐龙化石不仅分布面广,数量丰富,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而且发现有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使得四川盆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因此成为国内外古生物研究机构、高校和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研究恐龙演化的理想场所,历来为中、外古生物学家所瞩目。恐龙化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极强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恐龙化石的保护与利用深受当今社会的关注。以四川盆地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为依托,通过对恐龙化石的野外调查,资源特征和保护管理研究,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分布概况,增强人们化石保护意识,提升恐龙化石保护水平,而且有利于带动化石旅游经济和化石文化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学者100多年来对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历史,恐龙化石形成的中生代地质背景、古地理、古气候等研究成果。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的分布特征,即恐龙骨骼化石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恐龙足迹化石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全面评价了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重大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阐述了其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认真分析了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指出了目前化石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按“科学保护、依法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对盆地各地市的化石进行保护管理。以期实现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目标。

朱厢炜[3](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郝宝鞘,彭光照,秦钢,叶勇,江山[4](2018)在《中国剑龙类的发展史和演化》文中指出剑龙类恐龙是一类长有骨板的中-大型有甲类恐龙。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从颈部到尾部沿背脊有两列直立的骨板,呈对称或交错排列。已知最早的剑龙类恐龙发现于中侏罗世的欧洲和中国,在侏罗纪末期剑龙类迅速繁衍,在全球都有分布,但随后在白垩纪早期开始消亡。中国至今所发现的剑龙类恐龙化石有几十个个体材料,发表的属种共计9属10种,分别为嘉陵龙、乌尔禾龙、芒康龙、营山龙、华阳龙、沱江龙、重庆龙、巨棘龙,将军龙。从地层分布、头部、腰带、肢骨比值和骨板几个特征来看,中国剑龙类应该有一个从华阳龙-重庆龙-巨棘龙-沱江龙-营山龙-芒康龙-乌尔禾龙的演化过程。

江山,叶勇,彭光照[5](2018)在《四川盆地蜥脚类恐龙化石》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发现的恐龙化石共有35个属50个种,其中蜥脚类恐龙化石15属27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马门溪龙、峨眉龙、蜀龙、通安龙、珙县龙等,它们对于蜥脚类恐龙的分类、演化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蜥脚类尾锤的发现对蜥脚类防卫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杨氏马门溪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对蜥脚类表皮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大量马门溪龙科恐龙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基本理清了四川盆地长颈型蜥脚类的演化方向。

郝宝鞘,彭光照,秦钢,叶勇,江山[6](2018)在《四川盆地剑龙类腰带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盆地是中国剑龙类恐龙化石产出的集中地,主要包括华阳龙、沱江龙、巨棘龙、重庆龙、嘉陵龙、营山龙6属。除嘉陵龙外,另外5属均有腰带结构保存。剑龙类腰带是除了骨板外另一个重要的鉴定特征。该五属分布在4个连续的化石层,形成四川盆地的侏罗纪剑龙一条连续生长线。剑龙类腰带特征主要体现在髂骨、坐骨和耻骨的形态,根据其特征,可找到剑龙类从比较原始类型到进步类型的演化关系。四川盆地剑龙类有一个从华阳龙-重庆龙-巨棘龙-沱江龙-营山龙的演化过程,太白华阳龙是最原始的剑龙类,巨棘龙继承了部分原始性状,但它比华阳龙更为进步,巨棘龙应该是处于华阳龙和沱江龙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且与沱江龙的亲缘关系更近,是一类进化中的剑龙,营山龙位于四川盆地剑龙类演化的顶端。

