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乃蛮是蒙古而非色目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富学,葛启航[1](2019)在《元代“畏兀人”塔塔统阿族出达靼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早教蒙古人用畏兀儿文字书写蒙古的着名畏兀儿学者塔塔统阿,长期以来学术界根据《元史·塔塔统阿》传所见"塔塔统阿,畏兀人也"的记载,断言其为畏兀儿人。实际上塔塔统阿名字中的"塔塔",很可能即达靼(Tatar)的异译,以族名为姓氏。塔塔统阿先为乃蛮部太阳汗之王傅,1204年在成吉思汗灭乃蛮部后被俘,受成吉思汗之命教诸皇子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并创制回鹘式蒙古文。观其名号、生平活动与语言文字能力,可以推测,塔塔统阿当是一位居住在高昌回鹘境内的达靼人,因长期居住于畏兀儿地区,已经完全畏兀儿了。这一身份对他成为蒙古文化和畏兀儿文化的沟通者,起了巨大的作用。
于月[2](2019)在《汉译本《史集·部族志·乃蛮传》校正》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开始,余大钧、周建奇先生将《史集》俄译本译为汉文,从1983到1986年陆续出版,使国内读者得见《史集·部族志》全貌。目前能够利用俄译本《史集·部族志》的学者们一般认为,汉译本秉持了严谨的直译原则,在内容与文风方面反映了俄译本的原貌。但是,苏联学者翻译俄译本时出现的错误,也直接影响了汉译本《史集》。本文直接利用苏联《史集·部族志》波斯文集校本,对汉译本《乃蛮传》的翻译错误进行了归纳与校正。总结为"译文脱落"、"词汇翻译不确"与"句法理解错误"三类问题,并对部分关键性蒙古语、突厥语词汇加以注释。
龚若琪[3](2018)在《元明时期西北地区的“啰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代疆域辽阔,中西交通大开,许多域外族群进入内地,统称为色目或回回。“啰哩”或“啰哩回回”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杨志玖先生将“啰哩”考定为吉普赛人,既考察了其来源,也说明了他认为“啰哩”并不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考察文献记载,啰哩的来源似有多种可能。入华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甘一带,其文化自有特色,不同于回回;入明后与“回夷”的关系日益密切,双方有合流的趋势。部分啰哩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回回的一部分。今天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回族有一部分来自元明时期的啰哩。
屈文军[4](2017)在《元太祖时期汗廷和蒙古本土地区的官员除授》文中研究表明在大蒙古国的政权建设和制度创建上,元太祖,即成吉思汗的重要创制有:任命奴婢身份或有奴婢意识的人员为国家的主要官员、在蒙古本土建立千户组织、在汗廷建立怯薛组织、将整个帝国视为黄金家族家产等。元太祖的这些创制作为国家政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框架被其后元朝的历代皇帝继承。
刘改宁[5](2017)在《元代色目人宰相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元一代,能够完全确定族属的色目人宰相共有72名,按照文化面貌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信仰伊斯兰教和信仰佛教两大群体。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回人、康里人和钦察人。信仰佛教的有畏兀儿人、唐兀人、迦叶弥儿人和藏族人。而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宰相又可细分为政治、文化水准较高的以施政、理财为主的河中地区的回回人和草原军事贵族钦察人和康里人。他们进入高官显宦与其好根脚出身,长于理财,率先降附、立有军功和充当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中介角色密不可分。这些色目人宰执大臣当政期间在整饬朝纲、理财助国、发展生产、安定民生、改善民族和邻邦关系、大兴文治等方面为元代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一些理财权相主要是通过加重搜刮、巧取豪夺来进行敛财,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害,也受到了一批朝臣、尤其是汉族儒臣的反对。但是他们的经济措施确实一度解决了政府在财政上的需求,对元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在元代近百年的历史当中,色目人宰相普遍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些色目人宰相政治势力之高,即使是蒙古勋贵,恐怕都要逊色三分。然而,这些色目人宰相的政治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政治势力往往会随着蒙古统治者推行汉法、变革蒙古旧制态度的转变以及元朝中后期日益加剧的宫廷内争而消长变迁。他们执政期间,有政绩斐然、流芳百世者,亦有弊政百出、为人所不齿者。如何客观、公允的评价其功过是非,阐明他们的政治生涯、人格特性、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就需要对这个群体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
