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事故的避让与处置(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朋[1](2019)在《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立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汽车时代的迅速来临和机动车使用的广泛普及,儿童乘坐机动车的交通安全矛盾愈加突出、安全隐患问题愈加明显,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生命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对此关注研究相当单薄,相关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儿童乘车安全的依法治理面临缺少专门立法、法条原则散乱、规范性、操作性不强的旭舱局面,玉需从法学研究视角展开对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立法研究工作,以期为建构我国儿童乘车安全法律规范体系提供思想进路和理论参考。;本文主要围绕道路交通安全的三要素:"人""车""路",运用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解构建构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法律法规现状进行全面细致梳理,就我国儿童乘车安全法律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围绕我国儿童乘车安全法律规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对域外儿童乘车安全相关立法经验和科学立法技术方法的针对性考察;就做好儿童乘车安全的立法工作,建构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出实现路径和立法修订建议。具体来说,本文在引言部分梳理了我国官方公布的机动车、机动车驾驶人的数据情况,容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交通工具类型和近年来涉及儿童乘车安全群死群伤的典型校车重大交通事故,按照紧扣、分析、解决主要矛盾的思路,确定最容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一类交通工具:机动车,并根据官方数据公布的与儿童乘坐机动车数量最多、最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两类机动车:家庭、个人小型私用车和儿童上下学专用校车,展开对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立法研究。在第一部分,对儿童乘车安全的基本概念作了区分,理清了我国儿童的基本含义和范围界定,道路交通安全与儿童乘车安全的内在联系,儿童乘车安全与儿童一般权利、特殊权利保护的作用关系,儿童乘车安全立法的基本概念和内在含义。在第二部分,围绕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人"的因素,展开对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法律规范、"校车驾驶人及随车照管人法律规范的现状梳理和问题分析。在第三部分,围绕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丰"的因素,展开对我国机动车管理法律规范、校车管理法律规范、儿童乘车安全防护约束装置使用法律规范的现状梳理和问题分析。·在第四部分,围绕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路"的因素,展开对我国儿童乘车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秩序管理法律规范、儿童乘车安全路权的优先保障和特殊照顾法律规范的现状梳理和问题分析。在第五部分,围绕上述我国儿童乘车安全"人""车""路"法律规范梳理分析发现的主要立法问题,展开对域外相关儿童乘车安全立法的考察。在第六部分,就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科学立法的建构提出实现路径,建议在我国儿童保护和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修订完善中,要明确保障儿童乘车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和基本要求。针对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现有法律规范中存在的机动车驾驶人礼让儿童、校车驾驶人严格规范管理、机动车和校车非法改装规制、校车安全规范运行、儿童乘车安全防护约束装置使用、危害儿童乘车"毒驾"行为依法治理、儿童乘车优先路权保障等内容缺失、不完善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域外儿童乘车安全相关立法考察情况,提出我国对上述主要立法问题完善的主要思路方法。最后就儿童乘车安全未来立法需重点关注的自动驾驶规制、儿童交通安全法治教育立法、实习期机动车驾驶人禁止搭载儿童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思考回应。总之,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起儿童乘车安全法律规范体系,但还存在着法律规定散乱、内容模糊笼统、缺乏规范性和操作性等问题。随着我国迅速进入机动车普及的新时代,儿童乘车安全的依法治理问题更加突出;玉需从立法层面予以完善规范,研究做好儿童乘车安全法律规范的立、改、废工作,在儿童保护和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申明确保护儿童、儿童优先的基本原则,针对法律规范的主要疏漏问题做好法律规范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以《儿童福利法》为主导的儿童乘车安全保护专门法律规范体系,推动新时代我国儿童权利保障事业的更好发展。
王成[2](2008)在《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变迁的考察——以吴军发等诉刘寰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为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应当采二元归责原则。一方面,应当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原则,即在当事人双方有过错的情况下,采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另一方面作为补充,在事故的确是由机动车本身的高度危险造成时,采机动车一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让机动车一方承担一定限额的责任。
