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许俊松[1](2021)在《雄安新区地热储层评价》文中研究表明
宿宇驰,毛小平,张飞,毛珂,卢鹏羽[2](2021)在《沧县隆起北部地温场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沧县隆起北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关于地热田的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仍存在争议。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和井温资料,并结合热传导正演模拟,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内地温梯度横向与垂向的特征、不同地质条件下地温场的分布规律,并正演了两条实测地热剖面,分析了研究区内地温场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横向上地温梯度在凸起区相对较高,凹陷区相对较低,与基岩起伏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且垂向上地温梯度的变化可分为两段,在浅部沉积盖层较高,以热传导为主,下部的寒武系、奥陶系和蓟县系储层地温梯度较低,以热对流为主。同时,区内地温场的分布主要受基岩埋深所控制,局部地区受到地下热水沿断层上涌所影响。通过研究,将为今后的地热开发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褚双燕[3](2020)在《贞丰背斜地热水赋存特征与水热运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地热水资源是可再生的新型绿色环保能源,前景可观。为了能够高效精确的进行地热水资源勘探工作,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需系统的研究地热水资源赋存特征和运移规律。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热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水化学分析测试、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等方法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以贵州贞丰地热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贵州贞丰背斜地热水赋存特征与水热运移规律。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热储特征和野外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区地热水主要分布在背斜和断层附近,水温在19~26.5℃,属于中低温地热资源,热储类型属于碳酸盐岩混合热储,地热水赋存划分为三个区块,即核桃树断层和贞丰背斜区块、挽澜温泉区块、定塘温泉区块。(2)根据水化学测试数据分析,研究区水化学类型基本为复合型水,以HCO3--Ca2+·Mg2+型和Ca2+-SO42-·HCO3-型为主。温泉热水和冷泉水以HCO3--Ca2+·Mg2+型为主,地热井热水以Ca2+-SO42-·HCO3-型为主。(3)根据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δ2D-δ18O的投点位置均落于大气降水线附近,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深循环后在地温作用下加热形成热水,补给区高程范围为1259~1622m。(4)通过绘制实测水质数据的Piper三线图可知,区内地热水适合用Si O2温标来估算热储温度,得出热储温度在27℃~65℃范围。(5)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研究区地热水水热运移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分析,地热水在水压差作用下,从深部沿核桃树断裂带及其他断裂通道向上运移,沿途不断发生水-岩反应而改变水化学组分含量,运移至热储层中,部分沿断裂破碎带往上继续通过透水性及导热性较好的岩层运移传热以温泉形式出露。
毛小平,汪新伟,李克文,郭少斌[4](2018)在《地热田热量来源及形成主控因素》文中指出地热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地热田的形成机制和热量的来源仍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岩浆囊可以为地热田直接供热.以二维热传导正演模拟为手段得出,盖层是形成地热田的必要条件;在浅部存在高热传导层时,地温剖面会出现镜像倒影形态,温度在垂向上分为高梯度段、低梯度段和低温段,侵位较浅(<10km)的岩浆囊散热和进入热平衡时间小于2050万a.结合大量地热田温度资料分析认为,地热田的热量不是因为存在异常热源(如岩浆囊),而是来源于正常的基底热流.当深部热量传递到地表时,由于近地表物质的热传导能力的差异引起温度场发生变化,即地热田之下存在高热传导层快速地将基底热量传递到浅层而形成异常高温.
