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组织成分的展示方法

疤痕组织成分的展示方法

一、瘢痕组织成分的显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安东,刘阳,杨通江[1](2022)在《体外冲击波疗法在烧伤创面修复和烧伤后瘢痕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体外冲击波疗法作为烧伤治疗的新技术已开展16年,在促进烧伤创面愈合及改善烧伤后瘢痕挛缩、瘙痒疼痛及皮肤红斑方面取得了显着疗效,目前尚无规范性治疗指南,其分子机制、作用途径及治疗参数等值得进行更广泛深入的探索研究。目的:综述体外冲击波疗法在烧伤创面修复和烧伤后瘢痕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方法:在计算机中以"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shock wave,burns,burn scar,scar"为英文检索词,以"体外冲击波疗法、冲击波、烧伤、瘢痕"为中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2月,得到关于体外冲击波疗法与烧伤、瘢痕研究的相关文献132篇,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对59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综述。结果与结论:(1)体外冲击波疗法通过细胞机械转导、炎症反应调控、促血管生成改善循环及加速细胞增殖上皮化而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2)体外冲击波疗法通过机械作用软化瘢痕,对瘢痕组织产生分子生物学调控,改善瘢痕瘙痒疼痛症状和瘢痕处皮肤外观及功能;(3)体外冲击波对烧伤的治疗作用体现为物理和生物学的双重影响,细胞机械转导途径在冲击波调控烧伤创面愈合以及增生性瘢痕进程两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冲击波的传导最终可引起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并调控细胞生化反应。

李剑锋,张淑莲,闫金玉,李佳艺,金朝,邓琦[2](2022)在《siRNA沉默波形蛋白表达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胶质瘢痕的形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物理屏障抑制轴突跨越损伤部位,被认为是神经修复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目的:研究siRNA干扰波形蛋白表达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中的意义。方法:(1)选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未转染组、siRNA-NC组、siRNA-Vimentin组,利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星形胶质细胞中波形蛋白表达,转染24 h进行波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采用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及增殖情况。(2)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只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20只,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内直接注射盐水和空载质粒;治疗组20只,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内直接注射siRNA干扰24 h波形蛋白质粒,分别于术后1 d和4,8周观察脊髓的连续性、粗细及瘢痕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结果与结论:(1)siRNA-Vimentin组免疫荧光染色积分吸光度值低于未转染组、siRNA-NC组(P <0.05),siRNA-Vimentin组的划痕宽度大于未转染组、siRNA-NC组;(2)术后4,8周,治疗组损伤部位脊髓组织结构改善,胶质瘢痕形成范围小于模型组;(3)结果表明,波形蛋白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为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阎昱丞,范金财[3](2022)在《毛发移植在头皮及颜面部烧伤性脱发修复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烧伤所引起的瘢痕性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毛发移植技术的发展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其修复需要解决受区瘢痕移植条件差的问题,同时需采用合适的移植方式及治疗策略。现就毛发移植治疗头皮以及颜面部烧伤后脱发这一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对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吴敏,石冰,李承浩[4](2022)在《唇裂术后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的自然产物,唇裂手术切口必然会导致瘢痕的形成,唇裂瘢痕是影响术后整体美观与效果的重要因素,也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唇裂瘢痕的特点对目前唇裂瘢痕的机制、预防、治疗和不同干预方式进行综述,并展望唇裂术后瘢痕的临床治疗效果。

刘莉莉,招志毅,曾招荣[5](2021)在《ROCK抑制剂对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抑制剂对青光眼手术后瘢痕形成的影响,分析ROCK抑制剂对瘢痕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大鼠分为模型组和ROCK抑制剂组(RR组),采用MTT法测定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RT-PCR检测滤过道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ROCK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α-SMA蛋白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检测IL-1β、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α-SMA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低于RR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TGF-β1、ROCK、α-SMA mRNA的表达高于RR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RR组IL-1β、α-SMA的阳性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IL-1β、IL-6、VEGF、α-SMA的表达水平高于R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OCK抑制剂可通过降低TGF-β1 mRNA、ROCK mRNA、IL-1β、IL-6、VEGF、α-SMA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阻碍青光眼术后瘢痕的形成。

刘毅[6](2021)在《瘢痕非手术治疗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理学上, 瘢痕被分为生理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 后者主要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瘢痕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其治疗对象主要为病理性瘢痕, 但到目前为止还未有疗效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 国内外仍在不断探索新的针对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在瘢痕非手术治疗方面涌现出了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就瘢痕内注射治疗、光电治疗与康复机器人等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

