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奖赏

论辛弃疾的奖赏

一、论辛弃疾的酬唱词(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辉[1](2019)在《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文中研究表明

邱阳[2](2018)在《陈亮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亮是一位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贡献较大、影响深远而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生性豪迈,坚决主张抗金复国,为此曾六达帝廷、两讥宰相,却被时人疑为汲汲于功名利禄;他行事乖张、发言无忌,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邻里乡人不乏对其侧目者,其两度遭诬而身陷囹圄更是凄楚难言之尴尬经历;他不喜道德性命之学,不以儒者自期,身后却位列《宋史·儒林传》,而《宋元学案》亦为其单列学案以彰其事功之学;其文章兼备众体、成就甚高,却往往仅以政论家形象现于后世学者笔下;其词作以婉约清切、恬淡隽永者为多,却以辛派豪放词人身份为后人乐道。陈亮早年备极坎壈,仕途蹭蹬,虽有屡次伏阙上书之壮举,却终不能解生活之困;晚岁终获高第而得官,却未及赴任而遽卒。陈亮之一生,既是悲剧的,亦是喜剧的;陈亮之性格,既是自卑的,亦是自负的。备尝人间荣辱的陈亮在殿试中魁之后自拟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恰是对其一生得意之处的炫耀与总结。本文选取陈亮这一人物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分上、下两编,试图对其作一客观全面剖析,力求更鲜活、真实地将陈亮的形象呈现出来。上编为陈亮生平事迹研究,侧重文献考证。第一章为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关于陈亮的生平、家世,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年谱、传记即各有数种版本,但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陈亮生卒年、卒因、生地、身世及其生平中若干重要事件,如上书次数、系狱次数、斩马盗马事件真伪、其在朱唐交恶事件中的角色等,学界迄今仍存较大争议。故本章对陈亮的基本生平不作重复叙述,而重点选取其生平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考辨。对于其家族世系问题,则在吸收前贤成果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第二章至四章分别从政界官宦、浙东学人、闽赣知交等角度论述陈亮交游之况。陈亮虽终生布衣,却与诸多政界官宦来往颇密。这其中既有赏识提携陈亮的参知政事周葵、丞相周必大、吏部尚书韩元吉、吏部侍郎章森、侍御史章服,亦有助陈氏父子脱狱的丞相叶衡及王淮,其他与陈亮有交游行迹之官宦达数十人,陈亮之人格影响力可见一斑。故第三章重点叙述与陈亮交游事迹较多、对其生平影响较大之官宦,其他官宦与陈亮交游之况则按交游年份汇入一表,以求直观全面。因地缘便利及学术旨趣相近,身在婺州的陈亮与同在浙东的永嘉学人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金华学人吕祖谦吕祖俭兄弟交谊深厚、往来颇密。此外,浙东尚有王自中、倪朴此类与陈亮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正是在与诸多学问深厚的浙东学人的交往中,陈亮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并开创了永康学派,门下有诸多服膺并极力传播其学之弟子。故第四章重在叙述陈亮与浙东代表性学人之间的交游之迹,间对浙东学派内部各家学说的异同作比较分析,以探寻陈亮思想形成的轨迹及其思想学说的特点。陈亮与其他浙东学人及乡人交游之况亦汇入一表,求全以备览。与陈亮同时代的学者、文人中,朱熹为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的第一流思想家,辛弃疾不论作词数量还是词作成就皆堪称中国词史第一人,故而本文第五章专门讨论陈亮与朱熹、辛弃疾的交游之况,并穿插陈朱思想对比分析及辛陈词作对比分析。陈亮交游之况向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成果不丰。上述三章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多方爬梳,精心考证,在呈现陈亮交游网之同时兼及其思想、文学成就,为下编作铺垫。下编为陈亮文本创作研究,在坚持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注重文学性分析。陈亮诗文集、词集及创作、编选的其他着述版本众多,何格恩、邓广铭等先生曾对陈亮文集版本作过精细考证。本文第五章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广泛搜罗近世及海外陈亮集版本并加以叙述介绍,惜笔者学识、精力皆不足,有诸多版本并未亲见,故版本介绍部分详略不一,此为本文目前一大憾。陈亮之文章成就,古今评价皆甚高,但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学者的关注点多在其政论文。而陈亮之文的数量占其别集作品十分之九,其分量之重不言自明。陈亮不仅精于政论写作,兼擅墓祭、序跋、祝祷等文体,且在科举制度渐趋完备的南宋时期大力作时文以教导士子,故本文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时文、古文角度,对陈亮之文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对时文侧重内容分析,对古文侧重艺术分析,以纠学界长期忽视陈亮时文而对其古文成就认识不全之弊。陈亮词作数量虽不多,对后世影响却不小。对其词作之成就,历来争议颇多,故本文第八章不单就陈亮词立论,而是将其放在南宋词史视野下进行观照,从其对前代词人的继承、与同代词人的比较、对后世词人的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并选取李清照、辛弃疾、刘克庄等不同时段的词人作为代表性作家进行对比,以对陈亮在南宋词史中的地位作一客观评判。由于陈亮诗歌作品数量较少、成就不高,本章对其不作重点论述。对于陈亮之思想学说及成就,历来论述汗牛充栋。笔者学有不逮,且在交游考部分对此间有论述,故不再列专章加以赘述,仅在附录中对前贤成果加以梳理,间呈管见,以免阙如之嫌。附录二、三分别为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及集外佚文情况,以期为未来《陈亮集》的重新修订及全集注释本的面世尽菲薄之力。

