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艹”字头的字一定是形声字吗?——兼谈“万”字探源(论文文献综述)
曹雨杨[1](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指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袁晓光[2](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贝梦娟[3](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文中研究指明对甲骨文字形、字音、字义的探讨,历来诸家观点甚多,内容繁杂,成果显着,本文是关於甲骨文字考释相关文章的提要,力求将搜集到的各家观点按时间顺序,并以提要的形式集成工具书性质的文本,以便学者查阅。本文正文涉及的字头选自李宗焜编着的《甲骨文字编》,以方便检索字形。文章在正文之前将附上检索表,以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现状及成果、本文开展的工作以及本文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将搜集整理到的不同学者对同一个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以提要的形式概括各家的考释意见。
孙元成[4](2021)在《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文中提出汉代器物铭文是指传世和出土的刻铸在汉代器物上的文字。铭文与墨书不同,墨书指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由於铜镜铭文具有较强的美化性和装饰性,需专门考察。墨书、铜镜铭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只是根据需要,文中个别之处或涉及墨书与铜镜铭文。本文旨在以汉代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考察,总结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汉代器物铭文在汉字构形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异体字是指在一个稳定文字系统内变异的构形,它们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并且读音相同或相近。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一套由构形成分组成的、不断变化和协调的构形机制。笔画、构件是常见的构形成分。根据构件功能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构件简省与增繁的异体字、构件位移的异体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构形变异为异体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多变的文字。构形成分是携带意义的、按照一定层次从构形中离析出来的构形要素,它们的功能各异,彼此相互影响。构形成分在汉代器物铭文构形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构形调节和完善。依据异体字构件数量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可分为构件简省的异体字、构件增繁的异体字;根据异体字构件组合关系的共性,可分为构件相对位置改变而同一构件方向没有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没有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调换的异体字;参照异体字构件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形声字、双声字、部分是形声字而部分是双声字、非形声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这三种异体字分别在数量、组合关系、形态等构件功能上较一致。从构件功能一致性出发对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分类是可行的。变异为异体字产生提供了必要途径,变异构形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相同是形成异体字的基础。变异影响构形。构形成分变异引起构形趋异和类同,类化、音化是两种不同的变异过程及变异结果。类化主要表现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音化促进非形声字向形声字、形声字向双声字或与原来构形有别的形声字转变。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不同的类化、音化构形不是异体字构形。异体字由构形变异产生,异体字不是汉字构形变异的唯一结果。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文字,构形成分的调整和运行影响构形关系。器物铭文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从早期汉字构形演变而来,与汉代文字构形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构形的历史演进和承袭更新。