侯彦冬[7](2017)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罗汉洞组剑龙类新材料》文中研究指明剑龙类是有排列骨板的有甲类恐龙,它的特征主要有:头相对较小,颈部至尾部的背面长有骨板,四足行走,背椎椎弓明显高于相应的椎体。剑龙类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一类爬行动物,它们被分为剑龙科(Stegosauridae)和华阳龙科(Huayangosauridae)。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志丹群产出丰富的四足类动物化石:龟类、离龙类、鳄形类、鹦鹉嘴龙类、剑龙类、甲龙类、兽脚类、鸟类和早期哺乳类。采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志丹群罗汉洞组的剑龙类化石标本,其相关联荐椎和肠骨、背椎和肩胛骨的形态特征显示其可被归为鄂尔多斯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ordoserasis)。该标本解剖学研究表明鄂尔多斯乌尔禾龙还具有以下特征:上髋臼面前缘向后凹而后缘内侧更加内凹;肩胛骨骨干向远端扩展;骨棘基部中间宽度最大,向前后向延伸变窄,横截面大致呈菱形,骨棘不对称,骨棘基部宽度最大,向背向逐渐窄收缩。鄂尔多斯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ordsensis)和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平坦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homheni)存在明显区别:(1)鄂尔多斯乌尔禾龙肠骨前突延伸较短,肠骨前突背缘向后逐渐向背侧拱曲、高度逐渐加大;而平坦乌尔禾龙肠骨前突后端背腹缘大致平行;(2)鄂尔多斯乌尔禾龙上髋臼面相对较小;(3)鄂尔多斯乌尔禾龙左右肠骨前突延伸方向与中轴线之间的夹角略小于平坦乌尔禾龙的;(4)鄂尔多斯乌尔禾龙的肩胛骨骨干向远端扩展,平坦乌尔禾龙肩胛骨骨干远端背腹缘近似平行。(5)鄂尔多斯乌尔禾龙的肩峰突呈三角形,平坦乌尔禾龙的肩峰突呈矩形。这些区别进一步表明鄂尔多斯乌尔禾龙和平坦乌尔禾龙是不同的种。亚洲北部早白垩世存在鹦鹉嘴龙动物群,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辽宁、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等地。经过对比发现,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新疆准噶尔盆地和甘肃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存在一定的联系,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与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关系比甘肃马鬃山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关系更密切。

江山,彭光照,叶勇[8](2015)在《中国剑龙类恐龙化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发育、分布广泛,有近百个恐龙化石产地分布,从东部的山东半岛到西部的甘肃、新疆;从云南、四川到内蒙古和黑龙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已研究命名的恐龙种类达210多个。其中剑龙类恐龙化石9属10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华阳龙、沱江龙、嘉陵龙、巨棘龙、将军龙。太白华阳龙化石的发现为剑龙类起源于东亚提供了佐证,四川巨棘龙副肩棘原始埋藏状态的发现使研究人员对其功能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四川巨棘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对认识剑龙类表皮结构提供了新的证据。

