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幼虫对马拉硫磷敏感性的变化

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幼虫对马拉硫磷敏感性的变化

一、中华按蚊与淡色库蚊幼虫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苏兴华[1](2019)在《白纹伊蚊的杀虫剂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白纹伊蚊是最具侵袭性的蚊种,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其能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等疾病,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目前清除幼虫孳生地和使用杀虫剂进行消杀是控制白纹伊蚊的主要手段。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白纹伊蚊是否对杀虫剂尤其是最常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白纹伊蚊杀虫剂抗性产生的规律和机制是什么?如何进行白纹伊蚊的抗性监测和管理?这些科学问题的回答对于白纹伊蚊这一重要媒介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通过建立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实验室抗性品系,阐明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产生规律和机制;通过对现场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种群的抗性调查和机制研究,了解野外白纹伊蚊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变化规律和发生机制;通过对现场蚊媒控制药械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抗性蚊虫的增效剂处理,分析白纹伊蚊抗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策,为白纹伊蚊杀虫剂抗性管理提供科学指引。方法:实验室研究方面,对白纹伊蚊敏感种群施加溴氰菊酯作为筛选压力,通过幼虫浸渍法和WHO成蚊生测筒接触法测定每代种群的溴氰菊酯抗性水平,直至建立实验室溴氰菊酯抗性种群。在筛选过程中分别利用PCR技术和增效剂协同研究,对种群kdr突变和代谢酶活性在抗性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测定。在筛选得到抗性种群后,通过生命表分析和种群繁殖力分析对抗性种群所伴随的适合度代价进行分析。现场研究方面,于2015到2017年间采集广州市四个区野外白纹伊蚊种群样本,并通过幼虫浸渍法和WHO成蚊生测筒接触法对常用的针对幼虫和成蚊的杀虫剂分别进行抗药性测试,以获得当地种群抗药性现状和变化情况。同时利用PCR技术和增效剂协同研究对获得的现场抗性种群进行kdr突变和代谢酶活性检测。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州市四区公共卫生领域所使用的杀虫剂进行调查,并结合当地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进行杀虫剂抗药性的对策研究,为杀虫剂管理提供帮助。结果:经过24代筛选后获得了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种群,种群半数致死浓度由0.002mg/L提高到0.033mg/L,成蚊生测死亡率由100%降低到81.2%,筛选过程中种群抗性水平呈现了由慢到快的发展趋势。检测到F1534S突变(TTC-TCC),其在种群抗性出现的早期(筛选第6代)即出现,且其在种群中的频率随抗性水平的升高同步增加(由0%增加到47.06%),二者显着相关。代谢酶活性在种群处于较低抗性水平时与溴氰菊酯抗性无显着关联,但在种群抗性升高到16.5倍抗性倍数时,P450单加氧酶系(P450s)活性与种群溴氰菊酯抗性显着相关。种群对溴氰菊酯抗性的产生伴随着适合度代价的出现,导致抗性种群的繁殖力显着低于敏感种群。筛选过程中,种群对氯菊酯和吡丙醚等杀虫剂产生了交互抗性。在2017年时,广州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除对马拉硫磷、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和氟铃脲仍敏感外(成蚊生测死亡率>98%,幼虫生测抗性倍数<5),对其余常用的幼虫和成蚊杀虫剂均产生了抗性(成蚊生测死亡率<90%或幼虫生测抗性倍数>5)。从2015年到2017年广州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迅速产生和增加,溴氰菊酯成蚊生测平均死亡率由95.3%降低到31.2%,氯菊酯成蚊生测平均死亡率由98.6%降低到55.8%。同时检测到F1534S突变(TTC-TCC)和F1534L突变(TTC-CTC)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抗性显着相关,P450s活性与溴氰菊酯抗性显着相关。在广州地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使用最多的为Ⅰ型的氯菊酯和Ⅱ型的高效氯氰菊酯)是最常用的成蚊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主要为双硫磷和倍硫磷)是使用最多的杀幼虫剂。城市地区的消杀频率远高于农村地区,从化区很少进行规律的消杀,各区中进行成蚊消杀的频率一般远高于幼虫消杀。在并未发现吡丙醚使用的情况下,广州市野外白纹伊蚊种群对吡丙醚产生了抗性。结论:首次阐明了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性产生的规律和机制:F1534S突变与白纹伊蚊的抗性产生显着相关,且主要在抗性产生的早期起作用,其突变频率与抗性水平同步升高;F1534L突变和P450s活性与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的产生也显着相关,但主要在种群处于较高的抗性水平时起作用。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的产生伴随着以种群繁殖力降低为特点的适合度代价。揭示了广州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已对常用的大部分杀虫剂产生了抗性,且抗性水平从2015到2017年间发生了快速增长。在白纹伊蚊中首次发现溴氰菊酯和吡丙醚之间存在交互抗性。提出了采用马拉硫磷和Bti或氟铃脲的杀虫剂组合分别进行成蚊和幼虫消杀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杀虫剂使用方案。

杨小东[2](2019)在《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俗称亚洲虎蚊,是世界上最具侵袭性的蚊子,也是我国登革热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使用高效、低毒的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控制白纹伊蚊种群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随着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因此,明确白纹伊蚊对常用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制,对白纹伊蚊的抗性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为研究对象,研究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击倒活性及白纹伊蚊对四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品系白纹伊蚊的驱避率分别为67.26%、48.67%、38.17%和35.27%;对野外品系白纹伊蚊的驱避率分别为56.15%、36.74%、34.95%和29.61%,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品系和野外品系间的驱避活性差异均不显着。(2)采用Arm-in-cage assay和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结果表明:甲氧苄氟菊酯的击倒速度最快,四氟甲醚菊酯的击倒率最高。Arm-in-cage assay测定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19.276 min、21.605min和40.514 min,对野外品系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26.111 min、43.262 min和78.411 min,Es-生物丙烯菊酯均未达到半击倒数;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7.509 min、11.358 min和12.801 min;对野外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9.245 min、13.582 min和15.775 min;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为34.584 min,对野外白纹伊蚊未达到半击倒数。(3)采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点滴法,测定四种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和四氟甲醚菊酯汰选11代抗性野外白纹伊蚊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幼虫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及Es生物丙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9.52、7.54、2.63和6.77倍;野外抗性品系幼虫和成虫抗性倍数分别为42.55、33.92、6.58和8.02倍;18.15、11.60、4.90和4.66倍;四氟甲醚菊酯汰选的野外抗性品系对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丙烯菊酯产生的交互抗性倍数为4.99、2.98和1.18倍。(4)采用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和酶抑制剂和药物混合处理两种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酶抑制剂PBO(胡椒基丁醚)和S2(八氯二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采用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的方法增效作用优于酶抑制剂和药物混合处理的方法,两种方法的增效作用存在差异,但均显示出PBO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的增效作用明显,其中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的方法增效比分别为14.614、9.199、6.252和18.860;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物的方法增效比分别为10.537、6.040、5.541和10.099;增效剂S2增效效果均不明显。(5)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和四氟甲醚菊酯汰选的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体内10个代谢基因的m RNA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谷胱甘肽S-转移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3、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P450 CYP6N3v1、L-乳酸脱氢酶、ATP合酶b亚基9种代谢基因的表达量较敏感品系均过量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79.8、11.5、13.5、7.5、9.6、6.8、6.7、4.9和3.3倍,磷酸化酶基因的表达量较敏感品系降低,差异倍数为0.7。