所以,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关系既包含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构形关系,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和演变关系,这展示出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认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的字词关系。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化字存在部分交叉,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笔画与构形里的饰笔、借笔或有重叠。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异体字构形复杂和多变。
赵思木[5](2017)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集释及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以下简称《清华壹》)出版於2011年初,是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2500多枚盗掘竹简的第一组整理报告,收入书写在107枚简上的的九篇竹书。这九篇竹书学术价值极高。本文以这九篇竹书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学者从竹书形制、文字考释、文字构形、语句训释等各有关方面对这九篇竹书的研究成果,加以折衷,提出一些具体的新见解。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清华简一般情况及《清华壹》九篇内容、性质。其次重点述论学者在清华简物质载体形态方面的研究意见,简述学者对《清华壹》九篇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第二章《<清华壹>九篇通释》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九节,每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篇竹书的新订释文,第二部分是在该释文基础上进行的全篇集释、通释。汇集学者对各篇竹书疑难文字考释、文字特殊构形、词句释读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并针对简文以及这些具体意见进行讨论,力图对九篇竹书做出逐字逐句的解释。第三部分是以通释结论为基础做出的宽式释文以及白话语译。通释中所收录的研究心得以较短篇幅可以论述清楚,一些研究心得需要结撰成文方能论述充分。第三章《<清华壹>九篇文字训诂专题研究》就收录这些结撰成文的专题研究,分为五节。第一节《“唯尹既及汤咸有一德”集解补正》综述各家对《尹诰》“唯尹既及汤咸有一德”的意见,并提出新解。第二节《<耆夜>“明”的特殊含义及古代祭祀专门名词》以《耆夜》中应训为“洁净”的“明”为切入点探讨传世及出土文献中有同样含义的“明”。《保训》《金縢》《皇门》中都有指“疾病迁延不愈”的“不余”,传世文献中的“弗豫”“不怿”与之意思相同。但该词确切含义未可定论。第三节《“弗豫”“不怿”补说》就试图在《诗》《书》成词的丰富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讨论“弗豫”“不怿”指“疾病迁延不愈”的原因。“中”字是《保训》简文的内容核心,其含义也是解读《保训》者争论的焦点。第四节《<保训>“中”字意涵诸说述论》在梳理纷纭众说的基础上,试图对该词含义作出解释。《保训》“朕”字写法特殊,第五节《利用<保训>“朕”字补释有关金文》就利用该字探讨与之相关的几个金文的构形和释读。本文附录收录自2008年清华简入藏以来至今关於《清华壹》九篇的论着名目。
李洪财[6](2014)在《汉简草字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选择的研宄材料是,汉代简赎中除了工整规范隶书以外的所有草字材料。其中以汉代中後期简赎为主,对汉简草字的文字特点、书写情况、释文整理等作全面考察研宄,尤其注意相关文字的考释整理。通过本文研宄整理,共发现和解决汉简释文中300多处错误,并且建立了最新的汉简草字汇编。本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绪论、专题研宄和附录,下编为汉简草字汇编。上编共九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综述,考察了本文研宄问题的研宄现状、存在的问题、研宄材料的界定、研宄意义等。第二章,对本文研宄的汉简材料作了深入考察,包括相关的图版公布情况、图版的清晰度问题。第三章对汉简草书的草字简的数量和内容性质、汉简草字的整体特徵等相关问题作了概述补充。第四章考察汉简草字的草化方法和书写特点。第五章探讨了汉简草字中的同形相混现象,并纠正了一些因为草写同形相混产生的误释问题。第六章,以汉简草字中的俗字误写现象为考察点,论述汉简草字与俗字误写的关系,揭示了当前释文中对原简俗字、误字的诸多整理错误。第七章主要是概括了汉简草字中的合文、连写等特殊书写现象。第八章为汉简草字的单个字形研宄,包括汉简草字中的特殊字形的溯源举例,和一些误释未解的草字考释举例。第九章是本文对汉简草字考释方法的一点经验和总结。附录主要是在准备书写上编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零散问题,其中包括:各种汉简草字释文校注、出土汉简调查表、《陆编》校勘表、本文释字一览表,和其他一些专题文章。全文第一、二、三章主要是绪论和概述。第四、五、六章,是对汉简草字的构形、同形、形近、误字等问题作深入研宄。第七章是书写现象的考察。第八章则深入到具体的文字考释问题。最後一章是本文对释文和考释问题的思考和发微。本文下编为汉简草字汇编。汇编正文按照《说文》部首顺序排列,分成十四卷,共收集汉简草字将近三千个字头,两万八千多个字形。汇编後附有存疑字、未释字、合文、连写字、符号表
