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币国际化看抑制通胀的必要性与对策

从人民币国际化看抑制通胀的必要性与对策

一、从人民币国际化看抑制通货膨胀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泽昊[1](2019)在《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作为东盟成员国中的重要一员,多年来,中国与其经贸合作日益密切,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合作日益深化,伴随而来的是人民币和泰铢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而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是否合理,将会对两国贸易投资金融合作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人民币和泰铢均不可自由兑换,双方汇率的定价均以美元作为主要参考,这种兑换方式会造成汇兑损失,增加两国企业与个人的成本负担。为更好地让中泰两国货币汇率服务于两国经济贸易,降低两国的贸易成本和汇率风险。本文深入分析中泰两国货币发展及兑换现状,探究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回顾对比汇率决定理论,回顾人民币和泰铢汇率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两国货币的交易发展现状,阐述当前开展人民币对泰铢直接交易的意义与问题。进一步选取相关因素月度数据,构建包含中泰两国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利息率、相对通货膨胀和相对出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分析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人民币对泰铢汇率的定价主要仍以美元汇率作为参考,但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可基于汇率决定理论,选取中泰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利息率差异、货币供应量差异与进出口差异作为定价基础,进一步完善汇率定价机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最后本文根据实证模型结论提出完善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机制的建议,要增加人民币和泰铢的交易规模,推动双方货币互换协议发展、完善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增强人民币汇率定价自主性,同时需考虑两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内部因素,重视通货膨胀率差异、货币供应量差异、利息率差异。

吴丰光[2](2018)在《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升。作为大国崛起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人民币国际化也逐步被提上日程。从20世纪90年代人民币在民间边境贸易中使用,到2009年中国政府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再到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扎实推进,步步为营。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进展应该说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主观上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需要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相匹配。同时,大量使用美元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常常受制于美国的经济政策影响,而且以美元计价的储备资产的不断积累也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中国需要逐步推进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利益。从客观上讲,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到牙买加体系。然而,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过渡到“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依然存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有力的例证。美国以本国利益为先,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造成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使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美国之外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在思考变革现有的过度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共同呼声。人民币国际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传统国际货币理论都是在西方货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的,对于在位国际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的分析,特别是宏观层面的分析,本身就隐含着主权货币发行国制度同质性的假设。因而,在应用传统国际货币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分析时,一些解释变量对现状解释能力不强,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上的“缺陷”。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国际化的一次突破性的实践。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将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国际化探索出有效的实现路径。正是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也不断升温,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然而,作者认为现有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从“问题——对策”角度研究的多,但从理论根源角度探究的少;二是套用西方学者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多,使用原创理论模型分析的少。本文首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国际货币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原点再到现实逻辑,深入剖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此外,本文还通过对主要国际货币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回顾,从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历史的角度总结出主要国际货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最后,本文在实证分析结论和历史事实推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关系到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和长远经济利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势在必行的一项重大战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抬头,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巩固和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业已取得的成果,沉着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调整,我们需要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希望本文能够对该问题的研究做出些许贡献。

范盱阳[3](2017)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利益突破地理疆界,海外经济利益出现了加速拓展的趋势。海外经济利益不仅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和维护。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数量、范围、重要性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而且以迅速增长的态势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看,原有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趋势有所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等风险层出不穷;从内部条件看,由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还存在经验不够丰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态势加剧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拓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集中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本文试图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整体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的成功做法,以期从战略层面对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整体而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多层次的风险和挑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国际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贸易层面看,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层面看,由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等风险的威胁,还容易受到投资保护主义的制约。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层面看,由于地缘特点和其它原因,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在全面衡量可用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稳妥的维护战略。本论文除绪论外,正文共有5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本章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国家利益、海外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等概念进行梳理。在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政治主要理论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基础上,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出发,指出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还对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认识的变化历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动因,以及中国目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利益现状。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情况和产品构成情况,说明中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再次,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结构分布、地域分布等问题,说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最后,对其它形式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作出总体的分析。第三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本章阐述了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威胁。其次,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论述了其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再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其他风险出发,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制约和瓶颈。最后,阐述了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海外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为“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本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采取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分析美国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具体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美国利用其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或主导者的地位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收益。其次,在阐述日本在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时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法律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第五章为“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首先,阐述了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冲突的多元性和中国拥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其次,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转型、完善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增强外交工作服务海外经济利益能力、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具体举措。