进一步对其体内I、II、III三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大亚基表达量检测发现,三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均有过量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56.0、9.1和2.3倍。(6)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的结构域II、III、IV部分基因进行克隆检测发现,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结构域III的F1534位点发生等位基因突变(F1534S)。(7)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体内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体Ⅰ(NADH-辅酶Q还原酶)、Ⅱ(琥珀酸脱氢酶)、Ⅲ(细胞色素c还原酶)、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Ⅴ(ATP合酶)活性、MFOs活性、Na+/K+-ATPase活性及ATP含量测定发现,野外抗性品白纹伊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和Ⅴ酶的活性是敏感品系的1.06、2.51、1.03、5.38和13.86倍,MFOs和Na+/K+-ATPase的活性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品系的2.15和1.21倍,ATP含量较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减少38.06%。(8)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代谢速率进行检测发现,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的1.67倍。

胡波[3](2019)在《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文中认为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具有代谢不同结构杀虫剂的能力,由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抗性在昆虫对各类杀虫剂抗性中普遍存在。前期的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生物测定表明甜菜夜蛾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与P450以及GST解毒能力增强有关。但抗性品系中代谢抗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是哪些解毒基因介导了杀虫剂抗性及这些基因上调表达的调控机制也是未解之谜。本研究试图挖掘出甜菜夜蛾涉及抗药性的P450基因与GST基因,并进一步解析抗药性相关基因组成型高表达与诱导表达的调控机理。研究结果将增进人们对害虫抗药性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开发抗药性治理新技术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基因信息分析与克隆确定了甜菜夜蛾P450和GST的基因家族,分析了这些基因在杀虫剂胁迫下的诱导表达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了解毒酶共诱导表达上调的调控机制;通过比较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间解毒基因的表达差异,找出在抗性种群中组成型高表达的P450基因,对其中表达水平最高的4种P450基因通过构建转基因果蝇进行了抗药性功能验证,并进一步通过真核表达分析其对杀虫剂的代谢活性,对其中2个P450基因的组成型上调表达机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 P450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多因素调控机理,具体结果如下:1、多数甜菜夜蛾P450基因能被杀虫剂所诱导通过克隆得到了甜菜夜蛾的68个P450基因,这些基因分属于25个家族、40个亚家族。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甜菜夜蛾P450家族中属CYP2 clan和线粒体clan的成员较少,而属CYP3 clan和CYP4 clan的基因成员数量较多。同时,分析了杀虫剂处理后的基因表达响应,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分别处理甜菜夜蛾脂肪体细胞后,有50个P450基因至少对其中某一种杀虫剂的胁迫会产生表达变化的响应,其中有4个基因(CYP6AE47、CYP6AB31、CYP9A9和CYP9A10)对5种杀虫剂胁迫均有表达水平的显着上调。CYP321A8在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诱导中显着性上调,而在阿维菌素处理后显着性下调。CYP321A9、CYP6AE10和CYP321A16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诱导有显着性上调变化,对阿维菌素胁迫下没有显着性变化。在本研究使用的5种杀虫剂中,甜菜夜蛾P450基因表达对阿维菌素胁迫的响应明显不同于对其他4种杀虫剂的响应,而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响应的模式基本类似。2、多个甜菜夜蛾P450基因参与杀虫剂抗药性由P450介导的代谢抗性机制在昆虫对各类杀虫剂抗性中普遍存在,先前的研究表明甜菜夜蛾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与P450解毒能力增强有关。在本研究中抗性种群P450酶活性是敏感种群的2.9倍。P450抑制剂PBO显着增加了抗性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增效8.1倍,同时增加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定量PCR分析表明该抗性种群有21个P450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敏感种群上调2倍以上(p<0.05),这些过表达的P450主要来源于CYP6、CYP9和CYP321家族。对其中表达水平提高最多的几个P450基因与抗药性的关系,采用2种技术进行了功能验证。首先是采用UAS/GALA二元表达系统构建表达甜菜夜蛾P450基因的转基因果蝇系,对转基因果蝇的生物测定表明,分别过表达CYP321A8、CYP321A16、CYP6AE70和CYP332A1的转基因果蝇系表现出对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耐受性的显着提高,说明这4个基因的过表达提高了果蝇对这3种杀虫剂的解毒能力,可导致对这些药剂的代谢抗性。其二是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CYP321A8、CYP321A16、CYP6AE70、CYP332A1和CYP321B1进行了真核表达,体外重组蛋白具有对毒死蜱、氯氰菊酯以及溴氰菊酯的代谢能力,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这5个重组蛋白对毒死蜱的代谢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它们均对毒死蜱都有一定的代谢活性,其中以CYP321A8和CYP321B1对毒死蜱的代谢活性最强,而CYP6AE70对毒死蜱的代谢活性相对较低。综合这些研究结果,CYP321A8、CYP321A16、CYP332A1、CYP6AE70 和 CYP321B1的组成型高表达是甜菜夜蛾对毒死蜱以及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代谢抗性的重要机制。3、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协同调控CYP321A8和CYP321B1的组成型高表达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在抗性种群中过量表达的CYP321A8和CYP321B1可以使甜菜夜蛾对毒死蜱、氯氰菊酯以及溴氰菊酯产生抗药性,然而其过量表达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克隆了 CYP321A8和CYP321B1的上游启动子序列,并发现在这两个上游序列上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一步分析相关转录因子在抗敏种群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抗性种群中的CncC和Maf mRNA水平分别上调5.2倍和2.8倍。荧光报告试验证实过表达的CncC和Maf可以调控CYP321A8和CYP321B1在抗性种群中的组成型高表达,同时也发现CYP321A8上游序列存在近端和远端两个有效的CncC/Maf结合位点,CYP321B1仅近端结合位点起作用。同时我们比较了抗性和敏感种群间CYP321A8和CYP321B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差异,发现CYP321A8和CYP321B1的上游启动子区均存在多处碱基差异。荧光报告活性分析显示来自抗性种群的CYP321A8与CYP321B1上游序列启动子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10.4倍与1.95倍,说明抗性种群中启动子高活性也是CYP321A8和CYP321B1高表达的原因。我们还对造成抗性/敏感启动子活性差异的序列区段进行了定位,CYP321A8的启动子活性差异序列定位在-385~-142之间,CYP321B1在-258~-210之间。对该区间的碱基序列突变后再进行荧光报告活性分析,结果显示-385~-142之间M5处点突变是导致抗性CYP321A8启动子具有高活性的原因,进一步的预测发现M5处的突变位于转录因子Knirps顺式元件中,将Knirps与报告质粒共转染证明Knirps可显着上调抗性质粒P(-385/-1)-R的荧光活性,而对敏感质粒P(-385/-1)-S荧光活性没有显着性影响。这些结果表明抗性种群中CYP321A8的启动子区产生了招募转录因子Knirps的突变(M5处),增强了 CYP321A8在抗性品系中的过表达,而敏感种群不能招募该因子,所以表达水平低。同样对CYP321B1启动子的-258~-210区间转录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M2处的突变是导致抗性种群CYP321B1启动子高活性的原因。最后通过报告质粒与转录因子的共转染揭示顺式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协同调控才是CYP321A8与CYP321B1基因在抗性种群中高表达的内在原因。4、杀虫剂通过ROS激活的CncC/Maf途径诱导GST基因的共上调表达GST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生物体的多功能解毒酶系,参与亲电性有毒化合物的解毒。尽管不同类型的杀虫剂诱导多个GST基因共上调表达的报道很多,但是其潜在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克隆鉴定了甜菜夜蛾的31个GST基因,通过定量PCR分析了这些GST基因在甜菜夜蛾幼虫中的组织表达模式以及在杀虫剂诱导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胁迫下有7个GST 基因(SeGSTe9、SeGSTs6、SeGSTe1、SeGSTe6、SeGSTe8、SeGSTe14 和 SeGSTd1)均显着上调表达,暗示不同杀虫剂可能会通过类似机理介导同一 GST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不同GST基因可通过类似机理被同一药剂所诱导。通过基因组步移的方法克隆到这7个GST基因上游约1500 bp长的启动子序列,对这些上游序列进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分析发现这7个GST基因上游序列均含有CncC/Maf结合位点。进一步通过荧光报告质粒分析该位点介导的转录是否受杀虫剂胁迫的影响,将pGL3-SeGST启动子质粒转染到Sf9细胞后,杀虫剂处理能使荧光活性显着增加,将该启动子区的CncC/Maf结合位点突变后,杀虫剂处理的诱导效果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利用CncC/Maf途径来响应不同杀虫剂胁迫,并诱导GST基因的表达。杀虫剂处理后细胞内活性氧显着升高,活性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可以降低杀虫剂对报告质粒pGL3-SeGST的荧光诱导活性,但不能降低杀虫剂对CncC/Maf结合位点突变体的诱导效应,说明活性氧通过CncC/Maf介导杀虫剂胁迫,从而影响GST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杀虫剂可以通过ROS激活的CncC/Maf途径诱导GST基因的共上调表达。