史卉[7](2019)在《《说文》字源集释(卷三、卷四)上册》文中认为本文是《说文》字源集释的第三、四卷内容,接续王世建的一、二卷集释,全文收录《说文》三、四卷字头共计1423字。对字源的探讨从古至今诸家观点甚多,内容繁杂,研究成果庞大,本文力求依照时代搜集各家观点,集成文本以便查阅。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由於本文是对一、二卷之後的三、四卷的收录,在一、二卷前已经对字源进行了相关陈述,故而本文在对於字源的相关介绍上仅作简单的补充说明。第二部分为《说文》三、四卷的字源集释。
曲冰[8](2010)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对《上?┪镳^藏战国楚竹书》(1~5)所收佚书词语的研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公布的篇章,是未经後人篡改的战国时期楚国的宝贵语料,其所记录的词语能够真实地反映战国时期的语言使用情况。其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文献、军事等方面,对其研究,体现了多学科的渗透和交融,因此对竹书文本本身的研究更为重要。上博楚竹书距今遥远,其在词语使用方面与今有异,释读难度很大,就现已公布的上博楚竹书篇章而言,经过学者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文本的释读和文义的疏解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疑难问题,衆说纷纭,还需要进一步梳理研究;有些常见词语的确切含义还不清楚,有些包含重要内容的简文的断句还有待推敲等等。且学者对篇章词语的释读、释义都散见在各种相关论着之中,未能将上博简中的词语做一整体的汇集;学者所取得的成果,还没有对其系统地归纳总结,因而还不能为广大读者准确、便捷地利用。所以本文所做的,是在前辈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对上博楚竹书(1~5)中佚书中词语进行研究,目的是要完整地将上博楚竹书佚书词语的书面形式和意义呈现出来?疚牟粌H对词语进行义项归类,亦对有争议或较为复杂的词形、词义进行申述。申述的内容包括:一、对一些争议较大的词语考释,辨明其是非;二、在学者考释的基础上,对词义乃至句义予以诠释;三、对某些词语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上博楚竹书中的大部分词语,都能与传世典籍中的词语相印证,不仅能够佐证《汉语大词典》释义的成说;还能提供许多以往不见记载的词义,为《汉语大词典》中已有的词条,增添新的义项;还能修正已有词条的词义;上博楚竹书的辞例还能为《汉语大词典》记载的义项提供或提前书证。本文对此现象亦有涉及。
相宇剑[9](2019)在《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文中指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於春秋时代,在後世的流传中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除了目前能见到的传世本《诗经》外,出土文献中也存在大量的《诗经》。对这些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有必要结合传世本《诗经》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望达到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证明互相阐发的目的。将这两种系统的《诗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促进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发展。本文收录青铜器铭文、石鼓文、信阳楚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清华楚简、香港楚简、阜阳汉简、武威汉简、汉石经、汉铜镜、马王堆帛书、敦煌抄本、吐鲁番义熙文书等出土文献中所出现的《诗经》文本。另外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中保存有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诗经》文本,本文也将其收录。本文以《毛诗》的诗篇为序,逐篇逐句逐字比对,罗列众家之说,择善而从,在有必要补充的地方略下按语以作说明。本文涉及古文字、今文字、汉魏六朝俗体字等,利用文字之比对推进文献的整体研究,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诗经》异文的考察,在前人基础之上,总结出《诗经》异文大致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俗体字、同义互换、衍文、脱文、倒文等九种,并对每个异文案例做出详尽的疏证。第二、利用传世文献文本可对读的优势,结合出土文献,将古文字、今文字和俗体字在文献的基础上综合比对,以期考索文字流变的规律。第三、立足出土文献,在对出土文献做出详细的分析後,检视传世《毛诗》,对今本《诗经》的形成以及今本《诗经》在各个时代的流变做出合理的推测。第四、充分结合出土文献,反思传统的《诗经》解释,期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经》的某些篇章做出更加合理的阐释。