胡蓉,杨富学[6](2016)在《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考屑》文中指出元代畏兀儿人大批入居中原,涌现出一批双语作家,诸如巙巙、安藏、必兰纳识里、迦鲁纳答思等,都兼用双语或汉、回鹘、蒙古、藏、梵等多种语言文字,不仅利用这些语言从事各种典籍,尤其是佛经的翻译,而且能够运用畏兀儿语和汉语进行创作,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元代蒙古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蒙古贵族需要借助畏兀儿文士的媒介作用与藏传佛教高僧沟通。这些畏兀儿文士精通佛教,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又兼善多种语言。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为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孙坤[7](2016)在《元朝哈萨克诸部族文人汉语文诗歌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使得元朝的社会发展与以往汉族统治的朝代有所区别,反映到文化领域便是涌现出用汉语文创作诗歌的西域色目文人群体,而哈萨克部族是元朝色目文人群体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依据现存诗文集、碑刻等文献资料,通过对哈萨克部族文人生平事迹、文学创作以及相关诗歌作品的分析,对其部族文人诗歌创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把握,并对哈萨克部族文人群体文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研究,以揭示元朝哈萨克部族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以及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学界有关哈萨克部族族源流变情况的研究现状及哈萨克部族文人的生平事迹、诗文着述及其版本嬗变情况。介绍哈萨克部族的族源、地域分布、历史发展概况,以便厘清有关哈萨克部族发展衍变的相关历史问题。并且按照部族情况,对其部族文人生平事迹、着述及版本嬗变情况进行考辨。第二章深入考察哈萨克部族文人的诗歌创作活动,深探其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及其特点,突显其在元代文化史上的独特贡献,彰显哈萨克部族在元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三章细致解读哈萨克部族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分别阐释其诗歌描写叙事技巧、“尚清”的语言技巧、民族特色三个方面成就,归纳其文学史上的价值。第四章探析哈萨克部族文人所反映出的文化倾向,从其对汉族、蒙古国族所表现出的文化倾向着手,分析哈萨克部族在学术研究、婚丧风俗、艺术表现等方面蒙古化和汉化的表现,并且探求产生这种文化倾向的成因,在民族交融的动态过程中分析其文化倾向。
殷晨[8](2015)在《元代内迁哈剌鲁人的文化变迁》文中研究指明哈剌鲁人是元代西北的一个民族,唐时称葛逻禄。有元一代,大批哈剌鲁人从西域迁入中原内地,在文化习俗上逐渐受中原文化影响。这在取字、言行、丧葬习俗、通婚等方面都有体现,并且出现了像乃贤、伯颜宗道等具有较高中原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