葛伟[4](2018)在《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淡色库蚊是我国主要的家栖蚊种,更是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目前,化学防治仍为蚊虫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三大类化学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已经导致了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有报道我国不同地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迫切需要对杀虫剂抗性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仲丁威等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蚊虫治理提供新的措施。[方法]2011年-2015年,在张家港市城区选择10个监测点,每年4-11月份用诱蚊灯法开展成蚊的密度监测,于2016年6月,在张家港市郊区分别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采集淡色库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并挑选Ⅲ龄末Ⅳ龄初幼虫,采用WHO生物测试法进行测定,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淡色库蚊幼虫抗药性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95%置信限等统计指标数值。[结果]2011年-2015年,张家港市城区各监测点共捕获各类蚊虫7740只。其中淡色库蚊4775只,占总捕获总数的61.69%。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上述五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54、6.17、2.13、65.15、8.25。结果显示,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双硫磷已产生高度抗药性,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气菊酯、氯菊酯、仲丁威也已产生一定程度不同的抗药性,但抗性水平较低。[结论]应该根据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合理选择用药,在之后对于淡色库蚊应对中以消灭蚊类的孳生地为主,应该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采用物理、生物、环境等防治方法,减少化学方法的使用。并加强淡色库蚊的抗药性监测,预防或延缓抗药性产生。

过琴[5](2017)在《miR-2~13~71簇在蚊抗药性中的作用》文中提出媒介传染病占全部传染病的17%以上。蚊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传播疟疾、登革热、西尼罗热等多种蚊媒病。控制蚊媒是蚊媒病综合防治策略的主要手段,其中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长效、低毒、使用方便等优点,在控制蚊媒中占有重要地位。杀虫剂长期、大量的使用,蚊媒随之产生的杀虫剂抗性已成为蚊媒病防治的最大障碍。如何科学合理地治理抗药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了解抗药性机制,可为制定抗药性治理策略提供基础。代谢抗性在抗药性机制中的研究最为广泛,代谢酶中的细胞色素P450与杀虫剂抗性的关系最为密切。现有关P450的调控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录前,转录后的调控研究甚少。microRNA(miRNA)作为转录后的调控因子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目前miRNA在昆虫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昆虫对病原体感染免疫方面,miRNA尤其是miRNA簇与蚊抗药性的关系未见报道。本实验室前期以淡色库蚊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获得了溴氰菊酯敏感(DS-strain)和抗性品系(DR-strain)间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miR-71在溴氰菊酯敏感品系中高表达,并可通过调控CYP325BG3的表达参与蚊抗药性。对miRNA的测序结果分析,发现当miRNA基因间排列的最大距离(MID)为10 kb时,miR-71与miR-2和miR-13成簇排列形成miRNA簇。本研究旨在探讨miRNA簇在蚊抗药性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miR-2~13~71簇在DS-strain品系和DR-strain品系间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iR-2和miR-13在DS-strain品系中较DR-strain品系中分别高表达2.32倍、1.86倍(P<0.05),与miR~71的表达趋势一致。在DS-strain品系中注射miR-2或miR-13或miR-71的inhibitor后,经美国CDC接触瓶检测蚊对溴氰菊酯敏感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DS-strain品系中抑制miR-2或miR-13或miR-71后,蚊对溴氰菊酯敏感性降低,死亡率降低;在DR-strain品系蚊中注射相应的miRNA mimic后,蚊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升高,死亡率升高。结果提示,miR-2~13~71簇与蚊抗药性相关。对miR-2和miR-13进行靶基因预测,两者的种子域能与CYP9J35的3’端非编码区(3’UTR)互补配对。经qRT-PCR验证,CYP9J35的表达量在DR-strain品系中较DS-strain品系高表达3.78倍(P<0.05)。双荧光报告系统检测的结果显示,在与miR-2或miR-13 mimic共转染组中,可使CYP99J35的荧光素酶的荧光读值减弱38%或31%(P<0.05)。在蚊体内高表达miR-2或miR-13后,CYP9J35的表达量降低33%或40%(P<0.05);而抑制miR-2或miR-13后,CYP9J35的表达量升高2.00倍或1.80倍(P<0.05)。以上结果提示,miR-2和miR-13可以调控CYP9J35的表达。在DR-strain品系中敲低CYP9J35的表达后,CDC接触瓶检测发现可使蚊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增加,死亡率升高。结果提示,CYP9J35是一个与抗药性相关的新的P450基因。在DR-strain品系中高表达miR-71后,miR-2和miR-13的表达量受到抑制,分别降低了 43%和49%;在DS-strain品系中抑制miR-71的表达后,miR-2和miR-13的表达量分别升高2.01倍和2.49倍(P<0.05)。反之亦然。结果提示,miR-2~13~71簇内可能存在内平衡调节机制,以维持整个簇的功能稳定。当高表达miR-71后,检测靶基因CYP325BG3的表达量降低,而miR-2和miR-13调控的靶基因CYP9J35的表达升高了 4.10倍(P<0.05);当miR-2和miR-13的表达增加时,靶基因CYP9J35表达降低,CYP325BG3表达升高了 2.50倍(P<0.05)。靶基因的表达变化进一步说明,miR-2~13~71簇内可能存在内平衡调节机制,与靶基因CYP325BG3和CYP9J35存在网络调控。以DS-strain和DR-strain品系的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CYP9J35的ORF序列,获得的ORF长度为1506 bp,共编码501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KY780946,2017)。对比DS-strain和DR-strain品系中获得的ORF序列,发现两者存在3个位点同时出现的同义突变:933T>A、939G>A和945T>C,突变频率在DR-strain品系中为70%,在DS-strain品系中为26%;在1143位点存在2种突变型,在DS-strain品系中为1143C>T的同义突变,而在DR-strain品系中则为1143C>A的非同义突变,导致第381个氨基酸从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F381L)。此位点的氨基酸改变是否会改变酶的活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首次报告了 miR-2~13~71簇与蚊抗药性相关,其通过调控靶基因CYP325BG3和CYP9J35的表达参与蚊抗药性,为蚊抗药性中代谢酶的转录后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CYP9J35 ORF存在4个位点突变和5种突变型,为抗药性进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齐亚蒙[6](2017)在《广东中山致倦库蚊代谢抗性机理及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蚊虫是我国重要的卫生害虫,是传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疾病的媒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杀虫剂是防治卫生害虫的主要方式,而拟除虫菊酯作用于卫生害虫而被广泛使用。由于杀虫剂的大量使用,蚊虫产生抗药性。为了明确致倦库蚊对目前常用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卫生害虫的科学用药策略,为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监测了广东中山、江西大余、重庆璧山致倦库蚊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水平。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得两种酶抑制剂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作用;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比较广东中山东凤致倦库蚊成虫和敏感致倦库蚊成虫体内10种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三联圆筒法分别筛选出20种植物精油和2种驱蚊剂对致倦库蚊和敏感致倦库蚊的驱避效果。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10种植物精油、驱蚊剂埃卡瑞丁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增效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不同时间采集的广东中山、江西大余、重庆璧山致倦库蚊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与敏感致倦库蚊相比,供试的致倦库蚊种群均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9、11、12月份采集中山东凤致倦库蚊第一代(田间收集致倦库蚊幼虫,室内培养为成虫作为试虫,即为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分别为6.56、3.11、1.86和9.15、3.10、2.32;中山东凤9月份采集的致倦库蚊抗性最强。