蒋晴[10](2017)在《金文考释汇纂(1990—1999)》文中研究说明自《金文诂林》出版以来,相关金文字形考释成果层出不穷。这些成果或殊途同归,或可备一说,或分歧较大。同时,相关材料较爲分散,不易查阅,而《金文诂林》出版後尚无有关工具书对其後的金文考释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在学位论文中,于秀玲的硕士学位论文《金文考释成果汇纂(2000-2015)》,集释了2000-2015年间的金文考释成果。故本论文将主要面向1990-1999年间相关金文字形考释成果进行相关收集整理,如有最新成果,亦将予以点评,以便读者查阅。
二、“艹”字头的字一定是形声字吗?——兼谈“万”字探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艹”字头的字一定是形声字吗?——兼谈“万”字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凡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尹至》篇知见录 |
《尹诰》篇知见录 |
《程寤》篇知见录 |
《保训》篇知见录 |
《耆夜》篇知见录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皇门》篇知见录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楚居》篇知见录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2)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
第三节 《说文》注本 |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
第三节 形声研究 |
第四节 转注研究 |
第五节 假借研究 |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说明 |
检索表 |
前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主旨及任务 |
三、立题意义 |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
简称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4)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材料 |
一、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
二、非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述 |
一、清代之前及清代的研究 |
二、民国至今的研究 |
第二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成分 |
第一节 构形成分的性质 |
第二节 构形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
第三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 |
第一节 构件简省和增繁的异体字 |
第二节 构件位移的异体字 |
第三节 构件替换的异体字 |
第四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产生 |
第一节 异体字的产生途径 |
第二节 异体字的产生过程 |
一、类化与非类化 |
二、音化与非音化 |
第五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认同 |
第一节 历时演变 |
一、研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的主要内容 |
二、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共时认同及共时认同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
第六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研究意义 |
第一节 异体字对语言研究的意义 |
一、促进语音研究 |
二、反映词汇演变 |
三、揭示语法现象 |
第二节 异体字对文献研究的意义 |
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意义 |
二、对传世文献研究的意义 |
第七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语字词关系 |
一、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
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
第二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类化字 |
第三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构形中的饰笔和借笔 |
结语 |
附录一 汉代器物铭文字形来源 |
附录二 引用书籍及简称 |
附录三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字例简表 |