赵中华[3](2018)在《辛弃疾赠别词及其交游述略》文中提出辛弃疾词向来以豪放着称,而其词风并非豪放二字能完全概括,更多的是集豪放和婉约二者于一体的词作,其大部分的赠别词都属于这一类。辛弃疾以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突破了以往赠别词的表现范围和风格特点,提升了赠别词的格调,提高了赠别词的文学地位。本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分析辛弃疾赠别词的文学渊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前代赠别文学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二是对前人语句和典故的学习借鉴。第二章结合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分析得出其南渡初期仕宦期间赠别词的创作呈现出以积极乐观为主的特点;初次罢免闲居带湖期间其赠别词更多的表现出进退矛盾的复杂心态;再次罢居信州期间其赠别词聚焦于离愁别恨或自我消遣、自我解嘲上,并且对时地可考的赠别词交游背景做了一个简单的述略。第三章归纳了辛弃疾的赠别对象有友人、亲人和侍女,其赠别对象的组成亦可见出其赠别词的风格特点;从赠别词的具体文本出发,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除了与前代赠别作品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之外,他还融入了抗金报国的爱国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感,由此可以看到辛弃疾在词中塑造的多样化形象。他将离别之情与身世之感、家国之忧融合一体,扩大了赠别词的题材内容,提高了赠别词的表现功能。在这些作品中总能看到辛弃疾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矛盾心理,故以思想感情为切入点探究辛弃疾复杂的思想倾向。第四章探讨了辛弃疾赠别词议论化、散文化、才学化的创作特征,并分析了辛弃疾赠别词柔中见刚、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色,意象和词调的选用、词体发展趋势、南北文化交融是辛弃疾赠别词独特风格形成的因素。最后还总结了辛弃疾赠别词的影响,南宋辛派词人、江湖词人、遗民词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赠别词的熏染,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豪放特质的赠别词,提升了赠别词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赠别词的文学地位。

刘岳磊[4](2015)在《明清词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明清词话文献的整理考辨为基础,将明清词话编撰与明清词学观念、明清社会文化、审美风尚、文学潮流等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重点论述其发展历程、编撰特点以及所蕴含的词学理论等问题,梳理出明清词话发展的内在脉络,揭示其在中国词话史上的独特价值。论文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等。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首先是对明清时期出现的词话着述进行编年考述,梳理了对每一时期出现的词话概况,对一些稀见词话如明人绿窗居主人《古今词话》、彭凤高《卷楼词话》、佚名《香海词话》的作者、内容、版本情况进行了考述、说明。其次,对明清词话的编撰历程进行梳理。从整体的演进历程对明清词话的编撰动机、编撰方式、编撰类型等方面进行考述,并在词基础上总结了明清词话编撰的特点。明清词话编撰主体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影响着词话的编撰方式和编撰类型。同时也为后世词话的编撰积累了经验。下编为明清词话中出现的词的相关理论的探讨,主要是对明清词话中所涉及的词学观进行梳理。包括对明清词话中词体源流、词的体性、词的主体、词的创作、词的批评等观念进行考述。明清词话对词的源流多有发明,归结起来大致有源于六朝、源于隋、源于诗三百、源于唐代律绝等观点;对明清词话中词的体性考察则是从婉约、豪放与正变之说、尚艳丽与主平淡之争、雅正与浅俗之辨、清空与质实之论等四方面进行展开研究。明清词话对词法多所探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词体创作的理论。它既表现在对协音守律的讲求,更具体地反映在文学意义上的章法技巧、遣词造句等艺术形式当中。明清词话对词体创作的精研,总结、强调了词体有别于诗与曲的形式特征,使得后人填词有法可依,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明清词话研究不仅对词话学研究具有补白意义、深化意义。对词学理论史研究的深入及其他话体批评文献的深入研究也具有启迪作用。同时,明清词话史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推动明清词学文献的整理与考辨。

夏晨[5](2014)在《中国传统论词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的词体文学批评错综复杂、种类繁多,有论诗词、论文词、论书词、论画词、论曲词、论词词等。“论词词”,简言之,即为以词作的形式来论说词人、词作、词事的文学批评之体。本文从中国传统论词词的发展脉络、中国传统论词词的类型、中国传统论词词的特征以及中国传统论词词形成的动因这四方面着手,旨在对中国传统论词词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论词词形成于宋元时期,在清代达到了顶峰,延展到民国仍余音缭绕。在类型上有“无题”之论与“有题”之论,零散之论与集中之论。论词词在审美特性上主要表现为“组合性”、“顿悟性”、“审美张力性”与“模糊性”。论词词这一独特批评体式,亦是特定历史时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论词词作为我国传统词学领域的一种独特批评体式,鲜明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论的民族特征。

周源源[6](2014)在《稼轩怨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传统词论与阐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相结合,探讨稼轩怨词将继传统诗学中“诗可以怨”而来的“词亦可怨”发挥到空前高度。从历时考察来看,稼轩怨词情调随其人生迁转有一流变过程,技法、风格等亦随之变化。从稼轩怨词内质来看,稼轩怨情心理可分为自我与外物的对抗和自我内部的对抗两个结构。前者主要表现为怨时光流逝、怨时命不济、怨君主不察;后者则由错觉价值判断,如高度的自信、狂放转而怨独,即独自芬芳不为人赏,进一步发展产生自嘲心理。稼轩怨词灵魂是其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这是稼轩之怨区别于一般“士不遇”的缘由。艺术特征上,稼轩怨词的意象明显呈柔婉之美,手法上则选择曲笔达意,借比兴寄托吐露心中怨情,如此形成的“摧刚为柔”之风,最能体现稼轩怨词独特价值之处,为词的创作另辟一片新的天地。稼轩怨词的这些开拓既有继承性,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词人纷纷效仿。