杨春燕[9](2014)在《马门溪龙科的系统演化》文中提出蜥脚类恐龙是侏罗纪的重要爬行动物,也是世界上生存过的最大陆生脊椎动物。马门溪龙是具有东亚特色的大型蜥脚类恐龙,目前只在中国西部发现。本论文以产自西南地区的马门溪龙为主要化石材料,使用形态对比法分析马门溪龙在侏罗纪的骨骼演化特点,并用支序系统分析方法验证其演化趋势。文中对马门溪龙的成员、分布及埋藏特点做了统计和整理。马门溪龙科共有4属16种,4属分别为通安龙属Tonganosaurus,峨眉龙属Omeisaurus,秀龙属Abrosaurus和马门溪龙属Mamenchisaurus。除了云南马门溪龙、中加马门溪龙和合川马门溪龙的甘肃永登标本以外,其余各属种均产自四川盆地。地理分布具有向北扩散的趋势,地史分布具有中期繁盛的特点。早侏罗世1属1种化石点只有一个,位于川南;中侏罗世有3属9种,化石点有15个,其中沙溪庙组下段的化石点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其余分布在西部,包括四川盆地,甘肃及新疆;晚侏罗世1属2种,4个化石点,分布在整个西南地区,包括云南滇中盆地、四川盆地。属于原地埋藏或准原地埋藏的成员有合川马门溪龙(重庆合川和自贡汇东两个化石点的个体)、杨氏马门溪龙、天府峨眉龙(正型标本)和焦氏峨眉龙的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且大部分骨骼相互关联程度高。东坡秀龙仅有头骨保存,但头骨非常完整。其余个体的化石保存数量较少,完整度较低,且相互关联保存的化石数量也少,属于经过一定距离搬运的异地埋藏。其中,何氏通安龙、峨眉龙荣县种和长寿种、建设马门溪龙等4个个体是搬运距离较长的。经过对马门溪龙的骨骼化石作形态对比分析后,得出其地史演化特征为:1)体型变大,通安龙只有12米,峨眉龙有17米左右,而马门溪龙可以长达23米。2)牙齿体积变小,牙齿数目增多,上颌齿由11个最多增加到19个,下颌齿从14个增加到23个。牙齿上的锯齿数目减少,特别是后缘锯齿几乎消失。3)除了牙齿以外,其他部位的骨骼的体积均变大。4)头骨高长比变大,下颌突明显增大,眼眶、鼻孔等孔状结构变大,使得整个骨头显得轻巧。5)脊椎系列中,颈椎的变化最为明显。颈椎数目增多,由约15枚增至19枚,椎体变长;椎体侧凹的结构变复杂,原始者具简单凹陷,进步者的侧凹则被粗棱分割;神经弓及神经棘上的结构变复杂,其上的板状、脊突和凹陷构造增多,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的神经棘由棒状变为板状,最后板状左右分叉,且侧边缘还发育三角形棱板;其次,前部尾椎的椎体类型由后凹形逐渐变为前凹形,神经弓变高且后移。6)肩带上的乌喙骨变小,乌喙骨与肩胛骨的齿合变紧密,可能与前肢的稳固性和灵活性有关。7)四肢变粗壮,肱骨三角嵴、股骨第四转节变粗壮,前脚变化小,而后趾的Ⅲ趾、V趾的趾数略有变化,Ⅲ趾增多,V趾减少。支序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马门溪龙科在与其他蜥脚类共同分析时,成员整体在相对独立的分支上。焦氏峨眉龙和罗泉峨眉龙、天府峨眉龙和杨氏马门溪龙、井研马门溪龙和建设马门溪龙、合川马门溪龙重庆合川和自贡汇东两个化石点的个体分别构成姐妹群,而东坡秀龙和何氏通安龙在相对独立的分支上,且通安龙与峨眉龙和马门溪龙整体构成的姐妹群,说明了马门溪龙科的四属在一条连续的演化线上,且峨眉龙与马门溪龙亲缘关系紧密。分析结果与骨骼形态对比结论相一致,证明了上述的骨骼化石形态渐变特征的认识是合理的。