毛小平[5](2018)在《地热田高地温异常成因机理及温度分布特征》文中提出在地热研究中地热田高地温的形成原因、为何地热田深部会出现低地温梯度等说法不一,未有定论。本文对前人所提出的地温场影响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采用地热场正演模拟手段,对有异常热源供热-岩浆囊和无热源的热传导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多数异常热源如岩浆囊,相对于地质演化时间尺度而言,其冷却速度较快,并不能直接为地热田供热;寻找地热田主要在浅部有一定厚度的好的热盖层和深部有高导层的区域进行;构造运动所引起的物性-热传导性的横向不均匀性才是引起高地温场的主控因素;地热田在垂向上温度随深度呈镜像倒影关系,会呈现浅层地温高,向深部地温梯度急剧减小,直到"高导均化深度",大量地热田温度实测结果说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罗舜浩[6](2017)在《云南裂隙带主控热储类型及其形成条件》文中提出云南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类型繁多,早期对地热资源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并且裂隙带主控型热储前人亦已有一定成果,但对裂隙带主控型热储的归纳分类及形成条件分析却不多,为了深入了解裂隙带主控型热储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形成条件,缓解当下人们对地热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利用,故此开展了本次研究。本论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调查资料,分析裂隙带主控型热储型地热系统的热源、热储、热流体通道、盖层条件及水化学特征,以典型实例为代表探索了裂隙带主控型热储地热系统形成条件和特征,建立相应的成因概念模型。本文将裂隙带主控型热储分为褶皱裂隙带型成热型、侵入岩裂隙带型成热型两大类,其中褶皱裂隙带型热储可分为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成热型与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两种亚类,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成热型可划分为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导通型、不良盖层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揭露型、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主控成热型、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埋藏型四种基本类型,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可划分为良好盖层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不良盖层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两种基本类型;因侵入岩裂隙带成热型在云南分布较少,故未对其进行细分。本文通过对选取的八个典型研究点的地热地质背景,地质构造条件,热泉的水化学性质等条件对其地热特征进行地质综合对比、分析研究,对研究类型典型实例做了成因分析并建立了对应的成因概念模式。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主控型中导通型与埋藏型层状热储皆为过去封存而成,矿化度一般较高,多在褶皱核部轴线上地形较低处出露,揭露型、主控成热型热储封闭性较差,与大气降水水力联系较强,矿化度相对较低;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为带(脉)状热储,地下水循环程度较高,多在核部垂向无富水性强的地层中发育,垂向上无明显含水层,泉流量较小,矿化度一般较高;侵入岩裂隙带成热型成因与层状热储导通型相似,能形成中高温热储,矿化度一般较高。
巴俊杰[7](2017)在《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瑞滇地热田处于云南腾冲-梁河弧形热活动断裂带与瑞滇-曲石断裂交汇处,是腾冲地热带热显示最强烈的热田之一。前人已在瑞滇地热田做较详实的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瑞滇地热田作为研究对象,以其特有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高地热异常区等地质背景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成因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法、仿真数值耦合模拟法及多信息资料集成综合法,对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的典型代表一腾冲县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研究在系统收集、综合整理前人对瑞滇及相邻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流体化学特征等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开展了较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室内试验等工作,并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a、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的演化特征、区域岩浆囊侵入形态及构造活动与瑞滇高地热异常区的关系;b、研究区物化探分析、地质结构特征及热田热储结构研究;c、对瑞滇地热田流体化学组分特征、H-O同位素特征、基底花岗岩岩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流体化学组成空间差异的成因关系,并对热流体补给高程、热流体形成年龄进行了分析推断;d、运用AquaChem分析软件,结合CL-SO4-HCO3三角图、Na-K-Mg三角图、Piper 图、Langelier-Ludwig 图、Ternary 图以及 Schoeller Plot 指印图等图解,对瑞滇地热田的地下热流体化学组合特征及演化进行研究;e、采用PHREEQC软件对研究区热泉水热液矿物的饱和度指数、热流体化学相平衡进行分析;f、利用石英温标、硅焓图解法、氯焓图解法、流体化学线性回归法等方法对瑞滇地热田浅部、深部热储温度及“冷”、热流体混合比例进行了分析推算;g、运用ANSYS仿真软件,对岩浆囊侵入后研究区地温场的二维、三维温度场响应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h、运用FEFLOW仿真软件,综合地热分布特征、热储温度、热流体循环流域、热流体年龄及流体的运移模式等条件,对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机理进行了耦合研究;i、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的成因模式。