孙艳红[7](2012)在《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是以时间为线索,以宋代每位代表性词人为着眼点,通过对其相关文本的考证和量化统计,具体分析其词作中的女性题材、女性化的情感表达、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等,追溯出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发展演变过程。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构成。绪论:主要阐述宋词的女性化特征之内涵、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框架等问题。正文:宋初词承唐而下,以艳科的手法去表现士大夫情怀,以感伤的女性情怀观照万物。其词即不失词之本色,又有一种绵邈含蓄的抒情特征,实现了五代词人向宋代词人的转化与过渡。柳永词的总体风貌是艳科俗词,具有“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将市井艳科词推向了极致,使词的本色特征进一步定型化,对后世苏轼、秦观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晏欧词和张先词应该是北宋中前期士大夫觉醒的产物,实现了由应制、应歌向士大夫之间应社的转型。晏欧是“雅笔写柔情”,从不同层面承袭了花间余续。欧阳修又受柳永俗词的影响,为后来的少游、易安甚至陆游在表现女性内心隐曲世界方面的词创作奠定了基础。张先在词的创作中改温韦之艳丽变为清丽婉约,其词开启了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的转变。张先词超越柳永词“俗”的特质并走向雅化,从而孕育了东坡的以诗为词之雅词的出现。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应该是东坡词的出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体发生了变化。苏轼虽然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但词体的音乐属性决定了东坡词必须具有应歌的性质,词本体的柔媚风格也使苏词离不开对女性题材、女性心理的描写,是一种豪放背后“健笔写柔情”的女性化特征。东坡词对当时的苏门四学士和后来的周邦彦、辛弃疾等人填词产生了重大影响。晏几道和秦观因其词而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们的词呈现出“感伤哀婉”的女性化特征。小晏以一种自恋式的女性化倾向写词,充分地保持了词的“当行本色”,对少游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游先学柳词,又受东坡词启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自哀式的女性化倾向,承担了词向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回归的使命,为美成词的凄婉的女性化风格的形成导夫先路。黄庭坚和贺铸在词学传统做法和苏轼雅化革新双重冲击之下,都创作大量艳情俗词。山谷受到柳永市井俚俗词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俗艳词,这是黄庭坚对词本体“别是一家”柔婉绮丽俗艳特质的继承,可以看作是后世金元曲子词的滥觞;而受东坡“以诗为词”创作方法的影响创作的雅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综合来看,山谷词或俗或雅,以俗为雅,对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是一种继承与发扬。贺铸词受晚唐艳情诗和花间词的影响,大部分词作符合传统审美风貌,情思绵渺,妖冶幽艳,近乎当行本色。到了周邦彦,词体再度为之一变。美成词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末世悲凉意绪下的凄艳之美,既有法度精神,又有严于韵律的和谐。但这不意味着美成词偏离了词本体女性化特征的要求,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化特征的反映形式有所变化罢了。美成是把自己的末世情怀,感伤故事融入到对女性的审美观照,表现出“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为维系南北宋词脉的重要纽带。词至易安,其女性身份,及其写作对象和性别视角,无疑使词的女性化特征表现得更为酣畅淋漓。易安直承美成的是艺术化地使事用典,还经常以平常白话语填词,多少又杂有着柳词的特色,但又明显略胜柳词一筹。易安词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表现出女性独有“真纯自然”的女性化特征。稼轩词以豪放着称,似乎偏离了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但稼轩词中大量景物的选取、典故的运用形成了词的幽深隐约之美,加之女性题材与女性语言的使用,生动地描绘出人类心灵的另一层面,是豪放刚健与阴柔如水相结合的词体特征,具有深邈婉曲的艺术魅力。姜夔词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恋情词,不仅情感专注,更秉持中和之道,意象清空,措辞骚雅,而不落词之冶艳俗套,开骚雅情词一路,即便是咏物之词,白石亦有香草美人骚雅之风,使其词具有“骚雅冷艳”之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女性化特征。白石词继承了晏几道、秦观、周邦彦追求骚雅的创作思路,并对吴文英产生积极的影响。吴文英词是唐宋词体发展到尾声时代的一次整合,可以看作是唐宋词的最后辉煌。梦窗词并不是简单的对南宋词的收束,同时他也包涵了北宋的词风,甚至于涵纳了晚唐五代之神韵。梦窗词以一种女性的敏感思维来感伤国事,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化的意味。梦窗词既有柳词风貌,又似少游情怀,是一种“密丽深邃”的女性化特征。结论:总结归纳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历程。

