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晨[1](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郭菲菲[2](2020)在《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描述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方案;2.探讨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1.调查性研究阶段。便利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郑州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和肿瘤科住院治疗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心理困扰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安德森症状严重程度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及生命意义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取双侧0.05。2.干预方案构建应用研究阶段。在文献回顾SEGT干预要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身适应相关的前期研究、心理弹性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干预方案,并开展专家咨询、预实验后形成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SEGT干预方案施测稿。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符合标准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开展类实验研究,以病区为单位采用抛硬币法确定干预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接受病区开展的集体、床旁健康宣教和电话随访为主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采用心理弹性、肺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量表评价干预实施效果。采用描述性分析、广义估计方程等进行资料分析。结果1.调查性研究阶段。本次调查共发放220份问卷,回收20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6%。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得分为(56.32±9.99)分,处于中低水平;疾病症状严重程度得分为(45.39±25.91)分,症状困扰得分为(19.28±10.66)分;心理困扰得分(4.20±1.61);社会支持得分(55.52±7.21);面对应对方式得分(17.86±3.76)分,回避应对方式(13.56±1.58)分,屈服应对方式(9.81±2.95)分;生命意义感得分(78.67±12.78)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症状困扰、面对应对、社会支持、屈服应对、心理困扰和教育程度为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体变异度的61.0%。2.干预方案构建应用研究阶段。干预方案施测稿主要参考依据为Classen修订的方法,干预内容以提供支持性互动环境、改善人际关系、鼓励开放表达经历与情感、提高问题应对技能、促进家庭社会支持、整合自我认知、调整生活优先性排序和消除或减少死亡恐惧为目标开展SEGT干预。干预过程共失访6例患者,最终完成86例,其中干预组44例,对照组42例。(1)干预前,两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弹性、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的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生活质量总分、社会家庭状况维度、情感状况维度及功能状况维度得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组别效应显示,两组患者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干预完成后1个月和干预完成后3个月的组别效应显着(均P<0.05),生活质量总分、社会家庭状况维度、情感状况维度及功能状况维度得分在干预完成后1个月和干预完成后3个月的组别效应显着(均P<0.05);时间效应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提高显着(P<0.016),对照组患者得分变化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总分、社会家庭状况维度、情感状况维度及功能状况维度得分在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均提高显着(P<0.016),对照组患者得分仅在干预后1个月有所降低(P<0.016)。结论1.本研究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为中低水平,受生命意义感、症状困扰、面对应对、社会支持、屈服应对、心理困扰和教育程度影响。2.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对提升肺癌患者心理弹性整体水平,促进患者坚韧、自强、乐观有良好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桑继业[3](2020)在《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老年护理方向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之上,构建老年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方案。为我国老年护理方向本科层次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并联合应用文献分析法、专家会议法等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分析法,对护理领域胜任力模型和老年护理教育有关文章的研读,了解国内外护理胜任力模型和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外老年护理教育现状。基于此总结归纳出对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的启示。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老年病科护士角色,参考护士胜任力相关研究和不同国家对于老年护理本科胜任力的要求,同时结合研究者通过对老年病科优秀护士的观察,形成老年护理岗位胜任力条目池和老年护理课程科目群。2.专家会议法,课题组成员组织老年护理教育(3名)、老年临床护理(2名)、心理学(1名)、统计学(1名)领域共计7名权威专家进行专家会议,对形成的老年护理岗位胜任力条目池和老年护理课程科目群进行删减、补充、归类。3.德尔菲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严格根据纳入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权威专家,所选专家囊括老年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领域。本研究对18名专家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两轮咨询,根据专家意见、数据统计结果、课题组专家讨论,最终构建了老年护理方向岗位胜任力模型和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老年护理课程。结果:1.构成的老年护理方向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包含6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对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析,权重排名依次为A理论知识(26.23%)、B实践技能(26.23%)、C职业素养(18.99%)、F沟通能力(13.03%)、E管理能力(8.69%)、D个性特质(6.83%)。2.构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老年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最终确立了课程包括7个课程模块,44个课程科目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等方法最终建立了老年护理方向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构建了老年护理课程设置方案。2.建立的老年护理方向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结合老年护理实践,在老年护理人才的评价、培训、选拔等方面能提供参考。3.构建的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方案,突出老年护理特性,为我国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范罗丹[4](2021)在《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构建并持续完善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方 法]本研究分四阶段进行,即现状调查阶段、行动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反思总结阶段。