皮俊[4](2017)在《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牙买加协议后,黄金的非货币化过程一度削弱了黄金的国际地位。然而从21世纪开始,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日益变化,中国的快速崛起和“西金东移”格局的形成,黄金的衍生功能在各类市场间不断被开发和运用。在此期间,各国黄金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不断加深,全球黄金市场在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的驱动下,一次又一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全球金融化大潮的影响下,中国从2002年开始黄金市场改革,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16年4月,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黄金金融市场,并跻身于世界重要黄金市场中的一员,这一现象被学者们争相探讨和研究。本文梳理了黄金的基本属性和界定了黄金金融化概念,筛选了能够科学反映黄金金融属性的经济指标,建立了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并对指数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运用。本文探究了中国黄金金融化和一些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了中国黄金金融化的基本走势,并提出推动中国黄金金融化深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为推进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首先,本文进行了黄金金融化的历史回顾,并归纳总结了黄金金融化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现状。构建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必须了解黄金的基本属性、历史发展特征、国际黄金市场发展经验和当前中国黄金市场发展现状。通过梳理黄金在封建集权时代、金本位制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后牙买加协议时代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探究了黄金在各时期的金融化特征;分析和总结了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瑞士苏黎世、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全球最重要的五大国际黄金市场的发展经验;分别探讨了黄金管制、改革初期、改革中期和高速发展四个阶段的中国黄金市场发展情况。其次,本文构建了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对黄金金融化进行了概念界定,在对数据进行科学筛选和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反映黄金的“储备与支付属性”和“投融资属性”的相关指标共记2496个数据,构建了黄金储备与支付属性指数、黄金投融资属性指数、黄金金融化指数,并对这三个指数进行权重测算与结果分析。其中黄金金融化指数由前面两个指数汇总权重测算得出,黄金储备与支付属性指数、黄金投融资属性指数则分别由自身的三部门汇总权重测算得出,并对这三个指数特征进行实证与理论分析。再次,本文进行了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的时间演化分析。在构建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和对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黄金金融化指数的基本特征,并分别对其进行平稳性分析、趋势性分析和阶段性分析。在平稳性检验中,发现黄金金融化指数序列并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引入了 ARIMA模型。在趋势性分析中,采用Hodrick-Prescott滤波(H-P滤波)法,分别对储备与支付属性指数、投融资属性指数、黄金金融化指数进行了趋势性特征分析,了解这三个指数自身趋势性特征。在阶段性分析中,本文采用了有序样品聚类对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解释。然后,进行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本文认为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实际美元指数、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上证综指收盘价等四个经济指标与黄金金融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对上述四个经济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分别对黄金金融化指数与这四个经济指标进行滚动相关性与静态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基于DCC-EGARCH模型的动态相关性分析,从而探究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黄金金融化与以上四个经济指标的空间关联性。接着,本文进行了中国黄金金融化趋势预测。本文采用了三种预测方法。先利用灰色预测法对黄金金融化指数进行了 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的趋势预测;然后采用了 BP神经网络法对黄金金融化指数进行了 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的趋势预测;最后通过ARIMA模型预测法对2016年全年4个季度的黄金金融化指数进行了趋势预测,以此探究了中国黄金金融化的真实的发展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黄金金融化的相关政策建议。通过梳理出中国黄金金融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中国黄金储备总体水平较低、黄金投融资渠道不完善、黄金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黄金市场创新能力不足、黄金市场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建议我国在增加黄金储备、扩大黄金投融资渠道、推动黄金金融市场国际化、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完善监管体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采取行动,从而有效保障我国黄金金融化的长远、良性发展。

谢罗奇[5](2016)在《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金融剧烈动荡。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但次贷危机过后,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游资对新兴市场的信心逐渐减弱而迅速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导致了2011年下半年巴西、泰国、韩国等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暗示QE即将退出,使印度、南非等经济最脆弱的国家率先倒下,金融危机向第三波层层递进。其后,在美联储QE退出及加息与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先是2014年底的俄罗斯卢布危机,随后是2015年的人民币“811”贬值风波,然后是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风波,再后是阿根廷比索与阿塞拜疆马纳特的一夜大跌,委内瑞拉经济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表明: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国际金融动荡之直接原因,而主要推动力就是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可以说,没有国际游资的国际化流动,也就没有当今让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谈之色变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发生。国际游资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性资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迅速膨胀,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投机牟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大部分是由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而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激发起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极大兴趣,不少学者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原因、冲击的时间、数量等进行了颇受瞩目的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我们也可以利用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对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的机理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国际游资流动对各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际游资流动规模和流动频率的提高,各国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政策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溢出效应加速了危机的传染与扩散。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用阿瑞西亚和玛奎斯的“监管中的外部性模型”来研究发现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是必要性,而且经济联系越紧密,金融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越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可以分为国内监管、国际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国际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及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其中,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而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监管方式,而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次优选择,但就长期来说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就国内监管而言,主要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国际游资在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一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中表现非常明显,而且也发生在2015年的中国。因此,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该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用周小川的话来说就是应该“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互相补充,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统一协调”国际游资国内监管体系;只要协调与合作双方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较高经济交往与交易频率、经济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双方对对方的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了解就能很好的进行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双边协调与合作,目前很多双边协调与合作是通过司法互助协定和谅解备忘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国际游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也有区域性和扩散性。因此,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越来越重视,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防御和阻止金融危机的区域传播;虽然,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因为美国是国际游资的主要供给国,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美国作为金融霸权的霸主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金融重要机构,因此导致目前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困难重重,但从长期来说,协调与合作仍将是今后国际游资全球监管的主要趋势。当下正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的关键时期,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将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在这场大国金融利益的博弈中准确定位和积极应对,通过G20这一平台更多的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国可以重新审视本国优势和外国劣势,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议题设立、标准制定、执行原则等方面积累经验,争取成为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推动者和引领者。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国际游资流进流出中国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持续攀升,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及其投机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通过测算,我们得知2005-2011年,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而2012年、2014年、2015年国际游资则大规模撤离中国,尤其是2015年国际游资的撤离使中国外汇储备减少4500亿美元以上,也助推了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双双下跌,可以说中国的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国际游资投机“对赌”和“套利”的主要场所。但中国目前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乏力,监管系统不完善。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与完善国际游资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监管,以防范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朱志伟[6](2014)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跨越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的复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主要描述的是当一国人均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该国无法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而处于经济发展停滞的状态。该报告特别指出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影响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因此警告要防止东亚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595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开始瞄准人均11116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目标。①与此对应的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经济政策框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构成了整个发展战略的核心,特别是在确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后,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实行资本推动和出口拉动下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推动中国经济较快跨越低收入阶段和下中等收入阶段的关键要素正在发生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缓慢,人口红利迅速削弱,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这引起了各界对中国可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就此作一个系统梳理,特别是从路径依赖和发展环境的角度对其它经济体或陷入或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做深入的探讨,对中国面对这一挑战的共性问题和个性特点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国家和东亚国家的教训和启示,中国何以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跨越这一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建议等内容。