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内近南北向区域性大盈江-腾冲断裂带是热田控热构造的主体,能够导通至固东-马站岩浆囊,为瑞滇高温地热田的形成提供高温热源条件。瑞滇-曲石断裂亦是热田大型次级控热断裂构造。(2)瑞滇地热田基底古永花岗岩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次要蚀变有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研究区的花岗岩富含238U,232Th,40K等放射性元素,富集层中衰变所产生的热量平均生热率为6.9μW/m3。(3)研究区地层岩性和构造断裂以及热田地热地质条件是控制流体化学组成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流体化学相的平衡研究显示,热流体溶解所需的钾长石、钠长石、钠云母和黑云母等矿物来源与研究区基底花岗岩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基本一致。流体组分主要受控于热流体对岩石的溶解作用,岩浆、热液的蚀变作用以及地下水补给的带入。(4)利用保守离子Cl-与地热流体中Na、F、B、Li、Rb、Cs、SiO2特征组分的相关关系良好特征,表明热储水源统一、冷热流体混合过程单一,并能推断瑞滇地热田泉水中混入的初生母源流体来自于同一个深部热储。瑞滇地热田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Na型,其次为HCO3·F-Na等。(5)基于瑞滇地热田的热储层结构,本文提出了瑞滇热储的概念模型。地热田热储可分为花岗岩风化带深部热储和下更新统砂砾石层浅部热储两层。(6)利用地热田的氢氧同位素特征,推算补给热储的大气降水主要来自2200m以上的东侧及南侧中高山区。氚法测年推算出瑞滇地热田混合热流体形成年龄大于15年。石英温标法、硅-氯焓图解等方法估算出浅层热储在140℃左右,深层热储在220℃左右;并表明瑞滇地热田内存在“冷”、热流体混合过程,冷水混合比例一般在60%到70%之间。(7)通过运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反演模拟岩浆囊侵入后,研究区区域温度场的变化特征。晚更新世岩浆囊的侵入对瑞滇地温场的影响显着,是瑞滇高温地热田形成的主要热源。(8)论文基于热田地热地质条件,对瑞滇地热田流体化学组分特征、化学组合类型及其成因以及混合模型的定量分析,建立了热田热流体化学场。并结合地温场的背景、热储结构、地温梯度特征、大地热流特征、岩浆囊侵入特征以及区域地温场影响等条件,建立了区域地温场数值模型,探究岩浆囊对瑞滇地热田的控热关系。在上述研究过程中,综合地热分布特征、热储温度、热流体循环流域、热流体年龄及流体运移模式等条件,并运用FEFLOW仿真软件对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定性认识提供了定量支撑。
田禹[8](2017)在《山东及周边邻省大地热流值特征研究——热流值与计算段深度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山东区域、周边邻省42眼地热井的热流值特征及类型,结合其热流值数据与热流值计算段深度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规律,建立相关的线性边界方程,进而确定在100-3500m范围内任意深度情况下热流值的取值范围。
张嵩月[9](2016)在《河北省三河市地热地质研究与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前景评价》文中指出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社会、环境、经济都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三河市全区的地热情况还缺乏整体的系统性评价,本论文首先基本查明了三河市地热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温场特征,然后结合地热井资料、钻井资料等圈定了地热异常区。划分出了地热田和地热远景区,并对地热田热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三河市位于京津冀地区的核心部位。通过对三河市地热地质条件及地下热水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认为三河市位于河北平原上地幔隆起与燕山太行山深部构造变异带的交接地区,深部地下热源条件较好,并有厚度达三千米的蓟县系雾迷山组钙镁碳酸盐岩热储含水层,及第四系至青白口系厚度较大的热储盖层,具有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本论文以三河市为地热调查工作区,划分出了燕郊地热田和3个A级远景区、2个B级远景区、1个C级远景区。燕郊地热田雾迷山组热储含水层埋深860-3200m,水温40-62℃。初步评估地下热水每年可采资源量为1282×104m3/y。本次研究为三河市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开发与利用提供可行性建议。