9、10、11、12月份采集中山垺西致倦库蚊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33、3.98、1.82、2.97和3.96、4.63、2.30、2.38;5月份采集中山阜沙致倦库蚊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71和3.52;7月份采集江西大余致倦库蚊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62和5.71;6月份采集重庆璧山致倦库蚊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00和3.07。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采集的致倦库蚊传代培养不同代数后,其抗性水平整体有下降趋势,其中东凤地区田间致卷库蚊的抗性下降比值最大。2、采用先给酶抑制剂后给药和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两种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比较了酶抑制剂PBO(胡椒基丁醚)和S2(八氯二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中山东凤致倦库蚊种群中,采用先给4μg/头酶抑制剂,后给药的方法,PBO对四氟甲醚菊酯增效作用最显着,增效比7.27。对氯氟醚菊酯增效比为2.50。采用酶抑制剂与拟除虫菊酯按1∶1质量比混配同时给药法得出,PBO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增效比分别为1.34和1.76;而无论采用先给酶抑制剂后给药还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方法,S2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增效作用均不明显;表明采用先给酶抑制剂后给药法,酶抑制剂对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优于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的方法。3、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了10个代谢基因在东凤致倦库蚊种群和敏感致倦库蚊种群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细胞色素氧化亚基Ⅰ、胰凝乳蛋白酶、细胞色素b、磷酸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固醇载体蛋白2、Hzc4靡蛋白酶、幼虫血清蛋白1β链8种代谢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致倦库蚊种群,其表达量分别为敏感致倦库蚊种群的2.0、1.8、2.5、2.5、2.0、8.0、3.3、1.8倍,脂肪酶3和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这2个基因表达量低于敏感致倦库蚊种群,其表达量分别为敏感致倦库蚊种群的0.8和0.6。4、采用三联圆筒法两种不同浓度筛选20种植物精油和2种驱蚊剂对致倦库蚊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同一种精油对不同蚊子产生的驱避效果不同,对于田间致倦库蚊种群,在2.2μg/cm3剂量下,9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是薄荷脑、丁香罗勒油、桂醛、绿花白千层、香茅醇、α–甲位蒎烯、猫薄荷、樟醇(特)和白千层油,驱避率分别为100%、93.7%、96.5%、100%、98.8%、98.6%、92.4%、98.7%、90.6%;12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是薄荷脑、丁香罗勒油、桂醛、绿花白千层和香茅醇,驱避率分别为100%、93.2%、93.9%、96.1%、94.6%。对于田间库蚊种群,在0.22μg/cm3剂量下,9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是绿花白千层、薄荷脑、薄荷油和猫薄荷,驱避率分别为96.7%、95.3%、90.9%、94.7%。12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是绿花白千层、薄荷脑、薄荷油,驱避率分别为95.5%、92.6%、91.1%。对于敏感致倦库蚊种群,在0.22μg/cm3剂量下,9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精油是猫薄荷和薄荷脑两种,驱避率为98.3%和97.3%。120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精油是猫薄荷和薄荷脑两种,驱避率为93.5%和91.2%。5、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得10种植物精油、驱蚊剂埃卡瑞丁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与四氟甲醚菊酯按1∶1质量比混配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结果表明,中山东凤致倦库蚊种群中,薄荷脑、桂油醛、丁香罗勒油、α-蒎烯、椒样薄荷油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增效比为4.63、2.81、14.68、1.31、1.93和1.16,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余精油均不表现增效作用。中山阜沙致倦库蚊种群中,薄荷脑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比为2.18,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常雪莲[7](2014)在《中华按蚊抗药性及种群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蚊是世界性分布的卫生害虫,不仅吸血骚扰,而且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疟疾即为媒介按蚊携带疟原虫传播到人体内而引起的疾病,属于重要的蚊媒传染病。媒介按蚊控制主要是使用杀虫剂化学防制,然而杀虫剂长期大范围的使用导致蚊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已成为当前蚊媒控制和疟疾防治的主要障碍。本研究以我国西南部云南省和中部安徽省疟疾流行地区的中华按蚊样本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对4类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合靶标抗性基因kdr、ace-Ⅰ和代谢抗性3种解毒酶系,分析靶标抗性和代谢抗性在蚊抗药性机制中的综合作用,并采集全国14个中华按蚊地理种群样本,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co-Ⅰ、co-Ⅱ序列,探讨中华按蚊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和抗药性的遗传进化。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安徽和云南两个地区中华按蚊对4类5种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即存在多重抗性。安徽种群对苄氯菊酯、滴滴涕及马拉硫磷的抗性高于云南种群,安徽种群和云南种群对溴氰菊酯和恶虫威的抗性相似。中华按蚊kdr基因1014位点检测到2种非同义突变:L1014F和L1014C。kdr基因共发现6种基因型:安徽种群存在5种突变基因型,而云南种群和实验室敏感种群只有1种未突变野生型。采用AS-PCR大样本检测kdr等位基因突变型结果显示:安徽种群kdr基因L1014F突变型多、L1014C突变型较少,特别在对溴氰菊酯现场抗性种群中kdr基因的突变率要明显高于现场敏感种群,进一步验证kdr基因1014位点突变和溴氰菊酯抗性相关。云南种群和实验室敏感种群kdr基因均为L1014未突变野生型。中华按蚊ace-1基因的119位点检测到1种非同义突变G119S。ace-1基因共发现3种基因型:安徽和云南种群存在2种突变基因型,实验室敏感种群只存1种未突变野生型。PCR-RFLP法大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安徽种群和云南种群均出现中等频率突变,并且在两个种群中该突变都与马拉硫磷抗性有一定相关性。实验室敏感种群ace-1基因均为G119未突变野生型。安徽和云南中华按蚊不同杀虫剂生物测定现场抗性和敏感种群P450s、GSTs及COEs酶,结果显示:安徽和云南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苄氯菊酯和马拉硫磷抗性种群平均P450s活性都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安徽和云南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抗性种群的平均GSTs及COEs活性,均显着高于敏感种群。以上结果提示,P450s与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苄氯菊酯抗性相关,3种代谢解毒酶在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多因素分类回归法(CART)分析两个靶标位点和3种代谢解毒酶在抗药性机制中的综合作用,结果显示:中华按蚊现场种群对4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中,代谢抗性较靶标抗性更为重要,其中P450s活性增高发挥的作用最大,而靶标kdr和ace-1基因突变的作用较小。采用mtDNA co-Ⅰ、co-Ⅱ做为分子标记,解析我国中华按蚊1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发现所有种群都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Mantel检验表明:中华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呈正相关,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现象。种群遗传分化固定系数、分子变异等级及种群间的聚类关系表明:云南种群和其它种群之间遗传分化显着,其它种群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可能存在高水平的基因流。错配分析表明:大部分地区中华按蚊种群近期经历过扩张发展,云南种群较稳定未出现过持续增长。本研究结果可望为抗药性机制研究和我国传疟按蚊现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蚊抗药性的遗传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范明秋[8](2012)在《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构建和其相对敏感基线的建立以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文中提出疟疾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蚊媒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华按蚊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分布于我国广大平原地区,是水稻田种植区疟疾的主要媒介或唯一媒介。上海地处亚热带,也处于中华按蚊活动区。目前主要控制方法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但过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已使抗性杀虫剂和抗性地区不断扩大。为了监测和防止抗性的快速增长,就需要建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区分剂量。有了基础资料就能快速、方便地监测野外中华按蚊的抗性情况,提供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本次以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通过前期生态习性的观察与准备,熟悉中华按蚊的饲养方法,建立实验室的敏感品系;采用浸渍法和接触筒法测定敏感品系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毒力基线和区分剂量:再从所建立的实验室敏感品系(S)进行抗性培育,所使用的杀虫剂为溴氰菊酯(Deltamethrin),抗性培育采用浸渍法并以其作为抗性测定方法;根据敏感品系的区分剂量,对野外种群的中华按蚊进行抗药性测定,分析各杀虫剂在不同地区的抗性水平。