许昌市人民政府[3](2018)在《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许政[2018]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8]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省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
武影慧[4](2020)在《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中重点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交成为居民“绿色出行”的首选。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市区人口高度密集,城市长期处于人口、车辆拥堵的高风险状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特别是司乘冲突事件,具有突发不定性,极易破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和城市发展。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的不断深化,需要更高要求的应急控制系统来保持城市社会系统不受破坏,达到制衡维稳。当前,我国已形成“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在应急预案、机制、体制、法制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司乘冲突事件的司法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司乘冲突事件正呈总体上升趋势,事件具有突发性和连锁性,危害性极大,重庆“10·28”公交坠江事件就是典型;另外笔者通过对相关主体进行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针对性机制、舆情监管不及时、宣教演练不到位、社会参与度不高等主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对比借鉴日本、美国、英国先进研究经验,提出细化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注重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大力推进应急机制的建设,加大社会支持力度的优化路径。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提升城市公交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切实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季金华[5](2009)在《公平与效率:路权制度安排的价值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路权的制度化安排模式与社会价值取向密切关联。路权制度可以分为效率优先和公平优先的两种模式。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分配原则的影响下,我国一度出现了"行人违章,撞了白撞"的地方性规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权保障意识的培养,导致了许多无视生命健康权的交通事故发生。《道路交通安全法》较多地考虑了公平的价值理念在路权制度安排中的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体现了"效率优先"的思想意识,在交通规划、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中还存在着牺牲行人和非机动车利益的现象。在涉及路权与生命权、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之相冲突的具体制度设计方面必须摒弃"效率优先"的观念,体现公平优先的价值理念,以期最大限度体现尊重生命权、健康权的时代法律精神,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秩序。
伍小敏[6](2013)在《营运车辆驾驶人适宜性检测单项指标与交通事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驾驶适宜性的检测目的是通过科学的仪器诊断,区别出事故多发驾驶员,并对他们实施针对性再教育与训练,严重不适宜者,则劝其离开职业驾驶员队伍。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驾驶员群体素质,从根本上起到事故预防的作用,从而使交通事故大幅度降低。虽然我国驾驶适宜性检测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单项指标评价方法不科学,检测设备可靠性差等不足。论文旨在通过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验证新指标体系中各单项评价指标的科学合理性,为完善我国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奠定理论基础,促使我国驾驶适宜性检测的健康快速发展。论文在“十一五”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项目专题13“营运车辆驾驶人适宜性甄别检测系统及系列检测装置”平台上,利用速度估计检测仪、选择反应检测仪、深度知觉检测仪、暗适应检测仪、处置判断检测仪、动体视力检测仪、夜间视力检测仪、风险反应检测仪8台仪器对5656人具有三年以上营运车辆驾驶经历的驾驶员进行了驾驶适宜性检测,并调取受检者的三年来的安全事故资料。通过对各单项评价指标与交通事故的联系的分析,将不同交通事故按单项指标进行对应归类,利用SPSS软件对单项评价指标与对应交通事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速度估计、选择反应、夜间视力、处置判断、深度知觉、连续紧急反应、周边风险感知等评价指标与其对应交通事故存在相关性,能够有效区分事故组与安全组驾驶员,可以作为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