具体而言,一是全面系统的对围绕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梳理。二是通过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分析避免了通过简单对比形而上学的形成结论。各国关于中等收入陷阱方面的主要问题不同,形成原因不同,在历史形成的路径依赖下能够采取的措施不同,采取政策措施的效果也不同。要进一步探寻拉美和日韩当年政策差异的历史制度背景,思考中国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前车之鉴固然为后事之师,但照猫画虎的结果却往往是邯郸学步。三是将个体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因素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分析引入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中来。经济条件由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决定,经济条件本身与制度变迁密切相关,经济和社会环境是讨论经济政策中最应该考虑的因素。中等收入陷阱的孕育、萌动、产生乃至爆发和消融都有其具体的社会根源和背景,这其中不仅有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因素和政治体制的关联,还有历史和文化的诱因,因此无论是内部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对外的汇率和贸易政策,都没有照本宣科的灵丹,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制度和环境的作用和差异。中国模式带来了30多年的发展,自身正面临发展模式转换的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展示了人类社会未来经济生活的画卷。因此,研究和比较不同国家在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是发展陷阱时的经济政策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对理清中国的宏观政策思路,寻找推动未来经济模式的微观主体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文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第一是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在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上,有两大类泾渭分明的理解:一类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是人均收入水平,大量国家的经验也证实,的确存在着在统计上的显现性,验证了在中等收入的特定阶段上,高速增长的经济体表现出减速甚至增长停滞的趋势;另一类观点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并不是某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每个国家的收入水平都必然要经过一个中等收入阶段,这不能称为陷阱,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能把现代化陷阱误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不能把分配不公这样的结构性问题看成收入水平的总量问题,不能把民权问题当作民生问题,这样治标不治本。第二是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关注的重点既有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由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的原因,还有政治体制方面的短板等。其中既分析传统增长动力衰减、人口红利消失、收入分配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中国建立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禀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加速衰减态势凸显,比较优势理论也日益显露出对发展中国家指导作用上的阶段性和局限性等一般性的观点;也客观判断认为中国掉入“陷阱”的最大的威胁,即来自权力和资本的结合,其目的并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要固化现有的发展现状,社会力量的失衡导致了利益关系的失衡,甚至有将国家机构和政策绑架的危险的这些较尖锐的论断。第三是探讨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既借鉴日韩包括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或社会均等化政策、科学技术创新与领导、自由贸易环境,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变,实现了社会结构和政治民主化转型等对策,也指出日韩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美国同盟的因素,并且对其福利化措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持负面观点,还具体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论对策。全文共分6章。第一章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则主要从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列举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问题,同时突出了中国地区发展失衡对该问题的影响;第三章则分别从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两个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和教训,还对导致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制度因素做了归纳;第四章对应第二章提出的主要问题,从对外重塑中国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对内推进行政改革与政府职能调整明确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思路;第五章按照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思路,分别从国民收入提升、土地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抑制经济转型中的寻租行为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第六章则考虑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对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提出了系统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将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因素和分析框架引入到“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相关分析之中,既拓展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分析角度与层面,又为将该问题的一般分析与个体的差异分析的结合创造了空间。二是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一般分析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简单列举照搬各国的所谓“经验”,而是重视了这些经验和教训背后的历史环境和制度差异上的原因。对中国的分析既围绕改革和开放两大主题展开,又充分考虑了中国地区差异较大的客观因素。三是重视外围环境因素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的经济结构和分工都构成一个主要的变量,中国的跨越也将根本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金融体系,因此对国际环境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四是将风险、偏好与信息不对称因素引入到寻租行为的数理分析中,较好的解释了经济转型中寻租现象,并且为如何治理寻租行为和评价遏制寻租活动的措施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发展转型陷阱。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门槛的判断,收入水平只是一个参考的量化标准。与之对应的是中国经济的切实面临发展转型的瓶颈,主要是在对外开放上,在传统的劳动力密集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集中遭遇劳动力供给瓶颈、自然资源瓶颈和贸易壁垒的挑战;在对内改革上,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模式的边际效应递减、行政化对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挤出导致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尖锐。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内部和外部的共同挑战都要求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根本的调整。否则,即便是在数量指标上得以进入高收入的门槛,但原有的增长模式和发展路径不可持续,必然反复。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既要学习东亚等国家的经验,汲取拉美等国家的教训,又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从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两大方面探索产业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发展新路,其中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新的发展模式中,一个错误的导向是将政府和市场对立起来,要么自我膨胀于现有制度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指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继续扩大各级政府的财权和管理范围;要么借反思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强调“市场万能”,鼓吹一放就灵和全面的私有化。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和实际,在新的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中,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最活跃的因素。但政府不是不作为或少作为,而是将工作重点转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搭建制度环境。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用了较大篇幅讨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策,这是因为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规模大到对世界的经济结构和分工都构成一个主要的变量;中国的转型发展将根本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金融体系,也需要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金融体系的变革。

李晓郛[7](2013)在《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国会历年法案为视角》文中认为2002年,美国国内多个组织,比如健全美元联盟(Coalition for a Sound Dollar)、公平货币联盟(Fair Currency Alliance)先后宣称,由于中国政府的操纵行为,人民币汇率较经过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出的“真实汇率”(real exchange rate)严重低估,阻碍了美国产品的对华出口,进而形成美中之间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属于违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und,以下简称“IMF”)、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等规则的行为,要求美国政府积极交涉乃至通过国际法、国内法解决。部分经济学者则用数据推动或者支持国内舆论,比如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斯考特(Robert E. Scott)于2010年撰文,“从2001年到2008年,美国失去或者被替代240万个岗位,包括2008年的91,400个岗位。”到了2012年,斯考特继续发布报告“从2001年到2011年,超过270万个岗位因为美中之间的贸易赤字而减少或者被替代,大约76.9%的岗位是制造业,超过同期美国制造业失业人口的一半”。美国国会议员也不“淡定”了,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提出各种法案,从法律层面施压中国政府。第一章“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指控与折射出的国际法问题”。本章是全文的基础性章节,首先对2002年至今美国国会汇率法案进行总体概述和介绍。以国会历年法案的内容和国会的态度为区分点,美国议员在人民币汇率问题L的表现可以分为4个阶段。纵观美国国会法案的内容,国会议员针对人民币汇率争端的(拟)处理途径可以分为国内途径和国际途径。国内途径(直接方法)则主要是通过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等措施,以制裁手段要求中国政府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国际途径(间接方法)主要是通过IMF、WTO等国际机构,以多边的方式强迫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比起行政机关,美国国会处理人民币汇率争端的手段更加单边化。由于汇率问题具有天然的国际法属性,因此包括《IMF协定》、WTO及其涵盖协议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法就成为衡量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总的来说,美国国会汇:率法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货币(汇率)主权。当前的国际社会,-国政府的汇率主权是否受到限制以及受到何种限制,这是美国能否干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核心问题。第二,国际汇率争端的管辖权。第三,将金融问题贸易化的举措以及国际(汇率)问题国内化的做法是否得到法律支持?第二章“美国在IMF规则下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合法性分析”。考察当前中国的汇率主权,IMF规则是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在国际法框架下,国家汇率主权经历了“自由—强约束—再次自由—软约束”的演绎。牙买加体系是随着1978年4月1日《IMF协定(第2次修正案)》的生效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并且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从会员国权利进行考察,中国享有汇率制度选择的自由;从会员国义务进行考察,中国的行为符合《IMF协定》下的“软约束”义务,包括实体性义务和程序性义务。2007年IMF执行董事会发布了《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试图以市场力量作为判断均衡(真实)汇率的依据,但是其法律性质属于指导性文件,不具有国际法的约束力。更何况《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增加了主观目的要素,为中国政府在汇率问题上的抗辩增加了新依据。虽然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得到部分经济学家的支持,但是本文不认为美国政府能够自行设立均衡汇率标准,进而指责和施压中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本章特别指出,纵观美国历年国会的法案,对人民币汇率的金融法指控核心要点都是中国政府导致汇率失衡,但是1MF在判断和监督会员国是否履行义务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对汇率机制缺乏强有力的衡量标准或者计算均衡汇率的公式。这也是中国政府坚持现今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一大依据。第三章“美国在WTO规则下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合法性分析”。