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规律和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肖雁,李民[1](2022)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演变与发展:阶段、特征及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文中认为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助推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囿于偏重理论探索、对历时研究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因素,学界对我国大学英语的分析多以个体经历总结、回顾为主,从学科发展角度展开的探究相对较少,不利于形成对大学英语发展的全面认识。鉴于此,本文以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全局性事件为依据,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分为开拓、停滞、恢复、发展、调整、提高和多元发展七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解析,最后结合外语教育实际提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大学英语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袁雨航,李方达[2](2021)在《中国乌尔都语人才培养回顾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基斯坦是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的国语和官方语言,对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历史切入,介绍乌尔都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发展衍变及其在巴基斯坦、印度两国的语言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1954年至今中国高校乌尔都语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乌尔都语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专业教材建设、专业设置的地域分布等方面呈现出的特色和发展趋势。最后,面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语言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本文建议在处理好国家需求、学生个人发展和外语习得规律的基础上,从巴基斯坦实际国情出发,进一步完善乌尔都语人才专业培养和非专业培养模式。
赵冬茜[3](2021)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视域下日语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颁布后备受瞩目,也给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首批11所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校的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是否开课、开课时间、授课方式、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日语专业14门核心课程的设置情况。考察结果表明,传统课程较新增课程的开课率高;核心课程的开课时间与外语类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要求大致一致;传统授课方法占优势;随着年级增高,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出现下降趋势。
刘晓亚,舒野,刘芳[4](2021)在《论语料库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阅读的应用——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听、说、读、写是英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四种基础技能。而阅读是发展其他几项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有效地上好阅读课,针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学生特点,本文分别从语篇导入,拓展课外阅读以及思政材料的引入三个方面,论述语料库在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英语专业阅读课应用。
常俊跃,吴晶[5](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思想述评》文中研究表明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国情和外语专业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基于现有文献,文章对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思想进行了梳理,发掘出的重要思想主要包括:要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的教与学、重视学科交叉、重视语言学研究中外融通、重视研究生博学教育、重视学术能力培养、重视思辨能力培养、重视学术规范训练。希望我国专家学者的重要思想为我国开展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深刻启示。
杜小双[6](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李凤云[7](2021)在《新时代外语专业课程供给的“形”与“质”》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知识需求,要求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供给多样化。追求课程供给质量的"金课"建设是课程供给多样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四新"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课程质量建设的时代印记,"金课"建设对此须有呼应。实现"形""质"并举,即"多样化"课程供给建设与"金课"建设并重的课程供给机制的变革,需要"扬""弃"和"破""立"。因此,各高校需要守正创新,用制度打造活力生态,培育内生建设力量。
王晶,李雪[8](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学科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理论、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专业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实现和提升学生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重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认知与建构能力、沟通与思辨能力、创新与领袖能力的新时代科学家。
陈勇,胡步芬[9](2021)在《理工类研究生学术英语CPT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文中认为学术英语因为能满足研究生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特殊需要而在众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确定了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向后,英语语言教师面临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达成教学目标的迫切问题。在众多研究生英语教学方式方法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学术英语阅读、英语学术写作、英语学术报告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基础上,采用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项目驱动教学和文本分析法三种方法的CPT混合式教学模式,最能达到培养并提升理工类研究生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素养的目标。
朱桂荣[10](2021)在《高校日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反思型工作坊的质性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高校日语教师研修工作坊为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来自全国50所大学的100名日语教师的"教学反思任务单"进行了质性分析,探究了教师在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教学观念和教师知识有待更新、教学效果有待增强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与学生方面的原因和某些客观原因有一定关联,但是教师方面的原因最为主要。这说明我国日语教师能够认清自身不足,渴望获得专业发展。本文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日语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事实依据。
二、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规律和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规律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演变与发展:阶段、特征及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
2.1开拓阶段:1949—1965 |
2.2停滞阶段:1966—1977 |
2.3恢复阶段:1978—1984 |
2.4发展阶段:1985—1998 |
2.4.1颁布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
2.4.2推行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水平考试 |
2.4.3稳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
2.4.4成立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
2.5调整阶段:1999—2003 |