付小一[7](2019)在《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速公路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由于高速公路线路畅通、车道宽广以及全封闭的特点,加之各种有效的交通安全设施,为车辆的出行营造了良好的行车环境,我国的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因为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通出行效率显着提高。毫无疑问,对于国家而言,发展高效、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络至关重要,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不过,随着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尤其是交通事故的高发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个人家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无法估量的。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量显着增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设计起步较晚,人们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加之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等客观原因,中国高速公路进入了交通事故的高发期。近年来,全国各地高速公路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和敏感事件时有发生,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危害之一,因此这一问题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严重程度也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交通事故发生后,由此造成的拥堵持续时间也不断延长,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出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一般道路交通事故相比,人员伤亡更加巨大,而且极易诱发二次事故的发生。固然这些事故的发生有其自然的或是人为的种种因素,但我国目前对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风险控制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当前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水平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交通出行的需要。因此,深入分析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对预防交通事故、提高高速公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事故致因系统论和本质安全论两项理论为切入点,以西安地区的高速公路为例,深入分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各方面原因,以及为避免事故发生针对这些原因所应采取的举措,以期为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
方芳[8](2017)在《论当代中国城市道路通行权》文中指出本文以道路通行权为研究对象,以当代中国城市道路通行实践为研究范围,以权利理论研究为基本范式,综合运用比较分析与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我国道路通行法律制度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我国道路通行法律制度及其理论研究应当立足于道路通行权,围绕道路通行权展开具体的法律理论分析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整合我国当下道路通行权研究理论,建立道路通行权理论体系,为解释、解决“路权”、通行“优先权”等现实法律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丰富及细化我国权利类型及其内涵。同时,本文立足人的具体权利,呼应转型时期中国关注和保障民生问题的主题,为我国道路通行法律制度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从分析权利的角度对道路通行权相关问题进行法理分析。界定“道路通行权”的内涵,说明、阐释道路通行为什么并如何成为一种权利,成为一种新兴权利。道路通行作为自然人的基本本能需求,应当体现为自然权利、法律权利以及基本权利。道路通行权主体是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权利群体均不能成为道路通行权主体。自然人可以在道路上适足通行、安全通行、便利通行、舒适通行以及顺畅通行。自然人在道路通行时当然地、适当地占用道路。道路通行权义务主体是国家及自然人。国家负有尊重、实现以及保障道路通行权的义务。自然人负有遵守交通规则,不违反禁止性、限制性规定的“不妨碍”义务。道路通行权客体为通行秩序、通行安全以及通行效率,它们是道路通行权主体实现通行行为的基础,是道路通行行为所追求的目的,它们的实现能够促进道路通行权主体通行需求的利益与价值,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社会文明通行状态。道路通行权冲突是一种权利冲突,有权进行道路通行的主体之间在行使道路通行时由于权利边界规定不明而导致的权利冲突。道路通行权冲突的根本原因是道路通行需求利益冲突,直接原因是道路通行权边界模糊。道路通行权分配是解决道路通行权冲突的方式之一。道路通行权分配具有层次性,道路通行权分配部门是公权力部门,道路通行权分配对象是道路资源的使用权,道路通行权分配是通过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法律责任机制进行的。道路通行权分配应当遵循通行习惯优先原则、资源——权利——秩序平衡原则以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原则。道路通行权优先与限制是道路通行权分配的必然结果。道路通行权优先能够体现道路通行权客体要求,能够体现道路通行权主体的道路通行权益,能够维护社会、国家的通行利益。根据道路通行权优先行使内容程度不同,通并过不同的立法方式进行表达可将道路通行权优先分为绝对优先通行权与相对优先通行权。绝对优先通行权不仅可以优先通行,而且还可以被豁免一些法定道路通行义务。相对优先通行权根据具体的道路通行情形享有优先通行的权利。道路通行权限制是解决道路通行权冲突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道路通行权优先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社会、国家的道路通行权益。对道路通行权的限制可以从道路通行权资格以及道路通行权行为两方面进行。对道路通行权进行限制应当遵循正当性、合法性以及适度性原则。