本章第1节首先讨论了WTO/DSB管辖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可能性。WTO/DSB受理争端的基础是成员方之间的贸易纠纷或者和贸易相关的纠纷,加上DSU相关条文的内容以及DSB处理争端案件的实践,WTO/DSB很有可能受理美国政府提交的汇率争端。在人民币汇率机制与GATT1994第15.4条义务的协调问题上,一方面,即便贸易自由化是GATT条款意图中的一个,也不可能得出人民币汇率机制阻碍GATT条款意图的结论。事实上,人民币汇率机制作为阻碍GATT条款意图的措施是存在争议的。因为人民币汇率机制帮助中国实现机构改革,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假定人民币汇率机制属于贸易措施,它也没有阻碍IMF条款意图的实现。在人民币汇率机制和反倾销、反补贴的界限问题上,即使在执行上有自己的做法,美国国内采取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的核心法律要素与WTO规则相同,因此这两个部分主要以WTO规则进行探讨。人民币汇率不属于影响价格的可比性差异,加上《反倾销协议》是以具体产品作为反倾销对象的,因此,美国政府若要以人民币币值低估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实施反倾销,那么,就需要一项一项开展针对不同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这种情况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估算。况目,中国输美产品不可能都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将人民币汇率与反补贴措施挂钩是美国国会长期倚重的措施。虽然《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美国国内法判例给予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表面上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判断补贴的要件上:首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到政府的干预,可能会被认定为“公共资金向私人的流动”,进而被当做财政资助;其次,由十全球各地人民币汇率基本一致,难以另行确定“自由市场”的人民币汇率,因此不能强行将人民币汇率认定为“被授予的一项利益”;最后,由于所有企业使用相同的汇率,并且单纯以增加出口为由不足以充分证明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实绩相连,因此不符合专向性的要求。即便美国国内一些人士曲解DSB相关案例,也无法认定人民币汇率属于事实上的补贴占。最后,部分美国国会议员希冀十在WTO/DSB提出“非违法之诉”压迫中国政府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通过对WTO规则和GNTT/DSB(?)决报告的分析,由于启动“非违法之诉”的要求是“利益的减损”,小考虑是否属于符合WTO涵盖协议的措施,人民币汇率机制符合“非违法之诉”成立的第1个要件——“措施”。但是美国国会的指控不符合“非违法之诉”成立的第2个要件,因为申诉方应当是产品出口国而非美国这个产品进口国,加上美国政府在WTO/DSB难以证明美国遭受“不可预见”的利益损失这个令“非违法之诉”成立的第3个要件。因此,本章认为在WTO框架下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提出的4种指控,尽管能得到部分经济学家的支持,但是在国际法层面上并无充分依据。第四章“美国国会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复杂化的法律分析”。美国国会近期的汇率法案内容不仅涵盖了之前汇率问题贸易化的举措,而且在其他内容上有新变化,比如把汇率问题作为不授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制裁手段:把汇率问题作为反对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制裁手段:把汇率问题作为禁止国际投资的制裁手段:把汇率问题作为压制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裁手段。通过本章第1节的分析,美国国会拟采取的几中制裁手段,由于汇率问题都不是决定因素,因此中美双方存在谈判的空间。本章第2节从提案人的影响力、国内利益集团物不同态度,总统奥巴马连任后的方针、群众示威运动以及主流媒体的态度5个方面预测了法案通过的可能性。美国国会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复杂化的表现反映出议员实际上对于通过单边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并无信心和把握,力图通过“组合拳”的方式,进一步压制中国政府、强迫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本文预测今后美国国会肯定还将出现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法案、法案的内容将类似《2011年贷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这样包含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内容,但是法案成为法律的概率很小。第五章“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应对之策”。尽管人民向汇率机制在国际法框架下其有合法性,中国拥有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主权:但是研究人民币汇率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层面,还要联系国际关系层面的博弈,尤其是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压力度问题。中美人民向汇率争端来自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争端的解决不但要依靠法律手段,从长远来看,还要依靠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如果从表面看,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与当年美日汇率争端同出一辙,都是因为两国存在长期贸易顺差所致:但深入分析后发现:由于中关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屮国入址承诺为缓解中美贸铋不平衡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中国维护汇率i权的独立性等因素的存在,美国对中p丨汇率压力要远远小于当年其对FI本的压力。对丁-芙W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丨上:力,除在国际法层面提出抗辩外,还要从关国国会内部、中国自身经济结构、发展模式、软实力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缓相应正力。

刘玉人[8](2013)在《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区域货币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对货币合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特里芬提出的单一国际货币的理论构想,此后在蒙代尔等学者的不断完善下,形成了现代一系列货币合作研究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最优货币区理论(OCA)。该理论认为,货币合作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货币一体化”过程,其最高形态是在区域内达成单一货币流动的货币同盟。该理论还认为,货币合作的内在动力来源于货币合作伙伴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同时区域内货币金融政策的更高层次融合,也会带来区域整体的均衡和稳定发展。货币合作也是一个现实概念。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就加强国际和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理念逐渐转变为“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理念,1999年欧元的诞生、“泛美元化”在拉美等国的掀起、东亚地区的经济和货币整合都对此作出了实践的诠释。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提升各经济体对区域货币合作必要性的重视,研究货币合作问题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陆和台湾同处东亚地区,在区域合作范畴上,海峡两岸货币合作属于东亚货币合作的子区域,但是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在具体研究中两岸货币合作往往被简化处理或直接忽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对两岸货币合作领域进行深入分析的论着,也无法形成有力的理论武器指导两岸货币合作实践。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在和平发展主旋律下,两岸初步形成了政经互动局面,商品贸易、人员和资金呈现频繁而热络的互动现象,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和货币清算协议签署后,学术界、实业界和广大民众对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期待日益强烈。在上述背景下,分析海峡两岸货币合作问题,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也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对两岸货币合作的研究,本文是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依据,构建了衡量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现实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探讨了两岸向更高阶段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指出了影响两岸货币合作进程的因素,并在对比分析全球主要区域货币合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岸货币合作进程中可能的模式和路径。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理清货币合作的概念、内容和进程,初步分析两岸货币合作的现状和进展。第三章对最优货币区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四章建立了衡量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分析现阶段两岸货币合作向更高阶段进行的可能性,并甄别了影响货币合作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第五章对比分析了拉美国家“美元化”、欧洲单一货币和东亚货币合作三种实践,总结经验和启示。第六章提出两岸货币合作可能的模式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七章是全文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对两岸货币合作进展和经济基础的分析,文章得到如下观点:一、对海峡两岸货币合作领域的现状和进展分析表明,目前两岸处于货币合作的初级阶段。若向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发展,需要克服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外部因素和内部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因素增加了货币合作的复杂性;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强政治”突破货币合作中经济障碍的经验;两岸之间政治关系决定了货币合作的走向。二、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本文构建了衡量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研究层次,分别是静态单一指标衡量、静态OCA综合指数模型衡量和动态内生性约束检验。其中,静态单一指标衡量和静态OCA综合指数模型衡量两者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当前两岸基本不具备向货币合作较高阶段进行的经济基础和前提。对“内生性”动态模型的检验表明,宏观经济趋同性和以双边贸易联系为指标的经济合作日趋密切状况,两者存在明显正向关系,满足“内生性”假说约束,两岸具备货币合作的长期动态约束条件,这意味着,现阶段货币合作的成本将由建立货币区之后的收益弥补,两岸构建最优货币区从一个较长时期而言仍是最佳选择。三、通过对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考察,本文甄别了影响两岸货币合作的影响因素。其中,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较大和双边贸易联系紧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更进一步,前者导致了货币合作的成本,后者为货币合作带来了收益。静态分析的结果说明,经济规模差异较大造成的成本超过了贸易紧密带来的收益,从而两岸不具备货币合作向高阶段进行的条件。动态分析结果则说明,静态状态的净成本将由货币区建立后的收益弥补。四、在货币合作模式和路径选择方面,本文认为人民币可以作为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一方面人民币具备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使其成为了准国际货币,满足核心货币的要求条件;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和两岸货币合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选择人民币作为核心货币会进一步丰富两岸货币合作内容,使其进展进行更顺畅。在货币合作路径选择上,笔者认为短期内,两岸应该在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基础上,继续加强全面的经济联系,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组建统一的机构用于协商和讨论金融监控问题,加快建立落实两岸货币互换机制,加大支持两岸经贸往来中使用本币的力度;在中长期,则是推动实现两岸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的统一,从而达成两岸货币一体化。最后,本文认为贸易领域以人民币结算和在台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是两岸近期货币合作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姜欣[9](2013)在《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 ——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诞生以来,财政政策一直被认为是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实现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及直接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不过,长期以来,西方各经济学派对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时能否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一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面对种种质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在不断地完善其自身,逐渐形成了后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他们认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的最重要手段仍然是财政政策,且财政政策对经济总量的调节作用在短期内仍较为明显,而其长期作用较为不确定。由此可见,关于财政政策能否熨平商业周期并促进经济增长的争论,及财政政策之“有效性”、“灵敏性”和“稳健性”的讨论,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财政政策之“非凯恩斯效应”的提出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种挑战,深入、系统研究之对于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完善财政政策理论均具重要的学术意义。我国政府自1998年到21世纪初期,连续实施了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未能有效发挥,故其政策效果不甚令人满意,因此,关于财政政策还能否继续担任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任务的这一问题,受到了广泛质疑。可以说,现实呼唤着经济学家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换言之,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在公共财政理论研究方面,将研究重点适当地转移到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等问题上是一种现实的要求。