2.5.1实施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
2.5.2开展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工作 |
2.5.3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2.5.4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络教学 |
2.6提高阶段:2004—2014 |
2.6.1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2.6.2积极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 |
2.6.3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
2.7多元化发展阶段:2017—至今 |
3.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尚待解决的问题 |
4. 结语 |
(2)中国乌尔都语人才培养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乌尔都语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
(一)乌尔都语简介 |
(二)中国高校乌尔都语人才培养发展历程 |
(三)中国高校乌尔都语专业的办学现状 |
1. 乌尔都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 |
2. 乌尔都语专业的教材建设 |
3. 乌尔都语专业设置的地域分布 |
二、中国乌尔都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
(一)可进一步完善高校乌尔都语专业布点顶层设计机制 |
(二)可进一步加强乌尔都语专业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目标性 |
(三)可进一步完善乌尔都语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 |
三、新时期我国乌尔都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
(一)“因地制宜”,根据巴基斯坦实际国情制定培养方案 |
(二)处理好国家需求、学生个人发展和外语习得规律的关系 |
(三)完善乌尔都语非专业教育体制 |
四、结语 |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视域下日语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关于核心课程的解读、界定及描述 |
1.1 核心课程的相关解读 |
1.2 核心课程的界定 |
1.3 核心课程描述 |
2. 调查概要 |
2.1 问卷设计 |
2.2 调查对象 |
3 月至5月,回收问卷459份。 |
3. 分析与考察 |
3.1 核心课程的开课情况 |
3.2 核心课程的开课时间 |
3.3 核心课程的授课方式 |
3.4 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 |
3.5 结果与讨论 |
4. 结语 |
(4)论语料库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阅读的应用——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文所研究的语料库 |
二、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阅读语料库的必要性 |
1. 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 湘西地区学情分析。 |
3. 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规律。 |
三、语料库在阅读教学情景中的具体应用 |
1. 引入阅读文章话题,发挥语料库的“先行组织者”作用。 |
2. 语料库可作阅读课后的泛读,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阅读技能。 |
3. 语料库融入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须要注意的问题。 |
四、结语 |
(5)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思想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思想 |
3.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要促进交叉融合的思想 |
4.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外融通的思想 |
5.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博学教育思想 |
6.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要重视学术能力培养的思想 |
7.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要重视思辨能力培养的思想 |
8.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重视学术规范训练的思想 |
9. 结语 |
(6)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
2.1.4 批判与反思 |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
2.2.4 本节小结 |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
2.3.3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3.1.1 研究问题 |
3.1.2 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
3.3 研究场域 |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
3.3.2 H项目概述 |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
3.4 研究对象 |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
3.5 数据收集过程 |
3.5.1 访谈 |
3.5.2 观察 |
3.5.3 反思日志 |
3.5.4 实物资料 |
3.5.5 研究日志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
3.6.2 数据分析 |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
(7)新时代外语专业课程供给的“形”与“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化人才需求与个性化知识需求对课程供给的要求:形式多样化 |
二、对课程供给质量的追求:“金课”建设 |
三、新时代对“金课”建设提出新要求:“四新”建设与课程思政 |
四、“形”“质”并举:用制度建设推动课程供给机制的变革 |
(8)“新工科”背景下理工学科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
二、“新工科”建设建设下外语能力提升规划 |
三、学术语篇认知与建构能力培养 |
四、科技翻译能力培养 |
五、批判阅读能力培养 |
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七、结语 |
(9)理工类研究生学术英语CPT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
1.1 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 |
1.2 PBI教学法 |
1.3 文本分析法 |
2 CPT混合式教学模式主体结构 |
3 CPT教学模式模块及其应用 |
3.1 CLIL与文本分析在学术英语阅读模块中的应用 |
3.2 PBI与文本分析在英语学术写作模块中的应用 |
3.3 CPT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学术报告 |
4 结语 |
(10)高校日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反思型工作坊的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外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2研究设计 |
2.1 研究课题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收集 |
2.4 分析方法 |
3研究发现 |
3.1 教学反思分析结果之一:当前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2 教学反思分析结果之二:问题背后的原因 |
4综合讨论 |
5结语 |
四、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规律和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演变与发展:阶段、特征及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J]. 肖雁,李民. 外语教学, 2022(01)
- [2]中国乌尔都语人才培养回顾与思考[J]. 袁雨航,李方达. 亚非研究, 2021(01)
-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视域下日语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研究[J]. 赵冬茜. 外语研究, 2021(06)
- [4]论语料库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阅读的应用——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为例[J]. 刘晓亚,舒野,刘芳. 校园英语, 2021(49)
- [5]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思想述评[J]. 常俊跃,吴晶.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04)
- [6]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7]新时代外语专业课程供给的“形”与“质”[J]. 李凤云.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12)
- [8]“新工科”背景下理工学科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 王晶,李雪. 校园英语, 2021(42)
- [9]理工类研究生学术英语CPT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J]. 陈勇,胡步芬.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10]高校日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反思型工作坊的质性分析[J]. 朱桂荣.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