本次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的构建中华按蚊种群引进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实验室饲养50年以上,未接触任何杀虫剂。以引进的卵粒孵化出的成蚊做为本实验的第一代中华按蚊敏感品系(S1)。通过对实验室饲养环境的控制以及饲养方法的改进,中华按蚊的孵化率、蛹化率和羽化率从S2代的19.5%、41%和72%分别上升到S12代的55%、62%和91%,S8-S10代中华按蚊生长情况保持稳定。可认为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构建成功。2.上海市中华按蚊敏感品系幼虫和成虫的敏感毒力基线和区分剂量的测定通过对实验室中华按蚊敏感品系的建立,分别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仲丁威、杀螟硫磷和双硫磷7种杀虫剂对中华按蚊幼虫进行了敏感毒力基线的测定。结果显示,幼虫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0.0086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3.0586+3.8987x,区分剂量为0.0678mg/L;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为0.0101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9.2950+2.1510x,区分剂量为0.2432mg/L;对氯菊酯的LCso为0.0633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0.3449+4.4594x,区分剂量为0.4208mg/L;对敌敌畏的LCso为1.1918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4.3319+8.7669x,区分剂量为4.3914mg/L;对仲丁威的LC50为0.2709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1.3541+11.2014x,区分剂量为0.8738mg/L;对杀螟硫磷的LC50为0.1150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1.5447+6.9681x,区分剂量为0.4962mg/L;对双硫磷的LCso为0.0564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0.8033+4.6466x,区分剂量为0.357mg/L。分别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仲丁威4种杀虫剂对成蚊进行了敏感毒力基线的测定。结果为,成蚊对溴氰菊酯的LCso为0.0091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2.5204+3.6871x,区分剂量为0.078mg/L;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so为0.0184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0.2596+3.0291x,区分剂量为0.2152mg/L;幼虫对氯菊酯的LC50为0.0516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8.4266+2.6610x,区分剂量为0.7718m/L;幼虫对仲丁威的LC50为0.0186mg/L,敏感毒力基线为y=13.8210+5.0963x,区分剂量为0.1064mg/L。与WHO推荐的按蚊成蚊的区分剂量比较,除了高效氯氰菊酯外,溴氰菊酯、氯菊酯和仲丁威的区分剂量的推断基本与WHO的值接近。3.中华按蚊抗性品系的培育结果用溴氰菊酯对中华按蚊进行抗性培育,经过12代的抗性培育,中华按蚊抗性倍数从敏感品系(S)的0.0086mg/L增长到F12代的0.0284mg/L,增长了3.30倍,还未达到抗性水平。这与雷心田、朱昌亮等人用溴氰菊酯选育中华按蚊均无抗性产生的结果一致。抗性培育的同时,观察中华按蚊的选育情况,幼虫的蛹化率和羽化率,均随着抗性的发展而呈下降趋势。此结果与黄品篯、雷心田等人的报告结果一致。4.不同地区种群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仲丁威和杀螟硫磷五种药物分别对上海市青浦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和崇明县以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六个地区采集的野外品系中华按蚊进行了抗药性测定。结果显示六个地区的中华按蚊对这五种药物均产生了抗性,其中上海市宝山区的中华按蚊对五种药物均达到了高抗级别;上海市青浦区的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仲仃威达到了高抗级别;上海市崇明县的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初步抗性;上海市嘉定区的中华按蚊对高效氯氰菊酯和仲仃威产生初步抗性;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仲仃威和杀螟硫磷达到了高抗级别。

陈云[9](2012)在《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带喙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控制是减少流行性乙性脑炎发病的重要环节。蚊虫控制中最常使用杀虫剂,随着杀虫剂使用,三带喙库蚊产生不同程度抗药性。近些年三带喙库蚊抗药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幼虫生物学测定方面,成蚊抗性水平、抗性机制研究等方面相关报道甚少。为很好控制三带喙库蚊及抗药性治理,需要研究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抗性水平和抗性机制。本研究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蚊虫抗性监测方法,研究了万州、永城、历城三个种群三带喙库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螟硫磷、双硫磷、DDVP、马拉硫磷4种有机磷类;仲丁威、残杀威2种氨基甲酸酯类及DDT的抗药性水平;同时,以历城种群幼虫为试虫,研究了增效剂对双硫磷抗性三带喙库蚊幼虫的增效作用;为初步了解三带喙库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机制,本文测定了万州、历城、陕西、云南四个种群酯酶酶比活力。得到的结果如下:1.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成蚊对测定5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均产生了抗药性。成蚊药膜接触筒法测定结果显示,万州种群、永城种群、历城种群对5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抗性均处于R级。从具体死亡率来看,同种杀虫剂抗性具有区域差异特征,万州种群、永城种群抗药性水平较历城种群高;历城种群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相对较敏感。2.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成蚊对杀螟硫磷、残杀威、DDT的抗性都很高。用药膜接触筒法分别接触2h,2h,4h后,万州种群、历城种群对杀螟硫磷的死亡率分别为(3.08±0.1)%、(16.1±2.1)%:对残杀威死亡率分别为(59.2±14.0)%、(16.9±4.7)%;对DDT死亡率为(87.7±0.1)%、(36.4±8.4)%;永城种群对DDT死亡率为35.64%。历城种群幼虫对DDVP、杀螟硫磷、马拉硫磷、双硫磷等抗性都很严重,同选定的敏感基线相比,抗药性倍数分别为:76.6、256.5、84.2、7977.8。双硫磷抗性倍数最高。3.将增效醚(PB0)、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三种增效剂分别与双硫磷按3:1混配,对历城种群幼虫毒力测定结果显示:PBO、TPP、DEM对双硫磷均有的增效作用。提示三带喙库蚊的抗药性机制是复杂的,有多种抗药性机制。今后幼虫控制时可以同时使用双硫磷和增效剂。4.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酯酶酶比活力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群酯酶酶比活力有差异,可能与抗药性水平有关;酯酶酶比活力与蚊虫发育阶段有关。

苑晶晶[10](2012)在《云南疟疾媒介按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文中指出目的:为了加强我省传疟媒介按蚊的防制工作,通过监测其对杀虫剂抗性,了解蚊媒在杀虫剂长期选择压力下的抗药性现状,有利于指导灭蚊工作,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选择疟疾原高发区思茅、翠云、临翔、潞西、元阳、勐腊、孟连、宁洱每县选1个点作为监测点,选点时应充分考虑当地不同媒介种类在当地的季节分布、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征。从现场(监测点)捕获饱吸血按蚊的成虫,产卵后实验室饲养至子F1代,蛹羽化后3天内测定。如饲养有困难或野外工作之便利,可于试验前夜在现场采集刚吸血之按蚊,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次日上午供测定用。(2)按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进行测定,选择有代表性的35个点测试杀虫剂,每实验至少重复两次,同时设空白对照。对照组死亡率超过20%,实验作废,对照组死亡率在520%之间,实验组死亡率以Ab2bott公式校正。分别记录接触10、15、20、30、40、50、60min时的蚊虫击倒数,计算击倒率。饲以10%葡萄糖水观察24小时,24小时后检查死亡蚊数和存活蚊数,计算死亡率。参照WHO抗药评价指标性:24小时死亡率98%100%为敏感群体(S);死亡率80~97.9%为初步抗性群体(M);死亡率80%以下为抗性群体(R)。(3)整理所得数据,利用SSPS11.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蚊虫对不同杀虫剂的半数击倒时间、90%的击倒时间、KT50和KT90的95%可信限。结果:(1)各个监测点,微小按蚊对常见杀虫剂DDT、马拉硫磷敏感,死亡率均100%;思茅微小按蚊对杀虫剂氟氯氰菊酯死亡率为97.5%,为初步抗性群体,抗性级别M;潞西微小按蚊对杀虫剂溴氰菊酯死亡率小于80%,为抗性群体,抗性级别为R;其余地点微小按蚊对杀虫剂的死亡率均100%,处于敏感水平。从微小按蚊分别接触4%DDT、5%马拉硫磷和0.15%氟氯氰菊酯、0.05%溴氰菊酯后,其首只蚊虫击倒时间,拟除虫菊酯需要的时间为48min,马拉硫磷为5.7min,DDT为1015min;接触药膜滤纸60min后的击倒率DDT为98.8100%,拟除虫菊酯为80.31100%。微小按蚊对DDT的KT50为1724min,马拉硫磷KT50为15.2min,拟除虫菊酯的KT50为929min。DDT的KT90为2844min,马拉硫磷KT90为27.8min,拟除虫菊酯的KT90为1668min。微小按蚊对DDT的KT50、KT90从高到低分别为思茅、临翔、翠云。对拟除虫菊酯KT50、KT90高到低分别为潞西、临翔、思茅、翠云。(2)勐腊中华按蚊对常见杀虫剂DDT、马拉硫磷和溴氰菊酯产生抗性,死亡率分别为81.5%、94.1%、88.9%,抗性级别M,对氟氯氰菊酯死亡率为78%,抗性级别为R。元阳中华按蚊对常见杀虫剂DDT、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66.7%、44.5%,抗性级别R。宁洱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DDT、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46.9%、34.5%、41.2%,抗性级别为R。而马拉硫磷的死亡率为99.03%,抗性级别为S。孟连中华按蚊对常见杀虫剂DDT、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79.5%、24.6%,抗性级别R。中华按蚊按蚊分别接触4%DDT、5%马拉硫磷、0.05%溴氰菊酯和0.15%氟氯氰菊酯后,其首只蚊虫击倒时间,马拉硫磷需要的时间为312min,DDT为514min,溴氰菊酯为724min。接触药膜滤纸60min后的击倒率DDT为28.443.2%,溴氰菊酯为20.598.1%。