张誉枥[10](2016)在《断裂带热储类型及其形成条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地热资源丰富,地热田类型多种多样,前人对层状地热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断裂带热储前人已研究不少,但规划总结断裂带热储类型及形成条件却很少,为了弄清断裂带热储类型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开展了本次研究。为此,弄清断裂带热储类型的形成条件,有利于缓解当下人们对地热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的压力。为完成以上研究目的,论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研究资料,结合野外踏勘和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断裂带热储型系统的热源、热储、热通道、盖层条件及水化学特征,基本弄清其形成条件和成因模式,建立了概念模型。(1)本文总结分析了三大类断裂带热储类型:低渗透介质断裂带成热型、断裂带附加放射性热源型、中高渗透介质断裂带成热型和两大类似断裂带热储类型:层状热储断裂带导通型、剥蚀揭露—似断裂带型。(2)低渗透介质断裂带成热型分为了三个亚类:碎屑变质岩区断裂带成热型、砂岩区断裂带成热型、玄武岩区断裂带成热型,分别选取了金平、河口区,巍山区、鹤庆区作为研究对象。(3)层状热储断裂带导通型分为了两个亚类:碳酸盐岩层状热储断裂带导通型、砂岩层状热储断裂带导通型,分别选取了虎跳峡区、东川区、建水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虎跳峡和东川的碳酸盐岩层状热储形成的时间背景不同,前者为古生界二叠系碳酸盐岩,后者为元古界震旦系碳酸盐岩。(4)剥蚀揭露—似断裂带型、断裂带附加放射性热源型、中高渗透介质断裂带成热型各选取了禄劝区、景洪区、玉溪区作为研究对象。(5)通过对选取地区的地热地质背景,地质构造,热泉水化学等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做出了研究类型的成因模式图。有效的区分了不同断裂带热储的类型。
二、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沧县隆起北部地温场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地温梯度特征 |
3 地温场模拟 |
3.1 地温场模型模拟 |
3.2 实测剖面地温场模拟 |
4 结 论 |
(3)贞丰背斜地热水赋存特征与水热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地质构造与地热资源研究现状 |
1.2.2 地热流体水化学研究 |
1.2.3 地热水数值模拟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 |
2.1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位置 |
2.2 气象水文 |
2.2.1 气象特征 |
2.2.2 水文特征 |
2.3 地形地貌 |
2.4 地质条件 |
2.4.1 地层岩性 |
2.4.2 地质构造 |
2.4.3 挽近期活动断层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2.5.1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 |
2.5.2 断裂带水文地质特征 |
2.5.3 地下暗河 |
第三章 地热水热储特征与赋存区划分 |
3.1 地热水赋存区划分原则和依据 |
3.2 地热水出露概况 |
3.3 地球物理特征 |
3.3.1 地层电性特征 |
3.3.2 地球物理特征 |
3.4 热储结构及埋藏条件 |
3.4.1 热储结构 |
3.4.2 埋藏条件 |
3.5 地温场特征 |
3.6 地球化学特征 |
3.6.1 地热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 |
3.6.2 地热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3.6.3 热储温度计算 |
3.7 地热水赋存区划分 |
第四章 地热水水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 常量元素特征分析 |
4.3 水化学类型划分 |
4.3.1 Piper三线图分析 |
4.3.2 聚类分析 |
4.3.3 常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4.4 地热水补给来源分析 |
第五章 地热水的形成与富集规律 |
5.1 地热水形成条件 |
5.2 地热水的补给和排泄 |
5.3 地热水富集规律 |
第六章 水热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6.1 模拟软件简介 |
6.2 条件概化 |
6.2.1 边界划分 |
6.2.2 热储盖层概化 |
6.2.3 断层概化 |
6.3 参数的确定 |
6.4 模型建立 |
6.4.1 渗流场模型建立 |
6.4.2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6.5 划分网格 |
6.6 模拟分析 |
6.6.1 收敛性问题处理 |
6.6.2 参数调整 |
6.7 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地热田热量来源及形成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热“有源”的观点 |
2 典型地热田温度分布特点 |
3 模拟分析 |
3.1 理论模型的模拟 |
3.2 羊八井剖面模拟 |
3.3 地温分布的镜像倒影关系 |
3.4 岩浆囊供热数值模拟 |
4 实际资料情况 |
4.1 好的盖层是高地温的必要条件 |
4.2 青藏高原实际的地温分布 |
5 结论 |
(5)地热田高地温异常成因机理及温度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热田成因机制研究概况 |
1.1 地壳厚度的影响 |
1.2 断裂的影响 |
1.3 岩浆囊供热 |
1.4 基底起伏影响 |
2 异常地热体温度分布特征 |
2.1 理论异常热源的正演模拟 |
2.2 石油勘探中关于浅层岩浆的热影响 |
2.3 主要地热田岩浆活动时间 |
3 地热田地温场分布特征 |
3.1 地热田温度垂向分布特征 |
3.2 地温场的横向特征 |
4 结论 |
(6)云南裂隙带主控热储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热类型分类研究 |
1.2.2 壳幔热流值研究 |
1.2.3 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和成因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裂隙带主控型热储类型分类及其依据 |
2.1 按热通道形成机理划分大类 |
2.2 按热储类型划分亚类 |
2.3 按盖层条件划分亚类 |
2.4 按热源划分亚类 |
2.5 小结 |
第三章 (似)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主控型 |
3.1 不良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揭露型 |
3.1.1 地层岩性 |
3.1.2 地质构造 |