刘少文[8](2012)在《赵彦端《介庵词》研究》文中认为赵彦端,宋代宗室子弟,太祖弟魏王廷美第七世孙,是南宋初期较有成就的一位词人。他的词作自成风格,被辛弃疾推为“介庵体”[1]。但目前学术界对赵彦端词的研究尚属薄弱,还没有一部有关赵彦端词作的研究专着。为数不多的论文仅是集中在考证上,对其词作艺术和情感方面缺乏详细的论述。因而本文将从赵彦端独特的宗室身份入手,把词人放到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来深入解读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力图把握其复杂的宗室心态以及在这种心态影响下显示出来的独特审美特质。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介庵词》中的情感内涵,主要从赵彦端独特的宗室身份入手,通过对《介庵词》中的幻灭感、使命感和愉悦感三方面的介绍与分析,探究赵彦端词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并且为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风貌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为《介庵词》的艺术风貌,侧重对词的总体风格和语言特色两方面进行研究,对于赵彦端词作的风格概括为清疏有致,主要从景色的清雅、意象的清疏、意境的清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赵彦端词中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语句、熔铸历史典故及事件、咏物言情时多使用代字三个方面。第三部分研究《介庵词》的词史地位和影响,并分析其被边缘化的原因。赵彦端的词有着南宋初年词坛的共性,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赵彦端受传统婉约词观念的影响,强调词的娱乐功能。同时在特定的环境下,也重视词的抒情功能,反映了南宋初期词坛娱乐与抒情相交织的特点。

殷文强[9](2011)在《辛弃疾历史角色的转变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辛弃疾是南宋着名的爱国词人,宋词四大家之一,对稼轩词的研究堪称宋词研究中的“显学”。文章在前贤时彦深入研究辛弃疾其人其词的基础上,选择了较为独特的研究视角。笔者认为,辛弃疾一生中经历了三次角色转换,即“少年英豪”时期、“游宦仕子”时期、“闲退文人”时期。文章分析阐述了辛弃疾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角色的形成原因以及后两个时期交游群体的身份、地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由于历史角色、交游群体、地域特征的改变对于稼轩词题材、风格甚至词调、意象选择的限定、激发等深刻影响;厘清了辛弃疾其人其词的发展轨迹。文章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梳理学术界辛弃疾研究的现状与主要成果。从辛弃疾其人其词研究两个方面入手,概括前人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定位与评价的主要观点。正文分为三章论述。第一章即绍兴十年——绍兴三十二年初的历史角色定位。辛弃疾早年生活于北方金国统治区,心怀故土,壮志凌云;一门忠义,并受祖父熏陶,故刚决志毅,多事功之志。于宋金战争中毅然起义,辗转疆场、抗金复国。这一时期辛弃疾的历史角色可以定位为“少年英豪”,少年时期形成的性格特点、戎马倥偬的经历是其词中慷慨豪壮的战斗性篇章的原型事件,也是辛弃疾词创作的准备期。第二章即绍兴三十二年——淳熙八年的历史角色定位。辛弃疾南归后,共历二十余职,宦游不断,并在宦游时期,结识了大量官员类友人,聚饮唱和,这一时期历史角色可定位为“游宦仕子”。这一时期,因辛弃疾仕宦身份、政治遭遇、交游层面的转变使得稼轩词创的作品基调、题材内容等得以最初成型并开始演变。第三章即淳熙九年——开禧三年的历史角色定位。在这期间,辛弃疾除任职七闽、福建近六年外,隐居上饶长达二十年。这一时期,辛弃疾主导性的历史角色为“闲退文人”。在其隐居上饶之间,可确考编年的稼轩词作,多达460首,占辛弃疾现存词作的七成以上。闲退上饶的二十年间,辛弃疾得以置身温婉的南方风物、山水田园之间,其词境得以柔化、刚健雄壮的词作中注入了缠绵婉约之音,同时词体、词调进一步拓展;而七闽、瓢泉之时,现实状况的改变及晚年身体的每况愈下,词风多偏向苍凉悲愤。辛弃疾隐居上饶的二十年间,多与文人交游,且多携友同游上饶景观、以词代书信酬唱赠和,文人交游进一步促成了稼轩词风格的深化、多样化以及词作归隐自适特征的形成。这一时期对稼轩词创作的成熟与衍变产生巨大影响。结语部分补述辛弃疾是呼唤英雄时代的悲剧英雄,稼轩词是悲剧英雄的心灵文献,终将彪炳青史,争光日月。

武光霞[10](2011)在《梅溪词研究》文中指出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在南宋中期词坛享有盛名,是与姜夔并称的婉约(风雅、格律)词人,着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12首。同时代的张镃和姜夔分别为其词集作序,张镃称赞其词“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姜夔称其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但梅溪才秀人微,宋史无传,生平传记资料流传极少,因此梅溪词研究尚有较大空间。本文通过梳理梅溪生平事迹,将梅溪词风变化与人生经历联系起来;总结出梅溪词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内容与词风特点;并对梅溪词的历代词评详加梳理、略加点评。试图从以上三个维度凸显定位梅溪人品及词风。史梅溪科场无名,青年时为维持生计,曾辗转游历荆江汉水一带。青年时期的词作清新闲婉,内容多为描写恋人间的相思离别;继承了婉约词派工于言情的特点,词风处于模仿和借鉴时期。中年寓居临安之后,身份和生活境遇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成为平章军国事韩侂胄的堂吏。作为权相倚重的堂吏,不仅“拟帖撰旨,俱出其手”,而且还作为李壁的随行人员出使金国。开禧年间的南宋政坛,史达祖是士大夫皆趋其门的梅溪先生,权倾一时。这种堂吏身份为士林所不耻,后世多有诟评。临安时期,梅溪政务闲暇之余,与众多知名词人交游唱和。临安时期是梅溪词创作的丰盛时期,不仅词作内容广泛,而且词作风格发生极大变化。内容方面,不仅有咏物之词,还有数量极多的悼亡词和北行爱国词;风格方面,由青年时代的清新闲婉转向中年时期的奇秀清逸,由单纯的模仿到形成独特的风格,尤以咏物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梅溪中晚年身世与重大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开禧三年(1207),玉津园事变,开禧北伐结束,平章军国事韩侂胄被杀,梅溪因被茿裘媪鞣胖亮肽稀C废鞣帕肽?后的词作,内容由中年时期的咏物、悼亡转而多为感叹身世的咏怀之作。待罪之痛、离别之苦,都在梅溪晚年词作中得以体现。词风由中期的奇秀清逸再变为后期的激楚苍凉。梅溪词在当时受到较高评价,张镃、姜夔、张炎等词坛名家都认为梅溪卓然为南宋一大家。元明时期,是词的衰退期,也是词学理论的凝定期。这一时期词学论家宗尚南宋中期的婉约词风,其着眼点是在词作的字面、句法等技巧方面。对于梅溪词的评价,更多强调其咏物词的描摹物态,曲尽其妙;认为梅溪语精字炼,是其作为词家的长技。清代是词学的复兴期,也是词学理论构建的集大成阶段。清代词学批评主要分为两大流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浙西词派尊崇姜派词风的清刚骚雅,因而对于梅溪多赞誉之辞,并对梅溪词风作出了详细的考察和评定。常州词派重比兴寄托,对于梅溪词,有着两种不同的评价:邓廷桢等词论家认为,梅溪词“写怨铜驼,寄怀毳幕”,对其深加赞赏;周济、吴衡照等人则对梅溪的人品大加鄙薄,因而对其词也多因人废言。综上所述,梅溪词作内容与词作风格所发生的变化,与词人生活、仕宦经历,甚至与当时主战派主和派势力消长紧密相关。作为南宋中期的词坛一家,梅溪词受到了历代词论家的高度重视。

