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冰箱内泄漏的检修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贵,林国利[1](1991)在《电冰箱内泄漏的检修方法》文中提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平背式家用电冰箱,由于其制冷系统结构上与普通冰箱差别较大,因此在维修上带来不少困难。如平背式冰箱的冷凝器和蒸发器发生内泄漏时,除检漏困难外,更因蒸发器是铝合金所制,冷凝器又包在内部等原因,无论焊接和更换部件都难以进行。据了解目前保修期内发生内泄漏
孙大坤,高学奎,沙荣钧[2](1989)在《家用电冰箱的疑难故障检修实例》文中研究表明 一、东芝平背双门直冷式电冰箱的内泄漏特征是压缩机正常运转但不制冷。检查时分别将电冰箱的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闭气检漏。若是高压部分漏,不仅检修困难,还会破坏电冰箱的外观。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背部加一个相应容量的冷凝器;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低压部分的泄漏。东芝电冰箱低压部分泄漏的比例约占60%。根据破机的情况看,泄漏主要发生在背部回气管上出现沙眼处。维修时将电冰箱背后上部的铁皮掀开,用利刀逐渐切开聚氨酯泡沫,对露出的管道逐段细心检漏。检漏的方法是涂肥皂水或泡水法,特别是极微小的漏孔,泡水法是很有效的。找到漏孔后,将表面清理干净,因为铝管不便焊接,用丝绸或薄型玻璃纤维布浸南大901胶囊3~4层,室
李异[3](2007)在《铁路液压减振器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轮轨之间产生的各种垂向和横向作用将引起车辆系统的剧烈振动。液压减振器作为一种有效的耗能减振装置,在铁道车辆上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它已成为提高铁路运输舒适度、保证运输安全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液压减振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粘滞阻力所做的负功来吸收振动能量,优点在于它的阻力是振动速度的函数。论文通过建立液压减振器阻尼调节系统物理模型和多级拟合动态模型方程,分析了液压减振器实现线性、双向减振的过程;通过建立静态、动态阻尼特性模型,确定了液压减振器在静态、动态时的阻尼特性(阻尼力与位移、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油液流向的不同,对单向和双向流动的两类液压减振器进行了阻力特性计算与分析。由于国产减振器具有漏油、性能不稳定等严重问题,难于满足运用要求。为了适应铁路提速的需要,我国在提速机车车辆上大量采用了Koni、Dispcn、Sachs等多种国外进口液压减振器。论文针对目前铁道车辆运用最多的两种进口液压减振器—Koni、Dispcn减振器进行了结构特点介绍及性能对比分析,总结了运用过程中液压减振器常见的故障及原因分析。液压减振器的检修作为运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铁路液压减振器由于自身的运用及检修特点,决定了其检修工作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国内外的检修方式,论文提出了计划修与状态修相结合的液压减振器检修方法和试验方法。最后以实例对液压减振器检修线的设计与布置、设备选型、检修工艺、检修作业要求、试验程序等做了详细地介绍。
何建新,叶俊[4](2010)在《家用电冰箱不停机的故障检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电冰箱温控器调节不当,造成冰箱内保持温度过低,导致压缩机长期工作不停机;风扇电机停转,冰箱失去了由蒸发器向冷冻室输送冷气的能力,致使冷冻室不降温,也会使电冰箱长时间不停机.根据不同的原因和季节变化,采取把温控器调节在合适的挡位上等方法,解决冰箱一直工作不停机的问题,既可节约能源,又可延长冰箱的使用寿命.