1.现状调查阶段应用文献回顾法、参与式观察法、团体访谈法(资料分析用Colaizi的描述性现象学七步分析法)、自主学习能力量表(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对已完整参与《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的2016级本科护生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2.行动准备阶段成立行动研究小组,初步制定解决方案。3.行动阶段通过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的三轮教学行动:第一轮教学行动对象为2017级本科护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资料分析用Nvivol 1.0软件)分析其对混合式教学的需求采用SDL进一步明确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按初步制定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行动,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证物法及SDL对教学行动效果进行观察/评价,反思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第二轮行动教学对象为2018级专科及助产班护生,基于第一轮行动反思对认知工具进行调整,采用团体焦点小组访谈法、满意度问卷调查法观察/评价其学习体验及课程满意度,反思本轮和第一轮教学行动中待解决的问题。第三轮教学行动对象为2018级本科护生,在行动中强化校-院合作,组织心理护理教学查房,改良教学模式,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证物法、SDL观察/评价教学行动效果,反思本轮教学行动。4.反思总结阶段,应用归纳总结法,总结三轮教学行动,得出本研究结论。[结 果]本研究构建形成了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1.现状调查阶段:(1)文献回顾法与参与式观察法结果显示,该课程采用传统课堂+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教法单一、护生呈被动接受教师上课传授知识的状态。(2)分析护生对《护理心理学》学习体验的访谈资料得到2个核心范畴:学习感受、学习状态;4个主题群:课堂学习感受、课下学习感受、学习态度、学习效果;8个主题:教学互动局限、教学活动单一、学习工具传统、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时间分配不均匀、评价方式单一、与临床联系不紧密。(3)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调查结果显示2016级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护生SDL总分和除学习动机外的各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国内常模(p<0.01)。(4)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教学模式传统单一,信息化学习资源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联系不紧密;护生学习状态、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2.行动准备阶段:成立行动研究小组,据存在问题初步制定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3.行动阶段:(1)第一轮行动研究:①第一轮行动教学对护生混合式教学需求访谈数据分析显示有3个一级编码:混合式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情景及情感态度;9个二级编码:教学安排、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认知工具、积极态度、混合态度及消极态度;11个三级编码:引导督促式学习、协作探索式学习、情景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评价途径、评价方式、基础资源、辅助资源、情感反应、加强能力及提升专业。②对护生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学习体验分析结果显示有3个一级编码:主体性体验、实践性体验及情感性体验;9个二级编码:学习效果评价、学习建议、教学安排、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策略、认知工具及专业情感反应与感知;13个三级编码:心理护理技能的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内化、线上、线下学习任务适量整合、临床情景内容进一步更新丰富、学习任务增加,课程负担加重(负性体验)、线上学习不够深入资源未充分利用(负性体验)、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不便利(负性体验)学习内容联系临床实践(积极体验)、评价方式丰富,有利用课堂参与(积极体验)、学习策略多样化,课堂互动多元(积极体验)、培养临床思维,憧憬临床实习、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人文关怀及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③护生在教学行动前,SD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教学行动后,除自我管理维度,其余维度SDL得分和总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行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课程满意度得分为36.60±11.12分。④反思教学行动中认知工具存在问题,在第二轮教学行动中调整认知工具为学习通。(2)第二轮行动研究:①基于学习通开展《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的学习体验团体访谈分析显示有2个核心范畴主题群:积极体验与负性体验;8个主题: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功能,提高课堂效率、伴随式的学习评价,动态掌握自主学习情况、简单便捷的使用感,帮助树立学习信心、优化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平台有效融合课程,缓解在家上课的焦虑、网络条件影响,有卡顿现象及娱乐APP的使用频率增加,注意力分散。②应用于《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护生对学习通平台的使用表现出接纳态度,各条目满意度均大于80%。③反思教学行动在本轮和第一轮中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改良教学模式,深化校-院合作。(3)第三轮教学行动研究:①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体验访谈材料分析得3个一级编码、9个二级编码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一致,13个三级编码:有效迁移利用心理护理技能、积极展开专业理论知识探究、持续更新实时专业学习资源、拓宽校-院合作途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课堂氛围愉快、学习资源丰富,利于拓展巩固学习、学习内容切合临床真实情景、评价方式多元且具有连续性、教学互动密度大,课堂参与感加强、使用便捷,符合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理解人文关怀、培养临床思维,增强职业认同感及憧憬临床实习,自我效能感提升。②2018级护生教学行动前SDL总分与除沟通交流维度的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行动后除自我管理维度,其余各维度及总分与常模比较均高于常模(p<0.01),行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行动后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③课程满意度得分为42.1 ±8.63分,对比第一轮行动护生对该课程的课程满意度有效提高(p<0.01)。4.反思总结阶段:(1)总结归纳法从有效教学模式运行和丰富教学资源方面对三轮教学行动取得成果进行归纳;(2)分析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活动功能具有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机,深化校-院合作机制三方面主要功能(3)反思混合式存在问题及展望。[结 论]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优化了护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护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且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护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有效提高了护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