无救济则无权利。道路通行权从宏观的权利主张到微观的道路通行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决定了道路通行权救济必然不是一个封闭的、一元的救济方法。基于道路通行权而形成的权利群,不同层次的道路通行权利或权益救济需要通过不同的救济方式实现。当道路通行权受到侵害时,需要通过法律救济来解决道路通行权纠纷,使受侵害的道路通行权得以恢复;当道路通行权益受到损害时,需要通过法律救济或私力救济得以恢复。当道路通行权未获保障时,需要通过相关民意表达机来表达道路通行权益诉求,实现相关合法权益转变为法律权利,实现道路通行法律权利向现实权利的转化。本文可预期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新兴(新型)权利——“道路通行权”,对于道路通行权的研究只有在权利理论研究范式下,从人的本性、需求这个出发点,从人权的视角出发,才能够作出符合道路通行行为性质的一般性的研究,从而对“道路通行权”作出富有逻辑的理论说明,展开“道路通行权”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对现有道路交通制度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道路通行权保障制度。
薛晓卿[9](2016)在《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安全预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事故每年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而驾驶员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妥当又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危险状态进行预测识别并且提前向相关驾驶员提供预警信息,能够有效减少车辆碰撞事故发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车联网系统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车、车路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为实现车辆危险状态识别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安全预警创造新的机会。因此,本研究拟从辅助驾驶的角度出发,探讨在车联网环境下车辆在不同交通场景的危险状态识别以及安全预警方法。首先,针对路段交通场景,研究Newell提出的低阶跟驰模型,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模型中的反应时间和跟车距离特性参数。通过上述参数能够得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速度-跟车距离曲线。对车队中所有车辆的速度-跟车距离曲线进行分析,讨论不同均值对数据整体的代表性,确定正常行驶时跟车距离的安全阈值,当车辆的跟车距离小于安全阈值,判断为危险状态;又根据实际值与安全阈值之间的关系,利用分段函数计算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概率。通过NGSIM项目提供的交通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描述车辆在路段行驶时的危险状态及碰撞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针对交叉口处交通事故类型及特征的复杂性,提出时空结合的危险状态识别方法。以车辆通过冲突区域的时间区间为依据,建立车辆碰撞事故概率计算模型,判断车辆经过无信号灯控制交叉口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状态;由于只考虑时间冲突计算碰撞事故发生概率时与实际感知误差较大,因此利用空间冲突对算法进行修正,以车辆的安全制动距离、驾驶员反应时间和车速之间的关系建立修正系数,对模型进行改进。以双方向均为直行车辆的十字形交叉口为例,对比算法在修正前后的事故发生概率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的描述车辆在交叉口处的危险状态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三,研究预警系统的组成及相互作用。在分析现有预警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视听觉相结合的预警方式,并设计实时动态更新的危险状态预警显示界面,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将系统是否向驾驶员预警看作决策问题,以安全性和预警对驾驶员的干扰作为指标,分析采取不同系统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定性指标采用区间数方法进行定量化处理。在深入研究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系统方案的效用方程,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确定预警阈值。针对不同的驾驶特性,提供差别化的预警方案。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预警的效率,并且更加符合实际运用。最后,设计仿真实验系统,针对路段和交叉口两种交通场景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分析仿真参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准确的表述考虑驾驶员反应时间情况下的车辆制动距离,确定仿真步长为0.1s。预警效率的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与碰撞时间预警方法进行了针对误报率和错报率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减少误报率和错报率方面效果良好;分析了实时预警系统对降低碰撞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对比车辆在正常行驶和存在预警系统两种情况下发生事故时的平均车速,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降低事故严重程度。由实验结果看出,在路段和交叉口两种交通场景下,利用Newell低阶跟驰模型和时间冲突区-空间冲突区结合的的危险状态识别方法实现了车辆的危险状态识别,并通过概率进行表示。基于效用的预警方法可以减少车辆碰撞事故,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验证了本研究思路的正确性。