粟奕勇[5](2014)在《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的CFD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存在多个运动副和泄漏通道,内部工质泄漏成为制约其容积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特性从而改善压缩机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封闭立式单缸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压缩机内部各泄漏通道的特点并根据流体力学缝隙流动模型建立其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CFD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压缩机的滑片与滑槽间隙和转子与端盖间隙进行单相润滑油泄漏仿真,对径向间隙以及滑片与端盖间隙进行油气两相泄漏仿真,得到各间隙在压缩机设计参数要求下的最大值。仿真结果还表明间隙内油气两相流体的流动特性并非均匀混合状态,而是在粘性的作用下油气分层流动,油膜呈波浪状,径向间隙中间段出现润滑油堆积现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建立其吸气腔与压缩腔压力和容积的数学模型以及滑片的运动学模型。(2)针对压缩机的结构特点分析其内部各间隙的几何特征,结合流体力学微通道流动模型,建立了压缩机内部各泄漏通道的泄漏数学模型。(3)建立滑片与滑槽间隙和转子与端盖间隙的单相润滑油CFD模拟仿真模型,径向间隙和滑片与端盖间隙的油气两相CFD模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得到:要将压缩机因泄漏造成的容积损失控制在5%以下,各泄漏通道最大间隙值必须控制在以下范围内,径向间隙为27μm;滑片与滑槽间隙为25μm;滑片与端盖间隙为35μm;转子与端盖间隙为31μm。(4)分析了压缩机各运动副配合间隙内流体的泄漏特性和流场特点,表明间隙内油气两相流体的流动特性并非均匀混合状态。(5)利用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动态等效泄漏实验装置进行间隙和转速等因素动态变化情况下的泄漏测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证明本文的仿真方法正确。
杨勇[6](2009)在《废旧冰箱拆卸和PUR中CFC-11释放及移除研究》文中认为CFCs(氟氯碳化合物)是主要臭氧层损耗物(ODS)。我国废旧冰箱报废量持续增加,废旧冰箱回收处理处置过程中CFCs的泄漏,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开发出了结合我国国情的手工拆卸方法,但拆卸过程中CFCs释放量多少,如何处理,成为研发技术市场化的瓶颈。研究手工拆卸过程中CFCs的释放特性及拆卸后聚氨酯硬泡中CFCs释放特性和处理方法对推动我国废旧冰箱拆卸及拆卸后聚氨酯硬泡处理意义重大。本文在比较国内外冰箱拆解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CFCs释放最小化的切割方法。通过切割工具的选择,切割方法的研究,测定切割废旧冰箱时发泡剂CFC-11(CCl3F)及剥离冰箱表面金属板时CFC-11的释放量,给出较理想的切割专用工具和手工剥离冰箱金属板的优化方法。冰箱切割成板后,可降低废旧冰箱体积,降低废冰箱储存和运输成本。通过在密闭系统中将聚氨酯硬泡(简称PUR)破碎至不同粒径时PUR中CFC-11的释放量和残留量、PUR中CFC-11总量以及不同粒径颗粒随时间变化时,对CFC-11释放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连续测定,发现不少回收处理体系忽视了吸附于PUR固相中发泡剂的释放。在以上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扩散模型推算出不同粒径PUR颗粒的扩散系数。假定我国所有报废冰箱中PUR都过4mm筛进行破碎,利用扩散模型估算我国2002~2026年间每年过4mm筛PUR颗粒中CFC-11的释放总量。又通过对PUR在不同温度加热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生成的气体成分及PUR结构变化,并对加热PUR时所释放的CFC-11进行测定,得出在160℃下加热,既保证PUR颗粒不发生热解反应,又使包裹和吸附于PUR中的CFC-11移除速率最快,加热过4mm筛PUR颗粒一定时间后,可移除PUR颗粒中CFC-11的量,以及加热释放气体中CFC-11所占比例。介绍废旧冰箱的拆卸理论、技术、原则、目标和意义,对废旧冰箱采取分类回收处理,并结合国内外废旧冰箱回收处理工艺,提出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回收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甘兵[7](2017)在《板壳式换热器力学性能研究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板壳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医疗等行业中。其运行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对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设计板壳式换热器时必须对其高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板壳式换热器主要包括封头、壳体和板芯。