符博[5](2020)在《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2.探讨干预方案对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照顾者负担及脑卒中患者和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为社区脑卒中照顾者和患者进行相关干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1.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构建。基于文献分析法、质性访谈和课题组前期对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影响因素的调查,构建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初稿。选取10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5名脑卒中照顾者进行预试验,对干预方案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干预方案施测稿。2.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应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某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6个社区,将6个社区按照所招募的脑卒中照顾者人数从多到少排序并编号是1~6,两个社区是一个组(1、2号为第一组,3、4号为第二组,5、6号为第三组,共三组),采用抽签法从每组中选出一个社区的照顾者进入干预组,另一个社区进入对照组,最终得到干预组38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照顾者实施共九周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照顾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获益感干预方案。在干预后即刻、一个月和三个月采用脑卒中特定生存质量量表、成人照顾者生活质量问卷、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问卷、Zarit照顾者负担量进行资料的收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和广义估计方程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使用Origin软件分析各研究变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1.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构建。对2000年1月~2018年5月有关照顾者获益感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从“题目、研究类型、作者、年份、研究目的、样本来源及样本量、主要结局指标、干预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十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选择最终纳入的7篇干预类文章作为参考,在质性访谈提炼出的4个主题、10个亚主题参考的基础上,构建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初稿;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对干预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其中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最终形成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施测稿。2.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应用。共纳入76例社区脑卒中照顾者,有效样本量68例。其中干预组34例照顾者,平均年龄(68.56±5.90)岁,对照组34例照顾者,平均年龄(67.00±4.42)岁,在干预过程中共失访8例,失访率10.5%。(1)照顾者获益感: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效应,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照顾者获益感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61,P<0.001);组内效应,两组照顾者各个时间点的获益感得分均存在差异(F=211.998,P<0.001);且在时间和分组间存在交互效应(F=118.035,P<0.001),对三个时间点两组照顾者的获益感总分比较的结果显示,干预后即刻和一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干预后三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者负担: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效应,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照顾者负担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27,P<0.001);组内效应,两组照顾者各个时间点的照顾者负担总得分均存在差异(F=462.348,P<0.001);且在时间和分组间存在交互效应(F=18.479,P<0.001)。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三个时间点两组的照顾者负担总得分比较的结果显示,干预后即刻、一个月和三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照顾者生活质量: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效应,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照顾者生活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75.452,P<0.001);组内效应,两组照顾者各个时间点的生活质量总分均存在差异(Waldχ2=441.786,P<0.001);且在时间和分组间存在交互效应(Wald χ2=160.427,P<0.001),对三个时间点的两组照顾者生活质量总分比较的结果显示,干预后即刻、一个月和三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生存质量: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效应,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75.452,P>0.05);组内效应,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生存质量总得分均存在差异(Waldχ2=441.786,P<0.001);且在时间和分组间存在交互效应(Wald χ2160.427,P<0.001),对三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得分比较的结果显示,干预后即刻和一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可提升照顾者获益感、减轻照护负担,提高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及患者的生存质量。2.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可改善照顾者心理健康,促进患者康复,为社区医务人员对脑卒中照顾者和患者进行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李雪珠[6](2020)在《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重症专科护士(ICU CNS,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核心能力现状;了解ICU医护人员、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NS,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构建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利用钟丽萍等编制的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对在江苏省专科护士培养基地的386名重症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和分析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形成衔接培养方案的核心能力框架。2.在前期现状调查和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江苏省三家医院的95名ICU专科护士、40名ICU医生、55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了解不同对象对衔接培养的期望和需求,形成衔接培养初步方案的课程设置、师资要求、考核评价方式等框架要素。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并同时参考现行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方案和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制定专家咨询问卷。应用Delphi法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确定衔接培养方案。结果:1.研究显示江苏省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和工作现状:目前重症专科护士在工作岗位承担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管理等多种角色,但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临床实践能力最强,科研能力最弱,ICU相关专科知识不足。