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希望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为我国财政政策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最主要应该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其非凯恩斯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增长及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对这一主题的认识,综合由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和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理论梳理-模型分析-实践效果分析-实证支持”的学术范式。首先,在认真学习、理解、梳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进行理论梳理和模型分析。而后,基于此,还要对我国财政政策的运行效果进行严密考察,对我国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进行实证测算,以此对我国财政政策之“有效性”的程度加以说明。与此同时,本文测算我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的存在区间,以便阐释“非凯恩斯效应”对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般影响。本文利用H-P滤波法、协整检验法、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及其它计量经济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进行现实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一是总体上,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乘数效应,即凯恩斯效应;二是我国财政政策在某些时间段内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凯恩斯效应”;三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政策的频繁变动,加剧了经济波动;四是我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对财政政策有效性具有负面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限制等。

吴庆生[10](2012)在《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限度分析 ——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文中提出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创造了一个政治经济符号—金砖四国,预言金砖四国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金砖四国一直没有形成一种合作机制,直至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次金融危机显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而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学者据此提出权力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金砖国家将会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而展开研究的,目的是批判金砖国家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观点,并为中国利用金砖国家机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供政策选择分析。本文分为五章,分述如下:第一章,前言。本章分为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和文献综述两部分,首先,阐述金砖国家的兴起过程,对于这一新兴的崛起力量应该予以探究,以理解金砖国家的前景和中国需要做出的选择。其次,关于金砖国家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学术专着有限,但研究论文以及媒体报道资料比较详实,但关于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研究是一次尝试。第二章,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限度分析,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阐述金砖国家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即内部采用合作博弈理论,外部遵循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逻辑,对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其次,阐述国际金融体系经历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凸显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为金砖国家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奠定历史与现实基础。再次,阐述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导致西方发达国家与金砖国家实力对比出现有利于金砖国家方向的趋势,金砖国家需运用集团霸权思想形成一致利益诉求以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最后,分析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限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并打破美元霸权;是在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改革中要推动份额比例的调整、投票权的改革以及特别提款权的改革:三是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基本要遵循现有的金融监管规则。但金砖国家参与的金融体系的改革只是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补充与修正,而并不能够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第三章,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合作路径。本章阐述金砖国家对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补充与修正需要采取三种合作路径:首先,金砖国家通过首脑峰会机制和G20机制力图形成稳固的合作机制;其次,金砖国家通过各种峰会表达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一致立场以及金砖国家各方表达对金砖国家机制本身的赞同立场等方式形成一致的利益诉求;最后,金砖国家通过采取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及举办各种官方或者非官方的会议来强化自身的认同。第四章,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合作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阐述金砖国家内部与外部各种因素将会制约金砖国家开展合作。从内部制约因素分析,即为金砖国家经济发展本身的缺陷、中俄印地缘政治上的分歧难以消解、社会制度上缺乏共性、五国力量的不对等四个方面;从外部因素分析,即为美元霸权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国际金融机构的主导权暂时处于发达国家的手中、金砖国家的合作会受到其他经济体合作的影响三个角度,这些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存在将制约金砖国家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的实现。第五章,中国的政策选择,阐述中国的利益诉求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利益诉求在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但始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质疑。所以中国的政策选择在于三点:是充分利用金砖国家平台以谋求自身利益;二是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三是改变国际金融制度惯性,冲击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格局,但是并不能改变这一格局。本文的结论是由于金砖国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会发挥补充修正作用,并不能够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国的政策选择在于充分利用金砖国家平台,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谋求自身利益,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条件。

二、从人民币国际化看抑制通货膨胀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人民币国际化看抑制通货膨胀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汇率决定的基本理论
    2.1 购买力平价说
        2.1.1 绝对购买力平价说
        2.1.2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2.2 利率平价说
        2.2.1 抛补利率平价理论
        2.2.2 无抛补利率平价理论
    2.3 国际收支说
    2.4 货币数量论
第三章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发展状况分析
    3.1 人民币与泰铢汇率发展历程
        3.1.1 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
        3.1.2 泰铢汇率制度的变革
    3.2 人民币对泰铢的兑换现状
        3.2.1 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
        3.2.2 人民币对泰铢直接交易
        3.2.3 人民币对泰铢交易的意义
    3.3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定价问题分析
        3.3.1 美元对两国货币汇率影响
        3.3.2 交易成本对汇率的影响
        3.3.3 人民币非自由兑换
第四章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影响因素分析
        4.1.1 通货膨胀
        4.1.2 利率水平
        4.1.3 贸易收支
        4.1.4 货币供应量
        4.1.5 经济增长
    4.2 数据选取与模型设定
    4.3 实证检验
        4.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4.3.2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VAR模型估计
        4.3.3 变量协整检验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5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模型预测
    4.4 实证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总结
    5.2 对策建议
        5.2.1 提高人民币在两国交易规模
        5.2.2 重视两国汇率变动内部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变革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要求
        1.1.2 中国崛起要求人民币走上国际舞台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2.1.2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2.1.3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及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和条件
        2.2.2 人民币国际化的测度
        2.2.3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
        2.2.4 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2.2.5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路径
    2.3 国内外文献点评
第3章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理论
    3.1 主要国际货币理论观点与人民币国际化
        3.1.1 货币替代理论
        3.1.2 货币搜索理论
        3.1.3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3.1.4 最优货币区理论
        3.1.5 世界货币理论
    3.2 人民币国际化基本理论
        3.2.1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
        3.2.2 人民币国际化的职能
    3.3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理
        3.3.1 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原点——国际货币的本质属性是货币
        3.3.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逻辑——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国际化
    3.4 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模型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现状及程度测算
    4.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4.1.1 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
        4.1.2 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阶段
        4.1.3 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4.1.4 人民币国际化的调整巩固阶段
    4.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4.2.1 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逐步完善
        4.2.2 各项配套制度日益完善,金融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
        4.2.3 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着
        4.2.4 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4.3 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测算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分析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5.2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使用说明
    5.3 变量的ADF平稳性检验
    5.4 VAR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检验
    5.5 脉冲响应函数
    5.6 方差分解
    5.7 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6章 主要货币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1 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1.1 英镑国际化历程
        6.1.2 英镑国际化的启示
    6.2 美元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2.1 美元国际化历程
        6.2.2 美元国际化的启示
    6.3 德国马克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3.1 德国马克国际化历程