这些组件的力学性能对整个换热器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过程起到关键性作用。据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对板壳式换热器封头、筒体和板芯的力学性能开展研究,最后对板壳式换热器进行安全评价。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对圆形平板封头不同半径处的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平板中心处环向应力最大,而边缘处径向应力最大,理论值和实验值误差在20%以内。(2)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筒体壁厚方向的当量应力及危险点极限承载能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开展了试验研究。数值结果表明,在68MPa时筒体发生全屈服,此值与试验中筒体实际爆破压力62MPa相比,误差为4.4%;封头对筒体的承载能力有加强作用,在加强范围内,筒体的极限承载能力与长度有关,而在范围外则无关。对爆破断口进行了电镜扫描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筒体属于韧性爆破。(3)采用ANSYS Fluent并结合流固耦合方法对板芯板壳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流速下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并通过FSI模块将温度场和压力场耦合到板芯板片上进行不同板壳程压差作用下板芯板片的流固耦合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流速为0.4m/s-0.6m/s的工况下,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最佳;板芯的最大承载压力为10MPa,此值与试验验证中板芯的失效压力10.8MPa比较吻合,误差为7%,表明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4)对板壳式换热器的故障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换热板芯全焊接失效、密封失效、法兰失效和壳体失效的故障发生概率依次降低。利用故障模式与影响性分析方法对板壳式换热器的故障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到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表及相关的防范措施。
Daniel Colbour,Terry J.Ritter,蔡宁[8](2003)在《房间空调器中使用可燃制冷剂的危险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许多标准、规范对使用可燃制冷剂的空调设备都有一系列的安全和技术要求,对危险性进行科学、准确、可靠的评估非常重要。本文对所有可能引起着火危险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因素包括:制冷剂质量、房间尺寸、典型火源、制冷剂系统的泄漏、失效的空调元件、建筑物的换气率、可燃浓度以及设备的检修,最后得出了危险性评估方案。通过采用故障树形图分析法,建立危险模型,以确定分体式空调系统出现泄漏后,上述因素对着火危险的影响程度。
冯涛[9](2011)在《地源热泵机组核心部件的性能分析与改进》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热泵产品已在我国得到了良好地推广,上到政府机关的广泛使用,下到国有民营企业的自主研发,都促使国内热泵市场有了良好的发展。地源热泵作为热泵中的一种,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空气源热泵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且还拥有水源热泵那种工程造价低、性能系数高等优点,同时也解决了地下水式水源热泵回灌水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珍贵的地下水资源。因此,地源热泵以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可实现功能多、寿命长、结构紧凑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已成为当今中央空调系统方案中的首选形式之一。地源热泵机组作为整个热泵的核心,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热泵性能的高低,而机组性能上的优劣又与它的核心部件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机组的性能又与土壤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有关,而换热效果也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这就造成土壤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地波动,进而导致机组在不同工况下会有不同的性能参数。