杨春燕[10](2010)在《四川会理早侏罗世一新的蜥脚类恐龙及其定量系统分析》文中提出蜥脚类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恐龙。同时,蜥脚类也是目前所知的曾经在地球上生存过的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博物馆中最吸引眼球的展品。本文将描述的是产自四川会理通安下侏罗统益门组的长颈蜥脚类恐龙。这具蜥脚类恐龙的化石材料包括:二十个脊椎、完整的右侧肩带和右前肢、左肩胛骨远端、完整的左右坐骨、左股骨两端及完整的右后肢,以及零散的10多件背椎神经棘、肋骨、跖骨及爪骨等。化石特征与盆地内的峨眉龙较为相似,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将化石归于峨眉龙所在的科——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 Young et Chao, 1972,建一新属,即通安龙属Tonganosaurus gen. nov.,属型种取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 gen. et sp. nov.。这是继珙县龙以后,蜥脚类在中国早侏罗世又一次发现。因此,何氏通安龙化石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对蜥脚类的系统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属通安龙的主要特征有:颈椎细长,横突及腹嵴发育。侧凹大而深,中间无隔板。椎体骨组织坚实。神经弓低。椎体中部收缩。后部颈椎板状构造发育。前部背椎后凹型,椎体长大于宽。神经棘高,呈板状。横突板水平向两侧延伸。神经弓上发育板状和坑窝构造。中部背椎平凹型。后部背椎双凹型。所有背椎发育有侧凹、板状构造和坑窝构造,侧凹结构简单。椎体中部收缩明显。前部尾椎为双凹型,椎体中部收缩。椎体宽大于椎体长,而中部尾椎椎体长高相等。神经弓与椎体等高。板状的神经棘位于椎体上部中央,稍后倾,神经棘端面浑圆型。前关节突和后关节突收缩、变细。前后肢比例为0.80。肱骨直而粗壮,近端扩展比远端强烈,三角脊发育。股骨也直而粗壮,近端扩展比远端强烈,第四转节发育。坐骨骨干较纤细,其肠骨突和耻骨突等大。何氏通安龙是长颈蜥脚类恐龙,化石材料的发现填补了该类恐龙在四川盆地早侏罗世的地理和地史分布的空白。何氏通安龙化石标本兼具有进步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的特点。其进步的特点表现在:1)颈椎细而长,第三颈椎的椎体参数为2.91;2)荐前椎均发育侧凹,侧凹大而深;3)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神经弓上发育板状构造和坑窝构造;4)前肢较长,前后肢的比例为0.80。何氏通安龙化石标本的原始特点表现在:1)椎体的骨组织坚实不中空,不发育蜂窝构造;2)荐前椎的侧凹结构简单,侧凹中间不发育隔板;3)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的神经棘不分叉;4)肱骨和股骨粗壮,水平横截面近圆形。将会理标本与国内外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的所有蜥脚类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会理标本与国内外所有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的蜥脚类恐龙均有不同特点。因此,通安龙不能归于已命名的任何一属蜥脚类中。而这些已命名的蜥脚类恐龙中,四川盆地的峨眉龙与会理标本最相似。会理标本与峨眉龙的相似点包括:1)两者均有细长的颈椎,第三颈椎的椎体参数均大于2.50,前部颈椎的神经棘低,而且前后延长;2)荐前椎侧凹发育,椎体中部收缩;3)后部颈椎及前部背椎的板状构造及坑窝构造极为发育;4)前肢均较长,前后肢比例为0.80,肱骨和股骨均直而粗壮。然而,会理标本与峨眉龙的不同点也较为明显,表现在:1)峨眉龙的荐前椎侧凹结构复杂,而会理标本的侧凹结构简单;2)峨眉龙的椎体内部有蜂窝构造比较明显,而会理标本的椎体骨组织结构坚实,不见蜂窝构造;3)峨眉龙前部尾椎神经弓上发育支持板,而会理标本前部尾椎的神经弓结构简单。因此,将会理标本归入峨眉龙所在的科:马门溪龙科Family Mamenchisauridae Young et Chao, 1972,建立新属通安龙属Tonganosaurus gen. nov.,属型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 gen. et sp.nov.。在四川盆地内,原始蜥脚类主要发现于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而进步蜥脚类即长颈蜥脚类则主要发现于中侏罗世晚侏罗世。通安龙兼具原始类和进步类蜥脚类的特点,且时代为早侏罗世。因此,通安龙化石材料的发现对中国西南地区早期蜥脚类的系统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通安龙与峨眉龙和马门溪龙的亲缘关系较近,三者之间存在着祖先与后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者共同的特征是:颈椎细长,前后肢比例较大。演化方向是:体型变大,椎体结构变复杂,骨骼的骨组织变轻巧。文中对通安龙进行了定量系统分析。定量系统分析基于三个语句库和两种方法。三个描述蜥脚类特征的语句库分别是Upchurch语句库(1998)、Wilson语句库(1998)和Lii语句库(2010)。两种方法分别是赋色法和TAD v1.0软件分析法。其中,Lii语句库、赋色法和TAD v1.0软件,是为了确定何氏通安龙的系统分类位置和分析四川盆地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而由笔者自己编写和创建的。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赋色法可实现蜥脚类恐龙的直观分析。TAD v1.0软件则可实现蜥脚类恐龙之间的快捷而客观的比较。定量系统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定性分析完全一致:通安龙与峨眉龙之间的相似性最多,通安龙、峨眉龙和马门溪龙三者之间有祖先与后代、继承与发展的系统演化关系。