刘艳红[10](2010)在《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文中研究表明交通过失犯的本质应是结果回避义务,判断该义务之有无应以预见因果关系为内容的结果预见可能性为前提;注意规范保护目的是判断此种因果关系成立与否的理论,只有当行为人违反了注意规范保护目的而致损害法益结果发生时才能成立交通过失犯。注意规范保护目的是以作为刑法规范下位规则的交通法规为基础的可普遍适用于交通过失犯的判断标准,它属于交通过失犯中的违法要素,使用它无须通过客观归责理论。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能合理限定交通过失犯的成立范围,有效克服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以交通事故责任书直接作为刑法上交通过失犯成立依据的不妥做法。
二、汽车事故的避让与处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事故的避让与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五)研究创新与局限 |
一、儿童乘车安全的概念区分 |
(一)儿童含义的界定 |
(二)道路交通安全与儿童乘车安全 |
(三)儿童乘车安全与儿童人权 |
(四)儿童乘车安全立法 |
二、我国儿童乘车安全之“人”的立法 |
(一)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法律规范现状及问题分析 |
(二)我国校车驾驶人及随车照管人法律规范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三、我国儿童乘车安全之“车”的立法 |
(一)我国机动车管理法律规范现状及问题分析 |
(二)我国校车管理法律规范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三)我国儿童乘车安全防护管理法律规范现状与问题分析 |
四、我国儿童乘车安全之“路”的立法 |
(一)我国儿童乘车道路安全管理法律规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二)我国儿童乘车路权保障法律规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五、域外儿童乘车安全相关立法的考察 |
(一)儿童乘车安全的机动车、校车驾驶人管理 |
(二)儿童乘车安全的机动车及校车管理 |
(三)儿童乘车安全交通秩序治理和路权保障 |
六、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立法建构的主要路径 |
(一)儿童乘车安全基本法律的顶层设计 |
(二)儿童乘车安全主要问题的立法修订 |
(三)儿童乘车安全未来发展的立法规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公共交通 |
2.1.2 司乘冲突突发事件 |
2.1.3 应急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4R危机管理理论 |
2.2.2 系统管理理论 |
2.2.3 事故致因理论 |
2.2.4 协同治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
3.2 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
3.2.1 数据分析 |
3.2.2 案例分析 |
3.2.3 问卷调查 |
3.2.4 个别访谈 |
3.3 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
3.3.2 缺乏针对性机制 |
3.3.3 舆情监管不及时 |
3.3.4 社会参与度不高 |
3.3.5 宣教演练不到位 |
第4章 国外经验与借鉴 |
4.1 国外经验 |
4.1.1 日本的应急法律 |
4.1.2 美国的社会参与 |
4.1.3 英国的分级处置 |
4.2 借鉴与启示 |
第5章 优化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路径 |
5.1 促进法律法规细化落实 |
5.1.1 健全法律法规 |
5.1.2 加大执法力度 |
5.2 注重社会公民意识培养 |
5.2.1 加强法律意识 |
5.2.2 提高道德意识 |
5.2.3 增强安全意识 |
5.3 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建设 |
5.3.1 事前重防:预防准备方面 |
5.3.2 事发重控:监测预警方面 |
5.3.3 事中重治:处置救援方面 |
5.3.4 事后重修:恢复重建方面 |
5.4 加大社会参与支持力度 |
5.4.1 加大企业、非盈利组织支持 |
5.4.2 加大社区公民参与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公交车司机与乘客的冲突现状调查(面向乘客) |
附录二 :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现状访谈提纲 |
读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公平与效率:路权制度安排的价值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路权的实质及其制度化原则 |
三、效率优先的路权制度安排及其存在的问题 |
四、公平优先的路权制度安排及其意义 |
(6)营运车辆驾驶人适宜性检测单项指标与交通事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
1.2.2 营运车辆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驾驶特性分析 |
2.1 驾驶适宜性影响因素 |
2.2 驾驶特性 |
2.2.1 感知特性 |
2.2.2 判断特性 |
2.2.3 操作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事故类型与单项评价指标的对应归类 |
3.1 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 |
3.2 评价指标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1 速度估计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2 选择反应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3 动体视力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4 夜间视力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5 处置判断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6 深度知觉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7 暗适应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8 连续紧急反应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2.9 周边风险感知与交通事故的联系 |
