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指肠纤维瘤溃疡引起大出血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勉,洪流,孙豪,陈冬利,王为忠,郑建勇,赵青川,季刚,吴国生[1](2021)在《自体小肠移植在累及肠系膜血管根部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西京医院13例自体小肠移植的临床经验,为累及肠系膜血管根部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13例自体小肠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因、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13例自体小肠移植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12例病因为肿瘤累及肠系膜根部,肿瘤得到根治性切除,且避免了广泛小肠切除。11例同时联合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1/13),其中1例于术后第1天因移植肠血管血栓,移植肠坏死被切除,导致短肠综合征。术后1年存活率69%(9/13),4例死亡患者中2例分别因肝转移和肝、肺转移死亡。术后存活2年以上的5例,均为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结论自体小肠移植适用于以往认为"不可切除"的累及肠系膜血管根部病变的治疗。
陈颖[2](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曹晖,高志冬,何裕隆,侯英勇,黄昌明,姜可伟,李全林,邱海波,沈坤堂,唐磊,汪明,徐皓,徐泽宽,姚宏伟,于吉人,张信华,赵刚,郑朝辉,周平红,周志伟[3](2018)在《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文中认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迄今为止靶向药物治疗最成功的实体肿瘤。近年来,随着对GIST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分子病理学、影像学、微创技术、分子靶向药物等诊疗技术的进步,GIST的诊疗模式已经发展为以外科治疗为主并联合内科、病理科、消化内镜、肿瘤科和影像科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外科手术切除仍是
刘磊[4](2012)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文中认为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
徐加鹤[5](2008)在《07-08年肛肠外科进展一角》文中指出一、肛裂出于对手术切开内括约肌可能引起失禁的担忧,局部使用药物以替代手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热情一直不断,一篇来自加拿大的研究(DCR2007,50(4):442-448)评价两个大病例组的随机对比试验比较了内括约肌侧切和局部使用硝酸甘油治疗慢性肛裂的长期结果。1997年2月-October 1998年10月,自然积累的82个慢性肛裂病人随机参加0.25%硝酸甘油软膏tid局部应用或内括约肌侧切。2004年,实施电话调查。51/82个病人(62%)完成了调查。平均随访时间79(±1)月。比起硝酸甘油治疗组来内括约肌侧切病人似乎在过去的几年里没有经受肛裂的症状(0比41%;P=0.0004),也不需要再
霍继荣,任剑珍[6](2006)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原因及其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UGH)系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占内科住院病人的2%-3%;其中在短期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减少达20%的
孙诚谊,朱海涛[7](2006)在《胃良性疾病致大出血的处理》文中认为
徐加鹤[8](2006)在《肛肠外科新进展(2006年)》文中研究表明一、手术前后及术中处理机械的肠道准备在择期开放手术中很常用,但近来有文献讨论它的实际价值。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一项由荷兰7个中心,比利时2个中心联合实施了一个随机的临床试验(DCT2005,48(8): 1509~1516)。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期间一共有250个病人做了择期的开放的结肠手术,随机选择接受机械的肠道准备用聚乙烯(PEG组,125病人),或正常饮食(正常饮食组,125病人)。目标参数是切口感染,手术时的细菌培养,和吻合口漏。结果PEG组,一共有9个(7.2%)切口感
晁思钰,朱文科[9](2003)在《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文中研究指明
蓝琳[10](2002)在《潜源性消化道出血诊断》文中研究指明 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无论是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成人或小儿,经常规的X线钡剂检查摄片、胃镜、肠镜等检查,一时得不到确诊,均称为潜源性。但通过全面收集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运用辅助检查手段,潜源性出血亦可查明其病因。国内外学者报道,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占5%~10%左右。一、潜源性消化道出血不能查出原因分析 (一)消化道粘膜病变浅表,X线检查不易
二、十二指肠纤维瘤溃疡引起大出血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纤维瘤溃疡引起大出血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研究创新点 |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GIST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标本处理和病理学诊断 |
1.1 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原则 |
1.2 术前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适应证 |
1.3 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方式 |
1.4标本处理 |
1.5 病理学诊断 |
1.6 基因检测 |
1.7 GIST的诊断思路和标准 |
2 GIST的影像学检查 |
2.1 检查手段及规范 |
2.2 影像学征象与报告 |
2.3 靶向治疗疗效评估 |
3 GIST手术治疗基本原则 |
4 GIST手术适应证 |
4.1 直径≤2 cm的胃GIST |
2 cm的胃GIST或其他部位的局限性GIST'>4.2直径>2 cm的胃GIST或其他部位的局限性GIST |