二、四川自贡剑龙化石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自贡剑龙化石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自贡恐龙化石产地的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背景和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区域概述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古生物概况
    2.2 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质背景
        2.2.1.1 地层
        2.2.1.2 构造
        2.2.1.3 区域地史演化
        2.2.2 含恐龙化石地层
        2.2.3 恐龙化石发现及研究简史
3 恐龙化石资源概况
    3.1 恐龙化石种类
    3.2 恐龙动物群组合
        3.2.1 早侏罗世禄丰蜥龙动物群
        3.2.2 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
        3.2.3 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
    3.3 恐龙化石的赋存状况及埋藏环境分析
        3.3.1 化石赋存状况
        3.3.2 埋藏环境分析
4 自贡恐龙化石产地的价值
    4.1 科学价值
    4.2 科普价值
    4.3 地学旅游价值
    4.4 文化产业价值
5 自贡恐龙化石产地的保护管理
    5.1 化石产地保护现状
        5.1.1 保护现状
        5.1.1.1 建立遗址博物馆和地质公园
        5.1.1.2 化石产地管理机构
        5.1.1.3 化石产地管理制度
        5.1.1.4 化石遗址的保护管理
        5.1.1.5 化石标本的保护管理
        5.1.2 潜在威胁
        5.1.2.1 自然因素威胁
        5.1.2.2 生产活动威胁
    5.2 化石产地保护
        5.2.1 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5.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3 加大保护经费投入
        5.2.4 做好长期保护规划
6 自贡恐龙化石产地的利用
    6.1 科学研究
    6.2 科普教育
        6.2.1 完善青少年教育职能
        6.2.2 服务公众教育
        6.2.3 打造科普品牌
    6.3 地学研学旅游
        6.3.1 建立博物馆和地质公园
        6.3.2 打造地学研学旅游目的地
    6.4 文化创意产业
        6.4.1 推广对外化石展览
        6.4.2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6.4.3 打造主题节庆活动
        6.4.4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特征及保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选题背景和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6 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2.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概况
    2.1 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背景
    2.2 恐龙化石资源概况
        2.2.1 恐龙化石发现与研究简史
        2.2.1.1 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与研究简史
        2.2.1.2 恐龙足迹化石发现与研究简史
        2.2.2 恐龙化石属种统计
        2.2.2.1 恐龙骨骼化石
        2.2.2.2 恐龙足迹化石
3.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分布特征
    3.1 地理分布
        3.1.1 恐龙骨骼化石的地理分布
        3.1.2 恐龙足迹化石的地理分布
    3.2 时代分布
        3.2.1 恐龙骨骼化石的时代分布
        3.2.2 恐龙足迹化石的时代分布
4.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保护与管理
    4.1 保护现状
    4.2 产地保护
        4.2.1 原地自然状态下保护
        4.2.2 原地场馆式保护
    4.3 标本保护
        4.3.1 化石标本的收藏保管
        4.3.2 标本保护材料的研究
    4.4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1 存在的问题
        4.4.1.1 重视品牌申报,轻视保护管理,忽视体系建设
        4.4.1.2 保护经费投入和保护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4.4.1.3 缺乏专业人员、科学指导和保护方法
        4.4.1.4 科普教育重视不够,公众保护意识较差
        4.4.2 保护策略
        4.2.2.1 强化保护意识,树立示范典型,完善保护体系
        4.2.2.2 加大化石保护宣传力度,依法保护恐龙化石资源
        4.2.2.3 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4.2.2.4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广科普教育
        4.2.2.5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4.2.2.6 推进化石保护,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
5.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科学价值与社会经济效益
    5.1 科学价值
        5.1.1 恐龙骨骼化石的科学价值
        5.1.1.1 填补了世界上早—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的空白
        5.1.1.2 为蜥脚类恐龙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
        5.1.1.3 为剑龙类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
        5.1.1.4 为蜥脚类防卫能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
        5.1.1.5 为认识马门溪龙头骨形态结构提供了确凿的化石证据
        5.1.1.6 为剑龙类和蜥脚类表皮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5.1.1.7 对剑龙类副肩棘的解剖位置及其形态功能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5.1.2 恐龙足迹化石的科学价值
        5.1.2.1 填补了中国三叠纪恐龙化石的空白
        5.1.2.2 弥补了四川白垩纪恐龙化石匮乏的不足
        5.1.2.3 为恐龙足迹学研究和古环境恢复提供了化石佐证
    5.2 社会经济效益
        5.2.1 社会效益
        5.2.1.1 科普教育的最佳素材
        5.2.1.2 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
        5.2.2 经济效益
        5.2.2.1 开展地学旅游的载体
        5.2.2.2 发展文旅产业的题材
        5.2.2.2.1 国际恐龙灯会
        5.2.2.2.2 仿真恐龙产业
        5.2.2.2.3 恐龙文创产业
6.结论
    6.1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4)中国剑龙类的发展史和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标本记述
2 中国剑龙类层位分析
3 中国剑龙类系统演化分析
4 结论