3.3 事故类型与评价指标的对应归类 |
3.3.1 根据事故成因归类 |
3.3.2 根据事故时间归类 |
3.3.3 根据事故地点归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事故数据与检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
4.1 数据采集及其初步统计 |
4.1.1 数据采集方法 |
4.1.2 数据采集要求 |
4.1.3 数据采集结果 |
4.2 数据分析处理 |
4.2.1 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处理 |
4.2.2 检测数据分析处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项评价指标与对应事故的相关性分析 |
5.1 相关性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
5.1.1 正态分布检验 |
5.1.2 独立样本 T 检验 |
5.1.3 相关性分析 |
5.2 速度估计评价指标与事故相关性分析 |
5.3 选择反应评价指标与事故相关性分析 |
5.4 夜间视力评价指标与事故相关性分析 |
5.5 处置判断评价指标与事故相关性分析 |
5.6 深度知觉评价指标与事故相关性分析 |
5.7 连续紧急反应评价指标与事故相关性分析 |
5.8 周边风险感知评价指标与事故相关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速公路概念 |
2.1.2 道路交通事故的含义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事故致因系统理论 |
2.2.2 本质安全理论 |
第三章 西安市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现状 |
3.1 西安市高速公路交通情况 |
3.2 西安市高速公路的特点 |
3.2.1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地理特性和道路结构 |
3.2.2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流的特性 |
3.2.3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有关联的高速特性 |
3.3 西安市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表现 |
3.3.1 高速公路尾随相撞 |
3.3.2 撞固定物事故 |
3.3.3 刮撞行人 |
3.3.4 同向刮擦 |
3.4 西安市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 |
3.4.1 低驾龄驾驶人肇事比重较大 |
3.4.2 青少年伤亡人数比重较大 |
3.4.3 老龄人口死亡人数比重较大 |
第四章 西安市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产生的因素分析 |
4.1 道路因素 |
4.1.1 高速公路路面质量 |
4.1.2 高速公路道路线形几何要素及其组合 |
4.1.3 交叉路口与安全行车 |
4.2 交通环境 |
4.2.1 交通量 |
4.2.2 交通信息 |
4.2.3 气候因素 |
4.3 人为因素 |
4.3.1 车速控制 |
4.3.2 违章驾车 |
4.3.3 疲劳驾驶现象严重 |
4.4 管理因素 |
4.4.1 高速公路运输法规不够完善 |
4.4.2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知识不够普及 |
4.4.3 缺乏高素质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专门人才 |
第五章 国外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措施分析 |
5.1 严格执法,预防交通事故以及打击交通违章 |
5.1.1 美国:执法严格,交通事故预防措施针对性强 |
5.1.2 加拿大:执法严格,严厉打击酒后驾驶和超速 |
5.2 严格规定初学者晋级条件,注重交通安全教育的普及 |
5.2.1 美国:重视交通安全教育普及,提升国民的交通意识 |
5.2.2 加拿大:严格规定初学者晋级条件,提高考试门槛 |
5.3 高速公路设计科学,对相关设施及路段进行整治 |
5.3.1 美国:高速公路设计科学,安全设施合理齐全 |
5.3.2 澳大利亚:重视事故“黑点”,不断整治危险路段和设施 |
5.4 形成公路维修改造机制,完善交通安全措施 |
5.4.1 美国:维修改造机制形成,交通事故隐患及时消除 |
5.4.2 日本完善交通安全措施 |
5.5 实现浮动保险费率,提倡安全驾驶 |
第六章 西安市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
6.1 驾驶员方面 |
6.1.1 超速或低速行驶的预防 |
6.1.2 预防疲劳驾驶 |
6.1.3 酒后驾车预防 |
6.1.4 构建完善交通安全诚信体系倒逼驾驶员遵章守法文明驾驶 |
6.2 道路交通条件方面 |
6.2.1 隧道路段预防 |
6.2.2 互通式立交区域路段预防 |
6.3 气候条件方面 |
6.3.1 加强特殊天气的预报工作 |
6.3.2 建立特殊气候条件的工作预案 |
6.4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方面 |
6.4.1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 |
6.4.2 建立完善联勤联动机制 |
6.4.3 建立完备的人员、物资保障机制 |
6.5 其它方面 |
6.5.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6.5.2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论当代中国城市道路通行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为什么要研究道路通行权? |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
(二)我国道路交通法律制度评析 |
二、如何研究道路通行权? |
(一)我国道路通行研究的理论研究范式 |
(二)本文的研究路径 |
三、道路通行权的研究内容 |
四、道路通行权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道路通行权概述 |
一、道路通行权概念 |
(一)英美法上的“道路通行权” |
(二)道路通行权概念界定 |
二、道路通行缘何成为一种权利 |
(一)道路通行为什么是权利 |
(二)道路通行如何成为权利 |
三、道路通行权性质 |
(一)作为自然权利的道路通行权 |
(二)作为法律权利的道路通行权 |
(三)作为基本权利的道路通行权 |
第二章 道路通行权结构 |
一、道路通行权主体 |
(一)道路通行权权利主体 |
(二)道路通行权义务主体 |