2.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重症专科护士培养、MNS教育等内容不太了解,认为ICU专科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是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的最大优势,教育系统化、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是MNS教育的最大优势。衔接培养是将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融合,以期系统地提高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实现与国外培养模式的接轨等;在制定衔接培养方案时需要突破培养模式、招生及报考条件、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学位/资格证授予标准等方面的障碍。3.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5%;专家个人权威系数0.73~1.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5;第一轮专家咨询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条目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0.214、0.045~0.195、0.034~0.569、0.072~0.181,第二轮四个维度变异系数分别为0.056~0.180、0.046~0.180、0.033~0.195、0.076~0.186;两轮专家咨询培养目标维度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05~0.233、0.154~0.200(P<0.001),理论课程设置维度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6~0.292、0.209~0.248(P<0.001),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79~0.352(P<0.001)、0.108~0.266(P<0.001);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组成,培养目标包含职业价值观、重症医学专业理论知识、重症护理专科实践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8个一级条目,40个二级条目。理论课程分为重症护理专科课程、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生专业拓展课程4个模块,包含23门课程。临床实践方案包含实践目标11个条目、实践内容14个条目、临床轮转安排3个条目、临床带教老师资质6个条目。考核评价方式包含毕业课题类型为重症护理临床课题、理论考核方式3个条目、临床实践考核方式5个条目。结论:1.重症专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总体在中上等,临床护理能力得分最高,最低的是科研能力得分,其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能力、管理/领导能力、顾问/咨询能力。2.ICU护士、ICU医生、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持积极态度,认为具有可行性。3.构建的衔接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临床实践方案、理论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四部分内容,凸显了重症护理的专科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袁美玲[7](2020)在《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指出目的以能力结局—行为评估(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COPA)模型为指导,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相互衔接的培养思路融入到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旨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体现ICU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方法1.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医学高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国家相关文件政策,了解新入职护士培训及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现状,根据文献回顾结果拟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初稿。2.半结构访谈:课题组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ICU专科护理相关领域的6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结束后修订函询问卷,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3.德尔菲专家函询:从全国选取30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按Likert5级评分法对各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指标删除标准为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3.5、变异系数>0.25,结合课题组讨论意见进行修改或删除。4.统计学方法:函询专家一般资料用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研究可靠性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系数表示;条目重要程度用均数±标准差、权重值表示。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68篇文献,依据相关程度将文献分为两组:一组是非直接相关文献(78篇),这组文献主要包括培养现状、对策及发展建议,旨在了解目前MNS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本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MNS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另一组是直接相关文献(190篇),主要围绕MNS培养内容探索,包括培养模式、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与新入职护士培训并轨等内容。2.半结构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包括MNS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有效衔接可行性及衔接后ICU方向MNS培养策略两大主题。3.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来自12个省份的25位专家完成了两轮专家函询。专家年龄为(49.56±7.56)岁,参加工作年限为(28.32±8.93)年。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33%和89.29%,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17(P<0.001)和0.206(P<0.001)。4.指标修改结果:第一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74项,共有12名专家提出35条修改建议。按照本研究的指标纳入排除标准,本轮共增加指标29项,删除指标4项,修改指标12项;第二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99项,共有3名专家提出5条修改建议。修改指标4项,增加指标1项。最终形成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体时间安排、临床实践内容、过程考核及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6部分在内的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结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较高,构建的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为我国新入职护士培训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
杨桂涛[8](1995)在《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综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桂涛随着心理学理论的提高及临床医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护理心理学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仅仅重视患者本身的心理特征到开始注重护理的主体一护理人员的的心理素质。从主观的观察、猜测,上升到客观的实验性的...