(5)四川盆地蜥脚类恐龙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现和研究简史
2. 现有属种及地理分布
3. 四川盆地蜥脚类恐龙化石的重要科学价值
    3.1 尾锤的发现使我们对蜥脚类防卫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
    3.2 杨氏马门溪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对蜥脚类表皮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3.3 大量马门溪龙科恐龙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基本理清了四川盆地长颈型蜥脚类的演化方向

(6)四川盆地剑龙类腰带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标本记述
2 腰带分析
3 结论

(7)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罗汉洞组剑龙类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剑龙类的研究历史
    1.2 剑龙类的主要特征形态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内蒙古鄂尔多斯早白垩世动物群简介
    2.2 剑龙类新材料产地地质概况与埋藏环境分析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鄂尔多斯剑龙类系统古生物学
    4.1 鄂尔多斯剑龙类新材料的系统描述
    4.2 骨骼形态学描述
    4.3 鄂尔多斯剑龙类新材料和乌尔禾龙其他材料比较
    4.4 乌尔禾龙属(Wuerhosaurus)与剑龙属(Stegosaurus)的比较
第五章 鄂尔多斯早白垩世动物群与新疆吐谷鲁群动物群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中国剑龙类恐龙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现和研究简史
2 现有属种及地理分布
3 重要科学价值
    3. 1 太白华阳龙化石的发现为剑龙类起源于东亚提供了佐证
    3. 2 四川巨棘龙副肩棘原始埋藏状态的发现对其解剖位置和功能意义的研究价值
    3. 3 四川巨棘龙皮肤化石的发现对剑龙类表皮结构的研究价值

(9)马门溪龙科的系统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蜥脚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蜥脚类研究历史
        1.2.2 国内蜥脚类属种
        1.2.3 国内蜥脚类研究现状
        1.2.4 国外蜥脚类研究历史
        1.2.5 国外蜥脚类属种
        1.2.6 国外蜥脚类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和取得成果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马门溪龙科的研究概况
    2.1 马门溪龙科的分类命名沿革
        2.1.1 “马门溪龙”的词源
        2.1.2 峨眉龙和秀龙的分类沿革
        2.1.3 马门溪龙的分类沿革
    2.2 马门溪龙科的特征及成员
        2.2.1 马门溪龙科的科征
        2.2.2 马门溪龙的成员
        2.2.3 各属属征
    2.3 马门溪龙科的研究现状
        2.3.1 属种描述
        2.3.2 骨骼对比及骨组织分析
        2.3.3 分类及层位
    2.4 马门溪龙科的存在问题
        2.4.1 某些属种的归类问题
        2.4.2 部分马门溪龙成员的归属问题
        2.4.3 马门溪龙的演化问题
        2.4.4 形态学问题
        2.4.5 其他
    2.5 小结
第3章 地质概况与时代
    3.1 马门溪龙的地理分布
        3.1.1 通安龙
        3.1.2 峨眉龙
        3.1.3 秀龙
        3.1.4 马门溪龙
    3.2 马门溪龙的产出层位
        3.2.1 益门组
        3.2.2 沙溪庙组
        3.2.3 安宁组
        3.2.4 石树沟群
        3.2.5 蓬莱镇组
        3.2.6 遂宁组
        3.2.7 享堂组
    3.3 小结
第4章 马门溪龙科的化石材料和埋藏特点
    4.1 通安龙
    4.2 峨眉龙
        4.2.1 荣县峨眉龙
        4.2.2 长寿峨眉龙
        4.2.3 天府峨眉龙
        4.2.4 罗泉峨眉龙
        4.2.5 毛氏峨眉龙
        4.2.6 焦氏峨眉龙
    4.3 秀龙
    4.4 马门溪龙
        4.4.1 建设马门溪龙
        4.4.2 合川马门溪龙
        4.4.3 广元马门溪龙
        4.4.4 安岳马门溪龙
        4.4.5 杨氏马门溪龙
        4.4.6 井研马门溪龙
    4.5 小结
第5章 马门溪龙科成员的骨骼特征渐变分析
    5.1 牙齿特征渐变分析
        5.1.1 牙齿特征综述
        5.1.2 牙齿演变特点
        5.1.3 牙齿特征小结
    5.2 头部骨骼特征渐变分析
    5.3 脊椎特征渐变分析
        5.3.1 颈椎
        5.3.2 背椎和荐椎
        5.3.3 尾椎
    5.4 肩带及前肢特征渐变分析
        5.4.1 肩带
        5.4.2 肱骨
        5.4.3 前下肢
    5.5 腰带及后肢特征渐变分析
        5.5.1 腰带
        5.5.2 股骨
        5.5.3 后下肢
    5.6 体长
    5.7 小结
第6章 马门溪龙科的支序系统分析
    6.1 支序系统分析原理
    6.2 马门溪龙科的性状特征
    6.3 系统演化树及分析
    6.4 结果分析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简字说明
附录 B:蜥脚类恐龙性状特征描述
附录 C:图版说明
附录 D:图版