二、论辛弃疾的酬唱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辛弃疾的酬唱词(论文提纲范文)

(2)陈亮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及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上编:陈亮生平事迹研究
    第一章 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
        第一节 生平身世考
        一、生卒及卒因考辨
        二、生地及身世考辨
        第二节 重要事件考辨
        一、上书次数考辨
        二、系狱次数考辨
        三、斩马盗马事件考辨
        四、朱唐交恶与陈亮考辨
        第三节 家族世系考
        一、父族陈氏
        二、母族黄氏
        三、妻族何氏
        四、余论:家族对陈亮之影响
    第二章 陈亮与政界官宦交游考
        第一节 知遇恩官
        一、参知政事:周葵
        二、丞相:周必大
        三、吏部尚书:韩元吉
        四、吏部侍郎:章森
        五、侍御史:章服
        第二节 脱狱恩官
        一、丞相:叶衡
        二、丞相:王淮
        附:陈亮与其他官宦交游表
    第三章 陈亮与浙东学人交游考
        第一节 永嘉诸子
        一、一生挚友:叶适
        二、一面之交:薛季宣
        三、同族兄长:陈傅良
        四、永嘉师长:郑伯熊、郑伯英
        五、人格同调:王自中
        第二节 金华诸子
        一、海内知己:吕祖谦
        二、兄弟情深:吕祖俭
        三、志士同道:倪朴
        第三节 永康门人
        附:陈亮与浙东其他师友及乡人交游表
    第四章 陈亮与闽赣知交交游考
        第一节 论争劲敌生活密友:朱熹
        一、明招初会
        二、论争萌芽
        三、王霸义利辩
        四、晚年交谊
        五、余论
        第二节 英雄同道词坛盟友:辛弃疾
        一、陈、辛定交时间考辨
        二、淳熙铅山之会
        三、陈、辛考亭之会
        四、余论
下编:陈亮文本创作研究
    第五章 陈亮着述及版本考
        第一节 别集及版本流传
        一、诗文合集及版本
        二、词集及版本
        第二节 陈亮其他着作
        一、着作
        二、编着
    第六章 陈亮时文创作成就
        第一节 论古今之人:《酌古论》等史论
        一、《酌古论》
        二、《史传序》
        三、《三国纪年》与《汉论》
        第二节 阐圣人之道:《问答》
        一、“公天下”之政治理想
        二、重“天命”“人心”,阐“正名”“贵义”,论“春秋之义”
        第三节 治天下之策:《策问》
        一、人才培养及任用
        二、官员选任及管理
        三、开源节流及保护民生
        四、治天下之道—继承与变通
        第四节 其他时文:《谢安比王导》等
        一、经论与史论—《谢安比王导》等四论
        二、重“法”之时评—《策》
        三、儒家经典导读—《经书发题》
    第七章 陈亮古文创作成就
        第一节 奏疏政论—《中兴五论》及四上孝宗皇帝书
        一、忧愤之情,泻于笔端
        二、遣词造句,气势雄浑
        第二节 祭悼之文—墓志、祭文、行状、哀辞
        一、墓志(附行状)
        二、祭文(附哀辞)
        第三节 其他古文
        一、序跋记文—书籍序跋、赠序与记文
        二、祝祷之文—祝文
        三、有韵之文—箴、铭、赞
        第四节 陈亮的文章观
    第八章 陈亮诗词创作成就
        第一节 志在中兴推尊词体—南渡词及词论之回响
        一、倡言恢复、指斥投降的咏怀词
        二、轻诗重词、推尊词体的创作实践—兼论陈亮诗词观
        第二节 “歌词渐有稼轩风”—词史高峰掩映下的陈亮词
        一、英雄失路与志士失意:辛、陈词中情感态度比较
        二、使典用事语意生新:辛、陈词用典比较
        三、“以文为词”:辛、陈词创作方式比较
        第三节 陈亮龙川词遗响—以刘克庄为视角
        一、忧心国事壮志难酬:陈、刘爱国词比较
        二、不主一家词风多样:陈、刘婉约词比较
        第四节 余论
结语
附录一:陈亮思想综论
附录二: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
附录三:增订本《陈亮集》集外佚文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辛弃疾赠别词及其交游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辛弃疾赠别词的文学渊源
    1.1 对前代赠别文学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1.2 对前人语句和典故的学习和借鉴
第2章 辛弃疾赠别词创作发展阶段及其交游状况
    2.1 南归初期仕宦期间
    2.2 初次罢免带湖期间
    2.3 再次罢居信州期间
第3章 辛弃疾赠别词的对象和思想感情
    3.1 辛弃疾赠别词的对象
        3.1.1 赠别友人
        3.1.2 赠别亲人
        3.1.3 赠别侍女
    3.2 辛弃疾赠别词的思想感情
        3.2.1 眷恋不舍的惜别之情
        3.2.2 立志报国的爱国之情
        3.2.3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3 形象塑造的多样性
        3.3.1 战斗者形象
        3.3.2 受害者形象
        3.3.3 批判者形象
        3.3.4 孤独者形象
    3.4 辛弃疾赠别词的思想倾向
第4章 辛弃疾赠别词的艺术特色
    4.1 词的议论化、散文化、才学化
    4.2 柔中见刚的风格及成因
        4.2.1 意象的选择
        4.2.2 以豪调作婉词
        4.2.3 词体的诗化
        4.2.4 南北文化的融合
第5章 辛弃疾赠别词对南宋词坛的影响
    5.1 辛派词人的追随
    5.2 江湖词人的倾斜
    5.3 遗民词人的哀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明清词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上编
    第一章 明清词话史的建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说