中华按蚊对DDT的KT50为72135min,马拉硫磷KT50为2138min,拟除虫菊酯菊酯的KT50为18116min。DDT的KT90为215795min,马拉硫磷KT90为111138min,拟除虫菊酯KT90为53501min。中华按蚊对DDT的KT50从高到低分别为元阳、宁洱、孟连、勐腊;KT90从高到低分别为宁洱、元阳、孟连、勐腊。对马拉硫磷KT50从高到低分别为勐腊、宁洱;KT90从高到低分别为宁洱、勐腊。对拟除虫菊酯KT50高到低分别为孟连、元阳、宁洱、勐腊;KT90高到低分别为宁洱、孟连、元阳、勐腊。(3)临翔吉甫按蚊对常见杀虫剂DDT死亡率100%,抗性级别S,对溴氰菊酯死亡率为97.4%,为初步抗性群体(M)。吉甫按蚊分别接触4%DDT、0.05%溴氰菊酯后,其首只蚊虫击倒时间,DDT需要的时间为14min,溴氰菊酯为9min。接触药膜滤纸60min后的击倒率DDT为100%,溴氰菊酯为100%,其对DDT、溴氰菊酯击倒力强。吉甫按蚊对杀虫剂DDT的KT50为30.1min、KT90为46.4min;对溴氰菊酯的KT50为23.4min、KT90为36.2min。结论:(1)思茅微小按蚊对杀虫剂氟氯氰菊酯产生初步抗性,临翔吉甫按蚊对杀虫剂产生初步抗性,潞西微小按蚊对杀虫剂溴氰菊酯抗性级别为R,其余监测对杀虫剂敏感。(2)各监测点,宁洱的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敏感,其余监测中华按蚊对常用4种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3)媒介按蚊对所测杀虫剂部分击倒率>死亡率,表明蚊虫被击倒后有部分恢复,说明其击倒能力强,而部分击倒率均<死亡率,蚊虫击倒后没有恢复,说明杀虫剂毒性比较高。由测试结果可知DDT、马拉硫磷的击倒能力强,灭蚊效果好;拟除虫菊酯类的抗击倒能力强,抗性程度高,应减少使用或停用,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克服或延缓蚊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华按蚊与淡色库蚊幼虫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按蚊与淡色库蚊幼虫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白纹伊蚊的杀虫剂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实验室溴氰菊酯抗性白纹伊蚊品系的建立
        1.1 实验室溴氰菊酯抗性白纹伊蚊品系的建立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实验结果
        1.2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交互抗性研究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药性的产生机制
        2.1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kdr基因多态性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2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代谢酶活性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室溴氰菊酯抗性白纹伊蚊品系的适合度代价分析
        3.1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种群生命表分析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种群繁殖力分析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二部分 野外白蚊伊蚊抗药性研究
    前言
    第四章 广州市白纹伊蚊种群抗药性现状和机制研究
        4.1 2017年白纹伊蚊野外种群抗药性现状检测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2015-2017年间白纹伊蚊野外种群抗药性变化的比较分析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白纹伊蚊野外种群抗药性的机制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白纹伊蚊种群抗药性对策研究
        5.1 广州市常用杀虫剂使用情况调查
        5.2 调查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蚊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1.1 蚊虫的危害
        1.1.2 蚊虫的防治措施
    1.2 蚊虫的抗药性现状及抗药性机制
        1.2.1 蚊虫的抗药性现状
        1.2.1.1 蚊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2.1.2 蚊虫对有机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2.1.3 蚊虫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2.1.4 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2.2 蚊虫的抗药性检测方法
        1.2.3 蚊虫的抗药性机制
        1.2.3.1 生化抗性
        1.2.3.2 生理抗性
        1.2.3.3 行为抗性
    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研究概述
    1.4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研究现状
    1.5 杀虫增效剂的研究现状
    1.6 昆虫线粒体呼吸链系统概述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实验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化学试剂
        2.1.3 分子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供试昆虫
    2.3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测定
        2.3.1 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驱避活性
        2.3.2 国标法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驱避活性
    2.4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测定
        2.4.1 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
        2.4.2 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
    2.5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2.5.1 白纹伊蚊幼虫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2.5.2 白纹伊蚊成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2.5.3 抗性评价标准
    2.6 代谢酶抑制剂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测定
    2.7 白纹伊蚊10种代谢调控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测定
    2.8 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三甲基m RNA表达水平测定
    2.9 白纹伊蚊成蚊DNA提取和kdr突变检测
    2.10 白纹伊蚊体内几种酶系活性测定
        2.10.1 供试蚊虫
        2.10.2 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测定
        2.10.3 Na~+/K~+-ATPase活性测定
        2.10.4 ATP含量测定
        2.10.5 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测定
    2.11 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3.2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测定结果
    3.3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3.3.1 白纹伊蚊幼虫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3.3.2 白纹伊蚊成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3.4 代谢酶抑制剂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3.5 白纹伊蚊10种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3.6 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三甲基m RNA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3.7 白纹伊蚊成蚊DNA提取和kdr突变检测结果
    3.8 白纹伊蚊体内几种酶系活性测定结果
        3.8.1 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测定结果
        3.8.2 Na~+/K~+-ATPase活性和ATP含量测定
        3.8.3 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测定结果
    3.9 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测定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击倒活性及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研究
        4.1.2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代谢抗性研究
        4.1.3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靶标抗性研究
        4.1.4 线粒体电子呼吸链系统介导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机制研究
    4.2 结论
5.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1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的高过量表达有待进一步研究
    5.2 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及Na~+/K~+-ATPase活性升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
        1.1.1 甜菜夜蛾的发生与危害
        1.1.2 甜菜夜蛾的化学防治与抗药性
    1.2 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机制
        1.2.1 靶标抗性
        1.2.2 代谢抗性
    1.3 细胞色素P450
        1.3.1 细胞色素P450
        1.3.2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1.3.3 昆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可诱导性
        1.3.4 昆虫细胞色素P450在昆虫抗药性中的作用
        1.3.5 昆虫P450基因的功能验证
    1.4 昆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