        6.3.2 德国马克国际化的启示
    6.4 日元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6.4.1 日元国际化历程
        6.4.2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7.1 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水平
    7.2 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7.3 发挥人民币区域化与中国经济影响力区域化的协同效应
        7.3.1 区域化是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7.3.2 逆全球化思潮使人民币区域化成为现实选择
        7.3.3 重点推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区域化
    7.4 正确处理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7.5 逐步完善长期制度供给
    7.6 以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资产型”转变
    7.7 维持适当外储水平,保持汇率基本稳定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家利益界定与分类
        一、主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海外利益的概念及其发展动因
        一、海外利益的概念
        二、海外利益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分层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界定、发展和分类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界定及分层
第二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
    第一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现状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
        二、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利益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利益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中国的整体收益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
        三、中国国际贸易区域分布情况
        四、中国国际贸易产品构成情况
    第三节 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
    第四节 海外运输通道和海外员工现状
        一、海外运输通道现状
        二、海外员工现状
第三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一、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
        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对外贸易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三、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重重
        二、中国对外间接投资隐忧犹存
    第四节 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风险
        一、现实风险形势严峻
        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五节 海外员工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
    第一节 美国的做法:构建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
        一、制定并利用国际经济制度
        二、通过国内立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
        三、发展跨国公司实现利益拓展和维护
        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运用军事力量
    第二节 日本的做法: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二、制定完善的保障海外经济利益的法规与制度
        三、形成了多元参与、官民合作的保障机制
        四、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
第五章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
    第一节 中国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
        一、中国外交原则和政策的制约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冲突的多元性
        三、中国海外运用军事力量的有限性
    第二节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力
        二、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转型
        三、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
        四、增强海外经济利益的外交维护力度
        五、探索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的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黄金的储备与支付属性的研究
        1.2.2 关于黄金投融资属性的研究
        1.2.3 关于黄金商品属性的研究
    1.3 黄金金融化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基本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黄金金融化的历史回顾、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
    2.1 黄金金融化的历史回顾
        2.1.1 封建集权时代(公元1816年前)
        2.1.2 金本位制时代(公元1816年-公元1944年)
        2.1.3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公元1944年-公元1976年)
        2.1.4 后牙买加协议时代(公元1976年-今)
    2.2 五大国际黄金市场金融化发展经验
        2.2.1 英国伦敦黄金市场发展经验
        2.2.2 美国纽约黄金市场发展经验
        2.2.3 瑞士苏黎世黄金市场发展经验
        2.2.4 日本东京黄金市场发展经验
        2.2.5 中国香港黄金市场发展经验
    2.3 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现状
        2.3.1 中国黄金管制时期的状况与特点(1949年-2002年)
        2.3.2 中国黄金市场改革初期的状况与特点(2002年-2005年)
        2.3.3 中国黄金市场改革中期的状况与特点(2006年-2009年)
        2.3.4 中国黄金市场改革高速发展期的状况与特点(2010年至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黄金金融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3.1 黄金金融化指数合成流程、指标选取
        3.1.1 黄金金融化指数合成的基本流程
        3.1.2 指标选取
        3.1.3 指标说明
    3.2 相关数据的预处理和权重测算方法
        3.2.1 数据的预处理
        3.2.2 权重测算方法
    3.3 各部门的指标汇总权重测算与结果分析
    3.4 各属性的部门汇总权重的测算与结果分析
    3.5 黄金金融化指数的两种属性汇总权重测算与结果分析
    3.6 黄金金融化指数的总体测算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的时间演化分析
    4.1 黄金金融化指数的基本特征
    4.2 黄金金融化指数的平稳性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建立ARIMA模型
    4.3 黄金金融化指数趋势性分析
        4.3.1 趋势性特征分析的模型构建
        4.3.2 储备与支付属性指数趋势性特征分析
        4.3.3 投融资属性指数趋势性特征分析
        4.3.4 黄金金融化指数趋势性特征分析
    4.4 黄金金融化指数阶段性分析
        4.4.1 黄金金融化指数阶段性特征模型构建
        4.4.2 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阶段性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5.1 指标选取与基本统计描述
        5.1.1 指标选取与说明
        5.1.2 基本统计描述
        5.1.3 平稳性检验
    5.2 滚动相关性与静态相关性分析
        5.2.1 滚动相关性分析
        5.2.2 静态相关性分析
    5.3 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
    5.4 动态相关性分析——基于DCC-EGARCH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黄金金融化趋势预测
    6.1 中国黄金金融化的预测分析-基于灰色预测法
        6.1.1 灰色预测法的模型构建
        6.1.2 黄金金融化的灰色预测法的预测精度分析
    6.2 中国黄金金融化的预测分析-基于BP神经网络法
        6.2.1 神经网络的算法
        6.2.2 黄金金融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分析
    6.3 中国黄金金融化的预测分析-基于ARIMA模型预测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黄金金融化问题与政策建议
    7.1 中国黄金金融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7.1.1 黄金储备总体水平较低
        7.1.2 黄金投融资渠道不完善
        7.1.3 黄金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
        7.1.4 黄金市场创新能力不足
        7.1.5 黄金市场国际化程度不高
    7.2 推动中国黄金金融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7.2.1 增加黄金储备
        7.2.2 扩大黄金投融资渠道
        7.2.3 推动黄金金融市场国际化
        7.2.4 加大奖励扶持力度
        7.2.5 完善监管体制以防范金融风险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部分科研成果
附录B 部分源程序
附录C 部分趋势预测结果表
致谢

(5)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国际游资流动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2.1 国际游资是典型的投机资本
        2.1.1 国际游资是高投机性资本
        2.1.2 国际游资是高流动性投机资本
        2.1.3 国际游资是高杠杆性投机资本
    2.2 国际游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剖析
        2.2.1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是国际游资产生的根源
        2.2.2 国际货币体系和政局动荡促使国际游资快速增长
        2.2.3 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急剧膨胀
    2.3 追求高额回报是国际游资流动的根本原因
        2.3.1 机构投资者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体
        2.3.2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渠道
        2.3.3 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促进了国际游资的流动
第3章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1 第一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2 第二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3 第三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理论依据
        3.2.1 相互依赖理论
        3.2.2 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
        3.2.3 经济博弈论
    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模型
        3.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含义
        3.3.2 金融危机的传导理论与扩散模型
        3.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外部性模型
    3.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模式与监管框架
        3.4.1 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3.4.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框架
第4章 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
    4.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一国经济安全
        4.1.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4.1.2 国际游资流动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
        4.1.3 国际游资流动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4.1.4 国际游资流动推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4.2.1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成功经验
        4.2.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失败教训
        4.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经验与教训的启示
    4.3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
        4.3.1 宏微观审慎监管是目前金融监管最热门的话题
        4.3.2 微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不同
        4.3.3 宏微观审慎监管需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4.4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统一监管与责任政府
        4.4.1 统一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监管的发展趋势
        4.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统一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第5章 双边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最有效方式
    5.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一般理论阐释
        5.1.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内涵
        5.1.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形式
        5.1.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5.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5.2.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假设条件