(10)四川会理早侏罗世一新的蜥脚类恐龙及其定量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会理标本的产地及层位
    2.1 会理标本的产地
    2.2 会理标本的层位
    2.3 化石产地的岩相古地理及古环境
    2.4 化石的埋藏特点
第3章 会理标本的特征及鉴定
    3.1 标本记述
    3.2 脊椎的特征及鉴定
        3.2.1 颈椎
        3.2.2 背椎
        3.2.3 尾椎
    3.3 肩带和前肢的特征及鉴定
    3.4 腰带、后肢和后脚的特征及鉴定
第4章 何氏通安龙与其他蜥脚类恐龙的比较
    4.1 与国内蜥脚类恐龙的对比比较
        4.1.1 与国内早侏罗世的蜥脚类比较
        4.1.2 与国内中侏罗世的蜥脚类比较
        4.1.3 与国内晚侏罗世的蜥脚类比较
    4.2 与国外蜥脚类的对比比较
        4.2.1 与国外晚三叠世的蜥脚类比较
        4.2.2 与国外早侏罗世的蜥脚类比较
        4.2.3 与国外中-晚侏罗世的蜥脚类比较
    4.3 四川盆地长颈蜥脚类恐龙的演化关系
第5章 何氏通安龙的系统分析
    5.1 蜥脚类恐龙的系统分析原理
        5.1.1 系统分析原理
        5.1.2 蜥脚类恐龙的系统分析
    5.2 赋色法简介
    5.3 TAD v1.0 简介
        5.3.1 产生背景
        5.3.2 TAD v1.0 使用方法
    5.4 通安龙基于Upchurch 语句库的系统分析
        5.4.1 Upchurch 对蜥脚类恐龙的系统分析
        5.4.2 蜥脚类恐龙的Upchurch 数据矩阵
        5.4.3 依据Upchurch 数据矩阵分析通安龙的系统位置
    5.5 通安龙基于Wilson 语句库的系统分析
        5.5.1 Wilson 对蜥脚类恐龙的系统分析
        5.5.2 蜥脚类恐龙的Wilson 数据矩阵以及分析
    5.6 Lii 语句库对通安龙的系统分析
        5.6.1 Lii 语句库对蜥脚类恐龙的系统分析
        5.6.2 蜥脚类恐龙的Lii 数据矩阵以及分析
    5.7 四川盆地长颈蜥脚类恐龙的演化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A 简字说明
    附录B Upchurch 语句库
    附录C Wilson 语句库
    附录D 图版说明
    附录E 图版

四、四川自贡剑龙化石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自贡恐龙化石产地的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D]. 张永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特征及保护管理研究[D]. 江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国剑龙类的发展史和演化[J]. 郝宝鞘,彭光照,秦钢,叶勇,江山. 地质通报, 2018(10)
  • [5]四川盆地蜥脚类恐龙化石[J]. 江山,叶勇,彭光照. 西部资源, 2018(06)
  • [6]四川盆地剑龙类腰带演化[J]. 郝宝鞘,彭光照,秦钢,叶勇,江山. 四川地质学报, 2018(01)
  • [7]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罗汉洞组剑龙类新材料[D]. 侯彦冬.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8]中国剑龙类恐龙化石[J]. 江山,彭光照,叶勇. 地质学刊, 2015(04)
  • [9]马门溪龙科的系统演化[D]. 杨春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四川会理早侏罗世一新的蜥脚类恐龙及其定量系统分析[D]. 杨春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四川自贡剑龙化石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