        1.4.1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分类及一般特性
        1.4.2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生化特性
        1.4.3 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抗药性的关系
    1.5 昆虫解毒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1.5.1 诱导表达调控机制
        1.5.2 组成型高表达调控机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甜菜夜蛾P450的克隆与表达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试剂与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
        2.1.4 样品准备与总RNA提取
        2.1.5 cDNA合成
        2.1.6 基因克隆
        2.1.7 基因末端扩增
        2.1.8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9 细胞培养与处理
        2.1.10 MTT测定
        2.1.1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甜菜夜蛾P450家族基因的克隆
        2.2.2 甜菜夜蛾P450超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2.2.3 甜菜夜蛾P450组织表达谱
        2.2.4 杀虫剂处理对CYP450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P450介导甜菜夜蛾抗药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剂与试剂盒
        3.1.3 主要仪器
        3.1.4 甜菜夜蛾的生物测定
        3.1.5 P450酶活性测定
        3.1.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1.7 转基因果蝇的构建
        3.1.8 转基因果蝇的生物测定
        3.1.9 真核表达
        3.1.10 还原型CO差异光谱分析
        3.1.11 P450酶活性测定
        3.1.12 杀虫剂的体外代谢
        3.1.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水平与生化机制
        3.2.2 P450在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中的表达差异
        3.2.3 P450过表达对果蝇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3.2.4 P450的真核表达与杀虫剂代谢
    3.3 讨论
第四章 甜菜夜蛾CYP321A8和CYP321B1组成型高表达的调控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试剂与试剂盒
        4.1.3 主要仪器
        4.1.4 甜菜夜蛾RNA提取
        4.1.5 cDNA第一链合成
        4.1.6 转录因子的克隆
        4.1.7 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
        4.1.8 上游启动子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1.9 荧光报告质粒的构建
        4.1.10 突变体构建
        4.1.11 转录因子过表达载体构建
        4.1.12 报告质粒的细胞转染
        4.1.13 报告质粒荧光活性测定
        4.1.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YP321A8的转录调控机制
        4.2.2 CYP321B1的转录调控机制
    4.3 讨论
第五章 甜菜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诱导表达的调控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试剂与试剂盒
        5.1.3 主要仪器
        5.1.4 甜菜夜蛾不同组织样本的收集
        5.1.5 GST基因克隆
        5.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1.8 昆虫细胞培养与药剂处理
        5.1.9 上游启动子区的克隆与预测分析
        5.1.10 荧光报告质粒构建
        5.1.11 报告质粒的细胞转染
        5.1.12 荧光测定
        5.1.13 ROS测定
        5.1.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甜菜夜蛾GST家族基因的克隆
        5.2.2 甜菜夜蛾GST的系统进化
        5.2.3 GSH结合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
        5.2.4 组织特异性表达谱
        5.2.5 GST家族基因对杀虫剂的响应
        5.2.6 上游序列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
        5.2.7 杀虫剂通过CncC/Maf途径调控GST基因的共表达
        5.2.8 ROS介导杀虫剂对GST基因的诱导表达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与尚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及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4)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张家港市蚊密度及种群监测
    2.1 材料及方法
    2.2 监测结果
第三部分 :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3.1 张家港蚊虫防治概况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蚊虫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生物测定法
        3.3.2 幼虫的生物测定浸渍法
    3.4 质量控制
        3.4.1 野外试虫采集前准备
        3.4.2 野外试虫采集操作时
        3.4.3 试虫的运送及饲养
        3.4.4 实验人员
        3.4.5 数据处理
    3.5 实验结果
        3.5.1 五种浓度的94.62%溴氰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3.5.2 五种浓度的91.16%高效氯氰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3.5.3 五种浓度的89.73%氯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3.5.4 五种浓度的95.1%双硫磷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3.5.5 五种浓度的95%仲丁威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4.2 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4.3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其间发表论文
致谢

(5)miR-2~13~71簇在蚊抗药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淡色库蚊miR-2~13~71簇与抗药性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供试蚊
        (二) 主要试剂
        (三) 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淡色库蚊miR-2~13~71簇与蚊抗药性的关系
        (二) miR-2~13~71簇中miRNAs间的内在平衡调节
    结果
        一、淡色库蚊miR-2~13~71簇与蚊抗药性的关系
        二、miR-2~13~71簇中miRNAs间的内在平衡调节
第二部分 淡色库蚊miR-2~13~71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与抗药性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供试蚊
        (二) 主要菌株和质粒
        (三) 细胞系
        (四) 主要试剂
        (五) 主要溶液配方
        (六) 主要仪器设备
        二、实验方法
        (一) miR-2/13对靶基因CYP9J35的调节
        (二) CYP9J35与抗药性的关系
        (三) miR-2~13~71簇与靶基因CYP9J35、CYP325BG3网络调控
    结果
        一、miR-2/13对靶基因CYP9J35的调节
        二、CYP9J35与抗药性的关系
        三、miR-2~13~71簇与靶基因CYP9J35、CYP325BG3网络调控
第三部分 淡色库蚊CYP9J35基因结构分析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供试蚊
        (二) 主要试剂
        (三) 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单蚊足DNA提取
        (二) PCR检测CYP9J35基因碱基多态性
    结果
        一、淡色库蚊CYP9J35 ORF结构分析
        二、CYP9J35基因碱基多态性检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广东中山致倦库蚊代谢抗性机理及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蚊虫抗药性的现状
        1.1.1 蚊虫对四大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1.2 昆虫的抗药性分子机制
    1.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研究概述
    1.3 杀虫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精油作为驱避剂的研究概况
        1.4.1 精油的定义
        1.4.2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1.4.3 植物精油在驱蚊方面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试验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化学试剂
        2.1.3 分子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2 供试精油和驱避剂
        2.2.1 供试驱避剂
        2.2.2 供试精油的种类
    2.3 供试昆虫
    2.4 致倦库蚊的抗药性监测
    2.5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测酶抑制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2.6 致倦库蚊10种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
        2.6.1 提取组织RNA
        2.6.2 将RNA反转录成cDNA
        2.6.3 引物的设计
        2.6.4 qPCR
    2.7 20种精油对致倦库蚊驱避活性筛选