        5.2.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模型设计
        5.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结果分析
    5.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实践
        5.3.1 美国与瑞士司法互助及证券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
        5.3.2 美国-欧盟的金融监管对话机制
        5.3.3 美国与加拿大的证券信息披露协调与合作实践
        5.3.4 中国金融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实践
第6章 区域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次优选择
    6.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区域性金融危机反思
        6.1.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西欧金融风暴
        6.1.2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墨西哥金融危机
        6.1.3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1.4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欧债危机
    6.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动因分析
        6.2.1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御和阻断金融危机的传播
        6.2.2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维护区域的共同利益
        6.2.3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6.2.4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范区域系统性危机
    6.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制度设计
        6.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6.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职能定位
        6.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
    6.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模式分析
        6.4.1 欧盟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2 东亚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3 其他主要区域性金融监管机构和模式
第7章 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未来趋势
    7.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体系
        7.1.1 全球综合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1.2 全球专业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2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
        7.2.1 资本充足率监管限制国际游资的无限扩张
        7.2.2 高杠杆机构监管防止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7.2.3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游资的重要监管场所
    7.3 国际游资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7.3.1 对现行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检讨
        7.3.2 对国际游资流动开征全球资本税具有可行性
        7.3.3 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的未来趋势
第8章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及其监管现状分析
    8.1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现状分析
        8.1.1 国际游资流动规模的测算方法
        8.1.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渠道分析
        8.1.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规模测算
    8.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发展历程
        8.2.1 积极引进外资,严格限制资本流出
        8.2.2 逐渐放松资本管制,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向前发展
        8.2.3 引导国内资金走向国际市场,提速资本自由化进程
    8.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
        8.3.1 直接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2 证券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3 外债管理及其效果
    8.4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8.4.1 国际游资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
        8.4.2 国际游资国内监管协调乏力
        8.4.3 国际游资监管系统不完善
        8.4.4 国际游资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9章 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策略建议
    9.1 审慎开放资本账户,加强资本流动管制
        9.1.1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9.1.2 资本账户自由化开启国际游资冲击之门
        9.1.3 审慎对待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
    9.2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2.1 货币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9.2.2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9.2.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3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1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9.3.2 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3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控制政策体系的配合
        9.3.4 优化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措施
    9.4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9.4.1 双边协调与合作应是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点
        9.4.2 积极主导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
        9.4.3 努力参与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框架的重构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中国银监会签署的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览表
    附录 2:中国证监会与境外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的备忘录一览表

(6)“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跨越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次
表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等收入陷阱”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结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挑战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中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转变
        一、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比较优势转变的原因和趋势
    第二节 内部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职能调整滞后
        一、对内改革推动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政府职能调整滞后对市场化改革的阻碍
    第三节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划分与地区发展失衡
        一、中国各省份和地区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二、地区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和趋势
第三章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拉美模式与东亚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拉美模式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制度环境
        一、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
        二、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和社会历史环境分析
        三、从“华盛顿共识”对拉美模式的影响看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作用
        一、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由来与发展
        二、从“汉江奇迹”到“科技立国”的韩国式转型跨越之路
        三、台湾地区城市化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
        四、“东亚模式”的“日本化”与福利陷阱
    第三节 拉美模式与东亚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一、拉美模式与东亚模式的比较
        二、对比拉美模式与东亚模式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研究
    第一节 重塑中国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
        一、产业升级中的自主创新和比较优势
        二、绿色低碳经济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
    第二节 推进行政改革与政府职能调整
        一、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调整的关系
        二、路径依赖对行政改革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国民收入提升的计划和建设福利化国家的界限
        一、中国提出国民收入翻番目标的背景和目的
        二、中国提升国民收入水平的措施
        三、避免福利化陷阱的误区
    第二节 土地资源体制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新模式
        一、土地条件决定了城镇化的模式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抑制经济转型中的寻租行为和高薪养廉的可行性
        一、经济转型中寻租行为产生的条件和特点
        二、寻租行为的风险偏好和效用分析
        三、中国遏制寻租行为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构建推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济环境
    第一节 从G2到C2背后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一、奥巴马新政与美国的经济贸易政策
        二、中美两国对未来关系的差异定位
        三、美国经济贸易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
    第二节 能源和安全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
    第三节 中欧的战略合作与中美欧“战略三角”
        一、中欧战略合作的基础
        二、中欧合作的主要障碍
        三、中美欧“战略三角”与中欧战略合作
    第四节 东亚合作的核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名义上的领导权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东亚经济合作格局
        二、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国会历年法案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 现有文献综述
    三、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简介
    第一节 美国国会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指控的历史
        一、 2002 年至 2007 年美国国会法律指控逐步升级
        二、 2008 年至 2009 年上半年美国国会法律指控有所缓和
        三、 2009 年下半年至 2011 年美国国会法律指控重新变强
        四、 2012 年至今美国国会法律指控再度降温
    第二节 美国国会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指控和采取的行动
        一、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指控
        二、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拟)采取的行动
        三、 美国国会在人民币汇率争端中体现出的单边倾向
    第三节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内容折射出的国际法问题
        一、 国家汇率主权及其限制问题
        二、 IMF 与 WTO 在处理人民币汇率争端上的管辖归属
        三、 WTO 处理人民币汇率争端的裁判依据
        四、 汇率问题作为法律制裁手段的合法性分析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在 IMF 规则下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国际法框架下的国家汇率主权历史及演变
        一、 国际金本位制度——自由的汇率主权
        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强约束下的汇率主权
        三、 旧牙买加体系——再度自由的汇率主权
        四、 新牙买加体系——软约束下的汇率主权
    第二节 中国在现行国际法下的汇率主权及其边界
        一、 中国作为 IMF 会员国享有的权利——有约束地选择汇率制度
        二、 中国作为 IMF 会员国承担的义务——软约束下的义务
        三、 IMF2007 年新决定对中国汇率主权的影响
    第三节 均衡汇率对中国汇率主权的影响
        一、 IMF 进行均衡汇率测算的历史和方法简介
        二、 IMF 目前还无法提出一个统一的均衡汇率测算方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 美国国会无权绕过 IMF 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引发的 IMF 执行力问题