因此,基于以上两点,结合某公司所生产的地源热泵机组,按部分影响整体的原则,将机组的性能分析进行了单元划分,即分为单螺杆压缩机的性能分析与设计改进、蒸发器与冷凝器的换热数值模拟与结构改进,以及增设喷液补气系统对机组性能影响试验。通过这种单元划分,可以清楚地揭示出各个单元对机组的性能影响,从而为设计或优化热泵机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优化手段。同时,针对变工况问题,设计了专门的测试设备,用于测试相同蒸发温度下不同冷凝温度对机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冬夏两季时水源侧最佳出进口水温。本文围绕“来自工程、服务工程”这个原则,重点突出了利用应用数学的相关知识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地源热泵机组的两大核心部件进行了性能分析与改进,具体表现在:1、利用应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相应数学模型,推导出了适用于单螺杆压缩机最大基元容积的计算公式,这将单螺杆压缩机的主要结构参数与压缩机性能参数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压缩机性能的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设计压缩机时优化结构参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增添了国内对单螺杆压缩机的理论研究的内容。2、利用Fluent强大的数值模拟功能,对原热泵机组的干式管壳式蒸发器进行了流场与热场的分析,依据分析结论,用Solidworks对原结构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同时,这也实现了将CAE(计算机辅助分析)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良好结合。
宋明,孟祥韬[10](2008)在《爆燃火灾的分析》文中提出介绍了爆燃的定义,阐述了爆燃与火灾、气体爆炸的关系。结合爆燃火灾痕迹特征,分析了两起典型爆燃火灾原因的认定。
二、电冰箱内泄漏的检修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冰箱内泄漏的检修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3)铁路液压减振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车辆振动及激振因素 |
1.1.2 车辆振动减振方法 |
1.2 耗能减振装置 |
1.2.1 摩擦阻尼器 |
1.2.2 粘弹性阻尼器 |
1.2.3 粘滞液体阻尼器 |
1.3 液压减振器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减振器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2.1 液压减振器阻尼作用的原理基础 |
2.1.1 线性阻尼对自由振动的衰减作用 |
2.1.2 阻尼对强迫振动的控制作用 |
2.2 液压减振器的结构原理 |
2.3 液压减振器的结构原理 |
2.3.1 阻力系数 |
2.3.2 速度V和阻力F |
2.3.3 活塞行程 |
2.3.4 卸荷速度 |
第3章 液压减振器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
3.1 前言 |
3.2 液压减振器的物理模型 |
3.2.1 实现线性阻尼 |
3.2.2 实现双向减振 |
3.3 数学模型 |
3.3.1 流体的泄漏、压缩模型方程 |
3.3.2 多级拟合动态模型方程 |
3.4 减振器的阻尼特性 |
3.4.1 静态阻尼特性 |
3.4.2 动态阻尼特性 |
3.5 减振器刚度特性 |
3.5.1 压缩因素 |
3.5.2 静态刚度 |
3.5.3 动态刚度 |
3.6 减振器阻力特性计算与分析 |
3.6.1 减振器阻力特性的计算 |
第4章 液压减振器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液压减振器在机车车辆上的应用 |
4.2.1 两种进口液压减振器的结构特点及性能对比 |
4.2.2 液压减振器试验台试验特性分析 |
4.3 液压减振器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
4.3.1 液压减振器常见故障 |
4.3.2 液压减振器常见故障原因 |
第5章 液压减振器的检修及试验 |
5.1 前言 |
5.2 液压减振器检修 |
5.2.1 液压减振器检修的国内外现状 |
5.2.2 液压减振器检修方法 |
5.3 液压减振器性能试验 |
5.4 液压减振器的试验方法 |
5.4.1 温度特性试验 |
5.4.2 疲劳特性试验 |
5.4.3 示功图试验 |
5.4.4 漏泄试验 |
5.4.5 动态特性的测试和评定 |
5.5 减振器试验台 |
第6章 液压减振器检修线的设计与实现 |
6.1 检修线的分析与设计 |
6.1.1 工艺过程分析 |
6.1.2 检修过程的确定 |
6.1.3 检修能力设计 |
6.2 检修线的实现 |
6.2.1 设备选型 |
6.2.2 设备选型 |
6.2.3 液压减振器检修线布置 |
6.3 液压减振器检修工艺 |
6.3.1 液压减振器检修作业程序和技术要求 |
6.3.2 锁紧扭矩 |