3.1.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3.1.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3.1.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3.1.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3.1.7 热储成因浅析 |
3.2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成热型 |
3.2.1 地层岩性 |
3.2.2 地质构造 |
3.2.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3.2.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3.2.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3.2.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3.2.7 热储成因浅析 |
3.3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导通型(二叠系灰岩区) |
3.3.1 地层岩性 |
3.3.2 地质构造 |
3.3.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3.3.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3.3.5 研究区已有钻孔资料 |
3.3.6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3.3.7 热储层温度核算 |
3.3.8 热储成因浅析 |
3.4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导通型(震旦系白云岩区) |
3.4.1 地层岩性 |
3.4.2 地质构造 |
3.4.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3.4.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3.4.5 研究区已有钻孔资料 |
3.4.6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3.4.7 热化学流体特征分析 |
3.4.8 热储成因浅析 |
3.5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埋藏型 |
3.5.1 地层岩性 |
3.5.2 地质构造 |
3.5.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3.5.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3.5.5 研究区已有钻孔资料 |
3.5.6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3.5.7 热化学流体特征分析 |
3.5.8 热储成因浅析 |
第四章 带(脉)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 |
4.1 不良盖层带(脉)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 |
4.1.1 地层岩性 |
4.1.2 地质构造 |
4.1.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4.1.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4.1.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4.1.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4.1.7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结果 |
4.1.8 热储成因浅析 |
4.2 良好盖层带(脉)状热储褶皱裂隙带成热型 |
4.2.1 地层岩性 |
4.2.2 地质构造 |
4.2.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4.2.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4.2.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4.2.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4.2.7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结果 |
4.2.8 热储成因浅析 |
第五章 侵入岩裂隙带成热型 |
5.1 地层岩性 |
5.2 地质构造 |
5.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5.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5.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5.5.1 温泉的出露条件 |
5.5.2 侵入岩裂隙带对地热的影响 |
5.5.3 地质构造发展浅析 |
5.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5.7 热储温度核算 |
5.7.1 矿物平衡法 |
5.7.2 阳离子温标法 |
5.8 地热田成因浅析 |
第六章 裂隙带主控型热储形成条件及其特征 |
6.1 不良盖层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 |
6.1.1 形成条件 |
6.1.2 控制因素 |
6.1.3 热储特征 |
6.2 良好盖层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 |
6.2.1 形成条件 |
6.2.2 控制因素 |
6.2.3 热储特征 |
6.3 不良盖层(似)层状热储裂隙带揭露型 |
6.3.1 形成条件 |
6.3.2 控制因素 |
6.3.3 热储特征 |
6.4 良好盖层(似)层状热储裂隙带导通型 |
6.4.1 形成条件 |
6.4.2 控制因素 |
6.4.3 热储特征 |
6.5 良好盖层(似)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成热型 |
6.5.1 形成条件 |
6.5.2 控制因素 |
6.5.3 热储特征 |
6.6 侵入岩裂隙带主控成热型 |
6.6.1 形成条件 |
6.6.2 控制因素 |
6.6.3 热储特征 |