        第二节 明清词话史的建构方式
    第二章 明清词话编年考述
        第一节 明词话编年考述
        第二节 清前期词话编年考述(顺治至雍正)
        第三节 清中期词话编年考述(乾隆至嘉庆)
        第四节 晚清词话编年考述(道光至辛亥革命)
    第三章 明清词话编撰的动机及类型、特点
        第一节 明清词话的编撰动机
        第二节 明清词话的编撰类型
        第三节 明清词话的编撰特点
    第四章 明清词话的编撰历程(上)
        第一节 前代词话编撰的回顾
        第二节 明代词话编撰的历程
    第五章 明清词话的编撰历程(下)
        第一节 清前期词话的编撰
        第二节 清中期词话的编撰
        第三节 晚清时期词话的编撰
下编
    第六章 明清词话中的本体论
        第一节 词体的源流论
        第二节 词的体性论
        第三节 词体声律论
    第七章 明清词话中的创作论
        第一节 创作主体论
        第二节 词体创作营构规律论
        第三节 词体创作技巧论
    第八章 明清词话的文化观照
        第一节 明清词话的文体特征
        第二节 明清词话的词文化考察
        第三节 明清词话与学术思潮
结论 “明清词话史”价值意义
附录:明人《古今词话》考索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中国传统论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论词词的发展脉络(上)
    第一节 宋元时期:论词词初露锋芒
    第二节 明代:论词词暗香涌动
        (一) 明代词之评论功能
        (二) 论词词的例说与分析
第二章 中国传统论词词的发展脉络(中)
    第一节 清前期:论词词小有所成
        (一) 论词词在数量上远超前代
        (二) 论词词在质量上高于前人
    第二节 清中、晚期:论词词全面发展
        (一) 清中期:论词词正名并开始走向兴盛
        (二) 清晚期:论词词多维开展与不断深化
第三章 中国传统论词词的发展脉络(下)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论词词的承继与革新
        (一) 承继晚清词学传统
        (二) 顺势革新词学论调
    第二节 民国后期:论词词的借鉴与创造
        (一) 纵横古今,融贯中西
        (二) 通中求变,引领来者
第四章 中国传统论词词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无题”之论与“有题”之论
        (一) 无题之论
        (二) 有题之论
    第二节 零散之论与集中之论
第五章 论词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之体的特征
    第一节 组合性
    第二节 顿悟性
    第三节 审美张力性
    第四节 模糊性
第六章 论词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之体形成动因
    第一节 外部动因
        (一) 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浸染
        (二) 历史兴衰、社会变迁
        (三) 传统批评文体发展使然
    第二节 内部动因
        (一) 词论家自我慰藉与排遣的方式
        (二) 文学交往活动的需要
        (三) 词论家自身努力的结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稼轩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稼轩怨词历时考察
    第一节 南归初仕(1163——1181)
    第二节 带湖初隐(1182——1191)
    第三节 二仕福建与再隐瓢泉(1192——1202)
    第四节 三仕浙东京口与终归铅山(1203——1207)
第二章 稼轩怨词的内质
    第一节 稼轩怨情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稼轩怨词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稼轩怨词艺术特征
    第一节 稼轩怨词语言特色
    第二节 稼轩怨词艺术手法
    第三节 稼轩怨词艺术风格
第四章 稼轩怨词渊源与影响
    第一节 稼轩怨词的渊源
    第二节 稼轩怨词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所致
        二、 社会环境和宋人的审美心理所致
        三、 词的表达方式所致
    第三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 以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为创作主体
        二、 以女性化的情感表达为话语模式
        三、 以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为表达方式
    第四节 研究现状、研究框架及研究价值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三、 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 雍容绵邈:宋初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宋初词人词作情况
        一、 宋初词人数量统计
        二、 宋初词作数量统计及简要分析
    第二节 “雍容绵邈”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相思怨别词:雍容富贵,雅致文丽
        二、 宫廷应制词:典雅巨丽,奢华浮夸
        三、 比兴寄托词:绵邈深婉,含蓄哀伤
    第三节 宋初词的词史意义
第三章 俗艳深挚:柳永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柳永词概说
        一、 关于柳词的评价
        二、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发展演变的必然选择
        二、 社会政治历史原因
        三、 个人原因:柳永对情爱人生的选择
    第三节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俗艳词:“俗艳深挚”的最好诠释
        二、 羁旅词:“俗艳深挚”的深层体现
    第四节 柳永词的词史意义
第四章 雅笔柔情:晏欧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晏欧词概说
    第二节 闲雅哀婉:晏殊词的女性化特征
        一、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率真深婉:欧阳修词的女性化特征