6.3.3 试验与示功图调整 |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家用电冰箱不停机的故障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 冰箱一直工作不停机的原因分析 |
1.1温控器调节不当 |
1.2 温控器失灵 |
1.3 门封不严密 |
1.4 氟利昂泄漏 |
1.5 风扇电机故障 |
1.6 化霜加热器故障 |
2 故障检查及排除 |
2.1温控器的检查及排除 |
2.2温控器失灵的检查及排除 |
2.3 门封的检查及排除 |
2.4 氟利昂泄漏的检查及排除 |
2.5风扇电机的检查及排除 |
3 结语 |
(5)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的CFD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
1.2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泄漏研究现状 |
1.2.1 理论研究 |
1.2.2 实验研究 |
1.2.3 CFD数值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间隙泄漏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泄漏通道分析 |
2.3 滚动转子压缩机理论分析 |
2.3.1 吸气腔的容积和压力 |
2.3.2 压缩腔的容积和压力 |
2.4 滚动转子压缩机泄漏模型的建立 |
2.4.1 滚动转子与气缸的径向间隙泄漏模型 |
2.4.2 滑片与气缸端盖的间隙泄漏模型 |
2.4.3 转子与气缸端盖的间隙泄漏模型 |
2.4.4 滑片与滑槽间隙泄漏 |
2.5 泄漏模型参数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滚动转子压缩机间隙泄漏特性的CFD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CFD基础理论知识 |
3.2.1 流体动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
3.2.2 CFD的主要数值解法简介 |
3.2.3 CFD的求解过程 |
3.3 Fluent软件介绍 |
3.4 滚动转子压缩机间隙泄漏特性的CFD仿真分析 |
3.4.1 仿真分析基本假设 |
3.4.2 径向间隙泄漏CFD仿真 |
3.4.3 滑片与滑槽的间隙泄漏CFD仿真 |
3.4.4 滑片与端盖间隙泄漏CFD仿真 |
3.4.5 转子与端盖的间隙泄漏CFD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泄漏实验研究 |
4.1 等效泄漏实验方案 |
4.2 等效装置的结构及原理 |
4.3 泄漏实验结果 |
4.4 泄漏等效装置CFD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UDF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获取专利目录 |
(6)废旧冰箱拆卸和PUR中CFC-11释放及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废旧冰箱回收处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废旧冰箱对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
1.1.2 我国冰箱报废情况 |
1.1.3 资源化意义 |
1.1.4 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选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选题来源 |
1.3.2 目的和意义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切割冰箱和剥离金属板时CFC-11的释放量 |
2.1 冰箱的结构与组成 |
2.1.1 冰箱的基本结构 |
2.1.2 冰箱的物质组成及比例 |
2.2 废旧冰箱手工拆卸中存在的问题 |
2.3 切割冰箱时CFC-11的释放量 |
2.3.1 切割工具的选择 |
2.3.2 切割方法 |
2.3.3 切割冰箱后CFC-11的释放量 |
2.4 剥离表面金属板时CFC-11的释放量 |
2.4.1 剥离金属板的方法 |
2.4.2 剥离金属板后CFC-11的释放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废弃PUR中CFC-11的释放特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其结构 |
3.1.1 实验材料 |
3.1.2 PUR结构 |
3.2 PUR破碎至不同粒径时CFC-11释放量和残留量 |
3.2.1 PUR破碎至不同粒径时CFC-11释放量 |
3.2.2 PUR破碎至不同粒径时CFC-11残留量 |
3.2.3 PUR中CFC-11的总含量 |
3.2.4 验证加热后PUR颗粒中是否含CFC-11 |
3.3 PUR中CFC-11的分布情况 |
3.3.1 PUR泡孔中CFC-11的含量 |
3.3.2 PUR固相中CFC-11的含量 |
3.4 扩散模型理论 |
3.5 释放机理研究 |
3.5.1 瞬间释放 |
3.5.2 短期释放和长期释放的扩散系数推导 |
3.5.3 短期和长期释放估算 |
3.6 过4mm筛PUR颗粒中CFC-11释放量估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热移除废弃PUR中CFC-11的研究 |
4.1 PUR特性 |
4.1.1 PUR原料 |