6.7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埋藏型 |
6.7.1 形成条件 |
6.7.2 控制因素 |
6.7.3 热储特征 |
第七章 结论及不足 |
7.1 结论 |
7.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
(7)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热能利用与发展 |
1.2.2 花岗岩区放射性元素生热研究现状 |
1.2.3 地热田模拟研究现状 |
1.2.4 地热研究中其他的常用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3 论文工作量 |
1.3.4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气 象、水文 |
2.1.2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2.3 区域构造背景 |
2.3.1 褶皱 |
2.3.2 断层 |
2.3.3 区域地质演化 |
2.4 岩浆岩及岩浆活动情况 |
2.4.1 区域岩浆囊特征 |
2.4.2 研究区与马站岩浆囊关系 |
2.5 区域新生代火山分布特征 |
2.6 区域地震分布特征 |
2.7 区域水热活动分布规律 |
第三章 腾冲瑞滇地热田地质特征 |
3.1 地热田地质条件 |
3.1.1 地层岩性 |
3.1.2 岩浆岩 |
3.1.3 地质构造 |
3.1.4 新构造运动 |
3.1.5 热田地貌演化特征 |
3.1.6 瑞滇盆地的形成与发展 |
3.2 热田水文地质条件 |
3.2.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 |
3.2.2 热储层结构 |
3.2.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条件 |
3.3 地热显示 |
3.4 热田地球物理特征 |
3.4.1 重力场特征分析 |
3.4.2 地热田电测深成果解译 |
3.5 热田地热化探勘探 |
3.5.1 研究区化探分析 |
3.5.2 小结 |
3.6 研究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3.6.1 花岗岩岩相特征 |
3.6.2 研究区花岗岩化学特征 |
3.6.3 花岗岩年代特征 |
3.6.4 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研究 |
3.6.5 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对地温的贡献 |
3.6.6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上热储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 研究区地下热流体化学特征 |
4.1.1 流体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
4.1.2 流体化学地质统计学分析 |
4.1.3 流体化学组合特征分析 |
4.2 研究区地球化学相平衡研究 |
4.2.1 热泉矿物饱和度 |
4.2.2 活度图解 |
4.3 研究区地下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
4.3.1 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
4.3.2 其他同位素特征研究 |
4.3.3 地热田热流体测年 |
4.4 研究区热流体气体特征 |
4.5 研究区地热流体变异指数研究 |
4.6 小结 |
第五章 瑞滇地热田地温场特征 |
5.1 区域地温场背景 |
5.2 地温异常特征 |
5.3 大地热流特征 |
5.4 地温梯度特征 |
5.5 研究区热储层温度-温标法研究 |
5.5.1 SiO_2-阳离子地热温标 |
5.5.2 H_2-Ar惰性气体温标法 |
5.6 研究区下热储层温度推算 |
5.6.1 上热储层热流体冷热混合的标志 |
5.6.2 下热储层流体温度推算 |
5.7 地热田地温场分布特征 |
5.7.1 区域水热活动区地温场分布特征 |
5.7.2 研究区瑞滇地热田地温场分布特征 |
5.8 小结 |
第六章 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 |
6.1 瑞滇地热田概念模型 |
6.1.1 瑞滇地热田范围 |
6.1.2 热源 |
6.1.3 热储层 |
6.1.4 热通道 |
6.1.5 盖层 |
6.1.6 瑞滇地热田概念模型 |
6.1.7 热储流体化学场与成因模型耦合关系研究 |
6.2 研究区温度场模拟研究 |
6.2.1 区域地温场模拟研究 |
6.2.2 地热田温度场模拟研究 |
6.3 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总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B 攻读硕士、博士期间从事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目录 |
附表1 花岗岩测试分析表 |
附表2 水化学分析统计表 |
附表3 氢氧同位素统计表 |
附录1 程序附录 |
附录2 野外勘察照片 |
附图1- 研究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
附图2- 研究区水文化学图 |
附图3- 研究区电测深及地面测温等值线图 |
附图4- 研究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
(8)山东及周边邻省大地热流值特征研究——热流值与计算段深度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及邻区部分热流值与地质构造关系分析 |
2 山东及周边邻省热流值与计算段深度分析 |
3 结论 |
(9)河北省三河市地热地质研究与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前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地热资源量评价方法 |
1.2.2 地热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 |
1.3 目的任务 |
第2章 区域地热地质条件 |
2.1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 |
2.1.1 地层 |
2.1.2 地质构造 |
2.1.3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
2.2 区域深部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特征 |