刘娟,刘彦君,黎爱云[9](2020)在《临床护士心理护理技能培训现状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综述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四种培训形式及这些培训形式的现状、特点,以及心理护理技能培训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技能培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建议各类医疗机构应该组建心理护理专业小组,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心理护理技能培训,提高临床护士心理护理能力,以满足临床患者的迫切需求。
余艳萍[10](2007)在《我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和中美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符合我国护理教育需求的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方案,为我国该类课程的设置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为护理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的优化提供基础与保障,促进我国护理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研究对象与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分析并明确本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2运用横向比较研究法,进行中美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学时数及其所占比例、课程的开设学期等进行统计描述,对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学时数及其所占比例进行统计推断;结合中美两国的社会背景,对中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科目、课程类型、开设形式等进行深入的比较与分析。3提出我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初步方案,运用调查研究法、优序图权重法、加权平均法对初步方案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和专家深度访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定,最终提出我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正式方案。研究结果1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原则为:全面发展原则、整体优化原则、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2中国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学时数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比例高于美国,限选课学时数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比例低于美国,以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数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比例,中美两国护理本科院校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类型以学科课程为主,兼有综合课程,我国基本均为学科课程。中美两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均以必修课和限选课为主的形式开设,美国的必修课和限选课的科目有较为明确的区分,中国必修课和限选课的科目没有明确的区分。3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中,中美开课率均≥50%的课程为:大学英语、护理管理学、护理研究;美国开课率≥50%而中国开课率<50%的课程为:统计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学;美国开设但中国未开设的课程为:跨文化护理与全球保健、宗教学、卫生服务体系、西方文明史、卫生保健中的政策、美国宪法与制度、文学欣赏。4本研究最终提出的我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正式方案中,包含课程的类别、名称、开设学期、学时、开设形式,该方案由国家教育部规定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人文社会科学限选课程三部分组成,其中限选课程由思想方法、文学艺术、边缘学科3个课程模块构成。方案中包括必修课12门,限选课10门,必修课与限选课合计学时数为1094,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数(中国18所院校的均值)的33.65%。研究结论1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数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比例以30~34%为宜。2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类型,应以学科课程为主,研究和开发综合课程。3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开设形式,应明确必修课和限选课的科目,以必修课程与限选课程模块相结合的形式开设。继续开展本课题的设想1将本课程方案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课程的评价,进一步完善该课程方案。2针对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配套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
四、专家论证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学术会议 |
致谢 |
(2)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肺癌化疗患者面临诸多心身适应问题 |
1.2 提高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具有重要意义 |
1.3 癌症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
1.4 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的研究现状 |
1.5 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或可提高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资料收集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患者心理弹性及其他测量变量得分情况 |
3 患者心理弹性与其他测量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4 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单因素分析 |
4.2 多因素分析 |
三、讨论 |
1 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现状分析 |
2 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教育程度影响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 |
2.2 症状困扰影响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 |
2.3 心理困扰影响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 |
2.4 社会支持影响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 |
2.5 应对方式影响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 |
2.6 生命意义感影响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 |
3 影响因素对修订干预方案的思考 |
第二部分 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SEGT方案的应用评价 |
一、对象与方法 |
1 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SEGT干预方案构建 |
1.1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1.2 修订干预方案 |
1.3 形成干预方案施测稿 |
2 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SEGT干预方案的影响研究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干预内容与方法 |
2.5 资料收集和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二、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2 两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得分比较 |
2.3 干预前两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 SEGT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的影响 |
3.1 SEGT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 |
3.2 SEGT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三、讨论 |
1 SEGT可提升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 |