4.1.2 PUR分子结构 |
4.1.3 物理化学性质 |
4.2 超临界CO_2萃取法移除PUR中CFCs |
4.3 TGA-FTIR联用研究初始热解温度及其产物 |
4.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3.2 热重分析仪(TGA)实验和结果 |
4.3.3 傅里叶红外(FTlR)实验和结果 |
4.4 GC-MS联用研究初始热解温度及其产物 |
4.4.1 初始热解温度及其产物的确定 |
4.4.2 加热对PUP中CFC-11释放的影响 |
4.4.3 加热前后PUR颗粒中CFC-11含量 |
4.4.4 低温加热可减少CFC-11的排放量 |
4.4.5 PUP和CFC-11的高温焚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国情的废旧冰箱拆卸回收处理工艺 |
5.1 废旧冰箱拆卸 |
5.1.1 拆卸理论的发展 |
5.1.2 拆卸技术的发展 |
5.1.3 拆卸原则 |
5.1.4 拆卸目标的确定 |
5.1.5 拆卸意义 |
5.2 分类回收处理 |
5.2.1 冰箱的前期拆卸 |
5.2.2 箱体回收处理 |
5.2.3 压缩机回收处理 |
5.2.4 塑料回收处理 |
5.2.5 氟利昂回收处理 |
5.2.6 其它回收处理 |
5.2.7 基本设备配置 |
5.3 基于国情的废旧冰箱拆卸回收处理工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7)板壳式换热器力学性能研究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板壳式换热器的介绍 |
1.2.2 换热器平板封头应力研究现状 |
1.2.3 换热器筒体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1.2.4 换热器换热板片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板壳式换热器力学性能研究实验平台 |
2.1 板壳式换热器试验组件的结构参数 |
2.2 实验控制平台 |
2.3 实验系统介绍 |
2.3.1 应变测量子系统 |
2.3.2 加压子系统 |
2.3.3 数据采集子系统 |
2.3.4 控制子系统 |
2.3.5 监控子系统 |
2.4 试验过程 |
2.4.1 试验前期准备 |
2.4.2 实验主要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板壳式换热器封头应力分析 |
3.1 平板应力分析理论 |
3.1.1 平板力学及变形分析 |
3.1.2 环向及径向应力分析 |
3.2 圆形平板封头应力测定实验 |
3.3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板壳式换热器筒体承载能力研究 |
4.1 板壳式换热器薄壁内压容器有限元分析 |
4.1.1 材料本构模型的设置 |
4.1.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1.3 约束和载荷设置 |
4.1.4 模拟结果分析 |
4.2 爆破试验验证 |
4.2.1 爆破失效准则 |
4.2.2 筒体加载内压与应力关系 |
4.2.3 筒体的爆破压力 |
4.2.4 爆破断口形貌分析 |
4.3 误差分析 |
4.4 筒体承载能力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板壳式换热器板片流固耦合静力学分析 |
5.1 流固耦合理论 |
5.1.1 静力分析基础理论 |
5.1.2 基本控制方程 |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2.1 波纹板三维几何建模 |
5.2.2 网格划分 |
5.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5.2.4 数值求解以及收敛方案的设置 |
5.2.5 载荷和约束的设置 |
5.3 波纹板对的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
5.3.1 温度场分析 |
5.3.2 压力场分析 |
5.3.3 速度场分析 |
5.4 波纹板的力学分析 |
5.4.1 应力分布情况 |
5.4.2 变形分布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板壳式换热器安全性分析 |
6.1 板壳式换热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
6.1.1 换热器的故障类型分析 |
6.1.2 板壳式换热器故障调查统计 |
6.1.3 板壳式换热器板芯失效模式 |
6.1.4 板壳式换热器其它组件失效模式 |
6.1.5 板壳式换热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表 |
6.2 提高板壳式换热器安全性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地源热泵机组核心部件的性能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地源热泵机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外对地源热泵的研究与使用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意义、内容与特点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论文的特点 |
2 影响热泵机组性能的主要因素 |
2.1 热泵机组的热力计算 |