2.2.1 深部地质构造特征 |
2.2.2 地球物理特征 |
2.3 新地质构造运动特征 |
2.3.1 新生代地质构造运动演变史 |
2.3.2 新地质构造运动分区 |
2.3.3 新地质构造活动断裂 |
2.4 区域水环境与地下水循环条件 |
2.4.1 区域水环境与水文地质条件分区 |
2.4.2 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 |
2.5 区域地热资源类型分区 |
2.5.1 地热地质构造类型 |
2.5.2 三河市地热资源类型区划分 |
第3章 地热资源的地热地质特征 |
3.1 地温场特征 |
3.1.1 区域地温数据与地温梯度计算 |
3.1.2 浅层地温测量数据 |
3.1.3 各地质时代地层地温数据 |
3.1.4 各地热资源类型区地温与地温梯度 |
3.1.5 3000m深井地温特征 |
3.2 热储含水层地热地质特征 |
3.2.1 热储含水层的地层与岩石特征 |
3.2.2 热储含水层裂隙发育特征 |
3.2.3 热储含水层富水性特征 |
3.2.4 潜在的热储含水层 |
3.3 热储盖层地热地质特征 |
3.3.1 热储盖层类型 |
3.3.2 热储盖层组合 |
3.3.3 燕郊地热田不同类型热储盖层组合的地热地质特征 |
3.3.4 雾迷山组热储含水层中的热储盖层(海泡石粘土)地热地质特征 |
3.4 三河市热储含水层与热储盖层组合特征 |
第4章 地下热水的化学特征 |
4.1 地下热水化学成分检测成果 |
4.1.2 热水化学类型 |
4.1.3 热水矿化度与水温 |
4.1.4 热水化学组分(阴阳离子)变化特征 |
4.1.5 热水特殊组分特征 |
4.2 热水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 |
4.2.1 热水化学组分与构造断裂的关系 |
4.2.2 热水化学组分与地层层位的关系 |
4.2.3 热水化学组分与热储含水层埋藏深度的关系 |
4.3 热水化学组分的成因 |
第5章 地热资源评价 |
5.1 地热异常地热地质评价 |
5.1.1 地热异常圈定的标准 |
5.1.2 地热异常的地热地质评价 |
5.2 燕郊地热田地下热水资源评价 |
5.2.1 地热田的确定与边界条件 |
5.2.2 燕郊地热田的三要素 |
5.2.3 地下热水资源评价区块划分 |
5.2.4 地下热水资源评价计算的方法 |
5.2.5 地下热水资源评价计算参数的选定 |
5.2.6 地下热水资源量初步计算结果及开采技术条件评价 |
5.3. 三河市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远景区地热地质评价 |
5.3.1 远景区圈定的标准与等级划分 |
5.3.2 远景区地热地质评价 |
第6章 结论 |
6.1 区域地热地质条件评价 |
6.2 地下热水资源评价 |
6.3 勘查开发三河市地热资源的几点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断裂带热储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地热形成的基本理论 |
2.1 热源 |
2.2 盖层 |
2.3 热通道 |
2.4 热储构造 |
2.4.1 热储温度计算方法 |
2.4.2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方法 |
2.5 大地热流 |
2.5.1 云南大地热流 |
第三章 低渗透介质断裂带成热型 |
3.1 碎屑变质岩区断裂带成热型 |
3.1.1 地层岩性 |
3.1.2 地质构造 |
3.1.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3.1.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3.1.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3.1.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3.1.7 热储温度核算 |
3.1.8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结果 |
3.1.9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3.2 砂岩区断裂带成热型 |
3.2.1 地层岩性 |
3.2.2 地质构造 |
3.2.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3.2.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3.2.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3.2.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3.2.7 热储温度核算 |
3.2.8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结果 |
3.2.9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3.3 玄武岩区断裂带成热型 |
3.3.1 地层岩性 |
3.3.2 地质构造 |
3.3.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3.3.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3.3.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3.3.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3.3.7 热储温度核算 |
3.3.8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结果 |
3.3.9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断裂带附加放射性热源型 |
4.1 地层岩性 |
4.2 地质构造 |
4.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4.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4.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4.5.1 温泉的出露条件 |
4.5.2 断裂构造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
4.5.3 放射性元素对温泉的贡献 |
4.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4.7 热储温度核算 |