凡例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後记 |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集释及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何谓“清华简”? |
(一) “清华简”由来及一般情况简述 |
(二) 清华简内容简述 |
第二节 《清华壹》九篇载体物质形态述论 |
(一) 《清华壹》九篇竹简形制及修治、编连方法述论 |
1、形制 |
2、契口与编绳 |
3、简背修治、划痕及相关问题 |
(二) 《清华壹》各篇收卷方式研究简述 |
(三) 《清华壹》各篇字迹研究述论 |
第三节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及隶定、释文体例 |
(一) 本研究的意义 |
(二) 研究内容与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清华壹》九篇集释 |
第一节 《尹至》集释 |
第二节 《尹诰》集释 |
第三节 《程寤》集释 |
第四节 《保训》集释 |
第五节 《耆夜》集释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集释 |
第七节 《皇门》集释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集释 |
第九节 《楚居》集释 |
第三章 《清华壹》九篇专题研究 |
第一节 “唯尹既及汤咸有一德”集解补正 |
第二节 《耆夜》“明”的特殊含义及古代祭祀专门名词 |
第三节 “弗豫”“不怿”补说 |
第四节 《保训》“中”字意涵诸说述论 |
第五节 利用《保训》“朕”字补释有关金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论着目录(2008-2017) |
後记 |
攻读期间学术成果 |
(6)汉简草字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凡例说明与简称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汉简草书与书法研究 |
一、 草书的定义与划分 |
二、 草书产生时间 |
三、 草书来源问题 |
四、 汉简草书与草书演变研究 |
五、 草书结构和特徵研究 |
六、 汉简草书与章草 |
七、 其他 |
八、 小结 |
第二节 汉简草书与文字考释相关研究综述 |
一、 与公布图版相应的通释整理 |
二、 释文校补 |
三、 通论与专论 |
四、 小结 |
第三节 汉简草字相关的工具书、字编、字表综述 |
一、 相关字编、字表等工具书概述 |
二、 小结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概念、意义与具体工作 |
一、 材料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
二、 研究意义和具体的工作 |
第二章 汉简图版公布情况调查 |
一、 甘肃、内蒙地区出土汉简情况与图版调查 |
二、 湖南省出土汉简情况与图版调查 |
三、 湖北省出土汉简情况与图版调查 |
四、 江苏省出土汉简情况与图版调查 |
五、 新疆出土汉简情况与图版调查 |
六、 其他地区出土汉简情况与图版着录调查 |
第三章 难草字概述 |
第一节 汉简草字概况与传世书体的相关问题 |
一、 汉简草字的基本概况 |
二、 汉简草字与传世书体 |
第二节 汉简草字简的数量、内容、性质和整体特徵 |
一、 草字简数量问题 |
二、 汉简草字的内容和实际应用情况 |
三、 草字简的性质 |
四、 汉简草字的整体特徵 |
第四章 汉简草字的草法与草化特点 |
第一节 汉简草字的草化方法 |
一、 相关研究概述和存在的问题 |
二、 汉简草字的演变过程举例与草法归纳 |
第二节 汉简草字的草化特点 |
第五章 汉简草字中的同形与形近相混现象 |
第一节 汉简草字中的同形不别现象 |
一:束、来草字同形不别 |
二:朱、未草字同形不别 |
三:男、功草字同形不别 |
四:甘、曰草字同形不别 |
五:告、吉草字同形不别 |
六:史、丈草字同形不别 |
七:卮、危草字同形不别 |
八:钦、钱草字同形不别 |
九:叚、段草字同形不别 |
十:牵、辜草字同形不别 |
十一:出、土草字同形不别 |
十二:乃、弓草字同形不别 |
十三:色、包草字同形不别 |
十四:人、入草字同形不别 |
十五:旁、虏草字同形不别 |
十六:矣、吴草字同形不别 |
十七:累、界草字同形不别 |
十八:舒、邮草字同形不别 |
十九:殳、夂草字同形不别 |
二十:?、艹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二十一:台、吕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二十二:予、邑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二十三:朿、来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二十四:彖、彔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二十五:鱼、角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二十六:主、生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二十七:交、文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二十八:牛、木、扌在偏旁中同形不别 |
第二节 汉简草字中的形近相混现象 |
一:劾、功相混 |
二:色、邑相混 |
三:色、也相混 |
四:传、傅相混 |
五: 望、坚相混 |
六: 尺、己相混 |
七: 佐、伏相混 |
八:左、大相混 |
九: 县、孙相混 |
十:自、白相混 |
十一:桼 、来相混 |
十二:正、匹、甚相混 |