1.1 SEGT有利于增强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的坚韧 |
1.2 SEGT有利于促进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的自强 |
1.3 SEGT有利于提高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的乐观 |
2 SEGT可提高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生活质量 |
2.1 SEGT可改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社会/家庭状况 |
2.2 SEGT可改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情感状况 |
2.3 SEGT可改善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功能状态 |
2.4 SEGT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生理功能和肺癌相关症状改善不明显 |
3 研究思考与小结 |
结论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2.1 研究的创新性 |
2.2 研究的局限性 |
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癌症患者生命意义感测评工具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老年护理方向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建立 |
一、初步构建老年护理方向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 |
二、基于德尔菲法的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三、分析与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老年护理本科课程构建…… |
一、初步构建老年护理本科课程 |
二、基于德尔菲法的老年护理课程构建 |
三、分析与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总结 |
一、研究结果与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核心胜任力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1 课题组成员信息及分工 |
附表 2 胜任力一级指标条目池(部分) |
附表 3 胜任力二级指标条目池(部分) |
附表 4 专家会议讨论稿(部分) |
附表 5 课程设置模块条目池(节选) |
附表 6 基于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课程设置(节选) |
附表 7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本科课程设置(节选) |
(4)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行动研宄法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心理问题突出 |
1.2 社区照顾者积极心理体验逐渐引起关注 |
1.3 提升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4 照顾者获益感的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3.3 理论框架 |
4 技术路线 |
一、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构建 |
1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1.1 文献研究 |
1.2 质性访谈 |
2 修订干预方案 |
2.1 德尔菲专家咨询 |
2.2 预试验 |
3 结果 |
3.1 文献研究 |
3.2 质性访谈 |
3.3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初稿 |
3.4 德尔菲专家咨询 |
3.5 预试验 |
3.6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施测稿 |
4 讨论 |
4.1 干预方案构建的严谨性 |
4.2 干预方案内容的可行性 |
二、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应用 |
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实施干预 |
1.5 资料收集与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1.7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样本失访情况 |
2.2 两组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2.3 干预后两组照顾者获益感得分比较 |
2.4 干预后两组照顾者负担得分比较 |
2.5 干预后两组照顾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2.6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比较 |
3 讨论 |
3.1 照顾者参与干预的依从性 |
3.2 干预方案可提高照顾者获益感 |
3.3 干预方案可减轻照顾者负担 |
3.4 干预方案可提高照顾者生活质量 |
3.5 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3.6 干预方案的可接受性及推广性 |
3.7 基于结果对干预方案的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照顾者获益感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五、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章 利益相关群体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
二、研究结果 |
三、衔接培养方案的确定 |
四、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果 |
二、创新性 |
三、局限性 |
四、未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专科护士培养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衔接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ICU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2 ICU 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衔接方案指标分析 |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9)临床护士心理护理技能培训现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技能培训现状 |
1.1 培训形式及内容 |
1.2 护士培训需求 |
2 心理护理技能培训应用进展 |
3 小结 |
(10)我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第一章 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课程设置的思想基础 |
1.3 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
1.4 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
第二章 中美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
2.1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界定 |
2.2 研究对象、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方案的构建 |
3.1 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初步方案的提出 |
3.2 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初步方案的评定 |
3.3 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初步方案的修定 |
3.4 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正式方案 |
3.5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2]支持-表达性团体干预对肺癌化疗早期患者心理弹性的效果研究[D]. 郭菲菲. 郑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D]. 桑继业.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 范罗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获益感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符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6]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D]. 李雪珠. 东南大学, 2020(01)
- [7]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D]. 袁美玲. 青岛大学, 2020(01)
- [8]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综述)[J]. 杨桂涛. 实用护理杂志, 1995(01)
- [9]临床护士心理护理技能培训现状及应用进展[J]. 刘娟,刘彦君,黎爱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4)
- [10]我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D]. 余艳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