2.1.1 热泵机组的运行机理 |
2.1.2 热泵机组的机理表示 |
2.1.3 热泵机组的热力计算 |
2.2 影响热泵机组性能的因素 |
2.2.1 液态制冷剂的过冷度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2.2.2 气态制冷剂的过热度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2.2.3 热交换及压力损失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2.2.4 不凝性气体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2.2.5 蒸发温度te 的变化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2.2.6 冷凝温度tc 的变化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2.2.7 实际运行的p-h 图表示 |
2.3 小结 |
3 单螺杆热泵压缩机的性能分析与设计优化 |
3.1 热泵常用压缩机 |
3.2 单螺杆压缩机的性能分析 |
3.2.1 国内外研发与应用情况 |
3.2.2 单螺杆压缩机的优越性 |
3.2.3 单螺杆压缩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4 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和优化取值 |
3.3 小结 |
4 机组热交换器的换热数值模拟与结构改进 |
4.1 中大型热泵机组所用的蒸发器与冷凝器 |
4.1.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
4.1.2 蒸发器与冷凝器的热力计算 |
4.1.2.1 换热器热力计算的内容 |
4.1.2.2 传热膜系数的计算方法 |
4.1.3 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
4.1.3.1 控制方程 |
4.1.3.2 物理模型 |
4.1.3.3 模型求解 |
4.1.3.4 模拟结果分析 |
4.1.3.5 改进方案 |
4.2 小结 |
5 热泵机组的性能提升装置 |
5.1 喷液系统的作用 |
5.2 喷液系统的影响与性能试验 |
5.3 补气系统的作用与影响 |
5.4 补气量的计算 |
5.5 小结 |
6 地源热泵机组的变工况性能试验 |
6.1 测试机组的技术参数 |
6.2 测试方法 |
6.3 检测装置的设计 |
6.4 性能试验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6.5 小结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爆燃火灾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爆燃火灾 |
1.1爆燃 |
1.2气体爆炸 |
1.3火灾与爆燃 |
1.4爆燃火灾的发生 |
2爆燃火灾现场的痕迹特征 |
2.1没有明显的炸点 |
2.2冲击波作用弱, 燃烧波致伤多 |
2.3 烟痕不明显 |
2.4 易引起燃烧且痕迹均匀 |
2.5 低位燃烧痕迹 |
3 气体爆燃的条件 |
3.1 引火源 |
3.1.1 气体爆燃引火源的种类 |
3.1.2 火源与泄漏点关系 |
3.2 泄漏气体的分析 |
3.2.1 查明泄漏点 |
3.2.2 气体泄漏的原因 |
4 案 例 |
4.1 天潭大酒店特大爆燃火灾 |
4.1.1 火灾基本情况 |
4.1.2 火灾原因的认定 |
4.2 用助燃液体放火造成爆燃火灾 |
4.2.1 火灾基本情况 |
4.2.2 火灾原因的认定 |
5 两点体会 |
四、电冰箱内泄漏的检修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冰箱内泄漏的检修方法[J]. 张书贵,林国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1(04)
- [2]家用电冰箱的疑难故障检修实例[J]. 孙大坤,高学奎,沙荣钧. 家用电器科技, 1989(06)
- [3]铁路液压减振器的应用研究[D]. 李异.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5)
- [4]家用电冰箱不停机的故障检修[J]. 何建新,叶俊.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5)
- [5]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的CFD仿真研究[D]. 粟奕勇. 广西大学, 2014(03)
- [6]废旧冰箱拆卸和PUR中CFC-11释放及移除研究[D]. 杨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7]板壳式换热器力学性能研究及安全性分析[D]. 甘兵.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8]房间空调器中使用可燃制冷剂的危险性评估[J]. Daniel Colbour,Terry J.Ritter,蔡宁. 家电科技, 2003(04)
- [9]地源热泵机组核心部件的性能分析与改进[D]. 冯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1(06)
- [10]爆燃火灾的分析[J]. 宋明,孟祥韬.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