二、道路通行权客体 |
(一)通行秩序 |
(二)通行安全 |
(三)通行效率 |
三、道路通行权内容 |
(一)道路通行权权利内容 |
(二)道路通行权义务内容 |
第三章 道路通行权分配 |
一、道路通行权冲突 |
(一)权利冲突 |
(二)道路通行权冲突 |
(三)道路通行权冲突的原因 |
(四)道路通行权冲突的解决 |
二、道路通行权分配 |
(一)权利分配的属性 |
(二)道路通行权分配 |
三、现阶段我国道路通行权分配模式 |
四、道路通行权合理分配的基本原则 |
(一)通行习惯优先原则 |
(二)资源、权利、秩序平衡原则 |
(三)因地制宜发展原则 |
第四章 道路通行权的优先与限制 |
一、道路通行权优先 |
(一)道路通行权优先的内涵 |
(二)道路通行权优行使的正当性 |
(三)道路通行权优先行使的类型 |
(四)道路通行权优先行使的内容 |
(五)道路通行权优先行使的规则 |
二、道路通行权限制行使的制度安排 |
(一)道路通行权限制 |
(二)道路通行权限制的正当性 |
(三)道路通行权限制的类型 |
(四)道路通行权限制的基本原则 |
三、我国道路通行权优先与限制的实证化研究及建议 |
(一)我国道路通行权优先的实证化研究及建议 |
(二)我国机动车道路通行权限制的实证化研究及建议 |
第五章 道路通行权行使中的侵权责任与救济 |
一、道路通行权行使中的侵权及其责任 |
(一)道路通行权行使中的侵权 |
(二)道路通行权行使中侵权责任类型 |
(三)道路通行权行使中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
(四)道路通行权行使中的侵权责任构成 |
二、道路通行权救济 |
(一)道路通行权被侵害的救济 |
(二)道路通行权益被侵害的救济 |
(三)道路通行权未获保障的救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9)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安全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车联网的防撞系统研究 |
1.2.2 车辆危险状态识别研究 |
1.2.3 实时安全预警研究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直线路段场景 |
1.3.2 无信号灯控制交叉口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路段危险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
2.1 危险状态识别的理论依据 |
2.1.1 Newell低阶跟驰模型 |
2.1.2 模型参数计算方法分析 |
2.2 车辆危险状态分析 |
2.2.1 数据来源及NGSIM项目 |
2.2.2 跟车距离减小 |
2.2.3 跟车距离增大 |
2.3 危险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
2.3.1 均值的代表性研究 |
2.3.2 跟车距离安全阈值分析 |
2.3.3 碰撞事故概率计算 |
2.4 小结 |
第3章 交叉口危险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
3.1 道路交叉口冲突分析 |
3.1.1 车辆简化模型分析 |
3.1.2 交叉口冲突类型和特征分析 |
3.2 危险状态识别的时空依据 |
3.2.1 时空冲突区域分析 |
3.2.2 交叉口危险状态表示方法 |
3.2.3 车辆制动距离分析 |
3.3 危险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
3.3.1 碰撞事故概率计算方法 |
3.3.2 算法修正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交通安全预警算法研究 |
4.1 安全预警系统框架 |
4.1.1 系统组成及相互作用 |
4.1.2 动态更新的预警界面设计 |
4.2 安全预警方法研究 |
4.2.1 安全预警需求分析 |
4.2.2 构建系统方案效用方程 |
4.2.3 子效用的定量化计算方法 |
4.2.4 驾驶员影响因素分析 |
4.2.5 方案结果概率分析 |
4.3 安全预警方案分析 |
4.3.1 差别化预警方案研究 |
4.3.2 预警阈值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安全预警仿真实验研究 |
5.1 仿真实验环境 |
5.1.1 仿真实验系统组成 |
5.1.2 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 |
5.2 实验方案设计 |
5.2.1 路段实验方案设计 |
5.2.2 交叉口实验方案设计 |
5.2.3 预警效果评价指标 |
5.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3.1 单车预警效果 |
5.3.2 统计预警效果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汽车事故的避让与处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儿童乘车安全的立法研究[D]. 张艳朋.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2]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变迁的考察——以吴军发等诉刘寰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为背景[J]. 王成. 政治与法律, 2008(07)
- [3]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J]. 许昌市人民政府. 许昌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6)
- [4]我国公共交通司乘冲突应急管理研究[D]. 武影慧. 南华大学, 2020(01)
- [5]公平与效率:路权制度安排的价值基础[J]. 季金华.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9(06)
- [6]营运车辆驾驶人适宜性检测单项指标与交通事故相关性研究[D]. 伍小敏. 长安大学, 2013(06)
- [7]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付小一. 西北大学, 2019(04)
- [8]论当代中国城市道路通行权[D]. 方芳. 吉林大学, 2017(03)
- [9]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安全预警方法研究[D]. 薛晓卿.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10]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J]. 刘艳红. 法学研究,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