马晓林[9](2012)在《元代国家祭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代国家祭祀是学界长期未予足够重视的重要课题。国家祭祀,是中国古代五礼制度之首,是古代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在蒙——汉二元文化、游牧——农耕二元文化的剧烈碰撞与交融之下,元代国家祭祀呈现出显着的时代特色。元代国家祭祀不仅在具体仪式、祭品等细节上,更在国家祭祀体系的框架结构上,都体现出以蒙、汉二元为中心,兼容多元文化的特征。本文以此为视角,努力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框架体系,从章节内容上展开史实考证与专题探索。天,在蒙古人、汉人而言都是最高的崇拜对象。在汉文化传统中,祭天为郊祀。许多汉文文献将元宪宗二年(1252)祭天作为有元一代礼乐之肇始,然而这段史实有不明晰之处。本文通过考证日月山地望,分析蒙哥、忽必烈的行迹,阐明日月山神主的下落,最终认为1252年祭天是蒙哥汗主持、藩王忽必烈参与的一次蒙古式祭天,而汉式的郊祀礼仪仅在其过程中有尝试性的应用。正式的郊祀是在忽必烈即位之后才出现的,到成宗朝后期才较为完备。本文论述了郊祀制度的建立过程,梳理出整个元朝的郊祀之举,探讨了郊祀的核心——主神位问题,最后总结了元朝郊祀的特征。蒙古式祭天,以洒马湩仪式为主要特色。本文从《蒙古秘史》出发,勾稽中西史料,对整个蒙元时代的蒙古式祭天做了全面整理,总结出其祭祀仪式、日期、地点的规律与特点。并指出六月祭天的特殊性,阐述其产生原因,指出其受到汉地礼仪文化的影响。祖先,也是蒙、汉民族共通的重要祭祀对象。汉式祭祖最主要的形式是太庙,本文以蒙汉文化碰撞与交融、太庙室次与现实政治的关系这两个视角,对元代太庙室次的变迁做了全面梳理和考证。对前人未注意的世祖朝后期太庙、成宗朝太庙提出了解决方案或考证出了结果。首次阐明了武宗对太庙室次改制的动因,论证了在泰定帝重整昭穆之后元代太庙制度对中国礼制史产生的鲜为人知的影响。蒙古祭祀祖先的主要形式是烧饭,而火室制度与烧饭密切相关。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对火室(qo i)的蒙古语词义、火室制度之源——成吉思汗斡耳朵祭祀、火室在世祖以降累朝的变迁作了补充和发挥,最后将火室与烧饭结合起来,利用蒙古语史料,对烧饭祭祀的日期、地点、蒙古语名称等问题提出一点新的见解。国俗旧礼,是元代蒙古人对自身祭祀文化的保持。在蒙古统治者有着鲜明的自我文化意识的元朝,国俗旧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祭祀志·国俗旧礼》条的内容与史源,蒐集整理了一些散见的国俗旧礼,将国俗旧礼划分为植入型、独立型两种类型,探讨了国家祭祀体系中两种类型国俗旧礼的地位;最后以射草狗为例分析了国俗旧礼对参加者身份的限制,指出其具有保护本族文化、加强族群认同的意义。岳镇海渎是蒙元统治者最先主动施行的汉式祭祀。岳镇海渎祠庙分布于各地,有大量的石刻史料传世。本文先追溯元代岳镇海渎祭祀的汉、蒙二重渊源;其次梳理元代岳镇海渎祭祀的沿革,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再次从祭祀地点、代祀路线、祭祀礼物、祭祀仪式等方面论述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内容;最后从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视角阐述了岳镇海渎祭祀的纽带作用。由朝廷推广、通行天下的祭祀项目,个中最能体现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本文将元代的天下通祀划分为两大系统。坛壝系统包括:社稷、风雨雷师。本文先分析了它们在元代的建立过程,并置诸历代礼制中考察其地位,最后对两件实物史料进行分析,去伪存真。祠庙系统包括:宣圣、三皇、八思巴帝师。本文以元大都、上都、曲阜阙里三座宣圣庙为例,探讨了元代宣圣祭祀的恢复与发展;研究了制度中南北差异的整合。阐述了三皇祭祀的建立在元代天下通祀体系中起到了由宣圣庙向帝师殿的过渡性作用。考证了八思巴帝师殿祭祀制度的设立过程,配享、祭祀日期、建筑形制等制度内容;分析了元朝设立帝师殿祭祀的原因、推广情况、其与蒙古字学的关系。通过对天下通祀的考察,最后探讨了元代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元代大黑天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真武是源于上古、兴起于北宋的道教神。这两位本不相干的神在宋元之际的战争故事中有了交锋。本文梳理了这个故事的文本流传,分析了各版本故事的形成背景,由此认为大黑天在1240年代就已在蒙古人中传播,早于过去通常认为的八思巴、胆巴的传法。本文分析了真武在宋、元、明朝廷中的不同面相,发现其面相在宋、明王朝之间的连续性,而又分析了大黑天在元、明代蒙古、清之间传承性,点出不同的祠神信仰与不同王朝的政治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遁甲神祭祀体现的是国家祭祀中阴阳数术的一面,同时也与道教有一定关系。通过对元代两都的太一教、遁甲神宫观的分析,纠正了前人将太一教与遁甲祭祀混同的观点,并重新厘正遁甲祭祀的概念,认为其极度倚靠国家权力,不属于独立的宗教派系,而属于国家祭祀。祈雨这一实践活动,在元代上自朝廷、中到地方官府、下至民间皆很兴盛。在祈雨活动中,形形色色的祠神祭祀不一而足,汉地传统礼法、佛、道、基督、巫种种文化因素纷纷呈现。通过对元代祈雨的考察,元朝蒙、汉二元、内蒙外汉的统治体制,元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蒙汉天佑、天命观的趋同,由朝廷至民间祠神祭祀实用主义的深化,皆有所体现。最后,我们从宗教功能、政治策略、文化倾向三个方面总结元代国家祭祀的特点。泛宗教的实用性功能、收服汉地的政治策略是蒙元早期接受汉地传统祭祀过程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自元世祖以降,元代逐渐形成了以蒙、汉二元文化为核心、兼容多元文化的国家祭祀体系。元中后期国家祭祀的发展,体现出对二元传统的双向悖离,这或许是元朝走向灭亡的一大动因。