        一、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第四节 晏欧词的词史意义
        一、 欧词对东坡词的启迪
        二、 欧词对少游词的影响
        三、 欧词对易安词的影响
第五章 清丽婉约:张先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张先词概说
    第二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词本体特征的传承和词坛环境的影响
        二、 为歌女演唱的客观现实
        三、 自身性格和家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女性题材词:清丽婉约
        二、 咏物、写景等词:浸染女性柔美风神
    第四节 张先词的词史意义
        一、 张先词对苏轼的影响
        二、 张先词对周邦彦的影响
        三、 张先词对白石词的影响
第六章 健笔柔情:苏轼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苏轼词概说
    第二节 “健笔柔情”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发展的必然
        二、 柳永词的影响
        三、 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健笔柔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女性题材词:健笔写柔情
        二、 豪放旷达词:女性柔情点染
    第四节 苏轼词的词史意义
第七章 感伤哀婉:晏几道、秦观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晏几道、秦观词概说
    第二节 晏几道词——自恋式的感伤哀婉
        一、 自恋的表象:男女情爱词中的生依死恋
        二、 自恋的本质:酒宴醉梦词中的醉生梦死
    第三节 秦观词——自哀式的女性化特征
        一、 自哀的表象:传统相思怨别的浅愁低唱
        二、 自哀的本质: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深哀巨痛
    第四节 晏几道、秦观词的渊源及其影响
        一、 晏几道词的渊源
        二、 秦观词的渊源
        三、 晏几道、秦观词的影响
第八章 以俗为雅:黄庭坚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黄庭坚词概说
    第二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闺怨词:铲尽浮词与雅俗共赏
        二、 歌妓词:从俗与化俗为雅
        三、 恋情词:民歌风味与以俗为雅
    第三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一、 黄庭坚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黄庭坚词的词史意义
第九章 妖冶幽艳:贺铸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贺铸词概说
    第二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歌妓词:妖冶
        二、 恋情词:幽艳
        三、 闺怨词:深幽
    第三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一、 贺铸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贺铸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章 雅艳凄婉:周邦彦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周邦彦词概说
    第二节 “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柳永俗艳词的继承与发展
        二、 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影响
        三、 大量使事用典
        四、 时代氛围、个性情趣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雅艳凄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男女情爱词:缠绵哀怨之雅艳
        二、 羁旅相思词:艳情雅笔之凄婉
        三、 怀古咏物词:深婉蕴藉之清丽
    第四节 周邦彦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一章 真纯自然:李清照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李清照词概说
    第二节 “真纯自然”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真实少女生活的纯美表达
        二、 真实情爱生活的自然表达
        三、 亲历家国之痛的哀婉表达
    第三节 李清照词的词史意义
        一、 与小晏少游的承继关系
        二、 对东坡词的吸收
        三、 受柳永、黄庭坚和周邦彦的影响
第十二章 阴柔刚健:辛弃疾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辛弃疾词概说
    第二节 “阴柔刚健”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闺怨词:哀情缱绻的悲中有骨
        二、 恋情词:寄慨遥深的清柔绵邈
        三、 咏妓词:风流坦荡的绮丽温婉
        四、 杂类词:女性点染的阴柔刚健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三章 骚雅冷艳:姜夔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姜夔词概说
    第二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词史发展所致
        二、 社会文化氛围所致
        三、 姜夔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所致
    第三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恋情词:痴迷不悟的骚雅冷艳
        二、 咏物词:物人合一的幽韵冷香
        三、 淑世词:淑世情怀的含蓄清空
        四、 羁旅词:天涯漂泊的骚情雅怨
    第四节 姜夔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四章 密丽幽邃:吴文英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吴文英词概说