4.8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结果 |
4.9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第五章 中高渗透介质断裂带成热型 |
5.1 勐定 |
5.1.1 地层岩性 |
5.1.2 地质构造 |
5.1.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5.1.4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5.1.5 热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分析 |
5.1.6 温泉动态监测 |
5.1.7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5.2 玉溪 |
5.2.1 地层岩性 |
5.2.2 地质构造 |
5.2.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5.2.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5.2.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5.2.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5.2.7 热储温度核算 |
5.2.8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方法及结果 |
5.2.9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第六章 层状热储断裂带导通型 |
6.1 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状热储断裂带导通型 |
6.1.1 地层岩性 |
6.1.2 地质构造 |
6.1.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6.1.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6.1.5 研究区已有钻孔资料 |
6.1.6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6.1.7 热储层温度核算 |
6.1.8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6.2 震旦系碳酸盐岩层状热储断裂带导通型 |
6.2.1 地层岩性 |
6.2.2 地质构造 |
6.2.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6.2.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6.2.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6.2.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6.2.7 热储层温度核算 |
6.2.8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6.3 砂岩层状热储断裂带导通型 |
6.3.1 地层岩性 |
6.3.2 地质构造 |
6.3.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6.3.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6.3.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6.3.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6.3.7 热储温度核算 |
6.3.8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剥蚀揭露—似断裂带型 |
7.1 地层岩性 |
7.2 地质构造 |
7.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
7.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
7.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7.5.1 温热(沸)泉的出露条件 |
7.5.2 温泉成因分析 |
7.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
7.7 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
第八章 结论及不足 |
8.1 结论 |
8.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
四、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雄安新区地热储层评价[D]. 许俊松. 长江大学, 2021
- [2]沧县隆起北部地温场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 宿宇驰,毛小平,张飞,毛珂,卢鹏羽. 现代地质, 2021(02)
- [3]贞丰背斜地热水赋存特征与水热运移规律研究[D]. 褚双燕. 贵州大学, 2020(04)
- [4]地热田热量来源及形成主控因素[J]. 毛小平,汪新伟,李克文,郭少斌. 地球科学, 2018(11)
- [5]地热田高地温异常成因机理及温度分布特征[J]. 毛小平. 地球学报, 2018(02)
- [6]云南裂隙带主控热储类型及其形成条件[D]. 罗舜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1)
- [7]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D]. 巴俊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8]山东及周边邻省大地热流值特征研究——热流值与计算段深度关系分析[J]. 田禹.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01)
- [9]河北省三河市地热地质研究与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前景评价[D]. 张嵩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10]断裂带热储类型及其形成条件[D]. 张誉枥.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