    2.8 精油增效活性的筛选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致倦库蚊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3.2 酶抑制剂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增效结果
    3.3 致倦库蚊种群10种基因MRNA表达水平
    3.4 20种植物精油和2种驱蚊剂对致倦库蚊驱避活性筛选
    3.5 10种植物精油的增效活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致倦库蚊对两种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监测研究
        4.1.2 酶抑制剂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拟除虫菊酯的增效研究
        4.1.3 致倦库蚊的代谢抗性机理研究
        4.1.4 植物精油对媒介蚊虫的驱避研究
    4.2 结论
5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1 致倦库蚊抗性下降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5.2 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脂肪酶3表达量降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7)中华按蚊抗药性及种群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华按蚊对多种杀虫剂抗性检测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蚊采集与饲养
        (二) 主要试剂
        (三) 主要溶液
        (四) 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中华按蚊抗性检测
        (二) 中华按蚊抗性相关靶标基因多态性检测
        (三) 中华按蚊多种杀虫剂代谢酶活性检测
        (四) 中华按蚊种群抗性机制综合分析
    结果
        一、中华按蚊抗性检测
        二、中华按蚊抗性相关靶标基因多态性检测
        (一) 中华按蚊分子鉴定
        (二) 中华按蚊kdr基因多态性
        (三) 中华按蚊ace-1基因多态性
        三、中华按蚊多种杀虫剂代谢解毒酶活性检测
        (一) 种群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二) 种群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
        (三) 种群羧酸酯酶活性
        四、中华按蚊种群抗性机制综合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线粒体DNA序列分析中华按蚊抗性相关的种群遗传结构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蚊采集
        (二) 主要试剂与溶液
        (三) 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中华按蚊kdr基因突变检测
        (二) 中华按蚊线粒体co-Ⅰ、co-Ⅱ基因片段扩增
        (三) 序列测定与数据分析
    结果
        一、中华按蚊kdr基因突变检测
        二、线粒体co-Ⅰ、co-Ⅱ联合序列对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三、线粒体co-Ⅰ、co-Ⅱ联合序列对种群系统发育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构建和其相对敏感基线的建立以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的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的观察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上海市中华按蚊相对敏感毒力基线和诊断剂量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中华按蚊抗药性测定方法
        1.2.1 幼虫测定方法
        1.2.2 成蚊测定方法
        1.2.3 统计与计算
    2. 结果
        2.1 实验室中华按蚊敏感品系幼虫对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和区分剂量测定
        2.2 实验室中华按蚊敏感品系成蚊对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和区分剂量测定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品系选育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中华按蚊抗性品系的选育
        1.2.2 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的观察
        1.2.3 生物测定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5 中华按蚊敏感度/抗药性判定
    2. 结果
        2.1 选育情况
        2.2 中华按蚊抗溴氰菊酯品系幼虫敏感度生物测定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不同地区种群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采集点和时间选择
        1.2.2 采集方法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地区种群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2.2 中华按蚊对不同杀虫剂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分析
        3.2 中华按蚊成蚊对不同杀虫剂的相关性分析
        3.3 建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1、流行性乙脑的流行概况
        1.1 世界乙脑流行概况
        1.2 我国乙脑流行概况
    2、乙脑传播媒介
        2.1 我国已被证实能分离到乙脑病毒的蚊虫
        2.2 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3、三带喙库蚊防治及抗药性产生
        3.1 三带喙库蚊主要防治方法
        3.2 三带喙库蚊抗药性影响因素、抗药性现状
    4、蚊虫产生抗药性机制研究现状及监测技术
        4.1 蚊虫抗药性机制研究
        4.2 蚊虫抗性监测技术
    5、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区域
        1.2 试虫采集及饲养
        1.3 实验用杀虫剂及药纸
        1.4 实验仪器
        1.5 成蚊抗药性测定
        1.6 幼虫抗药性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三带喙库蚊万州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2.2 三带喙库蚊永城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2.3 三带喙库蚊历城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3、讨论
        3.1 三带喙库蚊成蚊抗药性测定药纸浓度、接触时间、虫态的选择
        3.2 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和影响因素分析
        3.3 成蚊药膜接触筒监测结果对杀虫剂使用的指导
        3.4 历城种群三带喙库蚊幼虫和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分析
        3.5 我国不同区域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3.6 与其他常见蚊种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比较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对有机磷和其他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区域
        1.2 试虫采集
        1.3 实验杀虫剂和药纸
        1.4 实验仪器
        1.5 成蚊抗药性测定
        1.6 幼虫抗药性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三带喙库蚊万州种群对有机磷和其他种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2.2 三带喙库蚊永城种群对DDT的敏感性
        2.3 三带喙库蚊历城种群对有机磷和其他种类杀虫剂敏感性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增效剂对双硫磷抗性三带喙库蚊幼虫的增效作用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区域
        1.2 试虫采集及饲养
        1.3 实验杀虫剂及增效剂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酯酶活性测定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种群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云南疟疾媒介按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华按蚊与淡色库蚊幼虫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纹伊蚊的杀虫剂抗性研究[D]. 苏兴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2]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D]. 杨小东.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D]. 胡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D]. 葛伟. 苏州大学, 2018(04)
  • [5]miR-2~13~71簇在蚊抗药性中的作用[D]. 过琴.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6]广东中山致倦库蚊代谢抗性机理及增效作用研究[D]. 齐亚蒙.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中华按蚊抗药性及种群遗传研究[D]. 常雪莲.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3)
  • [8]上海市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构建和其相对敏感基线的建立以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D]. 范明秋. 复旦大学, 2012(03)
  • [9]不同地理种群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机制初步研究[D]. 陈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4)
  • [10]云南疟疾媒介按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D]. 苑晶晶. 大理学院, 2012(10)

标签:;  ;  ;  ;  ;  

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幼虫对马拉硫磷敏感性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