齐达拉图[10](2010)在《乃蛮部历史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乃蛮部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之前居于蒙古高原上的势力较强的部落。乃蛮部历史的研究,无论是对蒙古帝国建立之前蒙古高原的局势,还是对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部落之间的冲突、融合等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全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论文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乃蛮部族名、族源、族属及其早期历史等诸问题。关于族属、族源问题,在充分肯定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了补充说明,而在有些疑难问题则提出了个人见解。关于族名,本文则提出了新的观点。论文第二章以史籍中出现的乃蛮属部入手,力所能及的考述了这些部落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此阐明了乃蛮部落构成问题。论文第三章主要以考述乃蛮部君主为线索,叙述了蒙古帝国之前的乃蛮部历史轮廓。
二、元代乃蛮是蒙古而非色目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代乃蛮是蒙古而非色目考(论文提纲范文)
(3)元明时期西北地区的“啰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蒙元时期西北地区的色目人与回回 |
第一节 西北地区的色目人 |
一、“色目人”的概念 |
二、色目人主要来源 |
第二节 西北地区的回回人 |
一、“回回”一词释义 |
二、回回人的散居格局 |
第二章 蒙元时期西北地区特殊族群——啰哩回回 |
第一节 啰哩释义 |
第二节 啰哩来源 |
一、吉普赛人说 |
二、罗里斯坦(Luristan,卢里斯坦)说 |
三、努里斯坦(Nuristan)说 |
第三节 啰哩人的生活方式 |
一、扰民的啰哩 |
二、做官的罗里 |
第三章 元代之后的啰哩 |
第一节 明代的啰哩 |
一、平凉啰哩 |
二、秦州啰哩 |
三、啰哩分布概述 |
第二节 明代陕西“回夷” |
一、陕西“回夷”基本概况 |
二、陕西“回夷”与啰哩的关系 |
第三节 明代以后的啰哩 |
一、啰哩与薛家湾人 |
二、啰哩与陕北“蛮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后记 |
(5)元代色目人宰相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元代宰相制度总论 |
第一节 宰相制度源流 |
一、蒙古旧制 |
二、宋、辽、金宰相制度 |
第二节 宰相机构及宰执大臣 |
一、宰相机构 |
二、宰执大臣 |
第二章 色目人宰相群体的仕宦分析 |
第一节 色目人宰相概况 |
第二节 色目人宰相群体的入仕特点 |
一、论根脚 |
二、讲理财 |
三、重军功 |
第三节 色目人进入高官显宦的原因 |
一、从重用汉人到起用色目人政策的转变 |
二、率先归附,征战有功 |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中介 |
第四节 从色目人宰相入仕途径看元代职官的特点 |
一、官僚群体政治素质低下 |
二、职官选用方面被赋予民族和阶级两重性 |
第三章 色目人宰相的政治地位 |
第一节 回回人宰相政治地位的消长 |
一、世祖时期:回回人宰相政治地位的上升 |
二、成宗至宁宗时期:回回人宰相政治地位的起伏 |
三、元顺帝时期:回回人宰相政治地位的颓势 |
第二节 畏兀儿人和唐兀人宰相的政治地位 |
一、畏兀儿人宰相的政治地位 |
二、唐兀人宰相的政治地位 |
第三节 封王拜相的钦察、康里世家 |
一、钦察人土土哈家族 |
二、康里人牙牙家族 |
三、元后期三位身居要职的康里人宰相 |
第四章 色目人宰相形象分析 |
第一节 奸臣形象分析 |
一、阿合马 |
二、桑哥 |
第二节 权臣形象分析 |
第三节 贤臣形象分析 |
一、赛典赤·赡思丁 |
二、廉希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考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巙巙的双语诗与双语书法 |
三安藏等人的佛经翻译与双语诗创作 |
四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群体形成的历史缘由 |
(7)元朝哈萨克诸部族文人汉语文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哈萨克部族概况及其部族文人述略 |
第一节 哈萨克部族族源流变及地域分布 |