4.3 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孤立性的复发或转移GIST |
4.4 不可切除的或复发、转移性GIST |
4.5 合并各类急腹症的GIST |
5 不同部位GIST手术治疗原则 |
5.1 食管GIST |
5.2 胃GIST |
5.2.1 食管胃结合部的GIST (EGJ-GIST) |
5.2.2 幽门附近GIST |
5.2.3 胃体后壁GIST |
5.2.4 胃体小弯GIST |
5.3十二指肠GIST |
5.4 空回肠GIST |
5.5 结直肠GIST |
5.6 胃肠外GIST |
6 GIST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
6.1 腹腔镜手术治疗GIST的可行性与争议 |
6.2 腹腔镜手术治疗GIST的基本原则 |
6.3 腹腔镜手术治疗GIST的适应证 |
6.4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手术方式选择 |
7 GIST的内镜下处理 |
7.1 内镜下切除GIST的可行性与争议 |
7.2 内镜下切除GIST的原则 |
7.3 内镜下切除GIST的适应证 |
7.4 内镜下切除方式的选择 |
7.5 内镜下切除后补充治疗 |
8 复发转移性GIST的外科治疗 |
9 GIST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
9.1 胃肠道梗阻 |
9.2 大出血 |
9.3 穿孔和肿瘤破裂 |
1 0 GIST的术前药物治疗 |
1 0.1 术前治疗的适应证及原则 |
1 0.2 术前用药的剂量和时限 |
1 0.3 治疗效果的判断 |
1 0.4 术前治疗停药的时间和术后恢复药物治疗时间 |
1 1 GIST的术后辅助治疗 |
1 1.1 辅助治疗适应证 |
11.2辅助治疗剂量和时限 |
1 2 随访 |
1 2.1 术后随访 |
1 2.2 转移或者复发、不可切除以及术前治疗的病人随访 |
1 2.3 行靶向药物治疗的病人随访 |
(4)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消化道出血 |
1.1 病因 |
1.1.1 上消化道疾病 |
1.1.2 |
1.1.3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
1.1.4 全身性疾病 |
1.2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 |
1.2.1 呕血与黑粪 |
1.2.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
1.2.3 贫血和血象变化 |
1.2.4 发热 |
1.2.5 氮质血症 |
1.3 诊断 |
1.3.1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 |
1.3.2 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
1.3.3 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
1.3.4 出血的病因 |
1.3.5 预后估计 |
1.4 治疗 |
1.4.1 一般急救措施 |
1.4.2积极补充血容量 |
1.4.3 止血措施[2] |
1.4.3. 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
1.4.3. 2 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 |
2 下消化道出血 |
2.1 病因 |
2.1.1 肠道原发疾病 |
2.1.2 全身疾病累及肠道 |
2.2 诊断 |
2.2.1 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
2.2.2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诊断 |
2.2.2. 1 病史 |
2.2.2. 2 体格检查 |
2.2.2. 3 实验室检查 |
2.2.2. 4 内镜及影像学检查[3] |
2.2.2. 5 手术探查 |
2.3 治疗 |
2.3.1 一般急救措施及补充血容量 |
2.3.2 止血治疗 |
2.3.3 病因治疗 |
(7)胃良性疾病致大出血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胃溃疡 |
1.非手术治疗: |
2.急诊手术治疗: |
二、应激性溃疡 |
1.非手术治疗包括: |
2.手术治疗: |
三、食道下端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
1.非手术处理包括: |
2.手术治疗: |
四、胃良性肿瘤 |
(9)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疾病 |
1.1 胃、十二指肠溃疡 |
1.2 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
1.3 急性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 (ASGL) |
1.4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
1.5 上消化道肿瘤 |
1.6 马洛里-魏斯综合征 (Mallory-Weiss综合征) |
四、十二指肠纤维瘤溃疡引起大出血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体小肠移植在累及肠系膜血管根部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 王勉,洪流,孙豪,陈冬利,王为忠,郑建勇,赵青川,季刚,吴国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05)
- [2]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3]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J]. 曹晖,高志冬,何裕隆,侯英勇,黄昌明,姜可伟,李全林,邱海波,沈坤堂,唐磊,汪明,徐皓,徐泽宽,姚宏伟,于吉人,张信华,赵刚,郑朝辉,周平红,周志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8(09)
- [4]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 刘磊. 社区医学杂志, 2012(17)
- [5]07-08年肛肠外科进展一角[A]. 徐加鹤. 2008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培训班资料汇编, 2008
- [6]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原因及其处理[J]. 霍继荣,任剑珍. 医学新知杂志, 2006(05)
- [7]胃良性疾病致大出血的处理[J]. 孙诚谊,朱海涛. 腹部外科, 2006(03)
- [8]肛肠外科新进展(2006年)[A]. 徐加鹤. 2006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6
- [9]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J]. 晁思钰,朱文科. 中国乡村医药, 2003(01)
- [10]潜源性消化道出血诊断[J]. 蓝琳.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