    第二节 “密丽幽邃”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本身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二、 梦窗的个性修养和平生际遇
        三、 创作主体内容的需要
    第三节 “密丽幽邃”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自言体:哀感顽艳,密丽凄迷
        二、 代言体:骚情雅怨,秾艳深幽
    第四节 吴文英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赵彦端《介庵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赵彦端《介庵词》的情感内涵
    一、 山河破碎的幻灭感
        (一) 漂泊无所依的流寓心理
        (二) 对故园的追忆和怀念
        (三) 归隐山林的向往
    二、 与国休戚的使命感
    三、 闲情雅趣的愉悦感
第二章 赵彦端《介庵词》的艺术风貌
    一、 清疏有致
        (一) 清雅自然的景色描写
        (二) 清新淡雅的意象选取
        (三) 清远优美的意境营造
    二、 语言的雅化
        (一) 化用前人诗句、语句
        (二) 熔铸历史典故、事件
        (三) 咏物言情使用代字
第三章 赵彦端《介庵词》的影响及边缘化原因
    一、 赵彦端《介庵词》的影响
    二、 赵彦端《介庵词》边缘化的原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辛弃疾历史角色的转变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绍兴十年(1140 年)——绍兴三十二年初(1162 年初):“少年英豪”
    第一节 “少年英豪”历史角色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少年英豪”时期的疆场经历
    第三节 “少年英豪”历史角色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淳熙八年冬(1181 年冬):“游宦仕子”
    第一节 “游宦仕子”经历及其历史角色成因
        一 游宦经历
        二 “游宦仕子”历史角色成因
    第二节 “游宦仕子”时期的官员交游
        一 游宦期间的交游对象
        二 游宦期间的交游方式
    第三节 “游宦仕子”历史角色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
        一 官职卑微期的词创作
        二 监司帅臣期的词创作
第三章 淳熙八年冬(1181 年冬)——开禧三年(1207 年):“闲退文人”
    第一节 “青兕作词人”与隐居上饶的原因
        一 “青兕作词人“的现状
        二 隐居上饶的原因
    第二节 “闲退文人”时期的文人交游
        一 隐居期间的交游对象
        二 隐居期间的交游特征
    第三节 “闲退文人”历史角色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
        一 带湖时期的词创作
        二 七闽、瓢泉时期的词创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梅溪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平事迹概述
    第一节 青年举子 (1170——1200)
        一、生卒年考异
        二、科举无名的失落
        三、婚姻美满的幸福
    第二节 中年堂吏 (1201-1207)
        一、平章倚重,参与机要
        (1) 出使金国
        (2) 开禧北伐
        二、西湖清响,应社酬唱
        (1) 结社交游
        (2) 高、史酬唱
        三、湘妻杭妓
        (1) 湘妻去世
        (2) 爱恋杭妓
    第三节 中晚年黥客 (1207-1220)
        一、玉津园事变
        二、黥面流放
        三、再归临安
第二章 词风变化
    第一节 青年词风:清新闲婉
        一、夺苕艳于春景
        二、婉雅清丽
    第二节 中年词风:奇秀清逸
        一、长吉之韵
        二、工细幽约
    第三节 晚年词风:激楚苍凉
        一、悲愤沉郁
        二、浑灏苍凉
第三章 梅溪词评
    第一节 南宋时期:南宋一家,卓然独立
    第二节 元明时期:语精字炼,词家之长
        一、《词旨》 :梅溪句法,词家之长
        二、明代词评:险丽之词,语精字炼
    第三节 清代时期:尊崇批判,并列而行
        一、自成一家,祖祢清真
        (1) 自成一家
        (2) 白石羽翼
        (3) 全祖清真
        二、词品纤巧,词格卑弱
        (1) 梅溪纤巧
        (2) 堂吏之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论辛弃疾的酬唱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研究性学习[D]. 刘金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2]陈亮及其文学研究[D]. 邱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3]辛弃疾赠别词及其交游述略[D]. 赵中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明清词话研究[D]. 刘岳磊.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5]中国传统论词词研究[D]. 夏晨. 南昌大学, 2014(02)
  • [6]稼轩怨词研究[D]. 周源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7]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D]. 孙艳红. 吉林大学, 2012(03)
  • [8]赵彦端《介庵词》研究[D]. 刘少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
  • [9]辛弃疾历史角色的转变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D]. 殷文强. 江南大学, 2011(01)
  • [10]梅溪词研究[D]. 武光霞. 江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论辛弃疾的奖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