第二节 哈萨克部族文人生平事迹述略 |
一 康里部 |
二 哈剌鲁部 |
三 钦察部 |
四 克烈(凯烈)部 |
五 蔑儿乞惕部 |
六 乃蛮部 |
第三节 哈萨克部族文人诗文集及其版本嬗变考 |
第二章 哈萨克部族文人诗歌内容研究 |
第一节 咏史述怀诗 |
一 咏史诗 |
二 述怀诗 |
第二节 风光纪行诗 |
一 自然风光 |
二 扈从诗 |
第三节 酬唱赠答与题画诗 |
一 思念友人 |
二 宦游送别 |
三 寄情方外 |
四 题画诗 |
第四节 思乡爱国诗 |
一 思乡念家 |
二 忠君爱国 |
第五节 社会讽谕诗 |
一 天灾人祸下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
二 兵燹战火中对腐败吏治的批判 |
三 黼黻盛世下对清官廉吏的渴求 |
第三章 哈萨克部族文人诗歌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描写叙事技巧 |
一 取材典型、主题明确 |
二 注重技巧、描写生动 |
第二节 质朴尚清的语言艺术 |
一 质朴纯真、风格省净的语言特色 |
二 善用技巧、平中见奇的语言艺术 |
第三节 民族风情的传达 |
一 西域意象的撷取 |
二 民族身份的转化 |
三 民族观念的阐发 |
第四章 哈萨克部族文化倾向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倾向探析 |
一 儒学方面 |
二 礼俗方面 |
三 书法艺术方面 |
第二节 文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
一 元朝科举制度的助推作用 |
二 哈萨克部族民族文化及家风、家学为基础 |
三 迁居中原后的生活环境是必要条件 |
四 姻娅交游是补充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
附录2 哈萨克部族文人着述版本概览 |
附录3 |
(一) 哈萨克部族文人诗歌内容简况表 |
(二) 哈萨克部族文人散文简况表 |
(三) 哈萨克部族文人散曲简况表 |
致谢 |
(8)元代内迁哈剌鲁人的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9)元代国家祭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三 研究综述 |
(一)综论性研究 |
(二)专题性研究 |
四 篇章结构、史料与方法 |
(一)篇章结构 |
(二)史料与方法 |
五 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郊祀与蒙古式祭天 |
第一节 蒙古 1252 年日月山祭天考 |
一 史料分类与辨析 |
二 日月山地望 |
三 蒙哥、忽必烈行迹 |
四 日月山神主 |
五 结论 |
第二节 元朝郊祀 |
一 元朝郊祀制度的建立 |
二 元朝郊祀年表 |
三 郊祀主神位问题 |
四 元朝郊祀的几点特征 |
第三节 蒙古式祭天——兼论其与汉地礼仪的关系 |
一 蒙古最早的祭天 |
二 大蒙古国前四汗时期的祭天 |
三 入元以后的蒙古式祭天 |
四 蒙元春秋祭天的几点特征 |
五 元代一种特殊的蒙古式祭天——六月祭天 |
六 蒙元六月祭天与汉地礼仪的关系 |
七 小结 |
第二章 太庙与火室烧饭 |
第一节 元朝太庙演变考——以室次为中心 |
一 燕京太庙 |
二 大都太庙的建立 |
三 成宗的继承 |
四 武宗的改制 |
五 仁宗的无为与英宗的更新 |
六 泰定帝的重整 |
七 文宗与顺帝的维持与微调 |
八 小结 |
第二节 火室与烧饭祭祀 |
一 火室的词义 |
二 火室制度之源:成吉思汗斡耳朵祭祀 |
三 忽必烈朝的祭祖与火室 |
四 蒙元诸帝斡耳朵的变迁 |
五 入元以后成吉思汗斡耳朵的守宫者 |
六 火室与烧饭祭祀 |
七 小结 |
第三章 国俗旧礼 |
第一节 国俗旧礼的内容 |
一 《国俗旧礼》的内容与史源 |
二 《国俗旧礼》以外的国俗旧礼 |
第二节 国俗旧礼在元朝的地位和意义 |
一 国俗旧礼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 |
二 国俗旧礼对参加者身份的限制及其意义 |
第四章 岳镇海渎 |
第一节 蒙元岳镇海渎祭祀的渊源 |
一 汉地传统的岳镇海渎祭祀 |
二 蒙古传统的山川信仰 |
第二节 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 |
一 萌芽:大蒙古国前四汗时期 |
二 形成:世祖、成宗时期 |
三 成熟:元代中后期 |
第三节 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内容 |
一 祭祀地点 |
二 祭祀路线 |
三 祭祀礼物 |
四 祭祀仪式 |
第四节 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 |
一 中央与地方的纽带 |
二 道士与儒士的推动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天下通祀 |
第一节 坛壝系统:社稷、风雨雷师 |
一 元代坛壝祭祀系统的建立 |
二 历代礼制中的元代坛壝祭祀 |
三 元代社稷神位考——基于实物的探讨 |
第二节 祠庙系统(上):宣圣庙 |