沈一蕊,丁飞雪,刘菲,杨军[7](2021)在《抗血管化在瘢痕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异常的血管生成,或受损的血管退化阻碍了伤后愈合而形成瘢痕。瘢痕组织比正常皮肤真皮含有更多的微血管,大量研究证实了抗血管化疗法抑制病理性瘢痕的有效性。本文对近年来血管生成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抗血管化疗法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瘢痕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谢成婕,廖阳阳,童方丽,方静娴,王勤,余慧敏[8](2021)在《隧道技术在前牙区连续牙龈退缩伴非龋性牙颈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隧道技术在上前牙区牙龈退缩伴非龋性牙颈部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因上前牙牙龈退缩(GR)伴根面非龋性牙颈部缺损(NCCL)而接受隧道技术的21名患者共79颗患牙的临床资料,根据GR高度(GRD)和NCCL深度(LD)将患牙分成4组:第1组GRD≤3 mm,LD≤1 mm,第2组GRD≤3 mm,LD>1 mm,第3组GRD>3 mm,LD≤1 mm,第4组GRD>3 mm,LD>1 mm;统计分析各组术后的平均根面覆盖率(MRC),完全根面覆盖率(CRC),角化龈宽度和厚度等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各组术前术后的角化龈宽度及厚度的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间MRC和CR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当GRD≤3 mm时,第1组和第2组MRC分别为98.55%和95.45%(P>0.05);当GRD>3 mm时,第3组和第4组MRC分别为86%和72%,且CRC较第1组和第2组明显下降,其中第4组与其他3组比较时MRC和CRC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隧道技术对改善角化龈的厚度和宽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对于根面覆盖的效果,GRD较NCCL的影响作用更大,提示根面覆盖术前NCCL的充填可能并非必要,需要综合评价GRD和NCCL的共同影响。

王婷,吴东芝,武雪[9](2021)在《基于转录组学的川芎嗪改善增生性瘢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川芎嗪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分子机制。[方法]获取临床手术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分离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川芎嗪组(10 mg/mL)。采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及GO、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各基因的表达。[结果]转录组学分析结果得到川芎嗪参与调控2 783个差异基因,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以上基因主要富集于DNA复制,细胞周期,类固醇生物合成错配修复,p53信号通路,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结论]该研究揭示调控成纤维细胞的相关调控蛋白,对阐明川芎嗪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羊剑秋,高以红,朱红柳[10](2021)在《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功能凝胶对皮肤创口愈合的疗效及其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功能凝胶对皮肤创口愈合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手术或外伤无明显感染的皮肤创口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类人胶原蛋白疤痕修复硅凝胶,创口首次清创1周后开始使用;观察组采用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功能凝胶,从创口首次清创后第3天开始使用。两组治疗前保证创口干燥和洁净,取适量凝胶在创口处涂抹均匀,每日3次,持续使用12周后停药。治疗前、治疗第6周检测创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比值,治疗前、治疗1、2、4周时分别测量创口容积并计算创口容积缩小率,治疗12周和停药12周进行瘢痕状态VSS评分,停药12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4周观察组创口容积缩小率大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2周、停药12周,观察组VSS评分中瘢痕色泽、厚度以及柔软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6周,观察组羟脯氨酸水平、Ⅰ型/Ⅲ型胶原蛋白比值低于对照组(P均<0.05)。停药1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功能凝胶可有效加速创口愈合、抑制瘢痕形成,其机制与创面局部外源性补充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继而抑制Ⅰ型胶原蛋白过度分泌有关。

二、瘢痕组织成分的显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瘢痕组织成分的显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冲击波疗法在烧伤创面修复和烧伤后瘢痕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1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资料来源
    1.2入组标准
    1.3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估
2结果Results
    2.1烧伤修复及瘢痕的病理生理
    2.2体外冲击波疗法对烧伤创面的作用
        2.2.1体外冲击波疗法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效应机制
        2.2.2体外冲击波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2.3体外冲击波疗法对烧伤后瘢痕的作用
        2.3.1体外冲击波疗法对瘢痕纤维的物理作用
        2.3.2对瘢痕的分子生物学调控
        2.3.3体外冲击波疗法改善瘢痕瘙痒疼痛
        2.3.4体外冲击波疗法改善瘢痕处皮肤功能
3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3.1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3.2文章的特点
    3.3研究的局限性
    3.4研究的意义
    3.5展望