十三:受、使相混 |
十四:吏、史相混 |
十五: 日、四相混 |
十六:计、斗相混 |
十七:力、少、九相混 |
十八:之、六相混 |
十九:酉、百相混 |
二十:卿、叩相混 |
二十一:监、临相混 |
二十二:等、寸相混 |
二十三:槁、桥相混 |
二十四:具、与相混 |
二十五:郭、鄣相混 |
二十六:戌、戎相混 |
二十七:草、革草字同形不别 |
第三节 同形草字的区别特徵 |
一、 笔划有无的区别 |
二、 特殊笔划区别 |
三、 加笔划区别 |
第四节 形近草字辨析举例 |
一:前、万辨析 |
二:茅、第辨析 |
三:宽、宪辨析 |
四:官、向辨析 |
五:事、亭辨析 |
六、 归、随辨析 |
七:告、赤辨析 |
八:延、征辨析 |
九:念、舍辨析 |
十:天、与辨析 |
十一:正、五辨析 |
十二:甚、皆、曹辨析 |
十三:曰、日辨析 |
十四:房、所辨析 |
十五:等、尊辨析 |
十六:还、远辨析 |
十七:顷、愿相混 |
十八:发、爱辨析 |
十九:主、生辨析 |
二十:堠、谯辨析 |
二十一:家、众辨析 |
二十二:召、名辨析 |
二十三:宏、客辨析 |
二十四:辤、拜辨析 |
二十五:介、不辨析 |
二十六:责、夹辨析 |
二十七:耳、氏辨析 |
二十八:己、乙辨析 |
二十九:宜、宣辨析 |
第六章 观草字与俗字误胃 |
第一节 汉简草字与俗字 |
一、 汉简草字与俗字的关系 |
二、 汉简草字与後世俗字的关系 |
三、 汉简草字中的俗字释读问题 |
第二节 汉简草字与误写 |
一、 汉简草字中的误写类型举例 |
二、 误写与汉简释读整理的相关问题 |
第七章 汉简中的特殊书写现象 |
第一节 合文与连写 |
一、 合文与类似合文的组合写法 |
二、 连写 |
三、 连写与合文的关系 |
四、 合文连写给释文整理带来的问题 |
第二节 其他特殊书写现象 |
一、 书写符号化 |
二、 末笔拉长的书写现象 |
三、 汉简中的“狂草” |
四、 避复现象 |
五、 特殊的人名写法 |
第八章 汉简草字特殊形体探源与字词考_例 |
第一节 汉简草字特殊形体探源述例 |
第二节 汉简草字考释举例 |
一、 释汉简中的“邵” |
二、 利用草字释汉简中的“脊” |
三、 释汉简中所谓的“芷” |
四、 释居延新简中的“罝” |
五、 释汉简中的“捶” |
六、 释敦煌汉简中所谓的“孚” |
第九章 汉简草字的考释方法 |
一、 熟悉传世草书字形 |
二、 通晓古文字,尤其是秦简文字和小篆字形 |
三、 熟知汉简异体俗字写法 |
四、 掌握充分的字形材料,对比辨析细微特徵 |
五、 辞例推求互证 |
六、 熟悉汉简的书写特点 |
附录 |
附录一:难草字释文校注 |
附录二:汉简释文录写问题刍议 |
附录三:俗字演变与探源举例 |
附录四:汉简释文中音形相近字的整理问题 |
附录五:说汉简中的符号 |
附录六:汉简缀合三例和一支特殊纪年简考释 |
附录七:出土汉简调查表 |
附录八:《陆编》校勘表 |
附录九:本文释字一览表 |
参考书目 |
作者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汉代简牍草字汇编 |
(7)《说文》字源集释(卷三、卷四)上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第一章 《说文》字源集释卷三上 |
第二章 《说文》字源集释卷三下 |
第三章 《说文》字源集释卷四上 |
第四章 《说文》字源集释卷四下 |
参考文献 |
(8)《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说明 |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二、研究方法和目标 |
三、需要说明的相关问题 |
第二节 上博楚竹书对《汉语大词典》的修正与订补 |
一、提前《汉语大词典》书证的词条 |
二、增添新义的词条 |
三、修正词义的词条 |
凡例 |
卷一上 |
卷一下 |
卷二上 |
卷二下 |
笔画检字表 |
附录一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後记 |
摘要 |
Abstract |
(9)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论 |
第一节 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概况 |
第二节 出土文献《诗经》文字的歧异 |
第三节 研究出土文献《诗经》材料的意义 |
第二章 国风集释 |
第一节 周南 |
关雎 |
葛覃 |
卷耳 |
樛木 |
螽斯 |
桃夭 |
兔罝 |
芣苢 |
汉广 |
汝坟 |
麟之趾 |
第二节 召南 |
鹊巢 |
采蘩 |
草虫 |
采苹 |
甘棠 |
行露 |
羔羊 |
殷其靁 |
摽有梅 |
小星 |
江有汜 |
野有死麕 |
何彼襛矣 |
驺虞 |
第三节 邶风 |
柏舟 |
绿衣 |
燕燕 |
日月 |
终风 |
击鼓 |
凯风 |
雄雉 |
匏有苦叶 |
谷风 |
式微 |
旄丘 |
简兮 |
泉水 |
北门 |
北风 |
静女 |
新台 |
二子乘舟 |
第四节 鄘风 |
柏舟 |
墙有茨 |
君子偕老 |
桑中 |
鹑之奔奔 |
定之方中 |
蝃蝀 |
相鼠 |
干旄 |
载驰 |
第五节 卫风 |
淇奥 |
考盘 |
硕人 |
氓 |
竹竿 |
芄兰 |
河广 |
伯兮 |
有狐 |
木瓜 |
第六节 王风 |
黍离 |
君子于役 |
君子阳阳 |
中谷有蓷 |
兔爰 |
葛藟 |
采葛 |
大车 |
丘中有麻 |
第七节 郑风 |
缁衣 |
叔于田 |
大叔于田 |
清人 |
羔裘 |
遵大路 |
女曰鸡鸣 |
有女同车 |
山有扶苏 |
蘀兮 |
狡童 |
褰裳 |
丰 |
东门之坛 |
风雨 |
子衿 |
扬之水 |
出其东门 |
野有蔓草 |
溱洧 |
第八节 齐风 |
鸡鸣 |
还 |
着 |
东方之日 |
东方未明 |
南山 |
甫田 |
卢令 |
敝笱 |
载驱 |
猗嗟 |
第九节 魏风 |