一 元代宣圣祭祀的恢复与发展 |
二 宣圣祭祀制度南北差异的整合 |
第三节 祠庙系统(中):三皇 |
第四节 祠庙系统(下):帝师殿 |
一 八思巴帝师祭祀的设立过程 |
二 八思巴帝师祭祀制度的内容 |
三 元朝设立八思巴帝师祭祀的原因 |
四 八思巴帝师祭祀的推广情况 |
五 八思巴帝师殿与蒙古字学的关系 |
六 小结 |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大黑天与真武 |
第一节 十三世纪前真武、大黑天信仰的传播概况 |
一 真武的传播 |
二 大黑天的传播 |
第二节 真武—大黑天故事的文本流传——兼论大黑天始传蒙元的时间 |
一 故事在南宋的版本 |
二 故事在元代的两个版本 |
三 汉藏文献中的元代大黑天故事 |
四 真武神降故事的形成背景 |
第三节 真武、大黑天在元朝——一种长时段视角 |
一 真武与宋元易代 |
二 真武在元代 |
三 由元入明的真武 |
四 大黑天在元朝 |
第七章 遁甲神祭祀 |
第一节 从《世祖本纪》的一条史料出发 |
第二节 刘秉忠与太一教 |
第三节 遁甲神祭祀 |
第八章 祈雨中的祭祀与社会 |
第一节 朝廷祈雨 |
一 传统礼法祈雨 |
二 巫术祈雨 |
三 基督教士祈雨 |
四 佛教祈雨 |
五 道教祈雨 |
第二节 地方官府祈雨 |
一 官员祈雨之治绩 |
二 祷祀神只之繁多 |
三 祈雨仪式之丰富 |
第三节 民间祈雨 |
一 民间祈雨之实例 |
二 士人之作用 |
本章结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史料 |
(一)汉文传统文献 |
(二)民族语文 |
(三)西文 |
(四)石刻、出土文献 |
二 近人研究 |
(一)汉文论着 |
(二)汉文论文 |
(三)译着 |
(四)日文论着论文 |
(五)西文论着论文 |
后记 |
附录:史料篇 |
史料篇简目 |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订补笺注 |
郊祀上 |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订补笺注 |
宗庙上 |
《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订补笺注 |
太社太稷 |
先农 |
宣圣 |
岳镇海渎 |
郡县社稷 |
郡县宣圣庙 |
郡县三皇庙 |
岳镇海渎常祀 |
风雨雷师 |
武成王 |
古帝王庙 |
周公庙 |
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 |
功臣祠 |
大臣家庙 |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国俗旧礼》笺注 |
国俗旧礼 |
《太常集礼》辑佚 |
太常集礼稿序 |
郊祀 |
社稷 |
官署职掌 |
诸臣请谥 |
元代太庙乐章集录 |
元代太庙祝文集录 |
个人简历 |
(10)乃蛮部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汉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乃蛮部的族名、族属及族源 |
(一) 乃蛮族名 |
(二) 乃蛮族属 |
(三) 乃蛮族源 |
二、乃蛮属部 |
(一) 别帖乞部 |
(二) 古出兀惕部 |
(三) 答碌部 |
(四) 兀惕撒兀惕部 |
(五) 豁里部 |
(六) 康里部 |
三、乃蛮部兴衰 |
(一) 别帖乞部统领时期 |
(二) 古出兀惕部统领时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元代乃蛮是蒙古而非色目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元代“畏兀人”塔塔统阿族出达靼说[J]. 杨富学,葛启航. 青海民族研究, 2019(03)
- [2]汉译本《史集·部族志·乃蛮传》校正[J]. 于月.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9(01)
- [3]元明时期西北地区的“啰哩”研究[D]. 龚若琪.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4]元太祖时期汗廷和蒙古本土地区的官员除授[J]. 屈文军.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7(02)
- [5]元代色目人宰相群体研究[D]. 刘改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元代畏兀儿双语作家考屑[J]. 胡蓉,杨富学.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5)
- [7]元朝哈萨克诸部族文人汉语文诗歌创作研究[D]. 孙坤. 西北民族大学, 2016(04)
- [8]元代内迁哈剌鲁人的文化变迁[J]. 殷晨. 丝绸之路, 2015(18)
- [9]元代国家祭祀研究[D]. 马晓林. 南开大学, 2012(07)
- [10]乃蛮部历史若干问题研究[D]. 齐达拉图. 内蒙古大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