第三章 美国在 WTO 规则下指控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WTO 管辖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可能性
        一、 美国国会议员将人民币汇率争端提交 WTO 处理的原因
        二、 WTO 受理汇率争端的基础——与贸易有关的争端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机制没有违反 GATT1994 第 15.4 条义务
        一、 人民币汇率机制属于外汇措施
        二、 关于“阻碍 GATT 条款意图”并无统一解释
        三、 人民币汇率机制符合 WTO 宗旨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机制没有导致出口产品的倾销
        一、 倾销与反倾销法律制度简介
        二、 “公平比较要求”不能为“人民币汇率倾销”提供依据
        三、 美国无法对来自另一成员方的所有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机制与出口补贴的界限问题
        一、 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简介
        二、 美国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的法律依据——表面合法
        三、 人民币汇率机制可能被认定是 WTO 规则禁止的财政资助
        四、 人民币汇率非是对中国出口企业“授予的一项利益”
        五、 人民币汇率不具备专向性
    第五节 人民币汇率机制和“非违法之诉”的界限问题
        一、 WTO 关于“非违法之诉”的规定和 DSB 的相关裁决报告
        二、 人民币汇率机制不构成“非违法之诉”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国会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复杂化的法律预测
    第一节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其他制裁手段对中国的影响
        一、 将汇率问题作为禁止授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制裁手段
        二、 将汇率问题作为禁止加入 GPA 的制裁手段
        三、 将汇率问题作为禁止国际投资的制裁手段
        四、 将汇率问题作为压制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裁手段
    第二节 美国国会汇率法案通过的可能性预测
        一、 法案提出人的影响力与汇率法案的通过有一定关系
        二、 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不同态度将决定法案的最终命运
        三、 奥巴马连任为法案的通过增添变数
        四、 “占领华尔街”及后续运动可能推动汇率法案的通过
        五、 美国主流媒体的态度对于汇率法案的通过是一个助力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应对之策
    第一节 中美汇率争端所处的金融环境
        一、 金融全球化的法律特征
        二、 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特征——软法特征
        三、 人民币汇率处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框架之中
        四、 中美汇率争端的实质——全球金融治理影响力的博弈
    第二节 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压力分析
        一、 美国近年来对中国施压的法律措施分析——以WTO作为重要平台
        二、 美国压迫日元升值对中美汇率争端的启示
    第三节 维护汇率主权并妥善应对美国的法律指控
        一、 国际法框架下缓解美国压力的路径选择
        二、 加强与美国国内沟通避免汇率法案出台
        三、 逐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 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3 篇)
后记

(8)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货币金融合作解读
        2.1.1 货币金融合作概念解析
        2.1.2 货币合作的内容和进程
    第二节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现状和进展
        2.2.1 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2.2.2 签署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
        2.2.3 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2.2.4 拟建立货币互换协议制度(SWAP)
    第三节 影响两岸货币合作进程的非经济因素
        2.3.1 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3.2 制度条件落后于经济联系程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合作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
        3.1.1 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指标衡量
        3.1.2 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
        3.1.3 最优货币区理论新进展
        3.1.4 最优货币区理论简评
    第二节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岸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研究
    第一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单一指标衡量
        4.1.1 宏观经济特征指标分析
        4.1.2 三级产业和贸易结构指标分析
        4.1.3 金融体制和汇率制度指标分析
        4.1.4 本节结论
    第二节 海峡两岸OCA指数模型分析
        4.2.1 两岸OCA指数模型的构建
        4.2.2 两岸OCA指数模型的回归
        4.2.3 海峡两岸OCA指数
        4.2.4 本节结论
    第三节 一体化与趋同的动态分析—基于“内生性”假设
        4.3.1 动态分析的基本框架
        4.3.2 一体化和趋同关系测度模型
        4.3.3 两岸一体化和趋同关系的估计
        4.3.4 本节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主要区域货币合作实践分析
    第一节 拉美国家“美元化”
        5.1.1 拉美国家“美元化”的背景和基础
        5.1.2 拉美国家“美元化”过程
        5.1.3 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启示
    第二节 欧洲单一货币
        5.2.1 欧元诞生的背景和经济基础
        5.2.2 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与特征
        5.2.3 欧洲政治合作的探索与推动
        5.2.4 欧洲货币一体化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亚洲多重货币合作
        5.3.1 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和基础
        5.3.2 东亚货币合作的主要特点
        5.3.3 东亚货币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岸货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目标与前提
        6.1.1 两岸货币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6.1.2 两岸货币合作的前提与假设
    第二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选择
        6.2.1 人民币国际化与两岸货币合作核心货币
        6.2.2 构建“华元”为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
        6.2.3 关于两岸货币合作核心货币选择的初步结论
    第三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两岸贸易结算本币化
        6.4.2 台湾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 ——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框架结构
        一、几个重要的理论概念
        二、研究思路
        三、框架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本文写作的主要难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评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之“有效性”问题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节 财政政策之“非凯恩效应”问题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 理论与模型
    第一节 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几种理论
        一、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观
        二、新自由主义的财政政策观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观
    第二节 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
        一、IS-LM模型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第三节 财政政策之非凯恩效应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模型
        一、财政政策无效的非凯恩斯效应
        二、财政政策存在负影响的非凯恩斯效应
        三、财政政策之非凯恩斯效应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 实践中的我国财政政策及其运行效果
    第一节 1978-1997年的财政政策
        一、1978-1981年的财政政策
        二、1982-1987年的财政政策
        三、1988-1992年的财政政策
        四、1993-1997年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 1998年以来的财政政策
        一、1998-2003年的财政政策
        二、2004-2007年的财政政策
        三、2008年至今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有特色的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效果
        一、中国特色的财政政策理论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效果
第五章 财政政策之IS-LM检验
    第一节 待估的IS-LM模型
        一、待估的消费方程
        二、待估的投资方程
        三、待估的净出口方程
        四、待估的利率方程
    第二节 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静态分析
        一、消费、投资、净出口和利率方程的估算
        二、财政政策效力的静态估算
    第三节 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动态分析
        一、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表示
        二、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方程的可变参数模型分析
        三、财政政策效力的动态估算
第六章 财政政策之非凯恩斯效应检验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模型简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模型简介
    第二节 数据处理和模型设定
        一、数据处理
        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优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 关于优化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努力保持适中的财政政策乘数
        二、长期维持适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施环境
        三、财政政策调整中坚持“渐进性”、“稳健性”原则
        四、尽量排除产生“非凯恩斯效应”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限度分析 ——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限度分析
    第一节 金砖国家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第四节 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探讨
第三章 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合作路径
    第一节 金砖国家力图形成稳定合作机制
    第二节 金砖国家力图形成一致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金砖国家通过实际行动强化自身认同
第四章 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合作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金砖国家合作过程中的内部制约因素
    第二节 金砖国家合作过程中的外部制约因素
第五章 中国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中国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中国的政策选择分析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人民币国际化看抑制通货膨胀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对泰铢汇率影响因素研究[D]. 王泽昊. 广西大学, 2019(01)
  • [2]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 吴丰光. 辽宁大学, 2018(01)
  • [3]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D]. 范盱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4]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构建与应用研究[D]. 皮俊. 湖南大学, 2017(06)
  • [5]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D]. 谢罗奇. 湘潭大学, 2016(06)
  • [6]“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跨越战略研究[D]. 朱志伟. 武汉大学, 2014(12)
  • [7]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国会历年法案为视角[D]. 李晓郛.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8]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D]. 刘玉人. 南开大学, 2013(07)
  • [9]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 ——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D]. 姜欣. 南开大学, 2013(07)
  • [10]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限度分析 ——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D]. 吴庆生.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从人民币国际化看抑制通胀的必要性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