葛屦 |
汾沮洳 |
园有桃 |
陟岵 |
十亩之间 |
伐檀 |
硕鼠 |
第十节 唐风 |
蟋蟀 |
山有枢 |
扬之水 |
椒聊 |
绸缪 |
杕杜 |
羔裘 |
鸨羽 |
无衣 |
有杕之杜 |
葛生 |
采苓 |
第十一节 秦风 |
车邻 |
驷驖 |
小戎 |
蒹葭 |
终南 |
黄鸟 |
无衣 |
渭阳 |
权舆 |
第十二节 陈风 |
宛丘 |
东门之杨 |
墓门 |
第十三节 桧风 |
隰有苌楚 |
第十四节 曹风 |
侯人 |
鳲鸠 |
下泉 |
第十五节 豳风 |
七月 |
鸱鴞 |
东山 |
破斧 |
伐柯 |
九罭 |
狼跋 |
第三章 小雅集释 |
第一节 鹿鸣之什 |
鹿鸣 |
四牡 |
皇皇者华 |
常棣 |
伐木 |
天保 |
采薇 |
出车 |
杕杜 |
鱼丽 |
第二节 南有嘉鱼之什 |
南山有台 |
湛露 |
彤弓 |
菁菁者莪 |
六月 |
采芑 |
车攻 |
吉日 |
第三节 鸿雁之什 |
祈父 |
黄鸟 |
斯干 |
第四节 节 南山之什 |
节南山 |
正月 |
十月之交 |
雨无正 |
小旻 |
小宛 |
小弁 |
巧言 |
何人斯 |
巷伯 |
第五节 谷风之什 |
谷风 |
蓼莪 |
大东 |
北山 |
无将大车 |
小明 |
鼓钟 |
楚茨 |
信南山 |
第六节 甫田之什 |
甫田 |
大田 |
裳裳者华 |
青蝇 |
宾之初筵 |
第七节 鱼藻之什 |
鱼藻 |
采菽 |
角弓 |
菀柳 |
都人士 |
采绿 |
白华 |
渐渐之石 |
第四章 大雅集释 |
第一节 文王之什 |
文王 |
大明 |
绵 |
棫朴 |
旱麓 |
思齐 |
皇矣 |
灵台 |
下武 |
文王有声 |
第二节 生民之什 |
生民 |
既醉 |
凫鷖 |
假乐 |
公刘 |
泂酌 |
民劳 |
板 |
第三节 荡之什 |
荡 |
抑 |
桑柔 |
云汉 |
崧高 |
烝民 |
韩奕 |
江汉 |
瞻卬 |
召旻 |
第五章 颂集释 |
第一节 周颂 |
清庙 |
烈文 |
昊天有成命 |
潜 |
雝 |
闵予小子 |
访落 |
敬之 |
良耜 |
赉 |
般 |
第二节 鲁颂 |
駉 |
有駜 |
泮水 |
閟宫 |
第三节 商颂 |
那 |
烈祖 |
玄鸟 |
长发 |
殷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金文考释汇纂(1990—199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卷一】 |
艹部 |
【卷二】 |
八部 |
釆部 |
走部 |
止部 |
辵部 |
廴部 |
行部 |
册部 |
足部 |
【卷三】 |
?部 |
舌部 |
?部 |
言部 |
音部 |
丵部 |
菐部 |
臼部 |
廾部 |
(?)部 |
爪部 |
丮部 |
又部 |
臤部 |
殳部 |
攴部 |
臣部 |
爻部 |
【卷四】 |
目部 |
?部 |
眉部 |
盾部 |
隹部 |
白部 |
羊部 |
肉部 |
刃部 |
丯部 |
乌部 |
【卷五】 |
丂部 |
旨部 |
虍部 |
皿部 |
食部 |
矢部 |
高部 |
京部 |
亯部 |
?部 |
夂部 |
【卷六】 |
林部 |
木部 |
帀部 |
稽部 |
囗部 |
贝部 |
邑部 |
【卷七】 |
日部 |
?部 |
月部 |
(?)部 |
朿部 |
禾部 |
宀部 |
冃部 |
网部 |
?部 |
【卷八】 |
人部 |
重部 |
衣部 |
毛部 |
尸部 |
尾部 |
履部 |
舟部 |
方部 |
皃部 |
见部 |
【卷九】 |
页部 |
髟部 |
勹部 |
广部 |
厂部 |
印部 |
色部 |
易部 |
象部 |
(?)部 |
鬼部 |
【卷十】 |
丽部 |
犬部 |
大部 |
能部 |
黑部 |
夫部 |
立部 |
心部 |
【卷十一】 |
水部 |
永部 |
仌部 |
雨部 |
【卷十二】 |
不部 |
至部 |
手部 |
女部 |
氏部 |
民部 |
部 |
戈部 |
我部 |
亡部 |
【卷十三】 |
糸部 |
土部 |
力部 |
虫部 |
【卷十四】 |
金部 |
且部 |
斤部 |
车部 |
(?)部 |
厽部 |
乙部 |
丁部 |
己部 |
庚部 |
卯部 |
申部 |
酋部 |
词组类 |
族徽类 |
待考字形 |
笔划检索表 |
考释内容检索表 |
论文引书简称表 |
参考文献 |
四、“艹”字头的字一定是形声字吗?——兼谈“万”字探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2]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3]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D]. 贝梦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4]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D]. 孙元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集释及专题研究[D]. 赵思木.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3)
- [6]汉简草字整理与研究[D]. 李洪财. 吉林大学, 2014(12)
- [7]《说文》字源集释(卷三、卷四)上册[D]. 史卉. 吉林大学, 2019(10)
- [8]《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D]. 曲冰. 吉林大学, 2010(08)
- [9]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D]. 相宇剑. 安徽大学, 2019(02)
- [10]金文考释汇纂(1990—1999)[D]. 蒋晴. 吉林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