(3)毛发移植在头皮及颜面部烧伤性脱发修复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毛发移植治疗的可行性
2 头皮烧伤后的毛发移植
    2.1 治疗前评估
    2.2 治疗方法
3 颜面部烧伤后的毛发移植
4 其他相关研究进展
5 小结与展望

(4)唇裂术后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瘢痕发生的机制
2 唇裂瘢痕的特点
3 唇裂瘢痕的预防
    3.1 减少张力治疗
    3.2 硅酮制剂
    3.3 物理治疗
    3.4 激光治疗
    3.5 A型肉毒毒素
    3.6 放射治疗
4 唇裂瘢痕成熟期的治疗
    4.1 激光治疗
    4.2 注射治疗
    4.3 手术治疗
5 展望

(5)ROCK抑制剂对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试剂
    1.2 青光眼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1.3 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1.4 MTT法测定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
    1.5 RT-PCR检测滤过道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ing growth factoe-β1,TGF-β1)、ROC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mRNA表达
    1.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滤过道瘢痕组织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β)、α-SMA表达
    1.7 免疫印迹检测滤过道瘢痕组织IL-1β、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α-SMA蛋白的表达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ROCK抑制剂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TGF-β1 m RNA、ROCK m RNA、α-SMA m RNA的表达
    2.3 滤过道瘢痕组织IL-1β、α-SMA阳性表达
    2.4 滤过道瘢痕组织IL-1β、IL-6、VEGF、α-SMA蛋白表达
3 讨论

(7)抗血管化在瘢痕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生成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2 VEGF在伤口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3 VEGF促进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
4 其他血管抑制剂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
5 瘢痕的临床治疗
6 总结与展望

(8)隧道技术在前牙区连续牙龈退缩伴非龋性牙颈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隧道制备
        1.2.3 移植物获得
        1.2.5 回访及检查
    1.3 统计及分析
2结果
    2.1口内观察
    2.2各组术前术后的KW,KT的改善情况和各组间MRC,CRC比较
3讨论

(9)基于转录组学的川芎嗪改善增生性瘢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
    1.2 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3 分组及给药
    1.4 转录组学检测
    1.5 差异基因筛选及分析
    1.6 GO 和 KEGG 功能分析和富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表达差异
    2.2 GO 富集
    2.3 KEGG 富集
3 讨论

(10)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功能凝胶对皮肤创口愈合的疗效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检测方法
        1.3.1 羟脯氨酸水平检测
        1.3.2 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比值测定
    1.4 瘢痕状态及疗效评价
        1.4.1 创口容积缩小率
        1.4.2 瘢痕状态评定
        1.4.3 临床疗效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创口容积缩小率
    2.2 两组瘢痕状态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羟脯氨酸水平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值比较
3 讨论

四、瘢痕组织成分的显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冲击波疗法在烧伤创面修复和烧伤后瘢痕治疗中的应用[J]. 安东,刘阳,杨通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0)
  • [2]siRNA沉默波形蛋白表达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胶质瘢痕的形成[J]. 李剑锋,张淑莲,闫金玉,李佳艺,金朝,邓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 [3]毛发移植在头皮及颜面部烧伤性脱发修复中的应用进展[J]. 阎昱丞,范金财.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2(01)
  • [4]唇裂术后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J]. 吴敏,石冰,李承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2(01)
  • [5]ROCK抑制剂对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J]. 刘莉莉,招志毅,曾招荣. 解剖学杂志, 2021(06)
  • [6]瘢痕非手术治疗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 刘毅. 中华烧伤杂志, 2021(12)
  • [7]抗血管化在瘢痕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沈一蕊,丁飞雪,刘菲,杨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2021(06)
  • [8]隧道技术在前牙区连续牙龈退缩伴非龋性牙颈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 谢成婕,廖阳阳,童方丽,方静娴,王勤,余慧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1
  • [9]基于转录组学的川芎嗪改善增生性瘢痕机制研究[J]. 王婷,吴东芝,武雪.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3)
  • [10]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功能凝胶对皮肤创口愈合的疗效及其机制[J]. 羊剑秋,高以红,朱红柳. 山东医药, 2021(34)

标签:;  

疤痕组织成分的展示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